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一、教学内容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章节:第二课《囚绿记》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并理解《囚绿记》这篇课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绿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绿树的感受和联想。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囚绿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细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写作技巧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例句练习。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理解课文,分享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囚绿记》课文内容概括写作技巧分析情感体验分享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请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一个写作技巧,举例说明并解释其作用。
3.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答案:1. 课文《囚绿记》讲述了作者因囚禁一只小鸟而引发的思考和对自由的渴望。
2.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例如“他的眼珠像两颗闪亮的星星”,形象地描绘了小鸟的眼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小鸟的生动和可爱。
3. 结合课文内容,我理解自由是一种宝贵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该珍惜并积极面对,对生活充满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写作技巧讲解和情感体验等教学过程,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囚绿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目标中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教学难点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3.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及答案。
一、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囚绿记》通过描写作者与一株绿植的互动,抒发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理解不足的地方,进行针对性讲解。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作品,如《草房子》、《边城》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组织课外活动,如户外写生、自然观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创作灵感。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朗读课文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通过声音的起伏传达文章的情感。
5.对学生的反馈是否及时,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6.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练习和互动。
7.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讲解不清、表达不明的现象,如何改进。
8.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1.文章结构图
2.生字词列表
3.修辞手法解析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大自然的作文。
2.答案:参考课文中的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 2 囚绿记教案 语文版
word2. 囚绿记教学目标1. 领略深邃美好的意境,培养高洁情操。
2. 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丰富表达手法。
3. 了解精巧多姿的结构,提高组材能力。
4. 品味委婉清丽的语言,提升审美品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他的散文委婉多姿而清丽媚人。
抗战期间,他主持工作时,一次,入侵的日军突然前来查抄反日书籍,抄走满满两卡车书。
陆蠡恰巧外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然而陆蠡并不感到幸运,而是深深地为自己的不在场而内疚,觉得自己是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连累别人,他甚至毫不顾忌,对抄走进步书籍的敌人决不罢休,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来到租界巡捕房论理儿、问究竟,结果被投进监狱、遭到酷刑,不久便吐血而死。
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
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先生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
”故人已去,然而他留下的文字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散文《囚绿记》。
初读读准字音:陆蠡()涸()辙淅沥()猗()郁蕈()菌揠()苗助长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讲述了他孤寂生涯中的一个意味深长、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2. 文章按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1~7段,赏绿。
第8~11段,囚绿。
第12~13段,放绿。
第14段,思绿。
三、再读课文理解一、二两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领略语言特点。
1. 第一部分(1~7段),赏绿文章题为“囚绿”,“囚”是什么意思?明确:“囚”的原意是“将人关押起来”,在本文中指把窗外的一缕常青藤牵进屋里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喜爱,欣赏)文章如何表达对常青藤的喜爱之情的?默读1~4段,自由发言。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1
《囚绿记》教案1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旨。
2.赏析作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味作者行文曲折生动地表达出的向往光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熟课文;解决生字词;查找作者资料;找出行文线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你们喜欢绿色吗?你们又是用什么样的行动表达你们对绿色的喜爱的呢?有一个人,他对绿色的喜爱与你们一样强烈,可是,他的表达方式却与你们迥然不同。
他又是如何对待绿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囚绿记》二、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旨。
2.赏析作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味作者行文曲折生动地表达出的向往光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陆蠡名片:原名: 陆圣泉籍贯:浙江天台人职业: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作品:《海星》《竹刀》和《囚绿记》风格:优美清丽,真诚纯朴,富于哲理2.基础字词涸hé 揠yà 淅沥xī lì 猗郁yī 蕈菌xùn了截:明了简单。
涸辙的鱼:在水干了的车辙里的鱼。
涸:水干;枯竭。
淅沥:形容轻微的雨声。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幽囚:囚禁。
蕈茵:伞菌一类的植物。
无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菇、蘑菇等。
揠苗助长:用把苗上拔的办法来帮助它生长。
多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也说拔苗助长。
揠,拔。
3.理清思路(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预案: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囚绿的内容,体现在文章的那些章节中?(8—11节)(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请快速浏览课文,作出概括。
预案:爱绿(赞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思绿(念绿、恋绿)这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线索(可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章节)教师的话: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4.感受“绿”之美(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被囚之前,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预案:青翠茂盛,枝叶舒展,舞姿婆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
1、针对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唤起学生对“绿”的意义的品评。
3、从被囚的“绿”的博爱与恩泽,激发起学生爱绿的浪花。
态度情感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二、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1、以引领式的自读为主,间以提问、质疑等教学方法。
2、安排一教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
教学难点: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九年级语文上册 2《囚绿记》教学案 语文版
2、《囚绿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与方法1、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2、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走进作者:1、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
《囚绿记》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
2、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三、预习检测:1.字音字形急不暇(xiá)择移徙(xǐ)揠(yà)苗助长淅沥(xī lì)涸辙(hé zhé)2.词语注释[高广] 房间的高度和广度,即空间大小。
[了截] 明了简单。
[至宝] 最珍贵的宝物。
[缘引] 攀缘,牵引。
[攀缘] 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囚绿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一、二章节,详细内容为对课文《囚绿记》的深入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囚绿记》的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深入解读课文。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二章节内容概括。
3. 重点知识: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仿写一段描述自然景物的文字。
2. 答案:(1)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2)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推荐阅读与自然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1.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何通过文字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语文版九年级上《囚绿记》教案(共5套)
《囚绿记》教案1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
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
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囚绿记教案【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了截:明了简单。
涸辙的鱼: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鱼。
涸,水干;枯竭。
语出《庄子·外物》。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也说拔苗助长。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幽囚:囚禁。
淅沥:形容轻微的雨声。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
陆蠡是他的笔名。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
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
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蠢到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
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
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继处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
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蠢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
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
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2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2、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记《囚绿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主要涉及教材的第二章“生命意识的觉醒”。
详细内容包括:对陆蠡的《囚绿记》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囚绿记》的基本情节、人物、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人文素养,增强环保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囚绿记》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深层含义。
重点: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囚绿记》,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课文:a.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陆蠡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b. 意象分析: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重要意象,如“绿”、“囚”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c. 主题分析: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表达的生命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主题。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解析,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人物:陆蠡3. 意象:绿、囚4. 主题:生命意识的觉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生命意识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b. 组织一次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一、教学内容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章节:第二课《囚绿记》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年轻时期因追求自由而选择囚禁一棵绿色的树,通过描绘树在囚禁过程中的生长变化,以及作者与树之间的情感纠葛,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由与束缚的辩证思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自由与束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难点: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绿色的植物和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 课文阅读(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囚绿记》,并在阅读过程中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3. 内容理解(2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囚绿过程,以及作者与树之间的情感变化。
4. 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自由与束缚的关系。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囚绿经历出发,思考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
5. 例题讲解(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例题,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囚绿记囚绿过程作者与树的情感变化自由与束缚的辩证思考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
2. 请你谈谈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囚绿过程的理解。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囚绿记》的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语文版九年级课文《囚绿记》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课文《囚绿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九年级教材,《囚绿记》一文。
该文详细描绘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囚禁在集中营里的经历。
文章共分为五个自然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品质。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出本文的主题。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作者的环境中,如何面对困境,激发学生对自由的渴望。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精彩语句,讲解其表达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其他精彩语句。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作者经历:囚禁、折磨、信念自由、生活、爱国3. 重点词语:囚禁、渴望、信念、自由、生活、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自由的看法。
答案示例:自由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是精神富足的保障。
在困境中,我们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坚守自由的精神家园。
2. 课后阅读:选择一篇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分析其主题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024年语文版九年级课文《囚绿记》精彩教案
2024年语文版九年级课文《囚绿记》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课文《囚绿记》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1.2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1.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捕捉关键信息。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懂得尊重生命。
3.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对绿色的热爱。
1.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2指导学生运用文章写作特色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绿色大自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绿色景物。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A.作者为什么称这篇文章为《囚绿记》?B.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绿色的热爱?C.文章中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
(2)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或质疑。
4.分析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绿色的热爱。
(2)教师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写作特色。
5.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文章写作特色,写一篇关于绿色的文章。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为什么作者会用‘囚绿’而不是‘记绿’作为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囚’字在这里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不仅代表了物理上的限制,更象征着人对自然的掠夺和占有欲。
作者用这个词,是想表达一种警示,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而不是随意地占有。
”(2)教师提问:“文章中,作者对绿色的情感是怎样的?你们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呢?”2.教学重点:(1)教师引导学生:“请大家找出文章中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并讨论一下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一、教学内容《囚绿记》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详细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生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及课后习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特殊句式,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对《囚绿记》的深入阅读,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文章主题的探讨,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词卡片,课后习题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词,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20分钟):对生词、短语进行讲解,对重要句子进行解析,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主题。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生词、短语列表3. 重点句子解析4. 文章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囚绿记》,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在《囚绿记》中,作者通过观察一株绿植,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时刻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动植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练习题1、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难点是否讲解清楚。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增强环保意识。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囚绿记》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珍惜资源、保护自然的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囚绿记》中的精彩片段。
(2)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深入解读文章主题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通过对“绿”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2.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感受语言的美妙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绿色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
(2)简介《囚绿记》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4. 朗读感悟:(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囚绿记》中的精彩片段。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绿色生活”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
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
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
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学生活动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
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
(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
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
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
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补充资料陆蠡(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
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
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