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美感与移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美感与移情摘要: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
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何为美感“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
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
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
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
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
他研究美学。
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
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
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我们知道,一千种人有一千种思想,当然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生活道路,一千种不同的审美观点。
看了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后,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
《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
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精彩之处: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带有人为的创造性。
木商那种“实用的态度”偏重事物对人的利害,以善为最高目的;植物学家那种“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真为最高目的;画家那种“美感的态度”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以美为最高目的。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表面看来,美是最没有用处的。
但是,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因此,“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可以照耀过去和未来一片漆黑的天空。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树的倒影往往比正身美,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这是什么缘故呢?看倒影,看稀奇的景物,看旁人的境遇,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正身,看熟悉的环境,好比乘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移情作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
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杨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话动。
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杨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掩别时蜡炔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番疏影中见出输来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证,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
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烽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颈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
从心理学着,这本来不是奇事。
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
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
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
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
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
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育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子。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谢谢!
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道理论证。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 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主旨归纳
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移 情作用及什么是美感经验,为我们创 作和欣赏文艺作品提供了指导。
写作方法
1.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作者先由人们常说的云飞泉跃、山鸣谷
应引出什么是移情作用,然后由移情作用引 出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美感经验,并从“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人不但移情于物, 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 模仿物的形象”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美感经 验,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学习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 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 把握二者的联系。 3.把握作者的观点,将其运用到欣赏文学作品 的实践中。
题目解说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是一个表示并列关 系的题目,点明了作者要谈论的话题。本文内容 正是围绕“移情作用”“美感经验”这两个概念 展开的。
2.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例如,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 的花时所见不同的例子,论证了“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运用 了举例论证。又如,引用苏东坡的诗句, 说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运 用了道理论证。
课堂小练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什么不同?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 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根据自己的 经验来了解外物。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 姿态的往复回流。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 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 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 态吸收于我。
结构脉络
1.根据自己的经
验来了解外物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的实质内容几乎都反映在“美感经验”这一理论上,朱光潜先生对于“美感经验”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里,可以说《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的理论基石就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
朱光潜先生认为:“近代美学的最大功用在分析美感经验。
”[1]美感经验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觉”;而“形象的直觉”的要点在于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而实现这种超脱的关键就是“心理距离”;而文艺家又不能一味的和现实保持“距离”,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所以在这里我将从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三方面去论述美感经验。
标签:美感经验;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一、形象的直觉从朱光潜先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而直觉的对象是形象;也就是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那么什么是形象的直觉呢?朱光潜先生这样解释过:“无论是艺术或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中霸占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
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2]美感态度只专注于事物的形象,是超脱于事物的其它实用价值的,具有超功利性。
美感经验是不带实用目的、不用概念的对形象的凝神关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觉静观状态是美感经验的最大特点。
关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里有过一段论述:审美者的目的不像实用人,不去盘问效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也不像科学家,不去追求事物的关系条理,所以心中没有概念和思考。
他只是在观赏事物的形象。
······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
《谈美》读书笔记
美学初探——《谈美》读书笔记杜鹃1090100084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部文艺理论的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启发,引领我们如何进行“审美”及如何“创造美”,赋予我们另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先是告诉我们“美感是什么”,到最后将“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最终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
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
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
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
下面我就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想。
一.美学初探——“美感是什么?”为了使几乎对美学处于“零基础”的读者更好地进入“美学”的世界,朱光潜先生用一棵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一棵古松作例,揭示了人们三种不同的态度,即“实用的态度”之“善”、“科学的态度”之“真”、“美感的态度”之“美”。
可见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实用的态度是来自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起源于实用的知觉,强调“环境”对于人的作用及如何利用环境。
美学原理
名词解释部分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
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
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
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
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8、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有关理解朱光潜先生《诗论》“境界说”的相关材料
有关理解朱光潜先⽣《诗论》“境界说”的相关材料【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卷三】转引⾃《⽂艺⼼理学P213》如果⼀个⼈凭⼼的⼒量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法不受充⾜理由律(The Law Of Sufficient Reason)的控制去推出诸事物中的关系条理,——这种推求的最后⽬的总不免在效⽤于意志,——如果他能这样地不理会事物的何地何故以及何⾃来(Where,When,Why,Whence),只专⼼观照何 (What)的本⾝;如果他不让抽象的思考和理智的概念去盘踞意识,把全副精神专注在所觉物上⾯,把⾃⼰沉没在这所觉物⾥⾯,让全部意识之中只有对于风景、树林、⼭岳或是房屋之类的⽬前事物的恬静观照,使他⾃⼰失落在这事物⾥⾯,忘去他⾃⼰的个性和意志,专过纯粹⾃我(Pure Subject)的⽣活,成为该事物的明镜,好象只有它在那⾥,并没有⼈在知觉它,好象他不把知觉者和所觉物分开,以⾄⼆者融为⼀体,全部意识和⼀个具体的图画(即意象——引者)恰相叠合;如果事物这样地和它本⾝以外的⼀切关系绝缘,⽽同时⾃我也和⾃⼰的意志绝缘那么,所觉物使⾮某某物⽽是意象(ieda)或亘古常存的形象,……⽽沉没在这所觉物之中的⼈也不复是某某⼈(因为他已把⾃⼰失落在这所觉物⾥⾯)⽽是⼀个⽆意志,⽆痛苦,⽆时间的纯粹的知识主宰(pure subject of knowledge)了。
第⼀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形象的直觉》] [朱光潜全集第⼀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年8⽉。
《⽂艺⼼理学]第⼀章《A、近代哲学,知识论-如何知道存在---以⼼知物直觉知觉概念。
知觉离不开形象,概念超形象,是经验的总结,知的成熟,美学。
西⽅美学⼀词实际上是直觉学的意思。
哲学中名理的部分为名学和知识论,研究直觉的划为美学科学的基础。
康德以来,哲学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经验,形象的直觉。
朱光潜先⽣本书所谓美感的即是直觉的P208。
B、克罗齐的两种知识,直觉即时直觉的知(intuitive),名理的知(logical), 知觉和概念不可分离,名理的知即为知觉和概念的兼指。
美感的产生条件
美感的产生条件美感的产生条件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因素:1. 感知能力:美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感知能力,包括对美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感知能力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经验的影响,不同的人对美的感知能力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文化背景: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对美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地域、时代等都会影响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感受。
3. 情感反应:美感伴随着情感反应,如愉悦、兴奋、平静、放松等。
当个体面对能够引发积极情感反应的事物时,就可能产生美感。
4. 想象力:美感常常需要个体运用想象力去创造和体验。
通过想象,人们能够在心中构建出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美的体验。
5. 经验和记忆:经验和记忆对美感的产生也有很大影响。
人们对于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事物和场景,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他们对美的感受和判断。
6. 主观态度: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影响美感的产生。
对于某些人来说,美可能更多地与自然、和谐、平衡等因素相关,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美可能更多地与现代、时尚、创新等因素相关。
总的来说,美感的产生条件是多元的,它涉及到个体的感知能力、文化背景、情感反应、想象力、经验和记忆以及主观态度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美感产生的条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态度:我们的态度是美感产生的首要条件。
在审美过程中,我们需要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于直觉,不受功利影响,这样才能获得美感。
2. 距离: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个因素。
适当的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太近或者太远都可能导致审美体验的缺失。
3. 移情: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能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4. 形象:形象是美感产生的基础,包括审美对象的外观、空间形状、色彩、材料等。
5. 性能:性能是指审美对象的实用能力,比如运动性能、材料结构和组件性能以及功能性能等。
6. 环境:环境指的是审美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影响审美体验的信息也在环境中发挥功能。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一、本文概述《论移情与审美欣赏》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移情(Empathy)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释移情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在审美体验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移情如何增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移情的概念,包括心理学、哲学和美学等。
我们将回顾历史上的重要理论,并引用相关研究和实验,以支持我们的观点。
文章还将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实例,展示移情如何在实际的审美体验中发挥作用。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移情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培养和运用这种能力。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读者对审美欣赏的新兴趣,并引导他们以更深入、更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二、移情理论概述移情,源自心理学的概念,后被美学所借鉴,成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移情理论主张,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会将自己的情感、意愿、思想等投射到审美对象上,使对象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使得审美对象变得更为生动、丰富,从而增强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移情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但真正将移情理论系统化、理论化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
他认为,审美欣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呈现出与人相似的情感与生命。
费肖尔的理论为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进一步发展了移情理论。
他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核心机制,人们通过移情,将自身的情感、意愿等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不仅增强了对象的审美价值,也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审美欣赏中,移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移情使审美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从而增强了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技巧技巧原则
一
效果 。 移情 现象是 一种特殊 的美感 。这 种移情 是 以具体 形象 为依 托 ,以联想为前提 ,由形象刺激感官 引起 了联想 ,从而产 生 了移 情 。孔子听到 《 韶》乐 ,三月不识肉味 ,可见他对音乐 的热 爱 已
经到 了浑然忘我 的地步 。自居易面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 , 浮 想联翩 : “ 大 弦嘈嘈如急 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 大珠 小珠落玉盘 。 ‘ 曲终 收拨 当心划 ,四弦一 声如裂 帛。东船西 舫悄无 言,J 睢见江心秋月 白。 ”诗人 、客人、听众沉浸其 中,浑
语文教 学 中审美教 育技巧技巧原则
安 金 山
( 青海省 民和县第二 中学 青海 民和 8 1 0 8 0 0)
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应该 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 发展 为本 。 语文教学 中施行审美教育 , 就是借助语文教材 及教 学活动 中客观 存在 的美 的因素 , 陶冶学生情操 , 培养学 生感知美 、 鉴 赏美 、 体 现美和创造美 的能力 ,起到 “ 以美 引善 ,以美启真 ,以美怡情 ” 的作用 。语文教 学 中的审美 教育是全面 素质教育 的极其重要方 面 ,对于培养和造就完整 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的人,具有 十分 重要 的不可替代 的作用 。 语 文教 学中强化 审美教育策略 , 讲求审美教育技巧应该把握 以下三个原 则: 第 一个 原则是领悟形象 的直觉妙用 。朱光潜认 为,形象直觉 就 是美感经验 ,能引起美感经验 的事物 ,才算是美 。美感经验 , 就 是欣赏 自然美或艺术 美的心理活动 。意大利 美学家克 罗齐认 为,直觉认识是对个别事物 的认识 ,是凭直观、任 意象而产生的 认 识,这个意象 是孤立 的、无沾无碍 的。而这种直觉又最易引发 人们 的审美联想与 审美想象 。虽然美感经验 是与生俱有 的,但不 加 以调养 ,仍有消失 的可 能。美感具有共 同性 。一种是对 自然美 的欣 赏。 人类 具有共 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标准 。 法 国雕塑大师罗丹说 “ 对 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 ”自然之美随处 可见 ,海洋 、高 山、云朵、星辰 、日出、 日落 ,这些无一不美 : 另一种是具 有 “ 永久魅力 ”的美 ,如希腊 的艺术美 ,还有爱情 、 友谊 、正义 、思乡等 。许多完美 的艺术作 品能为不 同民族和阶级 共 同欣 赏,达到 了思想 内容 同高超 的艺术形式 的完美 统一 。“ 明 月松 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王维在 《 山 居 秋瞑》这 首诗 中,凭着对 晚秋 时节雨后 山中景色 的直觉认识 , 产 生了美感 ,通过联想用诗的形式表 现出来。诗句描绘 了晚秋时 节 雨后 山中的情 景, 用 明月照松林, 清泉流石上 , 浣女喧闹竹林, 渔船惊动莲 叶这几个连续 的动景来衬托秋夜 的寂静 。 这种 以动衬 静 的手法 ,历来 为人们所赞 叹,苏轼评价这首诗是 “ 诗 中有画 ” , “ 画中有诗 ” 。人们读到这 首诗 ,便有一种直 觉的形象认识 ,达 到 了审美 的效果 。 变 为很 美的意象 。生活在北方 的人 ,面对江南 的小桥流水人家 , 会发出 由衷的赞叹; 生活在南方的人 ,见到北方景物的粗犷雄浑 , 无不惊异万千; 生活在城市 的人们 ,进入森林 、草原、 山村也会 流连忘返。距离产生美,有适 当的距离 ,才 能做 出审美 的反映。 对 自然美的欣赏是这样 ,对文学艺术 的鉴赏也是如此 。 文学艺术 家 的长处 , 在于能够把事物放在某种距离外去观照 ,由于有适 当
移情理论——精选推荐
“移情作用”,提出一点小小的看法。
在分析物我同一这个美感经验的问题时,朱先生提出“移情作用”按照它字面的意思就是“感到里面去”,也就是“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
第二章谈论心与物的距离,朱先生又认为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的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 。
综合二者来说,所谓“移情作用”,“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2],又是“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
更是“我们心中除开所观照的对象,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由物我两忘进入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也就是说,朱先生认为“移情作用”包含了以下两大要点:一是要把我的感情外射出去,移之于物,进而“分享物的生命” ;二是在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状态下,由忘却自我,进而进入物我同一的状态。
这让我很快便联想到朱先生的那篇名为《诗的隐与显》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朱先生提出了他那有名的恰与王国维相背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说法。
朱先生认为王氏所说的“有我之境”,恰恰就是在极端地凝神观照事物之时,将我的感情移之于物,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是经历了美学里的移情作用,而物我两忘时创作的主体是无我无物的,因此王氏所说的“有我之境”恰恰就是“无我之境”。
而由于王氏所说的“无我之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都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没有经历移情作用,则创作的主体必然没有忘却自我,因此王氏所说的“无我之境”恰恰就都是“有我之境我以为王氏与朱先生二人的理解各有道理,都无可厚非,王氏所谓的“有我”与“无我”,是自“物”的角度来说的;而朱先生所谓的“无我”与“有我”,则恰是自“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
自“物”的角度来说,移我之情于物性,物中处处可见我之性情,则物中有“我”,必然是“有我之境”。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优选四篇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优选四篇《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800字优选五篇一移情作用和一般外射作用的分别:1. 在移情作用中物我必须同一;2. 移情作用不但由我及物,有时也由物及我,是双方面的。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亲领身受地分享其中人物的生命,文艺上客观和主观的分别很勉强。
一座阴暗的房屋是一个亲爱的亡友住过的,我如果因哀悼亡友而觉得它凄惨,那只是联想;我如果因为它本身的线纹、色调、形状而觉得它凄惨,那才是移情。
移情作用只是一种美感经验。
在美感经验中冲动虽放散到运动器官而却不至引起动作,因为动作都有目的,意识全为形象所占住时,便想不到实用的目的。
这种未受遏止而却亦未实现于动的冲动是美感中的一个要素……形象在意识中既会完全孤立,我除它以外便不想到任何事物,自身的运动和运动感觉自然也被遗忘……我不把运动感归原到己体而把他们外射到形象上去。
形象能否引起美感,就看它在意识中能否孤立,它在意识中能否孤立,就看它是否合适我们的身体组织。
内模仿。
直觉就是凭着自身情趣性格突然间在事物中见出形象,其实就是创造;形象是情趣性格的返照,其实就是艺术。
形象的直觉就是艺术创造。
因此,欣赏也寓有创造性。
如果自身觉到快感,就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消失了。
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
创造和欣赏根本只是一回事,都是突然心中直觉到一种形象或意象,批评则是创造和欣赏的回光返照,见到意象之后反省这种意象是否完美。
并非说美感经验之前(了解)后(反思)不能有名理的思考(因此不能把艺术和道德绝缘)。
联想虽然不能与美感经验同时并存,但可以来在美感经验之前,使美感经验愈加充实。
音乐所联想起的情景与音乐本身能融化成一气,它就能增大音乐所引起的美感,不比偶然的散漫的联想有破坏美感、意象孤立的毛病。
一座房子如果是亡友的住所,使你觉得它凄惨,那只是联想;如果它因为线纹、颜色的配合而使你觉得它凄惨,它就算是能“表现”凄惨的情感,就能起移情作用。
美感由我及物与由物及我——移情美学
美感由我及物与由物及我——移情美学移情现象是原始民族的形象思维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在语言、神话、宗教和艺术的起源里到处可见。
“移情说”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
“审美移情说”的概念是19世纪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首先提出来的,尔后李普斯、谷鲁斯建立了完整而严密的审美移情学说,直到19世纪后半叶“移情说”才在美学领域里占据了主导地位。
《抽象与移情》20世纪初,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李普斯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
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李普斯比作达尔文,他被称为“慕尼黑现象学之父”。
李普斯以移情原理为核心,在他的《美学》一书中,对审美经验做了系统的论述。
李普斯图李普斯指出,美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
李普斯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一、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延伸。
元代赵孟頫《前赤壁赋》行书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赵孟頫的字“秀媚”,这都是把墨涂的痕迹看做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
柳公权书法二、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如风在咆哮,树叶在低语。
再如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类似想象,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
林旭中国画作品:寿石三千岁,苍松万古春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在物我合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产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
三、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使音乐富于表现力。
观赏者在审美活动中,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审美对象中去,总是被艺术家描绘的情景所感染,这种渗透、感染也就是审美移情。
例如,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悲伤的分别,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
音乐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理也随之做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理也随之做一种低而急的活动。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相看兩不厭
宇宙的人情化/宇宙的生命化
• 在物我同一中,物我交感,物的意蘊深淺常和人 的性分深淺成正比例。深人所見於物者深,淺人 所見於物者亦淺。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 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 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 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 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 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秋水》
固的屬性。如:我覺得花是紅的、我覺得天氣 冷、我覺得石頭太沉重……。
外射作用與移情作用
• 外射作用中,物、我不必同一,外射作用 由我及物,是單方面的。
• 在移情作用中,物我必須同一。移情作用 不但由我及物,有時也由物及我,是雙方 面的。如果我真在凝神觀照,決無暇回想 花和我是兩回事。
花垂淚?
外射作用與移情作用
為什麼喜歡?
小朋友的擬人化思維
小朋友的擬人化思維
偶像的擬人化思維
移情作用與宇宙的人情化
•朱光潛:詩人和藝術家都有「設身處地」和「體 貼入微」的本領。在這種心靈感通中,我們可以 見出宇宙生命的聯貫。詩人和藝術家的心就是一 個小宇宙。
•各人的世界都由人的自我伸張而成。欣賞中帶有 創造性。
•象由心生:萬物唯心所造,山河大地皆由心造
• 見花的凝愁帶恨,自己也陪著花愁恨。 • 知覺的外射大半純是外射作用。 • 情感的外射大半容易變為移情作用。
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擬人作用與移情作用
• 移情作用是一種「感到裡面去」,亦即把我的 情感意志移注到物裡,去分享物的生命。
• 物的生氣化
擬人化
现代文I篇:庄子游鱼之乐主题阅读理解与答案(2022汕头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
“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
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
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濠上也”。
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
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
”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
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
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
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
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
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
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1903-1999)是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不仅提出了“移情作用”这一重要美学概念,还深入探讨了美感经
验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对朱光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的形成
过程及其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重要性。
朱光潜还提出了“美的交流”这一概念,意味着美感体验不仅仅是个
人的主观感受,更是通过美的作品和形象传递给他人的一种价值和情感。
美感的体验不仅仅是观看者对作品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一种审美
的语言和形象来传递给他人一种美的价值和情感。
这种美的交流使得美感
体验具有了一种社会性和文化性。
最后,朱光潜强调了美感的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美感体验不仅仅是
一种情感的愉悦和享受,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和激发的作用。
通过美感的体验,人们能够获得一种审美的思考和体验,使得他们的精神
得到一种提升和丰富。
美感体验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的情感愉悦,更在于
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朱光潜的“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的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美感
的形成过程和其对人们的生活与文化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他
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美感体验的内在机制和价值,进而推动
美学理论研究和美感体验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应用和发展。
什么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意义
什么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意义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什么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意义》的内容,具体内容:移情作用是审美认同、共鸣和美感的心理基础之一。
那么你对移情作用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移情作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移情作用的定义审美活动中主体情感移置...移情作用是审美认同、共鸣和美感的心理基础之一。
那么你对移情作用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移情作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移情作用的定义审美活动中主体情感移置于对象,使对象仿佛有了主体的情感并显现主体情感的心理功能。
简言之,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 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
美学中移情作用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
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诗歌中移情作用诗歌中的"移情现象"处处可见,尤以中国古典诗歌为最。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我国古代诗歌中处处都可以欣赏到极其丰富而完美的"移情"诗句。
例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及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马为立踯躅,车为不转辙"(东汉女诗人蔡琰《悲愤诗》)"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深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昨夜西风凋碧树。
朱光潜谈美佳句摘抄
朱光潜谈美佳句摘抄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引起我们的回味与深思,朱光潜的《谈美》就是这样一本佳作,其中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反复琢磨的句子,值得我们收藏学习。
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朱光潜谈美佳句摘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光潜谈美佳句摘抄(一)1. 艺术上的通行的作法是否可以定成格律,以便后人如法炮制呢?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绝对的肯定答复和绝对的否定答复都不免有流弊。
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
一种作风在初盛时,自身大半都有不可磨灭的优点。
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为美者在此反适增其丑。
流弊渐深,反动随起,于是文艺上有所谓“革命运动”。
文艺革命的首领本来要把文艺从格律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的闻风响应者又把他们的主张定为新格律。
这种新格律后来又因经形式化而引起反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2. 自然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
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
不过美的欣赏和寻常恋爱有一个重要的异点。
寻常恋爱都带有很强烈的占有欲,你既恋爱一个女子,就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
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带占有欲。
一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美。
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
古董商和书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抱有“奇货可居”的态度,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
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
这种恋爱是否可能,颇有人置疑,但是历史上有多少著例,凡是到极浓度的初恋者也往往可以达到胸无纤尘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3.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做得好诗文的人都不能说是模仿字典。
说自然本来就美。
选修《鲁迅作品选读》选修《鲁迅作品选读》略论中国人的脸
选修《鲁迅作品选读》选修《鲁迅作品选读》略论中国人的脸测试题 2019.9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2,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越调]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白朴马致远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以单个曲子为特征,是元代散曲的主要形式,这里的“越调”是,“天净沙”是。
2.两首元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白曲开头写落日晚霞映照下的孤村,炊烟轻飘,老树上栖息着一只天寒归林的乌鸦,给人萧瑟、清冷之感。
B.马曲“夕阳西下”一句的出现,使前面三句所描写的景象有了一个背景,给画面增添了一层光泽,使整首曲的色彩鲜明,表现了人物开朗、乐观的心理。
C.白曲结句变远景为近景,变朦胧为清晰,色彩变灰暗为亮丽,表现了作者积极而健康的情感状态。
D.马曲的最后一句,画龙点睛,点明了主题。
3.请对“一点飞鸿影下”句作鉴赏。
3,阅读下文完成:楚庄王赐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美人援绝其冠缨①,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
”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
”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
卒尽欢而罢。
居二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却敌,卒得胜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例如,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的 花时所见不同的例子,论证了“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运 用了举例论证。又如,引用苏东坡的 诗句,说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 功效,运用了道理论证。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课堂小练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什么不同?
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根据自己的经 验来了解外物。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 态的往复回流。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 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 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 吸收于我。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朱光潜(1897—1986),安徽 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早年接 受美在直觉说、移情说,后提 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 是一种价值等观点。主要作品 有《文艺心理学》《谈美》 《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 等,主要译著有黑格尔《美 学》、莱辛《拉奥孔》、克罗 齐《美学原理》等。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运用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思考;举了云飞泉跃、 山鸣谷应等容易理解的例子,引出下文,便于读者理 解移情作用。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探究二:
请列举两种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 作用。
方法一: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 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 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举例论证。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的花时所见不同 的例子,论证了“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使客观事物具人情、有生气
山东星火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传媒集团
第二部分
3-6段:说明什么是美感经验。
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 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问题探究
探究一: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 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 谷应。” 开头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结构脉络
移情作用 与美感经验
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使客观事物具人情、有生气
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 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关系密切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课文解读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分别 讲了什么内容?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第一部分
1、2段:说明说明是移情作用。
重点字注音
侪辈(chái) 意蕴(yùn)
妙谛(dì) 浸润(rùn) 陶冶(yě) 浊念(zhuó)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重点词语解释
【侪辈】 同辈。 【意蕴】 内在的意义;含义。 【妙谛】 精妙的道理。谛,道理。 【不知不觉】 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 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写作方法
1.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作者先由人们常说的云飞泉跃、山鸣谷应 引出什么是移情作用,然后由移情作用引 出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美感经验,并从“物 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人不但移情 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 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两个方面来具体 阐述美感经验,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方法二:
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道理论证。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明了美感经验 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主旨归纳
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移 情作用及什么是美感经验,为我们创 作和欣赏文艺作品提供了指导。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学习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 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 把握二者的联系。 3.把握作者的观点,将其运用到欣赏文学作品 的实践中。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题目解说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 题目,点明了作者要谈论的话题。本文内容正是 围绕“移情作用”“美感经验”这两个概念展开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