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法
教育法学
第二章 教育法的概念
一、定义:调整教育关系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 分解:A、教育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与教育 直接相关的教育性社会关系; B、并非教育领域的所有社会关系均是教育关系 C、其本质是具有教育性的社会关系; 如:学校管理关系、国家教育管理关系、教育民事 行为(教职员工的招聘行为、教师与学生间的教 学和学习行为、学生与教育机构间的缴费与收费 行为等)
A、对年满12周岁不满16周岁“有严重不良行为”不适宜在原学校学习但又不够 劳动教养或刑事处罚 刑事处罚的学生,包括自动退学、流浪社会的, 送工读学校学习 劳动教养 刑事处罚
5)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A、对女子受教育权利的保护;(“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
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 助学金、 贷学金、 B、对贫困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我国建立了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 助学金 贷学金 勤工助学基金制度以及学费减免和捐资助学办法,为家庭贫困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了保 障。
C、对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保护;《高等教育法》第九条规定:“高等学
校必须招收符合规定和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第一章 教育的内涵
本章重点: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意义; 三、教育理念及其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1、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 A、儒家教育观,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 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 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 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 A、人本位的教育理念,注重教育者个性的培 养; B、教育的目的:学会主动自我发展与完善
4、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 1)主体:依法享有教育权利、承担教育义务的人或 组织; 2)客体: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各种教育行为 3)内容: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 A、教育权利(三大类) 教育职权:教育行政机关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依法 享有的权力、 受教育权:自然人依法享有的接受各种知识、技能 及其他方面教育的权利; 教育权: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受教育者的 监护人和社会依法享有的具有教育性质的权利;
陶行知教育方法论文
陶行知教育方法论文
简介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界的杰出人物,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论。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方法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方法论概述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个体差异:陶行知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才能和兴趣。
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2. 以学生为中心: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潜能。
3. 实际经验教学:陶行知提倡通过实际经验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索来建构知识。
4. 提倡合作研究:陶行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活动和团队合作来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论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强调个性化教育:陶行知的方法论鼓励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个人发展。
2. 培养综合素养:陶行知主张通过实际经验和合作研究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都是当代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
3. 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陶行知的教育方法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人才。
结论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论对于当代教育有着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经验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帮助他们成为自主研究和自我发展的人才。
中外学前教育史之陶行知
主要内容
生平和 生平和教育活动
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的实践理论与实践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平和教育活动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徽州 --1946.7.25),汉族 歙县人 中国人民教育家 教育、思想家, 教育家、 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 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 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领导人之一 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 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 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 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 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 中国教育改造》 古庙敲钟录》 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 自由谈》 行知书信》 行知诗歌集》 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解放出来) 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批评中国对于小孩不许动手,动手要打 解放儿童的双手 批评中国对于小孩不许动手,
手心的做法) 手心的做法)
3.解放儿童的嘴巴(要准许小孩提问) 解放儿童的嘴巴 要准许小孩提问) 4.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扩充眼界) 解放儿童的空间 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扩充眼界) 5.解放儿童的时间(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 解放儿童的时间 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
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学家,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方法第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他提出要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
教学中,育才学校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撕掉束缚儿童创造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的层层裹头布,让儿童去想、去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眼睛,不要让儿童“带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
教育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界、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解放儿童的嘴,陶行知认为“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而且高兴和心甘情愿和先生说。
首先先生知道儿童们的一切痛苦”。
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1924年,他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发明创造的起点就是问;解放儿童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鸟笼式的学校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德育八大原则六大方法
德育八大原则六大方法德育的八个原则是: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由于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这条原则强调,严格要求学生是对的,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尊重学生。
4、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这条原则强调,如果只是正面教育,有可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去规范学生的行为。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这条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当中,要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既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这条原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保持口径一致,价值观统一,注意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德育的六大方法是:1、说服教育法:又称说理教育法,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包括语言文字说服(讲解、报告、谈话、辩论、指导阅读)和事实说服(参观、访问、调查)。
《陶行知》读后感三篇
《陶行知》读后感三篇《陶行知》读后感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陶行知》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陶行知》读后感篇一《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
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七大幼儿教育体系
幼儿教育是儿童成长阶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一时期也是儿童发展的黄金时期。
世界上著名的七大幼儿教育体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福禄贝尔教育法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1782年4月21日-1852年6月2日),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1782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1852年逝世。
他于1837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1823年著的《人性教育》一书中。
他强调幼儿教育乃是由幼儿游戏中来辅导。
玩耍、游戏是这时期之发展中的最高阶段。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活动本能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不应加以束缚、压制,也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如同园丁顺应植物的本性,给植物施以肥料,配合以合适的日照、温度。
如此,蕴含在人里面的神性将得以在人性里逐步被唤醒而体现出来。
根据上述观点,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和手工作业应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活动,而知识的传授只是附加的部分,穿插其中。
幼儿园上课只需要用口语,不需要学习文字。
而教师最主要的责任,是妥善地加以指导、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福禄贝尔相当重视手工材料和教具的准备,其中包括著名的恩物。
他也重视环境的设置,主张幼儿园必须设置花坛、菜园、果园。
1837年,55岁的福禄贝尔在凯尔豪附近的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儿童游戏活动机构,招收3~7岁幼儿,并运用自己在数学和建筑学方面的专长,为儿童设计了6套玩具,称为恩物(德语:Spielgabe;英语:Froebel Gifts),以球、立方体和圆柱体为基本形态,供儿童触摸、抓握。
1840年,热爱大自然的福禄贝尔为这个机构创造了一个新词——幼儿园(Kindergarten),这也是这个词汇的来源:幼儿园如同花园,幼儿如同花草,教师犹如园丁,儿童的发展犹如植物的成长。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教学做合一
看 了上 面 的例 子 ,我们就 可 以知道 “ 教 学做
合一 ” 的中心在 “ 做 ” 上 , 教 师 要 在 做 上 教 ,学
第 一 个 阶 段 的 教 育 方 法 ,就 是 教 授 法 ,他 连 生 要 在 做 上 学 ; 教 的法 子 要 根 据 学 的法 子 , 学 的 花 也 不 会 开 ,何 况 果 子 !第 二 个 阶 段 是 进 一 步 的 法 子 要 根 据 做 的 法 子 。 “ 做 ”是 学 的 中 心 , 也 就 教 学 法 了 ,但 是 他 只 会 开 花 , 不 会 结 果 。 到 了第 是 教 的 中 心 。所 以他 与 以 教 师 为 主 的 强 迫 式 的 教 三 阶 段 就 进 到 了 教 学 做 合 一 , 在 教 育 上 才 会 结 授法 大异 ,与 空教 空学 的教学法 也不 相 同,他 是 果 , 但 未 必 有 美 味 而 硕 大 的 果 子 。要 想 有 美 味 硕 把 教育活 动与 实际 生活 结合起来 的教 育方 法 。因 教 育 大 的 果 子 ,就 必 得 跳 上 第 四 个 阶 段 。 第 四个 阶 段 此 他 所 提 出 的 主 张 , 不 再 是 没 有 生 命 的 , “ 是 教 学 做 合 一 之 极 则 ;它 在 此 处 已 与 科 学 打 成 一 即 生 活 ” “ 学 校 即 社 会 ” 而 是 富 有 生 活 力 , 富 有
因此 ,在 “ 教 学 做 合 一 ”下 的教 师 ,他 的 责
的? ” “ 蛋 怎会 变 出 小 鸡 来 的 ? ”等 等 。他 们 只 任 不 是 贩 卖 知 识 ,也 不 是 从 别 人 那 里 贩 了 一 些 知 在 这 里 质 疑 问 题 后 结 束 了 功 课 , 不 会 真 的拿 鸡 蛋 识 来 , 就 可 以 终 身 卖 不 尽 的 , 他 必 须 要 时 时 学 来 教 学 生 去 孵 出小 鸡 来 的 。这 种 教 育 ,学 生 只 是 习 。改 变 过 去 专 凭 着 已有 的死 知 识 来 空 教 死 教 的 得 了一 点 点 的 浅 薄 的 空 洞 的 知 识 ,而 这 种 知 识 只 老 套 , 成 为 即 行 即 知 , 即 知 即 传 , 学 而 不 厌 , 诲 是 昙 花 一现 , 又 哪 里 会 结 果 呢 ?
教育法治的的作用和价值
教育法治的的作用和价值日前随着社会法治的逐步完善,教育方面的法治也在不断的进步成熟,慢慢的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为我们的人生价值观提供正确的导向,教育法治的内容有三项——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执教。
意在通过法治思维来规范教育,根据法律程序原则在行政法领域要求作到中立,有程序的参与及公开,防止教育机构的行政权力滥用,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具体落实民主精神。
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来看,教育法治让我们的教育生活更加规范,变得有法可依。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那么在教育中进行法治课堂才能是完整教育。
在教学中对教师,学校进一步的要求和监督,在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利用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的政治权利,使学生的学习广度更加扩大,同时促进了政治课堂回归到教育中。
从北大博士论文造假案中分析,北京大学对的处理显然没有遵照依法治校的原则处理事情,对于博士的学位处理太过主观,尽管的抄袭这样学术不端的事实不可置否,但是她仍然具有自身的法律政治权利,在未进行全方面的调查和积极听取她个人申诉的前提下进行判决过于草率,最终北大败诉,也说明我们旨在维护程序正义比惩治抄袭者更重要,同时也启示高校管理工作的法治化亟须加强。
近年来高校涉诉案件持续增多,以北京市海淀区的高校为例,截至2017年1月16日,海淀法院共受理高校被诉案件30余件。
被诉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
海淀区现有各类高校共计54所,涉诉高校众多,比例高达21.5%。
(数据来自光明日报)这类案件随着教育法治精神的日益渗透在不断发酵,,也从侧面反应出我们的学生申诉机制在不断完善,在学习,学位,学籍问题上引发的纠纷正在建立妥善的解决,调解渠道,正当程序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原则。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
”从社会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日前教育法治也是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一条分路之一,“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是一项基本法律原则,行政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内容也扩展为:一项行政权的行使,需要遵循可以体现公正、透明的必要程序。
小先生教学法
“小先生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来当老师,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它脱胎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为了普及市民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的改革,其主要内涵是“孩子教孩子”“孩子教大人”,是一种即学即传的教育方式。
一般来说,每个学期我都会选择二、三次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课让程度好的学生担任“小先生”来主讲。
“小先生”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备课并授课,老师做幕后策划,负责总结和补充。
根据我的经验,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少数几名信息技术学科上的佼佼者。
他们中有些很早就接触计算机,有相当扎实的基本功;有的对信息技术课有特别浓厚的学习兴趣,肯动脑、爱钻研,学习成绩突出,他们正是“小先生”的最佳人选。
为了确保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每次课前,都要作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
具体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步:第一步,“小先生”在老师指导下认真备课。
授课内容可以由教师确定,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旦选定,“小先生”就必须作精心的准备,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商议等形式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老师应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第二步,“小先生”试讲,老师提出改进意见。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小先生”在正式上课之前,要进行试讲,一般不在课堂上进行,只局限于教师和极个别学生的小范围。
在试讲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及时进行改正。
第三步,课堂教学。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师生角色互换,课堂由学生自行掌控,从知识讲解到课堂提问到解答疑惑到课堂讨论,完全按照平时教师授课的形式进行。
教师则成为听讲者,同时也可以起到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作用。
第四步,老师对小先生的教学加以点评,以补其不足。
尽管已经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是课堂上总会有一些突发性的事件产生,也总会有一些学生提出一些“小先生”事先无法预料的问题,“小先生”在授课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纠正。
陶行知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的教学方法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教育的伟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儿童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对中国教育的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1.以德育为先: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的品格培养,他认为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
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爱的教育:陶行知主张教师要用爱心对待学生,建立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
他提出了“感人育人”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通过情感的交流和共鸣来影响学生。
3.学生为中心:陶行知主张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主张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陶行知鼓励学校创设适宜学生发展的游戏环境,并且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利用游戏来进行课堂教学和活动组织,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和成长。
6.教师作为引导者:陶行知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指导者,他主张教师应该充当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他提倡教师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需求。
陶行知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游戏和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启发式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行知的教学方法不仅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陶行知的教育 简答题
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先驱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教育,尤其是对乡村教育和儿童教育的贡献,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教育理念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反对脱离实际的书本知识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2.工作学习制陶行知主张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实行“工作学习制”。
他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参与农业、工艺等劳动,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小先生制陶行知提出并实践了“小先生制”,让年长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助教的作用,帮助教导年幼的学生。
这种方法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先生制体现了陶行知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重视。
4.教育平等观念陶行知坚持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反对教育上的阶级差别。
他致力于推动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和不平等的现状。
在他的努力下,育才学校成为了一个不分贫富贵贱、男女老幼的教育机构。
5.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培养爱国精神,他在学校中推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民族意识。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陶行知的教育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上,还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和教育实践中。
他创办的育才学校成为了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典范,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
育才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经验对后来的中国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价陶行知的教育贡献,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教育家。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提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
阔的空间。
陶行知先 生 “ 教学做合一” 思想, 将生活融人于教育, 育纳 入社 将教 会, 有效地解决 了知与行, 道德认知与道德修养 的矛盾 , 是高职院校思想 道德教育的突破点。 陶行知 “ 教学做合一” 是一个先进的教育理论体 系, 包含以下几方 面含义 :一 )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法 。在生活里对事是 ( “ 做, 己之长进是学, 对 对人之影响是教, 教学做 只是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 三个不相谋的过程 。 二 )教学做合一” ( “ 是教育法 。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 “ 的法子 ,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 教法 , 学法 , 法应当合一” “ 怎 做 ,事 么做便这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 ,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 )教学做合 。三 “ ” 是创造法。“ 师生共 同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 在做上, 质疑问难 , 而师 进 生共同应用科学方法 , 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 , 进而有 所发 明有所创造 ”做是发明, “ 是创造 , 是实验 , 是建设 , 是生产 , 是破坏 , 是奋斗 , 是探索 出路。 ,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 可见, ”“ 。 陶行知 “ 教学做合一” 是以 “ ” 做 为中心 的生活法 、 教育法 、 创造法。是生活与教育的统一 , 教育与创造的 统一 , 是认识与实践 的统 一 , 是指导 大学生提高道德修 养, 实现人 生价
道德是教育之本 , 人才之根 。 当前西方各 国都把德育改革提到关系 国家前途命运 的高度给以重视和推行 。《 国 2 0 教育 目标法》 , 美 00 中 把 促进 学生个 人良好 道德 教育作为美国 20 00年国家八大教育 目标中的 重要 内容。日 本提 出: 德育是关系 日 2 世纪命运的关键。 国普遍重 本 1 各 视和加强德育教育 已成为现今德育发展的重大趋势。 国家对 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 重视学生 的思想道德教育, 特别是 《 中共 中央 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意见 》中发 [o4 ( 2o 1 1 ) 6号 颁布以来, 中共中央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做一项 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做 出了统一 的部署 和指导 , 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了有 利的环境, 出了 也提 更 高的要求 :把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 目的定为提 高学生 的思想道德修 养。 要实现这一 目的就必须把学生 的道德认知转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 , 并且贯彻到个人的具体实践中去 , 逐步形成 良好的行 为习惯 , 能提高 才 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 思想道德教育的 目的才能实现。然而 目前, 高职 院 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并不显著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 院校 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不能有效 吸引学 生,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 , 学生们面临着大量 西方 文 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 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 、 不 理想信念模 糊 、 意识淡薄 、 诚信 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环境 更为复杂 ,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 因而贴近实际 、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 努 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实效性 , 引发学生道德学 习的内在要 求引 导学生 自觉地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培养 良好习惯 , 坚持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 坚持知行合一 , 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 的关键。 二、 陶行 知教育理论在离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 中的意义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 ,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早倡 是 导者之一。为发展适合国情 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他进行了富有创造性 的实践和探索 , 出了适合实际的教育理论 , 提 积累了可 资借鉴 的教育方 法, 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理论 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 与今 天的素质教育 , 创新 教育息息相关 , 陶行知 的“ 生活即教育 , 社会 即学校 ” “ ,深入社会需求培 养人才 ” 的教育理念 ,知行创合一” “ “ 、教学做合一” “ 、 手脑 心合一 ” “ 、 知 情意合一 ”“ 、迷悟爱合一 ” “ 、工学合一” 等教育方法为今天 全国范围的 、 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 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方 法。在 中小学 巳 涌现出一批陶行知教育理论 的实践 基地,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高职高 专 对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研 究和实践相对 中小学会有更直接的意义和更广
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方法陶行知,那可是教育界的一位大师呀!他提出的教育方法,真的是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的道路。
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哟!他说的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素材和机会。
这不就像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嘛!想想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小到怎么系鞋带,大到怎么与人相处,哪一个不是学习的过程呢?就好比学做饭,从买菜、洗菜、切菜到炒菜,每一个步骤都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呀!如果把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里,那得多无趣呀!还有“社会即学校”,哇,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观点呢!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呀,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等着我们去学习和汲取。
我们不能只在学校那一方小天地里打转,得走出去,到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去历练。
就好像学游泳,光在岸上比划可不行,得跳进水里去扑腾,才能真正学会。
社会上的那些经历,不就是最好的老师吗?“教学做合一”更是陶行知教育方法的精髓所在呀!教、学、做,这三者可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老师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要在实践中去学习,去探索。
比如说学画画,老师讲了绘画技巧后,学生得自己动手去画,在画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那些技巧,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呀!这就好比骑自行车,光听别人说怎么骑可不行,得自己骑上去,摔几个跟头,才能真正学会。
陶行知的这些教育方法,真的是太有道理啦!它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落地的行动指南。
我们的教育要是都能按照这样的方法来,那该多好呀!孩子们能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成长,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掌握知识和技能,那培养出来的不就是有创造力、有实践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嘛!我们现在的教育有时候是不是太注重书本知识了呢?孩子们被淹没在作业和考试中,都快忘了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发现和学习。
我们是不是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去接触社会呢?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而不是仅仅在教室里成长。
陶行知实践式教学法(3篇)
第1篇摘要: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实践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文从陶行知的实践式教学法的内涵、实施策略以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陶行知实践式教学法的内涵1. 教育理念陶行知实践式教学法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理念,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自然、学生个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2. 教学目标陶行知实践式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全面发展;(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教学内容陶行知实践式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教育: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常识等;(2)自然教育: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规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4)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
二、陶行知实践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1. 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2. 创设实践环境学校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
3. 改革教学方式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实践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解决问题。
4. 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实践需求。
5. 建立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法
科 技 教 育DOI:10.16661/ki.1672-3791.2018.26.177浅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法冯羽凯(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江苏苏州 215123)摘 要: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所研究的教学法,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所提及的新教育,教学做合一,养成学生“自主”“自立”“自动”的能力,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等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指路的明灯。
关键词:陶行知 新教育 教学做合一 游戏中学 生活教育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b)-0177-02从外企工程师转行到职业院校,初为教师,除了兴奋还有些紧张,笔者自认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在企业的锻炼使专业知识与实际得到了很好的融合,本身耐心细致、有爱心、能将学生视为自己真心的朋友,相互尊重、理解和真诚地关心,学生和老师之间敞开心扉彼此信任。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一个个挑战迎面而来。
耐心、细致、温和的确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在每个学期末学生对老师的测评中都能拿到接近满分的成绩,但在上课时,却有着深深的无力感,专业课的枯燥使得课堂中的学生哈欠连天,神游天外,往往将课上成了催眠课。
是因为专业课程的冰冷,爆发不出火热的热情吗?在不断听课学习中,发现专业课程也可以精彩纷呈。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提及,“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3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们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
真是批评得酣畅淋漓、刻画得入目三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犯这样的错误。
先生所研究的教学法,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游戏中学《新教育》中提及,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为了让学生乐学,专业课程中可以安排一些小游戏,例如色环电阻的识别,在常规教学中,一般下发色环对照表,同学们朗读背诵,学生回答问题,识别电阻。
陶行知教育方法的核心
陶行知教育方法的核心
1. 以学生为中心:陶行知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
生的个性和潜能。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
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来安排研究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
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陶行知主张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
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探究、思考和研究。
他认为学生应该
成为自己研究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只有这样才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注重实践与体验:陶行知教育方法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
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因此,他提倡教师通过实际教学活动和实
践项目来引导学生的研究,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自己。
4. 培养社会责任感:陶行知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公民意识。
他认为教育应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应关
注他们的品德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教育,学生应该明白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当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陶行知教育方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实践与体验,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一教育方法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教育方法对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陶行知倡导的课程实施方法
陶⾏知倡导的课程实施⽅法教学做合⼀是⽣活法,也就是教育法。
它的涵义是:教的⽅法根据学的⽅法;学的⽅法根据做的⽅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
在做上教的是先⽣,在做上学的是学⽣。
――陶⾏知《教学做合⼀下之教科书》教的法⼦要根据学的法⼦;学的法⼦要根据做的法⼦。
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的。
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
―――陶⾏知《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教学做是⼀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陶⾏知《教学做合⼀》“做”是在“劳⼒上劳⼼”的“做”,⾏是知之始,知是⾏之成。
⾏动是⽼⼦,知识是⼉⼦,创造是孙⼦。
―――陶⾏知《⽕的故事》我们要能够学,学从⽣活中去学,只知学⽽不知做,就不是真的学。
―――陶⾏知《创造的教育》⾏动⽣困难,困难⽣疑问,疑问⽣假设,假设⽣试验,试验⽣断语,断语⼜⽣了⾏动,如此演进于⽆穷。
懒得动⼿去做,哪⾥会有正确的思想产⽣,⼜如何算是科学⽣活?―――陶⾏知《思想的母亲》⼈类与个⼈最初都由⾏动⽽获得真知,故以⾏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动始,以更⾼⼀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此跃⼊真理之⾼峰。
―――陶⾏知《育才⼆周岁前夜》⼈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我们要晓得受教的⼈在⽣长历程中之能⼒需要,然后才能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晓得了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然后才能晓得如何去训练那教他的先⽣。
―――陶⾏知《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需要因材施教。
……培养⼉童的创造⼒要同园丁⼀样,⾸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给予适宜之肥料、⽔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陶⾏知《创造的⼉童教育》民主的教育⽅法,要使学⽣⾃动,⽽且要启发学⽣使能⾃觉,要客观,要科学,不限于⼀种,要多种多样,因材施教,要⽣活与教育联系起来―――陶⾏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在现状下,尤须进⾏六⼤解放,把学习的基本⾃由还给学⽣:⼀、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使他能⼲: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然⼤社会⾥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点他⾃⼰渴望要学的学问,⼲⼀点他⾃⼰⾼兴⼲的事情。
陈鹤琴、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如何做好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1)政治思想方面 要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要知道作为教师所 担负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任务是什么。 (2)业务修养方面 第一,要热爱儿童、热爱幼教。 第二,要了解和精通幼教业务。 (3)教学技术方面 第一,要掌握教学技术的原则。 第二,要掌握教学技术。
(4)优良品质
陈鹤琴认为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儿童品格的重要因 素。所以,做一个好教师一定要具有优良的品质。 第一、对人,要和蔼可亲,不发脾气,肯帮助别人; 第二、对自己,能掌握自我批评的武器,不自私,注意健 康; 第三、对儿童,要热爱、公平; 第四,对同事,必须合作; 第五,对工作,有高度热情,富有创造性,决不灰心; 第六、对学问,要学习,学习,在学习; 第七,对敌人,要憎恨。
功课所支配。
(4)内容丰富 (5)生气勃勃 (6)儿童自己做的 (7)整个的,有目标的 (8)有意义的 (9)儿童了解的
活教育课程编制有2个原则: 一是根据部颁的课程标难;一是 根据当地实际环境的情形。
活教育课程编制有2个原则: 一是根据部颁的课程标难 一是根据当地实际环境的情形
3、方法论 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
/
(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
6 、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约束儿童。 7 、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儿童能否了解,不管 与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的上,一课一课的教。 8 、儿童呆呆dai-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 然像个小老人。 9 、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 10 、校墙高筑,学校与社会毫无联系。 讨论:活教育有其局限性,请问活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法》读后感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其含义极其丰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
”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
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
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
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
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还为丢了学生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
并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
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
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
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
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
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
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
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
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
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
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
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
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类的学生。
如我班的陈瑶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办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很是懊恼,但是那次的运动会,我差点丢了她,却让我感受发生了改变,我觉得她不是那么讨厌,相反,我每天看见她有一中亲切感,不是她有何变化。
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他的优点,她是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
还有603班的李珊,她现在本来读初中,就因刚转到我们学校时成绩太差,本该读六年级,给她留在四年级,在这后来的三年学习,她成绩没有多大改观。
同家长交谈,家长说:一个读数题我亲自叫了十遍,让她重读,她还是不会,没办法。
但是,她在家很会做家务事,不要小看,她可是的家里的能手。
还有王望,成绩也是很不理想,我听俞老师说,王望自己会砌房子,他家的院墙和厨房都是他自己砌的,我很是大吃一惊,。
如果用分数衡量他,他肯定要被淘汰,我们可能埋没了一个无师自通的建筑师。
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
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
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
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
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三点:多读书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
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
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
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
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
同行们,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