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浸润与_永明体_诗的缘起

合集下载

佛学东渐对诗歌

佛学东渐对诗歌

佛学东渐对诗歌声病观念及规则的影响高文强摘要从诗歌声病理论创制者的佛教背景和随佛教传入的梵语诗律在中土的传播来看,永明诗歌声病论在形成过程中吸取外来诗律中的有益成份是完全可能的。

而通过相关材料的具体考证我们发现,永明诗歌声病论中的不少诗病概念和诗律规则都与随佛教传入中土的梵文诗律有着渊源关系。

因此可以认为,佛学东渐是影响永明声病理论形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永明佛教声律论梵文诗律永明声律论的提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故沈约才自负于“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①。

虽然陆厥对沈约的自负颇不以为然,并认为“前英已早识宫徵”而嘲其说“近于诬”②,然而正如清代学者阮元所云:“休文所矜为创获者,谓汉魏之音韵乃暗合于无心;休文之音韵乃多出于意匠也。

”③就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来看,以声病规则约束诗歌创作的理论的确具有明显的独创性,纪昀称之为“独有千古”,郭绍虞认为纪评是“较为公平的论调”④。

那么,沈约的声病理论是否完全出于自己的独创?对这一点,现代研究者一直未能提出质疑。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声律论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发现永明声病理论的提出与佛学东来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欲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声病理论创制者的佛学背景在讨论佛教与永明声病理论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来讨论一下声病理论创制者的佛学背景,因为这是佛教得以影响声病论的重要前提。

据《南史·陆厥传》载:“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

”又《封氏闻见记·声韵》:“周颙好为韵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皆有平、上、去、入之异。

永明中,沈约文辞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

时王融、刘绘、范云之徒,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

”由上述材料可知,声病论的倡导者以周颙、沈约、谢朓、王融四人为主。

文学批评中的永明体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中的永明体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中的永明体名词解释引言永明体是文学批评界一个重要的名词,它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永明体,并探讨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一、永明体的起源与概念永明体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些评论和著作中。

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文坛上一位名叫永明的文人,他以其独特的评论方式和批评眼光成为当时文学界的风云人物。

在后来的发展中,学者们将他的评论方式和批评方法总结为永明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

永明体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和鉴赏,它更多地与作者的心理、表达方式以及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相联系。

永明体注重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情感、思想和人性,从而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二、永明体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1. 评论作品的情感表达永明体在评论文学作品时,常常注重揭示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描写、情绪抒发以及人物心理刻画等方面,可以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

例如,在批评诗歌作品时,永明体注重探讨诗人的情感体验,通过描写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揭示诗歌的情感内核。

2. 解构作品的思想意义除了情感描绘,永明体在文学批评中还注重解构作品的思想意义。

通过分析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内容,可以发现作家对社会、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思考和观察。

永明体批评家在这方面常常通过对作家的用词、意象以及隐喻等进行解读,揭示作品内在的思想蕴含和价值。

3. 探究作品的艺术形式永明体批评注重探究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语言运用、结构安排、形象描绘等方面。

通过对作品形式的分析,可以揭示艺术手法对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例如,对于小说作品,永明体批评家会关注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刻画以及语言风格,从而深入探究小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表达。

三、永明体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永明体在文学批评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丰富了文学批评的形式和内容。

永明体注重探究作品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形式,从而使文学批评更富有深度和广度。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撰文/林家骊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南朝诗歌很值得注意。

虽然这一时期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而在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瞄p元嘉体、永明体、宫体诗)中,尤应注意“永明体”。

“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永明体”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永明体”诗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首先,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公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

萧赜自幼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担任过县州郡的地方长官,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

他奶多岁继位作皇帝时,已经相当成熟。

即位后,特别注意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和北齐政权的矛盾,又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因此,他在位的11年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士民富庶。

《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

”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

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外,别立文学馆;嗣后,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

从此,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经史等分开来了。

几十年间,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将文学从封建统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南齐永明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文士们经常受到统治集团高层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们的门下,除担任一定工作之外,还集体进行文学创作,切磋技艺,共同探索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永明体到律诗的发展过程

永明体到律诗的发展过程

永明体到律诗的发展过程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永明体到律诗的发展过程,这可有意思啦!咱先说说永明体。

你看啊,这永明体就像是诗歌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独特风景。

它对诗歌的音律要求特别高,就好像一个对音乐有着极高追求的人,非得把每个音符都调到最完美的状态。

那时候的诗人们,努力地让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有韵律。

这不就跟咱学唱歌似的嘛,得把每个音唱准了,才能好听呀!永明体就是诗歌界的这种“唱准音”的尝试。

它让诗歌变得更加动听,更加吸引人。

然后呢,律诗就慢慢发展起来啦!律诗就像是永明体的升级版,更规范,更严谨。

它对平仄、对仗这些方面的要求,那可是一丝不苟啊!想想看,这律诗就像是一个精心打造的艺术品。

每个部分都恰到好处,相互呼应。

平仄就像是建筑的框架,对仗就像是精美的装饰,它们共同构成了律诗这座宏伟的大厦。

比如说,律诗中的对仗,那可真是妙啊!上联和下联要对得那么工整,那么巧妙,这得多费心思呀!就好像我们玩对联游戏,得绞尽脑汁想出最合适的词句来。

而且律诗在字数、句数上也有严格规定,这可不能乱来哟!这不就跟我们遵守规则一样嘛,在一定的框架内才能更好地发挥呀!从永明体到律诗,这一路走来,诗歌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魅力。

这就像是一个孩子慢慢长大,变得越来越优秀。

永明体为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永明体的探索和尝试,哪来律诗的辉煌呢?而律诗又把诗歌的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让我们后人能够欣赏到如此美妙的文学作品。

这发展过程,不就是诗歌的成长史吗?不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吗?我们真应该好好感谢那些古代的诗人们,是他们的智慧和才华,让诗歌变得如此精彩!所以呀,我们可得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美妙的诗歌世界里吧!。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一、永明体发展的过程(一)、何谓永明体“永明体”是一个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概念,是五言诗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他的支持理论是永明声律说。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493),在文学史上一般以泰始二年鲍照被杀、谢庄卒为“元嘉文学”的结束,同时以此为“永明文学”的开始,到梁武帝天监十二年沈约去世,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家,如江淹、谢眺、任昉、丘迟、范云、刘绘、孔稚珪、张融、王融、等人,也都先后离开了人世,因此我们把这一年看作是“永明文学”的下限。

永明体的名字来源于《南史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琅邪王融、陈郡谢眺以气类想推毂。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1](二)“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一般以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文人集团的创作活动为永明文学的中心。

永明文学的代表诗人有沈约、谢眺、任昉、丘迟、范云、刘绘、孔稚珪、张融、王融、萧衍等。

沈约(公元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进浙江武康县)人。

历仕宋、齐、梁三代,是齐、梁文坛的领袖。

《梁书沈约传》云:“时竟陵王亦招士,约与兰陵萧琛、琅邪王融、陈郡谢眺、南乡范云、乐安任昉等皆游焉,当世号为得人。

”“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高祖雅而不好焉。

帝问周拾曰:‘何谓四声?’拾曰:‘天子圣哲是也。

’然帝竟不尊用。

”在诗歌创作上,沈约创四声说,倡导“八病”。

钟嵘评价沈约:“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

详其文体,察其余论,故知宪章鲍照远也。

……所著既多,今剪除淫杂,收其精要,充为中品之第矣。

故当词密于范,意浅于讲矣。

陈祚明评:“休文诗体,全总康乐;以命意为先,……他人虽丽不华,休文虽淡有旨,故应高出时手,卓然大家。

论佛教对白居易等人诗歌创作的影响_宋斐飞

论佛教对白居易等人诗歌创作的影响_宋斐飞

第27卷第3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V o.l 27No .3 J OURNAL OF XUC HANG UN I VERSI T Y No .3,2008[收稿日期]2008-02-29[作者简介]宋斐飞(198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论佛教对白居易等人诗歌创作的影响宋斐飞(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上海200234)[摘 要]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表现为多个方面,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实践着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淡泊名利的日子,而且热衷于和僧人们交往,其中也包括那些具有反佛思想的诗人。

唐代诗人存在着这种浓厚佛教气息的原因,是社会与个人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诗人与佛教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

[关键词]唐代诗人;佛教;情结[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8)03-0063-03西汉末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代进入全盛时期。

大到国家祭祀庆典,小到百姓日常生活,无不反映出佛教的深刻影响,佛教渗透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这样的态势下,唐代诗人便不可避免地与佛教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成为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佛教情结的表现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他们身体力行的去遵守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一种淡泊名利的闲适生活。

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一例,他在官场不得意之时借病辞官,/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

尝与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绘为5九老图6。

0[1](卷1195白居易传6)王维更是佞佛,他/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0,/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永明声律论发生的双重因素

永明声律论发生的双重因素

作者: 白崇
作者机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52-15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声律论;徒诗;佛经;相互影响
摘要:汉诗从以歌唱为主的歌诗过渡到以意义表达为主的徒诗,导致了原有声律体系的崩溃。

但诗歌是韵律的艺术,其体制对声律存在内在的要求。

因此,重建声律体系是徒诗本身的文体性需求。

在六朝士族文化的引导下,包括声律在内的诗歌形式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徒诗声律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一契机又受到了佛教外力的推动,汉诗声律论迅速成熟并实践化。

佛教之所以能够成为汉诗声律化的催化剂,是佛经在汉化过程中,接受了汉诗体制的影响,并对汉诗体制进行了积极调整。

佛徒诗人的大量存在,则成为佛教与汉诗声律化的中介。

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

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

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
吴相洲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自从陈寅恪提出永明声律说的产生是受佛经转读影响这一观点后,几十年来学界聚讼纷纭.本文改变了只注意探讨四声知识来源的研究方向,对佛经转读和永明体这两个关键主体做了具体考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而易见却一直被人忽视的联系,即二者都是与音乐有关的一种活动,所遇到的问题有很大一致性,即都是要解决字与声(词与乐)的配合问题,这是把二者联系起来的最重要的依据,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永明体的产生就是受到了佛经转读的影响.
【总页数】8页(P62-69)
【作者】吴相洲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新探 [J], 龚贤
2.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 [J], 吴相洲
3.论南朝佛经转读与永明体的产生是平行关系 [J], 龚贤
4.论汉语四声的发现与民间歌者的关系——补论佛经转读与四声发现无关 [J], 鞠
文浩
5.南朝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之关系考察 [J], 龚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朝永明体诗歌风格

南朝永明体诗歌风格

南朝永明体诗歌风格
南朝永明体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风格,是南朝刘义庆所创。

其特点有:
1. 格律严谨:南朝永明体诗歌遵循古体诗的格律要求,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诗句长度控制恰当,韵脚和平仄安排合理。

2. 文辞清丽:南朝永明体诗歌注重音韵的韵律美,富有韵味和音乐感。

修辞手法灵活多样,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显得生动、形象。

3. 内容高雅:南朝永明体诗歌的内容多涉及山水、情感、人生哲理等主题,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感慨为主。

诗歌通常表达的是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感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4. 意境宛转:南朝永明体诗歌追求意境的宛转和转折,通过诗歌的布局和发展,使意境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给人以深厚的感受。

总之,南朝永明体诗歌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充满了文雅、优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永明体名词解释

永明体名词解释

永明体名词解释永明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韵文体裁,具有韵律优美、声调平仄和格律规范等特点。

以下将对永明体的名词进行解释。

1. 永明体:永明体是一种七言绝句的韵文体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韵文形式。

它在韵律、声调和格律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诗歌形式之一。

2.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指每首诗包含四句,每句七个字,句与句之间通过押韵来连接。

七言绝句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3. 韵律优美:永明体的诗歌以韵律优美闻名,通过合理的句式和押韵,使诗歌的语言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永明体的韵律美不仅表现在整首诗的韵脚押韵上,还体现在每个词句的平仄节奏上。

4. 声调平仄:永明体的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注重声调平仄的把握。

古代诗歌的平仄有四种,分别是平、仄、上平、下平。

通过合理运用平仄的声调,可以使诗歌的节奏更加和谐、流畅。

5. 格律规范:永明体的诗歌格律非常严格,对于韵律和字数有着严格的规定。

每首诗的字数必须为28个字,每个字的位置也有固定的规定。

格律规范使得永明体的诗歌具有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

6. 句式:句式是指诗歌中的句子结构。

永明体的诗歌在句式上追求简洁明了,提倡使用简单的句式,通过句子的短小精悍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结起来,永明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七言绝句的韵文体裁。

它以韵律优美、声调平仄和格律规范为特点,通过合理的押韵和平仄节奏,使诗歌的语言富有韵味。

同时,永明体的句式简洁明了,突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永明体的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永明体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永明体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永明体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永明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其名称源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在永明体中,每两句诗的第一字或第二字相同,并且韵脚也相同,形成一种对偶的结构。

这种对仗的结构使得永明体的诗句节奏感强,蕴含着音乐般的韵律美,同时也能够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诗歌的感染力。

永明体在唐代成为一种流行的文体,很多诗人都运用了这种形式写作。

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永明体也被广泛应用于诗歌、词曲、赋等文体,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浅议佛教与魏晋南北朝诗歌

浅议佛教与魏晋南北朝诗歌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议佛教与魏晋南北朝诗歌杨玉凤(苏州泰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0)摘要: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距今约两千五百多年,东汉初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在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永久性地重塑了中国人的灵魂面貌和精神气质,本篇旨在魏晋南北朝的大背景下,探讨佛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南北朝;诗歌;佛教;永明体;偈颂诗;禅诗中图分类号:J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6-001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6.004一、引言魏晋南北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崛起的阶段,这一时期,地无分南北,到处寺院林立,梵烟袅绕;是时,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探索期,其中诗歌的发展变化最为丰富。

大量佛教经典的翻译,给中国古典诗歌带来了新的词汇、语法、文体和作家群体,诗歌表现的天地变得更加广阔多样。

佛教文学与中国文学在长期融合的基础上,构筑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总体风貌和基本特质。

二、佛教拓展了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外延,丰富了诗歌的表达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的佛教外来语极大地扩充了古汉语词汇,带来了新的语法结构。

据丁福保编撰的《佛学大词典》所载,佛教外来语已高达三万五千多条,主要分音译、意译和旧词新译。

译音常见词有:“菩提”、“般若”、“刹那”等;意译常见词有“法界”、“众生”、“方外”等;旧词新义常用词有“本师”、“居士”、“眷属”等。

外来语表达方式的不同,带来了汉语语法结构的改变,丰富了诗歌的表达。

佛教经典中的诗歌多是无韵之作,一篇之中,散文诗歌交错,受此启发,中国诗歌创作开始向散文化发展。

丰富的词汇和富于变化的语法结构,扩展了古典诗歌的表达外延,为“新诗”的出现提供了潜在的前提。

三、佛教的传入产生了新的文体,丰富了诗歌表现的方式海量的佛经翻译不仅影响到古代小说和散文,更多地影响了六朝诗歌的创作。

永明体诗歌的艺术成就

永明体诗歌的艺术成就

永明体诗歌的艺术成就概述
哎,说到永明体诗歌,那可真是诗歌界的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心里头那个美呀,就跟吃了糖似的,甜丝丝的。

咱们先聊聊这永明体是咋回事。

南北朝那会儿,有个叫沈约的大佬,他带着一群小伙伴,搞了个诗歌新玩法,讲究声律、对仗啥的,让诗歌读起来那叫一个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这,就是永明体的由来啦。

要说永明体的艺术成就,嘿,那可不是盖的。

首先啊,它的语言,简直就像溪水一样清澈,又像是微风拂过树叶,轻柔又自然。

读永明体的诗,就像是跟老朋友在树下乘凉,聊着天,听他们娓娓道来,心里头那个舒坦啊。

再来说说这形式,永明体可是把诗歌的形式玩得团团转。

它讲究对仗工整,句式灵活多变,读起来既有节奏感,又不失自然流畅。

就像是个手艺高超的厨师,把各种食材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吃了还想吃。

而且啊,永明体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

它既能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感,又能描绘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

读永明体的诗,就像是看了一部部微电影,每个画面都那么生动,那么感人。

有时候,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也变成了诗中的那个人,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最让人佩服的是,永明体的诗人们,他们不仅仅是玩文字游戏的高手,更是有着深厚情感和敏锐洞察力的艺术家。

他们用诗歌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抒发情感,让后人能够透过这些诗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总之啊,永明体诗歌的艺术成就,那真是杠杠的。

它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诗歌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每次读到永明体的诗,我都忍不住要感慨一番:这诗歌啊,还真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呢!。

永明体 名词解释

永明体 名词解释

永明体名词解释
永明体是一种古代汉字字体,源于隶书,发展于东汉末年,成熟于魏晋时期。

它是汉字演变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后世的书法影响深远。

永明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的笔画结构严谨,直而细,笔势明快有力,给人一种饱满、爽快的感觉。

字形简洁端庄,书写整齐工整,每个笔画之间相互连接紧密,字形之间的平衡感十分突出。

永明体的字形线条流畅,大气洒脱,有着浓重的汉风古韵。

永明体在隶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它与隶书相比,笔画更加舒展流畅,书写更加工整规范,形成了独特的字体形态。

永明体注重结体的规整和平衡,字形之间的关系紧密,每一笔每一个部首的位置和角度都经过认真思考。

通过这样的构造方式,使得永明体的字形优雅稳定,具有较高的美感。

永明体被广泛运用于书法、篆刻和印章制作中,被誉为汉字书法的经典之一。

它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简洁大方的感觉,展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同时,永明体的书写规范和规整性也使得它非常适合于篆刻和印章制作,成为了印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明体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它还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的圣教之乡永明寺的佛教书法中,也广泛使用了永明体,加深了永明体在书法界的影响力。

总之,永明体是一种古代汉字字体,具有独特的线条美感和结体规整性。

其简洁大方的字形和端庄工整的书写风格,使得它在书法、篆刻和印章制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浅述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述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述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郭静(1101010025)内容摘要: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融入到中国各时代的文学,它对文学思想、语法、词汇、体裁等文学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国文学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讲述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学影响正文: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教的民族。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在印度次大陆,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

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文学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文学与中华文学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无论是思想观念、语法、词汇、体裁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一、文学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佛教自两汉之际输入中原后,即对中国文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时空观、人生观、死亡观方面给中古文人以全新的观念、思想和境界,促进了中古文人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和探求,同时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思维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文学发展的方向。

佛教创立时,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婆罗门教及史诗中的时空观念,并有巨大的创新。

在空间观上,佛教从佛法广大无边、无所不在的理念出发,把人间的佛教竭力推向了无限绵邈的宇宙之中,架构了凡人难以想象的宇宙立体空间论,这主要体现在“三千大千世界”和“三界”以及各种佛国净土的说法上。

高中素材古代文学史名词“永明体”

高中素材古代文学史名词“永明体”

古代文学史名词“永明体”
永明体是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诗体。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永明体是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

他们根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注重“音律”的新诗体。

从此,中国的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讲求格律的方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永明体集大成的作家:庾信《哀江南赋》。

南朝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之关系考察

南朝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之关系考察
能 ,蜂 腰 、鹤 膝 ,闾里 已具 。 钟 嵘这 段话 说 明 : ”


平上去入 “ 四声”与中国古代音律宫商 角徵羽五
声 明论之三声 ” ,然后 中国文士依据及模 拟当 日转读
佛 经 之 声 ,分 别 定 为 平 上 去 之 三 声 ,合 入 声 共 计 四
音之 间有联系 ;二 、当时汉字的平上去入 “ 四声 ”不 是轻易能够掌握的 ;三 、王融 、沈约 、谢胱等人提倡 的 ,建立 于 “ 四声 ”基 础之上 的蜂 腰 、鹤膝 等 “ 八
( 江西财经大学 艺术 与传播学 院,江西 南 昌 3 0 1) 3 o 3

南朝永 明体 的产 生与佛 经 转读之关系考 察
摘 要 :汉语 “ 四声” 中国本有 ,非 自印度输入 。在 南朝沈约等人发现 “ 四声”之前 ,汉语早 已形成 了 自
己成 熟的语音 系统。周颗、王融 、沈约等人从 这个语音 系统 中发现并总结 出 “ 四声” “ 、 八病” ,从而产生 了永明 体诗歌 。魏晋南朝时期 ,佛 经传入 中土时梵音并没有 随之 大规模传入。即使有 一部分传入 ,因为梵汉两种语言的 语音适应对 方极 为困难 ,故只有极 少部 分人 掌握 ;亦因为掌握 的 困难而难以产生重大影响 ,如导致汉语 “ 四声”
《 音韵决疑序》 中云 : “ 平上去入 ,出行 间里 ,沈 约 取 以和声之 ,吕律相合 。 ” 叫“ 闾里”即民间,李概清
“ 永明 中为 国子生 ”l 齐 l 鼹的钟嵘在他 的 《 3 仃 诗品序》 中 云: “ 齐有 王元 长者 ,尝谓余 云 : ‘ 商 与二仪俱 宫
四声 ”之 说 流行 于 民间 。 而不为其它数之声者 ,以除去本易分别 ,自为一类之 楚 说 明沈 约 等人 提 出 的 “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撰文/林家骊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南朝诗歌很值得注意。

虽然这一时期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而在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瞄p元嘉体、永明体、宫体诗)中,尤应注意“永明体”。

“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永明体”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永明体”诗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首先,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公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

萧赜自幼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担任过县州郡的地方长官,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

他奶多岁继位作皇帝时,已经相当成熟。

即位后,特别注意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和北齐政权的矛盾,又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因此,他在位的11年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士民富庶。

《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

”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

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外,别立文学馆;嗣后,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

从此,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经史等分开来了。

几十年间,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将文学从封建统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南齐永明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文士们经常受到统治集团高层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们的门下,除担任一定工作之外,还集体进行文学创作,切磋技艺,共同探索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佛教禅宗与唐诗的启示与影响

佛教禅宗与唐诗的启示与影响

佛教禅宗与唐诗的启示与影响简介佛教禅宗和唐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修行方式,深受中国文人的追捧;而唐诗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探讨佛教禅宗对唐诗的启示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

1. 佛教禅宗对唐诗创作的启示1.1 心境与情感体验禅宗注重内心与自我觉察,强调静坐冥想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清明。

这种超越常人世俗的心境和情感体验也影响了许多唐代诗人。

他们在写作时常常追求内心深处真实的感悟和审视自我,表现出独特而深邃的情感体验。

1.2 自然意象与修辞手法禅宗注重观察身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通性,通过直接而纯净的形式来表达意境。

类似地,唐诗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借此来抒发思想情感。

禅宗对唐诗的启示使得诗人们更加注重运用具象的自然意象和独特的修辞手法来塑造诗歌形象。

1.3 莲花与空灵在佛教禅宗中,莲花被视为纯洁而超越尘俗的象征。

唐代诗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来表达内心追求净化与解脱的愿望。

这种寓意丰富且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唐诗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主题。

2. 唐诗对佛教禅宗的影响2.1 禅院文化唐代出现了许多以佛教禅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禅院。

这些寺庙不仅是佛教信仰之地,也是学问交流和文化盛会之所。

许多文人墨客亦常在其中修行、创作、笔耕不辍,并将其修养经验融入到作品中,进一步推动着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

2.2 思想交流与影响唐代的文人士大夫对佛教禅宗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他们将禅宗的修行理念与自己的文学创作紧密结合,使得唐诗表现出一种更加内省、超脱世俗的审美倾向。

2.3 语言与艺术表达唐代诗歌以其简练、高度凝炼的形式而闻名。

禅宗对于追求虚静和意象纤细之道有着深刻见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唐诗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达手法。

唐诗中那些抽象、充满意境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禅宗思想对诗歌造成影响的直接体现。

结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与唐诗之间存在着相互启示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浸润与“永明体”诗的缘起李红梅(苏州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中心,江苏苏州215012)摘 要:“永明体”是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形式上从天籁偶合的原始状态,向成熟严整的自觉艺术创造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前代诗歌的显著不同是其对汉字“四声”的规律自觉运用,永明体诗歌在南北朝时期的出现与该时期佛教文化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关键词:永明体;四声;转读中图分类号:I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09(2005)04-0081-03 永明体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走出中古,步入唐代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中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永明体诗变塑型于南北朝时期,探究永明体诗变在该时期的形成原因,佛教在中土的深入传播及中土文人对佛经声律知识的多方参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永明体诗歌的“新变”主要是声律形式的变化。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由于其本身进行形象思维的特殊规律以及审美的需要,它要求文学语言要具有音乐美。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诗歌的这一特点,如《尚书・虞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沦。

”在中国古代,由于诗歌与音乐并不彼此分离,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诗歌音乐性的实现在这一时期并不困难,而是自然而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后世随着诗与音乐的分离,诗往往可以不歌而咏,不合乐而诵,诗歌语言音乐性的实现也渐渐转化为靠字词音节声调的合理搭配来获得了。

《诗》、《骚》之后,中国诗歌中虽一直不乏有声律和谐,音节优美的诗歌出现,但在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北齐以前,这类诗歌音乐性的实现一直处于一种靠天籁偶合的自发状态,诗人们的创作也一直没有明确而系统的声韵规律理论可以予以借鉴、遵循,刘宋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曾自谓:“性别宫商,识清浊”,并评价其他作家“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

结合当时中国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来说,范晔的话并不过分。

虽然晋朝陆机早在《文赋》中就已经提出了:“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的道理,但是与范晔同时代的一些重要诗人如谢灵运、鲍照等人仍未对声律之辨予以充分的重视。

中国诗歌声律的真正自觉出现于南朝时,其标志就是“永明体”诗歌的出现。

“永明体”诗歌的创制者是南朝齐永明年间的沈约、谢眺、王融等人,作为一种新的诗体,永明体与前代诗歌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它是自觉地运用汉字“四声”的规律特点创作出来的。

按照《南史・陆厥传》中的定义,所谓“永明体”即是“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永明体’”。

其中文中所说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是指诗歌创作中要极力避免的四种与“平上去入”的声调相关的音韵弊病,如“平头”是指五言诗的上下两句的一二两字同声调,鹤膝是指隔句的收尾字同声调。

由此可见,“四声说”是永明体诗歌声律的核心内容。

汉字声调可分为“四声”的规律并非从一开始就被中国古人所掌握,据《梁书・庾肩吾传》记载:“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同样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中也多有表述,如刘善经的《四声指归》中有:“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隅。

”皎然的《诗式》中也有:“乐章有宫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

今自周隅、刘绘流出,……”根据这些古代文献,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四声之论创自周隅,而制谱以言声病,则肇自沈约”。

[1]汉字“四声”的音韵规律为何会在南朝时被发现,及永明体声律要求是如何被创制出来的?对于收稿日期:2005-04-15作者简介:李红梅(1972-),女,苏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3级博士生.第7卷第4期2005年8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G UIZH OU UNI VERSITYOF TECH NO LOG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Bim onthly ) V ol.7N o.4Aug.2005这两个问题,近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提出了著名的“佛经转读影响说”。

他认为南朝汉语“四声”的发现和“四声说”的提出,是直接受了佛经“转读”的影响:“所以适定为四声,而不为其他数之声者,以除去本易分别,自为一类之入声,复分别其余之声为平上去三声。

综合通计之,适为四声也。

但其所以分别其余之声为三声者,实依据及模拟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

而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又出于印度古时声明论之三声也。

据天竺围陀之声明论,其所谓声Svara者,适与中国四声之所谓声者相类似。

即指声之高低言,……围陀声明论依其声之高低,分别为:一曰Udatta,二曰Svarita,三曰Anudatta。

佛教输入中国,其教徒转读经典时,此三声之分别当亦随之输入。

……故中国文士依据及摹拟当日转读佛经之声,分别定为平上去之三声。

合入声共计之,适成四声。

于是创为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

”[2]陈寅恪先生的这一观点后来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但是现在仍无可靠的证据能推翻陈氏理论的正确性,在这里,笔者也赞同于陈氏的“佛经转读影响说”。

何谓“转读”,梁代高僧慧皎曾在《高僧传》中作过这样的介绍:“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

”根据慧皎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转读”实际上是印度佛经的汉译、传播为适应于中国文化的特点而产生的一个特殊产物,即是指用汉语的声调来吟诵翻译成汉文的佛教经卷。

鸠摩罗什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第一个真正通晓梵、汉两种语言的翻译家,他来自印度,并在中土有着十几年的生活经历,据他介绍,佛经在印度是非常讲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的,但是在翻译成汉文后,因为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原来那些极具音乐性的印度佛经在传到中国后往往变得诘屈聱牙,音乐味顿无,“殊为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人呕秽”。

为了弥补汉译佛经音乐性的不足,这就要求好的佛教诵经师、唱导师在精通佛教经旨的基础上还要洞晓音律,能掌握诵经语言的“起、平、游、反”,使转读的佛经语音声调刚柔并济,抑扬顿挫,起伏有致,产生出“听声娱耳,聆听开襟”的感染力。

《高僧传・诵经论云》:‘谱乃凝寒靖夜,朗月长宵,独处闲房,吟讽经典,音吐逆亮,文字分明。

足使幽显欣踊,精神畅悦。

”又《唱导论》云:‘唱导者,盖以宣讲法理,开导众心也……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至若响韵钟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

”从这里看出,无论是诵经还是唱导,吐辞清楚,声音优美、嚎亮,都是僧人的一项基本功。

要具备这项基本功,他们平时不可不加以研求,平时的言谈也不可不注意。

据《高僧传》载,释昙迁“巧于转读,有无穷声韵,梵制新奇,特拔终古”,释智林“天姿环雅,登座震吼,谈吐若流”,释昙斐‘谈吐蕴藉,辞辩高华,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南朝宋齐时“转读之名,大盛于京邑”。

佛经转读之风如此之盛,是不可能不影响到当时的崇佛文人的。

早在东晋时文人、名士与僧人的交往,已不乏记载,到南朝时则更是蔚然成风。

周隅是当时著名的佛学家,曾一度追随鸠摩罗什的徒弟僧朗的求学。

沈约、谢眺、王融等都曾群集于爱好文学又笃信佛教的竟陵王萧子良的周围,文人既与僧人交往频繁,僧人诵经、唱导、谈吐的语音之美,必然引起他们的仰慕。

自然,他们不会只是赞叹而已,他们肯定也会在实践中加以仿效、运用,永明间萧子良在西邸“招致名僧,讲语佛法,造经呗新声”[3],审音考文,轰动一时,而西邸又是沈约等文人学士经常聚集的地方,因此佛经转读的特点是很容易被这些永明文人们所注意到的,“佛经转读的特点在于‘起、平、游、反’和‘缓、切、侧、飞’。

而这些特点,正是汉语语音声调的平仄。

……掌握了佛经转读的这些特点,也就基本上掌握了汉语语音声调的特点。

”[1]由此可见,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即周隅、沈约等人从佛经转读法中受到启发,对照汉语的声韵归纳出“四声”理论并把它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之中去是完全可信的。

永明体诗歌是永明声律理论在具体创作中的实践,它所要遵循的具体规则一般可以表述为“四声八病”,其中“四声”是正面的要求,而八病则是诗歌创作所要避讳的反面要求,所谓“八病说”也就是指诗歌创作中要避免八种病态: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一般认为“八病”的提出者是沈约,但实际上早在沈约之前,“八病”中的一些术语就已经出现于鸠摩罗什的《通韵》中:“初则以头就尾,后则以尾就头。

或时头尾俱头,或尾头俱尾。

……旁纽、正纽往返铿锵。

……宫商角徵,并皆罗什八处轮转。

”,这意味着沈约对“八病”的归纳事实上也来自对印度佛经声律知识的借鉴和学习,同时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佛教文化与“四声”和永明声律理论的联系是广泛而密切的。

与唐朝的格律诗相比,永明体诗对音律的要求28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是极为严格和细碎的,如根据沈约“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要求,平仄顿挫几乎应落实到每个字的头上,但这在实际的创作中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是沈约本人也不能完全避免其中的一些“病忌”。

因此隋唐诗人对永明体往往颇多微词,如卢照邻说:“八病爰起,沈隐侯永作拘囚。

”(《南阳公集序》)后世许多人也多从相同的观点批评永明体诗歌对声律的要求过分苛刻,束缚了作家思想、情感的自由表达和流露,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沈约等人所作的努力是对汉语音韵、诗歌格律第一次的探索”[3],这一探索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只有从永明体开始,我国诗歌审美中的声韵格律要求才真正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上,诗风的圆美留转,声音的抑扬顿挫也才成了中国诗人自觉的艺术追求,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几乎可以说,如果没有永明体诗歌的出现,也绝对不会有唐代格律诗的成就与繁荣。

参考文献:[1]普 慧.齐梁诗歌声律论与佛经转读及佛教悉昙[J ].文史哲,2000(6).[2]陈寅恪.四声三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曹道衡,沈玉成.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34,136.The I nfluence of Buddhism and the Origin of Yongming 2style PoetryLI Hong 2mei(Chinese department ,S 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12,China )Abstract :The Y ongming 2style P oetry is an im portant symbol of old Chinese poetry that has been ev olved from the original state to the mature state in the style.The conscious use of the four ton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honet 2ics is the brilliant character of the Y ongming 2style P oetry.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in Nanbei Dynasty contact 2ed tightly with the Origin of Y ongming 2style P oetry.K ey w ords :the Y ongming 2style P oetry ;the four tones ;changing 2reading(上接76页)参考文献:[1]野村稔.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44.[2]杨春洗,杨敦先.中国刑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4.[3]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86.[4]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97.[5]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93.[6]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1.Discussion on U ntrue Omission and Previous ActLI Ping(School of Law ,G uizhou University ,G 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 :Crime can be committed by not only act but als o omission.Omission is distinguished into tw o types :true omission that is stated by criminal law ,and untrue omission.The former is punished according to the crimi 2nal law ,but the later can ’t be found in the criminal law ,s o it seems to be against the rule of ascertaining crime and punishing it by statute law to punish it.But after analysis of the criminal theory ,we know that it is not a 2gainst the rule.F or the reas on of uncertainty in criminal law ,we must take care when we deal with the untrue omission ,especially the previous act which it should be classified and seek different gist from different sides.K ey w ords :omission ;untrue omission ;previous act38第4期李红梅:佛教浸润与“永明体”诗的缘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