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眩晕症的中医临床治疗42

合集下载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专栏眩晕症的中医治疗闵雪峰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眩晕是头晕和目眩的总称,其中,“眩”指的是眼花、眼前发黑或者是看不清事物等症状;“晕”指的是视物旋转,或者感到天旋地转,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无法站立等症状。

由于以上两种症状通常会同时出现,所以称之为眩晕。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每个人都出现过眩晕感,比如在高速旋转或者是饮酒过量等情况下,但这是在内部或外部刺激作用下暂时所产生的,一般是正常现象。

而如果在没有内部或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眩晕感,便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也就是眩晕症,在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对健康也会产生较大危害。

临床上,中医疗法是一种十分常用且有效的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1关于眩晕1.1 什么是眩晕眩晕的产生机理是机体在空间定位方面出现了障碍,进而让人产生了一种“自身在移动”或者是“周边事物在移动”的错觉。

1.2 眩晕的分类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其中,真性眩晕主要是由于前庭系统、本体觉或眼部疾病所引起的,患者会具有明显的自身旋转感或外物旋转感;假性眩晕主要是由全身性系统疾病所引起的眩晕,比如神经官能症、内分泌疾病、药物中毒、尿毒症、贫血、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会出现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转动感不明显。

1.3 眩晕症的主要危害(1)不仅会让患者产生晕眩感,同时会引发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

(2)会降低患者的平衡感,很容易跌倒或摔伤。

如果患者正在开车,则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3)也可能是一些重要疾病的早期表现,比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如不加以重视,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2眩晕症的中医治疗中医学认为,眩晕主要由风、痰、湿和虚所引起,进而出现了“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以及“无虚不作眩”。

而在通过中医疗法进行眩晕症的治疗过程中,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眩晕类型来进行辨证治疗。

2.1 风火上扰型眩晕(1)中医辨证:此类眩晕大多由于虚阳上亢或者是阳盛火旺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耗伤肝阴、气郁化火以及恼怒抑郁等所引起的风阳内动和风火上扰所致。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颈椎病、内耳问题、药物副作用等。

中医认为晕眩是气血失调或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在辨证论治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辨证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症所属的证候。

对于晕眩,常用的证候包括:
1. 痰浊证:晕眩伴有头重、恶心、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中医认为痰浊阻塞了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肝阳上亢证:晕眩伴有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等症状,中医认为肝阳过盛导致阴阳失衡,影响了头部的正常功能。

3. 脾虚证:晕眩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脾气暴躁等症状,中医认为脾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了身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

治疗
中医治疗晕眩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疗效。

常用
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草药疗法: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师会开具相应的草药方剂。

例如,对于痰浊证,可以使用化痰祛湿的草药,如半夏、茯苓等;
对于肝阳上亢证,可以使用清肝泻火的草药,如柴胡、黄芩等。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太冲、涌泉等。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调理饮食也对晕眩有一定疗效。

例如,
对于脾虚证,可以适量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小
米粥等。

总之,中医对于晕眩的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来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时寻求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眩晕中医方案

眩晕中医方案

眩晕中医方案眩晕的概述眩晕,又称头晕,是指人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周围环境旋转或自身旋转的不适感。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由于内耳、前庭神经、脑干、大脑皮质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中医认为眩晕主要与肝风、痰火、肾虚等相关,针对这些病理机制,中医提供了多种方案来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方案肝风方案中医认为,肝风是指肝气郁结,上扰头目,引发眩晕症状。

具有肝风的患者常伴有情绪不稳、易怒、头痛、眼花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案来调理肝风:1.静心安神汤:组方成分包括龙骨、牡蛎、夜交藤、枸杞子等。

该方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情绪不稳、易怒情况。

2.治疗肝火清音方:组方成分包括黄连、黄芩、栀子、甘草等。

该方可以清热解毒,凉血降火,有助于调理肝火,改善眩晕症状。

痰火方案中医认为,痰火是由于体内湿热、痰浊不化引起的。

具有痰火的患者常伴有咳嗽、痰多、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案来缓解痰火导致的眩晕:1.清热化湿降痰方:组方成分包括茵陈、山药、苦参、黄芪等。

该方具有清热化湿、降痰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2.消痰安神汤:组方成分包括茯苓、党参、白术、黄柏等。

该方可以清热祛湿,化痰安神,具有缓解眩晕的效果。

肾虚方案中医认为,肾虚是指肾精亏损,导致头晕眼花等眩晕症状。

具有肾虚的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案来调理肾虚导致的眩晕:1.补肾养阴方:组方成分包括山药、菟丝子、何首乌、枸杞子等。

该方可以滋养肾阴,补益肾精,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2.益气养阴润燥方:组方成分包括熟地、黄精、枸杞子、生地等。

该方具有益气养阴、润燥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方案缓解眩晕症状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配制方剂,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针对性治疗。

2.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中医方剂,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配合中医方剂,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

眩晕症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

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XXX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脑为髓海。

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

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

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即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名家在治疗眩晕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1.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眩晕病多与脑、耳、眼等器官功能失调有关,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器官功能,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2. 中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病主要通过调理肝风、疏肝气以及补益脾胃等方式来改善病症。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四逆散等,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3. 饮食调节:中医认为,眩晕病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调节。

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山药、红豆、黑米等,同时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情志不宁、过劳等因素有关,因此患者需要注意调节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疲劳;规律生活,注意充足的睡眠。

以上是中医名家治疗眩晕病的一些经验,但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为本,以风、火、痰、瘀扰乱清空为标。 眩晕发作期以实证表现为主,缓解期以虚证表现居多
。 急性发作期以祛痰、化瘀、熄风、泻火为法; 缓解期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法。 在临床中,应在辨病基础上, 针对某一时期主要的证候
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脾虚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脾虚痰浊中阻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清窍失养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各家学说】
4、无瘀不作眩
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亦言:“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 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应包含两种不同病因病 机?)
清·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 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 虚而眩晕生焉”。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芎、橘红、僵蚕、干姜。
4)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证,头疼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黄芪、人参、茯苓、陈皮、苍术、
酒黄柏、干姜、泽泻、神曲。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气上冲胸,战 摇眩晕

中医临床实战笔记——眩晕症治疗,实打实的疗效

中医临床实战笔记——眩晕症治疗,实打实的疗效

中医临床实战笔记——眩晕症治疗,实打实的疗效中医对眩晕症的认识:眩为眼花或视物昏暗,晕为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不定,因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

眩晕是指以目眩头晕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活血化淤法疗,获消意疗效。

典烈病例:王某,女53岁。

自诉:患者眩晕已有十余年,时好时发,近两月症状加重,症见头痛颈硬,转头时眩晕加重,头晕如坐舟中,呕吐痰涎,四肢沉重,舌质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查:血压170/100,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顶试验阳性。

颈椎片提示:颈椎3-5椎体有唇样骨质增生。

脑血流示:左右侧脑血管紧张度增加。

西医诊断:原发性高压,脑动脉硬化,颈椎病。

辨证:痰淤互结,脉络淤阻,脑失所养。

治法:活血化淤,祛痰通络。

处方:血府逐淤汤加减。

当归,桃仁,红花,赤芍,牛膝,半夏,白术,陈皮,泽泻,茯苓,枳壳,川芎,桔梗,甘草。

水煎服,四剂。

二诊:服药后眩晕大减。

效不更方,随症加减连服药30余剂。

临床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导致眩晕的原因很多,《内经》曰: '精虚则眩” , '肾虚则头重身摇”, '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后世医家提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火不成晕”等观点。

总之,眩晕多系本虚标实,实是风、火、痰、淤;虚是指气血阴之虚。

其病变以肝、脾、肾等脏为重点,三者以肝为主。

目前认为眩晕由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内阻、淤血阻络等所致,但其临床症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淤表现。

若情志郁结,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伤阴,虚生内热,血液受热煎熬成块,形成淤血;肾精亏虚则虚火内生,热与血结,以致血淤;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气互结阻血运行而淤,跌仆坠损,头脑外伤,淤血停留,阻滞经脉,致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而致眩晕。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淤;当归养血活血,生地养血滋阴,二药相配,祛淤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破淤通经,引血下行;桔梗专入肺经,载药上行,使诸药直达血脉;甘草通百脉调和诸药;加大黄能破积化淤,泻火清热。

中医综合治疗眩晕46例临床体会

中医综合治疗眩晕46例临床体会

中医综合治疗眩晕46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治疗眩晕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滋补肝肾之剂,配合针灸治疗肝火内动、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证。

结果病程短,疗效好,患者易接受,治愈率95.65%。

结论中医综合治疗以取得镇静、降压、止呕、改善微循环、抗血栓、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调节机体免疫等功效。

【关键词】中药针灸辩证施治眩晕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年人亦可见。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发展成中风、厥症或脱症而危及生命。

西医的高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皆属本病范畴。

笔者采取中医药综合治疗眩晕46例,疗效好,病程短,患者容易接受,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系我科2009年4月-2011年10月的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9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3天。

1.2 诊断标准:(1)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

(2)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腹泻;或面色潮红,急躁易怒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1.3 临床表现:患者均以头晕目眩为主症,如坐舟车,视物旋转不定,不敢睁眼,否则感天旋地动,伴有恶心呕吐,甚则腹泻,食欲不振,或少气懒言,面色晃白,或急躁易怒,面色潮红,或腰膝酸软,耳鸣,失眠健忘,舌红苔黄,或苔白腻,或舌质淡,脉弦细数,或濡滑,或沉迟。

2.治疗方法2.1 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平肝熄风为治则,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裁治疗:半夏12g,天麻15g,白术15g,茯苓15 g,竹茹15g,陈皮15g,胆南星10g,丹参15g,白芍15 g,甘草6 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

眩晕的中医药治疗

眩晕的中医药治疗

眩晕的中医药治疗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

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一、中医病因病机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

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二、诊断要点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三、中医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眩晕的中医治疗经验探讨(精)

眩晕的中医治疗经验探讨(精)

中医治疗眩晕的心得体会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自觉旋转,站立不稳为主症的一种脑系疾病。

西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里埃综合症的都可参照本病辩证。

本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近 10年,的临床实践,总结验证,笔者自拟定眩汤治疗眩晕证疗效显著,现将临证心得体会介绍如下:定眩汤的药物组成:天麻 15g , 钩藤 15g , 葛根 15g , 川芎 15g , 鸡血藤 30g , 白术 10g , 泽泻 20g , 半夏 10g , 山萸肉 15g , 黄芪 20g , 枸杞 15g ,何首乌 15g 。

功能:扶正通络,化痰熄风。

主治: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用法:每日 1剂, 水煎后分 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1月为 1疗程。

方解: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发作性眩晕,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头昏、头重、行走不稳等症, 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属中医“眩晕病”范畴。

本病以风、痰、瘀、虚共依共存为其基本病机,临床表现以虚实挟杂最为常见。

方中黄芪益气升清,清阳得升,浊阴自降;山萸肉、枸杞、首乌平补肝肾,不燥不烈,补肝而无动风碍痰之虞,益肾无损阳助瘀之弊;天麻、钩藤为平肝熄风之要药,故李东垣强调“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草纲目》记载钩藤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 钩藤通心气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半夏化痰祛湿,降逆和胃, 白术健脾燥湿,治痰之本而绝生痰之源,与半夏、天麻相伍则有半夏白术天麻汤之义,为治疗痰湿眩晕的代表方; 泽泻渗湿行痰饮,《日华子本草》谓:“主头旋,耳虚鸣”,与白术相伍为泽泻汤,即《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

”方中鸡血藤补血行血,疏通经脉;川芎活血,行气,解郁; 葛根解肌而利项背,现代研究发现葛根含黄酮甙,能扩张脑血管及心血管,增加大脑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三药合用能活血通脉,解除经脉阻滞,使血行畅通。

以上诸药共奏熄风化痰、扶正通脉定眩之功, 体现了虚实并用、调补兼施的原则。

中医治疗眩晕的辩症论治

中医治疗眩晕的辩症论治

中医治疗眩晕的辩症论治加味泽泻汤治疗颈性眩晕王某,女42岁,2014年7月5日初诊。

以眩晕、恶心、呕吐2天就诊。

患者长期伏案工作,有颈椎病史。

平时很少有体育运动,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身体肥胖,2天前因练习颈椎“米字操”后出现眩晕、恶心、呕吐。

颈椎X片:寰枢关节不稳,颈4、5椎体排列不稳。

无高血压、心脑血管及内耳疾病。

符合颈性眩晕诊断。

初诊:眩晕耳鸣,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数。

辨证: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腻,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痰湿内生,以及运动不合理,阻滞气机,清阳不升,而发眩晕。

治法:健脾化湿,和胃理气,以加味泽泻汤治疗处方:泽泻3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3剂后眩晕明显好转,7剂后症状消失。

按: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

中医历代医籍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不少医家均以《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景岳“无虚不作眩”与朱丹溪“无痰则不作眩,痰固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虞抟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所谓本虚以肝肾脾胃气虚为主,标实是以风火痰瘀为主。

泽泻汤是仲景治疗支饮引起眩晕的方子。

泽泻汤由泽泻、白术组成。

泽泻,味甘,性寒,功善渗湿、化痰,利水除饮为君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效,善治痰饮眩悸。

本病例中加入天麻治疗头目眩晕,不论虚实,均为要药。

加入陈皮、茯苓、半夏,增加化痰祛湿和胃的功效。

苦冒眩者泽泻汤主之眩晕多属慢性疾患,不易根治,每遇情志、疲劳等而诱发。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说:“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是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方中泽泻除湿化痰,白术健脾燥湿,二者配伍可从标从本来对付痰饮之邪。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42例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42例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42例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治疗组用自拟方补肾活血定眩汤加减配合654-2注,刺五加注,苏打水注治疗,对照组用654-2注,刺五加注,苏打水注等药治疗。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有效率为85.7%,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 P<0.01)。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眩晕观察1 临床资料1.1 84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部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为52.5岁,病程最长的10年,最短的为7天,平均4.5年。

对照组42例,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0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为3天,平均为3年。

1.2 诊断依据1.2.1 临床症状以眩晕为主,伴呕吐、心闷;或有间歇性头病,颈项、肩臂、肩胛上背、上胸壁与上肢疼痛、麻木,同时轻者有视物不清,声音嘶哑;重者直接影生活或生活不能自理。

1.2.2 X线或CT示颈椎钩突变尖或椎体前后缘唇样增生,颈椎生理弧度减弱,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狭,颈椎孔变小,椎间孔变型。

2 治疗方法治疗组药用10%GS250ml加刺注加液40ml,10%GS 250ml加654-2注10mg,5%苏打注125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中药服用自拟方补肾活血定眩汤加减,天麻10g、钩藤 15g、防风10g、全蝎5g、僵蚕1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鸡血花15g、犬片15g、毛姜15、枣皮10g、山药15g、寄生15g、牛膝10g、白芍15g、熟地15g;呕吐甚加竹茹15g、半夏10g、陈皮15g;肾阴虚甚者加枸杞10g、鳖甲10g、龟板10g;失眠者加枣仁10g、远志10g、夜交藤 15g、石菖蒲15g;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混合,分早晚二次服用,七天为一疗程。

对照组药用10%GS250ml加刺五加注40ml,10%GS 250ml加654-2注10mg,5%苏打注125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简述眩晕证之中医临床治疗经验

简述眩晕证之中医临床治疗经验

简述眩晕证之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眩晕是指旋转性的头晕感和晕厥的感觉,以及伴随的恶心和呕吐。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能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如晕车、头部受伤、中耳疾病等。

中医认为,眩晕证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等导致的。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五脏失调、气血不畅以及阴阳失衡等因素引起的。

具体来说,病因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脾肾阳虚- 饮食习惯不当,过度运动,精神紧张等病因不但耗损了脾肾阳气,还导致了气血不足和经络不畅。

2.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波动是造成眩晕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中耳疾病- 感冒、耳部感染、鼓室积液、耵聍栓塞等引起的中耳疾病也是导致眩晕的原因之一。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眩晕证是由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等导致的。

因此,治疗眩晕,首先需要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

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眩晕的症状。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来调理身体。

最常用的中药有三七、川芎、黄连、红花、细辛、陈皮等。

这些中药可以促进气血畅通,调理身体阴阳平衡,缓解眩晕的症状。

2. 食疗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来预防和治疗眩晕。

具体建议如下:1.多吃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和西红柿等。

2.吃些鱼和瘦肉,这些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有助于补充体内蛋白质的损失,同时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3.避免过度食用甜食和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消化系统,油腻的食物还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4.喝些益智茶,这种茶能够舒缓神经,缓解头晕的症状。

3.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使眩晕症状得到缓解。

常见的治疗穴位有百会穴、太阳穴、耳部穴位等。

4.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可以刺激身体的气血运行,通过揉捏、按摩、叩击等手法,加速病因部位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眩晕的症状。

5. 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人体阴阳失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体会

小半 夏汤 与泽泻 汤 合 左 归丸 加 减 。药 用 : 地 黄 1 , 熟 5g
山茱 萸 1 , 丝子 l , 5g 菟 5g 山药 1 , 杞子 1 , 牛 5g 枸 0g 怀 膝 1 , 泻 1 , 0g 泽 0g 白术 l , Og 半夏 1 , 姜 6g 0g 生 。
效 9例 , 总有效 率 9 . , 2 5 治愈 率 7 . 。 00
中医辨证 分型 疗 效 分 析 : 阳 上 亢 3 肝 1例 , 愈 2 治 2 例 , 转 8例 , 好 无效 1 ; 例 气血 亏 虚 2 1例 , 治愈 l 0例 , 好 转 9例 , 效 2例 ; 浊 中 阻 5 无 痰 3例 , 愈 4 治 2例 , 转 8 好 例 , 效 3例 ; 无 肾气 不足 1 例 , 愈 1 5 治 O例 , 好转 2例 , 无 效 3例 。合计 治愈 8 4例 , 转 2 好 7例 , 效 9例 。 无
疗程 。 治 疗 结 果
般 资 料
1 0例 患 者 均 为 中 医 内 科 门诊 病 人 , 中男 性 5 2 其 7 例, 女性 6 例 ; 龄 2 ~8 3 年 8 0岁 , 均 6 . 岁 , 中≥ 5 平 15 其 O 岁 7 2例 , 5 < O岁 4 8例 ; 程 最长 2 病 0年 , 短 l周 , 最 平 均 为 5年左右 。全 部患 者均 经神 经系统 检查 , 以及 头颅 C T或 MR 等 检查 , 除颅 内器 质性 病 变 , 断 考 虑 为 I 排 诊
煎 服 方 法 : 煎 服 。 头 煎 加 水 5 0ml浸 泡 6 n 水 0 , 0mi,
笔 者 20 0 6年 4月 ~2 1 0 0年 4月 以小 半 夏 汤合 泽
泻汤 为基 础方 , 辨证 分 型治疗 眩晕 1 0例 , 效满 意 , 2 疗 现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40例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40例
药 为 归脾 汤 加 减 , 成分为党参 、 白术 各 2 0 g , 当归 、 茯苓各 1 5 g ,
选取 我 院 2 0 1 2年 2月 至 2 0 1 3年 1 2月 收 治 的 眩 晕 患 者
天麻 1 0 g , 生 姜 3片 等 ; 痰 浊 中阻 型 患 者 主要 临 床 表 现 为 胸 闷 、 恶心 、 吐痰 、 头重、 舌 体胖大 等 , 主要 用 药 为 半 夏 白术 天 麻 汤 加
关键词 : 中 医辨 证 ; 眩晕; 眩晕宁片
中 图分 类号 : R2 8 5 . 5; 1 1 2 8 9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9 3 1 ( 2 01 5 ) Z1 — 0 3 1 1 — 0 2
眩晕症是较常见的临床症状 . 主要 是 人 们 在 对 自身 所 处 位 置 或 环 境 进 行 判 断 时 出现 的 障碍 性 错 觉 , 如头晕 、 记忆力 减退 、 摇晃感、 升 降感 、 走路不稳等 , 多 因 高血 压 、 颈椎病 、 梅 尼 埃 病 等 引起 . 严 重 影 响 患 者 的 日常 生 活 质 量 … 。 笔 者 观 察 了 中成 药 及 中 医辨 证 法 治 疗 眩晕 的疗 效 , 现报道如下。
交藤 、 益 母草 、 茯神各 3 0 g , 炒杜 仲 、 钩藤 各 2 O g , 夏枯草 、 天 麻 各 1 5 g , 栀子 、 黄芩各 1 O g ; 气 血 亏 虚 型 患 者 主 要 临 床表 现 为 头 晕 目眩 、 遇劳 则发 、 心悸 、 失眠 、 舌苔 薄自 、 面色淡 白等 , 主 要 用
显效 : 临床症状及 眩晕症状完 全消失 , 经 检 查 结 果 基 本 正
常. 1年 内无 复 发 ; 有效: 临 床 症 状 及 眩 晕症 状 明显 缓 解 , 经 检 查 结 果 显 示 有所 改 善 , 半 年 内有 眩晕 症 状 出 现 ; 无效 : 临 床 症 状 及 眩晕 症 状 无 明 显 改 善 . 经 检 查 结 果 无 变化 , 同时 出现 不 良反 应 。

中医讲解眼睛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讲解眼睛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讲解眼睛眩晕症的方法眼睛眩晕症,也被称为眼前晕厥症,是一种症状性眼疾,患者常感到周围环境旋转或自己旋转的感觉。

中医认为,眼睛眩晕症的发生与眼球的运动、眼肌的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中医的治疗方法。

中医将眼睛眩晕症与肝、脾、心、肾等脏腑有关,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情,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中医认为,眼睛眩晕症的发生与肝气不舒、肝风上扰有关。

肝主藏血,如果肝气郁结,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影响到头部的血流供应,引起眼睛眩晕症。

因此,中医的治疗首先需要疏肝理气,舒筋活络。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散、柴胡解瘀汤等。

例如,柴胡疏肝散的组成有柴胡、香附、青皮、栝蒌、黄芩等,这些药材能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和肝胆之间的关系,从而缓解眼睛眩晕症的症状。

另一种产生眼睛眩晕症的原因是脾气运化失常。

脾主运化受湿,如果脾气虚弱,湿气容易蓄积在体内,导致头晕目眩。

中医针对这种情况,通常会调理脾胃,健脾祛湿。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香苏安神丸等。

四君子汤的主要成分有白术、茯苓、半夏、生姜,这些药材能够健脾祛湿,舒缓脾胃的不适,缓解眼睛眩晕症的症状。

心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君主”,如果心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也容易导致眼睛眩晕症的发生。

中医常会通过补益心气的方法来治疗这类病情。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君子汤、甘麦大枣汤等。

例如,六君子汤的主要成分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生姜等,这些药材能够补益心气,养心安神,改善心脏功能,帮助治疗眼睛眩晕症。

最后,中医将眼睛眩晕症与肾气亏虚有关,认为肾主藏精,如果肾气不足,眼睛的水液不能正常分布,就容易引起眼睛眩晕症。

因此,中医常会通过补益肾气的方法来治疗这类病情。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

例如,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牡丹皮等,这些药材能够补益肾气,滋养肾阴,改善眼睛眩晕症的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推崇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

浅谈眩晕症的中医临床治疗

浅谈眩晕症的中医临床治疗

浅谈眩晕症的中医临床治疗【摘要】目的:总结中医临床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和经验。

方法:辨证使用陈士铎《石室秘录》的经验方,对95例临床诊断为眩晕症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75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9.47%。

结论:防眩汤治疗眩晕效果显著,可供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眩晕;防眩汤;辨证论治眩晕的病因病机中医、现代医学皆有较多论述,现代医学把眩晕按性质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按解剖部位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系统性眩晕又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

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因。

眩晕发病诱因为疲劳、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失眠、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

中医历代医家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颇多论述,近代以来,众多医家对前人的经验和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如“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无火不作眩”等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门诊眩晕患者95例,其中男44例,女51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10年。

所有病人根据临床症状,符合眩晕诊断。

1.2诊断和排除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符合眩晕病诊断标准,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或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起病一般较缓慢,渐渐加重,常反复发作,按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5型。

删除与其他证候相似或不具有特殊性的表征,以及无法操作和确定的表征,拟定辨证要素。

发作时间超过24h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肝、肾疾病、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严重血液病、颅底畸形、外伤性、癫痫、多系统萎缩、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病引起的眩晕症状者,有外伤史,没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1]。

1.3治疗方法防眩汤药物组成:人参、法半夏各9g,当归、熟地黄、白芍、白术各30g,川芎、山萸肉各15g,陈皮1.5g,天麻9g;加减: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0g,桑寄生10g,牛膝15g;肝阳上亢者加龙骨15g,牡蛎15g,钩藤15g;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15g,酸枣仁15g;肾精亏虚较重者加龟板10g,鹿角胶6g,菟丝子30g;服用方法与疗程:以上药物以常规煎药方法,每日2次,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眩晕症的中医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中医临床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和经验。

方法:辨证使用陈士铎《石室秘录》的经验方,对95例临床诊断为眩晕症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75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9.47%。

结论:防眩汤治疗眩晕效果显著,可供临床
推广使用。

【关键词】眩晕;防眩汤;辨证论治
眩晕的病因病机中医、现代医学皆有较多论述,现代医学把眩晕按性质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
眩晕;按解剖部位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系统性眩晕又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
眩晕。

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因。

眩晕发病诱因为疲劳、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失眠、
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

中医历代医家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颇多论述,近代以来,
众多医家对前人的经验和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如“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
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无火不作眩”等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门诊眩晕患者95例,其中男44例,女51例;年龄最
小17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10年。

所有病人根据临床症状,符合眩晕诊断。

1.2诊断和排除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符合眩晕病诊断标准,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或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
面色苍白等。

起病一般较缓慢,渐渐加重,常反复发作,按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5型。

删除与其他证候相似或不具有特殊性的表征,以
及无法操作和确定的表征,拟定辨证要素。

发作时间超过24h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肝、肾疾病、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严重血液病、颅底畸形、外伤性、癫痫、多系
统萎缩、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病引起的眩晕症状者,有外伤史,没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1]。

1.3治疗方法
防眩汤药物组成:人参、法半夏各9g,当归、熟地黄、白芍、白术各30g,川芎、山萸肉各15g,陈皮1.5g,天麻9g;加减: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0g,桑寄生10g,牛膝15g;肝阳上亢
者加龙骨15g,牡蛎15g,钩藤15g;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15g,酸枣仁15g;肾精亏虚较重
者加龟板10g,鹿角胶6g,菟丝子30g;服用方法与疗程:以上药物以常规煎药方法,每日2次,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疗效评价
观察头晕目眩消失、缓解、无效的情况;伴随症状改善情况,视物旋转,有无晕倒、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等症状消失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效果的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的规定。

治愈:患者接受治疗后,眩晕和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工作生活恢复正常;好转:患者接受治疗后,眩晕和呕吐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发作次数、程度及时间有所减少,睡眠以及耳鸣等得到有效改善;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眩晕和呕吐等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并
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

总有效治疗率=(治愈数+好转数)/总人数
×100%。

1.4.3西医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的评分标准否定为0分,肯定为4分,良
好为2分。

内容包括功能:眩晕影响参加社会活动;身体:快速动头时症状加重与否;情感:
由于疾病的原因,感到心情压抑。

DHI共有25个项目,根据最终得分在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功能障碍越严重:0~30分为轻度障碍,31~60分为中度障碍,61~100分为重度障碍。

2.结果
治愈:75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9.47%。

典型病案王某,女,46岁。

2013年12月15日就诊。

自述眩晕反复发作9年,常因不规律作息而诱发。

症见:头晕,视
物旋转,转头尤甚,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色白,唇甲少华,眠差,舌淡、苔白,脉细弱,经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眩晕,证属气血亏虚型眩晕。

治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遂投防
眩汤。

处方人参、法半夏各9g,当归、熟地黄、白芍、白术各30g,川芎、山萸肉各15g,
陈皮1.5g,天麻9g,酸枣仁15g,夜交藤15g,水煎服,一日1剂,分2次温服。

12月30
日二诊,眩晕减轻,疲劳减轻,继用上方治疗,4个疗程后诸症皆平,复查TCD,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3.讨论
患者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并不代表护理工作的结束。

还需通过出院评估,了解患者对该病
的认知度,尽可能全面了解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其他因素,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
原则为指导,引导患者对疾病的预防和对健康的认知,并给予健康指导,这对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对即将出院的患者积极给予正确的出院指导,健康宣教,对预防眩晕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情志刺激,使气机调畅,气血调和,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
所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患者出院后应注意饮食清淡,生活起居
规律,切忌过度疲劳[3]。

眩晕发病后要及时就医,严重者当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
突然、剧烈的头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加重,或发生昏仆。

预防眩晕发生,应
避免和消除能导致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

起床或起身动作要慢,避免急剧转动头部。

要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脑力和体力的过度劳累。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才能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目的。

故患者出院时
应做好出院指导,向其交待生活起居、饮食、工作及情志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应强调
调畅情志,并与家属取得联系,介绍患者情况,以取得他们的配合,使其经常处于温馨安静
的生活环境内,从而降低眩晕的复发。

4.结语
总之,对眩晕患者的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高度重视。

在中医辨证
施治原则指导下通过中医护理评估,护理诊断,进行系统化的中医整体护理,对现代中医护
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毅鹏.防眩汤治疗眩晕症87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6):16-18.
[2]陈静.眩晕的中医整体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3):114-115.
[3]贾立辉.马智教授论治眩晕[J].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