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
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与鉴赏: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1.语言“变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 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示例:①名词活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 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③动词活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新高 考Ⅱ 卷
《送别》
唐代 李白
④从作者上看,多读读名家作品,尤其是名家写 的陌生作品。 古风 送别诗 ⑤从内外结合看,多注意课内诗歌与课外诗歌的 联系。高考近年来很注重课外与课内的关联。
考情微观
《和南丰先生出 全国甲卷
山之作》
宋代 陈师道
七言 律诗
①从时间上看,多读读唐诗宋词。 酬和诗 ②从体裁上看,多读读近体诗,尤其是律诗(以七
(二)词的章法结构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不同于诗的 特点。开头、过片和结尾怎样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 1.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 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人一定要走进去、看 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根据下列标题,挖掘其蕴含的信息。
标题
蕴含的信息
(1) ①交代诗的题材(送别诗)。 白下驿饯唐少府 ②交代送别的地点(白下驿)、对象(唐少府)和方式(饯)。
(2) ①“醉落魄”是词牌,体裁是词。 醉落魄·人日南
②诗歌写作的时间(人日)、地点(南山)、对象(应懋 山约应提刑懋之
之提刑)及事件(约南山游)。
(步步高)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微专题一
微专题二
微专题三
专题二
鉴赏古诗读懂始
【即时小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 眠。 垆边①人似月,皓腕凝霜雪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 ①垆边:酒家。②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么洁白。 (1)《菩萨蛮》是一首词,“菩萨蛮”是 词牌 。 (2)词的句子长短不一, 故称 长短句 ; 词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 故称 曲(曲子词) 。
微专题一
微专题二 微专题三
专题二
鉴赏古诗读懂始
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 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它有头有尾,头一般是一支曲(称为“引曲”), 中间部分可以从一支到数十支 (称为“正曲”),结尾一般要用“尾 声”或“煞调”结束。如[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就是由八支曲子 组成。 小令形式短小,常用于写景、抒情;套曲更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 容。 曲,是和乐的诗,每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每种曲调都有 一个名称,即“曲牌”,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所以一般都在 小令或散套的前面写上宫调名、曲牌名,并根据内容写出题目,如[越 调· 天净沙]《秋思》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等。
鉴赏古诗读懂始
(一)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 种诗体产生较早, 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唐以后把凡 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 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 古体诗成为主流, 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 发展而来, 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 杂言有一字至十 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 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读懂诗歌读懂诗歌高考考什么(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怎样读懂古诗词一、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2.2012年北京卷《柳堤》,题目中可显露出信息,作者在种满柳树的长堤观景而发感慨,即为借景抒情。
所以读诗歌时,先抓住景色特点,再细分析诗人传达的情感。
3.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示”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通过下文注释可知道“秬”“秸”是作者的两个儿子的名字,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给两个儿子指出一些人生道理,以作警语。
并且通过诗歌的小序也能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所以在阅读时,注重读出示警的内容。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
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
古诗教学模式
“四读四导”古诗教学模式一、模式名称:“四读四导”开放式自主学习古诗教学模式。
二、适用范围:适合小学各学段古诗教学。
三、模式的特点:1、此模式最大的特点为开放式,在本课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均有体现。
开放了学习古诗的内容、情感、视野。
2、交给学法。
运用此模式教学,不出多久,学生就能读懂如何自行学习,积累古诗,也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展了古诗欣赏的领域。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每个环节均从学生的需要、基础出发,教师只在旁边作诱导、疏导、指导、引导。
4、此模式以学生的“四读”贯穿始终,“以读为主”落到实处。
5、教学目标明确,以“四步训练过程”为主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促使学生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
6、教学过程中,把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交织起来,组成网络结构,使信息交流呈立体交叉传递式。
四、模式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的内涵深刻,意存深远,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精选了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词多篇。
并明确指出小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为应付考试,只停留在诗意的枯燥理解,情景的空洞讲说。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交给学法,开拓古诗欣赏教学的广阔道路呢?遵照现代教学论强调的主体性,开放性原则,构建了“四读四导”开放式自主学习古诗教学模式。
五、模式的基本框架及理论依据:六:模式的具体操作:(1)诱导初读,知诗人,解诗题。
兴趣是先导,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可以用以下方式:1、配乐,教师描绘画面;2、猜谜引入;3、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4、课件出示诗歌描绘的情景;5、谈话、创设情景导入。
怎样快速读懂古诗词
二、把诗歌当做诗歌读
古诗词又不等同于一般的文言文,它是一 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由于受格律的限制, 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省略 句。诗歌又是想象的产物,没有想象没有诗 歌;不会想象,难懂诗歌。
(1)句式倒装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请背诵下列两首诗,并谈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 在心头.
【例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孔雀东南飞》中的“适”字意义较多,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始适还家门”中的 “适”就可作“出嫁”讲,而“处分适兄 意”中的“适”就只能当作“适合”讲, “适得府君书”中的“适”是“刚刚”的 意思。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地把握。
(3)词类活用
在古诗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如“春风又 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形容词活用作动 词。在其他诗中我们也可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另外,词的双关义。在李商隐的《无题》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谐音双关“思”, 是说我的情思像春蚕吐丝那样,一直到死才可 完结。 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字不就是双关吗?
2.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如何读懂古诗
T e a c h i n g e  ̄ s a y
潮粼黧■
镙岁 { I 语丈
他 山之石
— —
可以攻玉
浅谈如何读懂古诗
竹 黎
(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芦山中学,四川 雅安 6 2 5 6 0 0 ) 【 摘要 】 读懂古诗看似简单,其实很难。针对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阅读能力不强等特点看,我便从基础出发 ,紧扣教材, 从 已学的诗歌入手,构建知识框架,用于课外。用教材之玉,攻高考之山。 【 关键 词 】 回 归 ;教 材 ;读懂 ;古诗 【 中图分类号 】G 6 3 2 【 文献标识码 】 A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 ,也是老师和同学很头痛的题。学生 古咏史诗可以 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为例,托物言志诗可以陆游的 《卜 算子 ・ 咏梅》为例 ,送别怀人诗可以 《 雨霖铃》为例 ,羁旅思 何教到举一反三。其实,不管从诗歌哪个方面人手出题,学生要能 乡诗 可 以马致远 的 《 秋 思》为例 ,即事抒 怀诗 可 以 《 定风波 》为例 。 回答准确 ,前提 一定 是读懂 古诗 。否 则 ,一切 的方法 技巧 都是 免谈 。 现 将 以怀古 咏史诗 为例 ,进行 解说 。 读懂古诗看似简单,其实很难。针对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 念 奴娇 ・ 赤壁 怀 古 性 不高 、 阅读 能力不 强等 特点 ,我 便从 基础 出 发 ,紧扣教 材 ,从 已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 学的诗歌人手, 构建知识框架, 用于课外。 用教材之玉 , 攻高考之山。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 ,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抓住古诗的体裁 、语 少豪杰 。 言特征 , 二是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 , 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 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从体裁 方面读懂古诗 樯橹 灰 飞烟 灭 。故 国神 游 , 多情 应 笑我 ,早 生华发 。人 生如 梦 。一 高 考诗 歌题 多 以短小 为主 。所 以从体 裁 的角度 重点 了解 诗和 词 尊还 酹 江 月。 的特 点 。 对于咏诗怀古诗歌 ,高三学生明白会写古人、古事、古迹 。 ( 一 ) 回 归教材 了解 诗和 词的 特点 古 人 :周瑜 诗分古 体 诗和近 体诗 。 对 于学生 而言 , 能 分清 两者 的区别 即可 。 古 事 :小乔 出嫁 ,谈笑 间 、樯 橹灰 飞烟 灭 以必修三的 《 蜀道难》和 《 杜甫诗三首》为例,让学生感知两者的 古 迹 :赤壁 区别 。用 眼睛很容 易感 受 到前者 不规 则 ,灵活 自由。后者 规则 整齐 , 诗人 写周 瑜 的 目的 :1 . 对 其 赞扬 、缅 怀 。2 . 与 自 己形成 对 比 对 仗工 整 。对 词 的把 握 ,重在 了解 词牌 名 和题 目。以 《 沁 园春 ・ 长 来抒发人生悲情。这是反衬 ,也有正衬的。如 《 永遇乐 ・ 京 口北固 沙》 和 ( ( 望海 潮 》为 例 ,明确 与诗 歌 的 内容 有 关的是 题 目,切 记 不 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廉颇来 自喻,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要去 翻译 词牌 名 。知道 一首 词可 以没有 题 目,但 一定 要用 词牌名 。 写古事的 目的 :1 . 通过事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周瑜年轻有 ( 二)以 《 登高 》为 例 ,了解 “ 起 承转合 ” 的写作 思路 为的形象 。2 . 以古谏今。如杜甫的 咏怀古迹 ( 其三 )》,诗人 登 高 用造成王昭君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来讽谏 自己所处的社会。 杜 甫 写古 迹 的 目的 :1 . 通 过景 来 侧 面刻 画人 物 。2 . 通 过 古迹 的变 风 急天 高猿 啸哀 渚清 沙 白鸟飞 回 化来 感 叹历 史的兴 衰 。李 白的 “ 吴 宫花草 埋幽 径 ,晋代 衣冠 成古丘 ” 无 边 落木 萧 萧下 不尽 长江滚 滚 来 感 叹六 朝繁华 一去 不复 返。 万里 悲秋 常作 客 百年 多病独 登 台 这类诗歌是如何抒发情感的:1 . 通过古人、古事・2 . 把古人、 艰难 苦恨 繁 霜鬓 潦倒新 停 浊酒杯 古事与今人、今事联系起来,形成对 比,3 . 借古讽今。 “ 起 ”句 就是 开 头 ,即 首联 ,渲 染 辽 阔而 寂寥 的 氛 围 ,侧 面 烘 兰,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托 出 悲情 。在 此 总 结 , “ 起 ” 的 作 用 主要 有 两 种 :1 . 点 明题 旨 , 学生要快速、高效地答对诗歌 ,就必修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 统领 全诗 ,奠 定情 感基 础 。2 . 托 物起 兴 ,烘托铺 垫 ,渲染 映衬 。 ( 一) 看标题 “ 承 ”句 与 “ 起 ”句 自然衔 接 。 即颔 联 ,承 接 上句 继 续写 景 , 标 题是 诗歌 内容和 形 式等信 息的 丰富载 体 。如 《 咏素蝶 诗》 交 意境 辽 阔而萧 条 ,为抒 悲情作 铺 垫。 以此总 结 “ 承” 的作用 :1 . 承 代 了:1 . 诗歌 的类 别托 物言 志诗, 2 . 暗示 了写 作手法 ; 3 . 写 作对象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何读懂诗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何读懂诗歌一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形象是“写什么”,语言、表达技巧是“怎样写”;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为什么写”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它以读懂为前提,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 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 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三、读懂诗歌要关注以下信息:标题、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题干。
1、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
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
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
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带没有到来。
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
“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
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 请背诵下列两首诗,并谈谈所Hale Waihona Puke 达的思想 感情。• 枫桥夜泊
张继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相见欢 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例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 菩萨蛮 李白
注意:有些标题不具备以上功能 古体诗的标题 虞美人 昭君怨 关山月等
•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 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 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 古曲有《梅花落》。
总结方法之三:
•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 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 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 朝政…… •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 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 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 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 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 3、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楼兰”指建 功立业
• 4、柳营。指纪律严明的军营
• 5、请缨。比喻杀敌报国
• 6、羌笛。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 怆然泪下
• 七、闲适类意象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 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步步高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例诗解析
《步步高》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例诗分析(按序)石鱼湖上醉歌(唐)元结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白话译文:小小的石鱼湖就好比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夏日里湖水将要齐岸,湖心岛上一片青翠如同那君山一样。
就把山谷当作酒杯,把湖泊当作酒池吧,饮酒的人一个个仿佛环坐在沙洲和岛屿上。
任凭连日来风疾浪狂,也不能阻止小船去载酒。
我手持长瓢坐在巴山石上舀美酒,与诸位共饮,以驱散心中的烦愁。
作品鉴赏此诗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酒为戏,借饮取乐的生活情趣。
诗的末句说:“酌饮四坐以散愁。
”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在诗中表现哪一句是在写愁,以及字里行间有什么愁,所以“散愁”一句是无病呻吟。
该诗以酒为戏,借饮取乐,抒写了作者的情趣是真的,说作者及其四坐有愁而举杯消愁却是假的。
此诗乃歌咏石鱼湖风景,抒发诗人淡于仕途进取,意欲归隐的胸怀。
诗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鱼湖,以君山作比石鱼;接着叙述在石鱼的寻欢作乐;最后说明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阻止饮酒作乐,借以忘忧。
诗的格调清新自然,乘兴而发,毫无拘束,足见诗人胸襟之开阔,和及时行乐的思绪。
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白话译文去年花开时节,适逢与君分别;今日春花又开,不觉已经一年。
人间世事茫茫,件件难以预料;春愁昏昏黯黯,夜里独自成眠。
身体多病,越发思念乡田故里;治邑还有灾民,我真愧领俸钱。
听说你想来此,探访我这孤老;西楼望月圆了又圆,却还不见。
诗歌评析这也是一首投赠诗。
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
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
“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
结尾道出今日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因而望月相思,盼其来访,正合投赠诗的风韵。
读懂古1从古诗的体式入手读懂古诗
读懂古诗(一)第一课时从古诗的体式入手读懂古诗一、预习(一)古诗体裁常识P92(二)古诗的体式知识P93—94二、导入三、高考真题(2013年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四、考点解读准确解读古诗思想内容是进一步进行其他方面内容鉴赏的前提,而古诗的体式特点可以帮助更好地把握古诗的思想内容。
高考直接从古诗体式角度设题主要有(1)关键句在诗中的意思及其用意,往往考查起句、转句、结句(2)全诗的结构脉络(3)诗中景与情关系五、基础整合P93-94六、课堂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天津卷)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问: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三首(其三)【唐】张籍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注解: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
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后失守沦陷于吐蕃异族。
问:请简要分析三、四句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
七、小结从体式入手理解古诗(1)要抓住"起"句,重视"承"句,直击"转"句,定格"合"句;(2)要掌握各种结构在诗中的作用。
怎样让学生读懂古诗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论文怎样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眉县中学作者:侯永强学科:语文时间:2018年12月怎样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眉县中学侯永强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分量。
在高考中,古诗词鉴赏题是学生最棘手的题。
学生们普遍的困惑是读不懂诗歌。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能读懂诗歌就成为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怎样让学生读懂古诗词呢?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古诗词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诗词的情感:一、品味“诗眼”:抓住诗歌的情感主调(核心),统揽全诗。
有些诗词中,诗人感情不能自抑,采用直接抒情,诗词字面上往往流露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句,这些词句就是“诗眼”。
读诗时,先找到“诗眼”,就抓住了诗歌的主要情感。
然后,以“诗眼”统揽全诗,具体分析诗中诗人情感的特点和内涵,这就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情感。
如导读李煜的词《虞美人》,在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句中诗眼的“愁”,就抓住了词人情感的基调:本首词词人是表现“愁”的情感的。
继而,引导学生围绕情感主调“愁”发问,以词眼“愁”统揽全诗:1、作者的“愁”是怎样的(愁的特点)?愁似一江春水,用一江春水的比拟写出了愁的特点:长,多,深,源源不断。
2、作者都有哪些愁呢(愁的内容)?(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等美好“往事”一去不复返的悲苦;(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的怅惘。
这就抓住了词人的思想情感。
又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如何读懂古诗词教案
如何读懂古诗词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四单元“唐诗宋词”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江雪》等经典古诗词作品。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韵律特点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平仄、韵脚、对仗等,能熟练朗读和背诵指定篇目。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读古诗词的能力,学会运用诗词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诗词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指定篇目,学会分析、解读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同步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中的名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课文学习:a. 朗读指定篇目,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b. 分析诗词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表达技巧。
c. 讲解诗词的背景及作者简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经典题目,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基本知识:a. 平仄b. 韵脚c. 对仗2. 指定篇目:a. 《静夜思》b. 《登鹳雀楼》c. 《江雪》3. 诗词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朗读并背诵指定篇目。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掌握情况,以及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创作等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形式和结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等,主要流行于唐以前。
古体诗的句式、音韵、平仄等方面都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等。
古体诗的特点是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不受严格的形式限制,表现出一种自然、奔放、质朴的艺术风格。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或唐诗,主要流行于唐以后。
近体诗在形式上有严格的限制,要求每首诗的平仄、韵脚、句式等方面都要符合一定的规则。
常见的近体诗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近体诗的特点是讲究格律和音韵,注重对仗和意象的运用,表现出一种严谨、精炼、优美的艺术风格。
此外,中国古代诗歌还可以根据题材、风格、时代等特点进行分类。
例如,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山水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等;按照风格可以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唯美派等;按照时代可以分为唐诗、宋词、元曲等。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体式丰富多彩,不同体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诗歌,可以更好地了解
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艺术魅力。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 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 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 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 泉做了铺垫。
②“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 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 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 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 b.铺垫下文。 练中悟6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 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 妙处。
解析 A项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他三项是以哀景写哀 情。
(2)章法构造(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 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 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构造章 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 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 是收束全诗。
答案 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 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练中悟3 下面句子中,情景关系不一致的一项为哪一 项(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歌鉴赏--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即通常在 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 就可以知道诗的开头句往往是扣住标题来写 的,从而了解了开头的内容。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二、读正文
(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①结构章法: 1、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次, 2、绝句前两句叙事写景,(次)后两句抒情。 诗 (主)(第四句最重要) 3、律诗前四句叙事写景,(次)后四句抒情。 (次) 有的诗歌还将就起承转合 上片:首句渲染气氛, 主句写景 写景(次) 词 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主)
答案: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 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 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 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 活,余味无穷。
典型试题
例10、以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为例来 看说说起、承、转、合对懂诗、解题的 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2021327chenli66读懂诗的一般步骤1看标题写作缘起时间处所人物场合感情基调如望月怀远春夜喜雨旅2看作者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3通词句抓情感词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推断品味关键字词概括句义4味意象形声色质味及修饰语5入意境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7认技巧结构关系类语意关系类表达方式类主要是写景抒情方式语句修辞类8看注释难字或有典故时代背景2021327chenli67诗歌鉴赏答题规范
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起、承、转、合。 起句:写景叙事。 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 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 合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
22
③读懂诗歌思路----起、承、转、合。
“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 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 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 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 渲染映衬。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特别知识清单 (三) 读懂古诗
特别知识清单(三)读懂古诗一、知识必备(一)古诗题材、体裁(二)古诗结构1.古诗的一般结构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3.律诗中间两联对仗(三)古诗语言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
古诗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古诗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二、方法路径(一)找准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情语和注释1.读标题,挖信息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其蕴含的信息有:①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表明诗歌的题材或体裁;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2.抓情语,明主旨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尾句,还有词的下阕。
有时作者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哀”字。
当然,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够通过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3.读注释,明暗示诗后如果有注释,则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这些信息,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
(二)找准最稳妥的路径——关键字词、景事情和尾句1.抓关键字词,突破理解障碍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高中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
诗题
重要信息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 《左迁至 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
蓝关 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示侄孙湘》
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
《梦游天 姥
吟留别》
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 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 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 法)。
例
卷别
标题
蕴含信息
2015·全国 新课标卷Ⅱ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 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 二、读懂诗歌的一些方法
• 1、抓标题,找准理解的切入点。
•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
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
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
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显示诗歌题材,暗
• 2、抓作者,知人论世
•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 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 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 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 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 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 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 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 识中回忆提取。
的另心外情,很古寂人寞还有。一那个么写,作作习者惯为,通何常会在寂诗寞的呢开?头再一 两句联就系破写题、作点背题景。就这可样知,晓我们了就。可带以着依对据标标题题,的了疑解问,
开头我的们内读容。懂了该诗。
[牛刀小试]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体式”(结构章法)
工具之二“体式”(结构章法)第一讲渭南瑞泉中学王三燕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试以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1)“起”①释义:“起”句就是开头,②表述形式: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
(在此和学生一块举例)(其实,较长的文章也是一样,如:《小狗包第》的开头就是“叙事”《蜀道难》的开头就是“抒情”)③其主要作用是: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此处一定要和学生仔细揣摩和比较。
教学重点)边练边悟(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专题一诗体专攻——鉴赏诗歌读懂始[专题微语]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二要懂得古诗的语言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
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
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一)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
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
高考考查所选的诗体主要是近体诗和词,偶尔涉及古体诗和散曲。
近体诗和词在体式结构章法方面既同又异。
抓住这“同”和“异”,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甚至可以解答结构思路方面的题目。
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饔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解析答案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
(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
解析:该诗首句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
(1)“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即时小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3)“转”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
“转”句十
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
抓住这“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
答: 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4)“合”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
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碛中作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答: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凉、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