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分析在文言文阅读的运用-模板

合集下载

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的研究范围,仅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针对古代汉语特点来解读文言文。

研究目的,利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结构类似,来探讨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教学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语法分析文言文是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

这种文章在高中阶段所占比例较大,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遇到课外的就有的束手无策,只能瞎蒙乱猜,明显知识迁移能力不足,这是为什么呢?用学生的话说:“有的字词不认识,没学过。

”其根本原因在于文言文教学中强调字词句积累是零散的,有限的,没有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作为依据。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学好文言文必须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点。

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古代汉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⑴古代汉语大多数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字一词⑵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普遍⑶古代汉语中有通假字⑷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能够活用⑸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古代汉语又与现代汉语有着相同的地方。

从二者的关系上看,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其语法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二者语法的基础变化不大或可以说相对稳定,都可以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关于句子结构成分来描述,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存在,其性质没有变化。

现代语法句子结构成分一般形式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利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句子的构成成分相同来分析古代汉语,理解也就相对比较容易了,并且可操作性强。

1、一般句子与现代汉语句法相同的句子,即由“(定)+主+[状]谓+(定)宾”构成。

(“====”表主语,“——”表谓语,“~~~~”表宾语,“()”表定语,“[ ]”表状语)。

如现代汉语中:(小明)的爸爸[昨天]钓(一条)(大)鱼。

在古代汉语中,也有相同的语法结构,翻译较方便,如:“晋侯、秦伯围郑。

如何分析文言文语法

如何分析文言文语法

如何分析文言文语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要准确地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语法,需要对其语法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并运用相应的分析方法。

本文将从句子结构、词类、语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介绍如何进行文言文语法的分析。

一、句子结构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需要仔细剖析。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句子的主谓宾结构。

主要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和宾语来确定主谓宾的关系,进而分析其他成分的修饰关系。

其次,要注意辨析句子中的主干和状语从句、定语从句。

通过找出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内在逻辑。

二、词类分析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等。

在分析词类时,我们不仅要理清词的意义,还要注意其用法和修饰关系。

名词的格、动词的谓语形式、形容词的修饰词和副词的修饰对象等都是我们注意的重点。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文言文中的虚词,如助词、连词和叹词等,它们的用法常常与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密切相关。

三、语序分析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其语序表达主要是以动宾结构为基础,而且常常是倒装或居中结构。

因此,分析文言文的语序,首先要确定句子的核心词语(谓语动词或名词),然后判断修饰成分的位置和词序。

找出句子中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四、修辞手法分析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这些手法常常给文章增添了诗意和表达力。

在分析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时,我们应该注意寻找关键词,理解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还需注意分析句子或段落的整体效果,体会修辞手法与主题的关联。

综上所述,要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语法,我们需要从句子结构、词类、语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只有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才能更好地解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文言文语法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也提升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浅析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分析法

浅析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分析法

悼国校外教育圃教学硼夯浅析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分析法◆高永业【摘要】抓住文言文的筋和骨,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结合语境,运用语法分析法,轻松愉快,事半功倍地学习文言文。

【关键词】授之以鱼授之以渔语法掌握语境分析现在。

在文言文学习上,很多老师采用的是“授之以鱼”法,即让学生死记硬背文言词语的意义,以便在使用时再现出来。

然而,语境是千变万化的,依附于语境而存在的语意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机械地再现原记忆也就在千变万化的现实面前茫然而错乱了。

那么,“授之以鱼”法是不是完全不需要呢?我们究竟该怎样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简析。

一、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做好语法分析的前提准备1.明确单句分析步骤一般在单句分析过程中,我们首先将句子分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找出全句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然后再看谓语由哪种动词充当,以及后面跟着的宾语和补语,最后,在主语部分找出附加在其前面的定语,在谓语部分找出附加在其前面的状语。

可用简图表示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J宾语。

2.掌握各种词的特性及作用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能带宾语,~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的词。

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和谓语。

非谓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不能作谓语的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时间、范围、方式等意义的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在句中作状语。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常与量词组成数量短语。

一般不单独作句子成分。

量词是用来计算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数量的词,与数词或指示代词组成量词短语,~般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代词是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它是词类系统中的特殊类别,可以代替或指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量词等各类实词。

语法分析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妙用

语法分析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妙用

语法分析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妙用作者:李守信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8期【摘要】文言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经过笔者长期的实践探索,摸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文章对此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文言文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高考复习备考不能回避的一个棘手问题。

能不能找到一种既简捷明了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帮助学生除难解惑,迅速提高这一部分的得分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了这样一种方法,姑且名之为“语法分析法”。

一、概念语法分析法,指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借用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解读文言词句的一种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便捷、高效地解决诸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问题,使许多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二、依据1.语言的传承关系汉语言在其漫长的发展、衍变过程中,呈现一脉相承的特点,其语言材料、词法、句法基本保持稳定。

所不同的是,古人在语言运用中更注重字法的研究,而较少句法的系统研究和阐述;而现代汉语则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语法体系。

由于汉语言的这种传承关系决定了语言运用的法则基本相同,这就为运用现代汉语语法解决文言阅读中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内在依据。

2.参照系人们通常所称的古代汉语中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本身就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参照系的,所以只要用现代汉语中词类的一般语法功能和句法特点与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句法特点加以比照、分析,找出二者的不同点,即可以辨析或解决相关问题。

三、运用1.根据语法位置确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里,词类和它的语法功能及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主语、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位置关系通俗地表述为“定语常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这样,只要确定了某一词语在文言句子里的语法位置,它的词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kan.php?id=0000139860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文言文常见语法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其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之活*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与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无区别,只在意义上有区别。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不是指“子路见其二子”,而是指“使其二子见子路”,用作使动要读“现”的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江南岸绿博我以文。

——博有多义,此为形容词“广博”,故是使我广博。

3、名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使我称王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一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的意动,以之为奇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认为国君是国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的意动,第二个仍是名词之意。

三、名词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例: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以目示意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子张》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范雎之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院,表处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向西,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用箕畚,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当斩,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即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语法分析的介入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

语法分析的介入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的 , 且 它 在 某 个 具 体 的 语 言 环 境 中 , 思 而 意
基 本 是 单 一 的 所 以 在 解 释 文 言 词 语 时 先 对 句 子 进 行 可 语 法分 析。 定 这 个 词在 句 中 的语 法 功能 。 了解 这 个词 确 即 在 句 中充 当 什 么 成 分 。然 后 根 据 这 个 词 和 其 它 阋 构 成 的 语法 关 系来推 求它 在句 中的意 义 。 如 : 邑人 ” 稍 宾 客 其 父 。 ( 伤 仲 永 》 “ 稍 《 ) 孤 立 地 看 这 句 中 的 “ 客 ” 多 学 生 是 很 容 易 草率 宾 . 许 地 回答 “ 人 ” 客 的 “ 客 ” 有 这 个 意 义 我 们 的 目光 如 宾 是 但 果 放 宽 一 点 , 会 发 现 宾 客 ” 支 配 “ 父 ” , “ 父 ” 就 “ 是 其 的 与 其 构 成 动 宾 短 语 为 “ 人 他 的 父 亲 ” 然 是 不 通 的 。邑 人 译 客 显 到底 是 怎么 他 的父 亲 呢 ? 合 “ 客 ” “ 人 ” 一 意义, 结 宾 的 客 这 联 系一下 “ 父 ” 生 是不 难 想 出“ 客 ” 当 动 词用 的 , 其 . 学 宾 是 而 意 思 又 与“ 人 ” 意 思 有 联 系 , 样 学 生 应 该 能 理 解 客 的 这
章》《 、 卓越 的 科 学 家 竺 可 桢 》 《 学 探 险 的 壮 举 》 。 些 、科 等 这 作 品 从 不 同 侧 面 表 现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崇 高 道 德 境 界 和 伟 大 的 科 学 成 就 , 聚 了整 个 民族 的 优 良传 统 。 通 过 授 课 , 汇 学 生会感 受 到伟 大 的人格 力量 , 而树 立报 国之 志 。 从

初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分析

初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分析

初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分析文言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承载古代文化的功能,也是我们理解古人思想和修辞手法的桥梁。

本文将从语法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对初中文言文进行分析。

一、语法分析1. 重复句法重复句法是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在句中使用词语的重复,加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金雁啼而妇人哭,风起水涌波涛怒。

」(《木兰辞》)这句诗通过重复的句法结构,使得情感更加丰富,形象更加鲜明。

2. 并列句法并列句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同等地位的成分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滕王阁序》)这句话通过并列的句法结构,将江流和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使得表达更加生动。

3. 倒装句法倒装句法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调换,以达到修辞和语义的目的。

例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七步诗》)这句诗中采用了主谓倒装的形式,加强了对孤坟凄凉的描绘。

二、修辞手法分析1. 比喻比喻是指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进行类比,起到形象描绘的作用。

例如:「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

」这句话通过将人生和白驹过隙进行比较,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意义。

2. 排比排比是指通过将几个相同结构的成分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量和节奏感。

例如:「开辟通明之路,辉映山河之美,翱翔天空之苍穹。

」这句话通过排比的手法,强调了开辟、辉映和翱翔的含义,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3. 修辞问答修辞问答是指在文章中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新年到来,我们又怎能不告别旧年的烦恼和束缚,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呢?」这句话通过修辞问答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新年的意义和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在语法和修辞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通过对语法的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通过分析文言文的语法和修辞手法,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特点独具一格。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特点1. 平行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平行句式,即通过重复或对比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曰……曰……”、“既……又……”等。

这种句式能够使语言显得简练、有力。

2. 略去主语: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动词。

例如:“行有庙堂”的“行”即表示皇帝。

这种省略主语的方式使文言文表达简洁、深入。

3. 重叠句式:文言文善于使用重叠句式,即通过反复出现同一成分,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

例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人生有情,情似水”等。

重叠句式能够使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二、词语特点1.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出现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这些虚词用于衔接句子和成分,使语言更加凝练、具有文言文的特色。

2. 偏正结构:在文言文中,偏正结构频繁出现。

这种结构由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和被说明的成分组成。

例如:“明月之光”、“青山绿水”等。

偏正结构能够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3. 描写细腻:文言文善于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景物,因此在词语的选择上注重细腻。

例如使用“怡然自得”、“风和日丽”等词语,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准、凝练。

三、语序特点1. 定状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定状结构,即先定后状的语序。

例如:“低头思故乡”、“奋发有为”等。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序。

2. 前置宾语:文言文中常常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吾爱吾母”、“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凸显宾语的地位。

3. 双宾语结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直接接受两个宾语,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例如:“赠君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种结构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如何分析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

如何分析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

如何分析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哎,说起来文言文,我还真有点怕怕的,哈哈哈!当年上学的时候,对古文真是头疼啊。

那些“之乎者也”的句子,简直像天书一样,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我听得一头雾水。

后来我还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文言文,看起来好像好简单,就那么几个字,但要真说能完全理解了,还真不容易。

就拿我最近读的《史记》来说吧,里面有一句话:“夫差伐吴,大破越,杀勾践于会稽。

”你看,就这短短一句话,看起来挺容易懂的,但细细琢磨起来,就发现很多玄机。

首先,这句“夫差伐吴”就很有意思,因为它其实是省略句。

古人写文章,很喜欢省略,就好像省略号一样,意思全靠自己去理解。

“伐”的意思是进攻,但这句话里并没有说夫差进攻的是谁,而是省略了对象,直接说“伐吴”。

你看,这就是文言文语法上的一个特点,经常会省略一些词语,需要我们仔细去推敲。

其次,这句“大破越”又是一个典型的古文句式,叫做“状语后置”。

意思就是说,把修饰动词的状语放在后面,比如这里“大破”是动词,“越”是宾语,而“大”是修饰“破”的状语,放在了后面。

这也就是古文句式上的一个特点,跟我们的现代汉语有点不一样,要仔细琢磨才能理解。

当然,文言文里还有很多值得细细研究的地方,比如“杀勾践于会稽”这句话,就包含了“介词宾语后置” 的句式。

总而言之,要分析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不能光看字面意思,而是要仔细推敲,理解其中的省略、倒装、“之乎者也”的各种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才能真正读懂古文,体会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分析文言文还挺有意思的?当然,学习文言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耐心和细致,但我相信,只要你肯花心思,一定能掌握其中的奥妙,体会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与句式分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与句式分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与句式分析文言文,作为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面对繁复的语法和句式结构,常常让人望而却步。

本文将重点分析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与句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基本语法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相对简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仍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规则。

首先是文言文的字序。

文言文通常采用的是主谓宾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其次是动词的使用。

文言文中的动词一般有三种形式,包括实词动词、系词动词和虚词动词。

此外,名词的使用也有一些特点,比如名词的修饰成分通常位于名词前。

熟练掌握这些基本语法规则,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至关重要。

二、常见句式在文言文学习中,了解常见的句式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提高我们的写作表达水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句式:1. 并列句这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

并列句的结构是将两个或多个短语、句子等并列在一起,通过连词来连接。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用来修饰主句的从句,起到进一步说明、解释或补充主句意思的作用。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时间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和原因状语从句等。

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有其事,必有其人”。

3. 强调句强调句是通过特殊的句式结构来强调某一个成分,突出其重要性。

例如:“此乃中国之大幸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4. 左右递进句左右递进句是通过连词将两个意义相近、类似的句子连接起来,形成并列或对比的关系。

例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恶乎其无吝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通过学习以上常见的句式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篇章结构,提高解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文言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句子成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语义和结构。

初中文言文语法用词技巧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用词技巧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用词技巧总结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好文言文的语法和用词技巧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言文语法和用词两方面总结初中文言文的相关技巧。

一、文言文语法技巧总结1. 词序规律: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采用的是主谓宾的排列方式。

例如:吾父读书。

(现代汉语:我爸爸读书。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谓语动词常常是省略的。

2. 词性辨析:文言文的词性辨析相对较为复杂,需要仔细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用法。

例如:红日照耀。

(照耀:动词)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动词常常用“双音动词”的形式出现。

3. 词义辨析:文言文的词义辨析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有时候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意义。

例如:为国家忧民。

(忧:担忧)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词义。

4. 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相对固定,常用的有并列句、状语从句、主谓宾结构等。

例如:吾之师。

(吾:主语;之:表示所有关系;师:宾语)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主语和宾语常常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测。

二、文言文用词技巧总结1. 用字准确:文言文中的用字需要准确无误,尽量使用符合古代语境的词汇。

例如:曰、尔、余等。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用字还需要符合学文中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尽量不要使用现代汉语中的俚语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2. 增添修辞: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较多,可以适当运用来增添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夺人之心。

(夺:掠夺;心:内心)在运用修辞手法时,需要注重上下文的呼应,避免过度修辞导致表达不清晰。

3. 借用典故:文言文中常常会借用典故来表达某种意思,这需要对典故的背景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以史为鉴。

(以:拿;鉴:镜子)借用典故时,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引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内容。

4. 善用比喻:在文言文中,适当使用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万物皆有声。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应用技巧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应用技巧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应用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和应用技巧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就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应用技巧进行探讨。

一、语法特点1. 语序灵活:文言文的语序相对自由,主谓宾的排列可以灵活变换,从而注重修辞和达到表达的目的。

比如:“彼以国治兮, 恒以礼荐之。

”(《国风·周南·桃夭》)这句诗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并不固定。

2. 词序重要: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中,词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灵活运用词序,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楚辞·离骚》)中的“昔我往矣”,就通过倒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3. 虚字繁多:文言文中有很多虚字,这些虚字常常用于衬托实义词的作用,增加了句子的修辞效果。

比如:“戎车既受, 亲戚满朝。

”(《左传·襄公二年》)中的“亲戚”,就是虚字的运用。

4. 兼容并包:文言文中包含了多种文体,如散文、诗歌、骈文等,也融合了多种思想理念。

因此,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兼容并包,适应性强。

二、应用技巧1. 典故引用:文言文中常常会引用典故,通过引用典故,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深意,增强说服力。

比如,在议论事理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引用历史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 原喻转喻: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原喻转喻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纳兰性德·浣溪沙》),这里将人生比作逆旅,通过转喻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3. 用典立论:文言文中常常会运用经典典籍中的箴言格言来进行立论。

通过引用经典名言,可以展现自己的学识和思考深度。

同时,经典名言往往具有权威性,可以加强说服力。

4. 反问句的运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疑问。

反问句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打破沉闷的语气。

比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文言文语法点拨——学习古代文言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语法点拨——学习古代文言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语法点拨——学习古代文言的语法结构一、引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文言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

二、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主谓宾结构与现代汉语相似,但在用词和语序上有所不同。

文言文中,主语和谓语往往位于句首,宾语则位于句末。

例如,"吾爱汝"这句话在现代汉语中应该是"我爱你",可以看出文言文的语序更为灵活。

三、定状补结构文言文中的定状补结构是指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语、谓语或宾语的结构。

定状补结构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可以丰富句子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例如,"明月皎皎,照我心扉"中的"明月皎皎"是定语,"照我心扉"是状语。

四、句式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并列句、独立句、主从复合句等。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通过"而"、"且"等连词连接。

独立句是指没有主谓关系的句子,可以独立成句。

主从复合句是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的复合句。

掌握不同的句式结构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逻辑关系非常重要。

五、词语的多义性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具有丰富的意义,一个词语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

同时,文言文中的词语也常常有独特的用法和意义,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来掌握。

六、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仗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的坚定信念。

七、句子的省略文言文中的句子常常存在省略现象,即省略主语、谓语或宾语等成分。

语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中的作用

语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中的作用

语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中的作用发表时间:2016-06-16T10:18:02.823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9月作者:黄泽予[导读]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生得分率普遍不高。

通过语法分析来提高考生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能力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希望能够给广大考生有所借鉴。

黄泽予福建省闽清高级中学 350800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生得分率普遍不高。

通过语法分析来提高考生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能力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希望能够给广大考生有所借鉴。

关键词:语法;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近年,初高中阶段学生语法知识方面的教材比较匮乏,除了高二(下)选修课本《语言文字应用》中有简单地介绍一下,学生没有过系统地语法知识学习。

他们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有限,或许只有靠老师在课堂上偶尔一些有限的补充。

语法知识特别是古代汉语语法特点,学生因年代久远等原因对它知之甚少。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每年高考文言文也是必考内容之一,但是考生得分率普遍不高。

所以,用语法知识来提高考生文言文阅读解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如近年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考点,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二是分析人物直接或间接所表现出的性格或品质,三是对阅读文段内容和思想的分析, 四是文言句子翻译。

要完成这几个方面知识点的考查,前提条件是首先要读懂文本,然后才可逐一突破,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一篇文章作者在表情达意时, 并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个词,某个句子,他总是将一个个的词语按语法特点搭配组成句子, 又将一个个句子连缀起来成段成篇。

因此, 我们在理解某个字、词、句子的意义时,就可以通过语法知识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的联系,然后理解词义,理解句义,进而把握全篇大意。

语法知识掌握好了,特别是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了, 对于考生提高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能力是会有所帮助的。

语法分析在文言文题解中的应用

语法分析在文言文题解中的应用

(介词。把)
卿今为吾行也
(介词,替)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动词,成为)
吾因士大夫以至此,其可独享之乎
(副词,表反问)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一定)
思维流程:看句位 辨词性 析用法 比语意
现代文阅读题的审题和答题
1.从题干中揣摩命题的意图 2.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 3.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区位 4.从题干中得到答题的方法
3.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区位
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 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 (不超过48个字)
命题意图:“没有完全否定“——肯定了其中一部分
部分
”也并不是‘感激涕零’“——否定了其中一
答题区位:①文中作者肯定该书的内容
②文中作者否定该书不足之处的内容
4.从题干中得到答题的方法
(正确解释:台阶)
解题注意:词语的解释要和词性相一致
二、通过语法分析来确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判断下面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余以乾隆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介词,在)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介词,带领) ③作《师说》以贻之(连词,用来、来) ④(众人)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⑤(士卒)得鱼腹中书,故以怪之矣(副词,已经)
思维流程:先用法,后意义。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介词,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某为十余年。(连词,因为)
以地事秦,犹抢薪救火。
(介词,拿、用)
天将以酬长厚者。
(介词,拿、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动词,定下、想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文言文阅读:巧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

文言文阅读:巧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

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

(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句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

【特别提醒】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

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了主语。

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属于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

”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安在”(“安在”的意思是“在哪里”,谓语是“在”,宾语“安”前置)、《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都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前置的谓语。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

1.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一句中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二句中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是省略了主语。

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浅析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分析法

浅析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分析法

浅析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分析法[摘要]抓住文言文的筋和骨,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结合语境,运用语法分析法,轻松愉快,事半功倍地学习文言文。

[关键词]授之以鱼授之以渔语法掌握语境分析现在,在文言文学习上,很多老师采用的是“授之以鱼”法,即让学生死记硬背文言词语的意义,以便在使用时再现出来。

然而,语境是千变万化的,依附于语境而存在的语意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机械地再现原记忆也就在千变万化的现实面前茫然而错乱了。

那么,“授之以鱼”法是不是完全不需要呢?我们究竟该怎样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简析。

一、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做好语法分析的前提准备1.明确单句分析步骤一般在单句分析过程中,我们首先将句子分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找出全句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然后再看谓语由哪种动词充当,以及后面跟着的宾语和补语,最后,在主语部分找出附加在其前面的定语,在谓语部分找出附加在其前面的状语。

可用简图表示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2.掌握各种词的特性及作用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能带宾语,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的词,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和谓语。

非谓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不能作谓语的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时间、范围、方式等意义的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在句中作状语。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常与量词组成数量短语,一般不单独作句子成分。

量词是用来计算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数量的词,与数词或指示代词组成量词短语,一般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代词是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它是词类系统中的特殊类别,可以代替或指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量词等各类实词。

它与其所代替或指示的词的语法功能相当,没有独立的语法特点。

语法分析在文言文中阅读中的运用

语法分析在文言文中阅读中的运用

语法分析在文言文中阅读中的运用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就是理解,理解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代意。

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并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个词、某个句子,他总是将一个个的词语搭配起来组成句子,又将一个个句子连缀起来成段成篇。

因此,我们在理解某个词、某个句子的意义时,也就可以——而且应该,跳出该词、该句,着眼于句子、句群,通过对词的组合,对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词义,理解句义。

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一、通过分析词的组合,辨明用法,理解词义。

一个词,尽管义项繁多,但当它进入句子,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

所以解释代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它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意义。

词和词的组合,总有一定的意义关系,有一定的规则,分析词和词的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如:侯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孤立地看这句中的“微”,许多学生是很容易草率地回答“微小”的。

“微”是有这个意义,但我们的目光如果放宽一点,就会发现,“微”是修饰动词“察”的,与“察”构成偏正短语,译为“微小的观察”显然是不通的。

侯生怎样“观察”?结合“微”的“小”这一意义,联系一下“察”,学生是不难想出“悄悄地、暗暗地”这一意思的。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活用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

如果我们平时只是告诉学生,它本来是什么词,现在活用为什么词,意即什么什么,学生是难以理解透彻,也是难以记住的。

如果我们能够带领学生分析一下前后词的组合关系,再讲活用现象,学生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记忆也一定能保持得持久些。

当然,学生如果养成了分析的习惯,有些东西也就无须死记硬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分析在文言文阅读的运用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说它重要,不仅是因为文言文阅读在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试卷中占的比例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对我们整个语文学习的重大影响。

无论是从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而言,还是从提高高考语文学科成绩的实际出发,提升学生准确地解读和推断文言词语的阅读思维素质,都理应是富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的。

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就是理解,理解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文意。

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并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个词、某个句子,他总是将一个个的词语搭配起来组成句子,又将一个个句子连缀起来成段成篇。

因此,我们在理解某个词、某个句子的意义时,也就可以——而且应该,跳出该词、该句,着眼于句子、句群,通过对词的组合,对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词义,理解句义。

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一、通过分析词的组合,辨明用法,理解词义。

一个词,尽管义项繁多,但当它进入句子,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

所以解释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它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意义。

词和词的组合,总有一定的意义关系,有一定的规则,分析词和词的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如:(侯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孤立地看这句中的“微”,许多学生是很容易草率地回答“微小”的。

“微”是有这个意义,但我们的目光如果放宽一点,就会发现,“微”是修饰动词“察”的,与“察”构成偏正短语,译为“微小的观察”显然是不通的。

侯生怎样“观察”?结合“微”的“小”这一意义,一下“察”,学生是不难想出“悄悄地、暗暗地”这一意思的。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活用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

如果我们平时只是告诉学生,它本来是什么词,现在活用为什么词,意即什么什么,学生是难以理解透彻,也是难以记住的。

如果我们能够带领学生分析一下前后词的组合关系,再讲活用现象,学生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记忆也一定能保持得持久些。


然,学生如果养成了分析的习惯,有些东西也就无须死记硬背了。

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0XX语文高考全国卷)
这是一道翻译题,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

根据我们平时所讲,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做主语的话,一般就是名词作状语。

如果学生能够注意到“廷”和“面”的后面分别是“折”和“从”两个动词,而且这里已经有了主语“裴矩”,也就能把这两个字翻译为“当廷”、“当面”,从而准确地把句子译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二、通过成分的分析,把握句式特点,理解语义。

文言句式和活用是多年高考必考的内容,20XX年语文考纲又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必考内容,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掌握文言句式,关键是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句子语法特点。

《师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讲解这个句子,我们一般总是问学生:句中“之”是什么用法?然后强调:这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学生听了记了,过后也忘了。

后来,我从语法分析入手,叫学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该句无宾语),并提醒他们可以从“久”字入手。

学生很快就划分好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主语的特征,再思考“之”字的用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句:
忌不自信。

这个句子,直接就句式提问也未尝不可,但总有些“无用功”之感,会的不问也会,不会的问了也白问。

但如果从成分分析入手,问学生主语是什么?(邹忌),谓语呢?(信),“信”的对象呢?并与现代汉语作一翻比较,学生就能很快说出该句的句式特点,并能准确地把它翻译出来。

成分的界定,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句式,理解词义,有时对我们的思维还起着积极的制约作用,使我们的翻译规范而不随意。

如《促织》中的: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这个句子有同学就翻译为:村中有个少年,喜欢多事,驯养了一只蟋蟀。

从句意看,这样也可以、。

但严格地说,这样翻译不准确,“好事”是“少年”的定语,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好事”应该移到前面去翻译。

三、通过分析句子间的关系,理解句意,确定词义。

同词的组合一样,一段话中的句子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起来的。

而这
“一定的顺序”又反过来制约着我们的言语行为,规定着你说了“因为”,就得说“所以”,前面有个“如果”,后面就应该有个“那么”。

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句与句的关系分析,推断词句的意义。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准确地解读和推断文言词句,对于阅读者来说,既是阅读必备的综合能力之一,又是一个难点之所在。

但它却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前提,是关键。

95年高考文言文材料中有一句:
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

末句译为“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还是“所以才说你没有懂”呢?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都通。

但我们一下前面两句,就会发现问题。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第一句讲过去的“认识”,而二三句讲今天的看法,前后相对,构成转折。

上面的翻译,第一种显然更符合这一意义关系:我本以为……现在才知道……。

而“我才说”与前文是形成不了转折关系的。

再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独”应解释为“难道”,有学生认为理解为“唯独”也行,译为“为什么唯独不怜惜你的姐姐呢?”不是也通吗?我在讲解时,从句子间的关系出发,让学生回答,假如理解为“唯独”,前面应该是哪一意义的句子?并举了二例,让学生填句:
,唯独没有想到自己。

,唯独他没有到校。

这么一练一想,学生尽管还不能完全明白原句的关系,但至少可以悟到一点:“唯独”是要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的,而原句中理解为“唯独”与上文不连贯,构成不了转折关系。

如果一定要理解为“唯独”,那这一句就该这样说: 公子怜胜,亦怜他人,独不怜公子姊,何哉?
这就是“顺序“对句子的限制。

《捕蛇者说》中也有一句: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初读之下“犹信”很容易被翻译为“才相信”,但它还可以译为“还是真的”,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看一下前面一句:现在从蒋氏一家的遭遇来看——下面该接什么呢?不妨再举一些相近的例子:
这件事,现在看来,
这件事,从你这个角度来看,
它们的下面应该接什么句子?应该接说话人对“看”的对象的评价性的话,表示说话人的看法。

因此,“犹信”的主语应该是承前省略了的“孔子的话”,
谓语是“信”。

此句应译成:现在从蒋氏一家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是真的。

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面对比重大,任务中的文言文阅读,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内在因素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终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