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中国入市以及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日趋活跃。

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无疑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本文对一些学者在此问题的探讨上进行综述,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措施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影响Abstract: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recent rapid economic grow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enterpris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ctive. This behavior will giv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bring a positive role in China, but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negative effects. In this paper, a number of scholars on this issue were reviewed, on the status of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businesses, and impacts of response measures to do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fluence一.引言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 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1]。

外资并购分为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将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为一家现有的企业;而后者是指外国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当地企业的股票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而当地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2]。

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研究

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研究

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研究摘要:论文在梳理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之后,提出我国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关键词:跨国公司绩效评价;公司战略;评价指标跨国公司近半个世纪以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全球政治、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而跨国公司业绩评价对跨国公司影响深远,西方国家相关研究始于六十年代,我国从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相关文献。

一、文献综述国际文献较早出现于60年代,如Hawktns(1965)和Mauriel(1969)发现,大多数美国跨国公司使用与控制国内经营活动相同的系统来控制其海外子公司的业务。

Mclnnes(1971)和Robbins(1973)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常用的评价指标是投资回报率、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

Demirag(1988)调查了105 家英国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指标排序为:预算与实际利润对比、投资回报率、预算与实际投资回报率对比、子公司潜在现金流量和利润。

Hosseini 和Rezaee(1990)对109 家美国跨国公司做了调查,结论是80%以上的公司对国内外子公司采用相同的业绩评价技术,其业绩评价不受功能性货币选择的影响。

Appleyard(1990)发现:英国公司倾向于使用预算与实际对比法及其投资回报率。

Duangploy 和Gray (1991)对111 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跨国公司选择业绩评价指标顺序为:利润、预算与实际利润对比,以及投资回报率。

由此可见,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海外子公司和国内子公司的评价标准差异不大;经理人员和经营单位的业绩未分开评价;常用的评价指标是投资回报率,预算比较法、销售利润率等财务指标,部分非财务指标也作为补充。

8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的研究开始体现战略管理思想,投资回报率的地位有所下降。

90年代,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方法发生变革,预算的作用日趋减弱,非财务指标比率增大,平衡记分卡方法也逐步引入跨国公司业绩评价中。

国内对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的研究文献出现在九十年代,集中探讨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

跨国公司知识流动文献综述

跨国公司知识流动文献综述

跨国公司知识流动文献综述1 研究的理论背景1.1 “企业知识基础观”的形成有关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从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到Porter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理论,都是从企业外部来寻找竞争优势;然而,这些外生的竞争优势理论并不能解释两个企业在面临相同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机会的条件下依然会有不同的绩效表现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企业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开始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视角转移到企业内部。

“企业资源基础观”的核心观点是:将企业视为一个独特的异质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此时,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发展企业未来的资源基础的同时,实现对现有资源和能力的最优配置(Grant, 1996)。

在“企业资源基础观”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正是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

但是,现实中,企业的大多数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的,因而会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这也正是的该理论的局限所在。

20世纪90年代,Prahalad和Hamel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从而标志着“企业能力基础观”(capability-based view of firm)的产生。

该理论认为,隐藏在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

但是,隐藏在能力背后的又是什么呢?众多学者提出,隐含在这些资源和能力之下的是在企业内部获得和维持的组织知识(Kogut and Zander 1992;Conner and Prahalad 1996;Grant 1996a;Kusunoki et al. 1998;Verona 1999)。

1早在1945年,Hayek在《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一文中就曾指出知识对经济运行的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开始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重点转到了企业拥有的知识上面。

Nonaka(1991)认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

跨国公司论文

跨国公司论文

跨国公司论文
以下是一篇关于跨国公司的论文概要:
摘要: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有巨大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跨国公司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不同国家经济的影响。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企业竞争的关键角色。

它们利用全球资源、市场和技术,实现国际化经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本文将讨论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挑战和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

正文:
本文首先介绍了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点。

跨国公司是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和管理的企业,其特点包括国际化经营、全球资源配置和本土化管理。

接着,本文回顾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初的贸易公司到现代的全球一体化企业。

本文还讨论了跨国公司的分类和运营模式,如制造型跨国公司和服务型跨国公司。

然后,本文研究了跨国公司对不同国家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经验分享,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跨国公司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如垄断力量、资源掠夺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本文还研究了一些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和限制,以平衡跨国公司的利
益和社会责任。

结论: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它们不仅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全球一体化,还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国公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文化差异、政策限制和社会责任。

因此,跨国公司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形象。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化、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就业创造。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理论的文献综述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理论的文献综述
论 )
优势主要来 自跨 国企业对 知识资产 的 占
有和使用 。 ae ( 9 1 18 ) 出垄 断 C vs 17 ,9 2 提
( I OL 理
博 弈行为 的分析得 到 了 K i ebkr nc roe 跟 k 进领先 者模 型的进一步论证和大量实际 观察的支持 。巴特利 特和高歇尔(9 7 19 , 19) 9 8提出产 品创新——接近市场・ 西 — 过竞争降低成本 的跨 国投资模式 ,进一
灵 引 起 了 内部 化 . 对外 直 接 投 资 行 为 是
泓(9 9、 19 )魏后凯 ( 0) 2 1 等通过问卷调查 0 和统计 分析 ,印证了关于区位优势的论
述。

传统对外直接投 资理论
( ) 一 垄断优势理论
该 理 论 由 S H m r 16 提 出 , . y e ( 9 0) 经 Kn l egrJhsn和 C vs 学 者 发 id bre、 no e o ae 等
跨 国公 司 的海外投 资行 为。 e o 将产 Vr n n
品生产划分 为导 入期 、成熟期 和标 准化 期三个 阶段 。 后来 , e o ( 7 ) 1 . 国 V r n1 9i 2 “ n 9 jk 际寡 占行为” 来解 释跨 国公司 的对外直 接投 资行为 。其中关于跨 国公司之间的
势 ”和 “ 后续 优 势 ”; i isa Br nh w研究 了 k
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得到不断的
丰富。这些理论研究度解释垄 断优 势的形
成。 ( ) 二 内部 化 理论
P tr Bu ke ee c ly 和 Mak C so r asn
跨 国公 司海外 子公 司的所有权 优势 。 区 位优 势 是 指 国外 市场 所具 备 的特 定条

FDI理论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FDI理论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准化产品.或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需求而将其原来的 产品改进或多样化等;(3)该理论无法解释在国际分 工深化条件下的境外直接投资行为。
2边际产业投资理论 日本小岛清在1977年出I;叵的《对外直接投资论》
明了FD飕程自身所产生的效率或租金。巴克利(P
Buckley)雨1卡森(M


中用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推论出日本对外直接投
润。企业垄断优势来自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完 全的优势。如产品特异性和专利知识产权等,凭借较
高的金融信用等级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能力.管理技 能的优势,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产生低成本经营优
流动。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是从拥有丰裕资本从利率水 平较低的国家流向资本稀缺而利率水平较高的国家, 直到利率差异消失为止,这时资本投资的利润将达到
I雪的比较优势产业,而东遭国利用这些比较优势扩大 生产。扩大出口.按边际产业顺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而保留本国比较优势产业扩大出口,既可实现产业国 际性转移.又可促进贸易发展,所以称为顺贸易导向 的投资。 (二)基于不完全市场假设的FDI理论 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
论中最具有代表性及研究特点的理论。尽管从20世纪
8£9á ?S•Íê,ÈyiC)ÚAŽÍåÑ,XEÖ*üûÚd ÑLCçKÂNl '!åÑÍê,ÈyiC,X)„(ŠâåÑ4£#"¥)EózžJüê+ 4£#",X!Uá,Ì/Ä4§ÜE-ÔrL™‰EîE›Í?S•Íê,ÈyiC)ÚA EÖ*üû,XÚd-è0Jv2öZEÖÜåÑÍê,ÈyiC¥),X)ÚAŽqBÛÎZE-o)ÚAŽÍåÑÍê,ÈyiC,X/ÃÛÐ0*üžJL :!AŽ[ F¥ùLò ÑÕîÍê,ÈyiC,X!Eݽ-è0J !EݽÍê,ÈyiC6Ñúäs,XGKKÂNlÄE¯9„,Xê4~È4£#"<)×ê,XE¯/ßt¿ÈÑÕî,XÍê,ÈyiCzE¢9Ôþ¿ !86 CßÈÍÑÕîÍê,ÈyiC!EݽKÂNlE¯> -è0JÈá™Ã¹SÍê,ÈyiC!Eݽ,X)ÚAŽÈt È3ùnÑÕîÍê,È ,X!Eݽì+9¤oqBÈ—E¯Íê,ÈyiC,X9‹¥)Ä [¹Íê,ÈyiC)ÚAŽ`ÑL,ÈyiCrCÉÎ.È0U.ô4³,X&´ÚdÈ¢Íê,ÈyiCì+9)ƒWÃì+9|`G6(´2ôÝþM6ÚdÍê, yiC!Eݽ,XE¡´2ôÈÎ0ŸZ4ÐÜÚd,XŠÄG›*ü)ÚAŽ`rL,Ì4§ÜÃnûÚdânG£Úd,Ì4§ÜÃrA•Údâ?˜8 ¡ÑÕîÍê,ÈyiC!Eݽ,XØ/¡´2ôE¯> ÚdÈJñA©û,XÎ0ŸZÑÕîÍê,ÈyiC,XAuG£4£#"õ_ÈÍ)ÚAŽÚdt Îì+9~‘Ä Oj[üÐAŽŸ4¡ZA¹AŽNl,XEÝNl6 C`ãÈJÍÑYêGbÍê,ÈyiC!Eݽ,X,ÌG[)E¯> Z‡)Úȹ!80[E¯Ô!9E ,XÎ.Ä2ûy-1`0´Íê+ Íê,ÈyiC,X¥)Ã)„(Š`(M&•žC_“E¯> ZŸ4¡`4§ÈJ¢áà,X{M6Íê+ Íê,ÈyiC,X!$è ZÚd`&4‡È¹“¤oÍê,ÈyiC!EݽKÂNl,XÔþVB`È0[)ÚAŽÚdŠ,X'rA•Î.Ä1Ý0´Íê,ÈyiC!Eݽ,ÌG)Ú 4ÐEÄ`[,X)ÚAŽŠÄA¹0´ÚÍê,ÈyiC)ÚAŽ&4‡êF¼|´)ÚAŽ`YF¼|´)ÚAŽÈ0<[,X)ÚAŽÎ.ÄJ¢Íê,Èy `G6(´2ôÝþM6ÚdE¡Íê,ÈyiC!Eݽ,X´2ôÈÎ0Ÿ4ÐÜÚdŠÄì+9)ƒWÙÀ,XêF¼)ƒW`YF¼)ƒWÈÍ !¤5Ê×ì+9|Íê,ÈyiC!Eݽ,XÐå×5àà!EݽØüàÔM6,X{îEݽâE¯9•ã,Xì+9‡1*í`!Eݽ,ÌfG6(à È!Eݽ,XG6(´2ôÄ1¯0´Ã1h0´`1A0´ÚÿÍE¡ÑÕîÍê,ÈyiC!Eݽ,Xì+9)ƒWÃì+9|`G6(´2ôE-ÝþM > ZAº4š,XAŽEÄÄ1¯0´¢ÑL)ƒWÃ!¡Ñ)ƒWÃðF'Ñ)ƒW`Õî,X0²]ì“ÚdÑÕîÍê,ÈyiC,XYê)ƒWÄ1h ȹxç)ÚAŽÃÕîC$dAŽ1)ÚAŽÎ.ÍÑÕîÍê,ÈyiC,Xì+9|E¯> Z)ÚAŽÚdÈJEîE›,ÌG,XKÂKA×¹E¯> Z `E¯9•ãâ!Eݽ,XG6(ûE¯> )ÚAŽ`rA•ÚdÈAÈâJÍ!Eݽ,XE¡Ä1×0´ÍÑÍê,ÈyiCž!Eݽ(M&•,X4§ Íê,ÈyiC!EݽÚd,XrA•Î.ÄJÎ0ŸZÍê,ÈyiC!Eݽ,Xî4“û²&õ_ÈP`A•éÑÕîÍê,ÈyiC,XGK!´2ôJÚd s´ÄÔâÈ[B¹Þ,X)ÚAŽ`rA•ÚdÛÎÑÕîÍê,ÈyiC!Eݽ,ü,XKÂNlÈJ¤ÎZÑÍê,ÈyiC!Eݽ,Xì+9`r‘Í1* Ä :!AŽ[ "8G åÑÕîC$d9‹ª_Íê,ÈyiC-è0J HHbÍê,ÈyiCÍ4£#"¥),XG¡?U||0*üÈWÔ,È)ÚAŽ+ vA|,X&ÁK¼A±NlÄÍbÑE-Ôþ¥),XûÑ9AÈÈ *üá?Ô5à•ÄM=ÔñóÈZûo¥):â,X4£#"ÈÑ2ÔûK¼é97¾ê+ ØÑ,XêiCÈE-Í—E¯ÑY,X4£#"N²E *ü×5àHE›•ZÈLc-M=,X#Å9`Ño,XrÈÑÕîÆ4£KÛroCDÎÑK¼ÈÈQ,Xý*üÑLÖÃÑLC$dÈA}Ñ + 4£#"Ä'5àM6Í„,X)ƒWÈM6Í-€CÛ¬,X> ™ÈM6͆,X0²]ÍÈÑÕîV)ÈQ,XÔ)Íê,ÈyiCÈ¢5àüÈû/ß ¥)ÈåÀákávA|,XKÂNlÄ ÔÃ[?U?–&•[0ŸC‡‚?–ÕîÈqBC$dqC*)ÚAŽÈ¢ÕîC$d,X?¦zÚdAxü)„L!‰åÑÕî¥)Íê,ÈyiC,X|h ÈøJÑYÕî¥)BF! ô5,XECC$d×5àüK',XiCE›/ßÈhEݽTšLš_> îÈàÊEݽ¥E’ÑŠP¬/¥T{î6.L •ãE¯9È''Ý5Ê,XA±Ã¹Eݽ(ÀC„Î×ü#Å9¥E’ÑŠÖâ?UÚý*ü¡åTê$vh,XØ/¡#ôF'9‹ªÕî¥)LÔ?U,X *ü@ÌYF¼#ôF'ÚE-oC$dE@/ϲ!¡ÑÕîÈ—E¯!¡@Ì,X¥)âE¯!9Ä `Ã[?UY•[0´0ŸC‡‚?–Õî,X?¦zȹC$dqC*)ÚAŽÎ.È¢ÕîE¯> Íê,ÈyiC,X|9È-G¡ÚdÕîÍê,ÈyiC,X<E Èo"EîE›)ÚAŽ`_,X4§ÜÈÚdÎÕîEîE›Íê,ÈyiC,X•ã9‹ªC$d,XEèXÄÎb!8ñCÃÈ[0´,X?UY•EîE›¹ß 1Ô0´È4¾AŽÄE-ÔF¼Ú?UÚdZ[m0,X,Â,X`ãÈ[0´S*ü,X-è0J•"©È¹ž[,X> [ñCÃÄü-è0JÍê,Èy &ÁK¼A±Nl,XE›/ßÈZ6ÑüÚKÂNlÚd#Ù.,XàÊ')„7¾Å,X(M8FÈ[&×Z4ƒ)ÚAŽÚd`nG£AuG£õ Ü,X•ãȹ)ÚAŽÚdÈEY¹_ÚdÆrtAÈáoÈàÊDA•)ÚAŽÚd,X4§AŽÄ 1`0´È[)²NRÄE-F¼Ú?UÍ¥)ÑŠÍê,ÈyiC,X)ÚAŽ¹žÍê,ÈyiC,X:4h,X-è0J[)E¯> Z²NRâA˜dÈA©Ò 9&•Ä ÑÔþ¥)ÑŠÈ´!8?U-è0JÑÕî,XÍê,ÈyiCÈákáOjÍ!E\ÀGb¥)ÑŠ,XÍê,ÈyiC,X)ÚAŽE¯> ²NRÈóHH o)ÚAŽÍÑÍê,ÈyiC,XÛÐãÈàÊ4§ÜÑÍê,ÈyiC,X)„(ŠÈÏREÖÜÑÕîÍê,ÈyiC,X¥)CÃX`õãÄ :5ÙÀü\½3AxAšÍ!¨7¾Å¥E’,XÑŠêE¯> ,ÈyiCKÝ:4hÈ´!8™NOÍE-o)ÚAŽ3E¯> ¨4š²NRÈÚ[Úd 'QÎ.Ä üÍÆÝ,X[)E¯> ²NRâA˜EÄ,XÎ.ÞÈ0è5ÙR[,XÛ9&•ÈG¢Íê,ÈyiC,X|9È¢‚?–ÕîqC*C$d¥),X?¦z²1 ?UE¯> Íê,ÈyiCÈàÊÚdÕîEîE›”,X•ã•9‹k¥)LÔ?U,XC$dȹžE-oC$dœ¹”,X•ãE¡åÀ,X!¡ÑÕîÄ 1Ý0´È6 CÚdÄE-ÔF¼ÚÍ)„L!‰ÑÕîÍê,ÈyiC,X6 CE¯> ZAº4šÚdÈ[Ax¾ÝüAx#ÙE-o6 CâÈå .B,XÍê,ÈyiC,X‡1*Ä[0´ü1T?UŸ4¡ZÍê,ÈyiC,XVÉ`(M&•âÈG¡&•ÚdZÑE¯9M=!PH,X„L!‰ÈM ,X„¬êÄE-o¬ê?U')„üÖ ÑL•M6Èô4³Ík0²]?˜íEä#ä>•Ü00²])ÚÉÓ·ÈE-¥)ÑŠÍê,ÈyiC(MÿEÚåÍêiCïEôZ5Ê`%ÈE¯5à JüÈP¬ õÞE¯9ÑLÚ¹'2ÏÈr)„{î4§XC¼C^ã4{¤oZ„,XCÃX×ô4³,X#äE¯ã`EÑCJã¥)õãM6AÌîÄL ¥)ÑŠ¢1T)éE¯õÓ|Aߪï„,XT`{î4{YüȬEÑCJCJCYÄ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摘要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跨越国界,还包括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认知差异。

这些差异在跨国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跨国公司需要对跨文化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对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概要,以期对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文化理解跨国公司的运营不仅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差异,还包括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跨文化差异。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和理论。

在这些理论中,文化维度模型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这一模型将文化分为不同的维度,包括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高和低的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和女性特质等。

这一模型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一种解决跨文化差异的方法,从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文化融合。

跨文化管理策略的制定制定跨文化管理策略是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跨文化管理策略应该基于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跨国公司自身的文化差异。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跨国公司制定跨文化管理策略。

其中包括跨文化培训、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团队管理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跨国公司制定适合自身需求的跨文化管理策略,从而实现成功的跨国经营。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跨国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

文化差异不仅会影响到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业务,还可能会对跨国公司内部的文化和管理方式造成影响。

因此,跨国公司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对其运营和管理的影响,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影响。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包括提高跨文化敏感度、培养跨文化领导能力和建立跨文化沟通渠道等。

这些建议可以帮助跨国公司更好地管理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

结论本文对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概要,总结了文化维度模型、跨文化管理策略制定、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

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与升级The Global Value Chain In 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ing Countries摘要:升级需创新,创新需学习。

升级和创新是增强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

在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是被用来解释体系和组织之间的系统地相互影响的重要作用。

对于不发达国家,参与GVC是有利于不发达国家的公司,因为它提供了国际性技术资源。

此文就以中国手机开发商和巴西家具及制鞋业为例,对全球价值链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及升级展开研究分析。

Abstract:Upgrade needs to innovation, innovation needs to learning .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is indispensable for national, regional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system is used for important role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to explain the mutual influence. For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to participate in GVC is beneficial for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company, because it provides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resources. This paper takes China mobile phone developers and Brazil furniture and footwear industry as an example,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n 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es the developing research analysis.关键字:全球价值链创新升级学习技术能力Keywords: Innovation And Global Value Chain Upgrade Learning Skills当今,所有人都相信知识和创新是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甚至是一个地区、国家、企业集群和公司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一论点。

1.跨国公司及其理论的历史及现状(精)

1.跨国公司及其理论的历史及现状(精)

1.跨国公司及其理论的历史及现状1.1跨国公司的历史及现状:1.1.1 早期跨国公司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出现了一批从事海外经商和远洋运输的公司,产生了最早的跨国公司。

当时的跨国公司主要以贸易(武装贸易)为主,并要得到皇家特许权方能经营国际贸易。

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和哈德逊湾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就是早期跨国公司的典范。

有部分的学者认为即便是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也并不是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因为其主要业务集中在国际贸易,并不像现代的跨国公司是以跨国直接投资和跨国生产为主要经营活动的。

海默(Stephen Hymer)甚至认为,“以生产性的海外投资,例如海外种植园和矿业投资为己任的跨国投资公司,也不能被看成今天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因为这些公司的生产活动不以产业革命以后的机器大工业为基础。

”○1早期跨国投资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东道国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东道国和投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和位置距离。

1914年前,美国海外制造业有41.7%投资在西欧,27%在北美,8.1%在拉丁美洲。

英国的海外制造业51.7%在西欧,15.3%在北美,16.2%在拉丁美洲。

直到二战前,英国对外投资数量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

1.1.2 当代跨国公司发展概况(1)二战后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猛增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跨国公司经历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整个20世纪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1914~1983年各投资国累计的投资金额估计(单位:亿美元)○21945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200亿美元,1978年增至3693亿美元,1983年更增至6000亿美元以上,所占对外投资总额比重从一次大战前的10%,二次大战期间的25%,增至1978年的60.55%,即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980年比1960年增加7倍,平均增长11%,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当中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引言:组织行为学一直以来都是管理学研究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释、预测和影响组织个体和群体行为当中,组织行为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罗宾斯的管理学当中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集中在雇员态度、人格、知觉、学习理论这四个方面。

现阶段我们关于组织行为的西方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般性的组织行为方式而言,对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跨国公司组织行为的研究则由于组织文化和环境的差异相对较少。

作为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将针对组织学习理论这一课题并且结合跨国公司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进行一系列探讨研究。

本文以国外罗宾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精要,组织理论,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社会主义企业学为基础结合多篇组织行为学学术期刊文章(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进行分析归纳。

将一直以来我们对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放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对跨国公司组织学习行为的研究, 经历了从经验性学习到适应性学习的转变。

如何通过跨国经营促进知识的国际化生产, 以及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是当今跨国公司组织学习的两个核心命题, 而组织内部学习和组织外部学习则是跨国公司的两条重要学习路径。

文章最后指出, 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构建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学习的理论框架, 为深入展开经验研究提供理论平台, 是跨国公司组织学习理论研究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正文:学习实际上是组织行为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

罗宾斯将学习定义为在经验的作用下,行为中出现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包括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两个重要的理论。

从行为理论的角度看, 如果行为主体通过某种信息处理活动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 那么主体就是在学习。

在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时, 行为理论把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

近年来,组织学习能力成为理论界所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

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个体而言,事实上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是超越个体的,组织学习的新知识通常会通过组织惯例或信念的改变保留下来并传递给新成员。

我国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文献综述

我国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文献综述
( 二 ) 国 内研 究现 状
蔡安迪斯 ( T r i nd a i s )于 1 9 9 5年提 出 了个 人 主义一集体 主 义理论 , 个人 主义一集 体主义理论对于之前的五维度分析法 ,是将其 概念进行 了 扩大 ,但该理论 的研 究更多 的是集 中在 了个人一集 体 主义这一 维度上 ,


“ 对他人 的考虑 ”两个因素为坐 标轴 ,得到处 理 冲突 的五种典 型策 略 : 竞 争型 、回避型 、妥协 型、体谅 型和合作型 ,但受局限性影 响 ,使得其 并 不适合处 理跨文 化冲突。 瑞士管理学 者苏珊 c・ 施奈德基 于 :不 同的文 化之 间是不相关 的 、 会 产生问题 或构成威胁 、是相互学 习并创新的这三个假设 ,提 出了对待 和处理文化差异 的战略方法 。 美国跨文化管理学者布勒 ( P n1 a F・ B u l l e t )提出了管 理跨文 化冲突 的决策树模 型。他认为 对 应情 景 的策略 可 以有六 种 :逃 避 、强 迫 、教 育、协商 、适应 和协作 。 加拿 大跨文化管理学者南希 ・ 爱德勒提 出了三个方式 ,用 以处理文 化冲突 , 凌 越、妥协、协 同。其 中协 同是最终形成 一个全 新组织 文化 , 具有较强稳定性 ,极具杂交优势 ,适用于当今社会的跨国公 司。
我 国跨 国利
摘 要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我 国企业也更多 “ 走 出去” ,开展跨国经营。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较 国内 企业具有更强的复杂性,而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化管理是跨国公 司面临的最大问题。从 2 0世纪 5 o年代起,国外 学者便 开始研 究跨文化管理, 从心理、冲突、战略模式进行相关研 究,本文整理了相关研究结果,并给 出跨文化 管理较 为合理 的方法—— 文化整合与一体化模式。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跨文化管理 ;战略模式 随着 世界 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 ,越来 越多 的中 国企业 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经营 。由于 国界和 民族 的跨越 ,跨 国 公 司面临着多文化的交融。美国 《 电子世界》在 2 0 世纪 9 0 年代曾对全球 企业进行 “ 什么是全球市场成功的最大障碍”问题的咨询,结果文化差异高 居首位 。另有学者将跨文化称为 “ 沼泽”或 “ 地震 ” ,诚然跨文化带来跨国 公司管理上 的 诸多问题 ,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跨国公 司的跨文化 逐渐成为一把双刃剑, 跨 国公司已逐渐由3 c f _  ̄ 异与冲突为中心转为跨文化 管理 ,寻找适合公司的战略模式 ,增强 国际市场竞争力 。 跨 文 化 管 理 概 念 跨 文化管 理 ( 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 Ma n a g e me n t ),也称 为 “ 交 叉文 化 管 理” ,指 的是在企业 的跨 国经 营活动 中 ,对于经 营 的子 公司 的国家 的文 化采取兼容 的态度的管理方法 ,克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 ,并创 新独特 文 化 ,从 而实现管理的卓越化。其 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 的文化氛 围中 设计 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实现资源的最 优化配置 ,特 别 是最大 限度地 挖掘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 ,从 而最大化地 提 高企业 的综合 效益。 二 、跨文化管理研究发展 从上世 纪 6 O年代开始 ,国外学 者开始从 文化维 度角度 来研究 跨 文 化管理 ,其中有包括霍夫斯泰德 、克拉克洪等的著名理论 ,我 国学者研究 跨文化管理起步较晚,是在改革开放后 ,由于合资企业的出现才带动相关理 论的发展 ,以下便从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做一定梳理。 ( 一 )国外研 究现状 1 、文 化 维 度 视 角 跨文化管 理的研 究最早可 以追溯到 1 9 6 1 文化层 面 中不 同 民族差 异 的研究 ,由克拉克汤姆和斯特罗贝克提出的从人性善恶 、 个 人集体 、等 级体 系等方面的研究 ,到 2 0世 纪 7 0年代后期 ,美国管理学 家吉特 ・霍 夫斯泰德 ( G e e r t H o f s t e d e )使用心理测验法 ,总结 出文化 的五维度分 析 法 :权利距离 、不确定性规避 、个人一集体主义 、刚性 与柔 性 、长期 与 短期 ,因为数据根据提出的维度进行的考量 ,因此考察 的价 值维度不 够 全 面,而且忽视 了个 人差异 。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一、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正发挥日渐突出的作用。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跨国公司的管理者碰到一个共同的难题——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战略管理。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

近年来资料显示:跨国公司控制着全世界60%的贸易、70%的投资和80%的技术专利。

现代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或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时,普遍采用的经营战略之一就是跨文化战略。

跨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界40年代的美国,是由美国学者首先发展起来。

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便开始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管理问题。

在此之后,跨文化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并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众多成果。

对跨文化管理这一概念,许多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将跨文化管理概括为: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理解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

而跨文化战略管理,即是在企业跨文化管理过程中,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统筹管理策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本文所做的文献综述主要从跨国公司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成果入手,针对这些年国内外的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对企业现状管理有实际价值的跨文化战略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跨文化企业管理的理论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一国外研究现状评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经过研究与实践,主要从文化维度提出一些跨文化管理理论。

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强皮纳斯的文化架构理论;舒华兹的十大价值取向理论;另外,还有阿德勒的文化协同论。

跨国经营 文献综述

跨国经营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有关企业跨国经营理论的概况跨国经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跨国经营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关于跨国经营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经验性、归纳性、抽象性的,不足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各国跨国经营迅猛发展,尤其是从60年代开始,许多经济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对跨国经营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理论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展开的。

二、主流跨国经营理论(一)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1、垄断优势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并建立了对外投资垄断优势理论。

根据海默的理论,一个企业的进入模式选择是由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企业的垄断优势决定的。

垄断优势理论把对外投资作为一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并与出口和许可经营相比较,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条件和动因。

由于海默的理论是从美国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对垄断竞争型、特别是寡头垄断型跨国投资具有很强的解释性。

特别的,这一理论所提出的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成为随后发展起来的其他理论的基础。

但这一理论以静态的方法界定企业的垄断优势,无法解释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更不能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2、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美国学者科斯于1937年提出的。

科斯认为,只要企业能在内部组织交易并且费用低于公开市场的成本,企业就应该将交易内部化。

这就是所谓的市场交易内部化设想。

7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把科斯的市场交易内部化设想扩大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内部化理论。

这种理论主要是回答跨国经营的起因和条件。

巴克利和卡森认为,世界上不仅实际上存在不完全竞争的最终产品市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存在中间产品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之所以会产生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主要是由政府的关税、贸易壁垒、外汇管理与汇率政策等引起的。

跨国公司理论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理论的主要内容

浅谈跨国公司理论的最新发展00025062 经济学院国际经贸陈军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引人注目。

到80年代初,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已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2/3左右,它们所经营的产品和劳务价值,约占西方国家总产值的1/3,产品销售额则占到世界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目前世界已拥有跨国公司(仅指母公司)3.5万家,海外子公司1.5万家,分布在16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经济领域的这一新现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普遍关注。

他们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各异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东道国的当地企业具有与当地社会联系较广泛,熟悉消费者嗜好,了解当地政策法规,产品与原料购销运输距离较短等便利条件,而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则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

但由于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外国公司能够凭借其拥有的来自生产秘密,市场营销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及规模经济等方面垄断优势同当地企业进行有效地竞争。

生产秘密主要是指企业拥有的专利及技术秘诀。

它是企业产品自然差别的来源。

市场营销技能则指企业通过市场调研,产品推销及促销等手段的运用,使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对本厂产品的偏爱,即形成产品的心理差别。

通过这种差别产品,外国公司便可在一这程度上获得对产品市场价格及销售量的控制。

管理组织技能则是指跨国企业优于当地企业的组织管理技术,它使跨国公司获得更高的经营效率。

规模经济包括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它是产生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市场力量的来源。

跨国公司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可以达到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生产规模,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当一体经营达到一定程度后,公司成为本行业的寡头企业(在行业中占统治地位),对价格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从而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压低原材料价格,获得垄断利润。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生产周期有关。

关于跨国公司纳税筹划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纳税筹划的文献综述

集抵免 制度 能限制企业在 国外 的投资而鼓励更多 的国内投资 , 四 、国 内研究 与发展现状 国 一 纳税 筹划 定义和 内涵 外关联企业利用贷款 、并购、跨国利润转移等手段规避 因发放股 ( ) 这一 阶段 主要 处于 上世纪九十年代 , 我国最早有 关纳税 筹划 利带来的税收。 的专著是 中央 民族 出版社 出版 的 《 纳税 的技 巧一 合理 的避税方 ( ) 税筹划与企 业战略的融合 二 纳 《 税 )(94是公认的我国第 从上世 纪末 以来是纳税筹 划在 发达国家疾速发展的阶段 , 纳 法》。唐腾翔 、唐 向撰写的 ( 务筹划 ) 19 ) 部系统介绍纳税 筹划 的著 作 , 明确地指 出纳税筹划是 “ 在法律 税筹划 已经成为企业制定经营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规定许可的范围内 , 通过对经营 、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安排 , 尽 美 国人迈伦 ・ 斯科尔斯 、马克 ・ 沃尔夫森 (92主要讲述如何将 19 ) 可能地取得节税 的税收利益”。于中一(95 19 ) 认为纳税义务人为 美 国税 收制度 与企业 战略结合 到公 司的具体决策 中, 中结合财 其 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 务会计和微 观经济学对公司并购 、剥离、国际扩张等诸 多内容进 了达到避 税 目的而进行的税 收规划 , 部分 。此时期的理论著作大多数是机 械地 翻译 国外的学 术成果 , 行 了详细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Jh  ̄ ern e19 ) o n lT ra c(9 9从资本结构 没有区分纳税筹划与避税的差异 , 也不具有现实可操作陛。 角度出发 , 研究 了企业账面收益与税收之 间的关系对股票造成的 在理论界把纳税筹划和避税混为 一谈 的时期 , 纳税筹划 的发 影响。Mi al 00采用实证方法检验 了资本结构和财务政策变 c e( 0 ) h 2 展非常缓慢 , 征税机 关、纳税 人都对其不甚 关注 , 甚至是抵触的 , 化对税 收会计规则 的影响 , 即在税率变 化时 , 公司如何实现税 收筹 这与 国外普遍热衷于纳税筹划的现象大相径庭 。究其原 因, 国 我 划 目标 和财 务 目标 。 政府一直 以来都不提倡 “ 避税” , 并致力于通过完善税法 、堵塞 ( ) 三 不对称信息 下的纳税 筹划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一、简介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产物,由于其具有跨越国家边界的特性,所以跨文化战略管理成为了跨国公司最重要的管理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的角度,综述相关文献,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二、跨文化战略管理的概念跨文化战略管理是指面对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营,如何针对文化差异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经营效果。

三、文献综述1. 跨文化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因素如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等都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因此,跨国公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篇文献提出,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管理,需要不断地增强对文化差异性的觉察,提高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是跨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

2.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跨国公司的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篇文献提出,在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注重以下策略。

1.推行全球一体化的文化2.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3.依据文化差异性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3. 跨文化谈判策略跨国公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经营时,在谈判时所遇到的挑战也是很大的。

一篇文章提出,在跨文化谈判中要应用多种策略,包括解释和转译,了解对方的期望和需求,破除不同文化下的误解等。

4. 跨文化经营战略跨文化经营战略也是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篇文献提出,在跨国公司跨文化经营战略制定时,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加强文化交流,避免文化冲突等。

四、结论跨国公司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跨文化战略管理。

同时,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建立互信关系和培训计划,提高人员在跨文化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减少经营运作中的障碍。

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研究

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研究

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研究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是指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业务活动并获取利润的企业实体。

这些公司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学者将目光转向国际经济秩序的变化以及企业在其中的角色和影响。

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研究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探讨。

首先,跨国公司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开展业务,它们带来的投资和技术转移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比如,一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同时,他们还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

这些都有助于推动国际经济的繁荣和全球市场的形成。

其次,跨国公司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由于跨国公司的强大市场竞争能力和全球化战略,它们往往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利润,而且常常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这样一来,本土企业面临着被跨国公司挤压的风险。

跨国公司的进入往往使得国内市场充满竞争,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此外,跨国公司还有可能对当地环境和资源造成影响,比如在开采矿产资源时可能会对自然环境带来破坏。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除此之外,跨国公司也对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影响。

在进行国际业务时,跨国公司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规范。

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它们往往需要对产品进行本地化调整,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也会对当地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比如,它们在当地建立的工厂和办公室带来了就业岗位和经济机会,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

这些变化可能对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跨国公司的研究还需要从政策和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和调整涉及到跨国公司、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

政府的政策对跨国公司的运作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代跨国公司理论

当代跨国公司理论

当代跨国公司理论:文献综述09级硕士五班世经政系韩燕摘要: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独特的企业群体被放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被考察,无论对于企业发展史,还是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都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象征。

本文对跨国公司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简单梳理和归纳,以对跨国公司理论有个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跨国公司理论一、作为特殊企业群体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被作为一个概念名词提出,据说美国田纳西河管理局局长莱尔索尔是始作俑者。

1950年代末,他在卡内基工业大学工业经营管理学院创历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这种公司已不再是单纯一国的企业,而是跨国的企业(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接着不久,美国商业周刊出了一期有关跨国公司的专辑,于是跨国公司这个概念便逐渐流行起来了。

196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的由英美等国经济学家组成的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在对美国和西欧跨国公司进行大规模调查基础上,汇编了许多系统资料,出版和发表许多专著与论文,由此开始了跨国公司的专门研究。

而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一词也被西方经济学界学术界大量沿用。

联合国的相关组织是从事跨国公司研究的一支重要机构和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者,特别是在提供全球跨国公司经营状况和国际直接投资权威数据方面。

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最早在1974年编写了《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而后由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UNCTC)从1978年到1990年几乎每年都出版一本与跨国公司有关的报告。

而从1991年起则由联合国贸发会(UNCTAD),每年组织专家研究和编辑出版《世界投资报告》,其主题内容都是围绕跨国公司展开的。

在学术界,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论文和出版物是大量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甚至历史学。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关于跨国公司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不系统,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解释框架。

克鲁格曼在其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中,只有很少的篇幅介绍了跨国企业理论,他认为经济学家在跨国企业理论上的建树远不如他们在国际经济学其他方面的成就,经济学家对跨国公司行为的理论解释尚处于“婴儿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姓名陈启升学号 **********所在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专业班级 11级国贸2班指导教师廖良美日期2014年11月12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引起了国际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深入分析、探讨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将对发展跨国经营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

本文仅对学术界公认的和比较有影响的传统理论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前沿进行引述。

但为了深入地了解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进程,文献涉及又较为广泛,主要是国内外学者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核心理论以及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参考了《国际贸易》、《经济评论》等核心刊物,还查阅了大量的国外关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方面划时代的著作。

关键字:要素禀赋,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垄断优势,内部化目录摘要 (2)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4)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5)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6)三、内部化理论(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 (6)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7)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其他流派及其发展 (8)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尚未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理论中独立出来,往往以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

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ymer)率先向传统理论发出挑战,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不久,这一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刺激了对跨国公司的种种理论探讨。

从此,跨国公司的学术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跨国公司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

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对传统理论提出挑战。

并由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等学者加以完善,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即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一种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依据企业特定垄断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是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种分析。

该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外国公司能够凭借其拥有的来自生产秘密、技术、管理以及规模经济等方面垄断优势同当地企业进行有效地竞争。

随后,金德尔伯格将市场不完全作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正如金德尔伯格所说:“直接投资的兴旺必定是因为存在着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或是存在着造成市场分割的政府或企业对竞争的某些干预”。

他列出市场不完全的几种形式:产品市场不完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和政府的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扭曲。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

邓宁和拉格曼(Dunning & Rugman, 1960)在《在国外直接投资理论中海默论文的影响》一文中也曾指出,海默的博士论文最大的贡献在于脱离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开创了以产业组织结构理论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分析。

但沿用静态分析方法的垄断优势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性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企业为什么不采取商品直接出口,或转让特许权的方式到海外扩展,垄断优势理论也没有做出解释。

垄断优势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在海默提出垄断优势理论之后,大量的西方学者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其中不少学者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较为突出的有:约翰逊(Johnson,1970)在《跨国公司的效率和福利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知识资产论,凯夫斯(Caves,1971)在《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产业经济学》中提出的产品特异论,尼克博格(Knickerbocker,1973)在《垄断作用与跨国公司》一文中提出的寡占反映论。

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Cycle)为研究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之间的关系,在波斯纳(Posner, 1961)提出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维农(Vernon, 1966)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以美国情况为例,首次提出了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后经威尔斯(Louis T. Wells)和赫希哲(Hirsch)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维农运用微观经济观念——产品生命周期——解释宏观的经济现象,即战后美国跨国公司的国外行为。

该理论在解释拥有特殊优势的企业为什么要直接投资方面有重要贡献。

利用Posner(1961)早期的一些研究成果,维农认为美国企业的竞争或独占优势——特别是他们创新新产品和程序的能力——取决于美国的天资和市场的结构和模式。

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3个不同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作为一种投资理论,它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基础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在特定东道国所能获得的区位优势,而且只有这两方面优势的结合,才能使直接投资最终发生,并给投资者带来利益。

这一研究对后来折衷理论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由于该理论是对美国企业在特定时期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的结果,所以其结论缺乏普遍意义,并且对当今许多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也不能做出全面而科学的解释。

另外,近些年,跨国公司R&D 国际化日趋明显,跨国公司在市场经营上逐步打破了国家的界限,服务于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战略,这种新趋势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适用性。

维农(Vernon, 1974)在《经济行为的区位》一文中,引入国际寡占行为来修正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周期重新分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成熟的寡占”和“老化的寡占”3个阶段。

在各个阶段中,跨国公司根据不同类型的进入壁垒来建立和维持其垄断地位,进入壁垒对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经过修正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仍没有从根本上克服上述不足和缺陷。

三、内部化理论(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 J. Buckley)和卡森(Mark O. Casson)在合著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并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Rugman, 1981)在著作《跨国公司的内幕》中进一步加以发展。

该理论仍然以市场不完全为假设,但它强调的是市场不完全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

内部化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

内部化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重要转折。

较之垄断优势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他们同样以市场不完全性作为理论起点,但内部化理论划分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市场不完全性的区别,并把自己的理论基点放在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性上。

因此,该理论更接近国际生产过程的实际。

而且,海默与维农等人从市场结构来研究发达国家企业海外直接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转向研究各国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组织形式。

内部化理论同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同时适用于国内、外。

但是内部化理论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方向和跨国公司的经营布局。

另外,该理论忽略了对跨国公司这一典型的国家化垄断组织行为特征的研究,应该说这是内部化理论的一个遗憾。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邓宁(Dunning,1977)教授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一文中正式提出的。

并在《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Dunning,1981)的论文集中,对其折衷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阐述。

他认为以往的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做出部分的解释,而且未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客观上需要一种折衷理论。

邓宁的折衷理论包容了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吸收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想,把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合为一体。

折衷理论认为,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是由该企业自身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3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所谓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型。

邓宁认为,这3类优势都不能单独用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企业只有同时具备这3类优势时,才可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并不是对以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简单加总,而是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高度,讨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3大因素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迄今较完备的、被人们最广为认同的综合性国际生产模式,被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领域里的“通论”。

该理论不只限于讨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决定因素,而且力图解释跨国公司的整个国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但也有学者认为,该理论的普遍性使它失去了具体实用的价值。

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其他流派及其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张,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已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虽然跨国公司的理论和实践都发展迅速,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上述主流理论以外,尚未出现象垄断优势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那样具有理论突破性的成果,主要是运用新方法和分析工具对原有传统主流理论加以修正、检验和发展,并推动研究更贴近现实。

与此同时,更多的学者致力于新理论的尝试。

近些年,还出现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跨国公司企业资源管理论、竞争优势发展阶段理论等。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iyoshi Kojima,1978)在其著作《多国经营的日本模式》一书中提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