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散文。
它是以小石潭为背景,通过描述石潭的景色、风景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此篇教案教学设计针对人教版高中必修,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写作形式和特点;2、理解文化价值观的内涵,认识对生命和价值的感悟;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有效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教师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石潭的环境和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通过逐句逐词解读,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写作形式和特点,理解散文内涵;2、教学分析。
讲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作用,梳理文中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散文的意义和思想;3、教学探究。
教师提问和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人”、“自然”、“生命”三个主题下的文化内涵,并指导学生多角度的理解文章主题;4、教学评价。
结合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求学生就文章的主题、情感、言外之意等方面,撰写自己的读后感,同时评价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情景式教学。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展示独特的山水景色和石潭环境,构建一个情景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情景感受到文章的人文内涵;2、问题导入。
通过提问等方式,开发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读书体验和思考模式;3、合作学习。
利用小组合作与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同时互相交流思想,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
四、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可靠,内容丰富,涵盖了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和人文内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和写作形式;2、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清晰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秀美的记游文章,文中之景很秀美,文章的结构布局也很秀美。
作者在文中写水声,写小潭,写岩石,写树木,写潭水,写游鱼,展现出一幅幅绘形绘色的微型风景画;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被贬滴永州之后寂寞凄凉的心情。
学习这篇文章,先要反复地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内容,感受文章顺序,感受文中景物,感受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品析与欣赏。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多篇文言诗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文章。
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但对于作者寄寓的情感,学生把握起来有些难度。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猜读入题【教师导人】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的,山稳重宽厚如仁者平和宁静,而智者聪慧机敏,正如水流动之时的轻灵多姿,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乐山乐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10.小石潭记(一)课文字词详解①从小丘②西行百二十步,隔③篁竹,④闻水声,①从:自,由。
②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③篁(huáng)竹:竹林。
④闻:听到。
①如鸣珮环,心②乐之。
③伐竹④取道,⑤下见小潭,⑥水尤清冽。
①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鸣,发出声响。
②乐(lè):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之:代水声。
③伐:砍伐。
④取:这里指开辟。
⑤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在下面。
⑥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冽,凉。
①全石以为底,②近岸,③卷石底以出,④为坻,⑤为屿,①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以为,作为。
②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
近,靠近。
③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卷,翻卷。
以,而。
④为坻(chí):成为水中高地。
⑤为屿(yǔ):成为小岛。
①为嵁,为岩。
②青树③翠蔓,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①为嵁(kān):成为不平的岩石。
②青树:青葱的树木。
③翠蔓:翠绿的藤蔓。
④蒙络摇缀(zhuì),参差披拂:(树枝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①可百许头,②皆③若空游无所依,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①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②皆:全,都。
③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空,在空中。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下,向下照射。
澈,穿透。
布,照映。
①佁然不动,②俶尔远逝,③往来④翕忽,似与游者相⑤乐。
①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②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俶尔,忽然。
逝,离开。
③往来:来来往往。
④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翕,迅疾。
⑤乐:逗乐。
潭①西南②而望,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④势⑤犬牙差互,⑥不可知①西南:向西南。
②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表修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之景物描写
枣强县第四中学 李月芳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一、 从小丘西行百
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洌。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 , 为屿, 为嵁为 岩 。青 树翠蔓 , 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
二、潭பைடு நூலகம்鱼可百
许头,皆若空游无所 依 , 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
三 、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 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
四、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
小草长出来。 变一变
写一写
我拿着考了66分的试卷,冒着 雨回家。
做一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 1 页共1 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6《小石潭记》
26.小石潭记合肥市南园学校语文组夏根寿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2、把握第一、二段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学习移步换景、侧面烘托等写作特点教学重点:把握重点文言实词,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翻译。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写作手法,读懂作者流露的情感。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寒江独钓图”引入柳宗元的《江雪》,导入本课题。
二、预习考查1、题目中的“记”是指什么?“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2、了解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又称柳河东,柳柳州,和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3、读懂字音篁竹清冽卷石底为坻为嵁佁然参差披拂俶而远逝悄怆幽邃翕忽二、听朗诵,划节奏重点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三、诵读一段,小组合作,疏通文章小组内合作讨论,标注重点词句,疏通文章。
小组反馈,教师点拨小结。
第一段重点词句:西:名作状,向西。
如鸣佩环:倒装句,如佩环鸣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取:开辟下:名作状,向下尤:格外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即“以全石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近:靠近卷石底以出:倒装句,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为:形成蒙络摇缀: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2.找出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哪些体现了“石”的特征?3、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五、诵读第二段,合作疏通文章重点词句:可:大约许:表约数,相当于“来”若:好像空:名作状,在空中下:名作状,向下布:映在,落在远:名作状,向远处逝:游走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好像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4、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5、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6、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七、小结设疑,延伸思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材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坻( ) 屿( ) 嵁( ) 俶尔( ) 佁然( ) 翕忽( ) 悄怆( ) 幽邃( ) 奉壹(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新
课
导
入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状元成才路
10 小石潭记
R·八年级语文下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秀美的记游文章,文中之景很秀美,文章的结构布局也很秀美。
作者在文中写水声,写小潭,写岩石,写树木,写潭水,写游鱼,展现出一幅幅绘形绘色的微型风景画;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被贬滴永州之后寂寞凄凉的心情。
学习这篇文章,先要反复地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内容,感受文章顺序,感受文中景物,感受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品析与欣赏。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多篇文言诗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文章。
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但对于作者寄寓的情感,学生把握起来有些难度。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学过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这篇散文虽然篇幅短小,却至今传诵不衰。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领略它的魅力吧!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人教版《小石潭记》课件
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 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 作者情感。 作者情感。
——“心乐之”、“似与游者乐” 心乐之” 心乐之 似与游者乐” (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 轻松和快乐) 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 “凄神寒骨,悄怆幽 以其境过清” 凄神寒骨, 以其境过清 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 邃” (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 悲凉的心情。) 悲凉的心情。)
多角写景: 多角度写景:
①绘声: 绘声: 闻水声,如鸣佩环” 流水的清脆悦耳。 “闻水声,如鸣佩环”——流水的清脆悦耳。 流水的清脆悦耳 绘色: ②绘色: 青树翠蔓” 树木的青翠葱郁。 “青树翠蔓” ——树木的青翠葱郁。 树木的青翠葱郁 ③绘形: 绘形: 犬牙差互” 曲折,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曲折,交错 斗折蛇行” 曲折 ④绘影: 绘影: 水体清澈,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水体清澈,鱼影鲜灵滋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水体清澈 润。 绘神: ⑤绘神: 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似与游者相乐”——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似与游者相乐” 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 小石潭记》 永州八记》中的第四 作者寓情于景, 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 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 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 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 物言志。 物言志。
小石潭记(第二段) (第二段)
• 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 • 潭中鱼可百许头, 条,都好象在空中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 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 日光下澈,影布石 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呆呆地一动不动; 上,佁然不动;俶
《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背景介绍《小石潭记》是元代文学家周德清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说,该作品是元代小说中空灵清幽,富有禅意,极具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它的思想深邃、语言简练、情节有趣、结构严谨。
该篇小说,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研究意义。
本篇说课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优美的语言》的教学内容,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设计、教师评价。
二、教材分析1. 教学背景:此课为“优美的语言”教学内容的第一篇,了解优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韵律。
2. 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年龄12-14岁。
3.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中《小石潭记》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思想主题、语言、文体、文学背景。
(1)思想主题: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净名居士卖屋还钱,独自到小石潭谁道闭关禅修,与山鬼说话后心中明悟的故事。
(2)语言:简短,流畅,善用比喻、转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意有余而言不足的有节制的语言风格;多样的语言形式,包括对话、描写、叙述等。
(3)文体:小说。
(4)文学背景:此篇小说最初的创作背景为民间故事传说,作者在此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修改和提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展现出渊源的禅宗文化和道家文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小石潭记》的学习,学习者能够理解学习素质的重要性。
进一步学习文学知识,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
了解元代小说《小石潭记》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理解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教会学生用朴素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强化学生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向美好、正义、真善美的道路,尊重生命,追求理想,秉持良心。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认识文类小说的概念、特点和写作技巧;(2)理解小说人物的刻画、情节和冲突的表现方法;(3)分析小说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小石潭记ppt38 人教版
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 就离开了。
跟 着 ︵ 来 一 的 个 人 ︶ ︐ 叫 ︵ 恕 还 已 有 ︐ ︶ ︵ 姓 一 崔 个 的 ︶ 两 叫 个 奉 年 壹 轻 ︒ 人 ︐
隶 隶 而 : 随 从 从 者 , 曰崔 奉氏 壹二 。小 生 , 曰 恕 已 ,
同 游 的 人 是 吴 武 陵 ︑ 龚 古 ︑ 我 的 弟 弟 宗 玄 ︒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永贞元年冬,柳宗元一家老小来到位于湖南、广东、广 西交界处的荒凉偏僻的永州。贬谪生活使柳宗元有更多机会 接触下层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因此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 描写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抨击腐败政治的散文、游记、寓 言等。然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山水游记。永州虽地瘠民 贫,但风景秀丽,为了排遣胸中的抑郁、愤懑,柳宗元经常 徜徉于山水之间,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元和四年,九月, 柳宗元来到永州法华寺浏览,无意中发现了西山胜景,饱览 了这里的山川秀色,写下了《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 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四篇 游记。三年后,柳宗元又写下了《袁家渴记》、《石渠记》、 《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四篇游记,以上八篇游记就 是著名的“永州八记”。
跟随 作为 成为 清澈 冷清 大约 能够 长短不一 交错 用 相当于“而” 因为
翻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
鸣佩环,心乐之。
西:向西 乐:感到高兴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下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 像玉佩玉环碰撞时发出的叮咚声,心里很高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尤:特别
冽:寒冷
柳宗元与“永贞革新”
贞元21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主张政治革新的王 叔文等执政。柳宗元成为这个集团的重要成员。王叔文集团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取缔“宫市”(宦官以给皇家买东西 为名,到市场变相掠夺财物),禁止“五坊小儿”(专门替 皇帝饲养鹰犬等动物的人)依仗宦官权势欺压人民,罢免贪 赃枉法的京兆尹李实,取消一些苛捐杂税等来着手进行改革, 同时还准备剥夺宦官所掌握的军权。这些行动猛烈地触动了 贵族官僚和宦官的利益,他们相互勾结起来,逼迫身患重病 的顺宗传位给太子。这年八月,宪法宗即位,贬王叔文为渝 州司马。柳宗元也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加贬为永 州司马。同时被贬为边远地区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 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等七人,历史上称他们为 “八司马”。永贞革新就此失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小石潭记》含答案
2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小石潭记
10小石潭记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
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翕.忽(xī)幽邃.(suì)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qiǎo chuàng)2.古今异义词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②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③潭西南..而望(向西南)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动词作名词如鸣.珮环(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3)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4)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4.特殊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内容:《小石潭记》二、重点、难点: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
《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文言字词注音: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悄怆(qiǎo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3.朗读课文:4.文言词语总结: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动词,“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5.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而又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的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没有别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就题字离去。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6.整体感知: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
“小丘”,即前一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水声悦耳,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
“水尤清洌”,循声而来,直写潭水,极其自然。
“尤”字,是拿它与前篇的钴鉧潭相比。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
“全石以为底”,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又暗含了一个“小”字。
“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无比,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
也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
“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
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
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环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
短短的几十个字,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
“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
抬头远望,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
“斗折蛇行”,北斗横陈,静态,蛇行蜿蜒,动态。
“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
“其岸势犬牙差互”,用几个字扩展一笔,写出了溪流的“岸势”。
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
文句虽短,但韵味隽永。
以上两幅图画,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远景,写得都极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很压抑的心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
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
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7.问题探究:(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咱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8.小结: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为坻(dǐ)参差披拂(cēn)隔篁竹(huáng)B、佁然不动(yǐ)俶尔远逝(cù)卷石底以出(juǎn)C、往来翕忽(xī)悄怆幽邃(chuàng)青树翠蔓(màn)D、犬牙差互(cī)寂寥无人(liào)斗折蛇行(dǒu)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下见小潭,水犹清冽。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C、闻水声,如名佩环。
D、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解释下列加点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如鸣佩环,心乐之()(3)蒙络摇缀()()(4)佁然不动()(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8)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9)凄神寒骨()()(10)悄怆幽邃()()4.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B、四面竹树环合意动用法,以……为环。
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
D、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动词,在空中游。
5.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C、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冷清D、以其境过清因为卷石底以出来6.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1)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地,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地,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文学常识填空:《小石潭记》选自,作者,朝著名家。
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