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航事件各媒体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8日,载有154名中国公民的马航MH370失联,媒体对其关注报道几乎贯穿整个3月份且持续至今,尤其是网络媒体第一时间跟进,积极主动挖掘信息,展开实时播报,并对碎片化信息进行专业、深度的整合,在此次事件的舆论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影响。除却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媒体的动作也体现出其与传统媒体的隐形较量。本文将对3

月8日至3月28日这三周内,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对此事件的信息挖掘、内容生产与传播报道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思考信息传播与传媒行业显现的趋势。

一、马航事件中网络媒体表现总结与点评

3月8日上午7点24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对外发布第一份媒体通稿,宣布马航失联,由此拉开了媒体将近一个月持续关注报道的大幕。从信息论的角度,信息可用以消除和减少不确定性。然而,此次马航事件事实极度稀缺,官方信息源反复无常。从3月8号MH370失联,到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失联MH370坠毁无人幸存,事件至今仍未简单地尘埃落定,如此长的战线,考验着媒体自身的实力与“智力”。以下对网络媒体在此次事件中的舆论影响进行简要的总结与点评。

(一)网络媒体表现可圈点之处

1.迅速反应、滚动报道、全面整合、创新展示

3月8日上午马航发布新闻稿后,8点20分,法新社发布消息,称马航一架载有239

人的飞机失联。9分钟后,新浪新闻中心微博账号@微天下转发法新社新闻,微信默认订阅号“腾讯新闻”也迅速推送失联新闻。失联新闻旋即在微博、微信两大新闻入口传播开来。

失联客机乘客大部分为中国公民,搜狐、网易、腾讯预见到事态的严重性和新闻的重要性,立刻将马航失联推向首页头条代替两会专题,新浪网随后亦跟进。除此之外,多家网络媒体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前往一线,并开始紧密策划,推出报道专题。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的印发、播发周期则限制了其时效性。

相对静态、滞后、有限的新闻难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饥渴,新闻网站的滚动报道很好地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比如新浪制作的马航失联专题设置专门的滚动播报板块,实时报道事态进展;网易新闻客户端也搭建直播专题,抓取汇总各方消息。

资讯容量优势使得网络媒体能突破版面、档期时间的限制进行全面整合报道。如搜狐的马航专题除了报道搜救、调查进展,家属近况及诉求,各国官方表态等基本信息外,还及时添加有价值的背景资料、相关资讯以及专家点评。

在信息内容的展现上,网络媒体融合其他类型媒体的所有表现形式,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于一体,并运用技术进行动态展示,比如新浪推出独家事件发展时间轴,腾讯推出独家动画模拟飞机路线图。

2.独家、深度、专业信息内容的挖掘与制作

采编权的不足是网络媒体内容生产的一道坎,另外信息源的复杂多元也使得网络媒体信息呈现碎片化与鱼龙混杂的特点。但此次事件中网络媒体在努力突破自己的短板。

首先,网络媒体大胆整合前后方采编资讯,力争第一、独家。以腾讯微博的两个新闻账号@微讯和@微直播为例:当天微博上的腾讯新闻国际官号@微讯(号称“24小时持续追踪报道全球关注的每一个新闻大事件”)发出马航对客机的位置完全没有头绪的时间为9:43,而@微讯的内容提供给腾讯新闻推送和新闻客户端直播页的时间还要更早。腾讯微博前方记者在失联当天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共发出现场消息(微博+微视)超过40条,其中微视11条。前方直播总转发达14万,阅读过千万。

@微直播账号本身就是在大事件发生时启用的,通过前方原创直播、后方甄选信息直播、编译外电等方式,第一时间对事件过程进行全程报道,形成对该事件最有价值的直播信息流。马航事件发生时,该账号通过前方记者直播、电视发布会直播、重大节点信息转播、翻译Twitter文稿等方式,对马航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总转播量在20万次以上。

腾讯微博还发挥自身拥有社交平台的优势,连续一周通过线上线下与失联家属接触等方法寻找这些乘客的腾讯微博,找到当事人微博10个,如石贤文、买买提江(维吾尔族),找到当事人亲戚、朋友67人,多半都是微博活跃用户。

事件发生后,网易新闻客户端也在第一时间派出前方人员前往机场,梳理直播快讯。从机场到酒店,前方记者一直陪伴家属跟进事件。除了资讯流直播外,当天晚上,前方记者还第一时间发来独家记录:《最长一夜:MH370失联首夜全纪录》。随后,网易新闻客户端派往马来西亚的记者发起系列专访,后方编辑和前方记者及时沟通,增加必要选题。

其次,网络媒体对碎片化的最新节点进行二次加工,综合梳理,及时呈现。比如新浪推出独家策划、解读,包括《图解“最危险的时刻”》、《未知的悲伤:客机失联之后》、《图片策划:未完的等待》、《解读:冒名登机有3种可能》、《持假护照两人飞机票相连》,此外新浪航空还推出七篇专稿;腾讯多栏目联动,“科技不怕问”、“今日话题”、“讲武堂”等连续推出相关解读,还对奥巴马的航空安全专家进行采访,传达专业人士的看法。

单独的信息碎片价值并不大,网络媒体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聚合价值,专题、图集、视频页辑一齐上,用不同的载体阐述新闻,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实时直播新闻。

3.自我纠偏与自我反思能力

马航事件信息传播的一个特点在于,谣言、阴谋论往往都只是昙花一现,难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体现出网络媒体强大的自我净化能力。此外,这种纠偏机制不只是净化了网络,还对一些急于抢时间而疏于核实的传统媒体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比如网易独家汇总失联事件不实报道,其他网络媒体也对失联事件发生以来的各种谣言和阴谋论进行盘点与一一解析。

马航事件引发讨论与反思的不仅限于航空安全、国家实力、政权机制等话题,媒体本身也在接受着来自各方的点评,这些都推动媒体必须时刻进行自省,调整报道逻辑与报道方式。比如腾讯“大家”栏目推出闾丘露薇对记者到底应不应该对家属进行采访的看法,腾讯“反思媒体”栏目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角度分析马航事件中的媒体表现,这无论是对此次事件还是今后的媒体新闻报道都是有益的。

(二)网络媒体表现的不足

让家属情绪失控的“围攻轰炸”式采访在马航事件之初遭到舆论谴责,然而,笔者认为,此次事件中采访到底是对家属的打扰还是对诉求的传达?记者到底应不应该到场还是仅仅采访方式上欠妥?是个别媒体的行为还是整个传媒行业都存在的现象?诸多问题决定了不能脱离事件本身,仅仅从道德层面进行批评或说教。因此,笔者下面只从网络媒体的信息核实的责任意识以及群体极化的非理性两方面进行小结。

1.缺乏信息核实的责任意识,加速了谣言与阴谋论的传播

信息源本身不断释放出相互矛盾的信息,又只有极少数人真正在事实层面挖掘或求证“新的”有效信息。除了几家重要的门户网站外,大多数媒体“搭便车”或是“围观”。然而,即使是“搭便车”,事先也需要对信息进行核实。

信息发布的速度与准确度上如何平衡?如果说传统媒体还能以印发、播发周期限制来腾挪出时间进行把关,那么网络媒体的24小时无间隙传播的特点使这一平衡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如果说在航班号、机型、起飞时间、预计降落时间、乘客人数等基本信息上尚能有权威而统一的声音,那么在“飞机现在在哪儿?”、“乘客有生还机会吗?”、“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失联?”等问题上则出现信息源的混乱。谣言一波又平一波又起,阴谋论也大行其道,比如起初造谣飞机已平安降落,之后根据澳大利亚女子的举报又引发对机长、副机长的“阴谋论”式的猜测,再又是马航事件牵扯到各国军事利益,“美国在下一局大棋”等等,网上的各种段子、漫画也使得事件呈现娱乐化的趋势。

然而,只要稍微提高一下英文水平、稍加网络搜索或是电话核实、稍微动一下头脑就可以发现其实很多信息本身存疑。虽然之后有新的信息不断与之印照进而辟谣,但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也呈逐渐下降之势。不过,这些不足或许促进媒体今后在转载信息的时候附上引用信息的链接,而不是直接“据XX电”或是不标明来源而直接“占为己有”。

2.信息上的跟风心理,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的非理性声音

跟风是网络媒体的另一大缺陷。马航失联事发,前几天几乎是满屏的煽情、祈祷与蜡烛。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被视作煽情代表而遭到网友的批评与嘲笑之后,这种毫不费力不深入思考的无效信息发布才有所收敛。

随着事件的发展,马航MH370飞机失踪不明不白,马来西亚政府在MH370事件上存在的种种不足,引发了又一轮愤怒与抵制行为。3月26日早晨,著名主持人孟非发微博称:“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