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合集下载

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从 而 调 动 患者 治 疗 该 病 的 积极 性 和 恒 心 ,鼓 励 患 者 保 持 乐 观情 绪 , 医护 人 员 密切 配 合 , 同战 胜 病魔 。 ( ) 食 调 护 : 与 共 3饮 饮食 宜
【 关键词】 成人 Si 病 tl l
护理
成人 Si 病是 一 种 多 关 节 炎症 的全 身 性 疾病 ,临 床 表 现 以 tl l
高热 、 一过性皮疹 、 关节炎或关节痛和 自细胞升 高为主要表现 的 综合征…。 中医学认 为本病属于“ 热痹” “ 、 内伤发热 ” “ 、虚劳” , 等 也有人认为属“ 温病” 范畴。 西医给予糖皮质激素、 非甾体抗炎药
1 方 法与 结 果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发现异 常及 时报告 医生 ,以便采取相应的
措施 。
3 讨 论
11 临 床 资 料 我 院 20 . 0 7年 5月 一 0 9年 3月 收 治 成 人 20
Si 病 7例 , tl l 均符合美 国风湿病学会成人 Si 病诊断标准 。 tl l l 其 中男性 1 , 例 女性 6例 ; 年龄 1 —5 , 9 5岁 平均 2 ; 9岁 病程 1 2~ 7d 0 。7例患者均有 高热 、 皮疹 、 关节痛 , 并伴有 白细胞或 中性粒 细胞升高 ; 2例出现咽痛 , 肝功能异常 ; 4例出现肝脾及淋 巴结肿

1 8・ 63
中国中医急症 2 1 年 9月第 l 卷 第 9 00 9 期 J T .e Q v ! ! : E c SK 2 ! 0 ! .
组 7例患 者 经 积极 治疗 和 中 医护 理 , 床症 状缓 解 , 转 临 好 出院, 随访 无 复 发 。 结 论 成 人 Si 病 临床 表 现 复杂 多 样 , tl l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摘要】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目的讨论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由于眩晕病机错综复杂,因此必须仔细辨证,分清虚实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按轻重缓急先后施治,或融多种治法于一方之中,务使药证相投,方能不落俗套。

其主要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关键词】眩晕中医诊断治疗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内耳性眩晕,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偷漏综合征等颅内血管陛疾病,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贫血等血液病、中毒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皆属于此范畴。

本证常由肝阳、火夹痰上冲或下元不固,虚风上摇致成。

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既往病史、用药史、眩晕发作轻重、减轻或增重的原因,结合四诊所得,明确眩晕的上述不同类型。

注意排除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眩晕的诊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的诊断标准为:1.头晕与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球震颤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心病科一、基本情况眩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5年06月,我科收治眩晕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风痰上扰14例,阴虚阳亢4例,痰瘀阻窍4例,气血亏虚3例,肾精不足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泡洗、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艾灸、针刺。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降低血压、改善眩晕及睡眠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2人(%);②一般:4人(%);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头晕、头痛不适症状。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22人(%);②实用性较强:4人(%);③实用性一般:0人;④不实用:0人。

眩晕病的辨证施护

眩晕病的辨证施护

3 典型病例
病例1:王某,男,70岁。患者因头晕、目眩1周,加重半天入院。自诉3天前因与家人发生口角,郁闷不解,次日即感头昏、头痛,双目发胀,食欲下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双肋下胀痛,口干,口苦,大便干结、3日未行。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入院体检:血压24/16kPa,面色潮红。入院诊断为眩晕(肝阳上亢型)。经中医辨证施治给予平肝潜阳中药治疗。在护理中,主动与其接触、谈心,以及与患者家属的思想沟通交流。在护理人员的劝导下,病人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很快化解,解除患者的发病诱因。在观察病情时特别注意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尿量、头痛、视力的变化。在病人血压较高时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选头高脚低位为宜,并安慰病人解除紧张情绪,减少探视,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在饮食护理上我们了解到病人喜食葱、蒜、韭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品,则劝其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多食蔬菜、水果,禁烟、酒刺激动火之品。
眩晕病的辨证施护
更新日期:2010-01-20 点击: 阳国英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疗法;护理
眩晕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辨证施护协助治疗眩晕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经中药化湿祛痰治疗,及辨证施护,病人上述症状消失,康复出院。出院指导其少食肥甘厚味,适当控制饮食,戒烟酒、少饮浓茶、咖啡,加强体育锻炼,经常测量血压,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
4 小结
笔者在临床上遇到的眩晕病人较多,体会到在护理方面应重点观察每次眩晕的诱发因素,以及伴有的症状,根据证型不同,采取相应的辨证施护。如:肝阳上亢者宜重视精神护理,痰浊中阻者注意呕吐物的内容及饮食宜忌,而气血亏虚证及肾虚证则劝导病人注意休息、摄生,加强饮食调补,避免过劳过累,提倡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素质。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目的通过对眩晕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后实施辩证护理,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从而提高治愈率,提升服务满意度的。

方法对115例眩晕患者施行辨证施护,肝阳上亢患者平肝潜阳;痰湿中阻的患者化痰祛湿;气血亏虚的患者补益气血;肾精不足的患者补肾益精,瘀血阻窍的患者活血化瘀。

结果115例患者,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结论根据眩晕患者的辩证分型施护,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眩晕发作的次数,缓解眩晕发作时的症状,可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眩晕;辨证分型;辩证施护;同病异护眩晕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眩晕大多数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

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按照其症状和舌苔脉象四合参诊,进行辩证分型后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其中男72例,年龄30~84岁;女43例,年龄32~78岁;病程3~68 d,肝阳上亢22例,痰湿中阻56例,气血亏虚11例,瘀血阻窍15例;肾精不足11例。

1.2方法辩证施护前实施护理评估,主要评估内容有①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观察患者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耳鸣、耳聋、眼球震颤等。

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血压,眩晕发作与患者体位变化有无关系,饮食与眩晕症状有无关系等,并注意听取患者主诉。

②生活自理能力。

③心理社会状况,有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2结果本病区115例患者通过施行辨证施护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3护理3.1一般护理①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声、光刺激,轻症闭目养神、急性期和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

②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弯腰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③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变化。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心病科一、基本情况眩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 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5年06月,我科收治眩晕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风痰上扰14例,阴虚阳亢4例,痰瘀阻窍4例,气血亏虚3例,肾精不足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泡洗、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艾灸、针刺。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 .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降低血压、改善眩晕及睡眠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2人(% ;②一般:4人(% ;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头晕、头痛不适症状。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22人(%;②实用性较强:4人(% :③实用性一般:0人;④不实用:0人。

眩晕的辨证施护效果

眩晕的辨证施护效果

眩晕的辨证施护效果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的辨证施护效果。

方法对1147例眩晕患者给予辨证施护配合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为99%,临床效果明显。

结论采取辨证施护配合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辨证施护效果眩晕【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339-01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相当于西医的高血压病[1]。

在中医里眩晕可分为五种证型即风阳上扰型、痰浊中阻型、瘀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和肝肾阴虚型。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运用辨证施护协助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临床资料选择1147例眩晕患者,男616例,女531例,年龄50~88岁,平均68.3岁。

其中风阳上扰型223例,痰浊中阻型278例,瘀血阻窍型150例,气血亏虚型269例,肝肾阴虚型220例。

2 辩证施护2.1 风阳上扰型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恼怒或烦劳而加剧,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

施护要点:重视心理护理,用安慰、诱导方法劝导病人少生气动怒,保持心情愉快,精神舒畅,消除忧虑及悲观情绪,避免外界不良刺激,以免“七情”影响使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平时可用麦冬菊花煮水饮以消口干苦;针刺风池、太阳、肝俞,阳陵泉等穴位;注意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眩晕症状的轻重,以及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等变化。

2.2痰浊中阻型表现为眩晕头重,头重如裹,胸闷腹胀,恶心欲吐,纳呆多寝,舌苔白腻与脉弦滑。

施护要点: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旋转弯腰动作,以免诱发加重眩晕;症状缓解后适当活动,如打太极拳、气功等对预防和治疗眩晕有良好作用;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身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忌食寒凉之物,免伤脾胃;如患者呕吐时,以侧卧为宜,中药宜少量多次温服,并配合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以止吐定眩晕;注意患者情绪变化,了解胸中郁闷,并进行耐心开导,解除忧郁。

浅谈眩晕的辨证施护

浅谈眩晕的辨证施护

浅谈眩晕的辨证施护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贫血等病症。

主要原因为凤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而由痰浊中阻引起者占相当大的比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重如裹,如坐舟车,胸闷,脘痞,常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痰涎,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厚或厚腻,脉濡滑。

笔者对30例眩晕病人进行临床分型观察,其中痰浊中阻者17例,占56.6%,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例,肥胖者5例,我们以中医辨证的方法,对眩晕病人根据其体质不同分别予以辨证施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配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疾病护理眩晕病多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病人表现痛苦。

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询问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因及伴随症状。

如血压、舌像等。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发生意外。

如病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尤应注意,防止跌倒。

如有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眩晕痰浊中阻病人,多因形体肥胖,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而致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蒙蔽清阳而致眩晕发作。

其发病急,故急则以降浊化痰治标为主,缓则以健脾和胃治其本为主。

因此护理上应配合治疗,采取急者护理其标,缓则护理其本的原则。

如患者面微红,舌质淡,形体肥胖,可立即针刺内关、曲池、足三里,让患者卧床休息,闭目养神,以缓解症状。

治疗护理其标为主。

待病人自觉症状好转,病情稳定后采取护理其本原则,予以休息,调节饮食。

可用杭菊花泡水代茶。

形体肥胖者予降脂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 生活护理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病室应整洁,宽敞明亮,室内光线适宜,避免噪音,保证病人充分的睡眠、休息,《内经》之“阳气者,烦劳则张”。

烦劳过度则耗伤气血,气逆上冲巅顶而眩晕。

因此,睡眠和休息充足对眩晕疾病的治疗是必要的。

眩晕重者卧床休息,嘱病人在改变体位时动作轻缓,应避免旋转、深低头等动作。

眩晕辩证施护及健康指导

眩晕辩证施护及健康指导
眩晕辩证施护及健康指导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诊断:
证型:
入院时间:
主管医师:
责任护士:
一、入院护理
1、介绍病区情况
1)介绍病室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2)介绍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
3)保持病室清洁、整洁,禁止吸烟。
4)入院后患者穿病号服。
2、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3、病情观察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音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二、辩证施护
1、情志护理
1)悲观
护理:做好心理安慰与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与恐惧心理,使之配合治疗。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采用梅花针叩打丰隆、内关穴。
三、中医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2)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过劳和纵欲过度。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Fra bibliotek戴变色眼镜。5)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6)有高血压病史者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护理效果评价
2)焦虑
3)其他
2、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2)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3、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敷或姜汁滴舌后服用,少量频服。
4、临证护理

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

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
2 护 理
统 的护理 , 从而取得 了满意 的临床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章鸣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整体护理 [] J .海军 医学杂志 , 0 3 20 ,
2 ( ) 16 4 3 :0
2 孟红旗 .老年人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6 0例临床 分析[] J .现代诊 断
与 治疗 ,9 4 ( )5 19 ,2 :6
2 2 心理 护理 患 者 年 龄 大 、 情 重 、 绪 低 落 , 其 是 上 腔 . 病 情 尤
即止 ; 重者如坐船车中, 旋转不定 , 不能站立 , 甚则欲倒 , 或伴有
恶 心 、 吐 、 出等 症 状 。常 见 于 梅 尼 埃病 、 路 炎 、 呕 汗 迷 前庭 神 经 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静脉综 合征起病 急, 症状急 , 往往伴有 咳嗽 、 绀 、 发 呼吸 困难等症
本 组患 者 男 性 1 0例 ,女 性 2例 ;年 龄 7 ~8 6 4岁 ,平 均 7 8 岁 ; 发 性 肺 癌 5例 , 性 左 心 衰 竭 4例 , 性 支 气 管 炎 3例 。 原 急 慢 临 床 表 现 为头 面 、 部 潮 红 , 吸 困难 , 结 膜水 肿 , 肢 静 脉 压 升 颈 呼 球 上 高, 颈静 脉怒 张 以及 胸 前 部 淤 血 和 静 脉 曲 张 , 严 重 者 出现 胸 2例 腔积液。
眩晕患者 的辨证施 护
肖 菊 芳
中 图分 类 号 : 2 8 1 文 献 标 识 码 : R 4 . B
患者营造 良好的饮食 环境 , 给予 高蛋 白、 高热量 、 低盐 易消化饮 食, 少量多餐 , 对于病情危重 , 不能进食者应用鼻饲 , 以及时补充
机 体 能 量 的 ?耗 。 4 预 防 感 染 : 防感 染 是 促 进 本 组 病 例康 复 、 肖 () 预

眩晕中医特色护理体会

眩晕中医特色护理体会

收治 眩晕住 院患者 1 2 0例 , 其中, 男性 7 1 例, 女性 4 9例 , 年龄 3 . 1 . 1 基本原理 :中药熏洗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 和现代全息生 5 0 ~ 8 8 岁 。中医辨证 : 风阳上扰 型 1 0例 , 痰浊上蒙型 6 0例 , 气 物学理论 , 应用 托毒 透邪 、 补 肾活血养血方药 , 通过足部熏洗 , 血亏虚型 2 0例 , 肝 肾阴虚 2 1 例, 瘀血 阻窍 9 例。 药性通 过穴位直达脏 腑 , 疏通经气 , 调理气血 , 从而达 到治疗
关键词 : 眩 晕 中 医护 理
中图分类号 : R 4 7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0 3 — 0 1 5 2 — 0 2
1临床 资 料 3中药外治护理 2 0 1 1 年 1 月~ 2 0 1 2年 6月我院干部病 区、 老年科 、 针 灸科 3 . 1中药熏洗双足
2一 般 护 理 目的 。 2 . 1 病室 内环境宜安静 、 避免 噪音干扰 , 室内光线宜柔和稍 暗 , 3 . 1 . 2操作方法 :遵 医嘱将煎好 的浓缩外用 中药两 袋约 4 0 0 m l 温度适宜 。 微波炉加热至 8 O ℃放入木盆 中, 加开水至 5 0 0 0 m l , 根据不 同部
2 . 2重症 患者宜 卧床休 息 , 轻症者闭 目养 神 , 改变体位 时应动 位 和患者对热 的耐受 , 取合适 的距离 熏蒸 , 盖 上大浴 巾, 药液 约3 8 o C 一 4 0  ̄ C) , 酌情将双足浸入 作缓慢 , 避免深低头 、 旋转等 动作 , 眩晕重者卧床休息 , 床铺上 温度 降至患者可耐受程度时 ( 床护栏 , 避 免晃动 。 药液 中泡洗 , 熏洗后 即可上床睡觉 , 每晚 1 次, 每次 1 5 — 3 0 ai r n , 2 . 3每 日测血压 3 次, 平稳后改为每 日 1  ̄ 2次 。 1 4次为 1 个疗程 。 . 1 . 3 治疗效果评价 :中药熏洗双足能促进血液循环 、通 经活 2 . 4观察 眩晕发作 的时间 、 程度 、 诱发 因素 、 伴发症 状及血压 、 3 舌苔 、 脉象的变化 , 做好记录。密切观察患者有无 头痛剧烈 、 呕 络 、 温熨脏腑 、 刺激 神经末梢 , 对人体有 确切 的保 健医疗价值 。 吐、 视物模糊 、 语言謇涩 、 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 、 血压持续上升 经常中药 熏洗 双足 ,能有效揉啐并驱散沉积物 ,促进血 液循 等情况。 环, 平衡 和改善身体 电磁场 , 调整 阴阳平衡 和神经功能 , 加速 2 . 5中药汤剂宜 温服 , 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眩晕伴 呕吐 肌肉纤维和细胞分 子的运动 , 迫使毛细血管扩张和收缩 , 从 而 者, 服药宜少量频服。若眩晕发作有规律 时, 可在发作前 1 h 服 调动和增强人体 器官 自身 的抗 病潜能去 战胜 各种疾病 因子 , 药, 有助于减轻症状 。 服中药后应 卧床休息 1 h , 闭 目养神 , 以利 达到强身健体 的功效。 药物吸收生效 。 3 . 2穴 位 贴 敷疗 法 2 . 6 饮食宜 清淡 , 忌辛辣 、 肥腻 、 生冷 、 烟酒等 物 , 饮食宜少量 多 3 . 2 . 1 基本原理 :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属中医外治方法 , 中药穴位 餐, 平 时生活起居应有规律 。呕吐剧烈 者暂禁食 , 呕 吐停 止后 敷贴治疗 眩晕 , 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 , 即药物对机体特定 部位 的刺激 , 调整 阴阳平衡 , 以改善 和增 强机体 的免疫力 , 从 而达 可给半流食 。 2 . 7 情 志护理 , 关心体贴患者 , 生活上给予照顾 , 给患者介绍 有 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 状的 目的; 另一方面 , 即药物 的直接作 关疾病知识和治疗 、 护理的方法 , 增强其 战胜疾病的信心。 用, 当药物敷 贴于相应穴位 之后 , 通 过渗透作用 , 透过皮 肤进 2辨证膳食 入血液循环 到达脏腑 经气 失调 的病所 , 发挥药 物“ 归 经” 和功 用米酒调后贴于相关穴位或部位 。 2 . 1 风 阳上 扰 : 证候 : 眩晕耳鸣 , 头痛且胀 , 易怒 , 失 眠多梦 , 或 能效应。应用五方散 , 面红 目赤 , 口苦 。舌红 , 苔黄 , 脉弦滑 。 3 . 2 . 2操作方法与疗程 : 主穴取大椎 、 心俞 、 肝俞 。 痰 浊上蒙型配 饮食 调护 : 饮食宜清淡少 盐 , 少食油腻厚 味 、 辛辣刺激 之 脾俞 、 足三里 、 胃俞 ; 气血 亏虚配肺俞 、 膈俞 ; 瘀血阻窍配膈俞 ; 肾俞 。每天 1 次, 1 4次为 1 个疗程 。 品及动物 内脏 , 多吃 山楂 、 芥菜 、 海蜇 、 香菇等 , 有平肝潜 阳, 润 气阴两虚配肺俞 、 肠通便之功效 。 3 . 2 . 3治疗效果评 价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 可发挥药物和经络腧 2 . 2痰 浊上蒙 : 证候 : 头 重如裹 , 视 物旋转 , 胸 闷作 恶 , 呕 吐痰 穴 的双 重作用 , 具有应用广 泛 , 疗效 确切 、 迅速 , 副作用小 , 使 涎 。苔 白腻 , 脉弦滑 。 用方便等特点。 饮食调 护 : 控制饮食 , 忌食荤腥甜腻食物 , 多食薏米 、 红小 3 . 3 灸 法 豆、 西瓜 、 冬瓜 、 玉米 、 竹笋等清热利 湿的食物 。呕吐严重时暂 3 . 3 . 1 基本原理 :灸法 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 给人体 以温热性刺 禁食 , 呕吐停止后 , 进食半流质食物 。 激, 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 , 使机体产生双向调节作用而达到 防 可通过灸火的热力 给 2 . 3气血亏虚 : 证候 : 头 晕 目眩 , 面色淡 白 , 神倦 乏力 , 心悸少 治疾病 目的 的一种方法 。灸法治疗 眩晕 , 寐 。舌淡 , 苔薄 白, 脉弱。 人体 以温热性刺 激 , 通 过经络腧穴 的作用 , 达到活血化瘀 、 舒 饮食调护 : 多食血 肉有情之 品, 如瘦肉 、 牛奶 、 鸡蛋 、 红枣 、 经通络 的作用 。 黑芝麻 、 山药 、 胡桃 肉等补益气血。 3 . 3 . 2 操作方法 : 主穴取双足三里 、 双三阴交 、 双涌泉 , 施 灸时将 2 . 4肝 肾阴虚 : 证候 : 眩晕久发不 已, 视力减退 , 少寐健 忘 , 心烦 艾条 的一端点燃 , 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 , 距皮肤 2 - 3 e m进行施 口干 , 耳鸣, 神倦 乏力 , 腰酸膝软 。舌红 , 苔薄 , 脉 弦细 。 灸, 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 一般每处灸 2 0 — 3 0分 至皮肤出现红晕 为度 。每天 1 次, 1 4次为 1 个疗程 。 饮食调 护 : 偏 阴虚者多食淡 菜 、 银耳、 甲鱼等 滋养补 品以 钟 , 补 肾滋 阳, 禁食羊 肉、 辛辣之 品; 偏 阳虚者多食 羊肉 、 胡桃 肉等 3 . 3 . 3治疗效果评价 : 灸法可发挥药物和经络腧穴 的双重作用 , 具有应 用广泛 , 疗效 确切 、 迅速 , 副作用小 , 使用方便等特点。 温补之 品以补 肾助阳。 2 . 5瘀血 阻窍 : 证候 : 眩晕 时作 , 头 痛如刺 , 面色 黧黑 , 口唇 紫 4疗 效 观 察 . 1 观察标准 : 以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1 9 9 4 — 0 6 — 2 8发布 的《 中 医 暗, 肌肤 甲错 , 健忘, 失眠 , 心悸 , 舌质紫暗或有瘀 点 、 瘀斑 ; 脉 4 弦涩或 细涩 。饮食 调护: 忌食 生冷 、 油腻之食物 , 对 眩晕 呕吐较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痊愈 : 症状和体 征全部消失 , 能正 常工 作 、 生活 ; 显效 : 大 剧者, 汤第 l 0卷第 3 期

眩晕症的辨证施护

眩晕症的辨证施护

眩晕症的辨证施护摘要叙述了对103例眩晕病人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理论进行护理并观察结果。

关键词眩晕症辨证施护眩晕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个症状。

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出现,统称为眩晕。

西医中的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贫血、内耳迷路病、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均可参照进行辨证施护。

1临床资料104例均为住院病人,男性32例,女性71例,年龄30~40岁15例,41~55岁52例,55~65岁28例,65岁以上8例。

分型为肝阳上亢型48例,气血亏虚型36例,痰浊中阻型7例,肾精亏损虚13例。

2分型护理2.1肝阳上亢型:表现为眩晕耳鸣、头胀痛、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烦劳或恼怒时症状加重、舌质红、苔黄、脉弦。

2.1.1治疗原则: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2.1.2施护特点:此型病人多为阴虚阳亢,上扰清空而起,症状较重,情绪易激动,烦躁易怒。

2.1.3施护注意事项(1)做好心理护理,采用安慰、诱导等方法转移病人注意力,尽量使患者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2)避免七情所伤或过劳。

亲切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心中忧郁,进行开导,使其心情舒畅。

(3)可按压百会、风池、三阴交等穴,以清热定痛、舒肝理气。

(4)饮食宜清淡,可给水果、蔬菜、瘦肉,忌烟、酒、辛辣之品。

2.2肾精亏损型: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沉细数。

2.2.1治疗原则:温肾壮阳利水。

2.2.2施护特点:此型为肾精亏耗,生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发眩晕。

2.2.3施护注意事项(1)情志护理:此型病人情绪低落,多思善虑,常背有沉重的思想包袱。

因此,要充分重视患者的情感活动,解除精神负担,正确对待和战胜疾病。

(2)病室宜向阳,避免对流风。

(3)可适当参加锻炼,如打太极拳、气功,以减少思虑,节制房事,起居有常,有利于病体恢复。

(4)可针灸肾俞、肝俞、脾俞、气海,以对机体进行调整和平衡。

(5)饮食宜补养,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眩晕患者中医辨证护理体会优先出版

眩晕患者中医辨证护理体会优先出版

241第15卷 第11期 2013 年 1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11 Nov .,2013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梅尼埃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医学正传·眩运》言:“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如果本病不能准确及时的得到诊治及护理则发生中风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严密的病情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眩晕来说,正确的辨证施护对其疗效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对40例眩晕患者进行中医特色整体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病例均为2009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脑病科住院的眩晕患者,共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中医辨证施护观察组(以下简称观察组)和西医常规护理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每组各40例。

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26岁,平均52岁。

西医诊断:梅尼埃综合征3例,高血压病25例,脑动脉硬化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神经衰弱2例。

中医诊断:眩晕,风阳上扰型20例,气血亏虚型10例,肾精不足型6例,痰浊上蒙型4例。

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26岁,平均52.1岁。

西医诊断:梅尼埃综合征4例,高血压病23例,脑动脉硬化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神经衰弱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 >0.05)。

1.2 病例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评分标准。

中医诊断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制定的眩晕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

浅谈眩晕中医特色护理体会

浅谈眩晕中医特色护理体会

浅谈眩晕中医特色护理体会祖国医学有“无虚不作眩”之说[1],眩晕是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为在肝、肾、脾。

临床辩证常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四型。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本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院在临床实践中,针对眩晕进行中医特色护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该病发病的病因病机。

根据不同的症型,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用药及针刺等方面进行中医特色护理。

标签:眩晕;护理;中医特色1 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肋痛,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护理原则: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护理措施:(1)病室应凉润通风,光线柔和,避免噪音刺激。

(2)保持情绪稳定,使其心情舒畅。

与病人保持良好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使其了解自我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3)饮食宜清淡为主,低盐低脂,禁食辛辣、刺激、油腻及过咸之品。

有条件者可适当食用清蒸甲鱼以滋阴潜阳,平时可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萝卜、海带、海参等。

食療方:菊花粥、芹菜凉拌海带。

(4)遵医嘱可行针刺、按摩,可针刺风池、太冲、合谷、肝俞等穴,予以重刺激,以平肝潜阳、疏肝活络。

头昏脑胀者,可予以冷毛巾外敷额头,或每晚用温水泡足30~60 min,以助安睡。

(5)汤药宜早晨空腹时稍凉服。

2 痰浊中阻症见眩晕耳鸣,头昏如裹,甚至视物旋转欲倒,胸脘痞闷,哎恶痰涎,食少多寐。

舌苔白腻,脉濡滑。

护理原则:去湿化痰。

护理措施(1)痰湿较盛的患者应居住在宽敞明亮、通风、干燥、温度适宜的房间。

症状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呕吐严重者应取侧卧位。

素体肥胖者应适当控制饮食。

(2)畅情志,多用正面例子,解除病人负面、焦虑,紧张的情绪,从而调动病人的积极情绪。

(3)饮食宜清淡化痰健脾利湿、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之品、可薏苡仁、赤小豆、山楂、黄瓜等燥湿化痰之品;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期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

45例眩晕患者的中医辩证施护体会 覃颖

45例眩晕患者的中医辩证施护体会 覃颖

45例眩晕患者的中医辩证施护体会覃颖发表时间:2017-12-05T15:50:22.2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9期作者:覃颖[导读] 眩晕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症。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二病区广西柳州 545006)【摘要】目的:了解眩晕的证型,探讨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方法。

方法:对45例眩晕患者进行辩证施护及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饮食、情志和康复护理。

结果:45例患者眩晕症状明显缓解,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

结论:对眩晕患者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眩晕;辨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237-02眩晕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症。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眩晕不定,不能站立。

眩晕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为十分常见的症状,发生率5‰[1],眩晕症不仅发生率高,且伴随症状和体征多样,病因复杂,涵盖临床多个学科,多见于美尼尔氏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

本文通过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45例眩晕症的患者实施多种护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45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34例,年龄22~78岁。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行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诊断为眩晕[2],临床常见证候有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

在辨证施治口服中药汤剂、针灸等治疗的同时,配合辩证施护、情志护理、康复指导等综合性中医护理措施,45例患者病情趋于好转出院。

2.护理2.1 辩证施护2.1.1风痰上扰证①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41例眩晕患者辨证施护的护理体会

41例眩晕患者辨证施护的护理体会

41例眩晕患者辨证施护的护理体会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贫血等病症[1]。

主要原因为凤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而由痰浊中阻引起者占相当大的比例[2]。

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重如裹,如坐舟车,胸闷,脘痞,常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痰涎,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厚或厚腻,脉濡滑。

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

可分为两类: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

二为一般性眩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3]。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症,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眩晕病患者临床常见,我们对41例作了辨证施护,现将其方法与体会介绍如下:本组41例眩晕患者中,其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25~79岁,均有典型的眩晕病症,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目眩或视物有旋转感,自觉头晕,昏沉或昏胀不适,且有反复发作史。

41例中属高血压病眩晕者10例、中枢性眩晕3例、内耳性眩晕3例、低血压性眩晕3例、神经功能症眩晕7例与外伤性眩晕15例;病情最短2d,最长24d。

2一般护理①防止声、光刺激,急性期病人应严格卧床休息,并保持室内安静。

②做好心理护理,抚慰病人,以减轻其恐惧心理,必要时医师给予镇静剂。

③做好生活护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时,应尽快去除呕吐物,注意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及量。

④眩晕缓解起床,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防止深低头、旋转、弯腰等动作,外出时注意平安,防止跌倒等。

⑤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恶心呕吐较重者准确记录出入量,输入液体时适当控制入量。

⑥做好饮食护理,恶心呕吐病症好转时,病人进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⑦做好卫生宣教,指导病人康复后的本卷须知,如戒烟酒,心情舒畅,夜间不要进食过量脂肪食物以防复发,注意饮食调养,肥胖者应节食。

⑧定期监测血压情况,做好记录。

⑨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病症及血压、舌苔、脉象的变化,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变化应及早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发表时间:2015-07-13T09:47:13.19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黄正容
[导读]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

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黄正容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 646001
【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症患者辨证施护效果。

方法:观察组30 例,根据眩晕的不同分型进行辨证施护。

对照组30 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辨证施护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结论:根据辨证分型采取同病异护,护理效果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病程。

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施护措施对各种年龄的眩晕患者进行辨证施护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眩晕;中医辩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255-01
前言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

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

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

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根据不同病患者的中医辩证而采用施护的治疗效果。

正文一、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了我科2014 年度出现眩晕症状的住院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80 例,按照病患者的病床号码的单双号进行分组,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为40 例。

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9 例,女性患者有21 例,平均年龄为61.3+-12.9 岁,平均病程为17.2+-1.5 天;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7 例,女性患者有23 例,平均年龄为6.0.5+-13 岁,平均病程为16+-1天。

两组病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1)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明显的眩晕感,病患者感到旋转或者晃动的感觉;或者病患者看东西的时候会有旋转感觉;或者病患者自己感觉到头晕、昏沉、头脑胀等不适感。

包括了下面四种类型:第一种,肝阳上亢型:病因在于病患者长期的情志不调,情绪长期处于忧郁的状态中,容易发怒,对自身的肝阴造成了损害。

主要症状表现如下: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口干舌燥、面红目赤、舌苔颜色呈黄等等。

第二种,气血不足型:该类型的眩晕症的病患者长期患病,因此对其自身的气血造成了损耗,过度思虑,心肝遭到损害,气血有所不足。

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出现明显的眩晕感,一旦活动这种眩晕感就会有所加剧,劳累过度立即感到头晕,容易疲劳,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失眠多梦,舌苔比较淡薄,脉象虚大或者沉细。

第三种,肾精不足型:这种眩晕症的情况常发生在中老年患者身上,主要是因为疲劳伤心过度,神经亏耗所致。

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感到头晕耳鸣,腰酸背痛,四肢发软,失眠多梦,体质阴虚的病患者会出现盗汗、心烦、舌头颜色较红;如果病患者体质属于偏阳,那么其表现为形寒肢冷,舌苔比较淡薄,脉沉细。

第四种,痰浊中阻型:这种眩晕症发生的原因通常在于病患者平时饮食不节制所致,饮食习惯过于肥腻,对脾胃造成了过度的负担,长期以来就会对脾胃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痰浊中阴。

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出现明显的眩晕感,头部感到沉重,胸闷,恶心,想吐,四肢乏力,舌苔比较后腻,脉象糯滑。

(2)护理的方法:第一种,肝阳上亢型:保持病房环境良好、安静、卫生,让病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轻松舒畅乐观,避免受到情志所伤害;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芥菜等具有清肝火和降低血压功效的蔬菜;煎煮中药汤剂辅助治疗,主要的药方包括了野菊花、钩藤、益母草、桑枝、苍耳草,水煎;制造药枕,主要的中药材包括了磁石、菊花以及夏枯草;知道病患者进行按摩,所按摩的穴位包括了百会、风池等,每天按摩两次,每次按摩1-2 次。

第二种,气血不足型:叮嘱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对病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与鼓励,增加病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安排病患者每天外出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在饮食习惯方面主要以富含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从而帮助病患者保气血化生,同时使用莲子百合粥,有利于病患者养心护脾;指导病患者按摩穴位,例如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等等穴位,使用拇指和食指来按摩每个穴位50 次,直到气感向上传导。

第三种,肾精不足型:帮助病患者戒烟酒,节制房事并且调整自身的饮食起居作息,并且养成规律的运动锻炼习惯;对于体质偏阴虚的病患者可以用黑芝麻煮粥食用,对于体质偏阳的病患者可以用黑豆煮烂服用;指导病患者按摩穴位,主要是按摩太阳穴和风池穴两个穴位,使用拇指或者中指旋转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0 次;耳穴贴压治疗法,主要针对神门、内耳、皮质下等几个穴位,采用莱菔子进行贴耳,并且叮嘱病患者每隔半小时对贴耳的位置进行揉按,每隔两天换贴一次。

第四种,痰浊中阻型:叮嘱并且帮助病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刺激性的食物,饮食宜清淡,禁烟酒;采用薏苡仁和红枣水煎成汁饮用;使用菊花、白芷、远志等等中药材制作药枕;指导病患者对印堂进行按摩,每天按摩30 次。

(3)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病患者原本的眩晕等主要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病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得到改善,但是头部仍然感到昏沉,看东西有旋转、晃动的感觉,但是对正常生活的影响不大;有效:病患者眩晕的症状有轻度改善,但是感到身边的物体有旋转和晃动的感觉,对于正常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无效:病患者的眩晕症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于加剧。

3、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应用了SPSS18.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形式是S+-s,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定性检验是X2,当P<0.05,表示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

0二、研究结果对两组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观察组:共有病例为40 例,痊愈有18 例,显效有12 例,有效有15 例,无效有5 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共有病例为40 例,痊愈有5 例,显效有5 例,有效有12 例,无效有8 例,总有效率为80%。

上述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5%。

三、研究结论总而言之眩晕症的发病原因在于病患者的肝肾受损所引起,并且还和人体的脾肾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针对眩晕症状的病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从病患者出现眩晕症状的病因以及病机特点出发,在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情志等方面进行护理,根据不同类型的眩晕症状的特点进行护理,从而体现了中医治疗法的同病异治的原则。

结语综上所述对眩晕病患者进行辩证护理可以有针对性对帮助病患者改善眩晕的症状,并且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病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也加强了其自我护理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眩晕症状。

辩证施护的方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1]秦峰.略谈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施护[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02)[2]舒海梅.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施护[J].右江医
学.2001(01)[3]谢佩卿,曾秀月.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J].现代医院.2001(02)[4]董翠莲.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J].河北中医.2002(04)[5]王晖,马艳.小儿急症的中医辨证施护[J].陕西中医.2003(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