农村社会学-第五章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及过程模式

第五章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及过程模式

8、社会运劢:提出针对特殊群体戒问题的新觃则,以采取
追求社会公正的行劢,集中在对政治和社会觃范的改变上 -(公众、传媒和政治体系)
(四)缺乏模式不优势模式
• 以社会工作者看待社区问题的规角来划分,农村 社会工作可分为缺乏规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和优
势规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两种丌同的实务模式。
1、缺乏规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
第一节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一、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含义不特征 (一)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含义 • 模式:又称范型、范式、模型,它是人们对解决某类问题 的方法迚行的总结和归纳,以及将这种总结和归纳所作的
理论概括。因此,模式是从经验是提升出来的,是一种相
对稳定并具有普适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指出:“模式”是以客观事 物的综合描述和科学抽象,它由与研究对象有关 的因素构成,体现了种因素的特征及内在逻辑形 式,并对现实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例证:苏南模式不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的(苏 州、无锡、常州地区)为代表,依托集体和社区政府完成 原始积累; 温州模式:中共十五大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温州为 代表,以家庭作坊和小商品与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
,以离土丌离乡的家庭工业和离土又离乡的闯市场的自产
培育当地领袖,组建利亍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的机构。
5、政治行劢:完全由当事人决定。农村社会工作者是在这 一模式中担仸教师、资源开发者和行劢主义者的角色,对
亍资劣者和当事人的影响较小。
(三)威尔和甘布的八模式
• 借鉴20世纪90年代中期威尔和甘布根据预期目标、目标系 统戒改变系统、主要对象、关注范围和社会工作的角色等 维主对社区工作实务的划分,可将农村社会实务分为八种 模式: 1、邻里不社区的组织:帮劣某一地区成员在他们的地理区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小题汇总第一章绪论社会学产生:19世纪30 40年代法国奥古斯特。

孔德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概念西方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前期阶段:19世纪30 至19世纪末代表人物斯宾赛(英)孔德(法)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 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实证主义路线)韦伯(反实证主义路线)芝加哥学派(注重社会实际调查)社会学的对象社会学从综合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所谓综合角度是指:(1)对上述所有现象中都共有的要素进行研究;共有的因素人的行动(2)对不同社会现象中所独有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关系进行研究。

社会学的基本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农村社会学:诞生在美国农村社会学在中国农村社会学于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中国职业社会学者杨开道费孝通《江村经济》李景汉领导定县调查改良主义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晏阳初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中共实践理论农村社会学内容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过程农村社会规范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史第二章人之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社会人自然属性=自然人自我形象是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个人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所处的位置身份由分工决定)第三章人类的群体生活是一种社会行为而非自然本能社会群体的分类初级社会群体:是自然组合形式次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组合形式根据群体的规范化程度,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根据人们主要社会关系的性质,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志缘群体和利益群体等。

家庭的类型与结构(选择了解)第五章社区概念第一次提出藤尼斯1887 德《共同体社区与社会》简答第一章农村社会学诞生原因(背景)1 美国社会实际需要1908 罗斯福成立美国农村生活委员会是20世纪现代农村社会学的开端2 美国思想文化的推动3美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社会化的具体作用1.使人学会人类的语言、习惯、行为规范,使他能在人类社会中生活。

(做人)2.使人学会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能够自谋生路,并对社会作出必要的贡献(做事)3.使上一代人的思想、技能、经验等文化内容在这一代人心中内化,并能够传递给下一代人,从而使社会得以延续。

农村社会学5PPT课件

农村社会学5PPT课件
11
第三节:土地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12
一、农村社会对土地的高度依赖
农村社会是由农民组成的,农民的主要职业是农业,农业以动植物 的驯养和栽培为主,而动植物的驯养和栽培都必须依赖于土地的生 育能力,这就迫使农村社会对土地产生高度的依赖性。
由于这种依赖性,土地对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13
二、土地对农村社会的主要影响
我们用《土地经济学》20分类: 1、农用土地:①耕地;②园地;③林地;④草地。 2、非农用地:①厂矿用地;②定留用地。 3、城乡居民总用地。 4、水域:①河流;②湖泊;③水库;④其他如草地,沟渠,堤坝,海源。 5、特殊用地:①休息用地;②自然保护区;③军事用地;④未开发利用的
土地(或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如裸地,裸岩,矿地,沼泽,盐碱滩 等。
16
二、土地对农村社会的主要影响
4.社会化:由于农业活动是重复劳动,所需技术简单,经验主要,所 以职业社会化主要在家庭中进行,而且开始早、结速快,10出头的 农家孩子就可以完成大多数农作技术,很快成为熟练劳动力,家庭、 家庭、老人、祖先地位高。
17
二、土地对农村社会的主要影响
5.生活方式: ①户外劳动; ②卫生习惯; ③季节性,闲暇时间随季节变化。
①位置固定性,不可移动性,沧海桑田,大陆原移,岛屿隐沉,人工移土, 愚公移山都可能,但代价是高,历史长;
②面积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人类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质,改变地形, 但无法增减土地面积;
③质量差异性,土地自身条件(地)质,地貌,土址,植被,水分,气候 条件(光、热、水)差异大。
④功能永久性,不会报废,磨损,相及,其肥力可以不断提高,永续使用。
18
二、土地对农村社会的主要影响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点:重点掌握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二、关键点: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科学认识农村社会的有效工具,它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农村社会现象,认识农村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由于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所以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同时也适用农村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自产生之日起所形成的主要方法论包括三种:实证主义方法论、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中最早形成且占主要地位的一股思潮。

其主旨是提倡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

他把观察法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是实验法和比较法。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即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主旨是强调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反对把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方法论绝对化。

马克思开创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唯物史观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其研究要重视四个方法论原则,即系统分析、实事求是、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

再次,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求农村社会学研究应该多层次、多角度进行。

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即宏观层次、中观层次(社会单位层次)和微观层次。

层次不同,展现在研究者视野中的研究主题也会有所差异。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可分为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三个方面。

实地研究也叫田野调查研究,是农村社会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农村实地调查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研究地点,选择实地研究地点有三个相关因素需要注意:资料的丰富性、熟悉的程度、进入的可行性;二是获准进入;三是建立友好关系;四是收集和整理资料。

调查研究,即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一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略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农村社会学理论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人地关系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农村人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农村婚姻与家庭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农村经济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农村政治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农村文化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章农村卫生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一章农村工业化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农村城镇化
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农村社会分层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农村社会流动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五章农村扶贫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六章农村社会保障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七章城乡统筹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D 4.A 5.C(乡应为农)6.D 7.A 8.D 9.A 10.C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BCD 3.ABCD 4.ABCDE 5.ABCD 6.ACE 7.ACE 8. ACE 9.ABCDE三、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

2.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乡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乡村社会学也称农村社会学。

3.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四、问答题1.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参见教材P3或辅导问题4;2.农村、农业、农民的关系参见教材P1或辅导问题3;3.乡村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参见教材P5或辅导问题6;4.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参见教材P6或辅导问题7;5.现阶段我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参见教材P10或辅导问题9。

第二章乡村社会和乡村居民一、单项选择题1.A 2.D 3.A 4.B 5.A 6.B 7.D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E 3.ACD 4.ACE 5.ABCDE 6.ABCDE 7.BCDE 8.BCDE三、名词解释1.乡村社会:是指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文化: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

3.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基本活动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

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各社会群体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基本的关系状态。

乡村社会结构包括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关系结构和制度结构。

4.职业结构:是指由于社会劳动分工而形成的诸职业之间的关系格局。

5.乡村人口:是指居住、生活于乡村区域的人口,它是该乡村区域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一、总体要求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2、乡村建设运动第三章农民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2、农民的社会化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的婚姻观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3、农村家庭网络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3、农村社会流动第七章农村社区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3、农村社会发展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1、农村社会问题2、农村社会控制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及分类第二节发展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一、发展经济学产生的背景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三、发展经济学的特点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一、早期经济发展思想对发展经济学的影响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第四节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一、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二、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三、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二、新古典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三、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二、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三、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二、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第五节简析四种基本思路一、各种思路的特点二、各种思路的优缺点第三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一、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三、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理论四、新经济增长理论五、经济增长阶段论,第二节经济发展的目标、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一、经济发展的目标二、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三、经济发展的发动因素第三节经济发展的内涵与衡量一、对经济发展内涵认识的演化过程二、经济发展的内涵三、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方法第四节贫困、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一、贫困的含义与衡量方法二、收入分配的衡量三、经济增长与贫困、收入分配的关系第五节中国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的奠定一、高速经济增长下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实践第四章制度与经济发展第一节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制度一、制度的含义二、制度的分类三、制度研究的一般方法第二节几种重要制度与制度的功能一、产权二、市场三、国家四、制度的功能第三节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的重要性一、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分析二、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第四节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一、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二、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三、制度变迁的过程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第五节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及创新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二、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创新第五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资本形成的含义与作用一、资本形成的含义二、资本形成的作用第二节资本形成理论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二、"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三、"大推进"理论四、"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五、"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第三节资本形成的来源一、储蓄及其分类二、其他资本形成的来源第四节金融深化和资本形成一、金融深化的含义二、金融深化的表现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四、发展中国家的二元金融结构五、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实践与误区第六章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人口理论与发展中国家人口状况一、人口理论二、发展中国家人口状况第二节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形成途径第七章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第二节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第三节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第四节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第八章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第一节资源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经济发展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第三节循环经济第九章国际条件与经济发展第一节双缺口模型及其意义第二节外部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三节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第四节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第十章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发展战略含义、特征与选择第二节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第三节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第十一章工业化、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第二节农业国工业化第三节城镇化模式与经济发展第四节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第十二章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第一节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传统农业的特征与改造第三节现代农业特征与衡量第四节农业政策目标与支持手段第五节农村发展国际经验《管理学》考研大纲要求: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掌握下列各章重点复习内容的知识要点,并能够将所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用于企业管理中相关问题的分析解决。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 何为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一、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前奏。

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村问题研究——它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第一种研究途径。

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一个里程碑。

1916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G.M吉勒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1923年吉勒特又出版了第二本——《农村社会学》,1929年,哈佛大学的P.索罗金和G.齐美尔共同出版了《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在与城市相比较中研究农村社会的主张。

三、农村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农村社会学在美国诞生后,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亚洲如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乡村建设运动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1840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

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

代表人物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

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2004年3月13日逝世。

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20世纪20-30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第三条路。

农村社会学习题作业 (5)

农村社会学习题作业 (5)

第五章 自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个不属于组织的构成要素:A、组织成员B、特定的活动目标和严谨的权力系统C、明确的社区界限D、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2、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实际,认为村民委员会属于A、行政组织B、经济组织C、文化组织D、社会群团和自治组织3、乡亭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农村组织制度,乡三老是基层社会的最高民间领袖,“非吏而得与吏比”,这种组织制度发生在:A、周朝B、秦汉时期C、宋朝D、明朝4、社会学主要是研究中层的社会制度,下面哪个不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A、经济制度B、社会主义制度C、家庭制度D、宗教制度5、由两户以上农户参与,能人挑头,按照以联合经营,对等分红的原则合股办厂的属于:A、横向参股联合型B、农户参股合作型C、财产折股型D、土地入股型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农村政治组织的有:A、乡镇人民代表大会B、中国共产党乡镇委员会C、乡镇人民政府D、乡镇企业联合会2、农村社会文化团体包括:A、农村科技组织B、教育组织C、文化组织D、医疗卫生组织E、宗教组织3、马克思·韦伯认为,权威分为:A、政治权威B、感召权威C、合法权威D、传统权威4、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A、制度成员B、规则体系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E、价值系统5、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形式包括:A.农民专业技术协会B.股份合作制C、土地流转D、反租倒包三、判断题1、组织是以地缘为纽带,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专业社会职能,而把人们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

2、梅奥的霍桑实验印证了劳动条件的改善会对工人的生产效率有直接和积极的影响。

3、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规定县以下的组织机构为区→村(里)→闾→邻4、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互助合作和公社化运动,等制度安排,是受制于国家追求工业化目标的宏观高度和工业化从农业提取原始积累的必然要求。

5、家庭承包制的实质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权分离”。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五章农村社会关系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五章农村社会关系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自愿组成的合作社,开展 农业生产合作。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提供技 术交流和培训。
社区组织的功能
01
02
03
04
经济功能
组织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 。
社会功能
维护社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 。
政治功能
推动民主选举,促进村民自治 。
文化功能
传承乡土文化,丰富农民精神 生活。
亲子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尊 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家长应该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
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孩子的 成长和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兄弟姐妹之间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 定性。
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和相处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竞争 和沟通能力。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培养 孩子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随之变化。
科技与信息传播
现代科技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使 得农村社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社
会关系更加复杂。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结 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农村社会关系 。
文化交流与价值观变化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农村居民的价 值观发生变化,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
变迁的过程
社会关系网络扩大
经济关系是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农民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互助是 维系经济关系的重要方式。
农村社会关系的功能
农村社会关系具有稳定社会秩 序的功能,良好的社会关系可 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
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关系具有促进经济发 展的功能,农民之间的经济合 作和互助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113009105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总学分:3总学时:48课程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A、社会调查研究方法A适用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农村社会学A是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是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现象及背后运行逻辑的基础。

主要学习任务是认识中国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的主要问题,了解农民行为方式与观念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理解中国农村重要的制度安排及其实际运作方式,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变化趋势。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农民、农村的基本特征。

2.理解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3.掌握农村社会运行机制。

4.运用社会学基本理论、方法认识与理解农村社会。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2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重点讲授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

难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农村社会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第二节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3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国内外农村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本章重难点:重点是历史知识的识记,难点是从《农村社会学》的历史发展中找出规律。

第一节国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第三节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第三章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4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农民的产生和历史地位、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中国农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重点是农民的界定和农民的地位与社会属性。

难点是正确认识中国“农民”。

第一节农民的内涵与特征第二节农民的社会化第三节农民的历史地位与中国农民问题第四章农村土地(4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传统的农村经济与土地占有、土地革命纲领与土地改革实践、新中国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国外学者的观点和认识吉勒特:农村社会学注重研究农村社会生活注重农村文化研究注重农村社会化研究对城乡差别的研究有人认为农村不存在社会学,只存在农村组织人口、文化、组织、经济——农村的四个要素(侧重于其结构研究)农村社会学属于应用社会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乔启明:认为农村社会学对农村文化、组织、经济进行整合性研究,为农民的生活指引出一条正确的方向杨开道:认为农村是社会的局部,谋求农村整体生活幸福的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1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特殊的国情2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发现农村中的问题3有助于我们了解科学知识解决问题4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进行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的前提下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要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互动平衡。

农村的稳定(改革发展稳定),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

首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二章中国社会学的简要回顾第一节早期农村社会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一调查的初级阶段二调查的兴起1917年后,留美学者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李景汉燕京大学社会学《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第一部农村家庭调查著作,《定县土地调查》,定县实验区。

杨开道、许仕廉(1928)指导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在清河镇进行社会调查,1930年又在清河镇组织实验区,对清河镇的人口、家庭、集市、动态、村镇组织等进行了调查。

许仕廉用英文写了《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

陈翰笙,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6月国民党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

院长蔡元培,总干事杨杏佛,下设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制学等四个组。

社会学组由陈翰笙、王际昌主持。

《亩的差异》,主要调查封建土地制度。

农村社会学课件1-9章

农村社会学课件1-9章

李景汉(1895──1986),社会学家、社会调查学家。1917 年赴美国求学,攻读社会学并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1920年获 学士学位;1922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硕士学位。1928年8月, 他应晏阳初之邀,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调查部主任。此后, 他历任国立北平大学、国立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教 授等职;建国后他先后担任辅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教授等职。之后,被错划为“右
主要著作:《社会调查大纲》(1934)、
《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
《中国乡村人口之分布》(1935)、
《现代社会事业》(1944)等。
吴文藻: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
吴文藻(1901-1985),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 业后赴美国留学,192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 1928年获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1935年任 系主任。1939年创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53年任中央民族学 院教授。1979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著名学者费孝 通、林耀华、瞿同祖、黄迪等曾师从吴文藻先生。吴文藻是中 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 极实践者。
三、涵义
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 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 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简要历史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背景
(一)时代背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农业和农村的变化
南北战争后,农业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后果: 1.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导致农民急剧分化和广大小农的破产
美国农民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自1867年起便开展了一场 延续20多年、遍及全国农村的农民运动。半数以上的农 民投身到运动中。

《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

《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

农村社会学网络课程学习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1 课程定位 (1)2 课程介绍 (1)2.1 学习目标 (1)2.2 课程内容介绍 (1)3 课程学时安排 (1)4 学习日程安排 (2)5 课程考核说明 (4)5.1 课程考核综合成绩组成 (4)5.2 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4)5.3 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5)5.4 课程考核时间安排 (5)6 学习方法建议 (5)7 理论学习指导 (7)8 实践学习指导 (12)9 互动教学指导 (13)10 移动学习指导 (13)11 其他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13)12 课程栏目介绍 (14)12.1 课程介绍 (14)12.2 理论学习 (14)12.3 实践学习 (14)12.4 案例集锦 (15)12.5 模拟试题 (15)12.6 相关资源 (15)12.7 课程评价 (16)12.8 课程地图 (16)13 学习支持服务 (16)网络课程学习指导1课程定位农村社会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为农业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农业推广提供方法论依据,同时也是分析影响农业推广社会因素的重要工具。

2课程介绍2.1学习目标本课程属于应用社会学范畴,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在分析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区发展条件、农村家庭与农村组织、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与农业推广关系密切,集中体现了农村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学科基本理论框架,熟练掌握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为农业推广实践提供符合农村社会实际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灵活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

2.2课程内容介绍农村社会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课程,它对农村社会进行了综合、整体的分析。

既有社会结构分析和社会功能分析,也有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分析,课程涵盖了绪论、农村社会成员、农村社区、农村家庭与家族、农村社会组织、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农村文化、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保障11章的内容,它们相互交叉、密切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私营企业主阶层
• 指农村中私营企业主群体。
• 与个体工商户的不同点:工商户的雇工在7人或7 人以下,而私营企业主的雇工在8人或8人以上。
• 1987年时,农村有私营企业18万户,私营企业主 约有20多万人。 • 特点:有很强的商品经济意识,有冒险创业精神, 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抓住了各自的机遇办成 了企业。
•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 制下“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 度,拉大了人们的收入差距
10/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三、农村社会分层的方法
• 分层方法一
• 运用职业标准来描述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状况。 • 原因:农村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农村二、 三产业的发展,从我国农民社会分化最明显的表 层来看,首先表现为职业分化, • 结果:分层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把农民划分为 以下几个阶层是大多数学者所涉及到的
21/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中等收入者阶层
• 由不属于新富阶层的农村家庭中家庭人均纯 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2左右以上的 农村家庭所构成。 • 中等收入者阶层是我国农村人数最多的一个 社会群体,大约占农村总人口的70%多。 • 根据富裕程度和收入水平,可细分为上中等 收入者阶层、中中等收入者阶层、下中等收 入者阶层。
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
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4/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经济分层与政治分层
• 经济分层指因财产、收入等方面的差异而 造成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不同的现象。 • 政治分层指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一种特 有现象,是指根据人们的家庭出身、政治 身份、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将人们分成 高低不同的社会群体。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农村知识分子阶层
• 包括文教、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等从业 人员)。这是在农村具有较高文化水平 的阶层,其特点是懂得某一方面的技术 或有一技之长,以脑力劳动为主,现代 意识相对较强。
17/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亦工亦农阶层
• 是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兴起的新阶层。 • 特点:劳动方式具有兼业性,既做工,又承包责 任田,农忙务农,农闲务工。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推力和乡镇企业发展等外 部拉力是形成这一阶层的客观条件,他们兼业的 原因是由于不愿意放弃承包土地,或者还没有条 件转变为完全脱离土地的乡镇企业职工。
28/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农业劳动者阶层分类
• 三是温饱型农业劳动者。他们只是耕种集体耕地, 只有牲口和简单的农具,生产资金也不足,年成好, 国家政策好,他们生活略有节余,若遇天灾人祸, 则连温饱也难维持。 • 四是贫困户,分两类:一是在中国西北、西南部分 地区及部分老少边区,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劣, 大部分农户虽然终年劳动也得不到温饱;一是在非 贫困地区,但因家庭缺少劳动力,资金严重不足、 农具不全,承包的土地种不熟,收成很少,要靠本 地社会的救济和帮助才能维持生活。
7/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1950年农村社会分层结构
• 6.知识分子 • 7.自由职业者(这些人受雇于国家或私人 的机关中服务,则称为职员) • 8.宗教职业者 • 9.小手工业者 • 10.小商小贩 • 11.贫农 • 12.工人、 手工工人 • 13.贫民、游民
8/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31/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 农民知识分子阶层。指在农村从事教育、科技、
医药、文化、艺术等智力型职业的农民,是农 民中的知识分子。
32/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农村的知识分子分类
• 一类具有非农户口,他们的政治、生 活待遇同城镇干部职工一样,只是在 农村工作; • 另一类是农民户口的民办教员、赤脚 医生、农技站的农技员、文化馆的文 艺工作者等
18/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分层方法二
• 以经济收入作为划分的标准 • 划分为新富阶层、中等收入者阶层、贫困 者阶层三个阶层
19/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新 富 阶 层
• 由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三倍 以上的家庭所组成的群体
• 新富阶层的成员大约占农村社区总人口的
22/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特点
• 一是经济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或温饱有余; • 二是主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 维持生活; • 三是很少有高层次关系资源,来往多限于亲戚、 乡邻之间; • 四是具有一定的商品经济意识,但还缺乏规模 经营的能力、条件。
《农村社会学》
现阶段的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层
• 中国农村社会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阶级身份分 层体系逐步转向经济分层体系 • 转变过程是在农村财产制度、产业结构、收入 分配制度的变革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
9/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现阶段农民的分层背景
• 农村财产制度的变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普遍实行,以及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出现 • 农村社会成员的职业分化
23/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贫困者阶层
• 农村的贫困者阶层是由家庭人均纯 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 1/2以 下,生活难以自立的农民家庭和孤 老、儿户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 群体的总人数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 的15%左右。
24/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12/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阶层
• 这一阶层涉足于工、商、运、建、服务 等行业。
• 特点:独立或合伙出资金、劳务、技术、 设备,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的私有制 经济;私营企业者头脑灵活,善于谋略, 有较强的生产技能和一定的经营管理经 验,敢于冒险,竞争意识与商品意识强。
30/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 是农村拥有某项专门技术或经营能力,自有生 产资料或资金,从事某项专业劳动或经营小型 的工、商、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经营者。 • 大多是农村中的能工巧匠,同样承包责任田, 但两三年后即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专业技术劳动 或个体经营上去了。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就 把兼业变主业,正式成为个体劳动者或成为个 体工商户。
5/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阶段划分
•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社会分层结
构的演变
• 现阶段的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层
6/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1950年农村社会分层结构
• 1.地主 恶霸(指依靠反动势力欺压、掠夺人民者) 军阀、官僚、土豪、劣绅 破产地主 管公堂(指管理各种祠、庙、会、社的土地财 产者) • 2.资本家、手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 • 3.开明士绅 • 4.富农、反动富农 • 5.中农、富裕中农
33/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雇工阶层
• 指受雇于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农民劳动者。 • 与农民工不同:农民工受雇于乡镇集体企业或国 营企业,直接为集体、为国家劳动;而雇工则直 接为私人雇主工作。雇工的收入一般不会比农民 工低,但他们的劳动强度要比一般农民工高,社 会地位相对也低,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农民工至 少在名义上是和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平等的,有些 确也有参加民主管理的机会,而雇工则明确是私 人雇主的伙计,经营决策雇工无权过问,收入也 与雇主相差悬殊。
26/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农业劳动者阶层
• 以承包集体的耕地、从事 养殖业、种植业劳动为主, 全部或大部分依靠农业取 得收入作为生活来源。 • 目前,除经济发达地区外,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人数最 多。
27/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农业劳动者阶层分类
• 一是农业专业户或承包大户,他们主要承包集体 的大片耕地、山林、果园、水面,有较强的劳动 经营能力,拥有较多的农机、农具和运输工具, 有相当的资金或有国家贷款,收入也比较多,一 般生活都很富裕 • 二是比较富裕的农业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比较 强,有一定的文化和经营能力,农用生产资料齐 全,耕地产量比较高,主要从农业取得收入,农 闲时还能兼干一些非农• 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
• 自身素质较低,基本上不具有 现代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的经 营能力,或者家庭的主要劳动 力久病、残疾。
25/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分层方法三
• 从农村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使用 与占有的权力差别、职业差别、经 济收入的多少综合分析现阶段农村 社会的分层结构。 • 代表人物是陆学艺
15/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乡镇集体企业劳动者阶层
• 特点:离土不离乡,其土地由家庭其它成员 经营或转包给其他农业生产者经营,专门从 事乡镇企业生产,在劳动方式、生活特点、 思想观念等方面已与工人相接近,但其农村 居民的身份还没有改变,并与其它农民保持 着密切的联系。
16/69
10%左右,绝对数量达8000多万人。
20/6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