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边的老人》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并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初步认识海明威其人,以及他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根据小说的推进,从小说的人物对话的矛盾性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方面从矛盾冲突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着手,对整部作

品有一个总体性和细节性的分析,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发战、悲悯。教学重难点:1、人物形象的刻画所采用的方法及其产生的效果

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前半部分课时:海明威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主要作品的介绍,通过两个短语—

—桥和老人,调动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构思两者之间可能

发生的故事,从而引入学习的主题:对《桥边的老人》的解读;

后半部分课时:以小说中“我”和老人的对话的矛盾性,来引入两者的不同的

立场下的不同言语表现形式;又在矛盾的基础上,延伸出两人

的个性色彩。进而对小说进行总括,归纳主题和创作特色

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2、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桥和老人两个词组,搭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本内

容;

3、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小说的解读过程中,加入海明威的趣事,调动学生参

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通过小故事的传达,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步骤:1、课程导入:巴金,文学巨匠,他的《小狗包弟》,让我们看到了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摧残,更看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以及他身上闪耀出得人性光

辉;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在那个总

统去世都不会举国哀痛的国家,他的自杀,令全国人民陷入了哀痛。他和他

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这位桥边的老人,究竟为何,能被写进这位

文学大师的作品中,让我们一起拭目走近作家,走入作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

-1961年7月2日),美国记者和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

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

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

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

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主要作品:

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

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趣事:海明威不但写作一丝不苟,就是平时也很厌恶华而不实的人。有一次,海明威在一个晚宴上遇到一个喜欢吹嘘又无实力的作家。他借故走开,但屡次被这个作家缠住。最后,这个作家对海明威说:“我老早就很想为您写传,希望在您百年之后,我有这个荣幸为你立传。”海明威不喜欢对方的为人,但又不便当面拒绝,于是风趣地婉拒说:“既然我知道你想为我写传,我就不得不设法活久一点了。”

当今美国T台上有一位模特德莉·海明威据说是大作家的海明威的曾孙女(或曾外孙女)于2009年首登T台,两年不到接连拿下了许多大单,一开始为纪梵希走秀,继而成为2009秋冬成为古琦(GUCCI) 的面孔之一。

2、引入“桥”和“老人”两个词组——桥和老人之间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故事,调动学生参与构建故事的积极性

3、快速浏览小说,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浏览,结合背景对课文进行分段

并回答小说所表现的出来的主题:

背景: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首段(1):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2-35):由对话构成了故事的情节

结尾(36):交代故事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4、提出问题:

“我”和老人的问答中有多处矛盾,分析其原因

举例:

(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

(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原因: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我”和老人是两个不同的身份,各自所代表的的形象是什么?

(一)老人:

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不懂战争,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与“我”

面对战争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5、结语:

(1)小说的语言艺术性:冰山理论: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

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含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

视觉感受(言简义丰)

(2)多种主题(个人观点):作品透露最多的主题是反战和悲悯。

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

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

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

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