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合集下载

古典文学东渐思索

古典文学东渐思索

古典文学东渐思索最近国内学界,许多人呼吁建立中西合璧的西方古典学①。

现代西方古典学从18世纪末到二战为第一阶段,从二战到当今是第二阶段,但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之上,即19世纪德国古典学。

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思潮以古希腊为典范,不同于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偏重古罗马的古典主义,为古典学的诞生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它是通达“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本质”的最根本途径。

古典学的基础与核心是古典语文学(klassischephilologie),包括古典语言,语法、词汇、方言、格律等方面,以及文献学,包括校勘、考证、作品真赝、创作年代、作者身份等。

古典语文学的主体是古典文学。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古典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传播与研究情况。

这里的文学不仅指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也包括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修昔底德的《历史》等哲学、历史著作;还包括文学理论或艺术理论著作,如亚里士多德《诗学》、朗吉努斯《论崇高》等。

文学的研究仅指对这些著作从文学的角度进行诗学、美学的阐述、批评及对文学理论本身的研究;不包括政治、历史、哲学层面的研究,如对柏拉图《理想国》的伦理、哲学或政治研究不是本文的对象;但对其进行诗学的研究却一定在本文范围之内,如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等。

西学东渐的初始阶段是没有文学、历史、哲学的区分,随着研究的深入,专门化了。

哲学、历史方面已颇有成就,如《西方哲学东渐史》[1]、《希腊史研究入门》[2],只是文学还未有人问津。

古典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按照其发生的机缘与研究范式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改良群治”、“营构思想”、“归化”阶段;20世纪50—8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文治”大业;20世纪90年代后,走向古典学的自觉。

前两个阶段的主要目的不是文学本身,而是肩负着文以载道的重任。

但第一个时期与第二个时期还是有区别的,第一个阶段虽然也有很浓的政治味,但古典文学却是“新娘”,欣赏和崇拜,争相译介,以此为荣;而第二个阶段却完全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成了说教的“老太”,译介研究的人,也是被安排改造的一些“问题”人。

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如今,国内学界呼吁建设古典学的声音时有耳闻。

有人提出,我们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学”,其豪迈之气自然赢得一阵喝彩之声。

可是且慢,国人对于西方古典学的深厚传统究竟了解多少?是否有绕过这个传统的捷径,把我们引入所谓“中国特色”的胜境?窃以为古典学乃西学之一部分,系西方学问的精华所在,我们必须首先充分理清两百多年来现代古典学诞生以后的各种脉络,对其中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形成整体性的把握。

这应该是今后几代中国学者以踏实的学风共同努力的首要任务,亦是本文小议古典学基本研究范式的微旨所寄。

古典学之“古典”汉语学界近年开始流行的“古典学”一词,当译自英语的classics或classicalstudies,这里所包含的形容词classic或classical则源自拉丁文里的classicus。

相传古罗马的第六位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ServiusTullius,公元前578—前535年)按照财产多少把罗马公民分成五个等级,其中最高最富有的等级被称作classicus。

后来的罗马作家借用此词来指称“等级最高、最优秀的希腊作家”。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用拉丁语写作的学者沿用该词来称呼所有的古希腊罗马作家。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相关条目的考证,classic一词于1613年首次在英语里出现,意思是“第一流的”。

从17世纪到当代英语,classic或classical一词出现了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泛指所有“第一流的、经典的、可作典范的”事物,而狭义上则指的是整个古希腊罗马文化,这是汉语“古典学”所取之义。

在这个含义之下,还有着古典学内部所使用的更特定的含义,特指两个古典时期,即公元前480—前323年的古希腊与奥古斯都时期的古罗马(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

从classic或classical一词的语义演变来看,其含义经历了从“典范性”向“描述性”的摇摆。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第一章 古典美学的三种范式

第一章  古典美学的三种范式

(三)小苏格拉底之犬儒主义:
• 学生安提斯泰尼创立犬儒哲学,主张把物质需要减到最 低限度,以求获得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这个思想实际 上肇始于苏格拉底。他常说,别人是为了吃而活,他是 为了活而吃。智者安提丰问他:“哲学家理应教人以幸 福,你却吃最粗陋的食物,穿最褴褛的衣服,岂不是在 教人以不幸吗?”他答道:“正相反,一无所需最像神, 所需越少越接近于神。” • 犬儒派哲学家是最早的文明批判者(老子),他们认为, 文明把人类引入了歧途,制造出了一种复杂的因而是错 误的生活方式。人类应该抛弃文明,回归自然,遵循自 然的启示,过简单的也就是正确的生活。
• 苏格拉底的另一学生阿里斯提波创立享 乐主义,他的理论可概括为:“我役物, 而不役于物。”一个人不妨享受物质, 同时又做到不被物质支配。安提斯泰尼 的理论可概括为:“我不役物,以免役 于物。”一个人一旦习惯于享受物质, 离被物质支配就不远了。两人好像都有 道理,从世间的实例看,安提斯泰尼更 有道理一些。财富的获取、保存、使用 都是伤神的事情,太容易破坏心境的宁 静。我们对物质的需求愈少,精神上的 自由就愈多。第欧根尼说:“一无所需 是神的特权,所需甚少是类神之人的特 权。”
• 他根据质、量、关系、形式四组范畴来分析美,称之为 四个“契机”(要素、关键)。 • 第一契机:按照质来看,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 不带任何利害的”。 • “要说一个对象是美的,……这取决于我怎样评价自 己心中的这个表象,而不是取决我在哪方面依赖于该对 象的实存。……我们必须对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 而且在这方面完全抱无所谓的态度”,在康德看来,只 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纯粹的审美判断,在鉴赏一个对象 时夹杂着任何利害、功利观念,都不是真正的审美态度。
题外话:柏拉图式爱情
•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讲到远古人类都 有两副面孔。弗吉尼亚· 伍尔夫(1882— 1941,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思想先驱) 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 是男性的力量,一是女性的力量,女性 往往外柔内刚,男性内柔外刚,没有纯 粹的男人和女人。“双性同体”才是理 想的人格形象,双性和谐是文学创作最 理想的境况。“双性同体”思想是对男 女二元对立观念的解构,也显示了对男 性中心的单一标准的抗议。

古典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

古典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

古典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
古典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是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和社会冲突论。

1.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社会的运作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

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组织和角色来揭示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2. 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意义的构建。

它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和符号交流来构建的。

符号互动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来了解个体的经验、意义和交互过程。

3. 社会冲突论: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构成的。

它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并探讨社会变革和社会变迁的动力。

社会冲突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来揭示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不同史学研究范式例述史学研究范式,是史学家在解构历史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史观的考查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当前,史学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主要有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也称阶级斗争史观)等。

新的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不同史观概述1.现代化史观(即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以下几点:①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具体国情决定;③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是落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该史观侧重关注世界的横向联系,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有助于弥补国别史的缺陷。

但不能取代国别史,且仅适用于研究1500以来的世界历史,无法涵盖古代历史。

整体史观要求我们: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3.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历史,倡导“眼光朝下”的研究方法,着重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变迁,涵盖衣食住行、家庭婚姻、社会保障、教育环保、语言习俗、思想观念等诸多社会层面。

该史观突破了传统英雄史观的狭隘视野,也称新文化史观。

4.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几乎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历史,它囊括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其中,现代化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一个阶段,整体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文明单位横向交流的一个方面,社会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时期文明发展的一个领域。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探析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探析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探析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内涵。

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中,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对于有效开展研究、获得准确的结果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典文献学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以期深化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文献批评法、文本学和意义论。

1.文献批评法:文献批评法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方法,旨在从文献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批评和校勘,分析文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作者的动机等问题。

在这个范式下,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揭示其中的异同并进行推敲。

这种方法注重原始文献的准确性,对于恢复文献的原貌和真实意义十分重要。

2.文本学:文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研究范式,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分析和解读。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语法以及修辞等方面的研究与解码,揭示文本的意义和信息。

在文本学中,研究者可以运用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工具,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结构和修辞手法,以深化对文献的理解。

3.意义论:意义论考察文献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阐释、解释和理解,揭示文献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背景。

这种方法注重对文献背后的普遍意义和价值观的把握。

意义论的研究范式可以运用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帮助揭示文献中的隐含意义。

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搜集、考证、比较分析和解释。

1.文献搜集:文献搜集是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工作。

研究者需要广泛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古代文献,包括书籍、手稿、碑铭等各种载体上的文献。

搜集的文献应尽可能全面,并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校勘,确保研究的可靠性。

2.考证:考证是对文献的真实性、作者和时间等方面的研究和证实。

通过对文献内部的矛盾与对外相关史实的核对,研究者可以对文献的可信度进行评估和鉴定。

考证需要运用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的方法,对文献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教育研究的三种理论范式

教育研究的三种理论范式
教育研究的三种理论范式
Paradigm:是指科学共同体围绕某一学科 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 信念。这些共同信念规定了科学家研究 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前提。
人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是在既定的
范式下利用已有的研究工具、实验仪器
和设备所进行的认识世界的活动。没有
范式的研究活动是一种缺乏科学传统和
Rela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paradigm and
operational paradigm
Positivism/Postpositivism
Quantitative Research
experimental
quasi-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学术背景的随心所欲。
教育研究的范式有必要区分理论范式 和操作范式。理论范式是指研究的前提 性设定;操作范式是指研究共同体实际 的操作规程。
理论范式是方法论性质的。
操作范式是具体研究方法层次的。
事实上理论范式是操作范式的前提性 承诺,有可能的是:研究者在操作时, 缺乏理论前提 的意识,这也是缺乏方法
Theoretical Demmesion on Paradigm Ontology: nature of reality Epistemology: nature of knowledge Axiology: nature of judgment Methodogy: approach to systematic inquiry
4、教育中的性别、种族、阶级方面的差异是 人为造成的,而不是本身固有的。
5、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6、被研究者理应成为研究的合理参与者。
4、科学研究是一种渐近的过程,不能完全认识 客观世界。

新兴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复兴

新兴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复兴
依 赖 分 工 的 水 平 。 这 种 因 果 循 环 揭 示 了 分 工 的 网
释诸 如经 济发展 、贸易和经济增长等现象 ,也无法
阐 释交 易 成 本 和 产 权 的 经 济 含 义 , 因 此 ,在 它 之 后 ,人 们 又 分 别 发 展 了发 展 经 济 学 、贸 易 理 论 、增
中 图 分 类 号 :F9 .3 0 13 文 献 标 识 码 :B
以威 廉 ・ 第 ( la ・ P t ) 和 亚 当 ・ 配 Wii lm ey t 斯
化 的研究 ,新古 典 经济 学 中所 有互 相 独立 的分 支 理论 都 能很 自然 地解 释 为新兴 古典 框架 中分工 发 展的不 同侧 面 ,分T 和 专业 化 的思 想 自然 而 然成 为理论 的内在 核 心 ,并 成功 复兴 了古典 经 济 学 的
2 1 / 2 总第 3 4期 000 9
文 章编 号 :10 — 4 X (0 0 2— 05— 4 0 1 18 2 1 )0 0 1 0
商 业 研 究
C MME I L R E RC O RCA ES A H
周 梅 妮 ,林
利 ,张振 威
4 13 ; 0 3 1
4 13 ) 03 1
致力于解 决 这些 经 济 理论 内在矛 盾 和 冲 突 的 经济学 家们经过努力 ,在 2 0世纪 8 0年代 ,通过采
用 非 线 性 规 划 ( 边 际 分 析 ) 工 具 ,将 古 典 经 济 超
的超边 际分析 。马歇尔 对需 求与 供给 的边 际分析 , 使他在取 得 对 资源 分 配 问题 形 式 化 的成 功 时 ,同 时 也遗 憾地 导 致 了古 典 经济 学 中关 于分 工与专 业 化 的精 彩思 想在 新 古典 经济 学这 一主 流学 派 中地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涵盖多种学科的文学科学学科,它研究文学作品的历史、起源、传播、影响、特征及其发展进程。

它以定量的方法把握文学文本的传播、影响、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及其在当代文学界的重要地位等,作为分析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以便更好地深入挖掘其文学、思想价值,从而提供深入理解文学史、文学现象的重要依据。

古典文献学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是希腊和罗马文学传统中开创性的文学研究学科。

自古至今,古典文献学在影响和发展中不断变化,以更好地发掘文学文本透露出的文化精髓为己任,成为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涉及文学、历史、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等诸多学科,其理论和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古典文献学以方法论和历史论的结合为基础,注重实证研究,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为手段,全面研究文学文本的起源、传播、影响以及文学文本的发展。

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中,古典文献学者重视历史纪录文学文本的发掘,以收集古典文献文学文本,提高文学文本发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有关古典文献文学文本收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1)古典文献学者首先注重收集古典文献中的文字文本,即传统的文字类型,包括书法、典籍等;(2)重视古典文献中的照片文字文本;(3)关注古典文献中的文字文本,如诗歌、诗篇、宋词、散文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注重文本的发掘,还关注文本本身的内容文本内容的分析。

文本内容的分析将重点放在文本本身,从而透过把握文本本身的语言和文体特点,发掘文本内涵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意义,从而较为清晰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古典文献学不仅是一门文学科学,它还构成了涉及文学传统的研究范式,为文学研究赋予了独特的现实意义。

古典文献学不仅涉及古代文学文本的收集和研究,更重要的是,古典文献学为研究文学文化、文学史、文学现象以及当代文学提供重要的参考,以便更加深入地洞察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文学科学,不仅为古典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还为文学研究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我们如何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描述了我们如何通过感觉系统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维、感知、记忆、注意和判断等心理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方法来揭示思维的本质和规律。

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思维的机制和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概念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加工过程,并通过研究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来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由三个基本阶段组成,即感知、加工和响应。

1. 感知阶段感知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等)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的形式。

感知阶段涉及到注意、感知和知觉等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起点和基础。

2. 加工阶段加工是指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处理和编码的过程。

这一阶段中,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进而识别、理解和记忆所接收的信息。

3. 响应阶段响应是指基于感知和加工之后,人们做出的相应行动或产生的内在心理活动。

响应阶段可以是外部反应,如运动、言语等;也可以是内部反应,如思考、判断等。

不同的认知任务会产生不同的响应方式。

三、认知心理学实证研究为了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认知心理学采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计实验任务、收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验证和推断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加工过程。

1. 古典实验范式古典实验范式是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设计模式,其特点是任务明确、变量操作可控。

以经典的反应时间实验为例,参与者需要根据实验者给出的刺激进行快速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等指标,研究者可以推断出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新古典经济学被广泛视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它旨在通过理性行为假设和市场机制来解释经济现象。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是一种方法论,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如边际主义、利益最大化、供求平衡和均衡分析等。

本文将介绍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解释其核心概念和应用,并讨论其局限性和争议。

一、理性行为假设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理性行为假设,它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选择。

这一假设建立在边际主义的基础上,即人们会权衡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以使边际效用最大化。

理性行为假设假定人们具有完全信息和无限的计算能力,能够准确地评估各种选择,并且在个体层面上是自利的。

二、供求平衡和均衡分析新古典经济学通过供求平衡和均衡分析来解释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数量决定。

供求平衡是指市场上的需求与供给之间达到一种稳定状态,使市场清算,并形成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供给曲线代表了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曲线则表示了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过供求曲线的交点,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达到平衡状态。

三、利益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利益最大化是在限制条件下进行的,比如预算约束、资源稀缺等。

个体在面临选择时会综合考虑不同选择带来的成本和效益,并选择带来最大净收益的方案。

利益最大化假设为解释个体和市场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四、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指出,当个体获得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一单位额外增益时,其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小。

这意味着对于继续增加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个体所得到的附加效益将越来越小。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在解释消费者选择和生产决策时具有重要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决策。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首先,理性行为假设忽视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人们的决策可能受到情感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受限于有限的信息和认知能力。

范式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范式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组长:王晓阳组员:张凤、曾丝丝、温春艳、熊姣、吴慧范式、研究范式、分析范式一、范式1含义范式的英文“Paradigm”一词源自于古希腊文“Paradeiknunai”,其原意是“共同显示”(show side by side)之意,15世纪转为拉丁文“Paradeigma”,由此引申出范式、规范(norm)、模式(pattern)和范例(exemplar)等含义。

范式是用以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approach)的,所以提出了范式。

科学研究中所指的“范式”是由美国哲学家、科学史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马斯·S.库恩(Kuhn,1959)率先在《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一文中使用的一个术语①。

在库恩看来,通常意义上的范式是“一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考的、在典型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方面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

范式是由从事某一特定学科研究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共有的世界观、共识和基本观点构成的。

2代表人物在管理学理论研究中,意大利管理学家乔万尼·多西(Dosi,1982)最先提出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概念。

在乔万尼·多西看来,“一种技术范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观点’”,一系列程序,以及一种关于“相关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特定知识。

多西(1988)认为,技术变革模式相对有序的特征通常是用技术知识范式积累的本质来解释的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H.伊戈尔·安索夫(Ansoff,1987)指出:“范式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假设和事实的理论体系。

”[8]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教授肯尼斯·D.贝利(Bailey,1994)认为,范式“这个词用在社会科学中就是指观察社会世界的一种视野和参考框架,它由一整套概念和假设所组成”。

[9]美国堪萨斯大学战略管理学助理教授文森特·L.巴克和管理咨询顾问马克·A.穆恩(Barker和Mone,1994)认为,范式“是一套明确的或不明确的规则或规定,它界定了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范围以及如何在有关领域中获得成功”,并又指出“所谓的成功是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

古典经济学★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流派即: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及20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整合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

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古典文学教学范式的创新

古典文学教学范式的创新
第2 卷 第 6 7 期
2010年 l1月
安 徽 工 业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An u f es yo  ̄ moo y( o il ce cs o ra o h i i ri fld lg S ca S ine ) Urv t
在我 国高等 教 育课 程 体 系 中 , 典 文学 是 一 门历 古 史悠久 、 积淀 深 厚 的课 程 , 千年 传统 文 化 的乳 汁 , 几 哺 育 了一 代又 一 代 年青 的大 学 生。但诸 多 例 证 表 明 , 当 代大学 生 对古 典 文学 课 程 的兴 趣 有 所 减 弱 。究 其 原 因, 固然与时代 的变迁 、 审美趣 味 的 E益 丰富 与多 元有 l 关 , 古典 文 学 教 学 范 式 的迟 滞 与 僵 化 也 难 辞 其 咎 。 但 由于古 典文学 教 学 内容 的相对 稳 定 , 不少 教 师 在 长期 的教学 过程 中逐 渐 形成 了一 套程 式化 的教 学 范式 , 教 学话 语脸谱化 , 教学 维 度定 型化 , 古典 文学 教学 日益远 离 当代 生活 , 当代 学子对 其 审美认 同感逐 渐减 弱 , 创新 古典文 学教学 范式的必要性 与迫切性 由此 凸显 。 创 新古典文 学教学 范式应 以创新教 学话语 为 切人 点 。创 新古典 文学 教学话 语是 指结合 当代审 美体 验去 感悟古 典情怀 , 当代 话语去 阐释古 典文学 。 用 作 为一名 高 校 古典 文 学 教师 , 往是 教 学 与科 研 往 并举 , 二者 相互促 进 , 谓“ 所 教研 相长 ” 。但 就所 使 用 的 语言媒介 而 言 , 教学 和 科研 还 是 应 该有 所 区 别 。写作 科研论 文的书 面语言 , 求典 雅规范 , 要 体现 学理 性 和专 业性 。课 堂教学所采 用 的 口头语 言 , 要 求饱 含情 感 、 则 鲜活灵 动 。旧有 的古典 文学教 学范 式往 往侧 重于 对作 家生平行迹 、 创作 活动 、 艺术 特 色与成 就 的整体 观 照与 宏观描述 , 而对作 家对 自我人 生 、 命运 的独 特体 验 与感 悟关注 不够 , 理性 思辨 过 多 , 性 体悟 不 足 , 而使 得 感 从 教师对作 家的讲解 总是 隔靴 搔痒 、 切要 害 , 生 对作 不 学 家的 认识 也总是雾 里看 花 、 中观 月 , 乏亲 近感 和 水 缺 同感 。创新 古典文学 教学 范式 则要求 教 师不但 具 有古 典深蕴 , 更具 有 当代 情怀 . 引领 学生 以当代 视角 关 注古 人 , 入体悟 古代作家 的命运 、 深 情感 、 心态 , 越时空 , 跨 与

研究范式的名词解释

研究范式的名词解释

研究范式的名词解释研究范式是指在科学领域中,一种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它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规范了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并对研究者进行指导和启发。

研究范式的名词解释不仅涉及到其定义和特点,还包括它的产生和发展背景以及对研究者和科学社区的意义。

一、定义和特点研究范式可以理解为一种普适的理论框架,提供了解释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

它的特点在于相对稳定和通用,可以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

研究范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基本假设和核心概念:研究范式对于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假设和核心概念有着明确的定义和界定。

这些假设和概念构成了该范式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2. 研究方法和工具:研究范式规定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实证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是研究者在具体研究中所应用的具体手段。

3. 规范的研究过程:研究范式明确了一套规范的研究过程,包括问题提出、假设设定、实证研究、数据分析和结论提出等。

这种规范化的过程有助于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产生和发展背景研究范式的产生和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历程密不可分。

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构建理论,并通过验证和推翻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一系列相对稳定的研究范式。

从古典物理学到量子力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现代生物学,每个科学领域都形成了特定的研究范式,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研究范式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学科的影响。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式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性和研究方法的差异而存在差异。

例如,社会科学研究更注重定性研究方法,而自然科学研究更注重实证研究方法。

这些差异反映了研究范式在应对特定学科问题时的特定需求。

三、对研究者和科学社区的意义研究范式的名词解释对研究者和科学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范式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研究者清晰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它为研究者提供了方法和工具,指导研究过程,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研究范式成为科学社区共同遵循和认同的基准。

地中海共同体古代文明交流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地中海共同体古代文明交流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李永斌I地中海共同体:古代文明交流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历史地中海共同体:古代文明交流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文/李永斌近年来,海洋史研究和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成为中国 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 就包括“海洋史研究的新拓展与新特征”;2019年5月,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 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

在这两个学术热点的基础上,还存 在不少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研究领域。

在海洋史研究的 新拓展中,地中海史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但是对于古 代地中海史,大多数人还了解不多,学术界也缺少相应的 讨论。

在文明交流互鉴的研究热潮中,学术界主要关注的 还是丝绸之路东段的文明交流,对前丝绸之路时期亚欧大 陆西段的文明交流关注不多,对地中海文明交流的研究则 更少。

本文尝试将地中海史研究与文明交流互鉴研究结合 起来,考察作为古代文明交流研究新范式的“地中海共同 体”的相关问题。

古代文明交流研究的范式转变在经历了晚期青铜时代文明的普遍崩溃以后,公元前 10世纪一前8世纪,地屮海地区的几个主要文明区域又逐 渐恢复了生机,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也变得日益频繁。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这一时期地中海地区文明交流的研 究兴趣H增。

通过对相关学术史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 “比较研究一地中海共同体一网络 理论”的范式转变。

(一)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第一种研究范式,也是一种传统的研究范 式。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关注到希腊与近东地区 神话和文学作品中的相似性。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线 形文字B的破译.比较研究的领域被进一步拓宽。

研究的 集大成者是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德国籍古典学家瓦尔特•伯 克特.他于1984年在《海德堡科学院会刊》发表了德文著 作《希腊宗教与文学中的东方化时期》他以翔实的史料 为基础,对诸多具体的文化事项进行了细致考证和比较研 究。

比较研究领域中另一位成就卓著但也备受争议的学者 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马丁 •伯纳尔。

研究范式资料

研究范式资料

研究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范式是指一种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体系。

研究范式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研究者进行研究的指导原则,也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力量。

本文将从研究范式的定义、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定义研究范式是指一种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

它包括了研究的目的、方法、理论基础等方面内容,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研究范式的确立需要通过实践和验证,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并被广泛认可后,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指导范式。

历史背景研究范式的概念最早由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他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了“范式”这一概念。

库恩认为,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多种范式,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会受到某种范式的指导。

20世纪后期,研究范式成为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少学者对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发展现状目前,研究范式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同学科领域存在着各自的研究范式,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往往会受到特定范式的影响和指导。

研究范式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步,促进了学科领域的发展。

未来展望未来,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研究范式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和发展。

研究者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以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研究范式,以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研究范式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指导和推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未来,研究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研究范式,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如今,国内学界呼吁建设古典学的声音时有耳闻。

有人提出,我们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学”,其豪迈之气自然赢得一阵喝彩之声。

可是且慢,国人对于西方古典学的深厚传统究竟了解多少?是否有绕过这个传统的捷径,把我们引入所谓“中国特色”的胜境?窃以为古典学乃西学之一部分,系西方学问的精华所在,我们必须首先充分理清两百多年来现代古典学诞生以后的各种脉络,对其中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形成整体性的把握。

这应该是今后几代中国学者以踏实的学风共同努力的首要任务,亦是本文小议古典学基本研究范式的微旨所寄。

古典学之“古典”汉语学界近年开始流行的“古典学”一词,当译自英语的classics或classicalstudies,这里所包含的形容词classic或classical则源自拉丁文里的classicus。

相传古罗马的第六位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ServiusTullius,公元前578—前535年)按照财产多少把罗马公民分成五个等级,其中最高最富有的等级被称作classicus。

后来的罗马作家借用此词来指称“等级最高、最优秀的希腊作家”。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用拉丁语写作的学者沿用该词来称呼所有的古希腊罗马作家。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相关条目的考证,classic一词于1613年首次在英语里出现,意思是“第一流的”。

从17世纪到当代英语,classic或classical一词出现了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泛指所有“第一流的、经典的、可作典范的”事物,而狭义上则指的是整个古希腊罗马文化,这是汉语“古典学”所取之义。

在这个含义之下,还有着古典学内部所使用的更特定的含义,特指两个古典时期,即公元前480—前323年的古希腊与奥古斯都时期的古罗马(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

从classic或classical一词的语义演变来看,其含义经历了从“典范性”向“描述性”的摇摆。

在古罗马,古典希腊是值得模仿的最高典范,文艺复兴及以后,古典希腊(以及罗马)又多次被重新作为典范发现。

只是到了二战前后,古典希腊和罗马才逐步失去其典范性。

在今日的西方,作为古典学对象的“古典”一词更多地具有描述性,即特指古希腊罗马文明,但并不强调其高于其他文明的典范性。

现代西方古典学在诞生以来的两百多年里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从18世纪末到二战的第一阶段,以及从二战到当今的第二阶段。

我们面对当代西方古典学研究领域形形色色的流派,需要意识到它们都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之上,其基本的研究范式是由第一阶段,即19世纪德国的古典学(Altertumswissenschaft)确立的。

因此,如果不弄清该研究范式的核心内容与根本精神而一味追逐所谓后现代的古典学研究时尚,势必令我们要在中国建设的古典学(而非“中国特色的古典学”)成为无根之浮萍。

“古典理想”兴起于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思潮为古典学的诞生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有别于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偏重古罗马的古典主义,德国的新古典主义以古希腊为典范。

对古希腊的理想化成为后起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建构自身的重要手段,以便与当时以法兰西为代表的拉丁文化相抗衡。

对于古典学的诞生而言,德国新古典主义思潮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温克尔曼(J.J.Winckelmann)。

这位于1764年出版了其代表作《古代艺术史》的学者,一方面缔造了现代古典学的第一个分支,即古典考古学与艺术史,另一方面把该学科所追寻的目标即“古典理想”活生生地展现在同时期的德国公众面前,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包括赫尔德、莱辛、歌德和席勒在内的大批德国思想领袖。

温克尔曼坚信,艺术最本质、最直观地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精神本质,而体现在古希腊艺术作品尤其是雕塑和建筑当中的精神本质可以用“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来概括。

这就是古希腊人所创造的“古典理想”。

它既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希腊的古典时期)的产物,因此需要通过对古希腊艺术的兴起与衰落进行历史性的重构才能充分理解,同时它又是一种“理想”,是现代人模仿的最高典范。

因此,在温克尔曼为德国新古典主义所塑造的“古典理想”那里,“历史性”与“典范性”这两种互相制约的因素已经成为一条隐伏的线索。

古典学的诞生正当高举“古典理想”旗帜的新古典主义迅速席卷整个德国思想界的时候,古典学应运而生了。

1777年4月,一名年方十八的青年学生到哥廷根大学注册入学,要求学习“古典语文学”(studiosusphilologiae)。

校方反对说,“古典语文学”并非现有的四个系科之一,如果他将来想当一名教师,应该注册学习神学,但这名学生坚持己见,学校无奈之下只得破天荒头一遭以“古典语文学”的名义为其注册。

这名青年学生就是后来被视为德国古典学之父的沃尔夫(F.A.Wolf),1777年也因此被认为对于古典学的诞生具有象征性的意味。

不过,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把1795年,也就是沃尔夫发表其名著《荷马导论》(ProlegomenaadHomerum)的那年,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学的诞生年份,因为这部著作以现代方式重新提出了“荷马问题”,对该问题的探究持续了两百多年直至今日,并且对整个古典学领域的研究影响深远。

沃尔夫的另一大贡献是发明了Altertumswissenschaft这个词,在他所给出的定义里,Altertum(即古代)是作为整体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但其中希腊人的地位又高于罗马人,因为前者更完美地体现了真正的人性特征,是人类存在的理想范本,而Altertumswissenschaft的目标正是通过对整个古代世界的重构来寻回古希腊人的精神。

如今,国内学界呼吁建设古典学的声音时有耳闻。

有人提出,我们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学”,其豪迈之气自然赢得一阵喝彩之声。

可是且慢,国人对于西方古典学的深厚传统究竟了解多少?是否有绕过这个传统的捷径,把我们引入所谓“中国特色”的胜境?窃以为古典学乃西学之一部分,系西方学问的精华所在,我们必须首先充分理清两百多年来现代古典学诞生以后的各种脉络,对其中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形成整体性的把握。

这应该是今后几代中国学者以踏实的学风共同努力的首要任务,亦是本文小议古典学基本研究范式的微旨所寄。

古典学之“古典”汉语学界近年开始流行的“古典学”一词,当译自英语的classics或classicalstudies,这里所包含的形容词classic或classical则源自拉丁文里的classicus。

相传古罗马的第六位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ServiusTullius,公元前578—前535年)按照财产多少把罗马公民分成五个等级,其中最高最富有的等级被称作classicus。

后来的罗马作家借用此词来指称“等级最高、最优秀的希腊作家”。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用拉丁语写作的学者沿用该词来称呼所有的古希腊罗马作家。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相关条目的考证,classic一词于1613年首次在英语里出现,意思是“第一流的”。

从17世纪到当代英语,classic或classical一词出现了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泛指所有“第一流的、经典的、可作典范的”事物,而狭义上则指的是整个古希腊罗马文化,这是汉语“古典学”所取之义。

在这个含义之下,还有着古典学内部所使用的更特定的含义,特指两个古典时期,即公元前480—前323年的古希腊与奥古斯都时期的古罗马(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

从classic或classical一词的语义演变来看,其含义经历了从“典范性”向“描述性”的摇摆。

在古罗马,古典希腊是值得模仿的最高典范,文艺复兴及以后,古典希腊(以及罗马)又多次被重新作为典范发现。

只是到了二战前后,古典希腊和罗马才逐步失去其典范性。

在今日的西方,作为古典学对象的“古典”一词更多地具有描述性,即特指古希腊罗马文明,但并不强调其高于其他文明的典范性。

现代西方古典学在诞生以来的两百多年里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从18世纪末到二战的第一阶段,以及从二战到当今的第二阶段。

我们面对当代西方古典学研究领域形形色色的流派,需要意识到它们都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之上,其基本的研究范式是由第一阶段,即19世纪德国的古典学(Altertumswissenschaft)确立的。

因此,如果不弄清该研究范式的核心内容与根本精神而一味追逐所谓后现代的古典学研究时尚,势必令我们要在中国建设的古典学(而非“中国特色的古典学”)成为无根之浮萍。

“古典理想”兴起于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思潮为古典学的诞生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有别于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偏重古罗马的古典主义,德国的新古典主义以古希腊为典范。

对古希腊的理想化成为后起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建构自身的重要手段,以便与当时以法兰西为代表的拉丁文化相抗衡。

对于古典学的诞生而言,德国新古典主义思潮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温克尔曼(J.J.Winckelmann)。

这位于1764年出版了其代表作《古代艺术史》的学者,一方面缔造了现代古典学的第一个分支,即古典考古学与艺术史,另一方面把该学科所追寻的目标即“古典理想”活生生地展现在同时期的德国公众面前,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包括赫尔德、莱辛、歌德和席勒在内的大批德国思想领袖。

温克尔曼坚信,艺术最本质、最直观地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精神本质,而体现在古希腊艺术作品尤其是雕塑和建筑当中的精神本质可以用“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来概括。

这就是古希腊人所创造的“古典理想”。

它既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希腊的古典时期)的产物,因此需要通过对古希腊艺术的兴起与衰落进行历史性的重构才能充分理解,同时它又是一种“理想”,是现代人模仿的最高典范。

因此,在温克尔曼为德国新古典主义所塑造的“古典理想”那里,“历史性”与“典范性”这两种互相制约的因素已经成为一条隐伏的线索。

古典学的诞生正当高举“古典理想”旗帜的新古典主义迅速席卷整个德国思想界的时候,古典学应运而生了。

1777年4月,一名年方十八的青年学生到哥廷根大学注册入学,要求学习“古典语文学”(studiosusphilologiae)。

校方反对说,“古典语文学”并非现有的四个系科之一,如果他将来想当一名教师,应该注册学习神学,但这名学生坚持己见,学校无奈之下只得破天荒头一遭以“古典语文学”的名义为其注册。

这名青年学生就是后来被视为德国古典学之父的沃尔夫(F.A.Wolf),1777年也因此被认为对于古典学的诞生具有象征性的意味。

不过,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把1795年,也就是沃尔夫发表其名著《荷马导论》(ProlegomenaadHomerum)的那年,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学的诞生年份,因为这部著作以现代方式重新提出了“荷马问题”,对该问题的探究持续了两百多年直至今日,并且对整个古典学领域的研究影响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