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共67页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模式与社会制度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模式与社会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繁荣和发达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模式和社会制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长河。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方面逐一探讨秦汉时期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政治秦汉时期的政治是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的,它是国家统一和封建社会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天子为核心,辅以文武百官和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秦汉时期特有的制度,是为了保证中央集权的贯彻执行而设置的。
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是负责辅佐天子管理朝廷和国家的高级官员。
九卿则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包括太仆、太史、太常、少府、大理、光禄、侍中、中书监、尚书,他们具有行政、财政、司法、典礼等多方面的职能。
这种中央集权的体制,对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经济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那个时期的经济背景是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完善。
农业是秦汉时期的主导产业,主要以种植五谷、养殖牲畜和渔业为主。
在手工业方面,秦汉时期新兴的行业例如纺织、制药、制瓷、造船等,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并且,在国际贸易上,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连接了西域和中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此外,秦汉时期还发明了度牛车、套前式犁等农具并使用金属代替了木器,提高了生产率,同时这个时期的货币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先出现青铜钱,后出现轻重两钱制度,这表明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三、社会秦汉时期社会的阶层结构相对稳定,贵族阶层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社会结构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层:贵族和平民,这两个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贵族阶层大多数家族都掌握了相对的权力和资源,富有和地位显赫,而平民阶层在财富和地位上与贵族阶层相比要低许多。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和贫富差距。
总之,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央集权政治、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稳定的社会结构都为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通史复习: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课件]可编辑全文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
二、西汉: BC202年—9年(长安-陕西西安)
汉承秦制:继承秦朝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 县制、法律、土地制度、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
有所损益:创新制度有刺史制度、察举制、内外朝制度等。
(一)政治:
1、地方制度: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 行制度。
秦朝与2.西西周周与政秦朝治政制治制度度的的比比较 较
中央政治体制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政治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分封制与宗法 形成了建立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 制相联系,以 血缘宗法制度 奴隶制的 西周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 血缘关系为基 上的世卿世禄 贵族政治
高度集中
础
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 郡县制在国家 实行俸禄制度,
一、秦汉时期
3、秦朝的灭亡
①时间:公元前207年 ②原因:暴政
焚书坑儒; 大兴土木(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徭役繁重; 严酷法律。
4、评价秦始皇(回顾古代帝王评价方法)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写道:“这 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 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 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
世卿世禄制
官僚政治(郡县制)
皇帝授予
服从上级、皇帝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 相互监视,庞大臃肿 和运转不灵
收入只有俸禄,贪污 受贿就成了官僚政治 的一大特色。
皇帝来任免,人才由察 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二)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控制工商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
度 量
衡
(三)文化:
一、秦汉文学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政治经济 中央集权制讲解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三、汉文学概况 1、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1)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汉 赋。 (2)文学创作的兴盛 (3)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 (4)汉代初步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 识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但汉文学受重视的程度依然是有限 的,并且是受到其他价值观的束缚的。 至少在理论上,文学还没有被承认具有 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2、普及全国的文学样式,和以京师为 中心的全国性的文学网络。
东汉童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 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 袖,四方全匹帛。”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3、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 汉文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相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 览人物。” (《西京杂记》卷二)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4 、汉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 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汉代形成了五言诗,孕育了七言诗。 汉代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先秦其他文学 的成分,形成了新型的辞赋。 汉代文人推进了散文的修辞化 近人刘师培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 大备。”(《中国中古文学史》)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史记 · 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 代,国家的经济力量十分雄厚:“非 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 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 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 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 食。”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二、秦代文学概况 》 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一、秦汉文学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背景
政治经济: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巩固; 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中国古代史—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1、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 (1)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 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封国是朝廷的 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令”的基础上, 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 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 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8、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前期为主) 1、政治: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效组织) 民族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巩固、发展。
(例如秦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开创性、 深远)
Hale Waihona Puke 辩证认识古代中国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
☆ 高 考 加 油 站
(1)原则:山川形变—秦朝至宋朝 犬牙交错—元朝至清朝 (2)认识: 按山川形变划分行政区域有地理上的 合理性,有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和军事防 御,但容易形成地方军事割据的现象; 按犬牙交错划分行政区域可防止地方 军事割据,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区域间 协调平衡发展,但各区域行省有可能出现 无险可守的形势。
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制度实行时间选拔方式标准局限世官制科举制西周至春秋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秦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从社会基层选用设立中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明清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容易任人3选官用官制度军功爵制战国秦汉初军功血缘军功品行孝廉品行门第才学重武轻文2011浙江文综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 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5第六章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PPT课件
二、贾谊尊仁义与 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1、重民思想与仁义之政
《留梁之人贾
“闻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治下怀,,谊 安传王但二(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
策颂太遭十公
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
》千傅老岁元 等古,臣为前
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
。 的 三 反 文帝 0
4
第六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5
道家黄老派: 崇尚黄帝老子,积极主治。
曹参:(盖公)“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
1、法令既定,遵而勿失。 2、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3、静勿扰民,治在无为。
萧何为法,顜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
陈平:“宰相者上佐天资理阴阳,顺四时,
之治 贾《 邦 ,之 :诗 :
“国以道德为上,
文乎
行以仁义为本”
武? 并且
——关键在于解决德与刑的关系:用 汤
“秦二世尚刑而亡”。
,、 长武
“秦以刑罚为巢, 故有覆巢破卵之患” 。
久逆 之取 术而
也以
。顺
”
“ 居 马 上 得 之 , 宁 可 以 马
》 、 《 书 》 ! ”
“ 乃 公 居 马 上 而
饮食、祭祀、死丧等方面均有差异。
——“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
12
第六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独尊儒术”与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
13
一、汉武帝独尊儒术
1、汉武帝与窦太后的治术之争 2、董仲舒的《贤良对策》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第2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复习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汉代画像砖:田庄劳作 豪强地主的坞堡
命题探究
(2022·全国·模拟预测)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力倡实行盐铁官营,称“今意总一 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西汉实
行盐铁官营的根本目的在于( D )
A.防止商人的势力膨胀 B.鼓励民众去从事农业 C.防止诸侯国割据一方 D.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史
复习课
①秦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
第2讲
秦汉
(BC221—BC207)
②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巩固
(西汉BC202—DC9; 东汉DC25-DC220)
复习课第2讲 秦汉
课标要求:
①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 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②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 前后的巨大变化。③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 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④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 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⑤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⑥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了解中国古 代赋税制度的演变;⑦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 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⑧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
知识梳理 政治:制度建设
“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汉朝制度只是沿袭秦朝制度吗?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有所调整和创制。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PPT课件
• 三、德治主张 • 董仲舒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了,主张以德
治国,认为以德治国才符合天的意志。 •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
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 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汉书·董仲舒 传》)
17
• “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 德治的基本特征是德主刑辅,首先以教化 为主,“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 礼”,善化社会习俗,提防民众犯法。
• 其次,也要辅以刑罚,“正法度之宜,别 上下之序,以防欲也。”(《汉书·董仲舒 传》)
18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19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露·天道无二》)
13
•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不得两起”。 • 董仲舒也尝试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现实的
伦理道德的绝对性 • “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变。” 这是古代思想家试图论证道德法是根本法则, “是故古之人象物而书文,心止于一中者, 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 一者也。”(《春秋繁露·天道不二》)
15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
权力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言论。董仲舒在 《天人三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思想,认为天和人是统一的,即“天人一 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 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创造物。 “为生不能 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 亦人之曾祖父也”。(《春秋繁露·为人者 天》)
第一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PPT课件
n 时空坐标
农
业
n 时空坐标
手工 业
n 时空坐标
商
业
n 时空坐标
经济 政策
一、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 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发展概况
1、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社会 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时间
生产 工具 耕作 方式
距今七八 千年前 简单石器
.
21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贫民
.
奴隶
级西 制周 度分 示封 意和 图等
22
二、西周政治制度 (一拓)展西:周理建解立“:家国同构” (二(1))“制家度国建同设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
面2的、共宗同法性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32))宗特法点制与①②分核确封心立制是了嫡严互长格为子的表继大里承宗。制、嫡;小宗长体子系世(袭大王小位宗是,是 :君主,也是宗相对族的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
① 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 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尊宗敬祖”、 “认祖归宗” 、民族 凝聚力)
②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 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 识相违背。 其他如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唯 上是从的作风等 。
形成了两类人,农民和地主,地主. 剥削农民
系
19
二、西周政治制度
(一)西周建立: (二)制度建设:
1、分封制
(6)瓦解破坏
A、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述含义的是
A 秦统一六国 B 光武中兴
C 西晋统一
D 开元盛世
2021/8/6
17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 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 是
列举汉代手工业成就(冶铁业、丝织业、造船业、陶瓷业);汉代
的商业政策 (经济)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列举汉代科技成就(数
学、天文学、医学、造纸);汉赋的特点及其成因 (文化)
2021/8/6
1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知识结构
大一统的形成
秦的统一
历史条件 作用
巩固统一的措施
汉的大一统
秦末农民战争:原因,意义
汉武帝颁“推恩令”、“附益
西汉 巩固 之法”;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2021/8/6
术;改革官制,大力选拔人才。
14
沿革: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
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 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皇帝
中央
地方
郡 三公 九卿
2021/8/6
县
15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监察制度
2021/8/6
选官制度
2
(一)秦汉的大一统:
1、统一的历史条件
(1)客观上:结束割据,完成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必然
①经济上: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②政治上:各诸侯国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③民族关系上: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
5
2021/8/6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讲义
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总特征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
经济上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技、文学得到初步发展。
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1.政治:(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始皇*;②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①中外朝制度;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2.经济:(1)秦汉时期的农耕技术。
(2)秦汉时期手工业发展与“丝绸之路”。
(3)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①皇帝制度⎩⎨⎧a.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c.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三公九卿制度⎩⎨⎧a.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c.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d.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③郡县制⎩⎨⎧a.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b.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 董仲舒的灾变学说具有限制君主权力的用 意。但用天约束君主权力在根本上是不可 靠的。
• 二、大一统思想 • 董仲舒充分发挥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把一理解为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 • “《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 以随天地终始也”(《春秋繁露·重政》) • “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春秋繁 露·天道无二》)
• 董仲舒天人合一论主要有以下一些要点: • 1.人副天数 •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 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同上) • 他也把社会制度与天比附在一起,即所谓 “官制象天”。在《五行相生》中,董仲 舒把司农、司马、司营、司徒、司寇等五 官,与天上的五行对应起来。
• 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性是对的,表 明他试图在更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天人关系 和人本身。但是,他却用简单比附的方式 来论证天人合一,表明其形而上学修养的 不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 权力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言论。董仲舒在 《天人三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 三、德治主张 • 董仲舒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了,主张以德 治国,认为以德治国才符合天的意志。 •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 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 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汉书·董仲舒 传》)
• “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 德治的基本特征是德主刑辅,首先以教化 为主,“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 礼”,善化社会习俗,提防民众犯法。 • 其次,也要辅以刑罚,“正法度之宜,别 上下之序,以防欲也。”(《汉书·董仲舒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