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高中政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新)

(完整word版)高中政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新)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概述《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这一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这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因此,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 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综合探究)。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2.4.1 世界的物质性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定义、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

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二、学习重点难点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8—-P30,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自主探究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高中政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
具有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客观存在性,是具
区 别
地位
是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 具有的最抽象最概括的
体存在的事物或现 象部分具有的特点,
特点,是绝对的、不变 是多变的、易逝的
的、永恒的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 联系 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
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
注意.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 什么?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 个别 和 一般 、 具体 和 抽象 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 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 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 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 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 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物质 资料 生产 方式
劳动者 生 产 力 劳动对象
劳动工具
物质要素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物质关系
客观的 不能随 意选择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徐水人民 公社颂》,轰动了整个中国,文章竟宣称“茂盛 无比”的小麦亩产12万斤,“花团锦簇”的山药 亩产达120万斤,一棵硕大无比的白菜重达500斤, 棉花的产量也“如卫星般地震动湖海山川”。 当时的报纸上还说,农村的墙壁上到处贴满了宣 传画:玉米长到月亮上,惊扰了寂寞的嫦娥小姐; 水稻亩产万斤的卫星腾空而起,连太阳也黯然失 色;棉花堆成的高山耸入云端,山顶的娃娃笑哈 哈地遥指珠穆朗玛峰。有人还编了顺口溜:“一 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 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 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 洲。”

【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共53张PPT)

【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共53张PPT)

【特别提示】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条件变化了,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发生作用的大小和方 式也会发生变化。 (2)方法论要求: ①不可随心所欲: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 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 福于人类。
【解析】 老工艺的发展并没有淡化民族特色,排除①。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排除②。对老工艺进 行新诠释,体现了③。老工艺在新诠释中保留着民族特色, 体现了④。 【答案】 D
核心考点2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 1.规律的概念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世界观原理: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 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运动
指宇宙间一 切事物、现 含义 象的变化和 过程
静止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 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 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 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是无条件的、 性质 永恒的和绝 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对的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 联系 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 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 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 论 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解析】 材料旨在表明海水与海床沉积层之间每天都有 盐分流动,但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每天都有盐分流动 表明运动的绝对性,物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运动的物质,④当选;海水平均 溶盐度保持稳定即其性质保持不变,这是绝对运动中的相对 静止,表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③当选。 【答案】 B

高中政治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
“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 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 为力”等都是错误的
“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 说法都是错误的
例3 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
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①未来尽管多
A.①② B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联系的客观性等知识,意在考
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事物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
A.①②
B.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荒漠化现象是人类不遵循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
性导致的不良后果,要解决好荒漠化问题,解决人类活动
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仍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过,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发挥。
➢课时知识建构
➢时政热点链接 人造“天宫”
【背景材料 我国将于2011年下半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 八号飞船,实施我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航天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 员朱毅麟介绍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关键环节。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重约8.5吨,既是一个交会对接的目 标飞行器,也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航天员将以此为平 台开展空间实验室的有关技术验证。在太空飞行的两年时间 里,“天宫一号”将逐步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 进行无人和有人的交会对接飞行试验,形成载人天地往返运
在“天宫一号”试验的基础上,在2015年前后,我国还将发 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理论链接】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意识能指导 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天宫一号与神舟 八号的成功对接说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 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广大航天科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高考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查重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

(2)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关注热点(1)通过人类对太空探索的事例分析论证世界的物质性,进一步坚定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2)结合“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等事例说明规律既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3)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所遵循的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使然。

特别提醒:(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

(3)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不能认为规律是万古不变的。

名师点睛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物质、运动、静止、规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状元笔记[易错](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一种显著的变化错误。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发展是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错误。

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3)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知识梳理】1.哲学的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中政治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基础知识+巩固练习(附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基础知识+巩固练习(附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自然界是物质的(P28)一、世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的(P30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人的思维是物质的(P35)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2.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运动:1.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1.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方法论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巩固练习1.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有()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②日出东方③新陈代谢④水往低处流A.①③ B.②③ C.③④D.②④3.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A.①②⑨B.③④⑧C.⑦⑧⑩D.②④⑥⑦4.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积极融入这一进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高中政治 4.2.4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4.2.4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19
【师生互动】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生活中的种种规则都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制定的。规律是人为制定的吗?
20
【拓展延伸】规律与规则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行为规范。 (2)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则 是主观的。 (3)一个好的规则往往是根据规律制定出来的;大多数情况 下按规律办事与遵守规则办事具有一致性。
6
②普遍性:自然界、_人__类__社__会__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要求: ①不可随心所欲: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 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 发生作用的_条__件__和__形__式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0
4.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向往在“天宫”的神仙生活。“天宫一 号”的成功发射使这种向往成为了现实。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进行说明。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把曾经的梦想变成现实。
11
全面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
(3)关系: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_运__动__和相对_静__止__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_运__动__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 __绝_对__运__动___而否认_相__对__静__止__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_本__质__的、必然的、__稳__定_ 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世界观原理: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_人__的__意__志__为转移的,它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必修4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必修4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5)马哲物质观的意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理解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必修4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必修4
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与运动的 关系。
考点3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静止的含义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 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___性__质___没有发生变 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___参__照__系__来说没有发 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 有进行某种__特__殊____的运动。 2.运动的性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 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无__条__件____的、永恒的和 __绝__对____的。

【解析】 ②说法错误,故不选。劳动在从古猿
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 思主义所揭示的观点,故④不选。
【答案】 A 【点拨】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都 是正确的:(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2)世界的本 原是物质。(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 世界统一于物质。(5)世界是物质的。(6)世界是 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考点4 规律的概念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__本__质____ 的、必然的、__稳__定__的联系。
深化拓展 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1)事物固有的联系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 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 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2)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规 律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 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 质无法直接感知。如种瓜得瓜是现象,背后隐藏 的遗传才是规律。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 是__物__质__世__界__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
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是一个客观的__物__质__体

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必修4

•除了具有万事万物的共性(客 观实在性),还有自身的个别 属性。 •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 的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 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是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 的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概括和抽象, 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 体表现。 ➢二者是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巩固练习
单项选择题
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
“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
C 物“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于(
•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
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D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的有形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
基 世界的物质性(方世法界论意是义物:质我们的要)在尊重自
❖注意: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基本概念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 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 规律。
我们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 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巩固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为11.2年。太阳剧烈活
(物质的可知性)
与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探究世界的本质【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复习知识、提升能力。

遇到的疑难问题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学案要求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一、考点点击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构建知识体系 三、易错点剖析1、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

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3、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4、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改变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

5、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

探究一:(2016衡水七校作业精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中国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

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增长向适度增长转变的转型阶段。

两位数的增长率已成为过去,这应该在预料之中,毕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成熟,房地产市场饱和、甚至供应过量,经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增长放慢是发展进程的必然组成部分。

过去几年,经济发展一直是太快,经济总体过热,产生了许多挑战,如严重的环境恶化、社会冲突加剧、国际压力上升等。

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资源、劳动和土地不可继续承受如此大规模和粗放型发展的重压。

虽然中国经济减速了,但经济会转变到今后数年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新常态总趋势。

所以,经济转型和升级势在必行。

在转型期,不同寻常的事必然会发生。

许多对中国未来经济持悲观看法的人,不太理解调整时期的经济增长规律,也不了解大趋势。

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有关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分析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探究二:(2014高考山东卷42)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小结与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小结与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热点材料]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刺激计划偏重供给侧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型期的关键之年,❶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仍是“稳中求进”,宏观调控将继续推进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稳增长成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

与以往强调扩内需、通过内需增长来刺激经济不同,本次会议部署的新经济刺激计划将明显偏重在供给侧。

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但我国供给侧仍停留在传统的中低端,这一方面致使传统工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端需求严重稀缺。

❸企业才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政府所做的工作重在打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从而激发企业的活力和潜力。

政府执政方略则应遵守坚持市场化,尊重经济规律,坚持简政放权,尊重市场选择。

设问: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有关知识,分析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经济工作总基调的确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题规范]第一步:获取信息,对接所学知识信息源对接知识❶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❷规律的客观性、社会的物质性❸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第二步:结合材料,条理严谨作答(1)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与以往刺激经济不同,本次经济刺激计划侧重供给侧,这表明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继续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则是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工作总基调的相对稳定。

(2)社会的客观物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消费结构的升级与供给侧存在的矛盾表明社会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这种现状要求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刺激供给侧,让经济实现科学增长。

(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政府打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从而激发企业的活力和潜力,同时,尊重经济规律,坚持简政放权,尊重市场选择,这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高中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版必修4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 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那么会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一样的物质构造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解析]D。从照片上看到月球有高地大小不同的撞击 坑,说明了月球本身的物质性,证明了世界物质统一性
原理,即物质都有一样属性——客观存在性。可见 D 项 正确,A 项与题干无关,B、C 两项错误。做哲学试题, 必须要看清题中要求,比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
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该 公司成功的经历。
[解析]此题限制的范围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辩证关系原理,因此指向性明确,必须在这一范围内作
答,不能超出范围。
[答案]①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公 司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 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 用规律。该公司在经营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研 究市场,开发新产品。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
2.(2021 年江苏卷)?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 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开展规律是客观的
灭,D故[解.B析改项造]D世错。界误规必。律须A遵是、循客C客观观两的规项,律只既是不强能调被规改律造的也客不观能性被,消 不符合题意。应选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探究世界的本质(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解析】选B。

世界上不仅存在物质现象,同时也存在意识现象,A错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物质形态的共性,不是指一切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C错误;人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D错误。

只有B 项正确。

2.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高度概括抽象出的最本质的东西,而“事物”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故①②正确。

3.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

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

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3种鱼类随之灭绝。

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

这说明( )A.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解析】选A。

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与人类的活动无关的说法则是错误的,B项不选。

D项中“不可捉摸”错误。

C项与题意不符。

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界的客观性,A项正确。

4.(2014·佛山模拟)网友纷纷引用泰戈尔的诗映射当今的雾霾天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大街上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

雾霾的产生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没有正确处理好(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为事物与自在事物的关系C.否定与肯定的关系D.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雾霾的产生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造成的,A项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5.(2014·桂林模拟)震动是一种古老的感受模式,时至今日仍然在动物界被广泛应用。

从微小的昆虫到巨大的大象,都会用不同的方式以震动为手段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从繁衍后代到捕获猎物,再到解决领土纷争以及恐吓捕食者。

这表明( )A.不同类型动物对外界的反应都是相同的B.动物能通过一定途径对事物作出反应C.动物都能够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反应D.动物之间可以通过实践进行信息传递【解析】选B。

题干强调动物通过震动传递信息,B符合题意;不同类型动物对外界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A、C错误;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错误。

6.(2015·福州模拟)回顾2013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呈现出明显的频发多发、密集登陆、威力强大等特点。

气象专家指出,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风速超过32.6米/秒)。

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强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就是说在中国、菲律宾、日本一带叫台风,在美国一带则称飓风。

这一事实蕴含的哲理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新事物在力量上强于旧事物【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材料从台风的形成说明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应选。

A、C不符合题意。

D观点错误。

7.古希腊有个叫欧布利德的人,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

”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

”欧布利德无话可说。

故事中这个叫欧布利德的人(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B.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解析】选B。

解答本题,应正确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承认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

题中欧布利德为了赖账,借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了“我”的相对静止。

故B符合题意。

【知识拓展】欧布利德欧布利德是古希腊麦加拉派哲学家。

他提出了著名的诡辩论“谷堆论证”。

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一个谷堆?当然不能。

再加一粒呢?还是不能。

再加一粒,再加一粒……直到最后加上一粒终于形成了谷堆。

那么,多少粒谷子才算“谷堆”呢?一粒粒谷子加上去,到哪一粒谷子加上去才形成“谷堆”呢?假如断定300粒为一堆,那么299粒谷子是不是一堆呢?所以,一粒谷子不成谷堆又成谷堆。

8.宋代诗人陈简斋在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事物是静止不变的【解析】选C。

这首诗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C正确。

A、D两项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加固训练】(2014·苏州模拟)苏轼《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苏轼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解析】选C。

苏轼的观点意为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与苏轼的观点都正确地说明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C项入选。

A、B两项都否认了相对静止,是错误的;D项意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题意不符。

9.“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材料中的“法”即法则、规律,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 正确;B缩小了规律的存在范围;A、C不符合题意。

【加固训练】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①世界是运动的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识影响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选B。

《暮春》一诗,揭示了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①③符合题意。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并不是不受人的意识影响,②错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故排除④。

B是正确答案。

10.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注:从,顺从,听命。

孰与,哪里比得上。

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解析】选B。

本题考查规律是客观的,但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要遵循规律,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来为人们服务。

故选B。

A不符合题意。

C错在“改造客观规律”。

D错在“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知识拓展】荀子《天论》《天论》节选自《荀子·天论》,有删节。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主要为荀子所著,共三十二篇,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作。

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

其主要思想是,社会是清明富足还是动乱不堪,也全是人事的结果,和自然界(所谓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

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11.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

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

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客观性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A。

人与自然的和谐凸显了对物质世界的尊重,故②正确。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故①正确。

③没有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主旨。

④本身错误。

12.朱熹《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A。

“江边春水生”意味着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要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巨舰……自在行”,可见客观条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①④正确。

②③说法错误。

【加固训练】“天人合一”是太极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 )①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③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④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B。

“天人合一”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④当选。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毕尔生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黑格尔材料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材料三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请运用运动的哲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