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迁徙的方式与特点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66e7135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0.png)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苗族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民族。
苗族分布在老挝的南部、中部和北部,主要分散在万象、占巴塞等省份,其中以南部省份人口最多。
苗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在老挝国内占据了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该国的重要文化遗产。
苗族的迁徙和扩散历史非常悠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苗族在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遭受了多次来自不同文化民族的侵略和压迫。
这些侵略和压迫,虽然造成了苗族在某些方面的退化和损失,但在继承和发扬苗族传统文化方面,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苗族深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也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得苗族文化得以不断地传承发展。
苗族在历史上的迁徙路线较为复杂。
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苗族在历史上分别向南、西、北和东四个方向扩散。
在向南迁徙过程中,苗族逐渐迁徙到了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
在向西迁徙过程中,苗族逐渐迁徙到了老挝中部的普寨、丰沙里等地。
在向北迁徙过程中,苗族逐渐迁徙到了老挝北部山地的占巴塞省,许多苗族人在此安家落户。
最后,在向东迁徙过程中,苗族逐渐迁徙到了老挝的高原区域,其中以Pou Mung(梦茶)为代表的苗族群体,一直居住在老挝高原的中心地带。
苗族在迁徙和扩散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
苗族向不同的区域迁徙,与当地的环境和文化交流融合,在吸取和融合异族文化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传统文化的本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承、演变和发展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这也是苗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特征。
总之,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和迁徙路径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苗族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苗族文化的差异和多元性,尝试探索苗族文化的变革和发展路径,为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苗族历史政治知识点总结
![苗族历史政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245636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e.png)
苗族历史政治知识点总结一、苗族的起源和迁徙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苗族自称“苗”,起源于秦始皇时期的楚国。
在历史上,苗族由于种种原因,曾多次进行迁徙。
在古代,苗族曾南迁至今贵州省的西南部,后又北迁至今贵州省的东南部。
在近代,因为战乱和经济压力,部分苗族从贵州迁徙至云南和广西。
二、苗族的政治制度苗族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部落制和婆罗制。
部落制是苗族社会最原始的政治制度形式,它是以家族、氏族为单位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
在苗族社会中,家族是基本政治单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
婆罗制是苗族历史上的一种政治制度,婆罗意为“望族”或“树族”,其政治组织形式以树或石柱为标志,集聚在一定地区或村寨的苗族群体,称为婆罗社。
三、苗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在古代,苗族地区管辖属于中国古代的各个王朝,但因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不便等原因,苗族地区历来是边疆之地,对中央政权的统治比较松散。
各个朝代多采取了一种容纳、安抚、分化、割据的策略,对苗族地区人民实行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统一政策。
四、苗族的抗击侵略和外族入侵在历史上,苗族地区多次遭受外族侵略,但苗族始终坚持不住,积极报复,保卫家园。
在抗击侵略战争中,苗族人民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而进行英勇的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宋元时期,苗族与中原王朝长期交战,表现出强烈的抵抗意志,显示出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
五、现代苗族的政治地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经济得到了改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国家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为苗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苗族地区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发展政策,加大投入,稳步发展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苗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六、苗族的政治文化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拥有丰富的政治文化。
苗族政治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苗族的自治制度,苗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治制度,比如“土司制度”等,这些都是苗族政治文化的体现。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c89d3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5.png)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苗族是老挝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老挝北部的博乔地区,占据着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苗族人口约为40万至50万人,占老挝总人口的约5%。
苗族的迁徙路径研究是对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苗族的迁徙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苗族的迁徙路径可以从历史角度来考察。
根据史书记载,苗族祖先起源于中国南方,经过长期的迁徙才来到了老挝。
在迁徙过程中,苗族经历了多次的迁徙和定居,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在苗族迁徙的早期阶段,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地区,后来又逐渐向南迁移到老挝地区。
苗族的迁徙路径可以从地理环境角度来考察。
老挝北部的博乔地区是苗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地势崇山峻岭,气候多样,适合苗族的生存和发展。
苗族在迁徙过程中选择了这样一个地理环境适宜的地方定居,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苗族的迁徙路径可以从文化交流角度来考察。
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也会影响他们的迁徙路径。
苗族与邻近的泰族、瑶族等民族之间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这也促进了苗族的迁徙和分布。
苗族的迁徙路径还可以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考察。
苗族的分布格局与其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苗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这些经济活动也会影响他们的迁徙和定居。
苗族的迁徙路径研究是了解苗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苗族的迁徙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苗族的起源、历史和文化,为苗族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文山学院学报2010年总目次
![文山学院学报2010年总目次](https://img.taocdn.com/s3/m/77e7de4d2e3f5727a5e962d6.png)
姚
斌
关于做好高职 ( 专科 ) 院校发展学生党员的几点思考 ! ! ! 以文山学院为例 中国历史地理学 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 ! ! 以 ∃ 江南在哪里 % 为课例 强化词汇组块和语法以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新英语课程观下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探讨 ! ! ! 以云南几所高校为例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及对策 ! ! ! 以文山学院为例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综合设计性物理实验 ! ! ! 以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测量实验为例 文山州公交换乘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及算法优化 小鼠腹腔注射阿霉素诱导骨髓细胞微核率的最佳时间 ! 剂量效应分析 面向新课程标准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 ! ! 以文山学院为例 俄罗斯手风琴曲 冬季素描 创作技法初探 提高学生摄影构图能力的教学行动研究 文山学院学生体育协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影视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文山学院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研究 积件思想在 F lash 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现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高师物理实验教学应注重研究型学习 PSO 优化阈值小波去噪算法 论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思考 ! ! ! 以云南为例 独立学院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径和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高校公共任意选修课的设置与教学管理 ! ! ! 以文山学院为例 边疆高校大专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 ! ! 以文山学院为例 论中国文人画的 ∃ 清 % 美风格 艺术设计审美活动中的价值判断浅析 杨贵荣
第 23卷
文山学院学报
2010 年 第 4期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总目次
壮剧研究
云南壮剧音乐中衬词的特征 ! ! ! 云南壮剧音乐研究 (之四 ) 再谈云南壮剧的保护与传承 富宁土戏﹝哎依呀﹞腔调的音乐形态 ! ! ! 云南壮剧音乐初探 (之五 ) 壮剧 彩虹 的艺术探索及其意义 浅谈壮族民歌与壮剧音乐的互渗和融合 ! ! ! 云南壮剧音乐初探 ( 之六 ) 云南壮剧文化的民族和谐之美 ! ! ! 以广南北路沙戏为例 富宁土戏 ∀哎的呶调 # 的音乐程式 ! ! ! 云南壮剧音乐研究 ( 之七 ) 云南壮剧研究概览 刘 琉 许六军 ( 1 1) 刘诗仁 ( 1 6) 许六军 刘 琉 许六军 王家葛 (2 (2 (3 (3 1) 7) 1) 6)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9e06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6.png)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老挝苗族是老挝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分布在老挝的北部和中部地区,以及泰国、越南和中国的边境地区。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对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和迁徙路径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和传承。
一、苗族的分布格局老挝苗族主要居住在老挝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其中以琅勃拉邦、万荣和南赛三个省份的苗族人口最为集中。
苗族也分布在老挝的南部地区,如沙耶武里地区和川孔地区。
除了在老挝境内,苗族还分布在老挝的邻国泰国、越南和中国的一些边境地区,如泰国的清莱府、越南的兴义市和中国的云南省等地。
苗族的分布格局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老挝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地势较为崎岖,山地和丘陵地带较多,适宜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生存和生活。
而南部地区由于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和丘陵,适宜种植水稻和其他农作物,因此苗族在此地区的分布相对较少。
二、苗族的迁徙路径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迁徙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根据考古和历史资料的记载,苗族的迁徙路径主要集中在老挝、中国和越南等地。
在老挝境内,苗族的主要迁徙路径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由北向南迁徙,主要集中在老挝北部地区,包括琅勃拉邦、万荣和南赛三个省份;二是由西向东迁徙,主要集中在老挝中部地区,包括川孔地区和其他一些地区。
在中国境内,苗族的主要迁徙路径可以分为西向东和南向北两个方向。
西向东的迁徙路径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云南省,包括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南向北的迁徙路径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贵州省,包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在泰国境内,苗族的主要迁徙路径主要集中在清莱府和其他一些地区,其中以清莱府的苗族人口最为集中。
苗族的迁徙路径主要集中在老挝、中国、越南和泰国等地,这与苗族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
苗族的迁徙路径也受到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苗族的发展历程
![苗族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8bca45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b.png)
苗族的发展历程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属于黔南苗族苗族自治州的主要民族,也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漫长而多样化的过程。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他们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逐渐迁徙南下,最终定居在现在的贵州、云南和广西地区。
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苗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特色。
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东南部的壮侗语族,分为不同的方言和分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苗族的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元,包括传统的服饰、民间歌舞、饮食习惯等。
苗族在古代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民族,主要以种植水稻为生。
他们发展了独特的田园经济和水利灌溉技术,在山区开垦出了大片的水稻田,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
同时,苗族也以纺织、染织和酿造等手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传统手工艺品如苗绣、苗银也享誉国内外。
苗族的社会生活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一般由苗族长老担任部落的首领。
在部落中有着完善的社会制度和秩序,重视大家庭和社区的和谐。
苗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宗族祭祀活动,如苗族新年的“苗年”和“黎族”等。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苗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现代的政策引导下,苗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同时也逐渐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交通的发达,苗族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传统文化的冲击,苗族在现代社会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相关部门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了对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动苗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苗族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变革,苗族人民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作为重要任务,为苗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a372d2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c.png)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
老挝苗族是老挝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占巴塞省和波密杜省。
苗族是一
个非常特殊的民族,其文化和语言与其他南亚、东南亚的民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吸引了
很多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关于老挝苗族的起源和迁徙路径,目前学界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
但是从现有的文
献和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和迁徙路径可以初步概括如下。
首先,老挝苗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000年前的西南中国地区,当时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一部分苗族从西南地区向东南亚方向迁徙,最终在老挝定居。
同时,也有部分苗族从北方向南迁徙,而最终定居在老挝的部分苗族则是由这两部分
苗族融合而成的。
其次,老挝苗族定居的地区主要是老挝的西北地区,包括占巴塞省和波密杜省。
这个
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着丰富的森林、河流和山脉资源,非常适合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定居
和发展。
最后,老挝苗族在定居的同时,也与本地的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了文化和传统的交流和
融合。
例如与老挝的水上民族结合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此外,苗族还保
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并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总之,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和迁徙路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对其的深入研究不
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老挝的多样性和文化特点,也对研究南亚、东南亚的民族和文
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贵州苗族迁徙史之特点及其意义
![贵州苗族迁徙史之特点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4aacf10ff00bed5b9f31d7e.png)
No. 3
( 苇 I1期 ) 总 2
ji 01 t12 0 l
贵州苗族迂徙史之特点及其意义
口 翁家烈
( 州省 民族研 究所 , 州 贵 阳 50 0 ) 贵 贵 5 04
摘 要: 苗族在 不 同时期 、 同方向入住贵 州 , 不 给贵 州输入 了新的 民族 成分 , 为贵 州增 添 了规模 庞 大的 劳动生 力军 , 为贵
蹯“ 欲归 报 , 秦夺 楚 巴、 中郡 , 塞 不通 , 会 黔 道 因还 , 以 其众 王滇 , 变服从 其俗 。 以长之 ” j 蹁受 阻 , 能 。 庄 未 返楚复命 , “ 遂 变服 从其 俗 ” 于滇称 王 , 而 融于 夜 郎与 滇 土著 民族 之 中, 盐铁论 ・ 故《 论功》 , 新唐书 ・ 载 《 南 蛮传》 亦谓 , 今西 南诸 夷 , 庄之 后 ” 亦谓 , 自滇 池 “ 楚 , “
州山 区的开发 、 经济社会的发展作 出了突 出而广泛的历 史性 贡献。苗族迁入贵 州, 有其独 自的特 点和意义。
关键词 : 族 ; 苗 迁徙 ; 史 ; 点 历 特
中图分类号 : 9 1 C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64 (0 0 0 1 3— 6 4 2 1 )3—00 —0 0 01 3
21 0 0年 第 3期
费 州民袄 学院学报 ( 哲学社 套科学版)
Jun l fGuz o ies )trNain l is( hlspl r1 ,ilsiz ) o r a ih u 1nvri b | aie P i o l a1 ca cc1 o F t o l o y ‘ (
川 叙永县 和海 螺堡 , 直 固” “ 直” I “ 、夺 分别 指今毕节 、 黔
《文山学院学报》2010年总目次
![《文山学院学报》2010年总目次](https://img.taocdn.com/s3/m/735d957c8e9951e79b89273d.png)
杨永 福
方
铁
( . 3) 13
孙宏 年
黄 梅
( . 9) 13
f . 5) 4 1
娄 自 昌 ( . 1 15 ) 段金 生 t-lq 1 5 l ti  ̄ , -( . 6) l 王 作成 f . 1 6 ) 1
以麻 栗坡 县 猛 硐 乡 丫 口村 壮 族 为 例
李锦 发
王万 荣 朱法 飞
( 2 4. 5)
( 2 4. 8) f . 2) 3 4
关 于文 山苗族 迁徙 的几 个问 题
乘 人文资 源之 舟 荡起 旅游 业双桨 —— 以丘北旅 游 文化 发展 为例
环京 津都 市 圈背景 下唐 山休 闲旅游 文化调 查 与定位 川蜀 民俗 文化 的立 体描写 研 究—— 《中华 民俗 大典 ・ 川卷》 序 四
王 淑娟 过 伟
( 3 4. 7) ( 43) 4.
I
第2 3卷
文 山学 院学报
扩 、
21 0 0年
第 4期
《
虑
历 史 研 究
、 母 } 、 崞 峙, 宣 哆 席
《
母 日
“ 中国 与周 边 国家关系 :以对外开放 为中心 ” 学术讨 论会综述 从传统到 “ 趋新 ” :使者的 活动与清代 中越科 技文化 交流刍议 试论蔡毓 荣的治 滇思想及 其实践—— 以 《 滇十议 疏》 为 中心 筹 l 纪末 ~ 0世纪 中叶苗族 向滇东南和 中印半 岛北部迁 徙的政治 与经济 因素 8世 2 民 国前期 新疆现 代化的历 史审视—— 以杨增 新统 治时期 (92~12 )为 中心 11 98 马来西亚 独立初期 亲西方 政策原因之探 析 汉代云南 行政中心在 滇池地 区的确立及 影响 明清至 民国时期 汉族 移 民对文 山地 区的 开发述论
苗族迁移历史
![苗族迁移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fa4d26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5.png)
苗族迁移历史苗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他们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经历了多次迁徙。
这些苗族迁徙的故事被我们千古流传,无时不刻激发着苗族人的情感和情绪,并且成为苗文化的一部分。
苗族的迁移始于16世纪,当时,苗族人奋勇抗击清朝军队,但最终因为力量的不对称而失败,不得不逃往云南和贵州,形成细小的苗族聚居点。
此后,苗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移,比如清朝末年,苗族抵抗清朝统治而从湘、桂、贵州等地迁往云南;还有南投、台湾、泰国,等等,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苗族的迁移经历也是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这段历史让苗族这个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地方定居下来,并与当地的民族结缘、交流。
比如苗族抵达云南以后,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他们和当地的傣族结缘成婚,形成了苗傣混血儿。
在抵达新地以后,苗族不仅积极发展当地农业,还积极汲取新地文化,从而促进苗族文化的发展。
比如在云南,苗族汲取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中的一些,如舞蹈、礼仪、歌曲等,都已经被纳入苗族文化之中,受到苗族人的热烈欢迎。
而在现代,由于各种外部力量的推动,苗族族人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迁移。
比如到沿海地区发展,或者迁往政经繁华的大城市发展,虽然不是所有的迁徙都是自愿的,但他们都希望通过迁徙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苗族迁徙历史长久以来一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苗族来说,迁移都是一种深刻的记忆,无时不刻激发着苗族人的情感和情绪,并且深深影响着苗族文化,未来,苗族迁徙历史将会继续激发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情绪,以及苗文化的发展。
苗族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他们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无时无刻不在不断的变动着,历经抗争和迁徙,他们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积极汲取新地文化,越过海洋,他们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深远的印记,是一种永不停息的力量,以及一种绝妙的文化混合。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口碑文化中的民族大迁徙探微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口碑文化中的民族大迁徙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84ef9a29f7ec4afe04a1df95.png)
LIQuanxing (DepartmentofFoundationalEducation,BijieMedicalCollege,Bijie,Guizhou,China 551700)
西部滇东北次方言苗族 (下称滇东北苗族), 是按苗语方言进行的苗族支系分类。该支系苗族自 称 “ahmao”,汉译为 “阿蒙” “阿卯” 等。若根 据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对苗族支系的分法,则分属花 苗中的大花苗,故汉语一般称 “大花苗”,在提及 该支系的文献中,多以 “大花苗” 称呼。该苗族 支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威宁、赫章地区以及云南昭 通、楚雄、昆明、曲靖等地区。
Abstract:Basedontheword-ofmouthculturefromMiaopeopleandcombinedwithsomerelevantdocumentation,theresearchonthe historyofMiaopeoplewithsub-dialectinthenortheastofYunnanprovinceshowsthefiveethnicmigrationsaccordingtothegeograph icalchangesandthreecharacteristicsincludingbattlesasthemaincauseandthelargescaleandspace-timespanasthemainforms. Keywords:MiaopeopleinthenortheastofYunnanprovince;theword-of-mouthculture;ethnicmigration
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苗族从贵州等地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
![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苗族从贵州等地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https://img.taocdn.com/s3/m/ec7fca25ed630b1c59eeb598.png)
到处 宣 传 :“ 南 山高 地 广 ,一 ・ 很 多 ,包 谷 长 云 地
等地的苗族多数因清嘉庆二年(77年) 19 贵州铜仁府 ‘ 客 民 、复 故地 ’ 逐 的苗 族 起义 失 败后 ,于清 嘉 庆 十 年 (86年 ) 10 逃来 的。 [(0 《 ”2P6 屏边 县志》 ]1) 也有 同
一
但人 口很少 ,并 没有 引人们 的注意。1 9世纪 初 以 后 ,有一些文献开始提到滇东南和越南北部有苗族
来 ,到处 “ 砍树烧 山 、艺种包 谷之 类 ” [(21 。4 P- ) ]1 4 由于 这一时 期 的迁徙 是 自发 的迁 徙 ,因 而 相对 零 散 ,每个 迁徙 的 队伍 可能 只有几 户 到十几 户人 家 、 徙 ,因而并不引人注意 ,对于迁徙 的情况 ,相关文
收稿 E期 :2 1 0 l 0 1— 3—1 6
基金项 目:文 山学院科研基金项 目“ 滇东南民族 与文化构成 的历史演 变研究 ” 0 WS 0 ) (7 Z4 。 作者简介 :娄 自昌(9 9一) 16 ,男 ,云南屏边人 ,文 山学院政史系副教授 ,主要从 事云南 民族史研究 。
2 6
在 1 世纪末 1 8 9世纪初 ,迁入原因应该 与乾嘉之 际
黔 东湘 西 的苗族起 事失 败有关 。
乾嘉苗族起事爆发于 19 75年 , 核心区域主要在 黔东湘西地 区,并波及贵州 大部 ,在各省清军的围 剿下 ,最终于 19 年失败。乾嘉苗族起事持续时间 76 虽然不长 ,但强度非常大 ,黔东湘西等地的大量苗 族人 口都卷 入其中,并多次 与清军 展开残酷血 战。
历史上苗族有五次大迁移,是因为什么呢?
![历史上苗族有五次大迁移,是因为什么呢?](https://img.taocdn.com/s3/m/a23c639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7.png)
历史上苗族有五次大迁移,是因为什么呢?在炎黄与蚩尤涿鹿鏖战之后的五千年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苗族由北到南,由东到西,从国内到海外,经历了5次规模较大,范围广的历史大迁徙,所经受的苦难是不言而喻的。
凡读过中国古代的都知道,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羌人的首领是炎帝,狄人的首领是黄帝。
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发生了战争。
蚩尤战败后,不愿融合为华夏民族的苗族先民扶老携幼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定居,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三苗国”。
从黄河中下游南迁到长江中下游,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三苗国在左洞庭,右彭蠡的长江中下游强盛起来后,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集团发生冲突。
经尧、舜、禹三代的不断“征伐”,到了夏禹,三苗被彻底打败,有生力量基本被歼灭,“三苗国”从此不复存在,幸存下来的除部分又融入华夏族外,其余的举村寨又向南逃生,到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之中隐居下来。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苗族才以“南蛮”、“荆楚”或“楚荆”的名称又出现在中原文献史料中。
这是苗族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
苗族不愧是一个坚忍不拔的民族,他们从湖沼平原地带迁到绵山区后,经过艰苦卓绝的创业,又在条件恶劣的山区日益繁衍和发展起来。
在春秋至战国的四百二十四年里,苗族发展成“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
楚国是苗族自己建立的国家。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载:“春秋各国,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国大小战争二百二十次。
”由于战乱不止,给苗族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为避战祸,部分苗民艰苦跋涉西迁到自然条件更为险恶的武陵山区。
秦吞巴并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
他们中的大部分沿澧水,溯沅江,进入武陵地区的“五溪”。
“武溪”,即雄溪、满溪、辰溪、酉溪、武溪。
武溪,今称舞阳河,流经贵州的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和湖南的新晃、芷江、怀化等地汇入沅江;发源于黔南云雾山,流经黔东南,至湖南黔城与沅水汇合的清水江岸也布满了迁进开发、繁衍的苗族。
苗族千年迁徙路
![苗族千年迁徙路](https://img.taocdn.com/s3/m/5c1009bd69dc5022aaea00f2.png)
苗族千年迁徙路花苗娃娃1、越往西走,苗族越神秘了...直到二十世纪的最后时刻,顺着古代苗族的西迁长路,从湖南湘西翻越武陵山进入贵州的黔东南、黔南以及黔西南,在最后望见横断山的嵯峨峭岩之前,人们仍可从崎岖幽邃的密丛间,觅到属于一个民族的曲曲折折的痕迹。
它们不仅仅是那些衣饰、语言不同,但被统称为“苗族”的人群。
它是一种气息,独特而统一的气息,虽辗转千万里却连贯一致的气息。
也就是说,山水虽隔,但一种痕迹却连绵不绝。
它点点滴滴地渗透,穿透大山的冷漠与荒芜,向前延伸。
一路西去。
在贵州西北部的毕节或威宁,我们看到了这条长路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景。
被称为“白苗”和“大花苗”、“小花苗”的人们——书上说,他们是国土上至今仍保留着几千年前三苗传统的最后人群——至今仍在头顶上高高地矗立着宽大的牛角木,或者耸立起一座座圆锥尖髻;土麻布制成的白蓝黑相间的百褶裙,层层叠叠十几层,既厚重又富有地环绕在女子的下半身;男子则身披羊毛赶织的花衣,上面绣满追忆东方故土古老风物的种种图案。
在寒冷的高原上,他们伴着芦笙苍凉的声音,纵情歌舞。
两千多年前,苗族一直向西走着。
贵州的西北尽头,是这条长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
一些人停下来了,止息奔走的步伐,在这个气息寒凉的地方整饬伤口,对着身后的道路唱起忧伤的追忆之歌——这里因此至今完好地保存了苗族古老原始的风情美。
从东部苗族居住地湘西,到西部苗族的起始地毕节或威宁,越向西行,流露在歌与服饰、以及生活中点点滴滴里的关于远古迁徙之程的回忆,就越发浓烈起来。
贵州的西北尽头仿佛是一个幽深的容器,积存的内容最多,最深。
然而,两千年前祖先们的大队人马还没有停止。
他们还在向前走——跨出贵州,进入云南。
横断山是这条不归路上唯一打乱了祖先步伐的山。
他们折而向南,将血脉子孙散落进云南的红河两岸,以及文山等地。
再继续向南,就一脚跨出国门,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最后,陆地终于走到了尽头。
今天,中国的苗族人口739万;泰国14万;越南40万;老挝20万;美国7万5千;法国6千;加拿大650人。
苗族支系的历史迁徙
![苗族支系的历史迁徙](https://img.taocdn.com/s3/m/dcf6914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c.png)
苗族支系的历史迁徙苗族支系的历史迁徙历史上,苗族经过五次大迁徙,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得到了我国学术界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苗族源于炎黄时代的蚩尤九黎部落。
九黎部落曾“生活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流域……也是黄河文明的伟大创造者”[1]涿鹿之战,蚩尤战败后,退居“左彭蠡,右洞庭”广大江淮地区。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战国策·魏策》)。
尧舜禹时期发展成为较大的联盟“三苗”集团。
夏商周时期,发展成为“南蛮”或“荆蛮”的主体。
据资料表明,苗族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躲避战乱,由洞庭湖一带“部分被迫扶老携幼西迁”;到西汉时期,大部分沿(澧水),溯沅江进入“五陵”、“五溪”地区。
[2]逐步形成了“武陵蛮”和“五溪蛮”。
东汉王朝建立后至中平三年(25-186),统治阶级多次派出重兵进巢武陵山区,使苗族被迫又一次大规模迁徙。
西晋建立至南北朝元徽三年(公元266-475),统治阶级仍不断对武陵地区实行征伐,迫使部分留居武陵地区的苗族居民迁徙流离。
同时,部分“武陵蛮”和“五溪蛮”沿清水江、舞阳河进入剑河、台江、凯里以及镇远、施秉、黄平、瓮安、福泉等地,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高坡苗(黑苗),也就是持“歌棒”而歌的苗族族群中的一个支系。
黑苗,是清中期以后对苗族支系服饰颜色划分的其中一支系,最早源于《皇清职贡图》。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元月初一日乾隆皇帝下达谕旨:“我朝统一区字,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黎,憧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令之盛。
各该督抚于接壤处,俟公务往来,乘便图写,不必特派专号,可于奏事之便传渝知之”。
[3]所谓《皇清职贡图》就是向清政府奉表纳贡的少数民族,以及部分外国人的绘图和图说。
[4]黑苗,其主要支系分布在黔东南州的施秉,黄平、凯里等地苗族村寨,这部分苗族以黄平县的谷陇镇为中心,辐射到黄平、施秉、凯里、镇远、台江、剑河、瓮安、福泉、龙里、贵定、平坝、清镇、关岭、镇宁、贞丰、兴仁、兴义等县市,人口约一百多万。
带你了解苗族历史上的五大迁徙之谜
![带你了解苗族历史上的五大迁徙之谜](https://img.taocdn.com/s3/m/f2afc58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f.png)
带你了解苗族历史上的五大迁徙之谜苗族可以说是人口分布比较广泛的一个民族,所居住地分散,支系繁多。
古书记载,蚩尤的逐鹿战败之后,苗族先民们经历了五次大迁徙。
从北到南、东到西,从国内到国外,下面让我们了解下具体迁徙情况吧!第一次大迁徙苗族先民以发源地四川的雅龙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中上流地带。
沿着长江向东迁徙到长久中游的南北两岸,其南岸到洞庭、彭蠡,北岸到江汉平原。
第二次大迁徙苗族先民在长江中游居住许多,人多势大,并且号称“九黎”。
在和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的时,一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先民追逐炎帝族一直到黄河北岸,在这里又经过多年的发展,九黎族的势力是越来越强。
而蚩尤,聪明好学,英勇善战,后来就成为了九黎族的首领。
在蚩尤的带领下制作了多种兵器,军事能力强大,与来其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
当黄帝九战九败的时,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逐鹿之野。
蚩尤战败,身首异处,从后虽然九黎部落与黄帝族等斗争多年,但屡战屡败,因此由南向被迁徙。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败许久,九黎各部落,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国,一部分被俘虏后,融合到汉族中。
另一部分经过长时间的跋涉,又退回到南方,而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民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
不过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因此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
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
只有被流窜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到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在三危山一带居住下来。
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
第五次大迁徙第五次大迁徙也是最后一次大迁徙,这一次便是入海之流分途回归了。
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迁徙的政治与经济因素
![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迁徙的政治与经济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258ce03bb90d6c85ec3ac6ad.png)
关于历史上苗族 向滇东南和中印半 岛北部迁徙
的原 因 ,学界 过 去 多从 政 治 角度 考 虑 ,而很 少 提及 经济 原 因。 由于 国 内学界 过 去 多认 为苗 族 迁 入 滇东
南和 中印半 岛始 于唐代 并 持 续 到宋 、元 、 明 、清 时
南 的苗族 人 口迁 入越 南 北 部 ,还 有 大 量来 自各 地 的
言 ,一方 面 ,刀耕 火种 的游耕农 业使 得相 当一部 分 苗族人 口长 期处 于 向西南迁 徙 的状 态 ,以不 断寻找 新 的可
耕 地 ;另 一方 面 ,玉米 的引进 和 推广使 得 滇东 南和 中印半 岛北部 尚未 开垦 的广 大 山 区半 山区成为 可耕地 ,不
断吸 引着 大量苗 族人 口迁徙 而来 。 关键 词 :苗族 迁徙 ;刀耕火 种 ;玉米 ;滇东 南 ; 中印半 岛 中图分类 号 :K 8 .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7 9 0 (0 0) 1— 0 1— 5 2 16 6 4— 2 0 2 1 O 0 5 0
《 红河 州 民族 志 》 根据 2 O世纪 5 、6 代 的调 O 0年
、
乾 嘉 苗 族 起 事 和 “ 同变 乱 " 引 发 咸
的 迁 徙
从调查 材料 和文 献资 料反 映 的情况 来 看 ,l 8世
查材料 说 : “ 自、屏 边 、河 口等 地 的苗 族 多数 因 蒙 清 嘉庆 二 年 (77) 贵 州 铜 仁 府 ‘ 客 民 、复 故 19 逐
和越南北 部 沿边 一 带 ,主 要分 布 在 当时 的 云南 开 化 府 安平厅 沿边 、越 南宣光 省 和兴化省 北 部沿边 地 区 。
逃 来 的。 … ’《 ” 屏边 苗 族 自治 县 志》 也 根据 相 关
简述苗族文化及其基本特点
![简述苗族文化及其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45f4044a7302768e9939be.png)
简述苗族文化及其基本特点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芦笙是苗族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器之一,芦笙文化是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一、苗族芦笙文化的形成苗族的历史是一部由北向南的迁徙史。
在苗族民间传说和贵州西北地区苗族记述,先民们由北向南、向西大迁徙的芦笙舞(词)中可得到充分印证。
有口碑资料记载:苗族的老家在东方,苗族文化经历了历史上与汉族的密切联系到与多民族的接触,直到进入西南山区独立、封闭发展的漫长过程,它在迁徙中的失落和其他民族的相互融合,也就可想而知。
芦笙就是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衍化成为的一种主体文化式样。
除松桃县的苗族,芦笙活动已在其社会生活中消失外,其它苗族地区,芦笙活动至今仍是其重要的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据《苗族简史》载:“湖北随县曾候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笙,经专家鉴定是公元前的成品,其形式、结构与现在苗族的芦笙相同。
当时湖北苗族不少,看来有渊源关系。
”根据这一考古材料,说明芦笙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另根据《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第二关墓中还发现吹芦笙曲的乐舞俑,其中一人佩剑披毡吹芦笙,三人跳摆手摆,同时还出土了一件长柄直管芦笙,顶端开有吹孔、柄上有插孔六个。
此外,去南出土的开化铜鼓的主晕上也有头插羽毛,手执芦笙,边吹边舞的图像。
现在滇、黔、川的部分苗族吹笙仍有佩剑披毡,头插羽毛的习谷,说明苗族进入云南地区历史久远。
对于芦笙的传说,也是丰富多彩的,至少有数十种之多。
这是只举二例:一是造芦笙是为了引诱太阳出来为人类造福。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九个太阳,晒得五谷不能生长,人也快活不下去了。
大家找来一位大力士,用箭射下八个太阳,乘下二个被吓得不敢再出来了。
人们便做了芦笙,吹着美妙的芦笙曲引太阳出来,使人们重见阳光。
人们害阳太阳再跑,就年复一年地吹芦笙,从此,地里长出了庄稼,人们有吃有穿,芦笙也就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清代苗人入迁云南概述
![清代苗人入迁云南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dcfc12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b.png)
清代苗人入迁云南概述
李和
【期刊名称】《炎黄地理》
【年(卷),期】2022()11
【摘要】苗族先民移居云南集中于元明清时期,清朝时期最多。
从民族史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史料、苗族民间传说和民族学调查资料,分析了清代苗族迁入云南的历史进程、动因和特点。
认为清代苗族大量迁入云南的原因,主要有军事政治、原居地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等。
清代迁入云南的苗族在数量上远多于元、明时期,整体上还是以生存型为主。
其迁移体现出的特征主要有迁入云南的线路不同、新入迁苗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再迁徙现象突出。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李和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清代满人入仕及迁转途径考
2.元以前苗人入迁云南概述
3.清代云南社会经济概述
4.清代云南社会经济概述
5.由"迁"至"迁刑"--秦"迁"入刑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8 4年 的 “ 同变 乱 ” 期 间 , 以 “ 同 变 乱 ” 期 咸 咸 间 的迁徙 规模 最大 。 乾嘉 苗族起 事 于 19 7 5—1 9 7 6年 发生 于黔东 湘 西 地 区 ,虽 然时 间不 长 ,但 参 与 人 数 众 多 、波 及 范 围 广 、与清 军 的对 抗 烈 度 非 常 大 。调 查 材 料 表 明 ,乾
天下 大乱 ” “ 秀 眉造 反 ” “ 、 张 、 白旗 造 反 ” 等 等 事件 。 】 [
但 因战乱 引发 的迁 徙不 常见 ,战乱 一 结 束 ,这 样 的迁徙 往 往就 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 来 了 ,而 和 平 年 代 的 自发 零 散
迁徙 却仍 持续 不 断 。
如 l 纪初 因乾嘉 起事 失败 引 发 的较 大 迁徙 结 9世
到 2 纪 中叶 。 这 些迁 徙 主要 都 是 和 平 年代 的迁 0世 …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3—1 1
基 金 项 目 :文 山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东南 民族 与 文 化 构 成 的历 史 演变 研究 ” 0 WS 0 ) 滇 (7 Z 4 作 者 简 介 :娄 自昌 (9 9一) 男 ,云 南 屏 边 人 ,副 教 授 ,硕 士 ,主 要 从 事 云 南 民 族 史 研 究 ;蒙 永 乐 ( 9 6一) 16 , 16 ,男 ,壮
东南 和 中印半 岛 北 部分 布 范 围非 常 广 阔 、人 数 众 多
其 中 ,如 贵州 张 秀 眉 、 陶新 春 起 事 ,滇 东南 和 越南
北部的多支苗族 “ 白旗军”起事等等。在近二十年 的长 期大 乱 中 ,大 批 苗族 难 民 、失败 了 的苗 族 武装
纷 纷从 贵 州等 地 迁 入 滇东 南 ,或从 滇 东 南 迁 入 越南 北 部 、越南 西 北 部 和 老挝 境 内 ,构 成 了这 些 地 区 苗
苗族从 贵州 等 地 向滇 东 南 和 中 印半 岛北 部 的迁 先 迁 到滇 东南 和越 南 北 部 的 苗族 都 有 大 量 人 口卷入
徙 主要 开始 于 1 纪 末 1 纪 初 ,持 续 到 2 8世 9世 O世 纪 中 叶 ,经 过一 个 半 多世 纪 的迁 徙 ,苗 族 最 终 成 为 滇
族 人 口的重要 来源 。 …
的 民族 。在苗族 向滇 东南 和 中 印半 岛北 部 的迁 徙 过
程 中 ,有许 多 迁 徙 方式 和特 点 。本 文 在 文 献 资 料 和 调查 材料 的基 础 上 ,试 对 此 进 行 归 纳概 括 ,不 当 之 处 ,望方 家指 正 。
一
因 战乱引 起 的迁 徙 ,规模 很 大 ,每 个 迁 徙 的 队
部 ,一 直 持 续 到 1 9世 纪 中 叶 ;再 如 “ 同 变 乱 ” 咸
引 发 的大规 模迁 徙结 束 以后 ,苗 族 从 贵 州 等地 向滇
东南 和 中 印半 岛北 部 的迁 徙 仍 持续 不 断 ,一 直 延 续
15 8 5~1 7 8 4年 的 “ 同 变 乱 ” 咸 ,贵 州 苗 族 、早
印半 岛北部 向北迁 入 滇东 南或从 滇 东 南返 回贵州 的情 况 ;迁徙 中既形 成 了与滇 东 南和 中 印半 岛北部 各 族 大杂
居 的局 面 ,也 形 成 了许 多小 聚居 的局 面 。
关键 词 :苗族 迁徙 ;方 式和 特 点 ;滇东 南 与 中印半 岛 中 图分类 号 :K 8 . 文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7 9 0 (0 0 0 2 16 6 4— 2 0 2 1 ) 3—0 4 0 7—0 5
第2 3卷
第 3期
文 山学 院 学报
J OUR NAL OF W E HA UNI NS N VER I Y ST
Vo _ 3 No 3 l2 .
21 0 0年 9月
S p. e 201 0
苗 族 向滇 东 南 和 中 印 半 岛 北 部 迁 徙 的 方 式 与 特 点
中长 期 口耳 相 传 ,过 了很 多 代人 以后 ,人 们 都 还 记
得这 些事 ,因此 ,很 多 关 于 滇 东南 和 中 印半 岛北 部 苗 族 来源 的调 查 中 ,受 调查 老 人 都 会谈 到 “ 一 年 有
散但却持续不断的迁徙 ,两种迁徙都很重要。 因 战乱而 引 发 的大 规 模 迁 徙 主要 有 两 次 ,一 次
族 ,云南广南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 中国近代 史研 究。
伍 往 往 有 几 百 人 、上 千 人 ,甚 至 有 几 千 人 上 万 人 , 因而 非常 引人 关 注 ,在 苗 族 自身 和迁 入 地 其 他 民族
、
战乱 与经 济 因素 促 成 的 两 种 迁 徒
苗族 向滇 东南 和 中印 半 岛北 部 的迁 徙 ,既 有 因
战乱 引发 的大 规 模 迁徙 ,更 有 因经 济 因 素促 成 的零
嘉 苗 族起 事失 败 后 ,曾有 许 多 卷入 其 中 的 苗族 人 口 成批 地逃 离原 居 地 ,迁 往 千 里 之 外 的滇 东 南 和越 南 北 部沿 边地 区 ,并构 成 了这 一 地 区较 早 的 一批 苗族
人 口。 ] [
束 后 ,苗 族仍 不 断从 贵州 等 地 迁 到 滇东 南 和越 南 北
娄 自昌 ,蒙永 乐
( 山学院 政 史 系,云 南 文 山 6 3 0 ) 文 600
摘要 :苗 族从 贵州 向滇 东 南和 中印半 岛北部 的迁 徙有 许 多鲜 明 的特 点 :既有 因战乱 引发 的短 时期 内的大
规模 迁徙 ,也 有 因经济 原 因引发 的零 散但 持 续不 断 的迁 徙 ;主 要迁 往 山区和半 山区, 而很 少迁 到河 谷 、平 坝 和城 镇 ;迁来 后 ,有 的很快 实现 定居 ,有 的仍 长期 迁徙 不定 ;迁徙 方 向主要朝 向西 南 ,但 也 普遍存 在 着从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