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汉的兴盛教案川教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结束语: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3.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
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仕宦当作执金吾(yù),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年少时的理想,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也千古传颂。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起走进《东汉的兴亡》的学习吧。
答案:①原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②启示: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
过渡语: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社会政治日益黑暗。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的兴修
[教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教学难点
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难点突破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两汉时期的经济成就,找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归纳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原因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的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过渡]关于汉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我们先讲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图示:
[投影显示]
同学们,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前面我们学过了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商业的进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以及东汉的衰落等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以及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2.难点: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以及其对东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实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怎样的时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重点讲解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等事件。
【K12学习】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3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3第13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
演示,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
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
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认识。
三、两汉与朝日的交流导入:了解了陆上通道及丝绸之路,接下来了解一下对外交流中的海上通道,它们在哪里呢?设疑过渡:请大家想一想,去日本、朝鲜不能走路吧,也不能象在丝绸之路上那样骑骆驼骑马吧,那当时的人们怎么去的呢?同学们说得对,是坐船去的,那么是坐的什么样的船呢?出示东汉陶船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两汉的中日、中朝来往也可以在陆地上开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对于历史变迁有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理解朝代更替的基本概念,但对于西汉的具体情况,如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成就、汉武帝的改革等,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对于复杂的历史概念和深层次的历史分析,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西汉的兴盛》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西汉时期历史事件的短文,要求涵盖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繁荣等内容,字数在500字左右。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西汉政治制度的选择题或简答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正确回答问题。此举旨在检验学生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运用能的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历史人物的认知以及历史现象的分析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西汉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尤其是西汉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以下是对学情的具体分析: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需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转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5.情境体验,情感共鸣: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西汉时期的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西汉的兴盛导学案川教版
第13课西汉的兴盛【目标要求】1、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列举文景之治的措施和汉武帝的措施。
3、评价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的措施。
【课堂热身】活动1:初读征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合作探究】探究一:汉朝的建立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第72、73页内容,在教材中圈出知识点、思考回答问题:(1)汉朝又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儿?(2)根据教材小字部分说出汉高祖接受了谁的建议,之后他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请在教材中找出答案。
探究二:文景之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请回答:(1)以上两则材料的相同思想是什么?(2)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3)除了以上措施,文景之治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措施?探究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汉武帝上台后,面临了如下四个重大问题,如果你是统治者,你将采取什么方法应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交流。
A. 政治上:诸多王国威胁中央安全,怎样削弱它们的力量?B. 思想上:儒、道、法、墨等众多学派并存,如何统一思想?(展示图片《讲经图》)C. 军事上:边疆不稳定,怎样稳固并开拓更广阔的疆域?【课堂小结】【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西汉初年,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封建社会的“治世”,史称( )A.汉武帝大一统B.光武中兴C.文景之治D.贞观之治2.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B.做给农民看C.稳固自己的统治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3.西汉初年曾经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
当时,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 )A.提倡节俭B.发展农业生产C.以德化民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4.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是()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5. 西汉初年,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朝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5.情感教育,树立价值观:结合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感悟到和平、发展、合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6.创设实践活动,巩固知识:设计课后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小报、制作思维导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汉朝的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过程:
(1)教师简要介绍汉朝的建立过程,重点讲解汉高祖刘邦的贡献。
(2)分析文景之治的背景和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原因。
(3)详细讲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和成就,如推行察举制、设立太学、开发西南夷、抗击匈奴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汉朝兴盛知识的掌握。
2.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批改练习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汉朝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汉朝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2)强调汉朝时期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敬业、忠诚、勇敢、智慧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历史素养。
2.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汉朝时期的基本知识,如重要人物、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017年川教版《西汉的兴盛》教案
历史教案《西汉的兴盛》学校:云阳县养鹿初级中学参赛人:佘娇娇《西汉的兴盛》【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记住汉朝建立者,建立的时间及西汉都城;掌握“文景之治”的史实。
2.记住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并理解其影响。
二、能力和方法1.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享探究成果。
3.培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初步掌握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念。
【重点难点】一、重点: 1.“文景之治“的史实。
2. 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二、难点: 1.“大一统”的含义。
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
【教具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这几张图片。
第一幅图片两位美女身穿的衣服称为——汉服;第二幅图片一些外国人正在书写我们中国字,又称为——汉字;第三幅是一个著名的节目《汉语桥》,大家有没有看过,是一些外国人来说中国话,中国话又称——汉语。
为什么会以“汉”来命名我们的语言和文字?中国历史上有个汉朝,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课。
课件[西汉的兴盛]板书[西汉的兴盛]师:请问汉朝是谁建立的?时间?都城在哪里?生:(看书后回答)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课件出示[西汉的建立]板书[西汉的建立]师:同学们看书74-75页,请问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如何?生:国家贫困,百姓过的不好。
师: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刘邦采纳了陆贾的建议实行了什么政策?具体措施有?生:休养生息的政策,动员士兵回家生产,安置流民,释放奴婢,按收货物的1/15征收田租。
师[过渡]:只靠刘邦在位短短8年的时间,就能解决战争带给百姓的伤害吗?生:不能。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西汉的兴盛》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西汉的兴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西汉的兴盛》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西汉初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汉武帝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又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历史人物、事件混淆,对历史发展的脉络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顺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掌握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西汉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脉络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西汉时期的历史景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则关于西汉时期的历史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总结西汉兴盛的原因。
4.教师讲授: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重点讲解西汉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5.课堂互动:学生回答问题,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年级历史教案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3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3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要求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体会“两汉盛世”名不虚传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综合归纳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理解分析认识升华通过思考和概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辩证观点两汉经济的发展与400多年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民族自豪感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成就,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教学重点两汉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两汉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各出现了什么局面?(启发学生回答)a、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
b、东汉初年,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
2、过渡讲解:由于两汉初期的统治者重视经济,使得当时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请看66页“导入框”的内容。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指导学生阅读66-67页“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和“动脑筋”内容,思考回答: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产生了什么效果?a、汉武帝治理黄河。
由于黄河水患影响了财政收入,汉武帝改变态度,亲临黄河督工,命令随行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80多年无大灾。
b、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
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变成良田,并维持黄河800多年不改道。
汉朝农民为兴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教师接着指导学生根据67页“汉代牛耕图”和“耧车”图,回答:a、牛耕在什么时候出现?(春秋后期,那时要用三个人驾驭两头牛拉犁耕地。
)b、西汉的牛耕有了什么进步?(已装上“犁壁”,便于翻土碎土;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提高了效率。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教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1新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新课标要求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知道两汉时期与欧洲和东方的交往;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表演等提高学生认识、归纳、概括、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而将“汉委奴国王”金印与“滇王之印”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并且通过对公元纪年的复习,强化学生的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通过中朝、中日文化交流,一方面培养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从朝日向中国的学习中理解民族的开放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待历史的了解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都很肤浅,限于本身的知识面和理解分析能力,及小学对历史的凌散了解的状况,会对初中较为系统的历史教学非常不适应。
上课前不懂如何预习,上课时不懂如何笔记,如何去想办法掌握每课中十分庞杂的知识点,不懂得理解记忆,更不可能由史实得出一些历史规律。
因此,作为起始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小升初”后所面临的上所述问题的解决、过渡。
因此,我在上课中应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从史实、图片、地图等资料中去获取信息,引导他们去总结归纳学习,并逐渐形成一种能力。
3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 1、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丝绸之路。
【川教版】西汉的兴盛 教学PPT课件1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卫青
D.霍去病
1、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佚名
3、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 4、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爱因斯坦 5、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佚名
1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佚名 19、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雨果 2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王守仁 21、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22、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黑格尔 23、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罗 24、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乔·贝利 2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26、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罗洛·梅 27、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武者小路实笃 28、有志者事竟成。——佚名/JINGDIANTYPE.html
——《汉书·主父偃传》 武帝施主父(主父偃)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 封子弟,不行黜陟[chù zhì],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 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 城……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2016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汉的兴盛》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建国时间: 公元前202年 建国者: 汉高祖 刘邦 都城: 长安
刘邦,沛县人,世代务农,任亭长。善于网罗人 才,包括社会下层有才能的人。
称帝后,论功定封,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
西汉的建立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陆贾,写《新语》一书,提出了行仁义、重教化, 力求给百姓一个安静环境的主张】
汉初施政重要依据
“文景之治”
汉文帝
文景之治的内容:
1、轻徭薄赋。首先,十五税一 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 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文帝废除连做 法和肉刑,景帝减轻笞刑。
3、提倡节俭。
秦始皇 兵马俑
汉文帝 陵墓
比较秦始皇和汉 文帝对自己陵墓 的要求,你能得 到什么启示?
“文景之治”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时间
过程
战果
公元前127年
(漠南战役)
公元前121年
(河西战役)
匈奴南进汉派 卫青出击
汉收复河套地区
汉派霍去病北击匈奴 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
(漠北战役)
匈奴南进汉以卫青 霍去病出击
匈奴大败北徙漠北
卫青
卫青,人称汉朝第一将。祖籍河东平阳, 出身微贱,曾为汉武帝大姊平阳公主家奴。 其姐卫子夫被封为皇后之后,卫青做了侍中。 在汉武帝实施的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屡次奉命 出征,均大获全胜,和他的外甥霍去病一起, 取得了反击匈奴的全面胜利。汉武帝封卫青为 大将军,将姐姐平阳公主嫁给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的兴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收复边疆等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思考“推恩令”巧妙在那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史料创设历史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史实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享探究成果。
培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初步掌握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巩固下来。
(2)“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点】1.文景之治的内容。
2.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教学难点】1.“大一统”的含义。
2. 推恩令的内容和实施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汉武帝的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楚汉战争的图片,教师讲述: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刘邦终于把项羽置于死地。
那么,刘邦建立了什么朝代呢?他的后继者们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巩固刘邦建立的朝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刘邦称帝汉朝立文景之治汉朝兴武帝一统汉朝盛学生:齐读三个板块内容。
师:强大的秦朝仅仅持续了十几年就被一个新的朝代所取代---汉朝。
汉朝是怎样建立的呢?让我们进入板块一:板块一:刘邦称帝汉朝立1.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师:汉朝,也就是西汉,你们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是什么呢?生: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教师补充:刘邦,沛县人,秦时任亭长。
善于网罗人才,包括社会下层有才能的人。
称帝后,论功定封,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
师: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是怎样守住自己的江山的呢?2.汉初的经济状况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请回答:汉初的经济状况如何?汉高祖实行了什么政策?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经济萧条;面对汉初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在听取大臣的建议后。
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政策,以恢复经济。
过渡:由于统治阶级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
让我们进入板块二:板块二:文景之治汉朝兴1.文景之治师:“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奉行安民为本的方针,创造安定局面,进一步发展生产。
师:回答的很准确。
文景之治的内容有是什么呢?2.内容:生:(1)减免赋税。
景帝规定按收获物的1/30征收田租。
(2)减轻刑罚。
文帝废除了一些摧残身体的酷刑。
(3)减少国家财政开支,提倡节俭。
师:回答的很精彩。
文景之治有什么影响呢?3.影响:学生依据课本回答。
教师明确: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出现人给家足、国家富裕的繁荣景象。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动脑筋: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1)秦亡原因:由于统治者残暴,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原因:初期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繁荣的制世局面。
过渡: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汉武帝施展雄才大略,进一步开拓疆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让我们进入板块三:板块三:武帝一统汉朝盛师: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什么原因促成了他实现了大一统呢?1.汉武帝的大一统(1)客观原因:材料: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迅速发展,百姓生活富裕。
新粮压着陈粮,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到无法计算。
请回答: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是什么?教师明确:“文景之治”经济的发展局面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师: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促成了他实现了大一统的客观原因。
教师组织学生想一想:汉武帝何为要“大一统”?他所追求的“大一统”又是什么?学生互相讨论。
教师明确:“大一统”,一方面是指国家的大统一,另一方面是指国家的统治权要一统于皇帝。
“大一统”包括政治“大一统”、思想文化“大一统”、军事“大一统”。
师:你们谁能介绍一下汉武帝呢?学生展示搜集的汉武帝的资料。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汉景帝的第十子年仅16岁的刘彻继承皇位,史称“汉武帝”。
他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的路线,使西汉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师:汉武帝继位时年仅16岁,作为一位少年天子,他肩上的担子是非常沉重的。
他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是什么问题这么严峻呢?2.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材料:刘邦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此材料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王国的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师:王国成为了一个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1)颁布推恩令(政治)师: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目的和内容是什么呢?生:①提出者:主父偃;②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③内容:a.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由嫡长子继位外;b.还要把封地再分给嫡长子以外的子弟,让他们去建立侯国。
C.由皇帝颁定列侯封号,诸侯王无权更改。
课件展示:推恩令的示意图,见第17张PPT。
师:推恩令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依据课本回答。
教师明确:a.层层分封的办法使王国的力量分散、削弱、难以同中央对抗。
b.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师:在解决了王国问题后,汉武帝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那么,这个时候汉武帝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措施呢?(2)强化监察制度(制度)课件展示: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表,见第18张PPT。
师: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呢?生:在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选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教师补充: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师:汉武帝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过渡: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课件展示材料:儒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
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道家: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百姓无拘无束,可以对皇帝说三道四。
法家: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师:汉武帝到底用哪一学派的主张呢?师: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的思想,因为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已经不符合当时形势的要求。
统治者迫切感到,要适应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需要,有必要建立一种新思想体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师:强调黜(chù)的读音和写法;汉武帝自继位起,就立志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求贤若渴,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得到他的重用。
董仲舒综合先秦各家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和阐发,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师:汉武帝为了推行独尊儒术,采取哪些措施呢?生:加强礼制建设,重视儒学,重用儒生。
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有什么影响呢?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师:那么汉武帝为了确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全国的推行,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课件展示:讲经图(汉代画像砖),见第22张PPT。
教师补充:为了鼓励年轻人学习儒学,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等人的建议,在都城长安办太学,让博士主持教学,招收“弟子员”。
教师组织学生议一议: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对待儒家学说上有何异同点?学生互相讨论。
教师明确:(1)不同点: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相同点: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过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制度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
师:汉武帝把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他大力扩建军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有才干的将领,使西汉军队的实力空前强大。
军事方面又是怎样做的呢?(4)抗击匈奴,开拓疆土(军事)师:匈奴是在战国时期兴起的,经常侵扰中原边境。
课件展示:西汉和匈奴的关系,见第24张PPT。
师: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富民强,他是怎样打败匈奴的?生:①西北: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
课件展示:“河西四郡”,见第25张PPT。
教师补充:汉武帝运筹帷幄,指挥军队征战四方,巩固了边防。
大败匈奴以后,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管辖从今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辽阔的地区。
“河西四郡”指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和敦煌郡。
师: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和南方又是怎样管理的呢?生:②西南:在“西南夷”等地区新设一批郡县。
③南方:在“海南岛”等地区新设一批郡县。
师:通过上述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辖。
师:汉武帝通过政治、制度、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课件展示:西汉后期的疆域图,见第27张PPT。
教师补充:汉武帝在位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师:你们眼中的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活动:我眼中的汉武帝教师补充: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这样高的评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很少见的。
3.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建立,西汉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军事方面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使西汉出现了强盛时期。
师:接下来让我们检验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吧,让我们进行练习环节。
练习:1.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州部。
当时的州部是()。
A.行政区B.军事区C.监察区D.经济区答案:C2.汉武帝兴办的太学是什么样的学校?汉朝的博士和今天的博士有什么不同?答案:管办学校;汉朝的博士,本是官名,招收弟子的博士成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