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3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3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e8b0afa0722192e4436f67f.png)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 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境 差 土地条件 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水热条 件好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 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及生长期都较短。 水热条
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 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活动探究(5分钟):从南北方传统民居 的差异看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 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农业社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使长
江中下游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 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
现代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耕地破碎, 导致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粮食 商品率低,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4.阅读教材记住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简称 ;学会判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自学指导】(3分钟) 完成学习目标1,请 阅读教材第2页一、二自然段,边
在书上勾画边完成《优化设计》 第1页“知识梳理:一、区域的含 义。(3分钟)
一、区域的特征 后教环节(2分钟) (1)整体性:即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件稍差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必修三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必修三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69b1c1d4431b90d6c85c78b.png)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 油等矿产资源
5.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方式
熟制 工业类型
5.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耕作方式 熟制 工业类型
长江三角洲
水田耕作 一年两——三熟 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旱作农业 一年一熟 重化工业
6.地理环境对生活活动的影响
请看课本P4“活动”:
比较内容
差异: 1 地理位置 2 气候条件 3 土地条件 4 矿产资源条件 5、其他:河流 植被 地形 影响: 1 农业 2 工业
比较
1.地理位置差异: (1) 在中国的位置
1.地理位置差异: (2)纬度位置(3)海陆位置
2.气候条件差异
3.土地条件差异
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表
用案例说明: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 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 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 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 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松嫩平原位于东北腹地,东靠长白山地,西接科尔 沁草地,北枕大小兴安岭,南至辽河干流以北,跨黑龙江、 吉林、辽宁三省,共辖53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9.5万 平方千米,1990年年末人口3466万,分别占东北区的 20.4%和34.6%。
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 开发早期 发展方向 发展水平 区域 不同 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商业
工业生产
工商业社会 内涵和特征
干旱 区 半干 旱区
半湿 润区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件(共2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件(共23页)](https://img.taocdn.com/s3/m/9c155f483c1ec5da50e27038.png)
一、区域
2.特征: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
如行政区 边界的可变性 明确的边界 不明确的边界 如干湿区
可变性 整体性
层次性
●
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等级上的层次性
●
●
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
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发展受当地、当时的地理环境影响 不同区域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
时期 早期 农业生产状况 地理环境因素
农业发展缓慢
制约因素: 土壤: 土质粘重,开垦困难 河湖多: 阻隔了交通 改造成水稻土 发展了水运
中 后 期
土壤: 农业生产水平高 ( 粮食.棉花.蚕桑基地 ) 河湖:
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人均耕地少, 河湖多,耕地破 工业 商品率低 ( 粮仓地位 碎,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操作 社会 被东北和华北取代 )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区域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故 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有所不同 同一区域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 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会有所不同,故其发 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会有所差异。 案例 区域发 展受当 地、当 时的地 理环境 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活动三: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 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 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小结〗
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不同 阶段农业发展的不同,使我们认识到地 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 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地 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 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e936e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8.png)
-讨论:围绕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思维碰撞。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发展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组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地理学科,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具体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思维和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明确作业要求、完成时间及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作业的质量。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确保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2.小组合作作业:分组进行一次关于本地区人文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要求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人口、城市化、交通等),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报告需包括调查方法、数据整理、分析结论等。
4.阅读作业:推荐阅读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地理与文明》、《城市经济学》等,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5.课后思考题:针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布置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如何通过改善地理环境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279947c5acfa1c7aa00cc3e.png)
松嫩平原
旱地耕作业
水稻、油菜、 水稻、油菜、棉花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发达
玉米、 玉米、春小麦 一年一熟 西部发展畜牧业
从上表看,这两个区域在农业发展上有什么不同? 从上表看,这两个区域在农业发展上有什么不同? 请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请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和矿产资源条件 等方面说明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等方面说明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2.区域的特征 .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内部)特征,以及一定的几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内部)特征,以及一定的几 区位 何特征(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 何特征(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区域内部的特定性 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 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 毫米 以上。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 以上。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 分为下一级区域。 分为下一级区域。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 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种植 区的原因是( 区的原因是 D ) 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②丰富 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② 的劳动力资源③水网稠密④ 的劳动力资源③水网稠密④地势平 坦 A. ①② C. ①③ B. ③④ D. ②③
同步练习一
一、填空题: 填空题:
1、北方地区大体上位于___________、青藏高原以东, 、北方地区大体上位于 大兴安岭 、_________以东 以东,
张明在旅游时能观赏到“竹海” 张明在旅游时能观赏到“竹海”景 观的是( 观的是 D ) A.哈尔滨 哈尔滨 B.锡林郭勒 锡林郭勒 C.江苏南部平原 江苏南部平原 D.井冈山 井冈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https://img.taocdn.com/s3/m/0f45d866580216fc710afd24.png)
北纬43°~48°,地处 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 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及生长期都较短。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观察以下建筑的特点,说出其分布的南北方位置。
19
20
21
22
23
24
25
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26
冰 雕
雾 凇
龙塔
27
• 合作探究二
• 区域差异包括 (1)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 植被、水文、矿产等方面 (2)人类活动差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 旅游业、人口、城市、文化等方面
食仓
商 品
” 地 位
率逐
低渐
让
位
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31
合作探究三
• 3(1)③ ① ⑤
(2)相同点: 有大型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力量雄厚; 大型企业密集,门类多,协作条件好; 人口密集,科技力量强,劳动力数量充足、质量高; 不同点: 矿产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外区域调入 ;
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较少,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 影响,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规律。
(3)长三角: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还 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 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 大豆等作物, 一年一熟。
16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273f8188bd63186bdebbc91.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实例从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说出区域的含义;2.能够结合图表资料,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列表比较说明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区域发展的影响;3.能够结合图表资料,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为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影响;4.初步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形成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5.初步建立人地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例举法、讲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呈现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9幅景观图,大家可以看到地球表面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反映人们对地理环境不同的划分,即不同的区域。
新课学习: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特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一、区域的概念、内涵及特点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
思考如下问题:(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4)是否可以将东部的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 1.区域的概念、内涵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1)区域的划分基础是差异,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5f199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c.png)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系列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如青藏高原的壮丽、江南水乡的秀美、西北荒漠的辽阔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接着,我会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有哪些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地理环境问题,关注家乡和国家的区域发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地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请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报告,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国内区域,研究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对其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请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旅游业发展建议。完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研究报告。
五、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学习深入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然而,学生对地理环境因素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1c143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2.png)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3的概述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也通过案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区域研究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在两节中,第一节作为区域研究的主题贯穿了后面各章节的内容,因此应是重点内容,为后面各章节打好基础。
本节课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学习,为必修3各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区域研究思维方法的基础,但还需要在后续各章学习中结合更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原理,去加以融会贯通。
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
3.以河套平原和金竹寨为例,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区域特征;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三本必修课本,目前我们已完成必修1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必修3,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是在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选择的道路,是对自然地理原理和人文地理原理的应用研究。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节内容是我们学习后续章节的理论基础。
首先看本节课程标准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探究:过渡: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那么什么是区域?大家一起读一下区域的概念生:(齐读)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师:解读区域的概念,“空间单位”意味着区域有大小,学习区域就需要谈尺度。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bdbff8b8f67c1cfad6b862.png)
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教材分析】1.内容综述2.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如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内容详解◆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能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并用简洁的学科科学语言表达。
◇能举出说明该区域特征的地理事象。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之间的联系。
◆通过两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比较,说明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4.知识结构【教学过程】〖板书〗一、什么是区域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板书〗2.“区域”的特征:⑴层次性。
⑵差异性。
⑶整体性。
⑷可变性。
⑴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又如珠海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等。
(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共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共6页)](https://img.taocdn.com/s3/m/a6d91f6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6.png)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我将引入一些真实的区域发展实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治理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实例中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结合学生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地理环境要素出发,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2.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地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地理环境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认识。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反思与评价提高素养:案例中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abd4c4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1.png)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展示丰富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案例,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直观感受。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合作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并了解它们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主要影响途径,包括资源分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相关工具,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5.设计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模拟演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6.强化课后作业与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并及时给予评价与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融入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尝试绘制所选取案例地区的地理环境分析图,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并简要说明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根据课堂讨论,思考所选案例地区在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要求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环保、资源利用等方面。
4.撰写一篇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字数在800字左右。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
![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fba7b0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c.png)
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是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为主题展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
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利用必修一学过的地理规律和必修二学过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努力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际是对必修内容的一个应用性总结,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本节课文展示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后来学习区域与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本节知识特点:本节以长三角和松嫩平原为例,以时间和空间为方向向我们解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高考要求: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比较区域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2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能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区域的特征。
○2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3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臵、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785802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e.png)
具体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2.根据学生作业反馈,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知识难点;
3.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教学效果,持续改进教学策略。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引入生活实例: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环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增强学习体验;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提前规划板书内容,合理安排空间;
2.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和逻辑关系;
3.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条理性和层次感,及时擦除无关内容。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学生在评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程度时,可能存在分析不透彻的问题;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地图和图表:展示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区域发展状况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
2.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更多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4.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实时展示和标注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互动。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必修3 第1章第1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2课时
![必修3 第1章第1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09e8989ba1aa8114431d9d4.png)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3的概述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也通过案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区域研究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在两节中,第一节作为区域研究的主题贯穿了后面各章节的内容,因此应是重点内容,为后面各章节打好基础。
本节课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学习,为必修3各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区域研究思维方法的基础,但还需要在后续各章学习中结合更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原理,去加以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以及特点。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用区域的地理环境不用;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也不一样。
而每个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3、引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来源:学&科&网Z&X&X&K]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74ecb93f08a1284ac9504336.png)
提示:不一定。区域资源和环境是区域发展(fāzhǎn)的物
栏 目
质基础,影响区域的发展(fāzhǎn)水平和方向。如果一个区域
链 接
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那么该区域
的良性发展(fāzhǎn)就会很难实现。
第八页,共39页。
三、区域不同发展(fāzhǎn)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
栏 目 链 接
第二十八页,共39页。
学以
致用
2.读下图,回答(1)~(2)题。
栏 目 链 接
(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
第二十九页,共39页。
(2)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理 地 位于_①_北__纬_(_b_ěi_w附ěi)近30°, 大致位于
接
环 理 地处我国_②_东__部__沿_海_地 ③__北_纬__4_3_°_~__4,8°地
境 位 区的中部,长江入海 处我国___④_东__北__
差 置口
地区的中部
异
第四页,共39页。
气 候 条 件
地处⑥__温__带_(_w_ē_nd气ài)季风
泛,耕地多为 __1_1 旱__地___,集中 连片,人均耕地
栏
面积多
目 链
接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__12_贫__乏___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较丰富的 _1_3 _石_油__等矿产
第六页,共39页。
类 _14_水__田__(s耕hu作ǐtiá业n)、水 _15_旱__地__(h耕àn作dì)业、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是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为主题展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
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利用必修一学过的地理规律和必修二学过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努力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际是对必修内容的一个应用性总结,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本节课文展示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后来学习区域与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本节知识特点:本节以长三角和松嫩平原为例,以时间和空间为方向向我们解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高考要求: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比较区域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
○1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能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区域的特征。
○2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3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臵、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2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
○3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说学生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学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对本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有一定了解但本节知识点较多,较复杂,学生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运用。
学生对松嫩平原不了解,识
记会出现困难。
高二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
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3引探式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将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和动画演示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读图等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达到“见图说文”、“说文想图”的能力,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五个环节进行设计。
(一)、新课导入
由教师介绍生活中经常用的能够突显南北区域差异的俗语,如南稻北面,南船北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讲解]
1、什么是区域:
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地表特征、面积、形状
和边界)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教师归纳]: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
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承转]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学生讨论回答)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读图分析]显示以下三图,《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中国地形图》《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
思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试从图中找出两者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些差异对生产活动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归纳表格,学生完成』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