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2)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fe3b56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a.png)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感兴趣,但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他们对文化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以形成独立的历史见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基本特点、重要文化人物及其作品、历史地位,以及文化发展的背景。
难点: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文化交融与影响的过程,理解历史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难点:提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独立的历史见解。
(5)设计课后拓展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策略:
(1)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家国情怀。
(2)重要文化人物及其作品、历史地位,如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等。
(3)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等。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所学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fc5ab6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c.png)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以下几点:
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各个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征。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文化现象的方法。
4.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一观点分析评价历史文化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2.分析各个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差异,谈谈你的看法。
3.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
在导入新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时,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包括辽代的壁画、宋代的诗词、夏金时期的文物和元代的戏曲表演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时期文化的丰富多彩。随后,我会提出几个引导性问题,如:“这些文化成就反映了哪些历史背景?”“它们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史料教学,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文化知识体系。此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为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文化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关注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作业布置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配套课件: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配套课件: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031a7c8b52acfc788ebc9bb.png)
课时精练
答案
解析 根据“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可知,西夏文字的 创制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故A正确。汉字在西夏文字创制之前就存 在,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均未反映,故排除。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解析
二、非选择题
8.宋元时期,科技获得重大进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解析
5.(2018·江苏高考)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 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 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
7.宋词词风多样,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豪放雄壮”的代表 人物是( ) A.柳永 B.李清照 C.苏轼 D.关汉卿
答案
8.(2015·四川高考)“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 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②对仗工稳、句式齐 整,适于言志和述怀'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
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
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
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53b46b977232f60dccca13e.png)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荀子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3.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4.“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 B.市民C.皇族 D.农民6.与前代相比,宋代藏书家的人数大增,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
与之相关的因素是( )A.小说在社会上流行B.造纸术的发明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D.印刷术的进步7.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8.有一种思想,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准则,将个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练习题(精选近年高考真题,带解析)
![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练习题(精选近年高考真题,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40165c102de2bd97058820.png)
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2020江苏卷·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
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
这反映出北宋()A.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3.(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4365c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2.png)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儒学的复兴1.唐宋时代,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陆续进入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受到了外来刺激,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
在此基础上,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
他们的工作()A.强调“天人感应”B.加速国内民族交融C.推动理学的形成D.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程门立雪”的典故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为政以德”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3.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4.朱熹认为“小学”阶段应从8岁开始,他花费了很大精力编著《小学》作为这一阶段的教材,该书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
这反映出朱熹()A.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B.是理学的集大成者C.推动儒家伦理普及化D.关注儿童全面发展题组二文学艺术5.说到宋词,有人称其为“唱彻宋代的歌声”。
两宋时期,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A.苏轼B.辛弃疾C.柳永D.关汉卿6.元杂剧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而且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下列对元杂剧的认识,正确的是()A.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体现B.代表作家有关汉卿、李清照C.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的废除D.是士大夫文学的代表形式7.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A.官僚B.市民C.皇族D.农民8.唐人山水画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题组三科技9.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其写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9282c46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a.png)
4.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课外拓展: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文章,观看纪录片等,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更多文化成就,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确保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量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练习:设计一份包括10道选择题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要求学生从以下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简答题作答,字数在200-300字之间。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方面的文化成就,掌握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情况,把握该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通过对代表性文化成就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绘画、建筑、诗词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90bfdd7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5.png)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过关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五代之"词",其主旨多"嘲风弄月,怀土伤离",内容简短却又充满忧思;至宋代,"词"之主旨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思,语言不再追求绮丽辞藻,它"上之可寻圣贤之名理,大之可发忠爱之热忱"。
"词"的这一演变主要源于两宋A.理学成为了正统B.积贫积弱的压力C.商品经济的繁荣D.儒家思想的复兴2.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下列思想所包含的哲学观点与朱熹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A.“天地合气,万物自生”B.“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C.“万物与我为一”D.“我思故我在”3.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
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
造成这一变化的技术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活字印刷的出现4.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资料“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出现了沈括和郭守敬两位大科学家”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B.戏曲的发展达到顶峰C.天文学据世界领先地位D.宋朝科技水平高5.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南宋()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6.将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这描述的是A.作品丰富、千古吟咏的唐诗B.情节传奇、风靡全国的昆曲C.句式灵活、意境优美的宋词D.文学艺术、舞台艺术高超的元杂剧7.有宋代学者指出:“夫儒释者,言异而理异也,莫不化民,俾迁善远恶也。
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释者,修心之教,故谓之内典也。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测试(解析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测试(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cd9baf16fc700aba68fca0.png)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基础过关练1.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
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
这主要反映出( )A.佛道的思想冲击B.佛教的中国化C.儒佛的思想融合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2.宋代之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代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
其原因主要在于( )A.社会主流思想演变B.政府选官的需要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D.八股取士的实施3.近代学者陈寅恪指出,“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
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由此可知,他所说的新儒学( )A.是构建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B.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D.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
它反映出苏轼的词风是( )A.刚健豪放B.清新婉约C.通俗易懂D.沉郁悲壮5.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
这些优秀作品jJ}{现的主要因素是( )A.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C.元朝南方经济迅速发展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6.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7.有人以进化论解释中国文学的演进,“即以韵文而论:《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诗之变为词,五大革命也。
词之变为曲、为剧本,六大革命也”。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fbb93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b.png)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选择题1.宋之后,忠臣、烈士增多,并对忠义者盛赞,对变节者唾弃。
唐代忠臣颜真卿死于叛军之手,其书法在宋代开始受到推崇;五代“贰臣”冯道遭到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贬斥。
这一现象()A.说明了佛教的地位受到冲击B.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C.反映出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D.体现出先秦儒家的经世思想2.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3.宋初最高统治者开始重视《大学》和《中庸》,不仅亲自抄写,还赐予臣下学习,“仁宗天圣八年( 1030年)赐进士王拱辰《大学》篇一轴。
……自后,登第者必赐《儒行》和《大学》《中庸》篇"。
宋统治者的做法A.意在抬升理学的政治地位B.助推了儒学新形态的形成C.践行了“知行合一”理念D.确立了传统儒学主流地位4.宋明理学中贯穿着某种“终极关怀”,某种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完善自身,达到超越的理想境界的意向。
理学重视人的修养,主张将格物所得到的物理,诠解为道德性的天理,知识与道德同一、善与美合一。
这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实现,提供了一条世俗的、美学的道路。
据此可知,宋明理学()A.具有一定的理性与人文价值B.倡导民众抒发个人内在感情C.注重提升个人修养D.强调积累更多知识5.《东坡志林》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作为例证可以说明当时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C.三国故事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6.北宋的张载提出了“民胞与物”的伦理观,认为每个人都当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人人都应该对他人、对社会、对万物尽一份职责和道德义务。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3e23e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6.png)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魏晋南北朝阶段.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拢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咨询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
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浮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2、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乾坤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妨碍深远。
从中能够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B.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注重研究社会现实,强调人的社会责任3、程颢、程颐兄弟以为,别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妨碍至深D.二程完全改造了传统儒学4、朱熹以为穷理离别开格物,他要格的物要紧是天理、人伦、圣言等。
朱熹的着眼点是()A.注重实学、经世致用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经过教育宣扬“三纲五常”D.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5、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北宋苏轼笔下尚有“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降手心茫然。
”的描述,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足”“贞洁牌坊”等现象却比比皆是了。
造成宋代女性地位这样变化的要紧缘故是( )A.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传统宗法观念的发酵C.小农生产的客观需要D.都市商业进展的妨碍6、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430多人。
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宋词的繁荣( )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降C.是时人素养提高的反映D.迎合了市民日子需要7、元朝杂剧的浮现( )A.标志着适合百姓欣赏的戏曲浮现B.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成为我国古老戏曲的源头之一D.在中国艺术宝库中占有最重要的历史地位8、有学者以为:“宋元往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进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往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十二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十二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a973f776c66137ef061957.png)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辽宋夏金元的文化A级——合格考达标练1.在宋代以前妇女再婚、寡妇改嫁是比拟常见的事情,但是宋代以后类似的事情就很少发生,更多的妇女选择守节。
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B.血缘宗法观念的削弱C.商品经济的空前开展D.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根据材料“宋代以后类似的事情就很少发生,更多的妇女选择守节〞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男尊女卑,要求妇女从一而终,应选D项;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开展,与妇女守节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妇女守节与血缘宗法观念的强弱无关,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空前开展有利于妇女的思想解放,排除C项。
2.陆游曾以诗记述宋代某艺术的景况:“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诗中所述宋代艺术形式是()A.传奇B.话本C.诗词D.小说解析:选B据材料“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知,陆游诗中所述为宋代说话人讲述话本的艺术形式,应选B项;传奇兴起于唐代,晚唐之后已渐趋衰落,排除A 项;诗词一般篇幅不长,故事性不强,并不适合讲说,排除C项;小说产生于明清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3.某一著作是使用畏兀体蒙古文撰写的,对于从整体上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一著作是()A.?百家姓? B.?授时历?C.?梦溪笔谈? D.?蒙古秘史?解析:选D根据材料“某一著作是使用畏兀体蒙古文撰写的〞“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可知,这一著作是蒙古游牧民族用畏兀体蒙古文撰写的?蒙古秘史?,应选D项。
4.?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
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A.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B.说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C.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D.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解析:选A元代,理学仍居于统治地位,关汉卿对赵盼儿英雄形象的艺术设计说明他对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应选A项;赵盼儿的英雄形象并不能代表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无关,排除C项;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排除D项。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人教版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人教版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b7661d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a.png)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宋代理学家认为,宇宙论与伦理学的沟通,使得人世的伦常道德成为一种理性本体,对个体具有一种主宰、统帅、命令、决定、先验的作用。
据此可知,宋代理学家()A.把天理与伦理直接联系B.具有唯物主义哲学倾向C.利用天理来约束统治者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使得人世的伦常道德成为一种理性本体”等信息来看,宋代理学家把天理与伦理直接联系起来,故选A项;宋代理学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排除B 项;宋代理学家利用天理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秩序,从而巩固统治,不是用来约束统治者,排除C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D项。
2.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格物”获得知识,可以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故选C项。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
3.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A.不断吸取外来思想,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B.去粗取精,使儒家思想更加纯洁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D.批判继承儒、道、佛的思想精华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过程。
儒学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故选C项。
4.“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该宋词的风格特征是()A.刚健豪放B.婉约含蓄C.朴素写实D.沉郁悲壮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朝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委婉地写出了凄凉的意境,故选B项;刚健豪放是豪放派词的特点,排除A项;朴素写实、沉郁悲壮都与婉约派词的特点不符,排除C、D两项。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后精练: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后精练: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ffc2b4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8.png)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基础达标(限时5分钟)1.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
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
这是因为()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2.唐代女人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能站在重重帏帘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张望一下。
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
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B.程朱理学的盛行C.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D.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3.元杂剧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作为舞台艺术也取得很高成就。
下列对元杂剧的认识,正确的是()A.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体现B.代表作家有关汉卿、李清照C.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的废除D.是士大夫文学的代表形式4.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
”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A.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素养提升(限时12分钟)5.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
其根本出发点是(A.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D.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6.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7.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进阶训练第必备知识基础练一层知识点一儒学的复兴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朱熹主张()A.理是万物的本原B.气是万物的本原C.“气在理先”D.“格物致知”2.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
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知识点二文学艺术3.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原因是()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阶层壮大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4.后世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充分肯定了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
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A.城镇经济的繁荣B.统治者政治清明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知识点三科技5.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目的是()A.尊敬农民B.指导农业生产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D.关注农作物生长规律知识点四少数民族文字6.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其中有些笔画就是直接来源于汉字的笔画。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农牧文化的交流融合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1.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2.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 430多人。
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宋词的繁荣()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D.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3.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其反映的我国古代绘画风格是()A.表达主观情趣的写意画B.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C.表现社会百态的人物画D.描绘贵族生活的宫廷画4.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
下列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5.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这些天文观测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引起了农业科技的变革B.有利于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稳定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6.南宋《梦粱录》记述“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中指南针的主要作用是()A.观测天象B.辨别方位C.测量风向D.记录行速7.“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
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因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
”这表明()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8.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这一科技成果产生于哪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图一发明的产生与发展。
(2)根据图二、图三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1.(素养——历史解释)下表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核心素养内涵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史料实证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理解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历史解释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如“客观论述历史事件”等历史价值观指从此种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A.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北宋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B.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C.《韩非子》提到“司南”,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知晓磁石指南的特性D.火药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2.(素养——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民。
”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
……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
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
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
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
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
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必备知识基础练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
根据“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可知,朱熹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气”,以及理与气的关系,故B、C两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论,故D项错误。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
材料“注重蒙学教育”“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说明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故选C项。
3.答案:B解析:词又称“长短句”,句式比较自由,可以配乐演唱,比较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故选B项。
4.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了元曲通俗化的特点,这与当时城镇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是分不开的,故A项正确。
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和所学史实可知,历法起到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故选B项。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民族的交流融合。
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如契丹、西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本民族文字,故选D项。
关键能力综合练1.答案:B解析:程颢是理学的开创者之一,结合“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诗句,将万物的理与人做类比,故选B项。
A、C两项题干中有体现,但不是主旨。
D 项是道家的思想,与材料不符。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词繁荣的原因。
宋代时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社会政治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宋代诗词均发达,诗歌没有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宋词的繁荣是一种文学现象,不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素质与前代相比是否有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词的繁荣是文学世俗化的体现,迎合了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故D 项正确。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绘画风格。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风俗画,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通俗文学。
材料中描述的“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都属于通俗文学,宋代通俗文学的繁荣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A项正确;B项本身说法错误,君主好恶不能“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材料中并未涉及通俗文学兴起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文言文体的发展,故D项错误。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代天文观测对农业的影响。
引起农业科技变革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或国家科技政策的引领,与天文观测的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
重农政策的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与认识,与天文观测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文观测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数据,有利于更加准确地指导农事安排,进而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天文观测与政治制度的演进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指南针的作用。
据材料“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可判断这是指南针应用于辨别方向,而不是观测天象,故A项错误,B项正确;指南针没有测量风向的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指南针主要用来指示方向,不涉及记录行速,故D项错误。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词。
词兴起于唐代,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而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根据材料可知宋词成为市井中的娱乐手段,是随商业的发展而繁荣的,故C项正确。
8.答案:(1)东汉时期。
汉代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竹木简笨重,丝帛昂贵,都不能满足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故汉朝人发明并改进了造纸术。
(2)佛教等宗教的盛行、科举制的实行、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对印刷品的需求增大。
解析:第(1)问,观察图片得出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结合当时文化发展以及原有书写材料的局限性得出第二小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