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荒漠化防治学案
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课堂互动学案探究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课堂互动学案探究荒漠化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ac15567948d7c1c708a14594.png)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课堂互动学案探究一、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探究向导】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一个重点、两条原则、三项内容、五项措施。
【案例分析】读下图,回答问题。
(1)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答案: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2)草方格沙障属于生物防治措施吗?它适宜在什么地区建设?答案:草方格沙障是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属于工程措施。
适宜在水源缺乏的干旱地区建设。
(3)草方格沙障对包兰铁路有何作用?草方格沙障为何能够防风固沙?答案:防止沙丘移动,保障包兰铁路畅通无阻。
一方面可以增加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可以截留水分,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归纳总结】1.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4)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方法技巧】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时要因地制宜由于西北地区面积比较大,在区域内部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时,不同的地方应采取不同的对策:(1)过度樵采的地区应重点解决能源问题;(2)过度放牧的地区应规定合理的载畜量;(3)过度开垦的地区要退耕还林还草;(4)水资源利用不当的地区要合理利用水资源。
(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压力,所以从根本上解决荒漠化的蔓延就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即学即练】下面是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多年来,昆仑山麓的绿洲逐渐向河流上游移动,河流下游地区荒漠化现象加剧,扭转这种局面的主要对策是__2)三道防线中,林带的作用是______;由于林带的保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_______。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14561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c.png)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内在联系。
2. 荒漠化防治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2. 案例材料: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3. 小组讨论问题:荒漠化防治策略。
4. 教学视频:荒漠化防治的实地拍摄视频。
六、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荒漠化防治策略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十、荒漠化的危害:1. 生态环境恶化:植被减少、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
2. 社会经济影响:农业生产下降、基础设施破坏、人口迁移等。
3. 人类健康风险: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精品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5b9353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4.png)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精品一、导言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干旱地区植被退化、土地贫瘠和土壤侵蚀的过程,严重威胁到全球许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防治荒漠化的蔓延,科学家和政府部门努力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导则和行动计划。
本文将为您介绍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精品。
二、荒漠化防治导学案精品1.背景知识- 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干旱地区植被退化、土地贫瘠和土壤侵蚀的过程。
- 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食品安全等问题。
2.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条件等。
-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农业与水资源管理等。
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植被恢复:通过人工种植和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覆盖,防止土壤侵蚀。
- 合理管理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减少过度用水和浪费。
- 土地保护:实施科学的耕地轮作制度,控制农业扩张和土地的过度利用。
4.政府角色- 制定政策:建立荒漠化防治的法律政策和计划。
- 资金支持:提供经费和奖励来支持荒漠化防治项目。
- 教育宣传: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5.社区参与- 教育培训:提供培训,增加农民和当地居民的荒漠化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
- 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与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推动荒漠化防治。
6.案例研究- 中国荒漠化防治:介绍中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和成果。
- 非洲荒漠化防治:以非洲国家为例,讨论荒漠化防治在非洲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三、总结荒漠化是一个严重威胁全球许多地区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本文介绍了荒漠化的背景知识、原因以及防治导学案精品,包括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土地保护、政府角色和社区参与等方面。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和案例研究,能够提高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共同为荒漠化的防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7b2e678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1.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分类2. 荒漠化的成因与分布3. 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4. 荒漠化防治的意义和原则5.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知识讲解:讲解荒漠化的定义、分类、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草地改良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原则和措施,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拓展1. 荒漠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2.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政策与措施3.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提出的见解。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九、教学计划1. 教案的设计与编写2. 教学资源的准备与整合3. 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4. 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5. 教学评价的开展与反馈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 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成长。
4.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c4faa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63.png)
“荒漠化的防治——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设计【学习目的】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和现状。
2.通过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图文资料和人口、经济、社会等人文地理图文资料分析,归纳土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3.依据资料说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4.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说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学习,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预习知识】(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
2.原因: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4.现状(1)世界:约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地区最为突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以西,昆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2.范围:大致包括、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4.主要景观:以为主。
5.内部分异:以为界,以东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6.脆弱的生态环境(1)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风化和作用显著,形成大片的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平地多疏松的;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季节。
(2) :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根本原因(1)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
(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
2.防治内容:预防的威胁;扭转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的生产力。
荒漠化的防治 学案
![荒漠化的防治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7543c86137ee06eff9188d.png)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核心归纳,重难突破昌邑一中朱松梅【考纲展示】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切脉高考】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1.结合坡度、降水、植被等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示意图,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
2.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结合图中降水量等信息,考查区域荒漠化问题及其原因。
3.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图中城镇、绿洲等的变迁,考查荒漠化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考点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原因及相应的治理措施人为原因大大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不同,其相应的治理措施也有差别。
【训练1】(2014·安徽模拟)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
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固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直面高考】(2014全国卷Ⅰ).(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word学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word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469ed503d8ce2f016623a2.png)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word学案——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括四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体会。
2、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缘故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连续进展,人地和谐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能够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依照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
4、教材的处理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明白得人为因素是阻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明白得人类因素阻碍的不同表现,关心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能够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预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和谐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治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进展。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23fcf2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7.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3.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4.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案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3. 课堂讲解:讲解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某个荒漠化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6.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荒漠化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分析荒漠化治理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荒漠化实地考察,加深对荒漠化现象的理解。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
3. 开展荒漠化主题的课外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荒漠化地区、荒漠化治理成果等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荒漠化防治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播放和讨论。
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d90ab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4.png)
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模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地理教师荒漠化防治教案模板1【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三[人教版]【设计理念】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地理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地理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图表材料等相结合来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了解其危害和注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训练达到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本节讲述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而学生正是处于西北地区,所以对于荒漠化的理解稍微容易些。
3、非认知因素分析意志薄弱、情感偏差、知觉及思维迟缓,要转变差生必须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在教学中要调整对差生的期望值、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教会学生养成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261b3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5.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荒漠化,掌握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及其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危害。
3.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掌握描述和分析荒漠化过程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荒漠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对荒漠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发生机理、类别及其成因等基本概念。
2. 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介绍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以自然因素为例,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析自然因素中长时间的气候干旱、风化侵蚀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以人为因素为例,介绍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与荒漠化的相关因素,如人类过度开垦耕地、疏林造林、过度放牧等。
3. 荒漠化的危害主要介绍荒漠化对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危害。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严重损害盐碱地、水资源和耕地等自然资源。
同时,还会在导致风沙暴、水土流失及生态失衡等问题。
荒漠化对于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极大的影响。
4.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现代技术、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
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及社会管理的改善,促进荒漠化地区的发展。
培养学生重视荒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实践。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在讲述荒漠化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掌握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亦需要与学生多方互动,让学生在原因分析上能够清晰明了。
2. 基于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从学生感兴趣或偏向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对荒漠化有更深层的思考,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 视觉辅助手段适当运用一些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工具,可以更直观、生动地描述和展示荒漠化的过程和危害。
在创意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以草图等形式来介绍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四、教学评估1. 日常教学测试针对荒漠化的基本概念知识、相关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日常小测验。
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f7587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8.png)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教案标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目标:1.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2. 熟悉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方法和策略;3.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电子白板2. 录音设备或视频设备(可选)3. 环境保护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4. 课堂活动所需的材料,如海报纸、颜料等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于荒漠化问题的思考,可以展示一幅关于荒漠化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
2.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探究(15分钟):1. 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自主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种荒漠化防治的方法或策略。
教师提供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等,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进行讨论。
3. 查找资料: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等途径,自主查找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案例或成功经验。
总结(10分钟):1. 汇报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研究的荒漠化防治方法或策略,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2. 教师总结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3. 学生分享个人的启发和体会,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
展示(15分钟):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荒漠化防治宣传海报或展板,包括荒漠化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现已采取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2. 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宣传材料,并解释其中的信息和意义。
拓展活动(10分钟):1. 班级讨论: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植被等,以减缓荒漠化的发生。
2. 写作任务:学生以“我如何为防治荒漠化作贡献”为题,撰写一篇关于自己贡献的短文。
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调查和了解荒漠化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关于荒漠化的宣传视频或广告。
教学反思:1.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让他们主动掌握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2课时)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18b673358fafab069dc02f7.png)
7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 2.11)。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2
【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 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的成因。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 P16“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自然段,完成课前预习二,并填写相 关表格。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当堂检测】《导学案》当堂检测 【课后作业】《自主学习丛书》P17 巩固提升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在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 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掌握荒漠化的概念, 理解荒漠化的成 因。 并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 更重要的 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讲解荒漠化 的概念, 基本过程, 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 数字记忆法) “三区、 三退、 三化、 二因” 。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生态环境的 脆弱性
西北地区
干旱为 主的自 然特征
荒漠 化
包含荒漠化 的潜在威胁
人口激增对生态的压力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为因素
学案10: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学案10: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695216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f.png)
课时3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学习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2.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和难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22-25页内容,阅读XXX 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二、知识梳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重点)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____________,影响西北地区__ __________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
(2)扭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退化。
(3)恢复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____________与提高____________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___________。
(5)控制________ ____。
5.我国西北地区治理的成功措施:________________、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三、预习自测读“我国某区域沙漠沙地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草场载畜量东西部有明显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①年降水量②海拔高度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③④2.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有 (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读全球荒漠化分布示意图,回答以下3~5题。
荒漠化防治教案
![荒漠化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abf77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e.png)
荒漠化防治教案
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6b21d2952ea551810a687d1.png)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的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较严重的西北地区为案例,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治理。
二、设计思路:(1)多媒体创设情景,提出探索问题;(2)学生小组分析和推理;(3)学生归纳荒漠化的成因及相应防治措施(4)老师点评补充有关的知识点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
2、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教学难点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及措施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教程第一课时引言可从学生熟悉的沙漠作为切入点,导出荒漠化的概念及形成过程一、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2、形成过程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导致土地退化,表现有: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二、西北地区在我国荒漠化最严重,以它为案例。
1、自然特征:⑴、西北地区的范围;从气候上划分属于我国的非季风区;从行政区划分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
同学们还要注意经纬度范围。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平坦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三山夹两盆。
⑶植被;草原、荒漠⑷降水;自动向西减少。
2、形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基本条件——干,动力条件——风,物质条件——沙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作用。
据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那么到底有哪些人为原因和因素呢?3、理解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防治教案
![荒漠化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d2c9ba3c1ec5da51e270c0.png)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张盛江(责州省兴仁县第一中学562300)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荒漠化形成的启然原因:⑴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呈昙少、干旱程度舅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直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⑶动力条件一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旦集中在冬舂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混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具体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昱、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逹设中不注意环保。
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危害:过度放牧或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土地弃耕,废弃耕地植被恢宣曲难,继续遭受风蚀而「变成流沙地。
展示二:非洲萨赫勒地区处在撤哈拉沙漠南缘,是干旱半干旱的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传统的游牧方式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宫,要在保护环境的墓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
展示三:1•台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斗采取综台措施,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増长.荒漠化的五大措施中,第三、第四项是比较复杂的。
如何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还有。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c5cc1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5.png)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引言:荒漠化指的是土地逐渐变为荒漠的过程,是人类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农业、水资源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影响,因此,加强荒漠化防治教育,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基于荒漠化的防治实践项目,设计一节适用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案,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特点;2. 使学生了解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荒漠化问题的重视;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和发生原因;2. 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 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和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一幅沙漠景观图片,让学生讨论图片中的荒漠化现象和与之相关的问题。
2. 概念理解(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和发生原因,包括气候变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放牧等因素。
通过示意图或图片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和特点。
3. 影响分析(2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数据和事例,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退化、农田荒废、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荒漠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形成书面报告。
4. 解决方案(25分钟)向学生介绍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和措施,包括生态恢复、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土地保护等方面的实践和政策。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让他们提出针对某个具体地区荒漠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向全班做简短汇报。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荒漠化防治的实践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书面报告的思路和论证能力;3. 学生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和可行性;4. 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与概念,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知识一、荒漠化的含义与成因 【自主学习】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 及一些半湿润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 相互作用的产物。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 次生盐渍化。
3. 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4.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行政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 地形(贺兰山为界):高原、盆地为主 干旱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植被:草原、荒漠 东西差异:(完成下表)
10.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5.本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1)气候,贫乏,河流欠发育,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 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 日数多,且集中在的季节,有利于风沙活动。
6. 形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
物质条件——
动力条件——
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7.人为原因:
(1)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8.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导读归纳】1.土地退化;
2.荒漠化类型及成因分分布
3.荒漠化的含义
4.西北地区的干旱为主的特征与东西差异
5.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6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7.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知识二、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自主学习】(学生填写) 1. 荒漠化的危害
从现象上看:农田、村庄、道路等受到威胁,地表裸露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从生态上看:植被破坏,恶化.
从经济上看:丧失大量土地、引发饥荒、贫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⑸控制人口增长
【导读归纳】(教师点拔)
1.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选择耐旱性强、耐盐碱、根系和地下茎发达的荒漠植被
⑶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3.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4.荒漠化的防治原则: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①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②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5.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