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 )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共同,一起(4)只是10.(每题2分,共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1.(共3分,每句1分)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原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中山樵:是窗还是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现在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想到。

(4)[张怀民]作者朋友,也贬官黄州。

(5)[相与]共同,一起。

(6)[中庭]院里。

(7)[空明]形容水澄澈。

(8)[藻、荇]均为水生物。

(9)[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赏析一: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全文仅84字,却描绘出了一幅清静皎洁的月夜美景,传达出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一句,直点时间,并用“夜”字扣题,导引题旨。

“元丰六年”不仅是个时间年限,还点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宋神宗年号),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几遭杀身之祸,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备受监视,近于流发,自然心情忧郁。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三行对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1078-1085)。

②欲:想要,希望。

③户:门。

④欣然:喜悦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②与:介词,和、同。

③者:······ 的人。

④遂:于是,就。

⑤至,到。

【译文】想到(身边) 没有(可以) 和(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原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①寝:睡觉。

②相与:共同,一起。

③步:走路,特指慢走。

④于:介词,在。

⑤中庭:院子里。

【译文】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 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②盖:原来是。

③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④交横:交错。

【译文】庭院地面(上的月光) 如同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何:什么。

②但:只是。

③闲人:清闲的人。

④耳:罢了。

【译文】(试想) 哪一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能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想我们俩这样(赏月) 的闲人罢了。

三、朗读节奏停顿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衣想要入睡,月光进入门里,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就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清澈。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

重点注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考虑。

为:做。

2.寝:睡,名词作动词。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步:散步,名词作动词。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

5.交横:交错纵横。

6.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耳:罢了,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2.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住户。

3.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4.盖竹柏影也盖,古义:原来是,今义:盖子。

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一词多义与:1.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2.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1.遂.至承天寺。

(于是)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至:1.遂至.承天寺。

(到)2.寡助之至.。

(极点)寻:1.寻张怀民。

(寻找)2.未果,寻病终。

(不久)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特殊句式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 的气氛。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 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
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 2.描写(“……盖竹柏影也”): 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诗意—情意—创意
解释:但: 只。 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就像水中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慧心—爱心—悟心
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情意—创意
【导入门】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 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 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

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
11《短文两篇》
之《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年级第一学期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景语皆情语” 的意蕴。 2.提供资料,围绕“闲人”二字探究作者的复杂心境,体会作者 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文本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作者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所作,此时的作 者因“乌台诗案”成为了一名有职无权的闲官。全文仅仅85字,却能将叙事、描 写、议论、抒情自然交融在一起,不仅叙事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还通过细腻的 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雅静、脱尘忘俗的氛围。同时,借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 在这种特定氛围之下复杂微妙的心绪。文章开篇为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 点、起因、经过。然后写景,运用一个比喻句传神地描绘了承天寺庭院中澄澈透 明的月色,营造了一种静谧通透、悠然清雅的夜色之美。最后是议论和抒情,作 者运用两个问句和一个判断句,特别是突出了一个“闲”字,表达了自己融孤寂、 悲凉、欣喜、洒脱、平和于一胸的复杂心绪,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张怀民 1083年张怀民也被贬谪到黄州,刚来时居住在承天寺,和苏轼交情很好。曾在住所旁 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他为人豁达坦荡,从不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 余,以山水怡情养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一词见风流
3.品一品“闲”字况味有几许? (1)结合文章和作者生平,你能读出哪种“闲”味? 因为被贬,有职无权,没有官家事务,所以生活较为空闲。 皓月当空,良辰美景,又有境况相似、志同道合的友人相伴散步,可以看出 作者的闲情雅致。
这一句描写堪称高妙!全句无一月字,却让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积水空明”运 用比喻,生动地描绘出月色如水,澄澈通透;“藻荇交横”给人一种动态之美,既 承接上句“积水”这一比喻,又借水草的摇曳多姿来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雅致。 这处描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设喻精巧,想象奇特。作者沉浸其中,主客融为一 体,既描绘了月光笼罩之下的清幽世界,又暗含了作者遭受贬谪、身处逆境中自解 自适的生活状态。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 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 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 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2、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 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 3、林子的泥土夹杂着清新的气味,草叶慢慢地探头,在树根,在灌木丛,在你的脚下,安静地蔓延着不为 人知的浅绿。像淡淡的水粉。
• 4、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 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 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皎洁 空灵 (或清澈透明)
清丽 淡雅
悟一悟 品心境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在句子前试着加“噢”字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解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解读
承天寺在一个适当的时间接纳了一个适当的过客。当一轮圆月毫无征兆的走进一颗落寞的心时,不经意间溅起万丈澎湃。当一名学生问我:“老师,苏轼当时到底脱没脱衣服时”我说:“一个心怀澎湃的人会如此轻易就睡吗,更何况还是在‘满月’的清影下,团圆、完美,可我的生命在哪里停留呢……”走出户外,也许是最好的解脱方式,偶尔想到,这里还停留着另外一颗不屈的生命—张怀民,无语、漫步。“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作者没有任何多余的描写,在一支干净的笔调下,我们看到了两颗洁净的灵魂。此时,我们好似看到了一种矛盾,一份闲愁,却又如此不解。落寞中有欣喜,念无与为乐者之时又有张怀民。其实这正是作者高贵灵魂的反馈。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讲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实,真正的灵魂是不需要嘈杂的污泥的。那么,真正的月色呢,又有几人可懂。“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当空灵的月色、静淡的闲愁真正幻化为一种生命的寄托时,我想曾经走过秦汉,舞过盛唐的月亮真正找到了他的主人。在一种虚幻与现实的交错中,儒家的出世与道家的入世、佛家的超然找到了一个复杂的寄居体:“被贬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1、有苏轼的人生轨迹进一步完成自我的生命升华。
2、录音范读
3、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或者一种宁静的味道
1、自由朗读课文
2、评价阅读情况
3、读出一种味道音频插入Fra bibliotek疏通文意
1、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学生理解状况,进行合理检查。

第11课《知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知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这篇短文反映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的闲散生活和旷达淡泊的心绪,属于叙事小品文。

全文只有一段、85个字,但内容丰富,叙事自然流畅,写景特点鲜明,具体可感,议论式抒情画龙点睛,一个“闲”字,道尽了被贬后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文章虽短,但内涵丰富,值得回味,包含的知识点较多。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启发和示范作用,是典型的值得短文长教的课文。

该单元的四篇短文和五首唐诗都是以写景为主,展现各种各样的大自然风光和魅力,只有此文不用骈句,是最接近现代散文的。

它又让学生见识到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成熟的程度,为以后学习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这篇小品文包含了“新课标”对文言文词、句、篇、感、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阅读现代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分析理解。

因此我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1、积累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2、熟记“户、欣然、念、相与、盖、但”的词义,翻译课文;3、熟读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2、分析文眼“闲”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中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通顺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全文;2、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3、分析“闲”的多重含义。

难点:1、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的特点;2、分析“闲”的多重含义;3、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学法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不陌生,培养了一定的语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掌握了一些翻译方法,能够大致读懂这篇小品文,对苏轼比较感兴趣、也有粗略的了解,但属于标准的一知半解,尤其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景和情的关系没有具体的感知。

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
古今异义
古:只是,只不过;

今: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盖 古: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念 古:考虑,想到;
翻译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的人 副词,就ຫໍສະໝຸດ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睡 共同,一起
院子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 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 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 中散步。
第二层
1.赏析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一池清水,把庭院中交错的树枝 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 空灵清澈,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 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愉快闲适的心情和淡淡的孤寂失意愁绪。
读准字音
藻 ( zǎo) 竹柏( bǎi )
荇 (xìnɡ) 相与( yǔ )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再 见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 Zǎo xìng 纵横交错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如同积水一般清明澄澈, 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少有像我们二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寻伴夜游承天寺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 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 有什么特点?
绘景
月色—— 积水空明 竹柏—— 藻荇交横ຫໍສະໝຸດ 修辞 作用特点比喻
生动形象 皎洁、清澈、 如临其境 透明
理解:1、闲官的现实
2、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3、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
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梳理文章:
叙事-----寻伴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抒情议论-----月下感叹
闲:失意的苦闷 旷达乐观的胸怀
运用拓展
与作者对话,走进苏轼的 内心世界。以“你虽然被贬” 开头,写一写。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赏析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庭院夜色,生动形象如
临其境,营造了一种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境
界。
结合文章与写作背景,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 的字、词、句。
例: 读“______________ ”我感受到了作者的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8. C 【解答过程】 A.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想到。解释正确。 B.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同,共同。解释正确。 C.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只是。解释不正确。 D.句意: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遂:于是,就。解释正确。 故选:C。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民皆动摇
第1页 共4页
②吾在是
③轼诣武卫营
④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 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2页 共4页
B.“而”的用法不同。表修饰/表转折。 C.“为”的用法相同,都是“是”的意思。 D.“其”的用法不同。代词/表反问,难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在 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故断为: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 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 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 ①关键词:溅、怒:名词作状语。句意:(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关键词:迹:足迹。句意: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在被贬时于友人一同欣赏美景,既有对美 景的赞叹,又有被贬的悲凉。《游白水书付过》“顾影颓然”同样体现了作者游山玩水后除了喜悦,还 有一些愁闷苦楚。只要抓住这两个核心点,言之合理即可。 答案: (1)①大概 ②吃 ③回头看 ④动词,写 (2)C (3)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①(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赏景之乐和贬谪之悲。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通用7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1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专题12: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

专题12: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

专题12:记承天寺夜游一、(2021·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解衣欲.睡随心所欲.欲.擒故纵B.月色入户.家喻户.晓夜不闭户.C.念.无与为乐者念.念不忘一念.之差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异乎寻.常寻.根究底2.把选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文中“怀民亦未寝”中“亦”字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各是怎样从侧面表现月光皎洁的?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②而归。

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注释】①印持:僧人名。

②西泠:西湖的一座小桥。

③摩荡:荡漾。

二、(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3、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疏通文意,学习凝练含蓄、流畅自如的语言风格。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其他学生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地点: 承天寺(黄州)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人物: 苏东坡、张怀民 及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读出节奏。 读出节奏。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欣然
贬谪
及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圆缺,此事古难全。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透过这空明的月色, 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 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 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 的苏东坡!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 明的月亮,
• 面对这样的苏轼, • 你想和他说点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 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 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 能可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