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复习风笑天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步:选择主题
•第二步:文献搜索
•第三步:论证设计
•第四步:文献研究
•第五步:文献批评
•第六步:完成综述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命题自选课题命题+自选
(二)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与研究问题相比,研究主题相对宽泛,也更具一般性。
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的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三)问题意识的三个层面
第一,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发现研究问题是如何呈现的;
第二,进入研究领域,探寻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体系;
第三,提出解决研究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二、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
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项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是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已达
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日常生活兴趣向研究问题的转化
四、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是指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
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一)文献回顾的意义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资料。
(二)文献回顾的步骤
1.查找相关文献
2.对文献进行选择
3.阅读和分析文献
(三)对文献的分析与论证
1.论证要具有层次性
2.围绕中心议题展开
3.避免判断式的表述
4.利用图表化的形式
第三讲:从理论假设
一、理论及其构成要素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
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一)社会科学理论的特征
1.理论来自经验的实践;
2.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知;
3.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二)概念(内涵、外延)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概念反映
事物或者现象成为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具有内涵与外延两方面的特性。
◆内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反映。
◆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对象范围,是指包括在概念中的所
有事物。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内涵),
其中形成社会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外延)。
(三)概念与变量
◆变量:是对概念的一种操作化和转化,使得原来抽象的概念能够被观察到并且可以
测量。
所有的概念都应当可以被赋值。
一个概念可能对应着一个变量;也可能对应着多个变量。
(四)变量的类型
◆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一般用X来表示。
◆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一般用Y来表示。
◆中间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
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中间变量往往是与“可观察变量”相对应,是一种“不经由人类的感官而觉知其质和量的变量”,比如动机、智力、敌意、态度、思想、情绪、习惯、兴趣、需要及价值观等。
(五)命题和假设
◆命题: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
题。
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二是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
☐命题:懂经济的官员提拔的快。
☐假设:GDP增速较快地区官员晋升周期较短。
(六)假设的陈述方式
◆条件式陈述:“如果A,则B”
◆差异式陈述:“A不同,B也不同(相同)”
◆函数式陈述
(七)抽象理论与操作理论
抽象的理论由概念和命题构成,而操作的理论则由变量和假设构成。
抽象水平的理论不需要直接针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操作水平的理论所涉及的现象能够从现实世界中观察到。
(八)边界条件
所有理论都只能在某些条件下成立,一旦超出这些条件所设定的边界就不再有解释力。因此,研究者在构建理论、或者通过实证手段对理论进行论证时,都需要明确指出该理论的边界条件或者情景限制。
二、理论的功能与层次
(一)理论的功能
1、理论可以合理解释观察到的模式,并且指出更多的可能性。
2、理论提供逻辑解释,可以排除“巧合”与“意外”的情形。
3、理论为经验研究提供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指出实证观察可能有所发现的方向。
(二)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开创理论”: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哪些“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又有关全局的资
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
☐例子:“资本论”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提出
◆“重整理论”:实践研究中常常会发现一些新的、原有理论框架和概念系统并未注
意的事实,这些事实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迫使研究者把这些变量与一个具体理论相结合,导致原有理论的重整。
☐例子:“霍桑实验”“渐进式民主”理论
◆“扭转理论”:经验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研究者探索
现实、建立理论和检验理论的能力。
☐例子:“神经元”管理学
◆“廓清理论”:经验研究促使概念的澄清,概念是理论的砖石,概念含义的准确清
晰,是进行理论建构的基础与前提。
☐例子:政府绩效评估的系列理论与实践
(三)不同层次理论的区分
◆宏观理论:宏观理论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
括的解释框架。研究主题诸如社会中经济阶层之间的斗争、国际关系、社会内部主要机构间的互动等
◆微观理论: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
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在最简单的意义上,一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命题就是一个理论。
◆中观理论(中层理论):中层理论是相对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而言的。最早由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