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4a9ce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6.png)
11 短文两篇★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qǐng)夕日欲颓.(tuí)B.遂.至承天寺(suí)晓雾将歇.(xiē)C.藻,荇.交横(xìng)能与.其奇者(yù)D.盖竹柏.影也(bái)相与.步于中庭(yǔ)【答案】C【解析】A项寝qǐn;B项遂suì;D项柏bǎi;故选C。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古来共.谈(共同)B.夕日欲颓.(坠落)猿鸟乱.鸣(纷乱)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盖.竹柏影也(只是)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高峰入云(耸入)但.少闲人(只是)【答案】C【解析】C项中的户:门。
与:参与,此指欣赏。
盖:大概是。
故选C。
3.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A. 水中藻、荇/交横B. 实是/欲界之仙都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A【解析】A项的正确停顿应为:水中/藻、荇交横。
故选A。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 B.实是.欲界之仙都C.念.无与为乐者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B【解析】A项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C 项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
D项古义:只是;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故选B。
5.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一项()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五色交辉.。
C.念无与为乐.者。
E . 庭下如积水空明..。
【答案】B【解析】B项“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故选B。
6.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 欲界之.仙都但微颔之.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 山川之.美花之.富贵者D. 蔽林间窥之.乃记之.而去【答案】A【解析】A项之:的/代词;B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之:的/的;D项之:代词/之:代词。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答案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401f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c.png)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答案一、《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美感?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三、《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ec8fe698fe4733687f21aa62.png)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bfdfbf81c758f5f61f67c5.png)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一)短文两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D)
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耸入
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
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盖: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8.“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
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
②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1页共1页。
高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55e91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a.png)
高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高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一)语段点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
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
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短文两篇》测试题:《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测试题:《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a83ec0b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0.png)
《短文两篇》测试题:《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一、阅读《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问题(满分1.《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他与父亲______弟弟______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___。
(每空4分,共24分)2.解释加粗词语(每空4分,共28分)晓雾将歇 ______;月色入户 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但少闲人______;寻张怀民 ______;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每空6分,共30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回答下列问题(前两空每空5分,后两空每空4分,共18分)(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 。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答案1、北宋苏轼苏洵苏辙陶弘景华阳隐居2、消散;门;庭院里;只,只是;寻找;考虑,想到;欣赏3、(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3)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5)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1)描写;议论(2)闲;仙。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选择、阅读习题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选择、阅读习题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b87ba15528ea81c759f5787a.png)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A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B代指鱼;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见(xiàn):同“现”,显露。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解析】A存在;准备。
B都是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引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 判断动词,是;指示代词,这。
B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C间或,有时候;参与。
D的;补足音节。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与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04862267ec102de2bd8975.png)
第27课短文两篇完成时间:30分钟编者:陈清红审核:林剑波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高峰入云古来共谈五色交晖B两岸石壁夕日欲颓沉鳞竞跃C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D清澈见底欲界仙都青林翠竹2.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下列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渔人甚异之.D.水陆草木之.花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自”与例句中加点的“自”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自.康乐以来A自.非亭午夜分B自.李唐来,世人深爱牡丹C自.云先世避其实乱D自.三峡七百里中5.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7c00d1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a.png)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课后练《短文二篇》一、基础知识积累1.解释词语(1)《答谢中书书》五色交辉交辉:晓雾将歇歇:夕日欲颓颓:沉鳞竞跃沉鳞:与其奇者与:(2)《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念: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中庭:积水空明空明:盖竹柏影也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耳:2.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默写(1)《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
4.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1)“猿鸟乱鸣"中“乱”字用得极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5.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对其中“闲人”的理解。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6. 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篇随笔性的小品文叙事简洁,写景如绘,将抒情寓于叙事与写景之中,传达了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B. 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念无与为乐者"体现了他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C. 文中首句的“欣然”一词,使作者见到张怀民后的喜悦、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加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b3bb3f79563c1ec5da7138.png)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6)夕日欲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乙文写景的名句是“”(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4分)5.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月色入户.:()②沉鳞..竞跃:()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沉鳞竞跃.()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第11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1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分层作业)(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d7c307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5.png)
第11课《短文二篇》分层作业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ǔ)其奇.(qí)者。
C.怀民亦未寝.(qǐn),相.(xiāng)与步于中庭。
D.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B.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与,读音为yù,意思是: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A.盖:原来;B.与:一起;C.但:只;D.欲:将,将要/欲望;故选D。
3.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欲界之.仙都但微颔之.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山川之.美花之.富贵者D.蔽林间窥之.乃记之.而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助词,可译成“的”/肋词,无实义,和缓音节;B.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C.都是助词,可译为“的”;D.都是代词,代指“它”;故选A.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有变化的一项是()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B.自康乐以来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D.念.无与为乐者【答案】D【解析】A.古义:交相辉映;今义:交相辉映;B.古义: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今义: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C.古义:高兴、愉快的样子;今义:高兴、愉快的样子;D.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故选D。
5.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D.实是/欲界之仙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632a5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66.png)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14a9f516fc700aba68fc23.png)
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习题。
(24分)【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请用斜线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2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古来共谈(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怀明亦未寝(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5、翻译句子。
(6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16、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写景的名句用四个字概括是________________ 。
(5分)17、甲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8、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乙文中“闲人”的含义? (4分)背境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才,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c2a61ef90f76c660371a01.png)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
练习及答案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还是喜。
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习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习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26b2fd98964bcf84b8d57b7a.png)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文言现象、选择题、阅读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文言现象、选择题、阅读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4de1dd5a50e2524de4187e7a.png)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③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⑤夕日欲颓.:古今异义,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⑥古来共谈.:古今异义,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⑦五色交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辉映。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只是,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不追名逐利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④月色入户.:古今异义,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
⑤念.无与为乐者:古今异义,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⑥盖.竹柏影也: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⑦相与步于中庭..:古今异义,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⑧相与步于中庭: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散步。
⑨怀民亦未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睡,卧。
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自:①自康乐以来:自从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
介词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①遂至承天寺:于是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寻:①寻张怀民:寻找②未果,寻病终:不久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②空谷传响:空荡荡的③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3、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https://img.taocdn.com/s3/m/a6e58864cc1755270722087e.png)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甲文)答谢中书书(13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7、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8、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3分)19、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写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4分)答案:16、(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17、(1)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8、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栢影也。
19、山川之美月色/月夜之美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d776b1be1e650e53ea99c2.png)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民皆动摇
第1页 共4页
②吾在是
③轼诣武卫营
④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 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2页 共4页
B.“而”的用法不同。表修饰/表转折。 C.“为”的用法相同,都是“是”的意思。 D.“其”的用法不同。代词/表反问,难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在 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故断为: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 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 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 ①关键词:溅、怒:名词作状语。句意:(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关键词:迹:足迹。句意: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在被贬时于友人一同欣赏美景,既有对美 景的赞叹,又有被贬的悲凉。《游白水书付过》“顾影颓然”同样体现了作者游山玩水后除了喜悦,还 有一些愁闷苦楚。只要抓住这两个核心点,言之合理即可。 答案: (1)①大概 ②吃 ③回头看 ④动词,写 (2)C (3)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①(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赏景之乐和贬谪之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二、试一试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一、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三苏2.C(户:门。
与:参与,此指欣赏)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信给谢中书的信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1)对偶(2)对偶,借代7.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
略二、(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