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白居易(二) 爱情悲歌文稿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诗歌爱情(第二部)

百家讲坛诗歌爱情(第二部)

诗歌爱情
杨雨 中南大学 教授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横塘路·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长歌当哭为湘灵——从白居易的初恋悲剧看其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

长歌当哭为湘灵——从白居易的初恋悲剧看其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

二 、 白居 易在 符离及其初恋 爱情
白居易 , 祖籍太原 , 唐代宗大历七年(7 7 2年) 生 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 唐德宗建中二年 (8 年) 自 71 , 为避 徐 州 战乱 , 父把 家眷 送 往徐 州符 离县 居 住 , 其 至 德宗贞元十四年 ( 9 年 ) , 78 夏 诗人离开符离去 浮梁 依其 长 兄 , 符离 生 活前 后 长 达 十 几 年 之 久 。 在 此 在 期间, 诗人除有少数几年是流浪江南 、 放游苏杭 , 在 越中、 长安、 阳等地游学 以外 , 襄 其余 十多年基本都 是在符离家中度过 的。贞元五年 ( 8 7 9年 ) 白居易 ,
儿湘灵 , 二人 互相 爱 慕 , 一见 钟 情 , 很快 就 浸 沉 于 热
目标 明《 湘 灵 》 《 至 夜 怀 湘 灵 》 寄 、冬 2首 ; 拾 遗 先 王 生 考证 确定 描 写 与湘 灵 恋 爱 的 《 情》、 生 别 离 》、 感 《
恋之 中, 他们经常私下约会 , 在月光里 , 濉河旁 , 柳荫 下 、 花丛中, 桃 留下 了他们 爱 情 的足 迹 。 自居 易 经常
始— — 那 场撕 心 裂 肺 , 始 无 终 的初 恋 悲 剧 情 结 。 有 爱情 是 人生 不 可逾 越 的话题 , 恋 对 于 个 人 性情 的 初 影 响至 关重 要 , 其成 败所 得 , 于一 个人 的影 响甚 至 对 是一 辈 子 的 , 过此 类经 历 的人是 不 言而 喻 的 。 有 白居易 生 于世 代 仕 宦 之 家 , 因时 事 人 乱却 与 然 宿州 符 离 ( 属徐 州 ) 下 了不 解 之 缘 , 后 在符 离 唐 结 前
的爱情 遭 到 了 自家 的坚 决反 对 。 贞 元 九年 ( 9 7 3年 ) 天 , 冬 自居 易 的父 亲 白季 庚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白写《长恨歌》时,已三十五岁,但还未婚。

一个大龄的未婚之人,竟然写出了这么一出让时人(据说《长恨歌》写出之后,立马传遍大江南北,曾有倡女应聘的时候把此作为法宝:“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

白居易到别人家作客的时候,那些倡女一见到他就纷纷指点:此乃长恨歌歌主也。

可见此诗的流行程度),让后人不住感慨的故事,以至于一些历史书在写到唐玄宗如何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时也引用《长恨歌》诗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甚至写到安史之乱时,也来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一个光棍汉,如果没有情感经历,他又如何能写出这种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呢查一下书,看一看白所写的诗歌。

明白了,白有一个相好,而且是青梅竹马,她就是湘灵!白有一首《邻女》的诗是写湘灵的:“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白居易没事干,竟欣赏起邻居家一位15岁的姑娘,并且观察得这么仔细,还写到绣床,如果不是写湘灵,那白居易绝对是个不怀好意的色狼。

但我们都知道白居易不是色狼,所以这首诗只能是写15岁的湘灵。

据推算,白这时19岁。

也可以说白居易19岁时,和邻家15岁的湘灵确立了恋爱关系。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能结合呢白居易27岁的时候,他离开湘灵(即离开徐州符离的家)到江南叔父家时,一路上写了三首诗给湘灵。

第一首的题目就是《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他想湘灵想得泪眼朦胧,真是个有情男子!第二首《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从这首诗中看,白居易与湘灵的关系已发展到很深的地步了,深到什么程度,借用《长恨歌》的话应该是:“翡翠衾寒谁与共,孤灯挑尽未成眠。

”第三首《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chè裂开)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一曲旷世的爱情悲歌——也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一曲旷世的爱情悲歌——也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
与“感伤主题”说相近而又有重大区别的是“自伤主题”说。此说认为《长恨歌》主题是假借李、杨故事,表达对作者自己不幸爱情的感伤。他们考证,白居易年轻时有一个感情甚笃的恋人“湘灵”,二人历经感情磨难终未结成连理,以致白居易最后与夫人结婚时年纪已达36岁。所以,《长恨歌》中的李、杨已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李、杨,而是白居易根据自己的感情改造的李、杨,表达的是自己与“湘灵”永别离、长相思的绵绵之恨,是为自己的不幸爱情谱写的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
“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长恨歌》实际处于这样一个交汇点上: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一句中,就马嵬兵变进行具体的描绘,在南逃的过程中,皇帝的卫队止步不前,陈述杨国忠与杨贵妃的罪恶,杨国忠被处死,继而在卫队的压力下皇帝又处死杨贵妃,从此二人阴阳两隔,这对唐玄宗造成很大的打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与“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到了唐玄宗在贵妃死后两次痛苦欲绝的情感经历,表达出对贵妃的思念之情,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悔恨之情、思念之情令人动容。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我们谱写了一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旷世君主与一位家喻户晓的、倾国倾城的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

一、君王之恨――江山美人不可兼得。

历史严正地告诉我们,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他任用贤相、整顿吏治、改善财政措施,进行军事体制变革,弘扬文学艺术,使唐王朝的经济达到了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所描绘的空前水平,是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天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玄宗在励精图治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后,可以说拥有了国泰民安、四海清平的江山。

此时的唐明皇觉得年华似水,人生太短,容不下太多的快乐。

况且他还有些隐隐的寂寞,于是享乐主义的生活便来到了他的头脑中。

此时天不遂人愿的事发生了,伴随玄宗十多年的爱妃――武慧妃离他而去。

于是乎君王为填补爱情空缺,慰藉精神空虚,6l岁那年,宠爱上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纳入宫中封为贵妃。

这对君王来说真可谓“鱼和熊掌,二者兼得”。

从此之后枕着江山、抱着美人坐享天伦之乐了。

此时的他彻底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不但“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而且“从此君王不早朝。

”懒得上朝的玄宗就在他觉得贵妃尽日看不足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了。

他呕心沥血创立的江山谈笑间灰飞烟灭。

他费尽心机得到的美女在六军不发时无奈马前死。

一代明皇,面对江山与美人,不说二者得兼。

两全其美了,就是顾此失彼也可,可他偏偏是赔了“美人”,失了“江山”。

这怎么不使君王长“恨”呢?,二、贵妃之恨――红颜倾国奈何薄命。

诗人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首先写出贵妃符合倾国的标准,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绝代佳人。

正是因为这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便因有色而得宠。

也是因为贵妃的美艳,使得君王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当世界其他万物都不存在,几乎倾尽自己所有心思、能力去讨好杨大美人。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

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朝鲜等国都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

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较为有名。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名为《邻女》,《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以其深沉而悲切的爱情悲剧诗著称。

本文以解读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为主题,分析其作品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首先从白居易的爱情主题诗入手,探讨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接着介绍其爱情悲剧诗的背景,包括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

然后分析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及意象,探讨他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沉痛的爱情情感。

最后探讨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解读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及白居易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白居易、爱情、悲剧、诗、解读、主题、背景、风格、意象、表达方式、影响、价值、现实意义1. 引言1.1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爱情悲剧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

在他的诗中,爱情被描绘得既美好又令人心碎,充满了情感的起伏和挣扎。

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歌广泛涉及人们相爱、相思、相离的过程,通过诗人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爱情中的甜蜜和痛苦。

他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让人感受到爱情中的无力和无奈。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寂寞、思念和离别等意象,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他对爱情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对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人性的探索,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究。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情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人类对爱情的不竭追求和追溯。

2. 正文2.1 白居易的爱情主题诗白居易的爱情主题诗主要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诗歌中,爱情被描绘成一种美好而又矛盾的情感,既有快乐和甜蜜,也有苦涩和伤感。

他将自己的爱情经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用细腻动人的词藻表达对情人的眷恋和思念。

古代诗词鉴赏白居易的爱情诗歌

古代诗词鉴赏白居易的爱情诗歌

古代诗词鉴赏白居易的爱情诗歌白居易的爱情诗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历代文人墨客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赞美和感悟。

而在古代诗词中,白居易以其深情细腻的文字,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歌。

本文将以白居易的爱情诗歌为主题,探究他在古代诗词中的鉴赏价值。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诗鬼”。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各个题材,其中以爱情诗最为著名。

白居易的爱情诗歌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引发读者共鸣。

以下将选取几首代表作品进行鉴赏。

首先是《长恨歌》。

《长恨歌》以白居易独特的视角,描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悲剧。

诗歌通过对杨贵妃殉国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逝去爱情的无尽思念之情。

白居易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表达,表现出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

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悲凉之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琵琶行》。

《琵琶行》描绘了一个古老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诗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反映了乐师心中的喜怒哀乐。

通过音乐的表达,诗人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不舍和思念。

白居易以流畅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琵琶的音韵和乐声,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琵琶的悲鸣。

再者是《杨柳枝词》。

《杨柳枝词》是白居易创作的一组词,以杨贵妃的身份出现,内容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其中的《草书闺意》以鲜明的形象描绘了杨贵妃守着春宵不放夜灯的情景,透露出她对唐玄宗的深情厚意。

白居易用细腻的描写和婉转的词句,抒发了对杨贵妃的爱恋之情,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而深沉的爱情。

最后是《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的这首诗描绘了长堤上游人行赏花的情景,其中融入了对爱情的描摹。

诗中的“而今都道是金陵,旧事都付笑谈中”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爱情的淡然和莫测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情况的描绘,白居易以细腻而风趣的文字展现了对爱情的思考和回忆。

白居易的爱情诗歌以其叙述能力、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等方面的独特魅力而著称。

百家讲坛白居易(二)爱情悲歌文稿

百家讲坛白居易(二)爱情悲歌文稿

百家讲坛白居易(二)爱情悲歌文稿第一篇:百家讲坛白居易(二) 爱情悲歌文稿百家讲坛白居易(二)爱情悲歌同期声:少年成名的白居易果然才华横溢,在他35岁时就写出了著名的诗篇《长恨歌》,历代的诗词研究专家一致认为《长恨歌》堪称艺术全壁,全篇都很出色,几乎没有败笔,仅一篇《长恨歌》就确立了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长恨歌》全篇120句,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

那么唐玄宗和杨贵妃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杨贵妃先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妃,再是唐玄宗的爱妃,这中间关系的转变让后人议论纷纷,那么这种情况在白居易的笔下他会如何处理呢?诗人会不会客观的反映历史的真实呢?南京大学莫砺峰教授为你讲述系列节目白居易之《爱情悲歌》。

莫砺峰:《长恨歌》一开始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他当然没有直接说唐玄宗,唐明皇不能这样说,唐朝人写本朝的事情一般都是用汉来做比喻的,叫做以汉喻唐。

那么这里的汉皇当然实际上指的是唐玄宗了,那么所说的汉皇又是谁呢?当然指的是汉武帝。

汉朝一个比较伟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好色成性的君主,所以用他来比拟唐玄宗。

那我们看看他说:“汉皇重色思倾国。

”他爱好女女色成天到晚想找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多年求不得”,御宇就是统治天下,统治宇内。

他统治天下很多年都一直在找美女,我们来看看这说的是不是事实,好色就是齐澣本来这个字面上的意思是喜欢美丽的异性,但是一般的是用在男性对女性,我们说男性好色,这个男人喜欢美女这叫好色,这个本来也许是大部分男人都有的一种天性,人谁不爱美呢,他喜欢美女。

问题是好色这个事情假如发生在一般人的身上普通老百姓假如他好色问题不是太大,但是假如发生在帝王的身上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为什么?因为帝王的身份跟普通人不一样,古代的帝王被人认为是天子,上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间的,所以帝王一旦好色往往后果就严重了。

因此孔夫子有一次看到卫灵公跟一个叫南子的美女坐在一辆车子里面招摇过市,他老人家就很不高兴了,“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百家讲坛《白居易》

百家讲坛《白居易》

百家讲坛《白居易》观看白居易(七)知足常乐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大诗人,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名句传颂至今、历久不衰。

白居易为自己取字乐天,乐天来源于《易经》中的一句话“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顺应天命就没有忧虑,这似乎是诗人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外在流露。

然而,有一位后世的理学家却认为,白居易文不对心,他并非一个豁达、超脱的人。

(百家讲坛2010年第23期)观看白居易(六)急流勇退白居易与元稹之间那段生死不渝的友情,帮助白居易走过了人生的风雨波折,缓解了他的很多人生痛苦,但是白居易有一个痛苦却一直难以释怀,那就是作为读书人他既想兼济天下做一番事业,可是又不愿意面对官场上的烦恼纷争。

同样,这种两难的选择,千百年来也一直困扰着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出来做官,要么归隐。

但是白居易在五十八岁来到洛阳之后,他竟然找到了一条不同于前人的人生之路。

这条道路的选择,成功地使白居易在一次血流成河的屠杀中幸免于难;但是白居易也因此引来了后人的种种非议。

本期节目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精彩讲述白居易之《急流勇退》。

(百家讲坛2010年第22期)观看白居易(五)相濡以沫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地方官的时候政绩斐然,但是由于他豪放不羁,直言进谏,得罪了朋党,在官场上也是一而再地受罚被贬;很庆幸的是,白居易还有一位肝胆相照、风雨同当的朋友元稹与他同行,在尔虞我诈的黑暗官场里,元稹的友情成为白居易闯过人生风风雨雨的巨大精神支柱。

白居易与元稹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六年,但是他们的友谊却超过了三十年,而且至死不变。

(百家讲坛2010年第21期)观看白居易(四)宦海沉浮前面的节目说到,唐朝元和十年发生了宰相被刺杀的恶性事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

虽然他的主张并没有错,但由于他平时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白居易背着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无辜被贬让原本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受到了巨大打击,正是在经历了这次重大变故之后,白居易创作了可与《长恨歌》相媲美的长诗--《琵琶行》。

白居易最感人的爱情诗

白居易最感人的爱情诗

白居易最感人的爱情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涉及各个领域,其中爱情诗更是令人动容。

白居易以其深情款款的作品,展现了他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深沉情感。

下面将介绍几首白居易最感人的爱情诗。

首先,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悲壮爱情。

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中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和才华,以及唐玄宗对她的钟爱之情。

诗句中流露出的忧伤和无奈,使人们对这段悲剧爱情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其次,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妻子的深情告别之作。

诗中表达了白居易对妻子离去的思念和痛苦。

他以草原为背景,将自己的离别之情融入其中,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无尽思念和不舍之情。

这首诗中的每一个词句都透露出白居易的深情和对妻子的深深的爱意。

还有一首令人感动的爱情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终章》。

这首诗是对《长恨歌》的补充和延续,也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再度描述。

白居易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和痛苦。

诗中表达的深情和悲伤,在读者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感动。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爱情诗作中充满了深情和感人之情。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表达,将爱情中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更是对人类情感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壮爱情,还是白居易对妻子的深情告别,都使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与悲壮。

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引起人们对爱情的思考和共鸣,成为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为感人的爱情诗作之一。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长恨歌》是一篇非常优秀和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不但词藻华丽,它还蕴含着创白居易丰富的感情,与此同时又叙述了安史之乱的部分经过,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关于白居易创作这首名篇的意图,各方也有不同的猜测。

有人认为《长恨歌》是一首讽喻诗,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有人认为白居易写此诗是为了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白居易为他们的爱情悲剧感到惋惜,因此写了一个奇幻的结局;有人认为白居易写此诗既有讽刺唐玄宗之心,亦有歌颂爱情之意。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三种,不过我认为白居易写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惋惜和遗憾,讽刺唐玄宗也是为了表达他心中强烈的惋惜和遗憾。

这首诗中讽喻的部分也很明显,比如开篇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唐玄宗似乎是个不太靠谱的皇帝,整日沉迷于女色。

再比如这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更是直接指责唐玄宗不思朝政,整日只知道陪美人享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得知杨贵妃姿色不凡,备受恩宠,以至于成为了“红颜祸水”。

接下来笔锋一转,“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一段开始写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而将士们不满于唐玄宗对杨贵妃过分的恩宠,要求处死杨贵妃,否则“六军不发”。

唐玄宗万般无奈,无力保护杨玉环,于是杨玉环死于马嵬坡。

可以说安史之乱既是大唐国运的重大转折点,又是唐玄宗一生的转折点,亦是本诗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作者:魏诗筱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5期魏诗筱[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00]摘要:本文主要对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进行深度解读,这类诗歌中所描写的爱情往往初时美好,然而在历经种种波折后,男女主人公最终离散,结局不得圆满。

这些诗中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悲剧爱情观念,营构了“幻梦总成空”“误妾百年身”的独特悲剧意蕴。

这与白居易本人的心理创伤、身世投影以及那个时代所呈现出的情感压抑有关。

关键词:白居易爱情悲剧创伤据考证,白居易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

少年时在徐州符离,他与邻居女孩湘灵相识,二人青梅竹马,从初识走向初恋,从情窦初开的美好发展为咫尺天涯的悲剧。

白居易考中进士,向母亲表示要娶湘灵为妻,但是受当时社会门第等级观念和封建礼教的影响,遭到母亲拒绝。

后来白居易也多次向母亲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造成了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悲剧结局。

白居易把曾经让他刻骨铭心的爱情和爱而不得的悲痛都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诗歌之中形成一种情结。

“情结是一种以单一情感或者多种情感交叉为特征的关系中的内倾化矛盾,其起因通常是创伤、情感打击等类似的东西,是压抑到内部的个体无意识。

”他把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愿望、无法得到的圆满爱情结局,一一投射到了自己的诗句之中。

《长相思》《感秋寄远》把恋人离别的痛苦与相思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诗人追求永恒爱情和渴望圆满爱情结局的执念。

《井底引银瓶》讲述了虽然男女在初相恋时情深意笃,然而随着封建礼教、等级观念等外在条件的压迫与另一半的变心、负心,曾经一往情深的爱恋最终也只剩下无尽怨恨的爱情悲剧故事。

白居易用他平实的语言刻画着古代男女身处爱恋之中的喜怒哀乐。

这些人有向往爱情、追求爱情的勇气,有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他们都曾为爱付出过真挚情感。

同时,诗人也描写了这些有情人在爱情出现危机时微妙的心理变化。

这些因素共同映衬出诗歌深层的悲剧内涵,使这些爱情诗在中国古代诗坛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白居易百家讲坛讲稿(内容简介)

白居易百家讲坛讲稿(内容简介)

白居易百家讲坛讲稿(内容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

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谕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百家讲坛《白居易》合集

百家讲坛《白居易》合集

百家讲坛《白居易》合集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

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内容提要: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关键词:《长恨歌》唐玄宗杨贵妃风情爱情主题《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杰作,但却令学术界长期以来为之争论不休,其焦点在于主题思想方面,曾引发过较大规模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其要者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

近年来,张中宇先生在《文学评论》[1](P. 148-151)、《北京大学学报》[2](P. 90-97)等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及《长恨歌》的主题,最近又出版了《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一书(中华书局2005年),进一步提出了“婉讽主题说”。

本文试图在进一步解读与考证《长恨歌》的基础上,对各家观点进行扼要地检讨,并重点针对张中宇先生的“婉讽说”进行商榷,然后对“爱情主题说”提供一些新的证据与看法,希望有助于促进《长恨歌》主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长恨歌》主题的学术史回顾对《长恨歌》主题的解读从古至今绵延不断,并引发不少争议。

最早涉及此事的还应该是白居易本人。

其《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3]就点明了该诗的主旨与男女风情有关,这成为后世“爱情主题说”的源头。

与白居易同时的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云:“乐天因为《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4](P. 4201)也就是说白居易是要借助李、杨故事,惩戒导致祸乱的“尤物”,阻断祸乱的根源,以此作为将来的鉴戒。

应该说这是讽喻说的最早源头,也成为当代学者“讽喻主题说”的一大论据之一。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2)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2)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2)当今学术界对《长恨歌》主题的讨论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新的观点层出不穷。

目前已有学者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综述,如张中宇《新时期长恨歌主题研究评述》,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二者较为详细地总结了20世纪以来的各种观点和研究成果,读者可以参阅。

周相录专著《〈长恨歌〉研究》的第一章《〈长恨歌〉研究的历史回顾》则将《长恨歌》主题括为“隐事主题说”、“讽隐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时代感伤主题说及其他”五种。

张中宇的总结最为全面,共括为“爱情主题说”、“隐事说”、“讽谕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六种,并在其专著《白居易〈长恨歌〉研究》提出了“婉讽主题”说,他认为《长恨歌》描写李杨真情对于表现政治主题具有重要甚至关键作用。

如果不大力渲染李杨爱情,《长恨歌》表达政治主题的力度将极其有限或难以实现。

他的结论是:“《长恨歌》的主题是,通过李杨情爱悲剧的复杂过程,反映封建帝王荒弛朝政、政治腐败等造成国家动荡、爱妃惨死及凄苦悲凉、深情无寄的严重后果,婉转批评唐玄宗因为承平日久滋生的骄矜懈怠而重色情、忽视国家管理的错误行为,并以此作为后世的鉴戒。

”这种观点目前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二、“风情”考辨实际上,张中宇先生的“婉讽主题说”也属于讽谕说,而且其主要论据之一是认为“一篇长恨有风情”是指“《长恨歌》具有《》‘风诗之性情’”,“风情”一词即指“风诗之情”,它与“十首秦吟近正声”的“正声”分别继承了《诗经》风、雅传统。

张先生曾写专文《“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后又在《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一书中专列有“风情考略”一节,对自汉以来的“风诗之情”进行了考辨。

但遗憾的是,作者考辨了“风”、“风诗”、“风人之诗”、“风诗之情”甚至“风骨”,而“风情”一词在其所引材料中竟然未出现一次。

《长恨歌》:白居易叙述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情爱情故事

《长恨歌》:白居易叙述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情爱情故事

长恨歌:白居易叙述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情爱情故事引言《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长篇叙事诗,全文以王昭君与唐明皇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而深沉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悲情和命运纠缠。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探索其中的爱恨离合、悲喜交加。

王昭君——美丽动人的倾国佳人王昭君,名小英,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倾国之美”,是西域安息国公主,身世显赫。

她自幼聪颖、美貌出众,并具备非凡的音乐天赋。

年纪不过十四岁时,她便被选中成为唐朝第七位皇帝——唐明皇(李隆基)的贵妃。

唐明皇——才华出众却深陷宠幸与痛苦之中唐明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他以其卓越的才艺和大胆的改革举措而被后人称为“圣君”,但也因过度享乐和纵容宠臣而引发了政治腐败。

对于王昭君,他深深地爱慕着她的美貌和才华,并赋予她特殊的宠爱和尊荣。

悲情爱情故事的开端在王昭君成为贵妃之后,她与唐明皇之间逐渐产生了真挚而纯粹的爱情。

他们相依相伴,共同欢笑和哭泣,度过了多次分别和重聚。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施加了残酷的考验。

命运的捉弄与离别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外交等),王昭君被迫离开长安前往边疆地区,与唐明皇被迫分离。

两个相爱的灵魂被无情地拆散,唐明皇只能孤单地思念着王昭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心中的思念愈发强烈。

唐明皇的望女楼为了让王昭君从远方感受到自己的爱意,唐明皇修筑了著名的“望女楼”。

他在这座楼中观望着远方,期待着王昭君的归来。

然而,王昭君并没有再回到唐朝,命运如同一把无形的手,将他们之间的距离变得无法逾越。

王昭君最后的日子在未能与唐明皇团聚的情况下,王昭君被迫与她一同被派往吐蕃。

此时,她已经深受疾病折磨。

尽管如此,在临终之前,她还是表达了对唐明皇深沉的爱意和思念之情。

反思与悲伤《长恨歌》通过细腻凄美的描写展现出王昭君与唐明皇之间爱情故事中承载的无尽哀愁和悲伤。

这是一个充满命运捉弄和离别伤痛的故事,也是对人生苦难及爱情挫折的深刻反思。

悲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悲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悲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悲歌唐代:白居易白头新洗镜新磨,老逼身来不奈何。

耳里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

塞鸿遇暖犹回翅,江水因潮亦反波。

独有衰颜留不得,醉来无计但悲歌。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908篇诗文乐府杂咏六首。

东飞凫唐代:陆龟蒙裁得尺锦书,欲寄东飞凫。

胫短翅亦短,雌雄恋菰蒲。

荆渚病中,因思匡庐,遂成三百字,寄梁先辈唐代:齐己生老病死者,早闻天竺书。

相随几汩没,不了堪欷歔.自理自可适,他人谁与袪。

应当入寂灭,乃得长销除。

前月已骨立,今朝还貌舒。

披衣试步履,倚策聊踌躇。

江月青眸冷,秋风白发疏。

新题忆剡硾,旧约怀匡庐。

张野久绝迹,乐天曾卜居。

空龛掩薜荔,瀑布喷展开阅读全文∨生老病死者,早闻天竺书。

相随几汩没,不了堪欷歔. 自理自可适,他人谁与袪。

应当入寂灭,乃得长销除。

前月已骨立,今朝还貌舒。

披衣试步履,倚策聊踌躇。

江月青眸冷,秋风白发疏。

新题忆剡硾,旧约怀匡庐。

张野久绝迹,乐天曾卜居。

空龛掩薜荔,瀑布喷蟾蜍。

古桧鸣玄鹤,凉泉跃锦鱼。

狂吟树荫映,纵踏花蔫菸。

唇舌既已闲,心脾亦散摅。

松窗有偃息,石径无趑趄。

梦冷通仙阙,神融合太虚。

千峰杳霭际,万壑明清初。

长往期非晚,半生闲有馀。

依刘未是咏,访戴宁忘诸。

稽古堪求己,观时好笑渠。

埋头逐小利,没脚拖长裾。

道种将闲养,情田把药鉏.幽香发兰蕙,秽莽摧丘墟。

敢谓囊盈物,那言庾满储。

微烟动晨爨,细雨滋园蔬。

藓乱珍禽羽,门稀长者车。

冥机坐兀兀,著履行徐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白居易(二)爱情悲歌同期声:少年成名的白居易果然才华横溢,在他35岁时就写出了著名的诗篇《长恨歌》,历代的诗词研究专家一致认为《长恨歌》堪称艺术全壁,全篇都很出色,几乎没有败笔,仅一篇《长恨歌》就确立了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长恨歌》全篇120句,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

那么唐玄宗和杨贵妃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杨贵妃先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妃,再是唐玄宗的爱妃,这中间关系的转变让后人议论纷纷,那么这种情况在白居易的笔下他会如何处理呢?诗人会不会客观的反映历史的真实呢?南京大学莫砺峰教授为你讲述系列节目白居易之《爱情悲歌》。

莫砺峰:《长恨歌》一开始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他当然没有直接说唐玄宗,唐明皇不能这样说,唐朝人写本朝的事情一般都是用汉来做比喻的,叫做以汉喻唐。

那么这里的汉皇当然实际上指的是唐玄宗了,那么所说的汉皇又是谁呢?当然指的是汉武帝。

汉朝一个比较伟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好色成性的君主,所以用他来比拟唐玄宗。

那我们看看他说:“汉皇重色思倾国。

”他爱好女女色成天到晚想找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多年求不得”,御宇就是统治天下,统治宇内。

他统治天下很多年都一直在找美女,我们来看看这说的是不是事实,好色就是齐澣本来这个字面上的意思是喜欢美丽的异性,但是一般的是用在男性对女性,我们说男性好色,这个男人喜欢美女这叫好色,这个本来也许是大部分男人都有的一种天性,人谁不爱美呢,他喜欢美女。

问题是好色这个事情假如发生在一般人的身上普通老百姓假如他好色问题不是太大,但是假如发生在帝王的身上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为什么?因为帝王的身份跟普通人不一样,古代的帝王被人认为是天子,上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间的,所以帝王一旦好色往往后果就严重了。

因此孔夫子有一次看到卫灵公跟一个叫南子的美女坐在一辆车子里面招摇过市,他老人家就很不高兴了,“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说完了吧,完蛋了,我没有看到过君主好德喜欢贤才,喜欢道德像好色这么厉害的,他不高兴,来批评这个卫灵公。

我有时候想假如孔夫子看到一个平头百姓跟他家里的一个不能美貌的妻子或者是谁坐在一个车子里,他可能不会这么生气,因为老百姓好色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后果,帝王好色才会有严重的后果。

那么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开篇第一句说:“汉皇重色”,当然我们说这是历史事实,汉武帝确实是好色的。

大家都知道“金屋藏娇》这个词语这是汉武帝创造的,创造这个成语还不稀奇,问题是这个成语是他很幼小的时候创造的,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顽童时候他就说了金屋藏娇了,他就说我将来要娶到陈阿娇做皇后,我就造一个黄金的房子来给她住,果然后来汉武帝一辈子他身边是美女不断,除了皇后陈阿娇以外后来有卫子夫,有李夫人,有勾弋夫人等等,就是美女很多而且不停地换,一会儿宠爱这个,一会儿又宠爱那个了。

当然我们说帝王身边多美女,帝王可以不断地换美女,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有制度保障的,制度规定是这样子,他可以这样做。

那么唐玄宗是不是一样呢?白居易用这个汉武帝来比喻唐玄宗,唐玄宗是不是同样呢?差不多。

唐玄宗统治有两个年号,前面一个叫开元,后面一个叫天宝,大致上来说开元年间他还比较勤于国事,天下治理得比较好,所以唐朝人认为开元是盛世,到了天宝慢慢的就不行了,这个转变的过程跟他好色有一点关系,天宝后年唐玄宗派了很多使者到处去寻访美女,找来干什么呢?充实他的后宫,当时派出来的这个使者因为使命就是找美女,所以这些使者的名字叫花鸟使,就是出去找花,找鸟的使者,不是什么大事情,找美女的使者。

那么唐玄宗一生中间有确实曾经宠爱过很多美貌的嫔妃,比如说皇甫德仪,比如刘才人,比如武惠妃,他最后宠爱的这个叫武惠妃,非常宠爱她,他都要想立她为皇后了,但是因为大臣反对才没有立上。

武惠妃其人非常美貌,同时也非常会笼络唐玄宗,但是这个人人品不好,武惠妃39岁就死了,怎么死的?是被鬼吓死的,因为打心术不正她做的惠妃以后她就对不是她亲生的那几个王子就是唐玄宗跟王皇后,跟其他的嫔妃生的一个太子还有两个王子武惠妃都设计把他们害死了,还骗唐玄宗说他们要来害我等等,就把他们害死了。

三个王子被害死以后冤魂来找武惠妃索名,结果就把武惠妃给吓死了,所以她39岁就死了。

好,武惠妃一死因为唐玄宗多年以来就专门宠爱她的,这一死唐玄宗身边没有美女了,当然不是美女,宫里还有很多美女但是他都看不上眼,他看她们都觉得不美了。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事情唐玄宗要另外再寻找一个美女,那么当然皇帝急,太监也急,高力士这些人也帮他找。

好,这样一找就不该发生的事情就发生了,就是唐玄宗这一次找美女在武惠妃死以后找美女,最后找到了谁呢?找到了他的儿媳妇,就是后来的杨贵妃,当时叫杨玉环。

同期声:杨玉环出身于宦门世家,早年丧父,她被寄养在了洛阳叔父的加中,杨家乃书香门第世带官宦,杨玉环也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

杨玉环性格温婉,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并擅弹琵琶,那么这样一位绝代女子是怎样被唐玄宗发现的呢?莫砺峰:杨玉环17岁那一年她参加了一次宫廷的婚礼,皇宫里面有一个咸阳公主招驸马要出嫁,当然举行盛大的婚礼。

杨玉环也来参加了,那时候她才17岁,这个事情发生在公元735年,这个婚礼很盛大好多人都来参加,武惠妃的儿子,就是武惠妃跟唐玄宗的亲生的儿子叫李瑁,李瑁是封为寿王的,长寿的寿,寿王也来参加了,寿王一眼就看中17岁的杨玉环,国色天香一下子就看中她了,所以肯定对她的妈妈说我看中这个姑娘了,所以武惠妃就向唐玄宗提出来说我们把杨玉环招为媳妇吧,让这个寿王娶她。

唐玄宗也同意了,当年年底就下了诏书封杨玉环为寿王妃,请大家记住这个年代,735年因为下这个诏书,唐朝的诏书,唐朝下文件有诏名,这个是记录在《唐大诏令记》里,735年12月24号一点都不错的,就是朝廷下文书了,封这个杨玉环为寿王的王妃。

但是过了两年以后到了公元737年,武惠妃突然死了,武惠妃突然去世,这一去世唐玄宗身边没有他喜欢的嫔妃,要重新招美女了。

然后就找到这个实际上已经成为寿王王妃的杨玉环,这个具体的过程在《旧唐书》也好,《新唐书》也好这些正史中间都讳莫如深,都不提,模糊其词,为什么?因为这个事情不正当,唐玄宗这个时候跟杨玉环之间两个人的关系实际上公公和儿媳妇的关系,所以觉得不正当,所以正史里都不提。

但是野史就不管了,野史它不是正史它可以说,所以我们来看一看《长恨歌传》里是怎么写的,那么就在陈鸿的《长恨歌传》里面对于唐玄宗怎么会找到杨玉环的记得很清楚,当然,这是在武惠妃去世以后了,在公元737年以后,说那一年的十月天气寒冷,农历十月已经很冷了,唐玄宗有一个习惯天气寒冷以后就到骊山到华清宫里去,因为华清宫里面有温泉,那里可以避寒。

所以那年十月他又去了,皇帝一去当然很多人都跟着去啊,贵夫人很多,内外命妇都一起跟着去,然后就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

《长恨歌传》里面记的非常清楚,也非常的详细,它是这样说的:“上心油然,若有顾遇;左右前后,粉色如土。

”这是什么意思?上就是皇上,就是皇上的心悠然突然兴奋起来了,唐玄宗突然一阵兴奋“若有顾遇”他仿佛在人群中间看到了一个绝代美女的身影,但是还没看清楚因为人很多,仪仗队大家排着一起走跟着他,还没看清楚就不见了,一闪就不见了,等他再回过头来仔细的看周围其他的贵夫人呢,发现左右前后粉色如土,就是周围那些涂脂抹粉的贵夫人像泥土一样毫无光彩,不是他要看的,这个人不见了,一闪就不见了。

当然,皇帝看中了所以太监就忙起来,他就去派高力士去找,高力士就到外面去搜,当然暗中的去搜,偷偷的去搜。

这一找从寿王的王宫里,寿王李瑁的宫殿里面把杨玉环找出来,这就是唐玄宗看中的,实际上当然就是他的儿媳妇。

由于这件事情在正史里面记的不是特别的清楚,所以后代有不少的学者来争论这个事情,封建时代的不少学者比如宋代的张俞,清代的朱彝尊,他们都反复的考证,他们说唐玄宗看中杨玉环这个事情后来把她接到宫里去了,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杨玉环跟寿王之间还没有正式成为夫妻,就是已经许了同意她配给寿王了,但是因为成为一个寿王的妃子有很多的仪式,仪式很烦,要举行礼节仪式非常的繁复,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被唐玄宗看到了,他们的言下之意无非就是说杨玉环被唐玄宗看中然后接到宫里去的时候还没有跟寿王真正的发生关系,她还是一个处女,这样实际上还不算是公公霸占儿媳妇,要想帮唐玄宗开脱的。

但实际上这种开脱是徒劳的,我们都知道我们有一个非常尊敬的学者,就是陈寅恪,就是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先生在他的一本《元白诗笺证稿》里面有非常周密的考证已经推翻了这种说法。

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弄清楚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刚才说了公元735年12月唐玄宗就是朝廷下诏册封杨玉环为寿王王妃,那么等到第二个有明确记录的事情是什么呢?是唐玄宗让杨玉环进入一个道院,就是出家做女道士,这个事情也是有明确的记录,发生在公元740年,为什么让她做女道士呢?实际上是唐玄宗为了要霸占这个儿媳妇做的一些掩耳盗铃的事情,他的意思无非就是说杨玉环现在已经出家了,出家已经断了红尘,跟红尘也就没关系了,她是另外一个人物了,出家到乐观道院里面成了女道士,她再还俗再到宫里去嫁给唐玄宗这就没有关系了,不是他儿媳妇,他无非是掩耳盗铃,那么由于这第二件事情有明确的年代记录,我们看看时间差有5年,5年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不管唐朝把一个女性册立为一个王子的王妃,这个过程有多么繁复,这个仪式有多么复杂也不可能需要5年,不能说5年仪式还没有完成,他两个还没真正结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唐玄宗霸占儿媳妇这个罪名的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回避的,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应该说我们现在已经清楚了。

同期声:不管唐玄宗如何为自己掩饰他和杨贵妃的关系还是被历代的历史学家证实了,那么这种在世人看来的畸恋白居易该如何下笔呢?如果真实记录他就不会有“为蹲着讳”的顾忌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白居易会如何处理这一敏感问题呢?莫砺峰:那么我们再回到《长恨歌》上面,看看《长恨歌》是怎么说的,《长恨歌》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他说杨玉环这个姑娘生长在杨家,在深宅大院里面根本就没有人认识她,谁都不知道她是非常漂亮,国色天香,但是外人都不知道。

但是由于她是天生的一个美女这样的美女她是不会长期被埋没掉的,所以最后还是被发现了,“一朝选在君王侧”,最后就选到帝王身边去了,选到唐玄宗身边去了。

这写的是事实吗?应该说不是事实,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事实不是这样的。

当然在古代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性如果她是绝代的美貌,她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最高的价值就是被帝王赏识被皇帝发现了,被皇帝赏识了。

我们看汉代的王昭君,王昭君由于她的美貌没有及时地被汉元帝知道,了解,所以她就远嫁匈奴,后来死在异国他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