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音乐会开场白
曾侯乙编钟音乐会开场白各位观众,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
中国战国早期的曾国青铜乐钟。
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
因有“曾侯乙”铭文而得名。
包括甬钟45件,钮钟19件,及楚惠王所赠鏄钟1件,共计65件。
按形制不同,以大小及音的高低为序组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3层钟架上。
钟架平面作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表面髹漆彩绘,架旁有漆木锤8个、漆木棒2根。
钟上均有篆体字铭,除“曾侯乙”铭外,还有标音铭文及乐律铭文。
经实测,每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音律曾侯乙编钟准确,音色优美。
总音域包括5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
迄今仍可演奏出各种曲调。
该编钟设计精巧,工艺水平极高,是研究先秦音乐史与青铜铸造工艺的珍品。
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现在开始!作为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重器,编钟具有博大的包容性。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黄汛舫教授,38年一直致力于编钟音乐创作,曾参与曾侯乙编钟与民族管弦乐队《九歌》的创作,整场音乐会的乐曲均由他作曲、编配。
编钟独奏、编钟与钢琴、编钟与合唱、编钟与交响乐队等多种形式让我们见识了编钟演奏的各种可能性。
三管制的管弦乐队和65件编钟组成的超大乐队编制,其和声语汇和配器最大程度上展示了编钟与乐队的恢弘气势。
更为重要的是,演奏的乐曲多有乐谱原型。
管乐、人声与钟鼓《南宋礼乐》,音乐素材来源于南宋《中兴礼书》中的律吕谱;男声合唱《风雅十二诗谱:鹿鸣·鱼丽·南有嘉鱼》,乐谱选自南宋朱熹所撰《仪礼经传通解》所载《风雅十二诗谱》律吕谱,译谱者是华人音乐学家赵如兰;大晟新钟与双钢琴《空城》的前半部分脱胎于南宋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扬州慢》。
铜管五重奏与钢琴《古怨》,由杨荫浏译谱;《敦煌仙娥》则是由童忠良根据敦煌琵琶谱译配。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1978年,一套在地下沉睡了2400余年的编钟在原襄阳地区随县城关镇西部城郊公社团结大队出土。
专家通过编钟上的铭文鉴定,这是一位名字叫“乙”的曾国君主的编钟,于是,它被命名为曾侯乙编钟。
这个墓葬,被称为曾侯乙地宫。
这次曾震惊中外的文物发掘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甚至,曾侯乙编钟曾险些毁于爆炸中。
炸出一座“日军地下军事仓库”1977年9月,某单位在原随县城关镇西两座山岗上开山炸石,平整土地,准备扩建厂房。
在施工中,施工人员王家贵发现,在东团坡红色砂岗岩山岗上有一片灰褐色泥土。
他当即感到,这里可能有古墓,并马上向单位负责人郑国贤汇报,随后又向原随县文化馆汇报。
原随县文化馆听到后,并没有回复。
工地便接着施工。
接下来的爆破作业中,工人发现了几件古铜器,郑国贤当即将铜器交到原随县文化馆,并请原随县文化馆派人勘察。
原随县文化馆随后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到现场,因为该同志不是学习考古的,看了现场后轻率地表态:“这里没有文物,你们可以继续施工”。
事后,该工地继续采用爆破方式施工,并用推土机推土。
1977年12月底,工人施工时在土层中发现一片整齐的青石板。
因为文化馆工作人员曾说这里没有文物,一些工人便猜这里可能是日本人在此修筑的地下军事仓库。
很多人信以为真,并很快在当地传开。
但郑国贤、王家贵等人猜测,这可能是古墓,并由王家贵再次向原随县文化馆报告。
随县文化馆派两人看过后,因拿不定主意,便向原襄阳地区文化局报告。
1978年3月5日,在原襄阳地区文化局邀请下,刘柄和襄阳地区文化考古行政负责人王少泉到现场进行勘察。
当刘柄和王少泉赶到现场时,工地上刚刚放完炮,灰尘飞扬。
刘柄一进现场踏勘后,不禁大吃一惊,他根据现场花白土(注:在开挖墓地回填土时,由于原来土层上下混杂回填,使回填土颜色不一致)情况,断定这是一座大型墓葬无疑。
随后,刘柄便根据现场痕迹,铲出了墓葬的墓口。
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
刘柄还根据墓葬形制,初步认定该古墓时间处于西汉与春秋之间,并且墓葬规模较大,应该是一座重要的贵族墓葬。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重4400公斤。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
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
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
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
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曾侯乙无枚甬钟战国早期通高71.7—37.2厘米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曾侯乙编钟中无枚甬钟共十二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仅个别部位纹饰略有差异。
各钟甬、舞、鼓部均与长枚、短枚甬钟相似~但钲部两侧无篆带~无故~饰以统一的单元纹样~每单元纹样内有两条浅浮雕蟠龙~作侧盘卧状。
钟体两面钲部、两侧鼓及正鼓皆有错金铭文。
曾侯乙编钟人形柱战国早期~人形柱身高96厘米半球体底座高35、底径80厘米。
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
编钟钟架有六个人形铜柱托举横梁。
图为下层北端较大者。
人形柱头戴圆冠~面容端庄~凝视前方。
身着右衽的长袖上衣和曳地的下裳~细腰紧束宽带~佩剑~掌心向上呈托举状~饰以彩绘。
半球形底座~分上下两圈侧卧着十六条高浮雕蟠龙~每条龙上又攀附若干小龙。
造型繁复、精巧~是古代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那么这位曾侯乙为何人,史籍无载。
1978年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发掘后~出土了大量文字资料~包括金文、简文、石刻文、木刻文、漆书文等~共12725字~揭开了墓主曾侯乙的神秘面纱。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我是小小讲解员胡恩嘉,很高兴为大家讲解。
小朋友们,我们都见过钢琴,还有许多小朋友会弹钢琴,这里呀,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钢琴,它叫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1978年的时候,出土于湖北的随州。
曾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曾国,侯是它爵位诸侯国,乙就是墓主人的名字了。
曾侯乙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距离今天已经有2400多年了,所以我们会亲切的喊曾侯乙,叫曾爷爷。
曾爷爷的墓葬可以说是珍宝无数,一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很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件国宝级文物曾候乙编钟了,它是用青铜作成的,有65口钟组成,每一件钟就是钢琴的键,这么多钟挂在一起就组成了键盘,可以演奏出动听的音乐。
像《东方红》、《欢乐颂》等等古今中外的名曲都可以演奏。
非常奇妙的是:钢琴的每个键只能弹出一个音,而每件编钟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
当我们敲击正面和侧面时分别可以发出la 和do两个不同的音。
这个啊!就是古代著名的“一钟双音”,古代的工匠伯伯们可没有仪器来帮助他们测量调音。
凭的是他们的技术和经验,以及不怕辛苦和失败的坚定信心,他们一次次调音,一次次制作,最后才有今天我们听到的如此美妙的音乐。
它可是古代工匠伯伯们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啊!其实啊,目前我国发现的先秦编钟已有一百多套,但是曾侯乙编钟是数量最多,铸造最漂亮,音乐性能最好的编钟。
被世人称为“编钟之王”。
虽然它已经有2400多岁了,但是保存得非常好,到现在还可以演奏出很多很多乐曲,像一部古代的留声机,把2000多年前的乐音重新带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感叹中国古代音乐成就的辉煌。
朋友们,你们想听听编钟的声音吗?那就请到我馆的编钟演奏听去欣赏吧!我的讲解结束了,祝各位叔叔阿姨们开心快乐。
谢谢大家!再见!。
曾侯乙编钟:余音绕梁两千余年
为了掌控这条要道,并防止蛮夷入侵,周天子在此分封数个姬姓诸侯国,即所谓“汉阳诸姬”(周王室亦为姬姓),其中实力最强者即是以随州为中心的曾国。
西周早期,曾国忠心辅佐周天子,多次征讨反叛的诸侯及部落,深受王室倚重,因其位于汉水以东,因此又号称“汉东大国”。
然而,西周末期周室渐衰、诸侯并起,与曾国相邻的异姓诸侯国楚国,亦在这一时期快速崛起。
从公元前706年起的上百年间,楚国不断侵扰曾国。
武力威逼之下,曾国被迫臣服于楚国,曾侯乙,即是曾国附楚时期的一位国君。
编钟之王诞生随着周天子日渐衰微,曾国掌握了相当丰富的青铜原料。
曾侯乙决定用这些原料做一套象征着王权与秩序的国之重器。
他召集能工巧匠,第一步是确定各种原料的比例,战国时期的人们已 1977年,湖北随州(当时为随县)一单位扩建厂房,偶然让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墓葬重现人间。
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反复铭刻着一个人的名字——曾侯乙。
曾侯乙是谁?学者们查遍史籍却一无所获,可就是这样一座“无名之辈”的墓葬出土了各种器物和竹简达15 404件,仅青铜器就达6 239件,其种类之丰富、工艺之精良,令人叹为观止。
尤其是雄踞于古墓中央的一套大型编钟,更是震惊世人,它由65件乐钟组成,总重高达4.4吨,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好的编钟。
曾侯乙编钟:余音绕梁两千余年曾国的乱世之君曾侯乙墓所在的湖北省随州市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地带,在商周时期,这里成为一条重要的青铜走廊,庞大的青铜器需求推动着中原王朝向外扩张,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的铜、锡、铅等矿料,沿着长江和涢水,经随枣走廊北上,人称“金道锡行”。
文|江上帆Community社区 - 小科说宝67经发现铜、锡、铅的不同配比,会导致铸成的青铜器具备不同性质,人们将其总结为“六齐”。
就编钟而言,锡太少,音色便不够丰满悦耳,锡太多,钟体便会脆而易破。
只有合理的铜、锡比例才能铸出一口好钟。
工匠们按照定量、规范精心配比,以84%的铜、14%的锡、不到2%的铅冶炼出最适宜铸钟的铜液。
不朽绝响之曾侯乙编钟
不朽绝响之曾侯乙编钟El sonido perpetuo de las campanas de Zenghouyi—————作者:闫旭 Yan Xu翻译:小康 Carlos García de la Morena中国礼乐文明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人不仅对音乐表演的程式、编制、形式、所使用的乐器,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也看重乐器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也即乐器的核心制作材料。
他们按主要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并认为 “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追求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至高境界。
Los métodos confucianos para regular la sociedad basados en los ritos y la música vienen de muy lejos en el tiempo. Antiguamente, no solo había requisitos respecto a la forma, compilación y apariencia de las actuaciones musicales y el uso de los instrumentos, sino que también se valoraba la relación entre estos y la naturaleza. Es decir, los materiales básicos para manufacturarlos, que se dividen en ocho tipos: oro, piedra, tierra, cuero, seda, madera, calabaza y bambú. Se consideraba que “el oro y la piedra sirven para moverse, la seda y el bambú para actuar, el poema para expresarse, la canción para cantar, la calabaza para declarar, la teja para alabar, y el cuero y la madera para ahorrar”. Así como la búsqueda suprema de “la poesía que habla de la voluntad, la canción que siempre dice, el sonido que perdura, la ley en consonancia, los ocho sonidos en armonía que no pierden su orden y la unión entre la humanidad y la deidad”.在神话传说中,炎帝的后代殳(Shū)发明了钟。
【吉金传】曾侯乙编钟:千古绝响
【吉金传】曾侯乙编钟:千古绝响一、乐出东方1978年5月,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地区,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发掘工作的对象,是当地空军部队扩建营房时偶然发现的一座大墓。
初步勘探结果显示,这是一座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构筑在岩石上——这种筑穴方式叫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当墓室巨大的椁盖被吊车吊起后,人们才发现这座古墓内部已经完全被3米深的积水淹没。
一番考量后,考古人员决定先用抽水机将积水抽干,再进行下一步的发掘工作。
5月22日午夜,当水位下降到距椁墙顶50厘米处时,墓穴中室内靠西壁不远处隐约出现了与之平行的2个长约2米的木架。
之后几天内,随着水位的逐渐下降,更下层的横梁、木架、柱托相继出水,一同露出的还有其上悬挂的一组组纹饰精美、悬挂整齐的钮钟、甬钟和镈钟。
墓内积水终于见底后,一整套保存完整、气势宏大的青铜编钟呈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注1]在泥土之下沉睡了2400年后,这件人类音乐史上的伟大奇迹,终于带着一个钟鸣鼎食的古老时代,重新回到阳光之下,用它金声玉振的袅袅乐音,奏鸣出震撼世界的千古绝响。
二、宝器宗彝这套编钟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木制钟架由长短不同的两堵呈曲尺形垂直相交的立面构成,分上、中、下三层,有足足246个构件;7根有着繁复彩绘的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佩剑的“武士”和8根圆柱一起,为曾侯乙托起他心爱的乐器。
全套编钟共计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
每件钟上不仅有铭文,而且以圆雕、浮雕、阴刻、错金、髹漆彩绘等多种技法加以装饰,显得典雅、大气而庄重,代表着先秦时期铜器范铸技术的一座高峰。
位于这组编钟最上层的,是三组较小的钮钟,全套编钟的最高音就是由其中最左边的那枚发出的。
所谓“钮钟”,就是指通过顶端一个被称为“钮”的方形环挂到钟架上的钟。
曾侯乙编钟那些事(4)
曾侯⼄编钟那些事(4)曾侯⼄编钟随同在曾侯⼄墓⼀起出⼟的⽂物,在随县驻军的临时仓库⾥,接受考古⼈员的整理与清洗,擦掉⾝上的污泥,露出它们的本来⾯⽬。
憋闷了⼆千四百多年啊,如今重见天⽇。
阳光多灿烂,空⽓多清新。
曾侯⼄墓所在地擂⿎墩,春秋战国时属随国的地盘。
在所能见到的历史⽂献⾥,找不到曾侯⼄的曾国。
但是另外有两个曾国,曾字从⾢作鄫,曾字从丝作缯。
这两个与曾有联系的国家,应该说都与曾侯⼄的曾国⽆关,古代曾、鄫、缯可以通⽤,这些曾国都不在随县地区。
⽽曾侯⼄墓及之前在附近地区出⼟的⽂物,分明⼗分确定了随县这⼀带有个曾国。
随国是周的诸侯国,侯爵。
随国的封⾢宽⼴,⼤致以随枣⾛廊为中⼼,北抵新野,东临应⼭,南及京⼭,西近襄樊。
这⽚地域现在看也不过⼏个县的⾯积,可在当时诸国林⽴的情况下,随算是⼤国了。
说到随国,必须要说说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季梁。
△季梁,⼜称季⽒梁、季仕梁,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季梁是随国都城(今随州市西北)⼈,出⾝于贵族家庭,少年时代即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思想,表明他学习的勤奋。
公元前⼋世纪中叶,他登上随国的政治舞台,辅佐随君治理国政。
随君对他⾮常倚重,连邻近的楚国都对他不敢轻视,甚⾄有畏惧之感。
季梁在随国的地位,与楚国的令尹相当。
季梁辅助随君治理随国期间,励精图治,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政绩显赫,被后⼈誉为“随之⼤贤,神农之后”。
季梁死后葬于随州市东郊,并建有墓祠,为后世所敬重。
季梁的哲学思想,见于《左传·桓公六年》。
季梁与随侯对话,针对随侯重神轻民的思想,季梁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后致⼒于神”。
这⾥,“民为神主”的思想,是季梁哲学思想的精髓。
在当时天命神权论风⾏的时代,季梁是第⼀个提出“民为神主”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神论发展史上,都居有⼗分重要的地位。
季梁的政治思想即“修改⽽亲兄弟之国”的主张。
所谓修改,就是对内整顿国家政治;所谓亲兄弟之国,就是对外与兄弟国互相亲善。
材料世界中的匠心之律——曾侯乙编钟
材料世界中的匠心之律——曾侯乙编钟作者:刘超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8年第7期曾有考古学家说过,迄今为止最能证明中国“历史文明古国”地位的2大考古发现:一是秦始皇兵马俑,二是曾侯乙编钟(图1)。
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巨大的影响力及其本身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秩序缔造者——秦始皇丰功伟绩的见证和象征。
而更早于兵马俑出现的编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青铜时代”最重要的代表器物,更是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贵族宴飨生活和祭祀问天仪式中必须的文娱载体,当时唯有王权贵族阶层才可能享受“黄钟大吕”之音,先秦礼乐作品已失传,并且无人可以复原。
因此,编钟也就成为先秦时期音乐文化中最宝贵的历史遗存。
西周初期,天子为分而治之大肆分封天下,诸侯林立,统治阶层为维护以天子为中心的有序统治,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制礼作乐作为贵族阶层政治和生活的准则,成为维护宗庙法制的统治工具,即:礼乐制度。
东周初期,诸侯并起争霸天下(图2),礼乐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破坏,诸侯常以“礼崩乐坏”为由相互举兵征伐。
编钟则作为这一时期统治制度和文化思想的承载者,见证了这一社会形态的瓦解和灭亡。
乐钟始于中国先秦钟,在古代并不是中国独有,但将其用于乐器却是中国首创,这就是——编钟。
编钟在西周时期兴起,兴盛至秦汉。
编钟是用青铜铸造而成,分为钮钟、甬钟、镈钟。
演奏时,编钟按照音调高低排列顺序,悬挂于钟架之上,用丁字型木槌或木棒敲击钟的正面或侧面,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根据出土文物显示和文献记载,西周时期的编钟一般由3枚组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9枚和13枚的组合。
1957年,在河南省信阳市阳城遗址出土了第1套面世的编钟,由13枚组合。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进入太空后向全世界播放了《东方红》乐曲,这首曲子就是由阳城遗址出土的13枚编钟演奏(图3)。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33年)的王侯墓葬遗址——曾侯乙墓(图4),出土了目前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和最完整的成套编钟,被称为“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作者:胡昊 Hu Hao 翻译:丁越 Ding Yue曾侯乙编钟Carrilhão Chinês doGovernador Yi do Estado Zeng随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北部,距省会武汉市西北155公里。
1977年,随州的一处空军修理所准备在城关西北郊的一处丘陵地带建造营房。
9月正式动工时,修理所副所长王家贵发现推土机下的泥土有些异样,中间的软土好似人为回填过。
现场挖土方的施工人员挖到了几块已腐朽成黑褐色的旧铜,随后就拿到废品回收站卖了。
得知此事后,王家贵紧急召集大家,要求凡是挖到旧铜、铁、瓷器等一定要交到部队里。
他强调:“这都是文物,任何人都不能拿走,拿走就是犯罪!”几天后,在离这片褐土东南面不远处,相继又挖出了四件旧铜器。
A cidade de Suizhou localiza-se na parte norte central da província de Hubei, a 155 quilómetros do noroeste da capital provincial Wuhan. Em 1977, preparou-se para contruir um quartel de um centro de reparação da Força Aérea em Suizhou na área montanhosa dos arredores do noroeste da cidade. Quando começou oficialmente a construção em setembro, o sub-diretor do centro de reparação Wang Jiagui descobriu alguma anormalidade do solo sob a escavadeira: o solo macio no meio parecia ter inflado artificialmente. Os operários de escavação desenterraram pedaços antigos de cobre castanho-escuros, que já estavam decaídos, e venderam-nos na estação de reciclagem de resíduos. Depois de saber disso, Wang Jiagui convocou todos urgentemente e exigiu que qualquer um que desenterrasse cobre velho, ferro, porcelana, etc. devesse entregar o objeto ao exército. “Tudo isto são relíquias culturais. Ninguém pode levá-las. Se levarem cometerão crimes!”, enfatizou ele. Uns dias depois, não muito longe a sudeste do solo castanho, quatro artefatos antigos de cobre foram escavados.王家贵愈发觉得事有蹊跷,便先后两次把情况汇报给随县文化馆,但因现场勘查判定依据不足,两次上报后都无处理结果,“褐土之谜”一直未能解开。
曾侯乙编钟ppt课件
作为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曾侯乙编钟的音乐传承对于理解古代音乐、乐器和乐理具有重要意义。
编钟的音乐传承与演奏
曾侯乙编钟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文化符号
编钟是王权、礼乐制度的象征,代表了当时社会等级的划分和权力结构。
象征意义
编钟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
与礼乐制度的关系
曾侯乙编钟旅游开发的策略与建议
加强宣传力度
02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大对曾侯乙编钟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
增加互动体验项目
03
在博物馆内设置一些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曾侯乙编钟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曾侯乙编钟的艺术欣赏
06
音乐性能
曾侯乙编钟具有出色的音乐性能,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能够演奏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曾侯乙编钟的结构与组成
曾侯乙编钟的历史背景
02
1
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
2
3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乐器,如编钟、古琴、瑟等,它们在音乐演奏和创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也十分发达,如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现过程
揭示了春秋时期音乐文化的发达程度,为研究古代音乐、礼乐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发现意义
发现过程与意义
结构特点
这套编钟分为三层悬挂,钟体上分别铸有楚惠王、楚武王等人的铭文,证实了这套编钟是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礼物
组成情况
曾侯乙编钟共有65件,其中钮钟21件,甬钟33件,鎛钟11件,按大小依次分为三层悬挂
曾侯乙编钟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 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 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 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 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 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 用。
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
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 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
“编钟外交”: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
一九九二年,“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特别展”在日本东京举行,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期间, 曾侯乙编钟等古乐器随展演奏。宽敞的演奏大厅内,“楚殇”、“樱花”、“四季”等中日两国人民所 熟悉名曲,令听众陶醉不已。
一九九五年春,一年一度的“欧洲文化节”在卢森堡举行。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卢森堡新闻媒体一直 很少介绍中国的信息。当年四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周代艺术品展”在卢森堡举行,编钟、编 磬同时进行现场演奏,引起卢森堡、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十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神奇的编钟演奏使欧 洲观众从“极感兴趣”,发展到对中国日益好感和关注。
【音乐干货】曾侯乙墓编钟
【音乐干货】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
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件,也分三组。
编钟之外另有一件是楚惠王铸赠曾侯乙的铜镈。
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
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整套编钟以姑冼律为宫。
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即从最低音大字一组的A音到最高音小字三组的c音之间为五个八度)。
中间三个八度(即从大字组的G音到小字组的g音)十二律齐备。
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代各地音乐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这也说明我国音乐文化中的旋宫转调问题不止是确凿有据的理论,而且已有丰富的音乐实践成果。
3)多数甬钟可发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音(分别在鼓部和隧部),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
4)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
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由此可以看出,从编钟制作、乐律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曾侯乙墓编钟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
曾候乙编钟的传说故事
曾候乙编钟的传说故事本文是关于曾候乙编钟的传说故事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下面是yuwenmi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中考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简介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
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传说故事曾候乙编钟出土于随州市城西擂鼓墩,这组在深墓中沉睡两千多年的编钟,于1978年出土面世,振撼了音乐界,铸造界,与文物考古界,并有幸被定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世界人民都期盼见到的最大的礼乐重器,与期盼听到的绝妙音乐。
传说曾候乙编钟的制造成功,并能完整的保存下来,与曾候乙宠爱的第六个妃子------香妃有很大关系,这里面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曾候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代不详,据考古学家推测,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433年。
是中国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
曾候乙不仅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也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他会自制箫,笛,罄等乐器,并能吹奏敲打出很动听的音乐。
公元441年,曾候乙亲领大军,连克北方四城,平定北方外族数年袭扰,并于临近的唐国结下联盟,共同抵御外族的侵略。
曾侯乙编钟
三个类型
• 三、钮钟 • 钮钟特点是合瓦形, 平腹,微凹, 舞上 有一圆条形的长圆 钮,体小。与甬钟 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改变了甬钟侧悬的 甬。以钮代甬,使 钟由侧悬改为直悬, 从而可以更加保持 钟的稳定性。
全家福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大家曾侯乙编钟
简介
1977年9月,湖北随州城郊的一个小山包上, 沉睡于地下两千多年年后,曾侯乙编钟得以 重见天日。 它由19件小型钮钟,45件甬钟,1件鎛钟组成, 分成八组悬挂在一座曲尺形的钟架上。十九 个钮钟分为三组,挂在上层。四十五件甬钟 分为五组其中十二件最大的挂在下层,另三 十三件中、小型的挂在中层。下层的中央则 悬吊鎛钟。
三个类型
• 一、甬钟 • 这些甬钟的甬部均为 上细下粗的带有锥度 的圆柱形,因而使其 具有牢固的悬挂演奏 的结构。另一个特征 是这些钟体部设置了 “枚”,这些枚通常 对称排列,每面六组, 每组3枚,正反两面 共36枚。
三个类型
• 二、鎛钟 • 镈钟高92.5厘米, 口径60.5×46.2厘 米,重134.8公斤。 鎛钟特征是合瓦形, 鎛口平齐,扁钮, 体大。
最大的编钟——曾侯乙编钟
最⼤的编钟——曾侯⼄编钟基本资料 原名称: 曾侯⼄编钟 制造年代: 战国 材料: ⽊青铜 规格: 架长748厘⽶,宽335厘⽶,⾼273厘⽶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馆详细介绍 详细介绍 曾侯⼄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套编钟。
钟是⼀种打击乐器,⽤于祭祀或宴饮时。
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来,按其形制和悬挂⽅式⼜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
频率不同的钟依⼤⼩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阶,称之为编钟。
钟的⼤⼩和⾳的⾼低直接相关。
商代的钟为3枚⼀套或5枚⼀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套的,东周时增⾄9枚⼀套或13枚⼀套。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这套编钟出⾃湖北随州的曾侯⼄墓。
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王,同期出⼟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
曾侯⼄编钟数量巨⼤,完整⽆缺。
按⼤⼩和⾳⾼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有⽅形钮,有篆体铭⽂,但⽂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名。
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枚镈钟共65枚。
钟上有错⾦铭⽂,除“曾侯⼄作持”外,都是关于⾳乐⽅⾯的。
(在⿎中部和左⾯标出不同⾳⾼如宫、⽻、宫曾等22个名称,另⼀⾯铸有律名、调式和⾼⾳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阶名称的对应关系。
另有⼀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后顾,蛇位于龙⾸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
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
镈钟上有铭⽂,记述此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钟架为铜⽊结构,呈曲尺形。
横梁⽊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
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以头、⼿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
铜⼈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像中难得的佳作。
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这套编钟深埋地下⼆千余年,⾄今仍能演奏乐曲,⾳律准确,⾳⾊优美,是我们研究先秦⾳乐的重要资料。
国家宝藏之曾侯乙编钟
国家宝藏之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来源:湖北省博物馆官网)曾侯乙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
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重达5吨。
同出土的还有32件编磬,钟、磬合奏“金石之声”,并共同铸有音乐铭文3755字,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兴盛于战汉时期,中国也是世界上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曾侯乙编钟用青铜铸成,按大小和音调为次序,排列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
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件,均铸有铭文。
▲楚王酓章镈钟(《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0卷159页)它们共同被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编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曾侯乙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曾国与史书中的姬姓随国一国两名,始祖就是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kùo),小说《封神演义》中也有这一角色。
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曾国与楚国关系密切,曾侯乙墓出土的楚惠王镈钟,被称为“楚王酓(yǎn)章镈钟”,上面记载了在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楚惠王在西阳接到了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在西阳遥祭他,并为他铸造了这件镈钟,以供其在阴间永远享用。
为什么楚国会向去世的曾侯赠送礼物?这要从一段历史故事说起。
▲镈钟铭文拓片(《文物》1979年第7期13页)“隹(惟)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
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阖闾任用齐人孙武为将,楚人伍子胥为相,率其胞弟夫概攻打楚国,一路势如破竹,最后攻破楚国的都城郢。
破城之际,楚昭王在慌乱中逃走,并被吴军射伤。
曾侯乙编钟名词解释
曾侯乙编钟名词解释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古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它是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曾家岩出土的一座古墓中发现的,墓主人推测为西周晚期(公元前433年-公元前221年)的贵族曾侯乙,故而得名。
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编钟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宫廷乐器之一。
它由64件编钟组成,编钟个个鸣音高低,演奏时需要根据乐曲要求挑选。
编钟分为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每一音阶有多个钟,能够演奏出丰富多样的音乐。
曾侯乙编钟的外观精美,钟身雕刻着浮雕纹饰,钟面上有文字记录。
钟身上的文字符号细腻工整,有时与今天的音符相似。
在编钟的上方,还有镂空的云纹和动物形象,增添了装饰性。
曾侯乙编钟的音质非常优美,音色悦耳动听,被视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具有丰富的音域,能够演奏出高音和低音的音符,使演奏曲目更加多样化。
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和Bronze Age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高度发展水平和丰富多样的音乐内容。
同时,钟上的文字记录着具体的演奏方式和乐曲名称,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演奏方式提供了宝贵资料。
曾侯乙编钟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贵族社会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盛世。
它还是中国古代音乐与礼仪文化结合的产物,演奏曲目常常用于宴会、祭祀等场合,凸显了古代人民对音乐的重视和热爱。
综上所述,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古钟,具有丰富多样的音域和优美的音色。
它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与礼仪文化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
食器
酒器
水器
乐器
乐器
最早流行的乐器叫铙,商代乐器主要是用铙,铙有两种一种是大铙, 一种是小铙。小铙是编铙,三个一组,五个一组,主要流行在中原地区。 演奏的时候经常是一个人举着,然后另一只手拿锤敲击。大铙主要流行 在长江以南,都是单个出现而且举不动,大铙重量很大,一定要有架子, 需要用撞击锤撞击它才行,一般敲都敲不出声音来,很厚重。
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9年视察湖北时,试敲曾候乙 编钟
世博会磁悬浮编钟
单个重达40公斤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
需要提醒的是想要看出土编钟的原件,必须到 湖北省博物馆,在随州看到的是复制品。
国家首批一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奏响三次 第一次奏响: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 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 乐家赶到随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 第二次奏响: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省 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 第三次奏响: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香港回 归创作大型交响乐《交响曲 1997 :天·地·人》时,由国 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
青铜器
编钟
小组成员:黄国威 孙锋 郑啸天
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 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 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 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 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钟,铙后来演化成了钟。钟有两种,一种叫甬钟 ; 一个叫 钮钟 甬钟倒过来就是铙,铙倒过来就是钟,这是乐器的一个发展。 为什么要给倒过来呢 ? 因为它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不可能都 是人一个一个地拿着敲,倒过来就可以做架子把它挂起来进 行敲击就行了,所以铙最终被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 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 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 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 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西周时期是编钟
三枚一套
编钟的构成
钮钟
甬钟
鎛钟
1978年出土曾侯乙编钟资料
曾侯乙编钟资料
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 共65件组成。
这套编钟最引人注目的是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 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 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 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 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 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