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四诊表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详解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详解

问饮食起居
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包括食 欲、口味偏好、饮食量等。
了解患者的睡眠状况,包括睡 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 等。
询问患者的生活作息和锻炼情 况,以了解是否有不良生活习 惯。
问二便情况
询问患者的大小便情 况,包括排便次数、 便质、排便感觉等。
通过二便情况判断患 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轻重。
了解患者是否有便秘 、腹泻、尿频、尿急 等问题。
04
切诊
切脉法
部位选择
切脉时一般选择寸口脉,即桡 动脉腕后浅表部位。
指法运用
医生运用食、中、无名三指的 指目切按脉体,通过指下的感 觉,辨别脉象。
脉象辨识
正常脉象称为平脉,异常脉象 称为病脉。常见的病脉有浮脉 、沉脉、迟脉、数脉、虚脉、 实脉等28种。
咳嗽声
分辨咳嗽的声音、频率、节律等特征。如咳声重浊 多为外感风寒,咳声无力多为肺虚。
嗅气味
80%
口气
辨别口气的异常气味,如口臭、 口苦等,可反映脏腑功能失调或 病邪性质。
100%
汗气
嗅辨汗液的异常气味,如狐臭、 汗臭等,有助于判断病情。
80%
鼻气
注意鼻腔分泌物的气味,如鼻涕 腥臭多为鼻渊。
听呼吸音
指法运用
医生用单手或双手触摸患 者身体某部位,通过触觉 感受局部的冷热、润燥、 软硬、压痛等变化。
病情辨识
通过触诊,可以了解局部 的病变情况,如肿胀、结 节、条索状物等,有助于 对疾病的诊断。
其他切诊方法
耳穴压豆法
医生用王不留行籽等贴压耳穴,通过刺激耳穴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观察耳 穴的反应,了解病情的变化。
按腹法
01
02
03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身体特征、舌苔等多个方面,以及倾听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描绘,再通过对患者脉搏的摸诊、腹部的触诊等检查手法,综合分析得出中医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望闻问切是四诊相互支撑、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中,“望”指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形态、舌苔等外部特征来判断病情;“闻”指通过嗅闻患者体味、呼出的气味等来判断病情;“问”指医师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切”指通过摸诊、触诊等手法来判断患者的脉搏和腹部情况。

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色、舌苔、唇色等外貌特征,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的表现;面部黄色可能是脾胃功能不良、湿热内蕴的表现。

舌苔也是诊断中非常重要的观察指标,不同颜色、形态的舌苔在中医中代表着不同的脏腑状况和病理变化。

闻诊主要是通过医师嗅闻患者身体或排泄物的气味来诊断病情。

中医认为,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气味表现。

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有呼出气味带有水果香味的现象;黄疸患者可能有口腔异味等等。

通过闻诊,医师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理变化和病因。

问诊是医师与患者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病症描述、既往病史等,医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这对于中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因分析,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医师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病因病机。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独特的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来判断患者脉搏和腹部情况。

中医对脉搏的判断非常重视,通过判断脉搏的弦浮、滑数等特点,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脏腑功能等。

触诊腹部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脾胃功能等。

例如,中医认为,腹部胀满可能是脾胃气虚的表现;腹部疼痛可能与肝胆功能有关。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中医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而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望闻问切四诊表.

望闻问切四诊表.


一、痰
望 排 泄 物 与 分 泌 物
二、涕
三、呕吐物
3.痰少而黏,难于咯出 4.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 5.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咯血 6.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 1.新病鼻塞流清涕 2.鼻流浊涕 3. 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 者,多属鼻鼽 4. 久 流 浊 涕 , 质 稠 、 量 多 、 气 腥 臭 者,多为鼻渊 1.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或呕吐清水 痰涎;朝食暮吐 2.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 3.吐不消化、味酸腐的食物 4.呕吐黄绿苦水 5. 吐血色暗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 残渣 1.指纹显于风关
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脾肾阳衰,水湿泛溢 心肾阳衰,血行瘀阻 风邪中络 ①肝阳化风②风痰阻闭 经络
(2)中风 (1)口角流涎 望 头 面 五 官 四、望口与唇 1.口之形色 (2)口糜 (3)鹅口疮 (1)口张 ①小儿: 脾虚湿盛 成人:中风口歪不收 湿热内蕴 ①感受邪毒②心脾积热 虚证
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 气臭秽 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 状白屑,状如鹅口 口开而不闭。如鱼张口 气但出不入,为肺气将 绝
二、头发
2.发白
(2)劳神伤血 (3)不属病态 (1)血虚受风
3.脱发
(2)肾虚 (3)血热化燥 (1)阳水 (2)阴水 (3)水气凌心 (1)口僻
1.面肿 三、面形异常 2.
伴失眠、健忘 因先天禀赋所致 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 为“斑秃”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眩晕、健忘、腰膝酸 软 头皮发痒、多屑、多脂 眼睑颜面先肿,发病较速 面色晄白,发病较慢 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 突发一侧口眼 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 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
二、水疱 2.水痘
3.湿疹 1.痈 2.疽 三、疮疡 3.疔 4.疖 1.痰白清稀 2.痰黄稠有块 一、痰

【望闻问切四诊】【十七症状辨证】

【望闻问切四诊】【十七症状辨证】

【望闻问切四诊】【十七症状辨证】望闻问切四诊一、望诊中医望诊,主要是对病人从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以及排出物观察,诊断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望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望神中医认为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神兼备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

它通过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气息、反应能力等表现出来。

望神要分清得神与失神、假神。

①得神:病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

说明病人脏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会预后良好。

②失神:病人目光迟钝、无光彩、瞳仁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肌肉消损、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

说明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病情重,预后不良。

③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转好,颧红、两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灵活,食欲增加。

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的表现。

2、望面色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

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称为“病色”,病色一般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

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

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

②红赤:主热证。

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

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

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

③黄色:主湿证、虚证。

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

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

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

④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

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

血虚证面白而消瘦。

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

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

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

⑤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

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

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3、望形态形是形体,态是姿态。

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闻问切四诊法望闻问切:四诊法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望闻问切”,即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是中医学对患者进行诊察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四诊法的内容和应用。

望诊是中医诊断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如面色、舌苔、舌色、唇色等,来判断病情。

根据中医理论,面色、舌苔、舌色等反映了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征象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是贫血的表现,面色红润可能是阳热的表现。

另外,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舌色的变化等,可以进一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轻重。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从而指导后续的诊疗工作。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呼吸以及肠鸣等声音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声音的变化反映了人体功能的改变,因此可以通过听声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咳嗽声高而急促可能是肺炎的表现,腹泻时肠鸣声过于活跃可能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

而言语方面,患者可通过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感受,为医生提供进一步的诊断线索。

通过闻诊,医生可以获取额外的信息,对病情有更加准确的判断。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病情和病史的方法。

医生会问患者有关病状、起病时间、发病规律、病情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患者的体质、日常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及病情的演变,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和辨识,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中医认为,脉搏是体内经络之气的运行状态的反映,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和辨识,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经络通畅情况。

触诊时,医生可以感知脉搏的快慢、强弱、滑数等特征,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辨识时,医生除了触诊脉搏的基本信息外,还会观察脉搏的形态、有无跳动等,以及深度、力度、频率等。

(完整版)中医四诊

(完整版)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诊法是中医诊查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一、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1。

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

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

望神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得神(2)少神(3)失神(4)假神(5)神智错乱2。

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忘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常色包括主色、客色。

(1)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2)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病色即是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

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

(1)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加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衰,多预后不佳。

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

(2)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3。

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姿态.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之形体胖瘦强弱及动静姿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形态包括:形体和姿态。

(1)望形体:指观察人形体之胖瘦强弱及体质形态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形体时应注意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与体质的差别。

(2)望姿态: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状态及肢体动作和体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姿态时主要观察病人的行、坐、卧、立时的动作与体态,并应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辩证。

中医上的四诊及图示

中医上的四诊及图示

三、望 排 泄 物
1. 痰、涎、涕、唾 2. 呕吐物 3. 大便 4. 小便
四、望 小 儿 指 纹
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诊断意义同成人寸口脉 部位: 风、气、命三关 观察方法:右手拇指蘸水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
数次,用力需适中,显露络脉 正常指纹:红黄隐隐限于风关之内 异常指纹:浮沉分表里 红紫定寒热
嗅气味
5.经带气味 湿热:白带色黄臭秽 虚寒:带下清稀腥臊
6.病室气味
脏腑衰败:病室有腐臭或尸臭味 水中晚期:尿臊味 血证:血腥臭气 消渴重证:烂苹果味
第三节 问诊
[本节重点]
1.掌握问诊的内容,问现在症状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现
在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
1. 声 音 实证和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 虚证和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
静默懒言 小儿惊风:惊呼阵阵发,尖利高亢 小儿腹痛:阵哭拒食,辗转不安 小儿夜啼:惊恐、虫积、饥饱不调
一、 听 声 音
2. 语 言
谵语:热扰心神 郑声:心齐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心气不足、痰气郁结、清窍阻蔽 狂语: 痰火扰心 言謇:中风
[本节重点]
1.掌握谵语、音哑失音、咳嗽、喘、 哮、呃逆、嗳气、喷嚏等变化及其 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 低、强弱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口气、 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 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问诊概念
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 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

闻(嗅)气味
一、 听 声 音
三关测轻重 淡滞判虚实
五 、舌 诊
重点内容 1.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舌
质、舌苔变化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 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49
2.食欲及食量︰了解脾胃功能 食少纳呆→脾胃气虚,内伤食滞,湿邪困脾 消谷善饥易饥饿→胃火盛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胃病,胃液少。 久病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思饮食,多
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回光返照。
50
3.口味; 口苦→肝胆湿热 胃火 口甜→脾胃湿热 口淡→脾胃虚寒 口臭→胃火炽盛 口有尿味→尿毒症
53
1.大便 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
实 便秘

实热︰腹胀痛,拒按, 实寒︰腹痛拒按,苔白身冷 气虚、津亏、见于久病老人、孕妇、产妇
54
❖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是水样,便次增多,。 ❖溏泄︰大便稀软不成形,如鸭屎→脾失健运 ❖五更泄︰腹痛泄泻必在黎明,泄后则安→命门火衰 ❖温热泄泻︰暴发泄泻,泻黄色稀臭稀水样便。 ❖寒湿泄泻︰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带腥臭。 ❖大便脓血︰下利赤白→痢疾 ❖腹痛泄泻与情况有关,每当情志因郁怒而不舒则腹痛泄
11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阳气充足,气血上荣,所以面色红润,故气血
不荣则出现白色。 阳气虚衰,气血营运无力 寒凝经脉,气血不畅 失血耗气,气血不充盈血脉 面色白而浮肿→阳虚 面色淡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无华而略带黄色→气血俱虚 暴病面色苍白→阳气暴脱 里寒症、腹痛剧烈→面色苍白
12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及惊风 青为气血不通,经脉阻滞所致 寒则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气滞则血瘀 小孩鼻柱、眉间、口唇四周青紫→惊风
15
(三)望形态
指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状态进行诊断的 一种方法。 1.形体︰一般来说,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
,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外形也衰弱。 体胖─痰湿之体;干瘦─虚火之体。 2.形态︰病患的动静姿态和体位与疾病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

望闻问切齐全

望闻问切齐全

望闻问切齐全望闻问切齐全本篇不但是四诊基础,也是四诊精华!望诊中医望诊,主要是对病人从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以及排出物观察,诊断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望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望神中医认为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神兼备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

它通过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气息、反应能力等表现出来。

望神要分清得神与失神、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

说明病人脏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会预后良好。

2. 失神:病人目光迟钝、无光彩、瞳仁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肌肉消损、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

说明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病情重,预后不良。

3. 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转好,颧红、两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灵活,食欲增加。

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的表现。

望面色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

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称为“病色”,病色一般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

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

2.红赤:主热证。

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

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

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

3.黄色:主湿证、虚证。

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

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

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

4.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

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

血虚证面白而消瘦。

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

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

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

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

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

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望色:
色是各种色泽,它反映脏腑气血的外荣,也是疾病变化的表 现。色,通常为青、黄、红、白、黑五种;泽,是色的荣、
枯、明、暗等。色与泽心须等同重视,根据不同的色泽,可
以看出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察色须分辨常色与病 色。

常色:又分为主色和客色。但也有个体差异,有的人可
能肤色稍白或稍黑些,也为常色。应考虑到,人的肤色可随
受损;行时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为心痛。

2)坐姿:坐而仰首,为痰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
懒言,多为肺虚或肾气不足,坐时常以手抱头为头痛。

3)卧姿:卧时身重不能转侧,喜加衣被者,多为虚证、
寒证。坐卧不安烦躁,多为腹满胀痛。

4)站姿:站立不稳,多为眩晕,气血并走于上。不耐久
站,属气血阴虚。站立时双手护心或腹,多为心、腹痛。
黄色——主虚、湿证
• 萎黄——脾胃气虚 • 黄胖(虚浮)——脾虚湿蕴 • 黄疸:一身俱黄
黄色鲜明如橘子色——阳黄(湿热证) 黄色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证)
望舌与养生
病色主病
红(赤)色:主要见于热证(虚证、实热),有表 里虚实之分。面红、发热或微恶寒、不渴或 微汗、脉浮数的多为表热,可见于感染性疾 病的早期;面色较红、发热、口渴、多汗、 脉洪大的为里热,如兼有胡言乱语、便秘, 则为里实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机体反应较 强烈的阶段;如午后两颧发红、低热,则多 为阴虚火旺,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 结核等。面红目赤,不发热的,为肝火上逆。
赤色——主热证
• 满面通红——实热证 • 两颧潮红——阴虚证 • 面红如妆——假神(戴阳证)
望舌与养生
病色主病
黑色:主寒,主痛,主水气,主瘀血。 可见于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肾不纳气,瘀

中医诊断学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学四诊望闻问切

17
望舌及养生
望诊——望舌
舌苔
舌是人体健康的睛雨表。 认识舌?
组成——舌质、舌苔 舌质 舌质: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又称
舌体; 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
胃气所生。 分部——
舌尖 舌中 舌根 舌边。
18
舌根 舌边 舌中 舌尖
望舌及养生
望诊——望舌
舌面脏腑分区 舌尖—心肺 舌中—脾胃 舌根—肾 舌边—肝胆
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 腐苔——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所致。
主食积、痰浊、内痈、湿热。 腻苔——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主湿浊、痰饮、
食积、湿热等。 祛湿:车前草、薏苡仁(米仁)、藿香、佩兰、茯 苓等。多吃赤小豆 、冬瓜、苦瓜 、丝瓜、马兰头
等。 消食: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陈皮、保和丸
10
望舌及养生
Hale Waihona Puke 望诊——望色望色——观察病人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及光泽 色——皮肤的颜色,色调变化; 泽——皮肤的光泽,明度变化。 主要介绍望面色。
11
望舌及养生
望诊——望色
正常:中国人正常人面色:微微黄黄、、红红润润光光泽泽。。 异常:——五色主病 白色 黄色 赤色 青色 黑色
12
望舌及养生
望诊——望色
舌质:红润—气血旺盛;淡白—气血不足 舌苔:苔薄白而润—胃气旺;舌光无苔—胃气阴亏虚
分辨病位深浅:
舌质:红舌—气分,绛紫—血分。 舌苔:薄苔—表;厚苔—里。
区别病邪性质:
舌质:瘀斑瘀点—瘀血; 胖大—可见痰湿内停 舌苔:黄—热 ; 白—寒; 腐腻—多痰饮、湿浊、食积
推断病情进退:
苔:白→黄→灰黑——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 病进 苔:厚→薄——病退。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内容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内容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内容
中医理论认为,人本身具有天然完美的本性,但因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因素,个体本性受到影响,疾病往往随之而来。

中医望闻问切视为中医治疗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着眼于全身的病变,通过对病人外表特征、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体质情况以及面容指征等进行观察,来正确诊断病因及病情,给出合理治疗方案,从而促进全面恢复。

一、望诊
中医望诊,也叫“科望”,是指在没有接触病人的前提下,通过对患者的身体外形、行为、肤色等的观察,判断其病情状况,了解其症状的起因。

如面部面色苍白、肢体活动不便、体形失调和口腔溃疡等都可以观察出病人的病情及身体健康状况。

二、闻诊
中医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描述及病人本人的言语,多是由病人口述病情得来,可以了解病人对病情描述准确与否、准确度,也可以清楚了解病人的病史。

三、问诊
中医问诊是指医生通过问病人问题,以调查病人的症状,并从中寻求诊断病因,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体质及病史等内容,以此加深医生对病人的了解。

四、切诊
中医切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的脉搏、舌象、腹部检查等把握病情,根据病人的脉搏、舌象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诊断病情,针对不同的病症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最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融合了观察、闻及分析等多种技术,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也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是相辅相成的,在病情诊断和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只有正确地应用望闻问切四诊,才能准确地掌握病人的病情,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中医四诊查体模板

中医四诊查体模板

中医望闻问切:患者神志萎靡(神斑),充沛(神旺),悒郁(肝瘸),倦怠(稗病),烦躁(热扰),昏冒(神伤),痴呆(神病),狂妄(心病)。

色泽黄赤(风热),青白黑(寒痈).浅白(失血),羹黄(诸虚),颧赤(虚损),深沉(病在内),浅浮(病在外),浊滞(久病),光泽(新病),如云彻散(病将愈),如雾搏聚(病渐进)耳肉厚润泽(肾阴足),肉薄干枯(肾阴亏),耳肿起(邪实),耳瘦削(正虚),耳肿痛(多火),耳薄黑(肾胜).耳轮焦千(下稍),耳轮甲错(血瘀)目清明(神足),晦暗(神短).白睛赤(肺火),白睛黄(湿热),目眦赤(心火),目眦白(血亏),闭目(病在阴),开目(病在阳),朦胧(热盛),时螟(衄血).混浊(湿府).干涩(爆瘸),目胞鲜明(痰恢).目胞晦暗(肾虚),全目赤肿(肝经风热).目窠微肿(水气).眼睑红肿(湿热),目窠内陷(藏气衰).睡时露睛(脾气损).睛突而喘(肺胀).颈肿眼突(枣胂),横目斜视(肝风内动).目睛微定(痰火内闭),目眶忽陷(气脱),睛定不转(神亡),戴眼反折(阳气将绝),两睛皆穆(阴气巳脱),目瞪直视、两目圈睁(重危)。

口唇探红(实热),淡红(虚寒).红赤焦干(热甚伤津),淡红而黑(寒甚).淡自(血虚),青润(寒极),青紫(癌血),撮口(痉病),口歪(风邪),口开(虚脱),口开气出不返(肺绝),开如鱼口不合(脾绝)齿牙齿润泽(津液内充),牙齿枯槁(精气内竭),齿垢(胃热),龈白(血虚).齿缝出血(肾火冲),竭),齿垢(胃热),龈白(血虚).齿缝出血(肾火冲),牙关紧闭、咬牙帖齿(风疾热极).梦中咬牙(积滞)。

鼻鼻赤(睥热),鼻黄(有湿),鼻白(气虚粜血),鼻头青(腹中痈),鼻头黑(有水气),鼻孔干燥,黑如烟煤(阳毒热探),鼻鼻孔滑黑(朋毒玲极),鼻孔渗血(血虚),鼻息鼾声(风热),鼻塞清涕(风寒).鼻塞浊涕(风热).浊涕腥臭(鼻渊)·鼻孔煽张(初风热),鼻煽喘汗(为肿绝)。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书写范文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书写范文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书写范文一、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姓名]性别:[性别]年龄:[年龄]职业:[职业]就诊日期:[具体日期]二、望诊。

1. 整体望诊。

刚一见到这位患者,就觉得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点萎靡不振,就像霜打的茄子似的。

往那椅子上一坐,背还有点驼,缺乏那种年轻人该有的挺拔劲儿。

皮肤呢,有点发黄,不是那种健康的小麦色,倒有点像老照片的那种黄,透着一种虚弱的感觉。

2. 局部望诊。

面色:仔细瞧他的脸,面色萎黄中还带着点淡淡的青灰色,尤其是眼眶周围,就像被人轻轻打了一拳后的那种乌青,只不过颜色浅很多。

这面色在中医里可能暗示着气血不足,还有点寒邪内侵的迹象呢。

舌象:让患者伸出舌头,好家伙,舌头一伸出来,就像一幅“地图”。

舌苔厚腻,颜色白中泛黄,就像在舌面上铺了一层没搅匀的奶油,中间还有点剥脱,像被调皮的孩子挖走了一块。

舌尖有点红,这可能是心肺有热的表现,而舌苔厚腻呢,多半是脾胃运化不好,体内有湿气的信号。

三、闻诊。

1. 听声音。

患者说话声音比较低,有气无力的,就像刚跑完一场马拉松累得够呛似的。

而且声音有点沙哑,不是那种清亮的嗓音,听起来就感觉喉咙里像卡了一口痰,吐又吐不出来,咽又咽不下去。

这种声音在中医看来,可能是肺气不足,再加上体内有痰湿阻滞气道的缘故。

2. 嗅气味。

靠近患者的时候,能闻到他身上有一股淡淡的异味,不是那种汗臭味,而是一种有点像食物在胃里没消化好发酵的气味。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他的脾胃可能不太好,食物积滞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才产生了这种奇怪的气味。

四、问诊。

1. 问寒热。

我就问他呀:“您觉得自己是怕冷呢,还是怕热啊?”患者回答说:“大夫,我特别怕冷,大夏天的别人都穿短袖,我还得穿个薄外套,稍微有点风就觉得冷得不行。

”这怕冷在中医里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就像体内的小火炉火力不够,所以抵御不了外界的寒气。

2. 问汗。

又问他出汗的情况,他说:“我平时不怎么出汗,就算运动后也只是出一点点汗,而且汗是凉凉的。

81_中医四诊望、闻、问、切-黄伯瑜下载-支持高清免费浏览-max文档

81_中医四诊望、闻、问、切-黄伯瑜下载-支持高清免费浏览-max文档
· 脈理:痰火食滯等實邪壅盛於內,氣實血涌; 妊 娠婦女亦見沖和有力之滑脈.
63
澀脈
· 診脈特點:<瀕湖>細而遲,往來難,短且散. 如輕 刀刮竹,如雨沾沙.
· 脈理:氣滯血瘀,血脈運行不暢; 或精虧血少,不 能濡潤經脈.
64
辨證
TCM Pattern Identification
65
症、證、病
· 時間_ ·自汗_氣虛 ·盜汗_陰虛
· 部位_ ·頭汗_溼熱 ·胸汗_心氣(陰) 虛
37
三問頭身(痛)
· 形式
·刺痛不移_瘀 ·悶、滿、脹痛_實 ·隱痛、空痛_虛 ·酸痛_虛、溼 ·重痛_溼
· 時間_
·新痛外感、久痛內傷
· 部位_臟腑經絡連屬 · 喜惡
·喜按_虛 ·拒按_實 ·得溫而減_寒 ·得寒而減_熱
一時之變化,均不屬病態.
55
心中了了 指下難明
廿八脈
這係啥米碗糕???
56
浮脈
· 診脈特點: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 脈理:外邪襲表,正氣抗邪,鼓舞脈氣趨向於表;
久病精血虧虛,陰不斂陽,虛陽外越.
57
沉脈
· 診脈特點:重手按至筋骨乃得,如棉裹砂,內剛 外柔.
· 脈理:實邪內鬱,氣血困滯不得暢通,則脈沉而 有力; 臟腑虛弱,氣血不足,無力鼓動脈氣於外, 則脈沉而無力.
以一息四至為常.
50
診脈的姿勢
· (丙) 平臂:病家坐位或仰臥位,前臂放平, 掌心向上,腕部位置與心臟同高
· (丁) 布指:先將中指按於掌後高骨(橈骨莖 突)旁的橈動脈定關位,再以食 指按於關前一指處定寸位,以無 名指按於關後一指處定尺位.
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齊,以指目按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 。
①邪正交争—新生儿脐风:上下口唇紧聚
②破伤风——角弓反张
②中风:风痰阻络 正常人,肾气充足津液未伤 胃阴已伤 阳明热盛,津液大伤 肾阴枯竭(温热病晚期)
①风痰阻络②热极动风 热盛动风 ①胃热②虫积③消化不良 正常人,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①血虚②失血 胃火亢盛
实热证-肺胃热毒壅盛 阴虚证-肾阴亏虚、虚 火上扰 痰湿凝聚
①如原本目光晦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
②本为面色晦暗,一时面似有华,但为两颧泛红如妆 ③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意识似清,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 ④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 ⑤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
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 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常是危重病 人临终前的征兆。
2.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 角弓反张者
肝风内动
3.卒然跌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者
中风
4.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 醒后如常者
痫病
5.肢体软弱,行动不便
痿病
6、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痹病
(1)实证——温病火邪上攻
1.囟填
囟门突起
(2)脑髓有病,颅内水液停聚
(3)小儿在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明润含蓄-健康人
1.主色
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一 生基本不变
2.客色
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可因外界因素(季节、 昼夜、气候)、生活条件等发生变化
晦暗、暴露
1.善色
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病变尚浅、脏 腑精气未衰
2.恶色
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病变较重、脏腑精气 已衰
(1)主热证 (2)主戴阳证
①乳蛾
①肺胃热盛②虚火上炎 ③气血瘀滞
六、咽喉
2.咽喉形态
一、颈项
1.外形

2.动态


二、手足
动态
1.斑 一、斑疹
2.疹
望 二、水疱 皮 肤
三、疮疡
一、痰 望
1.白碚
2.水痘
3.湿疹 1.痈 2.疽 3.疔 4.疖 1.痰白清稀 2.痰黄稠有块
(1)红肿
②喉痈
热毒
(2)溃烂
溃烂分散表浅 溃烂成片或洼陷


1.肥胖
(1)胖而能食 (2)肥而食少
形气有余——健康、实证、热证 形盛气虚——阳虚脾弱、多痰多湿
2.消瘦
(1)形瘦食多 (2)形瘦食少
中焦有火 中气虚弱
(1)坐而仰首
①哮病②肺胀③气胸④痰饮停肺⑤肺气壅滞
1.坐形
(2)坐而喜俯,少气懒言
体弱气虚
(3)但坐不能卧,卧则气逆,咳逆倚息
①肺胀②心阳不足③水气凌心④肺有伏饮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
1.发黄
(2)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 发
(3)疳积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
(1)肾虚
伴耳鸣、腰酸
2.发白
二、头发
2.发白
3.脱发
三、面形异常
1.面肿 2.

1.口之形色




四、望口与唇
2.口之动态
1.牙齿色泽
五、齿与龈
2.牙齿动态
3.牙龈色泽
1.咽喉色泽
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 风邪中络
①肝阳化风②风痰阻闭
经络
①小儿: 脾虚湿盛
成人:中风口歪不收
湿热内蕴
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 气臭秽
①感受邪毒②心脾积热
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 状白屑,状如鹅口
口开而不闭。如鱼张口
虚证
气但出不入,为肺气将

①实证—筋脉拘急:中风、痫病、惊风、破 伤风 ②马钱子中毒
三、红紫辨寒热
四、淡滞定虚实
3.痰少而黏,难于咯出
燥痰
4.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
湿痰
5.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咯血 6.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
肺痨、肺癌 热毒蕴肺
1.新病鼻塞流清涕
外感风寒
2.鼻流浊涕
外感风热
3.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 者,多属鼻鼽
风寒束于肺卫
4. 久 流 浊 涕 , 质 者,多为鼻渊
(1)红肿
伴失眠、健忘
因先天禀赋所致
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
为“斑秃”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眩晕、健忘、腰膝酸

头皮发痒、多屑、多脂
眼睑颜面先肿,发病较速
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面色晄白,发病较慢
脾肾阳衰,水湿泛溢
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
心肾阳衰,血行瘀阻
突发一侧口眼 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
颈部脉管明显胀大,平卧时更甚
心血瘀阻,肺气壅滞、 水气凌心
(1)肢体痿废
肢体肌肉萎缩,筋脉弛缓,痿废不用
痿病;中风;腰脊外伤
(2)四肢抽搐
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作 有力
惊风,肝风内动
(3)手足拘急
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
寒邪凝滞,气血亏虚
(4)手足颤动
双手或下肢颤抖或振摇不定,不能自主
六、咽喉
2.咽喉形态
(2)劳神伤血 (3)不属病态 (1)血虚受风
(2)肾虚 (3)血热化燥 (1)阳水 (2)阴水 (3)水气凌心
(1பைடு நூலகம்口僻
(2)中风
(1)口角流涎
(2)口糜
(3)鹅口疮
(1)口张
(2)口噤
(3)口撮
(4 (1)洁白润泽坚固 (2)牙齿干燥 (3)牙齿光燥如石 (4)牙齿燥如枯骨
(1)牙关紧急 (2)咬牙啮齿 (3)睡中咬齿 (1)牙龈淡红而润泽 (2)牙龈淡白 (3)牙龈红肿疼痛 (1)咽部深红,肿痛明显 (2)咽部嫩红,肿痛不明显 (3)咽部淡红漫肿
2.指纹达于气关 3.指纹达于命关 4.指纹直达指端 (透关射甲) 1.指纹浮而显露 2.指纹沉隐不显 1.指纹偏红 2.指纹紫红
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外感表证 内伤里证 外感表证、寒证 里热证
3.指纹青色
疼痛、惊风
4.指纹淡白 5.指纹紫黑 1.指纹浅淡纤细 2.指纹浓滞增粗
血虚,饮酒过度,动风 之兆
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 手,压之不褪色
(1)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 (2)脾虚血失统摄,阳衰寒凝气血
(3)外伤,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
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 压之褪色
(1)麻疹、风疹、隐疹 (2)温热病,外感风热或过敏,或热入营
2.囟陷
囟门凹陷
(1)虚证——①吐泻伤津②气血不足③先 天肾精亏虚
(2)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1)肾气不足,发育不。多见于“佝偻病
患儿”,常兼有“五软”“五迟”
3.解颅
囟门迟闭
(2)常兼有“五软”;头软、项软、口软
、手足软、肌肉软;“五迟”:立迟、行迟
、发迟、齿迟、语迟
(1)精血不足(大病或慢性虚损)
(1)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 (2)主寒证 (3)主失血证
(1)主脾虚 (2)主湿证
(1)主寒证 (2)主气滞 (3)主血瘀 (4)主疼痛 (5)主惊风
①实热证
满面通红
②阴虚证
午后两颧潮红
③戴阳证(阴盛格阳)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 如妆、游移不定者
①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面色发白
②血虚证,失血证
2.邪盛神乱而失神: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1.提示精气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表现。 2.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提示精气大伤。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 预后不良 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 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多见于急性病 人,亦属病重。
(3)主水饮
③肾阴虚(阴虚火旺)
面黑干焦
(4)主血瘀
④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眼眶周围发黑
(5)主剧痛
⑤血瘀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1.体强
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 形气有余——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旺


2.体弱
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筋弱无 形气不足——体质虚衰,内脏脆弱,气血不
稠、量
多、
气腥臭
湿热蕴阻
1.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或呕吐清水 痰涎;朝食暮吐
胃阳不足,寒邪犯胃,胃失和降
2.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
邪热犯胃,胃失和降
3.吐不消化、味酸腐的食物
伤食,胃气上逆
4.呕吐黄绿苦水
肝胆郁热或湿热
5.吐血色暗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 残渣
胃有积热,肝火犯胃,胃腑血瘀
1.指纹显于风关
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

(1)白碚: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根部肤色不变, 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蕴酿
内含浆液,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
而发,乃湿温病人湿热之邪透泄外达之机。

津气尚充足 津气已亏竭
(2)晶痞:白痞晶莹饱满,颗粒清楚
(3)枯痞:白痞色枯估而白,干瘪无浆
指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的小
水疱。 特点: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
一、得神(有神) 二、失神(无神) 望 神 三、假神
四、神乱
一、常色
二、病色 三、五色主 1.赤色
望 2.白色 色
3.黄色
4.青色
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1.精亏神衰而失神: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晦暗无华,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 钝,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