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八级上册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研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第二章
译文注释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1,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2,欣然起行3。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 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 四年。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 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第三章
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 六年(1083年),作者被 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 名的“乌台诗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 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 种情况下,作者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乎流放,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 这篇短文。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 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 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并称“苏辛”;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 “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 等。
•
7.《散步 》是一 篇叙事 抒情的 散文。 本文从 一件小 事入手 ,表达 了深刻 的内涵 。这种 以小见 大的写 法给读 者留出 了想象 空间, 同时也 充分地 表达了 主题思 想。日 常生活 中,你 可曾见 过一些 小事蕴 藏着哲 理和内 涵。试 着写一 段文字 ,从生 活中的 “小” 发掘出 “大” 。
•
5.根据材料一中孩子们的自述,可见 他们偏 爱自然 界中的 某一方 面,没 有接受 完整的 自然教 育,他 们在自 然界的 行为比 较自我 随性, 可能会 妨害生 物。
•
6.这部带 有自传 色彩的 长篇小 说以“ 我”的 经历和 视角来 安排结 构和故 事情节 。通过 “我” 的人生 经历和 感情遭 遇来展 示人物 性格的 发展。 它既有 利于直 接展示 人物的 内心世 界,也 在无形 中拉近 了作品 和读者 之间的 心理距 离,易 于取得 感人的 艺术效 果。
整体赏析三
5.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 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 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 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整体赏析四
7.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13。
但:只是。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 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 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 “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 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 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 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 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 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 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5.庭下如积水空明10,水中藻荇交横11,盖竹柏 影也12。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 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 紫,夏季开黄花。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第四章
文章赏析
整体赏析一
1.文章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 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
2.“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 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 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整体赏析二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 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 深厚。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 之笔。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章
四
第
章
三
第
文章赏析 写作背景 译文注释 作者简介
目录
章
二
第
章
一
第
第一章
8.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9.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 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 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 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名家点评
中国杜甫研究会原会长霍松林:这篇文章只 有八十四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 “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
谢谢观赏
•
1.话题要一致或相关。仿写有时会和 续写相 结合, 在仿写 时我们 要注意 话题或 中心的 一致性 ,使前 后语意 连贯。
•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 特征 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了故事的 全貌, 才能更 好地把 握人物 的性格 ,因为 人物的 性格是 通过完 整的故 事情节 ,在矛 盾的冲 突中展 现出来 的。
2.念无与为乐者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 。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念:考虑,想到。
3.念无与为乐者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7 。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 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 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4.怀民亦未寝8,相与步于中庭9。
•
3.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 其思想 性格之 所以如 此的社 会原因 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 的形成 与社会 环境有 着密不 可分的 关系。
•
4.赏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 赏析人 物形象 的社会 意义 首 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 性,然 后结合 社会现 实分析 人物形 象折射 的社会 现象及 给人带 来的某 种启示 。
第二章
译文注释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1,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2,欣然起行3。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 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 四年。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 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第三章
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 六年(1083年),作者被 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 名的“乌台诗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 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 种情况下,作者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乎流放,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 这篇短文。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 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 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并称“苏辛”;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 “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 等。
•
7.《散步 》是一 篇叙事 抒情的 散文。 本文从 一件小 事入手 ,表达 了深刻 的内涵 。这种 以小见 大的写 法给读 者留出 了想象 空间, 同时也 充分地 表达了 主题思 想。日 常生活 中,你 可曾见 过一些 小事蕴 藏着哲 理和内 涵。试 着写一 段文字 ,从生 活中的 “小” 发掘出 “大” 。
•
5.根据材料一中孩子们的自述,可见 他们偏 爱自然 界中的 某一方 面,没 有接受 完整的 自然教 育,他 们在自 然界的 行为比 较自我 随性, 可能会 妨害生 物。
•
6.这部带 有自传 色彩的 长篇小 说以“ 我”的 经历和 视角来 安排结 构和故 事情节 。通过 “我” 的人生 经历和 感情遭 遇来展 示人物 性格的 发展。 它既有 利于直 接展示 人物的 内心世 界,也 在无形 中拉近 了作品 和读者 之间的 心理距 离,易 于取得 感人的 艺术效 果。
整体赏析三
5.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 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 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 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整体赏析四
7.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13。
但:只是。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 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 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 “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 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 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 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 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 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 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5.庭下如积水空明10,水中藻荇交横11,盖竹柏 影也12。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 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 紫,夏季开黄花。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第四章
文章赏析
整体赏析一
1.文章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 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
2.“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 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 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整体赏析二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 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 深厚。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 之笔。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章
四
第
章
三
第
文章赏析 写作背景 译文注释 作者简介
目录
章
二
第
章
一
第
第一章
8.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9.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 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 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 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名家点评
中国杜甫研究会原会长霍松林:这篇文章只 有八十四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 “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
谢谢观赏
•
1.话题要一致或相关。仿写有时会和 续写相 结合, 在仿写 时我们 要注意 话题或 中心的 一致性 ,使前 后语意 连贯。
•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 特征 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了故事的 全貌, 才能更 好地把 握人物 的性格 ,因为 人物的 性格是 通过完 整的故 事情节 ,在矛 盾的冲 突中展 现出来 的。
2.念无与为乐者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 。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念:考虑,想到。
3.念无与为乐者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7 。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 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 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4.怀民亦未寝8,相与步于中庭9。
•
3.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 其思想 性格之 所以如 此的社 会原因 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 的形成 与社会 环境有 着密不 可分的 关系。
•
4.赏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 赏析人 物形象 的社会 意义 首 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 性,然 后结合 社会现 实分析 人物形 象折射 的社会 现象及 给人带 来的某 种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