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及其规律
马哲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哲学就是世界观。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由于具备了阶级基础,自然科学条件和直接理论来源。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5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 、人工智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种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 、“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不属于形而上学。
2 、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3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矛盾同一性寓于矛盾斗争性之中。
4 、必然性是不一定与偶然性相联系的。
5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6 、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
7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8 、物体的相对静止是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促使事物质变。
1 0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1 1 、把“否定之否定”看作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的循环论的观点。
1 2 、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矛盾决定的。
1 3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 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1 5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 、认识是人类被动地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
2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则毫无作用3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4 、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以,认识可以一次完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答案D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答案A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答案C4.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 认识事物的量C. 确定事物的质D. 把握事物的度答案 D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答案 C6.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答案C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辨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答案A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答案 D.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A.整体由部分所构成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E.整体和部分可能互相转化答案ABCD.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辨证法的观点是A.辫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答案 ACE3.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 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 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答案 ABD)4.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答案 ADE5.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答案BDE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OC)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世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
第一节两种对立的联系和发展观两相对立的两种宇宙1卷1991版第300反对形而上学的联系和发展观。
“形而上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为“Ta mara ta physika为研定为《物理学之后》。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这本书传入我国后有人根据《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为道将此书名译为《形而上学》。
止的片面的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和现象。
这种用法是从黑格尔开始的。
学”体有绝对主如庸俗进化论、激变论等。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形而上学的联系和发展观是指形而上学在对待联系和发展的问题发展的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位移。
(一)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互局系。
(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必然导致把世界看成根本上是静止不变的。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形态和种类都是永远天认一说的事不过世界本质上是不动的。
(三)形而上学用根本否定矛盾存在的思维方式看世界上的一切事观的量会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存在片面性、不客观、独断论等严重的缺陷。
联系朴素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1、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来看世界的整体和部分、系统与要素、普遍与特殊等各种关系。
世界的物质是由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
不了解具体事物作为部不到具体事物与整体及整体中的其他部分、系统及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之间方法”——形而上学的老路上去。
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看问的现我国唯的观点。
2、辩证法用永恒发展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动、变化和发展中。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两者的联系: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后者 只是前者的反映。客观的辩证规律和思维的规律在本 质上是一致的。
两者的区别:外部世界的规律通过外部物质运动 的、必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 立存在。思维的规律,那么通过主观的、逻辑的形式 表现出来,同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相联系。
恩格斯
“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 旧世界观的差不多原那么:a=a。 每个事物和它自身同一。一切基本 上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 机体基本上如此。……然而最近自 然科学从细节上证明了如此一个事 实: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 异和变化。” ——恩格斯
【二】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 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差别和对立总是与同一相联结,斗争性总是为 同一性所制约。辩证的对立并不是任意的两个事物 间的对立,而是有着内在同一性的两个事物间的对 立。
战争 父亲
和平 (而非鸡蛋) 儿子 (而非石头)
黑格尔说:“在对立中, 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他物, 而是正与他相反对的别物;这 确实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 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 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 有从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 己。另一方也是如此;因此, 每一方面都它自己的对方的对
认识的任务确实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 程。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 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 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
辩证法形而上学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根本分歧形而上学辩证法根本分歧形而上学辩证法派别分歧孤立联系静止发展片面全面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孤立联系静止发展片面全面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一唯物辩证法坚持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2021/1/14
• ②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
• ③任何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或 “脱离运动的物质”的观点都是错 误的
• (4)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021/1/14
• 物质的具体形态及其具体运动形式是无 限多样的
• 与形而上学根本否认矛盾的思维方 式相反,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 观存在,承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 及每一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都自始至 终存在着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1/1/14
•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 对立的联系与发展观。其对立主要 表现在:
•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三节 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 基本规律
• 一、对立统一规律 • 二、质量互变规律 •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2021/1/14
一、对立统一规律
• (一)矛盾的基本属性 (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021/1/14
二、质量互变规律
• (一)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 (质、量、度) • (二)量变和质变 • (三)量变和质变的普遍性 • 和复杂性 • (四)质量互变规律的 • 方法论意义
2021/1/14
2、 辩证法用永恒发展的思维方 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
• 运用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我们就 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 科学,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科学,作 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 平理论也是发展的科学。
2021/1/14
3、 辩证法用矛盾即对立统一的思维 方式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答:辩证法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A、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B、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C、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D、在三个方面的对立中,贯穿着一个根本分歧,即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简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答:(1)所谓两点论是指看问题要注意全面性,即是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要全面的看问题。
(2)所谓重点论就是在分析矛盾时,要求着重抓住矛盾体系中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每一具体矛盾时,要着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A、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整体的观点看待问题,坚持全面性,反对鼓励性,防止片面性,才能正确地把我事物的本质和作用。B、普遍联系原理对于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设诸多方面,我们必须在普遍联系的全面性中把握重点和中心,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关系,把握好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C、该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实施对外开发政策具有指导意义:其一,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而对外开放政策则是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其二,随着生产、消费、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日益紧密联系的联系在一起。其三,生产、消费、科学技术等世界性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加强自身发证的能力,同事也使我国主动进入国际市场,开拓前进。其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目的要求:学习本章要求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原理,着重分析以矛盾为核心的发展观,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上,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主要内容: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四、对立统一规律教学重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教学难点:对立统一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
对联系范畴的上述理解,包含以下三个要点: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联系作为一种关系,并不指一般的关系,而是指那种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三,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事物的联系总是客观存在的。
(2)承认联系客观性的重要意义首先,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其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再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3、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共有的规律,即一般规律或 普遍规律,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之中;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 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哲学既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 么,又要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 关于世界状况怎么样的观点,通常 在哲学上称为发展观。在人类认识 史上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 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第 四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 律是唯物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第四,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状态。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
系统论的观点深化了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
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第二,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联系或关系结 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发展的实质
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又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也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发展的实质
➢ 辩证的发展是一个前进上升的过程。辩证的发展不是单一水 平方向的变化,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复 杂的前进上升的变化。
➢ 辩证的发展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 新旧事物的不断更替。
➢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忠诚于事物的本 来面目,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它要求我们必须从事 物本身的客观联系来把握事物,反对用幻想的联系代替事 物的客观联系。
2、普遍性
•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从巨大的星系到微观粒子, 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物 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每 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 其他要素联系着;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 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 其他事物联系着,都只是这联系之网中的一个部 分、成分和环节。
• 1、系统科学将提供给唯物辩证法一个起始的范畴,基本 的范畴,那就是“系统”。
• 2、一个系统发展的潜在能力同它的开放性是成正比例的。
• 3、唯物辩证法着重研究矛盾;系统科学着重研究一致关 系、秩序、优化
• 4、提出分级控制,各个层次的下层系统都有相对独立性 和相对自主权,
• 5、质变的关节点是一个过渡区,而不仅仅是一个点。自 然界发生的质变可以通过飞跃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渐变 方式实现。
•
• 天文时期 • 冷的均质球体 •
地球史
地质时期 (圈层结构)
造山运动 海陆分化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生物进化史
• 太古代(27亿年前)菌类和低等蓝藻等原始生物 • 元古代(27亿—6亿年前)晚期有无脊椎动物出现 • 古生代(6亿—2亿3千万年前)塞武纪、奥陶纪(无颌类动
物)、志留纪(盾皮鱼类)、泥盆纪(两栖类动物和裸蕨植 物)、石炭纪(爬行类动物,蕨类植物)、二迭纪(无脊椎 动物为主,蕨类植物,形成茂密的森林) • 中生代(2亿3千万—7千万年前)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动物有脊椎动物的鸟类、袋类、哺乳类动物;无脊椎动物是 菊石和箭石;植物为裸子植物为主,银杏、苏铁。 • 新生代(7千万—现在)第三纪(哺乳类动物,人类祖先、 被子植物为主)、第四纪初,人类出现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2. 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
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
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3. 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
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
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
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
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
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精品)马哲第三章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
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就是这个事物的条件。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二、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一方面,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或现象不同,它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
另一方面,同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形式。
事物联系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
1、正确把握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在特定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
但是,如果把原因和结果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它们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有一定原因的。
原因不仅可以作用于结果,结果又能反作用于原因,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其具体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A.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B.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C.是否承认变化的观点D.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命题目的】本题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岐点的确认。
【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在许多问题上有着分歧,主要表现在:联系的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过程,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动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没有质的飞跃。
承认内部矛盾和否认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只是从事物外部找运动的根源。
据此分析题中所给定的4个选项都构成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点。
但作为单项选择题,要求找出最根本的分歧点,只能是D项(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A、B、C三项的内容是诡辨论这种形而上学也能承认的,也就不能把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一刀两断严格区分开来,所以,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项),才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举一反三】此题修改后可命制多项选择题。
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A.科学发展观高于唯物辩证法B.科学发展观包括唯物辩证法C.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辩证法D.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命题目的】该题是考查考生对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表现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面关系的辩证法方式;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①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夸大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区别。
②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张事物不仅存在着量变,同时存在着质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或者绝对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或者把事物的变化仅仅归结为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③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张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以偏概全。
④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从而陷入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泥淖之中。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
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①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其一,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二,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其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③唯物辩证法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范畴,主要有: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等等。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3.联系具有普遍性①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普遍性同时还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事物一方面存在着普遍联系,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三章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0
其次,唯物辩证法认为,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和动力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 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 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 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 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 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 因而起作用。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就在于事物 内部的矛盾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代表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所谓旧事物,就是丧 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消亡的事物。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远大前途的事物。(也是新事物的含义本质)
河流 动物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1
交通
建材 家 房地产业 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 电
家具 装 修
建筑 行业 机械
物业 管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2
马克思主义 想
继承 发展
继承 发展
毛泽东思
邓小平理论 继承
发展
继承 发展
“三个代 表”
科学发展观
13
第三章
思维领域是普遍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 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 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 聪明
第三章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
不少丑恶与自私
隐藏在光的下面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量体裁衣” “对症下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习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 之说旳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旳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 性旳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旳 关系;D矛盾旳普遍性和特殊性旳关系
③矛盾同一性要求事物发展旳基本趋势。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旳作用
①在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旳变化 ; ②在质变过程中突破现存事物旳程度,促 使旧统一体旳分解,新统一体旳产生。
2、事物发展旳内因和外因
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发展旳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旳矛盾 性,反对形而上学旳外因论,但是并不否定或忽视外因旳 作用,正确处理外因和内因旳辨证关系。这就是根据和条 件旳辩证法。
第三章事物旳联络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唯物辩证法旳基本特征
一、世界旳普遍联络
(一)联络及其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络旳定义。联络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 内部诸要素之间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 互制约旳关系。 有两个层次旳联络;一是各事物之间旳联络 ;二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旳联络。 (1)客观性 2、联络旳特点 (2)普遍性
矛盾特殊性是及其复杂旳,必须从纵横两 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在事物旳不同运动形 式及同一运动形式旳不同发展阶段,都包 括着特殊矛盾;其次,在一种复杂事物中 ,同步存在许多矛盾,其地位和和作用各 有特殊性,可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每一种矛盾又 能够分为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非主要方面 。
A.现象是本质旳外部体现
B
.特殊性中包括着普遍性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A.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作用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4、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联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5、下列违背了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是(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C.天空出现流星雨是人类的不祥之兆D.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6、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8、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梁、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B.现象表现本质的原理C.量变和质变的原理D.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1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C.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D.事物的变化是否有根据1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B.统一性和多样性C.普遍性和牺牲性D.一般性和个别性14、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江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B.核泄漏事故危及人类的生存C.毁林导致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D.彗星出现预示将要发生战争1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6、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1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8、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19、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是很荒谬的,因为它违背了( )A.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原理B.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的原理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20、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1、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三、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 发展观。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与根本分歧的表现。 1).普遍联系VS孤立 2).发展变化VS静止 3).矛盾是发展的动力VS否认矛盾的存在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反对只承认主观联 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康德、罗素。 2.应从实际出发,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 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的发展通过两次辩证否定三个阶段 实现: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因此事物 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2.割裂这种统一,就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 论的形而上学错误。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掌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 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的意义 1)坚信前途光明,对事业充满信心,反对 悲观失望和动摇; 2)要作好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反对 盲目乐观。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的否定 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3 )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 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连续 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的否定 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4)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A ) 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这 样,否定就是偶然的甚至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B ) 把否定看成是事物的消灭,发展的 中断; C ) 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肯 定一切,全盘抛弃。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五、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2.量 量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 等可以用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 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区分质是认识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 由质进到量,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 确。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 化。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五、质量互变规律 (三)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1.量变质变的形式多样性 1 )量变的形式:数量的增减与构成 成分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 O2 O3 CO CO2与金刚石、石墨、碳。 2 )质变形式: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的 质变。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联系和永 恒发展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五、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1.质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自身的同一性“是此”,“非彼”与他物的 区别性,因而质规定了事物为确定的存在。 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 把握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三、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新事物不断战胜并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就 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 发展前进的过程。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 断发展的过程,任何思想观念、理论学说都 处在不断修改和发展变化过程之中,不会有 终极真理; 2).我们应善于识别、保护和支持新生事 物。当一个事物随时间的推移丧失其存在合 理性时,我们要对它进行变革,用新的、更 高级的东西来代替它。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二、联系的多样性 (一)联系的复杂性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二)联系的条件性
1.条件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 起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2.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是承认条件的客观 性,承认人的一切活动受各种条件制约。 3.在条件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条件的复杂 性和可变性。 1)条件是复杂的,要全面具体地分析各种不同的 条件,不能把条件简单化; 2)条件的可变性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及其 规律
本章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
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深刻理 解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 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 规律的内容;理解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 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 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质量互变规律 (三)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2.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阶段性部分质变:自由资本主义→垄断 局部性部分质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的根 据地 事物的质变有一个过程。新质的增长有量 的特征,但属于质变。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六、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 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必然性与本 质、规律属同等程度的概念。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五、质量互变规律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4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个人成长 的重要指导意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急躁冒进,欲速则不达; 个人成就建立在长期艰苦学习和反复实 践基础之上。远大目标、脚踏实地。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学习目的 :
1 、掌握辩证法的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理 论 2 、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 律。 3、 理解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问题 :
1、自我能否单独存在? 2、为什么我们要重视积累? 3、 新事物有哪些特征?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的否定 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1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 而进行的自我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 果。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的否定 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特征: A)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通过 否定实现,没有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从低级 向高级的发展。 B)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对旧事物的否定 不是抛弃一切因素,而是否定、保留、改造 吸收,并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三、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 1、发展与运动的异同 1).运动:指“一般的变化”,包括 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 ).发展: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 动——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五、质量互变规律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 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 量变开拓道路。 4)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体 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三、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新事物为什么能战胜旧事物? A) 新事物适合事物发展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 广阔发展前途; B) 新事物优于旧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克服旧 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吸收了其中一切积 极的合理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富有生 命力的新因素。优越性。扬弃是一种否定,辩证的 否定,即有所肯定的否定。 C) 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要求,得到拥护和支持,因而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三)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每一事物内部 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 联系的统一整体。 (四)掌握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的意义 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五、质量互变规律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 1.量变 量变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 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2.质变 质变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 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突破了度, 是明显的、突发的、非连续的飞跃,是革命。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的否定 1.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 方面。如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 肯定的方面:维持其存在,肯定事物是 其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的方面:促使其灭亡,破坏现存事 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的否定 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5)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 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或否定一切。如对 待历史文化遗产(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 主义)和外来文化(吸收、照搬)。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
三、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 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既对立又统一。 2)对立统一规律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 其他规律和范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 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 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