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种树的人》导演弗瑞德里克.巴克(Frédéric Back)动画电影的美学特质分析
《种树的牧羊人》简介

《种树的牧羊人》简介大家可以看到,这部由加拿大著名动画师弗雷德里克.贝克先生制作的片子全部采用了手绘的方法,它曾经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第4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大师的作品两获奥斯卡奖,两获奥斯卡提名。
环境保护、反对战争、反对人类的一切争斗——这是作品所极力宣扬的主题,也是关乎人类命运的“大幸福”。
他本人也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环保战士,充满着对人性和自然的关爱与理解。
他的思想甚至影响了日本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并且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种树的牧羊人》,讲述的是,一个牧羊人从1914年到1947年,每年都种几万棵树,以此方式与上帝抗争,将一个满是戈壁的山丘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将一个原是仇恨的寥落的村庄变成了一个绿柳莺啼的的地方。
原来人们恨不得搬出去,现在却有许许多多的人搬进来,在那里的人是懂得享受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而不是原先的因为憎恨而相互仇视的扭曲的村民。
“原来人也是一个很伟大的东西的”。
牧羊人经受早年丧子与丧妻的痛苦,他想,如果上帝让我活下来,我就每年种几万颗树,最后,种树成了他的有意义的工作,人生中有一项值得做的事情总是好的。
牧羊人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与一只狗为伴,赶着他养的羊,晚上精挑细选出没有破裂的橡树种子,怀着永远不改变的信念。
也许孤独让他少言寡语,孤独让他对外面世界的一战二战全然不知,孤独也让他比所有人都更了解他种的这片森林。
他说,这片土地不是他的,但他仍然要种树。
也许隐隐之中,只是为了改变些什么。
可是,没有想到,这样持久不断的行为,居然可以让事物改变得这样的深刻和有意义。
他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自我救赎了。
它影响了周围的人们,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影响了那里的环境,而这影响,让我们震撼和感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弗烈德瑞克·贝克简介

弗烈德瑞克·贝克简介加拿大动画史上有一位重要的功勋是弗烈德瑞克·贝克(Frederic Back),他1924年4月8日出生于德国萨尔省首府——萨尔布鲁根的一个亚尔萨斯家庭。
年少时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巴黎,勒恩等地成长及求学,直到1948年入籍加拿大。
1952年时加拿大广播公司(Canada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CBC)公司开始发展TV电视节目,贝克因其绘画技巧而受邀加入 CBC,担任绘图师及艺术指导的工作。
在此期间,贝克主要负责绘图方面的工作,闲暇时则发展他自己特有的玻璃彩绘技巧。
直到1968年,CBC公司内部成立动画工作室,主持工作室的休伯特·提逊(Hubert Tison)邀请贝克加入,由此开始了他辉煌的动画生涯!第一部《魔咒》(Abracadabra,1970)(与 Graeme Ross共同执导),是关于一位小女孩如何从邪恶的魔法师手中拯救太阳的故事;第二部《圣火》(Iron, or the Conquest of Fire,1971),叙述一个人类和动物如何从电雷之神手中夺取火种的亚尔冈京族(北美印弟安人)传说;第三部《小鸟的创造》(The Creation of the Birds,1972)也是改写自一个土著传说,内容记叙如奇迹般变化的四季奇景;贝克在接下来的《幻想》(Illusion,1975)中谴责恶劣的都市开发--不仅破坏自然,更因消费主义的泛滥而导致过度的诱惑,最终结尾时以一个虚幻的盼望,但愿下一代能将我们带回远古时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游行》(Taratata,1976)描写一个游行队伍,和一位用爱在内心重新改造整个事件的小孩子的心情;《一无所有》(Nothing Everything nothing ,1978)则主要审视自宇宙创生以来,人类对大自然充满着的矛盾情结。
这部影片算是贝克动画生涯中第一阶段的最后一部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品赏析

植树的牧羊人作品赏析加拿大籍动画人弗烈德瑞克?贝克1987年执导的短片《植树的牧羊人》为动画史上的力作。
该片获得了1988年第6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并以其影响力进入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动画的世纪?百部经典》,排名第五。
《植树的牧羊人》片长29分57秒,故事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短片讲述了一个失去妻儿的老人布菲耶在贫瘠的普罗旺斯高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种植,使贫瘠无生气的荒原成为绿洲的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以舒缓的节奏展示了布菲耶老人惊人的毅力及创造力。
在30多年的日子里,一个年迈的生命以一己之力与自然抗衡,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生态,使颓败、争执、疯狂和自杀之风蔓延的蛮荒之地成为人们向往、追随、安居乐业的幸福源泉。
作品中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出了鲜明的生态美学观。
一、人与自然:栖居共存生态美学是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出发,研究人与生态的一门学科。
它着力营建良好的生态体系,使物种与物种之间实现良性共存。
人作为生态链上的一环,是作为与其他物种平等的身份出现的,人与其他的生物和谐共处,使大自然成为一个可循环发展的有机整体。
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人作为一种“去优越感”的生物被放置在自然中,并在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中实现人类的价值。
遵循生物世界的客观规律,尊重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构建良好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的身体与心灵都能有寄居之所,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人”在生态链中的角色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结局。
主人公在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脉的普罗旺斯高原穿行,途经一个破败荒废的村庄,村庄泉眼干涸,房屋崩塌,没有一个人。
在又一段长途跋涉后,他穿越了几十里昏暗的黄沙漫天的高地,在没有生气人迹罕至的高原见到了一个牧羊人。
从牧羊人布菲耶的口中我们得知:主人公看到的村庄之前是人丁兴旺的,村民们靠烧炭砍柴为生。
能以伐木烧炭作为生计,可想而知这片土地曾经树木成林,它曾经是人们理想的家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课文讲授
5.结合全文可发现“我”和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本文只重点讲述三次 见面的情况?
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时间跨度长, 充分表现了牧人植树的一如既往。而且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结束后和二 战即将结束时,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旨。
文章的首尾两段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对牧羊人坚持 不懈、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的赞美。突出了文章主题。
拓展延伸
杨善洲:植树造林,感动中国 杨善洲,退休后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在荒山上植 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把往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 地,并把辛苦经营的林场的经营权无偿交给了国家。 大亮山林场的建立使周边多个自然村受益,提高了当地的食粮亩产,也 使得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护。 杨善洲种的是树,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是一种无怨 无悔的奉献精神。他被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 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疏解字词
读准字音 戳( chuō )穿 废墟 (xū ) 干涸( hé )
坍 ( tān)塌
山毛榉( jǔ)
酬 ( chóu)劳 水渠 ( q)ú
大方( kāng kǎi)
理解词义 坍塌: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干涸: 干枯,没有水。 刨根问底:发掘根本,问清底细。
不毛之地: 不长草木的地方。
课文讲授
课堂小结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 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的乐园,他身上具备的“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的大爱精神,大方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世界地球日】宫崎骏:《植树的男人》带给我的感动

【世界地球⽇】宫崎骏:《植树的男⼈》带给我的感动今天是世界地球⽇。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弗瑞德⾥克·拜克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动画短⽚《植树的男⼈》,这部短⽚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奖。
时⾄今⽇,其画稿重新编排⽽成的同名绘本,也在世界各地继续感染着⼀代⼜⼀代读者。
拜克先⽣⽣前也⾃豪地说:“我这辈⼦⼀共种了⼗万棵树,看到它们已经长成茂盛的森林,真的⾮常欣慰。
当然,更让我⾃豪的是,因为《植树的男⼈》动画⽚、绘本在各个国家的问世,使得受到⿎舞的孩⼦每年为全世界多种了⼏百万棵树。
”作者: (法)让•乔诺⽂/ (加)弗瑞德⾥克•拜克图出版社:⼆⼗⼀世纪出版社译者:武娟 /崔维燕校译出版年: 2011-3《植树的男⼈》问世后,许多⼤师都曾表达过敬意,同样被这个故事感动。
今天,与⼤家分享宫崎骏的⼀篇⽂字——《<植树带给我的感动》。
的男⼈>带给我的感动》⽂/宫崎骏当全球的⾃然景观正⼀步步的被破坏,⼈类反⽽越发思慕⼟⽣⼟长的⼤地、风景,和其中的⼀草⼀⽊。
这份思慕之情,正和普罗旺斯的种树男⼈相通。
▲《植树的男⼈》内页这是⼀部令我眼前⼀亮的作品。
不光是因为我本⾝从事动画业,就算我⾛的不是这⼀⾏,它在我看来依旧⾮常出⾊。
我认为这是⼀部⼒道⼗⾜且相当成熟的作品。
弗瑞德⾥克•拜克本⾝的深度和他的创作动机、思想等,融合的恰到好处。
更另我感动的是,在这个⼈⼈为未来惶恐不安的年代⾥,还能看到象书中⼈物这样的⼈,更是⼀种激励。
作品中的这位普罗旺斯爷爷仿佛是⼀位隐居乡间的哲⼈,充满了成熟的睿智,让我们不由得产⽣强烈的憧憬。
作者能⽤⾃⼰的表现⽅式使其创作动机成形,这⼀点另我深深佩服。
⽽同样令我钦佩的,还有加拿⼤⼴播电台的那群⼈,因为他们竟然愿意为⼀部看似不卖座的影⽚投下资⾦。
我记得那是⼀个魁北克的⼴播电台。
在加拿⼤各省⾥就属这个州是法语区,偶尔还会为独⽴与否争论不已。
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普罗旺斯,也是南法民族主义⾊彩浓厚的地区。
法语动画短片《种树的人》之物质焦点与生态意蕴解析

法语动画短片《种树的人》之物质焦点与生态意蕴解析作者:张兆龙来源:《法国研究》 2021年第1期张兆龙【摘要】弗雷德里克·贝克的动画《种树的人》集文学、绘画和音乐多元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以生态整体主义视野讲述人类与自然构建的命运共同体。
首先,灰白、赭黄为主的初始色调营造的荒芜感渲染生存的危机,融合第一人称旁白讲述的故事强调人性异化所导致的人类与自然的危机;其次,远景镜头构建的叙事空间让人类退出画面中心,强调自然的独立性与主体性,否定人类中心主义。
而后青绿、蔚蓝等多重色彩的画面转变隐喻村庄再生后的生机,还原自然的本真美感,描绘生态整体观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背景音乐与自然之音交融,自然以本原的声音“叙述”生态的变化,描绘生态和谐的人类诗意栖居地风景。
【关键词】物质生态批评《种树的人》吉奥诺贝克施事能力与叙事能力【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法国作家吉奥诺前期乡土小说研究”(项目编号:18DWWJ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ZDA044)子项目“法国当代自然美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学领域的生态批评,其理论发展至今共经历四波“浪潮”。
文学作品一直是生态批评实践最为直接且占据主流的文本分析资源,然而,生态批评与生俱来的跨学科和跨领域特质决定了它并非纯粹的文学批评,因此,当生态批评进入法语语境时,富含生态意蕴的电影、美术等艺术作品成为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
世纪之交,西方学界逐步掀开了生态维度下的电影研究的序幕①。
近十年间,生态批评不断从“物质转向”(material turn)的哲学思潮中汲取营养,借鉴其多种物质模式,如巴拉德(Barad)的“内在互动性”(intra-action)、拉图尔(Latour)的自然、话语与社会串联而成的“网络”(network)等,物质焦点逐步成为文学、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的解析视角,用以阐释“作为物质力量的自然和环境作用于或交互作用于文化体系、文本与艺术品的方式及其深刻影响”②。
动画《种树的人》导演弗瑞德里克.巴克(Frédéric-Back)动画电影的美学特质分析

大自然情结. 诗意风格. 现代文明的反思——弗瑞德里克.巴克(Frédéric Back)动画电影的美学特质*该文刊于?凤凰动漫·漫动天下?2021年11期中国传媒大学:赵贵胜1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龚睿人物简介:弗瑞德里克·巴克〔Frédéric Back〕,法裔加拿大籍动画家。
从1970开始先后创作了?魔咒?〔Abracadabra,1970,与Graeme Ross共同执导)、?圣火?〔Iron, or the Conquest of Fire,1971〕、?小鸟的创造?〔The Creation of the Birds,1972〕、?梦想?〔Illusion,1975〕、?游行?〔Taratata,1976〕、?一无所有?〔Tout Rien,1978〕、?摇椅?〔Crac,1981〕、?种树的人?〔The Man Who Planted Tree,1987〕、?大河? ( The Mighty River,1993)和?土地的记忆?〔The Memories of Earth〕,他先后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背景广袤的世界动画森林中,只要一提到影片?种树的人?,大家便无不颔首赞叹。
这部作品在近40个国家发行,获得28项大奖,创造了8天销售5000盒录影带的记录。
影片的导演弗瑞德里克.巴克,是一位法裔加拿大籍动画家,他的作品屈指可数〔从1970年到1993年期间,他仅仅创作了9部动画片〕,却部部耐人寻味。
因此,在他创作的9部动画影片中,有两部获得奥斯卡奖,两部获得奥斯卡提名。
弗瑞德里克.巴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绝非偶然。
他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充满深厚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一直以大自然为主题,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成为他关注的焦点。
或赞美生机勃发的大自然,或批判贪婪自私的人类,影片透露出弗瑞德里克.巴克强烈的生态意识。
植树的牧羊人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他 态度安详地说好。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 奇心的驱使,想要更了解他一点儿。
他打开羊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 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 长。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我递上烟草 袋,他说他不抽烟。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 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 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岁。他以 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 他决定搬到高地。 艾尔则阿·布非耶在这片荒山野地已播种了三年,大 概埋下十万颗种子。不过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 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 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 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 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
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 的雾气,仿佛为山头铺上了一层毛毡。
我想起那个种树的男人。在五年的战乱里,我亲眼看 见许多人在战场倒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 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 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 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 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 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 斯地区为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情结. 诗意风格. 现代文明的反思——弗瑞德里克.巴克(Frédéric Back)动画电影的美学特质*该文刊于《凤凰动漫·漫动天下》2011年11期中国传媒大学:赵贵胜1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龚睿人物简介:弗瑞德里克·巴克(Frédéric Back),法裔加拿大籍动画家。
从1970开始先后创作了《魔咒》(Abracadabra,1970,与Graeme Ross共同执导)、《圣火》(Iron, or the Conquest of Fire,1971)、《小鸟的创造》(The Creation of the Birds,1972)、《幻想》(Illusion,1975)、《游行》(Taratata,1976)、《一无所有》(Tout Rien,1978)、《摇椅》(Crac,1981)、《种树的人》(The Man Who Planted Tree,1987)、《大河》( The Mighty River,1993)和《土地的记忆》(The Memories of Earth),他先后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背景广袤的世界动画森林中,只要一提到影片《种树的人》,大家便无不颔首赞叹。
这部作品在近40个国家发行,获得28项大奖,创造了8天销售5000盒录影带的记录。
影片的导演弗瑞德里克.巴克,是一位法裔加拿大籍动画家,他的作品屈指可数(从1970年到1993年期间,他仅仅创作了9部动画片),却部部耐人寻味。
因此,在他创作的9部动画影片中,有两部获得奥斯卡奖,两部获得奥斯卡提名。
弗瑞德里克.巴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绝非偶然。
他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充满深厚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一直以大自然为主题,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成为他关注的焦点。
或赞美生机勃发的大自然,或批判贪婪自私的人类,影片透露出弗瑞德里克.巴克强烈的生态意识。
其次,他又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
彩色铅笔在磨砂赛璐珞上制作出一种印象派画面般的独特效果,和一气呵成的长镜头、优美的音乐相得益彰,影片充满诗情画意。
最后便是他所怀有的深厚人文思想。
弗瑞德里克.巴克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警觉,对现代文明1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402423938@的反省,他总是用自然之美来反衬人类的凶残以打动观众的心扉。
今天,我们不妨走进他的动画世界,感受他所带给我们的奇妙感受。
一不了自然情和压抑、冰冷的现代都市相比,弗瑞德里克.巴克更钟情于轻松、温情的大自然。
蝴蝶、啄木鸟,毛毛虫……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动物在他的画笔下栩栩如生。
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现代文明对它们的伤害让弗瑞德里克.巴克充满了困惑。
作品《幻想》(Illusion,1975)便是在影片标题一个大大“?”中展开。
影片一开始描绘了一个生机盎然的乡村:相互追逐的松鼠,对树木啄个不停的啄木鸟,化茧为蝶的毛毛虫……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尽情的嬉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但一个机械魔术师的进入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千姿百态的生命物种瞬间被各种整齐划一的现代化物质所代替。
孩子们在享受这些现代物质带来的新鲜感的同时也渐渐地被诱入一个冰冷的机械社会,身体被禁锢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高大建筑物里,压抑的喘不过气来。
影片中弗瑞德里克.巴克构筑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观,代表着他对农业文明和现代文明两种不同的感受。
可见他和所谓的快节奏、现代化的都市生活根本就是格格不入的,充满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才是他心灵的港湾,因此影片最后就有了孩子们赶跑机械魔术师重返乡村乐园的结局。
影片《咔嚓》(《Crac》又译作《摇椅》,1981)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
一把木质摇椅贯穿了该片的始终,这把用深山老林中的一棵大树制造出的摇椅见证了农夫从恋爱结婚生子到慢慢变老的整个过程,见证了世界从马拉人扛的农耕文明时代慢慢步入火车运输、核能做燃料的工业文明时代。
看似普通的一把摇椅寄托着导演弗瑞德里克.巴克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眷恋。
也正是出于对大自然的这种深深热爱,在影片《种树的人》(The Man Who Planted Trees,1987)中,他将自己对现代文明的困惑转变成对现代人的呼吁,他用一位孤独的种树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把荒地改造成森林,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
号召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种树。
不仅在动画创作中如此,现实生活中的弗瑞德里克.巴克也以身作则自己种了大量的树,并参与建立了消灭污染协会,他还是魁北克动物保护协会的创始成员。
二诗意风格弗瑞德里克.巴克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满诗意。
如梦如幻的画面,巧妙的长镜头和充满深情的旁白共同创造了他作品的这种诗意美。
从画面看,弗瑞德里克.巴克的创作风格很明显受印象派作品的影响(如图1),色彩丰富,画面柔和。
1997年迪迪尔.葛兹(Didier Ghez)采访了迪斯尼公司的格林.凯恩(Glen Keane),问他哪部影片是他最为欣赏的。
他说:“巴克的《植树的人》,……你看他的作品,那是运动的印象派的作品,有光线的斑点从角色身上掠过。
这正是我想做的,我希望能像他那样。
”当然印象派这种迷离的效果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为了增加色彩浓度,要把几张赛璐珞摞在一起。
很明显,这会降低透明度。
要想弥补损失,同时保持用干画笔绘制的背景色彩,弗瑞德里克.巴克每次画完后都要在赛璐珞上涂上清漆。
他用的是一种有毒的速干虫胶清漆,因此每次都要等到周围没人的时候才动手,它的一只眼睛也因此失明。
(1)左为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右为弗瑞德里克.巴克影片截图和台湾导演侯孝贤一样,弗瑞德里克.巴克对长镜头有着特别的偏好。
但和实拍电影不同,动画的运动需要一张张绘制产生。
弗瑞德里克.巴克凭借顽强的毅力,依靠那双勤劳的手创作出的美妙长镜头,足够令任何一位有过创作经验的动画家折服。
他的长镜头风格在影片《一无所有》(Tout Rien(All Nothing),1980)中始见端倪,和他前面创作的影片相比,该片在电影语言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导演充分发挥出了动画的特性,运用幻变技巧,创作出的长镜头,使影片变得活泼有趣。
《种树的人》中长镜头的运用更加娴熟,推拉摇移配合影片舒缓的节奏,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而在《大河的传说》里面,长镜头配上天衣无缝的剪接,影片就像劳伦斯河水一样缓缓向前,充满史诗感。
艺术短片创作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少运用旁白、对话这些表演之外的元素。
大多数导演担心这些东西降低影片的艺术质量。
弗瑞德里克.巴克却大胆的运用旁白弥补画面的不足,做到“画中有话”,“话”是对画面的补充,充满深情的“话语”带给人们无穷的想像。
影片《咔嚓》中尽管没有旁白,但那首充满民族风情的歌曲却能把人带到那遥远的乡村,让你思绪万千。
在《种树的人》里面,旁白贯穿整部影片,充满诗情的“话语”撩动着观众的心弦,把你带入那个虚幻的世界。
《大河的传说》延续了前者的旁白风格,沧桑、厚重的音色让人有一种回归历史的感觉。
三反思现代文明和众多优秀的的艺术家一样,弗瑞德里克.巴克不满足于用标新立异的艺术形式对社会现象的进行表层的描绘,而是寻求作品内在的力量,这股强大的力量能够打动人们,感召人们。
弗瑞德里克.巴克先生强调说:“我认为我的作品和其他动画片都应该富有思想。
现在很多动画片缺乏思想,缺乏美好的创意和想象力。
我想传达出思想,让人们去思考和去做点什么。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颇受关注,中国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便是中国古代哲人对生命的感悟,强调人类应该与自己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和它对立。
但人类无休无止的欲望往往无视大自然的脆弱,对给自己提供一切生命所需的这片伟大土地,不仅疏于呵护,还变本加厉的蹂躏。
对大自然情有独钟的弗瑞德里克.巴克,面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生活便利的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影片《幻想》中代表工业文明的机械魔术师,看似逐渐改善了生活在农业文明的人类生活,其实是一步步的把人类推向失去自由的深渊。
《一无所有》(Tout Rrien,1980)中造物主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生命百态,荒诞的变成自私人类身上的装饰物!一片生机盎然的圣劳伦斯河沦为人类无止尽欲望的杀戮场!导演弗瑞德里克.巴克在影片中或展现大自然的美好,或披露人类的凶残,那一幕幕的视觉奇观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对人类的所作所为不能不有所反思。
尽管人类和大自然充满着各种不和谐,但导演并没有因此陷入生活的绝望之中,相反,他对人类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尤其对掌握未来的孩子们充满信心。
在《种树的人》可以看出他对人类力量的由衷赞美。
而《幻想》、《一无所有》则寄托着他对孩子们的无限希望。
所以,《幻想》中落入机械魔术师圈套的孩子们最终醒悟,齐心协力赶走了机械魔术师,重返自由的家园。
《一无所有》中的儿童最后也都摘下了动物皮毛制造的装饰物。
弗瑞德里克.巴克相信人类终将觉醒,自然和我们再次融洽起来,整个世界在不久的将来又将充满了鸟语花香。
这就是弗瑞德里克.巴克,用自己的画笔追寻美,传达对大自然的尊敬和爱戴;用自己的作品去警醒人类,停止对大自然的破坏。
尽管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但它的影片做到了,不仅仅展示人类所造成的灾难,而且展现人帮自然的积极事物。
它的影片成为调节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工具。
他用自己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动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