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迁徙史在苗族服饰上的印迹

合集下载

贵州苗族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

贵州苗族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

藏品世界Collection World贵州苗族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赵纹卿(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指导教师:赵志策摘要: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贵州苗族服饰纹样不仅承载了美化衣服的效果,还记载了很多苗族的艰辛历史。

由于苗族散居面较广,相互沟通较少,形成了服饰纹样的多元化和造型多样化,其中记载了苗族的传说故事、迁徙历史和民族崇拜,通过这些服饰纹样可以了解苗族人民独有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色彩。

本文以贵州的地理环境和苗族的迁徙历史对苗族服饰的影响为前提,分析苗族服饰纹样背后的故事、苗族人民崇拜自然的原因以及苗族人民使用该纹样抒发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服饰纹样;贵州苗族;文化内涵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且没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在历史上遭受过许多磨难的民族,但其有“服饰大族”之誉。

因为苗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流传自己的文字,所以苗族的服饰图案就成为了记录苗族历史的载体,也有人将其服饰评价为“中国服饰史的活化石”,这本特殊的历史书记载了苗族迁徙的艰辛和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生不息的精神。

一、贵州苗族服饰(一)贵州的地理环境对当地苗族服饰的影响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最开始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区域,其祖先为蚩尤,后来因为各种战争原因,逐渐向南方和西方迁移,最终选择在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地区生存,此区域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山高谷深,因此苗族多以村落聚居,很少与其他民族交往,生存环境相对封闭,同时正因为如此,苗族文化才可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二)苗族历史变迁对服饰的影响相传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当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一个以蚩尤为首的强大部落,史称“九黎”,因为部落领域问题,与当时同样强大的黄帝进行了激烈的战争,后来,黄帝、炎帝两大部落联合将蚩尤打败,战败的九黎部落开始了多苦多难的迁徙。

从很多苗族服饰纹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苗族迁移和发展的轨迹。

苗族民俗服饰文化

苗族民俗服饰文化

苗族民俗服饰文化苗族民俗服饰文化导语: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

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

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2006年云南省保山市申报的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

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

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

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

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

女装上衣多披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

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

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

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

《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

”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

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

关于苗族服饰的介绍

关于苗族服饰的介绍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

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

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

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

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典籍当推《淮南子》,在《齐俗篇》中有“三苗首”的记载。

这条记载描述的是“三苗”时代苗族先民用麻掺头发盘于头顶的风俗。

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烂”。

《隋书·地理志》载“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

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

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才有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服饰艺术。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

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是避邪的神物,更可得到吉祥幸福。

银饰是贵重的东西,由它联想起来的是富有。

所以,贵重的东西即是富和美。

戴上这些银饰,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看来都是很美的。

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叮当着响。

重的可达8 -10 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

雷山、黄平、台江、凯里等地苗族的上衣绣饰极美并缀满各种银饰。

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

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上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上衣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

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

苗族服饰的变迁

苗族服饰的变迁

·55·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北省民宗委文化研究课题“社会变迁下的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重点课题(QSZ130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Q13038)苗族服饰的变迁孙菲菲(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摘 要:本文按新中国成立以前和成立以后两个时间段,对历史苗族服饰变迁和现代苗族服饰变迁进行了分析,并对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提出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苗族服饰;变迁;传承在了解苗族服饰变迁的过程中,我根据变迁的时间段把苗族服饰变迁划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历史上苗族服饰的变迁,时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另一部分称为现代苗族服装的变迁,时间为新中国成立之后。

贵州是苗族人们生活最为集中的地方,从偏远的山区小乡村到繁华的新民族城市都是我们田野调查的对象。

然而由于语言不通大多数交流都只能依靠手势和图案,更多准确的资料信息来源还是依靠翻阅了大量的图书。

苗族虽然人口众多但是没有统一的文字,所以本民族的文字记载十分缺少。

清朝以前国家对苗族的相关记载也过于简单,对苗族服饰的记载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1 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三苗髽首[1]是对苗族头饰的描述。

贵州被称为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的男女们仍然是将红色的毛线混在头发里面一起盘在头上。

还有一些地方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的假发或是黑丝毛线掺在头发里盘起来。

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居住的地区也很广泛,与中原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相邻居住,这样以来,接触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民族服饰的变迁受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呈现自发性和被迫性的变迁。

自觉性变迁一是一种渐进状态,主要由于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变化;被迫性变迁表现为一种突变,一般由于外界力量的介入,比如政治,军事等原因。

清代文献记录相关苗族服饰到如今,苗装变化显著,男装的变化尤为突出。

《黔书》《贵州通志》《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记载了清代别具一格的男装。

在清朝中后期以后,苗族男人改装的景象增多了。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第一章历史上的苗装五、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本民族文字典籍缺乏。

清以前的汉文字典籍对苗族记载又过于简略,对其服饰描述往往寥寥几句,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亦十分稀缺。

所以,我们很难像苗族学者沈从文先生复原中华民族服饰变迁脉络那样去复原苗族服饰的发展脉络。

没有办法复原上古、中古的苗族服饰,这是一件憾事。

或许这正是作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从“三苗墅首”这句古话来看,仿佛苗族人民的头部装饰变化比较缓慢。

时至今日,在贵州大方、水城、纳雍一带的被称“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男女仍将红色的毛线混入发内盘在头上。

织金、盘县、毕节等县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假发或毛线掺发盘结,这或许就是“三苗发首”的遗风。

可是,我们不能据此风俗而要妄断苗族服饰变化的缓慢,没有发展。

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可能不踏着与时代同步的节拍,不可能不受到时代风潮的冲击。

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南、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与中原民族及其他民族相邻而居,接触在所难免。

前文提到的战争与迁徙过程中把过去生活地方的山川、河流和城郭做成衣服穿在妇女和儿童的身上,并世代传承至今日。

那么我们要问,在这次演变之前呢?他们穿的是怎样一种服饰呢?从这则传说中我们不难窥见苗族服饰是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

民族的服饰变迁是民族文化变迁之一,它同民族的其他文化变迁一样,受到内力和外力两方面的驱动。

变迁呈自发性、自觉性的和被迫性或强制性的。

自觉性、自发性的变迁一般表现为渐进的、局部的增减状态。

这种变迁主要是由于纺织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引进使用等原因。

当然,作为一个民族,也可能因为本民族倡导的改革等,加速了民族服饰的自觉变迁,这种变迁也可能表现为突进的方式。

被迫性或强制性的变迁一般是由于封建王朝政令或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造成。

这种变迁常常表现为突发性的,传统的服装为新服装取代。

从这层意义上讲,服装的保守与反保守常常成为政治化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爆发民族战争的诱因。

苗族古今服饰考略

苗族古今服饰考略

苗族古今服饰考略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苗族古今服饰考略苗族的服饰既古朴又艳丽,一套苗族妇女的服饰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珍品。

苗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各地区各支系在服饰方面至今都不同程度地保持了自己共同的民族传统,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之间有明显差异,各具特色,这使苗族的服饰更显得多彩多姿。

笔者拟就湖南。

贵州、云南三大聚居地区苗族的服饰及其古今沿革变迁,略作考索。

一、湖南地区湖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湘西南,即古称武陵五溪地区.唐宋以前,大部分苗族都还聚居于这一地区,故各种史籍多将苗族包括在“武陵蛮”之内,并称之为。

盘瓠之后”。

从关于“盘瓠”和诸“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追溯蓟湖南地区苗族传统服饰的某些基本特征的渊源。

这些特征实际上也就是后来各地苗族服饰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传统特色。

关于“盘瓠之后”和诸“蛮”服饰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和晋干宝的《搜神记》.他们在转述关于。

扭瓠”的传说时均曰:“盘瓠”子孙“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

又说:“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

荆后,范哗《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斑斓”。

《南齐书》载:“蛮俗,布衣徒跣,或惟髻或剪发”。

《隋书·地理;志》载:。

诸蛮本其所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宋史.蛮夷传》曰:。

渚蛮。

,。

椎髻跣足,走险如履平地,言语侏伤,衣服斑斓”。

从这些记载看,秦汉至唐宋时代,由于苗族大333部分已移居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武陵五溪地区,并部分进入云贵高原,因而形成了适应山区生活的风俗习惯,服饰已与汉人大不相同。

所谓“好五色”,衣服“斑斓”,“以斑斓布为饰”,都是指喜爱以不同颜色的布缝制衣服和穿着饰有花纹的衣裙。

至今这仍是湖南和其他地区苗族传统服饰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这一服饰特点在苗族中看来是已古有之,渊远流长,后来一直保持了下来。

苗族服饰纹样ppt

苗族服饰纹样ppt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卞星露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苗族历史悠久,聚居地域辽阔而复杂,苗锦苗绣服饰图案艺术的发展体现了苗族妇女的 价值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民族审美个性。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支系形成了绮丽多变、 纹饰繁富的多样性风格。苗族服饰向来以绮丽多姿、纹饰繁富的特点为世人称道。令人 难以想象的是,苗族有些简陋的吃住生活与他们织绣染装服饰艺术的五彩缤纷、灿烂夺 目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在苗族服装饰纹图案精美绚丽多姿的背后,有些人家连床铺 被盖尚不齐全,食物常年以酸汤菜为主的条件下,在服饰上从不含糊行事。从发生学的 角度上来看,任何民间艺术品背后所蕴藏着的意涵、人文内涵及象征意义都与该民族或 群体的生存、发展和思维方式休戚相关,特别是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在民族和群体中一般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1
1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
湘西人崇统湘多术抽出和图表的艺生与律和湘理苗民拜求西的魅象湘吉腾达民术、均都审西念族生和吉苗题力几西祥的,族形自衡与美苗的服活图心族材,何苗幸纪其精式由的苗意族完饰环腾理服内神、族福念魅神,与布族识人美刺境崇与饰容灵吉人的及力,如适局社是们结绣的拜现刺充动祥们追民不更嫁形等会密生合纹影的实绣斥物文对求族仅在接的,的切活。样响 体 物 纹 着 、 字 于 , 吉 仅 于 与 构 这 文 相 价受,现象样纹自无生对祥在其复图些化关值到是,的因样然不命于意于独合和形、的和苗祖是结其的植表精祖蕴内特的对式风,审族先传合众艺物现神先的蕴的共称规俗是美。、

看黄平苗族的风俗传古至今的文化

看黄平苗族的风俗传古至今的文化

看黄平苗族的风俗传古至今的文化贵州各地的苗族服饰图案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生动地绘制了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生活生产中的奇花异草、虫鱼鸟兽。

今天跟着小编一起来感受贵州黔东南黄平一带的苗族文化吧!由于历史上的苗族迁徙频繁,无文字记载文化,只得靠口耳相传和绘制各种图案来记住苗族文化。

苗族服饰介绍黄平县的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

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

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

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

《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

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

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古歌》中记录了“花围腰”象征苗族先民居住的地方;赫章苗族服饰图案则象征城池。

川南苗族服饰象征黄河、长江、淮河;施秉、台江等地苗族服饰象长江、黄河。

黔东南苗族服饰上的“蝴蝶”反映了苗族的神话,是为了纪念“蝴蝶妈妈”;“鱼”、“鸟”诸类动物兼与苗族的“生殖崇拜有关”体现了苗族的崇拜。

苗族头饰介绍苗族已婚妇女喜爱头帕,也是有其丰富的社会现实基础和心理基础。

苗族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头部,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包头帕是一种服饰方式,也是一门传统艺术。

头上的银饰贵州黔东南苗族的银饰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

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

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

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且以色彩艳丽而出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一、昌宁苗族服饰昌宁苗族服饰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街乡的苗族村寨。

其原料主要为当地生产的火麻土布。

当地苗族人民将火麻剥出的麻丝用手摇机纺成线,再用土布机织成火麻土布。

苗族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在麻布缝制成的衣裙上缝出各种图案,抒写出自己的梦想与渴望。

一套完整的苗族妇女盛装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十八件套,被形象地称作"十八一朵花"。

用色大胆是昌宁苗族服饰的显著特点,其色调以红、黄、橙、白为主,并以刺绣及其他颜色,配以彩珠和银铃等饰物,动感十足,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衣服上以红色为主体,衣服上有鸟的图腾,艳丽的蝴蝶、花朵,色的线条,无数回环式的方形纹、几何纹、云纹、水纹、波纹、菱形纹,鱼的图案,虾的图形。

妇女的飘带,上下两部分是横条图案,色彩由红、黄、白、绿四色交替使用,可以说是苗族几千年迁徒的历史缩影,被有关专家形象地称之为"活的史记",是苗族几千年的迁徙历史中逐渐演变形成的。

昌宁苗族服饰有着极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伴随着服饰工艺而产生的《种麻纺织调》、《纺织调》、《刺绣调》等是中华民族口述文学中的瑰宝。

从昌宁服饰可以追溯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由此折射出苗族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对世界的认识。

昌宁苗族服饰集中反映了苗族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二、苗族服饰概况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

少数民族服饰-苗族

少数民族服饰-苗族

对比强烈
苗族服饰在色彩搭配上常采用对比鲜 明的颜色,如红与绿、蓝与橙等,使 整个服饰显得更加醒目。
苗族服饰的图案与纹样
图案丰富
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多种多样,包 括动物、植物、人物、器物等, 每种图案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纹样精美
苗族服饰上的纹样通常采用刺绣、 蜡染、编织等多种工艺,制作精细、 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
01
在保持传统苗族服饰独特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
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款式。
拓展应用领域
02
将苗族服饰的应用领域从传统的节庆、婚嫁等扩展到日常生活、
时尚产业等领域。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03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苗族服饰的传
承与发展,提升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寓意深远
苗族服饰上的图案与纹样不仅是美 的表现,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内涵,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生 命和宇宙的认识。
苗族服饰的材料与工艺
材料天然
苗族服饰常用的材料有麻、棉、丝等天然纤维,这些材料 不仅舒适透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工艺独特
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如蜡染、刺绣、编织等, 这些工艺在苗族地区传承了数千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年轻一代缺乏兴趣
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影响下,年轻一代对传统苗 族服饰的兴趣逐渐减少,传承者老龄化现象严重。
3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目前对苗族服饰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缺乏有效 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以及系统的保护计划。
苗族服饰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苗族服饰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给予其法律保护。

苗族文化之美

苗族文化之美
民种谷制铜,精通兵器,作战勇猛,被尊为“兵主”战神。蚩尤九黎部落与来 至西面的炎帝神农部落为争夺的宜于放牧和浅耕中原地区,经常发生战争,炎 帝落败西退。此时久居北方的轩辕黄帝部落伺机南下,经阪泉一站收复了炎黄 联盟,乘胜攻击盘踞涿鹿一带的蚩尤九黎部落,展开长达150多年的争夺战。
公元前约2600年与炎黄联盟涿鹿之战遇难,其后裔迁徙至荆楚建立“三 苗”部落,商州时再次向西南迁徙,历经千余年辗转迁移至黔东南丹寨,黔南 三都等县,形成今天的苗族。蚩尤是苗族人民的祖先,其部族命运宁死不屈的 抗争精神,住久了今天苗族儿女耿直刚毅的民族性格。
锯子:是用来把木料或
者其他需要加工的物品锯断 割开的工具。有不规则排列 的锯齿构成的锯条和锯身。
镰刀:是用来
收割庄家和割草的 农具,由刀片和木 把构成。
锤子:是用来校直,维修
和装卸零件的工具,主要由锤 头、木柄、楔子构成。
坛子:可用
来酿酒、制作 酸辣椒、泡菜 等。
擂钵:是用
来将需要的食 材捣成碎末的 器具。
蚩尤骁勇善战,九战九胜。后炎黄联盟,借天之力,蚩尤战败被擒杀,其 族人部分并入炎黄部族,部分向西南逃离,历经千年迁徙至荆楚之地,建立三 苗(苗族最早的主体),三苗来源呈多样性,除蚩尤遗裔之外,上有黄帝缙云 氏之后,颛顼式之后等,继续繁衍生息。
丹 寨 苗 族 图 腾 柱
丹 寨 苗 族 鼓 楼
苗族铜鼓
流于各地苗区。刺绣方 法独特,有平绣、凸绣、 绉绣、辫绣、结绣、缠 绣、卷绣、堆花、贴花、 抽花、打子等,一般多 使用平绣。图案有麒麟、 龙、凤、蝴蝶、鸟雀、 鱼、虫、花、果等。妇 女制作时,有的先贴剪 纸,照纸刺绣;有的能 信手绣出。刺绣常用作 妇女的鞋花、衣襟、腰 带、围腰以及小孩的背 扇、帽子等等。

贵州省清镇市苗族女性服饰变迁

贵州省清镇市苗族女性服饰变迁
境 因素 的干扰 。
能够缝制 出来 的也未必 像今 天我们 看到 的这般 华美 。 当笔者 问到过 去 的苗服制 作 工 艺和今 天 的制作 工艺有 什 么不 同 , 她说 , 过去 她 们的 帽檐 的珠帘 是几 乎 没 有的, 有 的也 是银珠 帘和一 些稀 有金属珠 帘 , 但是 后来塑 料的普 及 , 大家 就用塑 料 珠 帘代替 了 , 而一 些镶 现代 塑料 金边 的线 也是 后来 才有 的 , 而过去 只有 最 富 裕 的家庭 才能镶 得上真 的金边 和银 珠帘 。 但是其 他 的工艺 比如复杂 的绣花 等等 都 是和 今 天保 留下 来 的一致 。 从布料 来说 , 清镇及 周边 地 区开 设 了许多工厂 , 苗族 人 民 自己纺 纱、 种植棉 花、 家庭染 布等 大为 减少 。 因为家 庭 自 己生 产衣 服的周 期 时间 长、 工作量 大 、 成 本 也很 高 , 而购 买成 品布 方便 快捷 , 价格 也 不高 。 传 统的 棉 、 麻布 料也被 现 代化 纤 为主的 的确 良、 涤纶、 牛仔布 、 尼龙等代 替 。 “ 阴丹 蓝 等宽幅工 业布 取代传 统蓝 靛 染 的窄 幅 自织青 色布 , 成为 苗族 女 子们 夏 天的 常用 布料 。 ” 因为 这些 布料 轻 巧、 柔软、 透气、 耐磨, 更 为实用 , 所 以更受 现 在清镇 的苗族 女性 所 接受 。 从工艺 上来说 , 在 过去 , 清镇苗 族女 性的绣 工和蜡染 都是 代代相 传 , 女孩从 小 就跟 着 家 中的女 性 长辈学 习这些 技术 。 在劳 作后 许 多成 年 苗族 妇女 回到家 中, 都 会拿 出装 有刺 绣工具 的簸 箕坐 在 院子里 刺绣 , 这 时绣 活 也寄托 着她 们 的 感 隋。 原来, 苗家常 常可见 染布料 的大 染缸 , 经常 可见她 们采 取制作染 料所 需 的 植物, 熬带 《 好植 物汁 和布料 放人 染缸 中, 染成 需要 的颜 色 。 改革 开放 后 , 工 厂迁 入, 电脑绘 图 、 机器 绣花 、 批 量 的染色 技术 开始 逐渐取 代 原来 的手 工工艺 。 在笔 者 走访 苗族村 寨 中 , 染缸 已经 几乎不 用 而闲置 在 家中 , 许 多苗族 妇女 都是 买 自 己选定 好 的颜色 的布 料再 进行 刺 绣 . 有 的直 接买 绣有 图案 的布 匹 。 从服 饰 的制作 材 料上 来看 , 装 饰 物的 材料 变化 最为 明显 , 比如 , 苗族 女 陛衣服 上 的银 丝 , 就被 聚酯纤 维取代 。 这样就 大大 减去 了服装 的成 本 , 也不失美 观 。 她们 的衣服 上多 了许多 塑料绣 片和 塑料珠 帘 , 这 些装 饰让 她 们 的服 饰 更加 艳丽 缤纷 。 这些 在过 去是 没有 的 。 结语 清镇少 数 民族地 区女 性服 饰经过 一 系列 的变迁 , 现在, 服饰 虽然 得到 了复 兴, 保 留 了她们 先人 留下 的样 式 , 但我们 看见 的很 许多 服饰 大 多是用 机器 来加 工, 原 生态 的传 统手 工制作 服 饰的工 艺正 在 消亡 。 商 品经济 让 民族文 化得 到复 兴 的 同时 , 原汁 原味 的传统 手 工工艺 却被 弱化 , 所 以我 们在 恢复 清镇地 区的传 统 文化 的 同时 , 也要 传承 和弘 扬传统 手 工工艺 , 让 清镇 地 区的苗 族女 性服 饰和 文 化实 现应 有 的价值 。 参 考文 献 [ 1 】 林耀华: 《 民族 学通 论 》 , 北京 : 中央 民族 大学 出版社 , 1 9 9 7 年. [ 2 ] 清镇 市苗学 研 究会 , 清 镇市 民族 事务 局 : Ⅸ 红枫 湖畔 的茁 家》 , 贵 阳: . 贵 州 民族 出 版社 , 2 0 0 9 年. [ 3 】张永 发 . 《 中 国苗族 服 饰研 究 》 , 北京 t 民族 出版 社 , 2 0 O 4 年. [ 4 ] 游建 西 : 《 近 代贵 州苗 族社 会 文化 变 迁》 , 贵阳: 贵 州人 民 出版社 , 1 9 9 7

中国服饰文化--苗族

中国服饰文化--苗族

中国服饰文化——苗族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详细的了解了中国服饰,那么一部分的中国文化就尽收眼底了,而中国服饰又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

但因1840年后,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发生潜在的变革。

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地衰落,西方缝纫方式逐渐流行起来。

以至今天,中国本土的传统服饰,仍被人忽略,而少数民族服饰就更不被人知晓。

所以今天这篇论文所想阐述的是——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苗族篇)。

我想,一提到少数民族服饰,大家不禁想起苗族服饰,他们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满身的银饰装配,那么,就让我们从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开始吧。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

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

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

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

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

“三苗”后裔“荆蛮”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掘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

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

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

现在苗族分布的状况,大约成形于汉唐时期。

苗族有着漫长的历史,而考古的发现也体现出苗族人民的智慧,如: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织品中,使用最多的刺绣技法锁绣(或辫绣)、云草纹样和起毛锦及组带,我们均可以从世传的黔东南苗族服饰中找到。

浅谈苗族服饰

浅谈苗族服饰

浅谈苗族服饰艺术概论之浅谈苗族服饰浅谈苗族服饰交通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 1803090227 张帆摘要: 苗族的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它的美学价值表现在服饰的造型美和文化内涵上,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本文通过对苗族服饰的造型、色彩以及图案三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论述。

一、苗族服饰概述史料记载,苗族是蚩尤部落的后代。

苗族的历史也流传悠久,苗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明,但是,苗族没有文字。

那苗族的文明怎样传承下来,他们的文明怎样传承给下一代呢,(1) 苗族服饰的特点从其支系上看有所不同,分白苗和花苗。

关于苗族支系的服饰特点,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苗族被一个使用刀枪的民族打败而逃散,记录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在战争中大部分遗失,他们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这些文字和他们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蜡画在妇女的裙子上,这种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没有在裙子上记录文字和地图,仍然穿着传统白裙的就叫白苗;还有一部份苗族,他们为了防止用刀枪的人把他们赶尽杀绝,就把穿裙子改为穿裤子,这些人就成了汉苗。

这些传说体现了苗民是一个把自己民族历史、文化和艺术穿在身上的民族。

花苗的服饰是最能体现其传统文化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的,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

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

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

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1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概论之浅谈苗族服饰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

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苗族服装大多为麻织,风吹日晒会逐渐变黄变脆,既不美观,也不耐用。

所以苗族服饰除了刺绣外都使用蜡染,这样不但能使麻料保持原有的色彩,而且蜡液对麻面具有保护作用,能延长其使用年限,更为重要的是使裙子得到了美化。

贵州苗族服饰图腾崇拜之百鸟衣

贵州苗族服饰图腾崇拜之百鸟衣

54撰文/袁 萦贵州苗族服饰图腾崇拜之百鸟衣世间万物从哪里来,是每个民族都会思考的问题。

扎根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认为,世间万物由云雾而来,因为祖先生活在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一直以来跟水打交道,并且会根据云雾的多少、高低、有无来判断天气的变化。

苗族人认为有了云雾就有了枫木,枫木于苗族人而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枫树树心诞生出了“蝴蝶妈妈”,而其又产下十二个蛋,并继而孵化出苗族人的祖先——姜央,自然而然“蝴蝶妈妈”也就成为了苗族的祖先。

苗族迁徙苗族从古至今经历了五次大迁徙。

远古社会时期,蚩尤率领东蒙的风夷一部,进入中原地带并形成九黎;与此同时,炎黄部落也先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带,三大部落鏖战中原,蚩尤在涿鹿大战中战败而亡,九黎向南撤退,从此,苗族祖先便开始了历史性的南迁。

尧、舜、禹时期,三苗国和荆蛮集团由九黎先后在中南地区建立而成,楚国也由此诞生;在禹攻占三苗地域之后,有一些苗族人来到了今天的甘肃敦煌地区,并随后翻过青藏高原,来到今天的四川等地。

再继续辗转来到今天的云贵等地,更有甚者到了美洲、东南亚等地区。

他们辗转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在经历过吴越战争、秦灭楚国等战役后沿着河流而上,到了黔东南和广西北部一带。

楚国灭亡后隐居于武陵山区,后来溯江而上,进入贵州、重庆、湖北等地。

直到唐宋时期,大迁徙才逐渐完成。

明清发展时期,改土归流、屯兵镇压等一系列行为引起南方少数民族对朝廷的强烈不满,由此先后爆发了三次苗民大起义,大量苗民再次迁徙进入云贵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秘密战争”失败后,大批苗族人由老挝迁徙至泰国;除了跟随王宝将军前往美国的十多万苗族人外,其余则通过联合国的帮助迁徙至法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

如今,苗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

苗族分支以黔东南苗族为例,生活在丹寨的苗族以“嘎闹”为主衍生出了八个支系,八个支系服装差别甚小,有一个相似点就是他们的图腾物——鸟纹,能在刺绣或蜡染技艺上充分展现。

苗族民族服饰概述

苗族民族服饰概述

纳雍县白兴苗族蜡染女装 头结巨型发髻,造型奇异。上穿对襟衣,前短至腰、
后长到臀部,用挑花、蜡染方式将纹饰绘满全身,后背及 下摆以彩色蜡染访挑花纹样,风格及纹饰与挑花十分接近, 绘制精细。下着百摺中裙,扎白布绑腿,黑、白灰色调分 明,造型端庄。
黄平县谷陇苗族姑娘盛装 大襟交领无扣上衣,
工艺独特的紫红亮布,衣 背绣大面积挑花图案,纹 样精美,刺绣花边百摺长 裙,摺纹细密,工整均匀, 是百摺裙工艺的精品。
剑河县久仰苗族男青年服装 头缠大盘式头巾,窄袖上衣,下穿大宽裤。至今流行
在贵州少数民族中。
川黔滇 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
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 多,银饰亦少。黔西 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 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 形同斗笠。
紫云县百花苗族女服 简洁的白色上衣,配
育儿带是苗绣工艺品中制作最讲究、图纹最精美的大幅作 品,苗族人以它作为检验技艺水平。
苗族没有文字,她把服饰作为载体,苗族服饰的图案, 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书: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 条河流,一条条山路;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曾经拥 有的城市,有街道、城墙、角楼;那披肩上的云纹、水纹、 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带上 的“马”字纹和水波纹,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 河的壮观气势……
刺尤苗 绣。族 图大姑 案襟娘 ,交的 下领雄 着,衣 百领, 褶后为 裙倾了 。。纪
袖念 、苗 肩族 、祖 领先 有蚩
苗族百褶裙,图案花 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 锦、蜡染、挑花装饰。衣 裙颜色以红、蓝、黄、白、 黑为主,服饰用料则以居 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 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 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
黄平县谷陇苗族姑娘盛装大襟交领无扣上衣工艺独特的紫红亮布衣背绣大面积挑花图案纹样精美刺绣花边百摺长裙摺纹细密工整均匀是百摺裙工艺的精品

试析苗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及现代转型

试析苗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及现代转型

试析苗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及现代转型段知力;龙湘平【摘要】苗族服饰以其制作技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款式色彩之多样性特征,在世界众多民族服饰文化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的演变与转型,是苗族与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接触,逐渐地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把握苗族服饰的演变规律,探究苗族服饰现代转型的发展态势,找出导致苗族服饰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确保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传承及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141-146)【关键词】苗族服饰;变迁;转型【作者】段知力;龙湘平【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6苗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分布辽阔的民族,贵州、湖南、云南、四川、重庆、广西、湖北、海南是苗族的主要居住地区。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而作为苗族形象标志之一的苗族服饰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苗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

苗族因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历史的原因,曾经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迁徙。

在长期的历史迁徙和生境适应中,苗族服饰逐渐形成,不断演变并最终得以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和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先成服饰开始不断分化,有的服饰消失了,有的服饰则逐渐演变成了新的类型,有的类型分化成不同的款式。

[1]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苗族服饰的演变是渐进式的,在形态结构上,表现出了内在的联系性和历史的继承性。

一、苗族服饰的演变和发展人类创造文化的历程自开始以来就从未停止过,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无疑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

[2]恩格斯说:“人则以自己所作出的改变来迫使自然界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支配着自然界。

穿在身上的史书

穿在身上的史书

穿在身上的史书作者:清江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07期日常的衣食住行,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共同构成了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刺绣作为一项工艺美术,联结着民族的神话、风俗、审美等诸多要素,形象而直观地表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一些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刺绣就是保存民族记忆的生动载体。

刺绣中各种类型的纹样和图案,让即使是目不识丁的民众,也能由此了解民族文化。

這些纹样和图案,在世代流传中,影响了民族共同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

织布巧盘花在苗乡,家家有织机,户户有纺车。

苗歌唱道:“终年劳碌到夫家,昼出耕田夜绩麻。

新岁娘边坐半月,纺纱织布巧盘花。

”苗族姑娘们个个能刺绣。

苗乡还流行着一句俗话“人比人,花比花”,既比较外在之美,又察其内在之美,内在之美就体现在刺绣技艺上。

作为苗族服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刺绣艺术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承载着不同地域苗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苗族历史文化的具体展现。

苗族刺绣图案保存着远古图腾崇拜,记录了苗族的人类起源传说—蝴蝶妈妈是世间万物的共同始祖。

在刺绣图案中,蝴蝶占有重要的地位,刺绣图案中时常可以看到人首蝶身的形象。

“蝴蝶妈妈”既是苗族文化的始祖,也是苗家的保护神,保护人们趋吉避凶、驱灾祛病,给人们带来幸福安康。

因此,蝴蝶刺绣纹样遍布于苗族服饰和日用品的装饰图案中。

除了蝴蝶图案,苗绣图案还有其他广泛的题材,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野草花木,丰富多彩。

在艺术表现上,不受自然形象束缚,处理大胆,简洁传神。

眼睛可以长在动物的背上,鱼鳞可以出现在虎的身上,根据审美的需要,自由创造。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聚集区,苗家姑娘出嫁时,都要请兰娟首领教姑娘们绣制嫁衣,叫做“兰娟衣”。

兰娟衣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兰娟的苗族女首领,她带领苗族同胞向南迁徙,途中为了记住自己南迁的历程,就用彩线记事的方法在衣服上刺绣符号。

经过黄河,便在左衣袖口上绣一条黄线。

渡过长江,就在右衣袖口绣上一条蓝线。

丹寨苗族衣袖上的“窝妥”纹

丹寨苗族衣袖上的“窝妥”纹

丹寨苗族衣袖上的“窝妥”纹苗族传统蜡染中,有一种常见的螺旋形纹样,苗语叫“窝妥”。

这种纹样用得最多、图案最严谨最规范的要数丹寨、三都和都匀一带苗族妇女上衣上装饰的“窝妥”纹。

值得注意的是衣饰“窝妥”纹并非单线螺旋纹,而是双线螺旋纹。

苗族妇女在绘制这种传统纹样时,必须在整齐均匀的双线平行圆弧规范下,同时旋转到中心才交汇。

手工绘制这种螺旋纹比单线螺旋纹其难度之大,没有亲手绘过是体会不到的。

千百年来,苗族妇女一直沿用祖先传下来的纹样虔诚地把“窝妥”描绘在领与袖两个重要装饰部位,这是因为“领”与“袖”在服装上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因此,只有了解了“窝妥”的文化内涵,才能明白为什么苗族妇女一定要把祖先传下来的这些纹样虔诚地绘制到重要的装饰部位。

学术界对“窝妥”纹的阐释有三种:一是说为了缅怀苗族祖先长途迁徙,爬山涉水,历经无数险滩恶浪留下的旋涡印记;第二种说法是,杀牛祭祖时记录牛头上的旋涡纹,因为它是祖先的象征;第三种解释来源一个传说故事,说古时候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生了病,母亲从山上采回一些郎蕨草的嫩苔(蕨类植物,有的叫蕨苔,有的叫叽叽豆),将这种草药给姑娘吃,姑娘的病便逐渐好了。

为了永不忘记这棵救命草,就按照它的样子画在衣服上作装饰。

这三种解释,虽有一定道理,但都没有说清这个纹样的整体造型必须是八个旋涡纹有规律地组合的原委。

苗族“窝妥”纹蜡染衣组合规律是:领背上是完整图案,由八个圆形螺纹围着中心一个古钱纹(贯珠纹)或者一个铜鼓纹。

左右两只衣袖分别由四个圆形“窝妥”组成,两只袖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图像。

完整图像的八个螺旋纹分四组,每一组都从中心圆(贯珠或铜鼓)向四方辐射,分别由四个支干伸出后向左右两边旋转,成为两个圆形旋涡,一反一正。

四组一反一正的旋涡组合成八个旋涡纹,正是“四象生八卦”的阴阳本体哲学的反映。

一反一正,右为阴,左为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中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老子指出:“道生一”,道就是宇宙,一就是上帝太阳神;“一生二”是阴阳两个对立的物质,如天与地、男与女等相对物质都是“二”;“三”与“参”相通,为调合融合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贵州大部分地区,还有一部分苗族经过川 裙苗’和‘短裙苗’的”[2]。不同地域的苗族其 的衣服,这样制成的服装精致无比,但是制
南和黔西北迁入云南。另外一部分向南迁入 着装风格各异,因而,通过服饰,人们将苗族 作这样的服装工序繁琐,耗时费力。这套礼
湖南的西南和广西的北部,有的迁徙得更 与其他民族区分开来,又将不同支系的苗族 服有衬套、披肩、腰带、吊旗四个部分,有的
苗族迁徙史在苗族服饰上的印迹 □ 黄 荣
融水当地苗族传统服饰
派驻大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兵力安屯设堡于贵州的东部和 合,腰部打褶连接腰带,形成围裙的样式,此
中部等地,这就迫使大量的苗族人民再次迁 造型特征原是古代华夏族的固有样式。华夏 居。清王朝在平定吴三桂叛乱时,也曾派兵 族的右衽服饰制是为了区别于周边土著民
30 余万,从四川、贵州、广西三路进入云南。 族而逐步确定的。在中原华夏族的战争迁徙
吴三桂统治的地区主要是苗族、瑶族等少数 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上衣下裳制逐步渗透

民族聚居区,所以他的士兵主要 到周边民族的服饰中。至今苗族服饰仍保留


是少数民族,经过两年的血战吴 着这种基本形制。从这样的服装结构及相关


三桂败北,清兵对这个地区的人 的历史记载可以推断,苗族的祖先最早是生
饰 民实行的是血腥的镇压政策,先 活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一带。苗族妇女
们大部分南渡黄河,以黄河以南长江中下游 种详细而有力见证其起源、迁徙和发展历史 人们不要忘记祖先们战争和迁徙的艰辛岁
一带为聚居区。
的记载工具。苗族人民对他们的历史就只能
第二次迁徙,是因为尧、舜、禹的进攻, 靠歌谣、传说、工艺美术和其他民族的史料
又一次被迫大迁徙,经过“窜三苗于三危”, 记载得以反映。苗族人民的服饰因为其图案
由于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在这一时期,苗 从服饰的色彩进行区分,“‘白苗’、‘黑苗’、 贵的“礼服”装饰。这种礼服是苗族用自己纺
族的先民开始从武陵、五溪地区向西、向南 ‘花苗’‘、青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而来的 织的棉线作为纺织的底线,然后加用蚕丝,
迁徙[1]。西进的一部分苗族,由西方到了川南 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 青红色的当地山羊纺织成的毛线漂白织成
向西部、北边南边,至于小范围内的局
后屠杀百余万人。这一时期,苗族 服饰的整体结构分为上装与下装,除此而
部移动则是多向性的穿插。据可靠历 贵阳市花溪区 人民又进行了迁徙,他们从武陵、 外,苗族的附属还有披肩、胸兜、背牌、围裙、
史资料研究表明,苗族历史上大的迁 苗族分支服饰 五溪地区进入黔、桂。
围腰、腰带、腿套、鞋子等组成部分。据贵州
湖南一带,当地人将这些迁徙而来的苗族称 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款式与式样如此之多
为“南蛮”,在今天江西、湖南鄱阳湖、洞庭湖 的苗族服饰隐匿着苗族的历史,让苗族人民
一带后来虽然已没有苗族聚居区,但人们通 可以从服饰追根溯源,记忆起他们祖先艰难
月。据《中国历代民族史》记载“苗妇一般是 穿大领对襟的短衣,下着长短不一的百褶 裙”。这些貌似普通的百褶裙,却有着不同寻 常的历史背景与内容。苗族妇女在制作“迁 徙裙”时,严格按照祖辈们传下来的规则刺 绣,不作随意改动。这样的传承方式及服饰 结构实际上是对苗族迁徙史的符号式的记 载与客观呈现。
出,在元代很多民族因不堪忍受这样的压 的华夏族人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形成了上 据说这款苗族服装源于苗族女领袖兰娟。在
迫,屡次掀起抗暴斗争。明朝的政策虽有所 衣下裳的服饰形制。《易系辞下》“:黄帝尧舜 兰娟带领同部落的苗族迁徙时,她想记住迁
缓和,但是民族压迫与歧视政策仍然存在,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乾坤有文, 徙的路线,于是她用彩线在自己的衣服上绣
一部分长途跋涉到西北,这部分西迁的“三 除了装饰外还有其深刻的历史含义,而被称
苗”在以后的生活中又被迫迁徙,到了今天 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这些苗族的服饰图案
的四川、云南、贵州边区。“三苗”的另一个部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字记载的功能。贵州
分“放骥兜于崇山”之后,进入了今天江西、 苗族服饰美丽纷呈,有款式、地域、性别、年
所以在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率领苗族、 故上衣玄,下裳黄。”[3]古代的“裳”是指男女 上很多蜿蜒的线条,以示苗族迁徙的路线。
档 案 揭 秘 Da ng'a njie mi
在苗族历史中,连连不断的战争和其他 仡佬族起来反抗,明王朝派兵平定反叛,在 皆穿,用以遮 政治原因不仅让这个民族遭受了战争之苦, 朝廷的镇压之下许多苗族、仡佬族人横遭屠 蔽下体的一种 同时也让这个民族进行了大幅度、远距离、 杀,很多人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进行迁 衣裙。前三幅、 长时期的迁徙。迁徙的方向,主要是由东部 徙。为了巩固统治,明王朝实行“开边”政策, 后四幅布帛拼
徙就有四次。
大规模的迁徙印证了苗族深重灾难的 黔东南雷山县苗族聚居区的民间老人讲,这
第一次迁徙发生在炎黄帝时期,以蚩尤 历史,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处处都留有它的 种服装的结构起源于古代苗族男子的战袍,
为首的九黎联盟是苗族的祖先,在与黄帝、 痕迹。苗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系统,但是却 现在女子盛装中的嫁衣还保留有这些服装 炎帝联盟逐鹿中原的大战中被打败,此后他 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这样他们就缺失了一 的构成部分是为了表达崇敬与缅怀之情,让
远,由桂北进入贵州的南部、东南部。
区分开来。苗族服饰从以下几方面向人们阐 披毡上绣有一条蜿蜒起伏的线条,可以理解
第四次大规模迁徙发生在元、明、清时 述了苗族的根源及迁徙史:
为苗族人对于“浑水河”的记忆。(2)黔东北
代。元代的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政策尤为突
第一,苗族服饰结构。黄河中下游地区 松桃苗族女子有一种没有领子的“兰娟衣”,
第二,苗族服饰的装饰图案。苗族服饰 的图饰具有象征意义,它构筑了苗族特有的
过史书还是可以查证那些地方曾是苗族先 的历史,唤醒各地苗族同胞的民族认同感。 精神世界。如:(1)贵州的黔西北山高,地处
民的旧地。
贵州各地的苗族服饰每个支系都有自己服 偏僻,但与当地人民简朴贫穷的生活反差极
第三次迁徙发生在秦、汉至唐宋时期。 饰的风格特点,清代在对苗族的命名上多是 强的是: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保存着一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