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二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课题2教案

初中化学课题2教案

初中化学课题2教案级别:初中课题:化学元素的分类与性质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掌握常见化学元素的分类方法;3. 能够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和识别。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化学元素的分类方法;3. 常见元素的性质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学习:讲解化学元素的分类方法,并举例说明;3.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分类方法,将一组元素进行分类和标识;4. 总结:总结不同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并讨论元素分类与性质的关系;5. 总结: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工具:1. 实验室设备:试管、酒精灯等;2. 教学PPT:用于呈现化学元素的分类方法和性质。

五、教学评估:1. 准备一份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化学元素的理解和分类能力;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类和识别能力。

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元素的周期表排列及性质;2. 掌握元素的电子结构与周期性规律;3. 能够应用周期表对元素进行分类和预测。

二、教学内容:1. 常见元素的周期表排列;2. 元素的电子结构与周期性规律;3. 利用周期表进行元素分类和预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周期表的概念和排列原理;2. 学习:讲解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周期性规律,并举例说明;3. 实践:让学生根据周期表对元素进行分类和预测;4. 总结:总结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探讨元素分类与性质的关系;5. 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元素的放射性及应用。

四、教学工具:1. 电子周期表软件:用于演示元素的排列和电子结构;2. 模型装置:展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变化。

五、教学评估:1. 设计一道综合题,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类和预测能力。

二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精选5篇)

二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精选5篇)

二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精选5篇)1.教案一:《小兔子乖乖》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小兔子乖乖》,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细节的捕捉能力。

教学流程:1.热身导入:通过谈论动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导读讲解:向学生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3.示范阅读:老师朗读故事,让学生跟读。

4.破解生词:解释故事中的生词并进行操练。

5.理解问题:提问学生关于故事细节的问题,鼓励他们回答并解释答案。

6.分享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喜好。

7.拓展阅读:布置类似主题的练习题,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相关的故事。

2.教案二:《小狗找骨头》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小狗找骨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情节的把握能力。

教学流程:1.热身导入:让学生回忆一些他们和小狗一起发生的有趣故事。

2.导读讲解:向学生介绍故事的主要情节,让其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3.示范阅读:老师适当地朗读故事,并加强对重要事件的语调和表情。

4.破解生词:解释故事中的生词并进行操练。

5.理解问题: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

6.角色扮演:分角色让学生演绎故事中的情节,鼓励他们运用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表达。

7.拓展创作: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编写自己的故事,可以以小狗为主角。

3.教案三:《小鸟教妈妈飞》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小鸟教妈妈飞》,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主题和m细节的把握能力。

教学流程:1.热身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飞行图像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鸟类的兴趣。

2.导读讲解:向学生介绍故事的主题和鸟妈妈的特征。

3.示范阅读:老师朗读故事,并注意强调关键词和表达方式。

4.破解生词:解释故事中的生词并进行操练。

5.理解问题:提问学生关于故事中主题和细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6.群策群力: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互相分享观点。

7.拓展学习:让学生阅读更多关于鸟类的书籍或文章,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所学的知识。

4.教案四:《小鱼跟波波学游泳》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小鱼跟波波学游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动作描写的理解能力。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二:消防安全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二:消防安全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使其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自救自护,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消防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重点介绍火灾的成因、预防和自救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内容吧!
一、火灾成因
火灾是由于火源及燃料的存在和空气中的氧气在一定温度下接触而引起的。

常见的火源有明火、电器、烟头等,常见的燃料有纸张、木材、油漆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火源与燃料接触,减少火灾的发生。

二、火灾预防
1.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用电安全,避免电线老化、过载、短路等现象。

2.禁止随意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如汽油、液化气等。

3.生活用火要注意细节,不得丢掉烟头、火柴,不得放置易燃物品。

三、火灾自救方法
1.发现火灾后,应第一时间向周围人员报告火灾情况,并呼叫消防部门。

2.若火势较小,可以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但要注意正确使用方法。

3.若火势较大,应迅速撤离现场,不要使用电梯,要选择安全的逃生通道。

四、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消防安全意识,避免火灾的发生。

如果遇到火灾,要冷静应对,正确使用灭火器,及时逃离现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技术与设计2全套教案

技术与设计2全套教案

技术与设计2全套教案教案一:设计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设计过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设计的定义和分类2.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要素3.设计过程的步骤和方法4.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教学过程:1.设计的定义和分类在课堂上,教师首先介绍设计的定义和分类。

设计是指根据特定要求和目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结合美学和实用性原则,创建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的过程。

根据设计的领域和对象的不同,设计可以分为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

2.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要素接着,教师介绍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要素。

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功能性、美学性和可操作性,而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形式、结构、材料、色彩、纹理、细节等。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设计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设计原理和要素,进一步理解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设计过程的步骤和方法然后,教师介绍设计过程的步骤和方法。

通常,设计过程可以分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制作和评价几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设计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工作,如市场调研、头脑风暴、草图绘制、模型制作、用户测试等。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设计过程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4.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最后,教师介绍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设计思维是指以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思维方式。

培养设计思维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而创新能力是指解决问题或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来培养。

教学评价:1.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设计原理和要素。

3.完成设计项目,展示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案二:产品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产品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年级奥数教案

二年级奥数教案

二年级奥数教案教案一:寻找数字规律教学目标:通过寻找数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2. 数字规律的找寻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通过举例子,引出数列的概念,如1,2,3,4…可以组成一个数列。

2.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规律:给出一个数列,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如2,4,6,8,...3. 学生探索:让学生自己创造数列,并找出其中的数字规律。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数字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他们是否能够找出数字规律。

2.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方法。

教案二: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比较符号的使用。

教学内容:1. 比较符号的概念2.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比大小的乐趣,学习比较符号的含义。

2. 通过示例讲解比较符号的使用方法:如“>”表示大于,“<”表示小于。

3. 给出一些演示题,让学生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确定两个数的大小。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6. 复习和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再次巩固比较符号的使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识别比较符号的能力。

2. 评价学生练习的结果,看他们是否能正确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教案三:解决逻辑问题教学目标:通过解决逻辑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 逻辑问题的特点2. 解决逻辑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逻辑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解决示例问题:给出一个逻辑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找出正确答案。

3. 学生探索:让学生自己设计逻辑问题,并带领同学进行解答。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逻辑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逻辑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全套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劳动教育教案

全套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劳动教育教案

全套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劳动教育教案教案一:认识劳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劳动的含义,明白人们生活的各种物质都是劳动的结果。

2. 能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并从劳动中体验快乐。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劳动,理解劳动的重要性。

2. 实践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2. 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惯。

教案二:劳动工具的使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常见的劳动工具。

2. 能正确使用劳动工具,了解其操作安全规则。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常见的劳动工具,如铲子、扫把、剪刀等。

2. 研究并实践使用劳动工具,体验劳动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观察研究,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劳动工具,体验劳动的过程。

教案三:劳动的快乐一、教学目标:1. 通过实践劳动,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指导学生参与到实践劳动中,如打扫卫生、种植绿植等。

2. 通过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劳动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1. 亲身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劳动,体验劳动的过程。

2. 情感教育,通过实践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以上就是全套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劳动教育教案的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燕歌行》优秀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诗歌全文朗诵与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历史背景、朗诵技巧、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课文打印稿:提前发放,供学生标记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自由联想,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3. 全文朗诵(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诵。

学生跟读,体会韵律。

4. 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诗歌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想重点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效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喻手法,它通过暗喻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反思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

《燕歌行》优秀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理解其文化意蕴。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结构与韵律的感悟能力。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结构的解析和创作技巧的探讨。

特殊儿童游戏教案二:让游戏成为他们的朋友

特殊儿童游戏教案二:让游戏成为他们的朋友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特殊的孩子,他们或许有智力障碍,或者身体上有一些不便之处,但是这些孩子同样渴望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快乐和欢乐的童年。

由于他们的特殊情况,许多游戏似乎对他们而言是不可达到的。

如何让这样的孩子也能够享受游戏的乐趣呢?下面我将介绍一种特殊儿童游戏教案二:让游戏成为他们的朋友。

一、游戏介绍1.游戏名称:绘画游戏2.游戏对象:包括智力障碍儿童、行动不便儿童等特殊儿童。

3.游戏规则:该游戏可以通过普通的纸笔或者电脑软件完成,老师或者家长负责在纸上或电脑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案,例如水果、小动物、车辆等,孩子使用绘画笔或者电脑画板在规定时间内对图案进行涂色。

4.游戏目的: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注意力。

游戏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沟通和互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社交能力。

二、游戏实施1.游戏前准备:准备一些不同等级的游戏图案,涉及到各种主题,以保证孩子们在社交互动中不会感到单调和无趣。

同时,准备好适合孩子们使用的绘画工具和绘画纸。

2.游戏操作:老师或者家长提前选择好简单的图案,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在孩子开始涂色前,先对他们进行操作指导,例如:如何使用涂色笔、如何上色等等。

告知孩子涂色的时间,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进行涂色。

在涂色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供鼓励和帮助,以此增强孩子的信心和情感体验。

3.游戏结果:在规定时间结束后,老师或家长对孩子们的画作进行评判,通过给予奖励或鼓励,增加孩子们参与游戏和互动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孩子们的画作品质如何,老师或家长都应该给予他们十分的肯定和支持,让他们在游戏中得到更多欢乐和自信。

三、游戏效果这个游戏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得到更好的体验和情感体验,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交互动和语言交流能力。

孩子们通过自己所画的图片,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其他孩子的支持和肯定。

与此同时,这个游戏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劳动教育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劳动教育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劳动教育全册教案教案一:认识劳动教学目标1. 理解劳动的基本含义。

2. 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懂得尊重劳动。

教学内容1. 认识各种职业和其对应的劳动形式。

2. 讨论劳动的重要性和尊重劳动者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家长的职业和他们所做的劳动。

2. 示范法:教师通过实际示范,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劳动形式。

---教案二:尊重劳动教学目标1. 理解尊重劳动的含义。

2. 培养尊重所有劳动者的良好惯。

教学内容1. 认识到所有劳动者都值得尊重。

2. 学会向劳动者表示感谢和对其工作的欣赏。

教学方法1.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劳动者,理解他们的工作。

2. 讨论法:讨论不同劳动者的重要性,感谢他们的贡献。

---教案三:学会劳动教学目标1. 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2. 培养自己动手做事的惯。

教学内容1. 研究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如: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等。

2. 研究一些基本的研究技能,如:整理书包,做作业等。

教学方法1.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劳动任务。

2.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完成任务。

---教案四:享受劳动教学目标1. 体验劳动的乐趣。

2. 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参与到一些集体劳动活动中,如:学校的清洁活动,研究园艺等。

2. 分享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教学方法1. 实践法:组织一些集体劳动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

2. 分享法: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劳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劳动教育全册教案的主要内容,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含义,尊重劳动,学会劳动,享受劳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劳动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小班幼儿园咔嚓咔嚓音乐教案二

小班幼儿园咔嚓咔嚓音乐教案二

《小班幼儿园咔嚓咔嚓音乐教案二》是一份针对小班幼儿的音乐教案,其中包含了幼儿园老师教授儿童咔嚓咔嚓音乐的具体步骤、知识点和教学建议等内容。

本教案旨在通过音乐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开发他们的感官、促进他们在语言、认知、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通过咔嚓咔嚓音乐活动,帮助小班幼儿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聆听和区分音乐的节拍、韵律和旋律特征;2.能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3.能够体验音乐活动所带来的愉悦和欢乐;4.能够通过音乐活动的方式开发自己的感官、认知和语言能力。

二、教学内容1.咔嚓咔嚓音乐的特征:首先介绍咔嚓咔嚓音乐的特征,包括其基本的节拍、反复和轻快的旋律特征。

然后播放一段咔嚓咔嚓音乐,引导幼儿聆听和感受节拍和旋律的变化,通过手拍、击掌和舞蹈等方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2.手拍、击掌和舞蹈:在幼儿熟悉咔嚓咔嚓音乐节拍和旋律特征之后,通过手拍、击掌和舞蹈等方式帮助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老师可以先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手部动作,比如鼓掌、拍手等,后逐渐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拍进行脚部动作和舞蹈。

3.创意编排:在幼儿熟练掌握咔嚓咔嚓音乐的节拍和旋律特征之后,可以进行一些创意编排,让幼儿参与到音乐故事的编排中去。

比如可以让幼儿分成小组进行转圈、跳跳操、手舞足蹈等各种舞蹈动作,或者放一些灵活多变的音乐,让幼儿自由创意编排各种新颖的动作。

三、教学方法1.情景引导:通过场景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可以真正深入到音乐活动之中去。

2.听力训练:咔嚓咔嚓音乐是一种节奏感极强的音乐,需要幼儿全神贯注的听,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

因此,我们通过听力训练等方式,帮助幼儿提升音乐素养,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3.互动合作:音乐活动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激发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在实现个人的同时也能够全面发展。

四、教学建议1.将教学内容分成多节,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幼儿的认识和能力。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教案一:中华文化的勃兴——古代科技与发明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对中华文化勃兴的重要作用;2.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骄傲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2. 分类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3. 探究中国古代其他重要的科技与发明,如井冈山水利工程、天工开物等。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与发明吗?”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四大发明(20分钟)分类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发明的原理和应用。

4. 探究其他科技与发明(15分钟)介绍中国古代其他重要的科技与发明,如井冈山水利工程、天工开物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并鼓励学生对中华文化保持骄傲感和好奇心。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2. 实物展示:纸张、指南针、火药、印刷品等;3. 课堂互动环节:问题卡片、小组讨论等。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检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认识和感受。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或科技展览,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2.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研究报告;3. 开展相关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个2个数5个5个数教案

2个2个数5个5个数教案

2个2个数5个5个数教案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让学生进行加减法口算的内容。

对于2个2个数、5个5个数的加法口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教案进行教学。

教案一:2个2个数的口算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2个2个数的加法口算方法。

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种口算方法,解决相应的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点加法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热身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数学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差几个、数牌子等游戏。

2. 引入学生已经学习了1个1个数和4个4个数的加法口算方法,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2个2个数的口算方法。

3. 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2个2个数口算的方法。

例如:2+2=44+2=66+2=88+2=1010+2=1212+2=14然后,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灵活运用这种口算方法,例如:如果你手里有2个苹果,你又拿了2个,那么你现在手里有几个苹果?如果你上午买了2本书,下午又买了2本,那么你一共买了几本书?4. 训练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练习。

五、教学总结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2个2个数的加法口算方法,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案二:5个5个数的口算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5个5个数的加法口算方法。

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种口算方法,解决相应的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点加法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热身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数学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数砖头、掷筛子等游戏。

2. 引入学生已经学习了1个1个数、2个2个数和5个5个数的加法口算方法,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5个5个数的口算方法。

3. 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5个5个数口算的方法。

例如:5+5=1010+5=1515+5=2020+5=2525+5=30然后,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灵活运用这种口算方法,例如:如果班里有5个男生,又来了5个男生,那么班里现在一共有几个男生?今天早上有5个云朵,又飘来了5朵云,那么现在天上有几朵云?4. 训练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练习。

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模块二教案

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模块二教案

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模块二教案教案一:Unit 1 Good friends教学目标:1.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理解并复述本单元的短文。

3. 学会描述和评价人物特征。

4.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境进行交流。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理解并复述本单元的短文。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描述人物特征。

教具准备:1. PPT及其他多媒体工具。

2. 单词卡片和图片。

3. 电子词典和录音机。

教学过程:Step 1: Warm-up1. Greetings and self-introduction.2. Show pictures of different friends and ask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ir friends' personalities.3. Discuss the qualities that make a good friend.Step 2: Presentation1. Show the flashcards of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 Unit 1.2. Introduce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each word/phrase.3. Use the words/phrase in a sentence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4. Play the audio recording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ask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5.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 and spelling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Step 3: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1. Divide the class into groups of four or five.2. Give each group a copy of the reading passage and ask them to read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3. Have a class discussion to check the answers and clarify any misunderstandings.Step 4: Speaking and writing1. Ask students to imagine they are introducing their best friend to the class.2. In pairs, students take turns describing their friend's appearance, personality, hobbies, and interests.3. Students can us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they have learned.4. Have some students share their descriptions with the class.Step 5: Extension activities1. Give students a list of famous people and ask them to describe their personalities using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2. 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nd ask each group to create a poster of a famous person, describing their personality and achievements.Step 6: Homework1. Review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from Unit 1.2.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describing one of their friends, using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3. Read a book or watch a movie about friendship and write a review.教案二:Unit 2 Healthy eating教学目标:1.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小学二年级上册劳动教育全套教案: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上册劳动教育全套教案: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上册劳动教育全套教案:人教版教案一:研究整理书包目标- 学会整理书包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惯和责任感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个凌乱的书包,引起学生的注意。

2.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整理书包的重要性,以及整理书包的好处。

3. 演示:老师展示如何整理书包,包括将书本按顺序放入、整理文具、折叠衣物等。

4. 实践: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互相观察和帮助,整理自己的书包。

5. 总结:学生们在班级中展示整理后的书包,让其他同学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6. 反思:学生们讨论整理书包的体会和感受,并反思自己今后应该如何保持书包的整洁。

教案二:种植小花盆目标- 了解植物的基本需求- 掌握种植小花盆的基本步骤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小花盆,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植物的基本需求,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3. 演示:老师演示如何种植小花盆,包括选择适合的花种、准备土壤、种植方法等。

4. 实践: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亲自动手种植小花盆。

5. 照顾:学生们负责照顾自己的小花盆,包括定期浇水、放置在适合的位置等。

6. 观察:学生们观察和记录小花盆的生长情况,并在课堂上分享观察结果。

7. 反思:学生们讨论种植小花盆的体会和感受,并反思自己今后应该如何更好地照顾植物。

教案三:保持教室卫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惯- 培养学生对整洁环境的责任感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地参观整洁的教室,引起学生对卫生的重视。

2.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持教室卫生的重要性,以及保持整洁环境的好处。

3. 清理:学生们分组进行教室清理,包括扫地、擦桌、整理物品等。

4. 规划:学生们讨论并制定保持教室卫生的规划,如定期清理时间、分工等。

5. 实施:学生们根据规划,自觉地进行教室卫生的维护和清理。

6. 评价:学生们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整体卫生状况的提高。

7. 反思:学生们讨论保持教室卫生的体会和感受,并反思自己今后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持环境整洁。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电子白板的操作、探究、对边、交流,经历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发展学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电子白板课件、平行四边形模型、剪刀、初步探究学习卡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渗透转化。

1.课前通过同学们的谈话,轻松引入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玩过七巧板吗?2.播放制作七巧板的视频。

3.出示一组图形,学生观察,数方格算出面积。

拉开幕布,学生们看到露出一点点的图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都跃跃欲试,学生动手逐个拖拽出想拖里面的美丽图案。

在学时汇报平移的方法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拖动图片平移的功能,直接在屏幕上操作演示,感知割补、平移,转化等学习方法。

导出视频,拖动、平移等功能。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电子白板导出两个花坛,比一比,哪个大?2.揭示课题。

学生比一比,猜想这两个花坛的面积大小。

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导出两个花坛的课件。

三、对手操作,探究方法。

1.利用数方格,初步探究2.出示“初步探究学习卡”同桌交流一下填法,汇报。

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图形的面积,是学生熟悉的、直观计量面积的方法。

同时呈现这两个图形,暗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

导出“初步探究学习卡”四、白板演示,验证猜想。

1.探索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习过的图形。

2.观察拼出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在班内交流操作,重点演示两种转发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times;高4.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

那么面积公式就是s=ah利用白板的拖动功能,根据学生反馈的转发方式,随机演示。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复习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复习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复习教案全册教案一:维护个人和谐1. 教学目标- 了解个人和谐的重要性- 掌握维护个人和谐的行为规范- 培养同学之间的友爱关系2. 教学内容- 个人和谐的定义和意义- 维护个人和谐的行为规范:-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文明礼貌、遵守规则- 爱护公物、爱护环境- 培养友爱关系的活动:- 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困难- 互相帮助、合作完成任务3.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维护个人和谐的行为规范-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困难,培养友爱关系4. 教学评估- 口头回答问题:根据教师提出的案例,学生回答如何维护个人和谐的行为规范- 小组活动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友爱表现,评估培养友爱关系的效果教案二:了解法律与公平1. 教学目标- 了解法律与公平的关系- 掌握一些法律常识- 培养公平正义的意识2. 教学内容- 法律与公平的关系:- 法律是维护公平的重要手段- 公平是法律的基本原则- 常见的法律常识:- 禁止偷窃、打架等行为- 保护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的隐私- 培养公平正义的活动:- 观看相关法律故事或案例,讨论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实现公平3. 教学方法- 视频教学:使用故事动画、纪录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法律常识和公平的概念- 小组合作: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公平相关的问题和情境4. 教学评估-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表达-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案例,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估对法律常识的掌握程度教案三:培养安全意识1. 教学目标- 了解安全的重要性- 掌握一些常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培养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2. 教学内容- 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 常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遇到陌生人时应保持警惕- 遇到危险情况应及时报警或求助- 学会正确使用火柴和电器等物品- 培养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的活动:- 观看安全教育视频,研究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设计安全应急演练场景,培养应对能力3. 教学方法- 视频教学:结合情景演示和解说,向学生介绍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分组合作: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设计安全应急演练场景4. 教学评估- 口头回答问题:提出安全相关的问题,学生口头回答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小组活动表现:观察学生在安全应急演练中的表现和应对能力。

汉字二的教案

汉字二的教案

汉字二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识别常用的汉字二的字形和拼音。

2. 学生能够准确书写和拼读汉字二。

3. 学生能够运用汉字二进行简单的写作和阅读。

二、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准备教材《汉字二》。

2.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黑板笔、白板笔、拼音卡片、汉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出示拼音卡片,让学生读出拼音。

然后出示汉字卡片,让学生根据拼音识别并读出对应的汉字。

引导学生注意汉字中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

2. 学习汉字二的读音和笔画教师呈现汉字二的字形,并逐一介绍其读音和笔画。

同时,教师通过示范书写,引导学生一起练习写汉字二的正确笔画和书写顺序。

3. 练习和巩固教师出示文本中的相关练习题,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书写和拼读。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汉字二的拼读和书写。

4. 拓展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汉字二进行简单的写作和阅读练习。

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写出对应的句子或小故事。

同时,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常用的词语和短语,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5. 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通过课下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汉字二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教学延伸1. 配套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二,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配套练习,例如拼音和字形的匹配练习、汉字二的填空练习等。

2. 生活应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应用汉字二,例如在街上寻找含有汉字二的标志和广告,或者在家里制作汉字二的flash卡片等。

3. 拓展学习: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汉字二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典故,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常用的汉字,并扩展到汉字组词和句子的学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理解和识别了汉字二的字形和拼音,并能够准确书写和拼读。

学生在练习和巩固中积累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汉字二进行简单的写作和阅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方向与位置(二)第3课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方向与位置(二)第3课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方向与位置(二)第3课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课时教学内容为《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方向和位置概念后,进一步深化对空间方向和位置的理解。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根据给定的起点和终点,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掌握路线图的基本要素和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理解并运用路线图的基本要素和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绘制路线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空间方向和位置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1. 路线图的表示方法: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路线图的基本要素,如起点、终点、路径等,并能够准确地用符号和文字进行表示。

2. 空间方向的判断:学生需要准确地判断和描述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空间方向关系,如东南西北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黑板、粉笔、直尺等。

2. 学具:学生用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路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路线图的基本要素,如起点、终点、路径等。

2. 新课讲解:讲解路线图的基本要素和表示方法,重点讲解起点、终点、路径的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练习:学生根据给定的起点和终点,尝试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根据给定的起点和终点,合作描述并绘制一个复杂的路线图,教师进行观察和指导。

板书设计1. 路线图的基本要素:起点、终点、路径等。

2. 路线图的表示方法:符号、文字等。

3. 练习示例:给定起点和终点,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作业设计1. 描述并绘制一个简单的路线图,要求包括起点、终点和路径。

2. 描述并绘制一个复杂的路线图,要求包括起点、终点、路径和至少一个转弯点。

课后反思本课时通过观察、描述和绘制路线图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案二字的目的与作用是什么?

教案二字的目的与作用是什么?

教案二字的目的与作用是什么?教学是人民群众灵魂的工程,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基础。

因此,教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而教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案。

教案,简单来说,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准备的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详细记录和安排。

那么,教案二字的目的与作用是什么呢?目的一:指导教学编写教案的首要目的是以此指导教学。

老师们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设置详细的教学内容与步骤,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教案可以帮助老师尽可能地掌握教学的节奏,更加精细地控制教学过程。

目的二:标准化教学编写教案的另一个目的是标准化教学。

教育工作始终强调的是标准化和规范化,而教案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教案的编写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亦可以帮助老师更加清晰地了解教学的要求、标准和规范。

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教案的编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目的三:评估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还可以帮助老师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根据教案所记录的内容,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教学效果,不仅可以帮助老师发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教案是教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案的编写可以指导教学、标准化教学、评估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精细管理和规范管理教学教育等方面,进而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勇敢面对,超越挑战”的中学主题班会教案2篇

“勇敢面对,超越挑战”的中学主题班会教案2篇

“勇敢面对,超越挑战”的中学主题班会教案2篇教案一:勇敢面对,超越挑战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挑战的本质,学会正面面对挑战;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超越自我的精神;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面对挑战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挑战?为什么我们需要面对挑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介绍挑战的本质:让学生了解挑战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个人成长,拓展个人能力,而不是让人感到挫败。

3.分享成功的经验:在班级中选择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经验,鼓舞学生勇敢面对挑战。

4.分组合作,超越挑战: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面对一个难题,通过协作合作来克服难题,强化团队合作和个人学习能力。

5.总结:回顾班会的主题,体现在学生的精神面貌中。

强调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取得成功,促进个人成长。

三、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挑战的本质,勇于正面面对挑战;2. 学生能够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团队合作能力;3.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案二:勇敢面对,超越挑战一、教学目标1.掌握勇敢面对挑战的本质和方法;2. 学习团队合作,共同面对挑战的经验和技巧;3.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分析挑战的本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动力。

2.分享成功的经验: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鼓舞学生勇敢面对挑战,提高学生的信心和能力。

3.团队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予一些挑战和难题,通过团队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并帮助学生总结团队合作的经验和技巧。

4.个人总结:学生回顾此次班会的主题,思考有哪些可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总结自己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方法和经验。

5.班级分析:老师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表现,进行班级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积极解决问题。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挑战的本质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2. 学生能够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个人学习能力;3. 教师和同学对学生回顾和总结的情况,对学生的思考和表现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4.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锻炼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2.自学生字词,试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师谈话导入。

轻声播放音乐《爱我中华》,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补充资料。

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通过跨于课内外的“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他们既可以获得课文学习的经验背景、知识,又锻炼了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同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风情、景观又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揭示课题。

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配乐,可以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

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趣味识字。

(1)教师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1自然段: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第3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第4自然段:凤尾竹摇晃(huàng)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3.学生试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1)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

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要注意右边的构成。

“雀”:“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2)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六、作业超市
1.感情朗读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抄写你认为难写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加深感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积累语言。

4.布置综合性学习。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

这一课我们要进行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第1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1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点评后再指名练习。

4.配乐朗读这一段。

第2.3自然段:
1.师引入。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

请各自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3.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4.想象描述。

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画面?
学生想象描述,并朗读有关句子。

第4自然段:
1.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2.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营造与课文内容相适合的情境,回应导入时“假想参观”,既引导学生自然抒发对民族小学、对美好的学习生活的赞美,又首尾衔接,自然作结,使教学过程
圆合无缝。


3.抒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自由选择段落感情朗读。

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积累本上。

五、作业超市
1.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还可以画图画,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2.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在积累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