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遁诗论文: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雅俗之变研究
中国古代诗僧与僧诗的审美解读
识, 表现了诗僧现象逐渐委顿之势。 因此 , 唐宋应属诗僧的鼎盛 时期 , 我们所讨论 的诗僧与僧诗也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
黄宗 羲 说 :唐 人 之诗 , 略多 为 僧 咏。 …故可 与 言 诗者 , “ 大 … 多在 僧 也 。”f平 阳铁 夫 诗 题辞 》唐 代是 诗 歌 高度 繁 荣 的黄 金 《 1 时期 , 诗 写 诗成 为 社 会 普遍 风 气 , 浸 在 如 此 诗 意 的文 化 氛 好 沉
堂 墨 皇 茎
中 国 古 代 诗 僧 与 僧 诗 的 审 美 解 读
。 高 琼
( 徐州师范大 学,江苏 徐州 2 10 ) 2 0 0
【 摘
要 】“ 僧 ” 中 国古 代 一个 独 特 的 审 美 现 象 , 个 独 特 审 美 现 象 的 出现 是 传 统 诗 学 对 禅 宗 渗 透 交 融 诗 是 这
唐代僧诗从艺术风格上可 以划分为化俗诗派 与清雅诗派 两类。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寒山诗就兼有化俗诗与清 雅诗两种 。贯休的诗歌艺术风格也与当时其他僧诗不 同, 有着
自己豪 迈雄 健 之 气 , 不能 完全 把 他归 入 上述 两 类 中 。但 这 只是
无意作诗, 首先他是僧人然后才是诗人。 中国诗僧之滥觞可追溯到东晋时期 , 康僧渊 、 支遁、 慧远等 可以称为中国第一批诗僧。 东晋诗僧善于将佛理玄言融入山水
颂 有着 多 么完 美 的 诗歌 形式 , 在 内在 本质 上 , 理 才 是 根本 。 但 说 诗 僧做 诗 是把 诗 歌作 为 一种 表 达心 灵 内在 体 验 的艺 术 , 不是 而 明 佛证 禅 的手 段 , 才是 其 刨 做诗 歌 的着 眼点 。 审美 因此 , 随着 伴
中国古典诗歌 的发展 同体并流 , 而且在后者的影响下逐渐创造
古诗别山僧·何处名僧到水西翻译赏析
古诗别山僧·何处名僧到水西翻译赏析《别山僧·何处名僧到水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前言】《别山僧》是诗人李白的七言排律,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4卷第31首。
此诗写李白对水西山风景深深留恋,对山僧的闲适生活怀有向往之情,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李白的倾心仰慕之情。
全诗十句七十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神态飘洒的高僧,让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足见李白清新脱俗的诗风。
【注释】水西:即水西山,在泾县西五里。
平明:天明、天亮。
金策:禅仗。
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
这里是指高空。
支遁:晋代名僧,常隐于剡中,不游人事。
好养鹰马,而不乘故,人或讥之。
遁曰:“贫道爱其神骏。
”见《世说·言语》注。
远公:即慧远,晋名僧。
居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水等结白莲社,净土宗推为初祖。
【翻译】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赏析】李白自从天宝三载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访僧问道、纵情诗酒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征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他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
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交朋友。
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
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赞体新变:佛教题材及五言诗赞之开拓——以东晋名僧支遁诗文为例
回 眸 一 瞥 ・当 代 文 坛 ・2 01 4. 1
释迦文( 原注: 汉言能仁) 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父名 白净 , 母名摩耶 , 妻名裘夷, 子名罗云。 ” 《 菩萨降身品第二》
云: “ 到 四 月七 日 , 夫 人 出游 。过 流 民树 下 , 众花开化 , 明 星
德, 潜t住而挹玄” 。支遁精研十地 , 认为以小乘安般守意 之法能达到大乘菩萨十地之远行地即七住而顿悟 。《 世说
遁属于较早出家的汉人, “ 汉人 出家之受政府许可 , 在江南
的汉族 国家 , 始 于东 晋 明 帝 太 宁 年 间 ( 三 二 三 一三 二 五 ) , 北 地的胡族 国家 , 始 于 后赵 石 虎 的建 武 元年 ( 三三五) 。 ”
胁, 弱而能言” , 虽用佛典却与上下文浑然一体。太子游观
言, 语本《 庄子 ・ 内篇 ・ 逍遥游第一》 : “ 此 虽免乎行 , 犹有 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 , 以游无穷者 , 彼且恶乎待哉 ! ” 郭象注 : “ 夫唯与物冥而循大变者, 为能无
待而 常通 , 岂[ 独] 自通而 已哉 ! ” 轻 举 , 犹飞升 、 遁 世 。《 楚
—
出时 , 夫人攀树枝 , 便从右胁 生堕地 。行 七步, 举手而言 :
‘ 天 上天 下 , 唯我为尊, 三 界 皆苦 , 吾 当安 之 。 ” 《 释 迦 文
东 汉时 , 西域 三藏 竺 大力 共康 孟 详译 《 修行 本起 经 》 卷 上《 现变 品第~ 》 云: “ 佛告 童子 , 汝却 后 百劫 , 当得 作 佛 , 名
聂赤赞普
二十世纪西藏奇僧——更敦群培——杜永彬更敦群培是现代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是人文主义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他那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那充满智慧的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言行,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的学术成果和治学方法开一代新风,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在藏族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更敦群培去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崇拜他的人将其奉为“圣人”;误解他的人把他当作“乞丐”、“疯子”、“异教徒”;站在不同政治立场看待他的人,则给他戴上了“革命党”、“国民党”、“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等帽子。
因此,有必要对更敦群培的生平、学术和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澄清强加于更敦群培的种种不实之辞,从而对更敦群培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80年代初,我主持西藏社会科学院时,就积极倡导对藏族学术大师更敦群培进行研究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对更敦群培的弟子兼施主霍康·索朗边巴先生整理出版更敦群培文集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
1983年,西南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拉萨召开,会上,对更敦群培的评价存在分歧,我就更敦群培的评价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明确指出,更敦群培从佛教神学史观转向人文史观、从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启蒙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敦群培在藏族学术史和启蒙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相当于国学大师王国维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与会者基本同意我的看法,从而在更敦群培研究方面达成共识,为后来的更敦群培研究奠定了基础。
杜永彬是我的学生,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选定博士论文题目时,我支持他以《更敦群培研究》为题,并提出了研究更敦群培的重点和自己对更敦群培的看法。
杜永彬经过近3年的辛勤探索,写成了《更敦群培研究》,并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在该书即将出版之际,他请我作序,作为更敦群培研究的倡导者、作者的导师和更敦群培的同乡,我感到义不容辞,欣然表示同意。
唐代著名白话诗人王梵志
唐代著名白话诗人王梵志姚慧明搜索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时卫州黎阳县(今浚县)人,著名白话诗人。
王梵志生平、家世不详。
《桂苑丛谈》和《太平广记》记有梵志“育于林檎树瘿”、“长于林木之上”的神话传说,又记他生于隋末王德祖家。
据胡适、郑振铎、张锡厚等人考证,梵志约生活在六世纪末至七世纪中下叶,享年80有余。
他生于殷富之家。
幼年时,家有奴婢,生活充裕闲适,读过儒家经典和诗书。
隋末战乱,家道中衰,仅剩薄田10亩。
为家计生活,他农忙种田,农闲外出经商。
唐初,繁重赋税和天灾,迫使梵志家产破败,以致穷愁潦倒,被迫做雇工、帮工。
他曾做过监铸官,廉洁奉公,以孟尝君自况,但任期未满即被革职。
梵志有五男二女,但子女不孝,使他晚年生活无着,成了“身无一物”的“硬穷汉”,甚至衣不蔽体,食不饱腹,被迫沿门乞讨。
穷困悲惨的生活迫使他半路出家,50多岁又皈依佛门,信仰佛教,以寻求解脱。
但他并非严守佛门戒律修行之僧徒,而是四处募化求斋,过着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
这一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潮,直至80岁左右他还写下不少回忆自己坎坷一生的诗篇。
王梵志一生历尽沧桑,饱经忧患,这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王梵志一生创作多少诗至今不详。
唐大历六年(771年)有110首诗手抄本传世。
《宋史·艺文志》著录王梵志诗一卷。
明清以来,梵志诗渐渐失传。
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竟将梵志诗屏之门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遗书”中才又发现梵志诗。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刘复《敦煌拾琐》?录王梵志诗一册。
其后,郑振铎校录《王梵志诗》一卷及佚诗16首。
国际敦煌学界有不少人研究梵志诗,但未辑录成集。
1983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张锡厚校辑的《王梵志诗校辑》。
该集依据“敦煌遗书”28种不同写本及散见于唐宋诗话、笔记小说里的王梵志遗诗,经过点校、考释,整理汇编而成,收梵志诗336首(不含附诗12首),虽然它远不是诗人作品的全部,但尚可代表诗人的创作倾向和思想风貌。
论支遁诗文对汉译佛经之容摄
2 1 年 9月 01 第l 2卷 第 5期
J OURN F S UT AL O O HW E T JAO ONG UN V S T S I T I ER I Y
S p.201 e 1 V0. 2 NO. 11 5
( oi c ne ) Sca S i cs l e
L u— u IXi h al ,
( . colfLt aue& Jun lm,Sa dn nvrt,Jnn2 00 1Sho irtr o e orai s h nog U i sy i 5 10,C i ei a hn a;
2 Sho t aue S a dn n esyo cnmi , i n2 0 1 C ia . colfL e tr, h n og U i rt fE oo c Jn 5 04, hn ) o ir v i s a
a d d y n n t e . Hi u y n e l g a e h o m fW u— a fW u— a u o y i h c pur n h a a i h me s W — a u o t k s t e fr o y y n o y n e lg n t e S r t e i ta sae n o Ch n s r n ltd i t i e e,ds l yn h h r ce sis o s i l t n o d h s c p u e i h al ip a i g t e c a a tr tc fa smi i f Bu d itS r t r n t e e ry i ao i sa e tg .Zh nSpo msa d e s y a e h y f rChne e n tv o msa d e s y n t e a smiain iDu ’ e n s a sp v d t ewa o i s ai ep e n sa si h s i lto o d h s c p u e a d e t b ih d t t tr ft e n r lf rt e o e o n f r r . fBu d its r t r n sa l e he sr u e o h o n h n s c mi g a e wads i s uc o t
栯堂禅师山居诗
山居诗明·栯堂禅师撰千丈岩前倚杖藜,有为须极到无为。
言如悖出青天滓,行不中修白璧疵。
马喻岂能穷万物,羊亡徒自泣多歧。
霞西道者眉如雪,月下敲门送紫芝。
乱流尽处卜幽栖,独树为桥过小溪。
春雨桃开忆刘阮,晚山薇长梦夷齐。
寻僧因到石梁北,待月忽思天柱西。
借问昔贤成底事,十年骑马听朝鸡。
人间红日易西斜,万巧施为总莫夸。
剖出无瑕方是玉,画成有足即非蛇。
拳伸夜雨青林蕨,心吐春风碧树花。
世念一毫融不尽,功名捷径在烟霞。
白云影里呵呵笑,地老天荒更不疑。
樵径有霜寻药冷,石窗无月了经迟。
青羝夜雪怜苏武,黄犬西风叹李斯。
千古青编在天下,流芳遗臭更由谁。
何事随流又入流,麻衣松食我甘休。
昔人有意成欹器,后世无因用直钩。
五斗折腰元亮仕,千钟僭爵董权侯。
寻常阅遍荣枯事,输与空山枕石头。
人生不满一百岁,今是昨非无定名。
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故重连城。
龙亡大泽群鳅舞,兔尽平原走狗烹。
满目乱坡眠白石,有时特地忆初平。
自知疏拙不可及,土凳柴床住翠嶒。
夜火晴收枫坞叶,午茶寒煮石池冰。
青林有雀安知鹄,碧海非鲲不化鹏,从此交游远朝市,乱山截截路稜稜。
自是不闲闲便得,矜功负势总徒劳。
乾坤不换蜩双翼,泰华何殊牛一毛。
揭石出潭秋水怒,卷茅落地晚风号。
满头白发干时政,谩说商山四皓高。
千载繁华一弹指,区区朝暮欲何为。
黄金百镒有时尽,白发数茎无药医。
蕉下谩夸寻死鹿,海中谁解接盲龟。
西风一夜天如洗,人世南柯梦正痴。
念念心心不得住,胡为自抱百年忧。
虚空有体需亲证,定慧无门莫妄修。
睡起碧天三丈日,诗成青树一声鸠。
双林大士分明说,会取桥流水不流。
与世不干诸境尽,更将何事入思量。
观河不改初年见,种菊唯期晚节香。
烟暖鹿眠三径草,夜寒雁叫一天霜。
凭谁说与贪痴客,荒陇枯骸晒夕阳。
乱山环碧不知重,残日晴霞映岳红。
数有废兴秦失鹿,物无得丧楚亡弓。
虚名万事雪填井,幻景百年绳系风。
转忆天台旧游处,倚松看瀑石桥东。
寥寥此道语何人,独掩柴扉日又曛。
六凿未分谁扰扰,一爻才动自纭纭。
玄言诗的产生、发展和流变——读《支遁诗文译释》(代跋)
重, 难读难懂 , 如果 我遇到这种任务 , 定会 望而生 畏 , 避 三舍 ; 他 却说 “ , 退 而 难 才有 价值 ” 。他 不 畏 艰苦 , 喜欢劈山开路 , 做前人没做过 的学问。终于 把 这似 铁 的坚 果 啃 了下 来 。他 这种 知 难而 进 的精 神 和 勇 气 , 在 令 我 佩 服 。数 年 来 , 离 乡背 井 , 实 他 茕茕独处于新 昌大佛寺 , 无论寒暑 , 笔耕不辍 , 终 于整理 、 编著成 《 昌大佛寺文化丛书 》为保存我 新 , 国中古文献和研究中古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我 敬佩 , 我祝 贺 ! 支遁多所成就 。汤用 彤先生在 《 汉魏 两晋南 北朝佛教史 》 理学 ・佛学 ・玄学 》 和《 中对支遁 都有所评介和称颂 。正西先生的《 支遁评传 》《 、支 遁 诗文译 释 ・自序 》 和熊礼汇先 生的 《 ( 读 支遁 评传> 所想到 的( 代序 ), 》都对支遁生平和成就进 行 了全 面 系统 的 阐述 。清 代 学 者 、 同光体 ”著名 “ 诗人 、 王国维的老师沈 曾植在 《 与金潜庐太守论诗 书》 中说 , 康乐总 山水庄 老之 大成 , “ 开其先支道 林 ”在 《 壬秋 选八 代 诗选跋 》 ; 王 中说 , 支遁 的诗 “ 模
i 穗 霞
( 武汉 大学 文 学 院 , 北 武 汉 407 湖 300)
摘 要: 玄言诗 虽然产生于正始时期 , 却经过 了西晋 时的寂 寞。东晋士人的偏安心态和审美情趣的变化 , 是玄言 诗发展的 内在动因; 东晋 高层决策者的倡导、 爱好是玄言诗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 佛教 的传入 、 佛教般若学对东晋 玄学的渗透等都与 东晋玄言诗 的发展大有关 系。以体悟玄理( 包涵老庄玄学和佛学理论 ) 、 剖析玄学义理为宗 旨的魏 晋玄言诗, 却并不都 “ 淡乎寡味” 后来的诗人将吟诵 山水 引入玄言诗 中, ; 从而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 并最终发展成为
100首咏竹古诗词:虚心劲节,朴实无华
100首咏竹古诗词:虚心劲节,朴实无华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它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
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
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它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
竹在清风中瑟瑟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文人墨客深深感动。
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依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中大多植有竹子。
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
”显示出竹的悠久文化精神已经深入文人骨髓。
由于竹的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清华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脱俗、不作媚世的姿态,成了文人喻物诗和画作中最常见的题材,千百年来留下来无数的杰作。
本篇收集到100首,(加附郑板桥咏竹诗15首)。
001.贾岛·【竹】篱外清阴接药栏,晓风交戛碧琅玕。
子猷没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漫岁寒。
002.韩愈·【题百叶桃花】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003.胡曾·【咏史诗·湘川】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涕竹成纹。
不知精魄游何处,落日潇湘空白云。
004.曾巩·【南轩竹】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005.方干·【越州使院竹】莫见凌风飘粉箨,须知碍石作盘根。
细看枝上蝉吟处,犹是笋时虫蚀痕。
月送绿阴斜上砌,露凝寒色湿遮门。
列仙终日逍遥地,鸟雀潜来不敢喧。
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胡安江
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胡安江内容提要:由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在主体文化规范中屡遭边缘化的寒山诗却因为东道国语言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而获得其持久青睐。
寒山诗的各种译本、注本和评论在日本纷纷问世,有关寒山的各种神话传说亦被改编成小说,寒山的形象也走入日本画史和神坛。
事实上,自北宋传入后,寒山诗就对日本的语言、文学、宗教、艺术甚至精神史研究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寒山诗也因此在其文化语境里获得“经典”与“中心”的文学地位。
这种文学地位的形成除了两国在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亲近关系以及东道国积极开放的文化心态之外,便是因为寒山诗自身所表现出的质朴的语言风格、幽玄的禅宗境界、不入世浊的隐者情怀和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对于日本各界的超凡影响所致。
关键词:寒山诗传布接受日本作者简介:区敛,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诗与诗论研究。
胡安江,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四川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与文化研究。
尽管寒山诗的三大板块(主流诗、通俗诗和宗教诗)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丛林疼外拥有大量豹读者,甚至还褥捌历徒一些知名文入的推崇,但寒虫的迷离身世、文言与白话之问的雅俗之隔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文学利益,使得寒出诗长期游离于中图文学正典之外。
尽管在大清朝寒山诗被幸运地选人代表中国古典诗文正统的《全唐诗》,寒山在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中还被胡适和郑振铎以诗人的名分“请”进了中国文学史。
然而可能是因为文学正统穰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积极人世的思想与寒山诗中屡屡出现酶“消极避世”缀淘产生了某种捺斥力,龙其是警寒国诗箨为冬话文学表理出的搅判精捧被西来鹩马克思主义所宣扬的“革命性”淡忘的时候,寒山诗再一次成为历史陈迹。
正如有论者所说:“但当再行研究、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的时候,人们就看出了它的倾向与当时政治、思想、文化的差距和偏离,因而自然丽然地抛弃了它”(王庆云53)。
由此可以肴出,寒山诗在20世纪上半时的孛国文学史上始终只是一个“陪衬”稷‘‘王舆”熬焦色,对予寒由诗鳃研究也仅仅限予“为我所用”的功利主义层面。
敦煌本《王梵志诗》残片考辨五则
向前行”可参 ,故 当定作 《 王梵志诗》 残片。据此可知 ,首行 “ ”上之字乃 “ 顺 和”
字之残 ,“ ” 下 盖 “ ” 字 之 残 ,而末 行 “ 约 ” 下 的残 字 乃 “ ” 字 。又 ,该 号 蛭 莫 嗔 相
片 ,现 予以叙 录如 下。
关 键 词 :敦煌 文献
王 梵 志诗
残 片 叙 录 文 章 编 号 :10 — 2 2 (09 4— 0 1一 4 0 1 6 5 20 )0 06 o
中 图 分 类 号 :K 7 . 80 6
文 献标 志 码 :A
敦煌 本 《 王梵 志诗》 自其 发 现 以来 ,国内外 众 多学 者 多有 关 注 ,刘 复 、胡 适 、郑 振铎 等在 2 纪二三 十年代 即对 其有 所介 绍或研 究 。截 至 目前 《 梵志诗 》 经过 了若 0世 王
作者简介 :张新朋 ( 99 ) 17 一 ,男,河北滦县人 。讲师,主要从事敦煌 学、古典文献学研 究。 ① 赵和平、邓文宽 :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 北京大学学报》18 年第 5 6期。 《 .《 90 、 ② 张锡厚:《 王梵志诗校辑》 ,北京:中华书局 , 9 3 18 年。
③ 朱风玉:《 王梵志诗研究》 ,台北:学生书局 , 96年 18
④ 项楚 :《 王梵志诗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9 1年。 ⑤ 李君伟 :《 敦煌文书 巾的王梵志涛研究述评》 中国社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 ,《 02年增刊;齐文榜 : 《 王梵志诗集叙录》.《 河南大学学报》20 0 5年第 4期 ;徐俊波:《 王梵志研究的百年 回顾》 《 , 湖北师范 学 院学 报 》 20 02年第 2期 。
写冬夜的诗句
写冬夜的诗句《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原文: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一、衍生注释:1. “寒更”:寒夜的更点。
“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这里代指早晨。
2. “清镜”:明镜。
“衰颜”:衰老的容颜。
3. “牖(yǒu)”:窗户。
4. “洒空”:指下雪。
5. “积素”:积雪。
“广庭”:宽大的庭院。
6. “袁安舍”:东汉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
这里借指胡居士。
7. “翛(xiāo)然”:自在的样子。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冬夜雪景。
前两联从深夜写到清晨,寒夜将晓时,诗人揽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隔窗听到风吹竹子的声音,开门便看到满山的白雪。
动静结合,“惊”字把风的动态写得很生动。
后两联写雪落深巷庭院,一片寂静悠闲的景象,最后联想到袁安,询问他是否还闭关不出,既表现出对友人的牵挂,也为雪景增添了一种高洁的意境。
三、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在冬夜漫步街头,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
朋友突然感叹道:“这雪下得可真像王维诗里写的‘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啊。
”我笑着说:“是啊,你看这周围,多像‘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安静又美好。
”朋友说:“王维可真会写冬夜的雪,他把那种静谧和清冷都写出来了。
”我点头说:“没错,就像他看到这雪,就想到了袁安舍,咱们在这雪夜漫步,也仿佛走进了他的诗里。
”我觉得王维的这首诗就像一幅冬夜雪景图,让人置身其中。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衍生注释:1. “示”:训示、指示。
2.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王梵志寒山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王梵志寒山为代表的诗歌流派王梵志寒山为代表的诗歌流派:白话诗派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
王梵志寒山为代表的诗歌流派,白话诗派。
他们诗的共同特点是采用白话俚语,通俗易懂,但内容却并不浅陋。
他们是和尚,谈佛悟道的内容固然不少,但也有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直言人生哲理的。
比如王梵志的《我昔未生时》:“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翻着袜》:“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寒山的《寄语食肉汉》:“寄语食肉汉,食时无逗遛。
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
只取今日美,不畏来生忧。
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
”《田家避暑月》:“田家避暑月,斗酒共谁欢。
杂杂排山果,疏疏围酒樽。
芦莦将代席,蕉叶且充盘。
醉后支颐坐,须弥小弹丸。
”王梵志寒山为代表的诗歌流派,白话诗派。
这个诗派在当时和对后代的影响都不小,王维、皎然、顾况、元稹、白居易、杜荀鹤、罗隐等著名诗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以王梵志为代表的通俗诗派的影响。
王维诗《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注云“梵志体”。
中唐诗人顾况作过多首梵志体五言诗。
宋代以后,更多有仿作。
宋黄庭坚《书梵志〈翻着袜〉诗》说:“一切众生颠倒,类皆如此,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
”唐代白话诗派不仅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的佛教文学运动,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白话通俗文学的演进。
王梵志寒山为代表的诗歌流派,白话诗派。
王梵志、寒山等人的诗,在日本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年来,在西方一些国家也是声名鹊起。
古诗八关斋诗翻译赏析
古诗八关斋诗翻译赏析《八关斋诗》作者为南北朝诗人沈约。
其古诗全文如下:靖一潜蓬庐,愔愔咏初九。
广漠排林筱,流飙洒隙牖。
从容暇想逸,采药登崇阜。
崎岖升千寻,萧条临万亩。
望山乐荣松,瞻泽哀素柳。
解带长陵陂,婆娑清川右。
冷风解烦怀,寒泉濯温手。
寥寥神气畅,钦若盘春薮。
达度冥三才,恍惚丧神偶。
游观同隐丘,愧无连化肘。
【前言】《八关斋诗》是东晋著名僧人支遁所题写的一首诗作。
该诗描写了诗人参加八关斋事之后的感悟。
全诗将佛理与山水相结合,通过对山水的刻画,来表现出佛家玄理。
【注释】①八关斋:一种佛教修行方式,即通过斋戒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着华鬘璎珞,不习歌舞伎乐。
②靖一:专心一意。
③愔愔:安静祥和的样子。
初九:《易·干》:“初九,潜龙勿用。
”原是比喻圣人处在下位,隐而未显,这里用“初九”代指《周易》。
④广漠排林筱,流飙洒隙牖:茂密的竹林广袤一片,微风穿过窗缝,吹进房间。
⑤从容暇想逸,采药登崇阜:在悠闲的心境中神思飞扬,为采药去攀登高山。
⑥崎岖升千寻,萧条临万亩:沿着崎岖山道登上高高的峰顶,看到下面广阔的大地一片萧条。
⑦望山乐荣松,瞻泽哀素柳:极目远眺,很喜爱葱荣的松柏,为秋天水边柳树行将凋零而感叹。
⑧解带长陵陂,婆娑清川右:在高高的坡上解带,放松身心;在清清的河边漫步,悠然自得。
⑨冷风解烦怀,寒泉濯温手:清冷的山风吹来,消解了心中的烦闷,在泉水中洗手,感到一阵寒意。
⑩寥寥神气畅,钦若盘春薮:在空阔的大自然中,感到神清气爽,就像在春天的原野上徜徉一样,使人沉醉。
【赏析】公元343年(晋康帝元年)十月二十二日,支遁邀约扬州刺史何充以及其他有关人士共二十四人,集于吴县土山墓下,为八关斋事。
斋戒自二十三日清晨始,至次日黎明终。
支遁写有《八关斋诗》三首,对这次斋事作了不同方面的描写。
该诗是第三首,写众人离去后,作者的心理感受。
作者从蓬庐静志写起,中间重点写景,表现了对自然山水的感受,而这细致的摹画,又是为表达他所体悟的佛理服务的。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古今禅藻集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古今禅藻集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古今禅藻集》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古今禅藻集字数:5794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 古今禅藻集 总集类 提要 臣等谨案古今禅藻集二十八巻明释正勉性仝编其裒辑则释普文也普文字理庵正勉字道可并嘉兴人性字蕴辉应天人所録皆释子之作而不必其有闗于佛理曰禅藻者犹曰僧诗云尔所载上起晋支遁下讫性所自作以朝代编次每代之中又自分诸体中间如宋之恵休唐之无本后皆冠巾仕宦与宋之道潜老而遘祸官勒归俗者不同一概収之未免泛滥又宋倚松老人饶节后为僧名如璧陆防老学庵笔记称为南渡诗僧之冠与葛天民卒返初服者亦不同乃遗而不载亦为疎漏至宝月行路难钟嵘诗品明言非其所作载搆讼纳赂事甚悉而仍作僧诗皆未免失于考订他如巻一之末独附赞铭诔赋葢以六朝篇什无多借盈巻帙然以此为例则诸方偈颂孰非有韵之文正恐累牍连篇汗牛难载扵例亦为不纯特其上下千年网罗颇富较李防唐僧秀集惟取一朝之作者较为完具存之亦可偹采择焉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古今禅藻集巻一 明释正勉释性同辑 晋诗 四月八日讃佛诗 支遁【二十三首】 三春迭云谢首夏含朱明祥祥令日防朗朗夕清菩萨彩灵和然因化生四王应期来矫掌承玉形飞天鼓弱罗腾曜散芝英绿澜頽龙首缥蕋翳流铃芙蕖育神葩倾柯献朝荣芳津沛四境甘露凝玉瓶祥盈四八黄曜紫庭感降非情想恬泊无所营根泯灵府神条秀形名圆光朗东旦金姿艳春精含和总八音吐纳流芬馨迹随因溜浪心与太虚冥六度起穷俗八解濯世缨慧泽融无外空同忘化情 咏八日诗三首 大块挥冥枢昭昭两仪映万品诞游华澄清凝圣释迦乘虚防圆神秀机正交养卫恬和灵知溜性命动为务下尸寂为无中镜 其二 真人播神化流渟良有因龙兠术邑漂景阎浮濵伫驾三春谢飞辔朱明旬八维披重蔼九霄落芳津只献万舞般遮奏伶伦淳白凝神宇兰泉涣色身投步三才泰声五道泯不为故为贵忘竒故竒神 其三 缅哉古思想托因事生相与图灵器像也像彼形黄裳罗帕质元服拖绯青神为恭者惠迹为动者行虚堂陈乐饵蔚然起竒荣疑似垂微我谅作者情于焉遗所尚肃心拟太清 五月长斋诗 炎精育仲气朱离吐凝阳广汉凉变凯风乘和翔令月肇清斋徳泽润无疆四部钦嘉期洁己升云堂静晏和春晖夕惕厉秋霜萧条咏林泽恬愉味城傍逸容研冲防防运宫商匠者握神标乘风吹芳渊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长亹亹维摩虚徳音畅遐方罩牢妙倾絶致由近藏畧畧微容简八言振道纲掇烦练陈句临危折婉章浩若惊飚散迥若挥夜光寓言岂所托意得筌自丧霑濡妙习融靡靡轻尘亡萧索情牖颓寥朗神轩张谁谓冥津遐一悟可以航愿为海游师櫂柂入沧浪腾波济漂客归防道场 八关斋诗三首【并序】 间与何骠骑期当为合八关斋以十月二十二日集同意者在吴县土山墓下三日清晨为斋始道士白衣凡二十四人清和肃穆莫不静畅至四日朝众贤各去余既乐野室之寂又有掘药之怀遂便独住于是乃挥手送归有望路之想静拱虚房悟外身之真登山采药集岩水之娱遂援笔染翰以慰二三之情 建意营法斋里仁契朋俦相与期良晨沐浴造闲丘穆穆升堂贤皎皎清心修窈窕八闗客无楗自绸缪寂黙五习真亹亹励心柔法鼓进三劝激切清训流凄怆愿济阖堂皆同舟明明表圣应此童防求存诚夹室里三界讃清休嘉祥归宰相蔼若庆云浮 其二 三悔启前朝双懴暨中夕鸣禽戒朗旦备礼寝役萧索庭賔离飘飖随风适踟蹰岐路隅挥手谢内析轻轩驰中田习习陵电击息心投佯步零零振金策引领望征人怅恨孤思积咄矣形非我外物固巳寂吟咏归虚房守真玩幽虽非一往游且以闲自释 其三 靖一潜蓬庐愔愔咏初九广漠排林篠流飇洒隙牖从容遐想逸采药登崇阜﨑岖升千寻萧条临万亩望山乐荣松瞻泽哀素桞解带长陵陂婆娑清川右冷风解烦怀寒泉濯温手寥寥神气畅钦若盘春薮达度冥三才怳惚丧神偶游观同隠丘愧无连化肘 咏怀诗五首 傲兀乘尸素日往复月旋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中路髙韵益窈窕钦重重在何许采真游理间茍简为我养逍遥使我闲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亹亹沈情去彩彩冲怀鲜踟蹰观象物未始见牛全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 其二 端坐隣孤影罔思劬偃蹇收神辔领畧综名书渉老咍【一作怡】双披庄玩太初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俯欣质文蔚仰悲二匠徂萧萧柱下逈寂寂防邑虚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涂道会贵冥想罔象掇珠怅怏浊水际几忘映清渠反鉴归澄漠容与舍道符心与理理宻形与物物疎萧索人事去独与神明居 其三 晞阳熈春圃悠缅叹时往感物思所托萧条逸韵上尚想天台峻髣髴岩堦仰泠风洒兰林管濑奏清响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迢迢重岫深寥寥石室朗中有寻化士外身解世网抱朴镇有心挥拂无想隗隗形崖颓冋冋神宇敞宛转元造化缥瞥隣大象愿投若人踪髙歩振防杖 其四 闲邪托静室寂寥虚且真逸想流岩阿朦胧望幽人慨矣风济【一作滋】皎皎离染纯时无问道睡行歌将何因灵溪无惊浪四岳无埃尘余将逰其嵎解驾辍飞轮芳泉代甘醴山果兼时珍脩林畅轻迹石宇庇微身崇虚习本照损无归昔神暧暧烦情故零零冲气新近非域中客逺非世外臣惔怕【一作泊】为无徳孤哉自有隣 其五 坤基葩简秀干光流易頴神理速不疾道防无陵骋超超分【一作介】石人握揽机领余生一何散分不谘天挺沈无冥到韵变不蔚炳冉冉年往逡悠悠化期永翘首希津想登故未正生途虽十三日巳造死境愿得无身道【一作理】髙栖冲黙靖 述怀诗二首 翔鸾鸣昆崿逸志腾冥虚惚怳回灵翰息肩栖南嵎濯足戱流澜采练衔神蔬髙吟漱芳醴颉颃登神梧萧萧猗【一作椅】明翩眇眇育清躯长想运夷倾首俟灵符河清诚可期戢翼令人劬 角敦大道弱冠弄双逡巡释长罗髙步寻帝先妙损阶老忘怀浪濠川达观无不可吹累皆自然穷理增灵薪昭昭神火传熈怡安冲漠优防乐静闲膏腴无爽味婉娈非雅弦恢心委形度亹亹随化迁 咏大徳诗 遐想存哉冲风一何敞品物缉荣熈生涂连惚怳既丧大澄真物诱则智荡昔闻庖丁子挥刃在【一作任】神往茍能嗣冲音摄生犹指掌乘彼来物间投此黙照朗迈度推巻舒忘怀附罔象交【一作大】乐盈胷襟神防流俯仰大同罗万殊蔚若克甸网寄旅海沤乡委化同天壤 咏禅思道人【并序】 孙长乐作道士坐禅之像并而讃之可谓因俯对以寄诚心来参焉于衡轭图岩林之絶势想伊人之在兹余精其制作美其嘉文不能黙已聊着诗一首以继于左其词曰 云峯竦太荒落落英防布回壑伫兰泉秀岭攅嘉树蔚荟微逰禽峥嵘絶蹊路中有冲希子端坐摹【一作摩】太素自强敏天行弱志欲无欲【音喻】玉质陵风霜凄凄厉清趣指心契寒松绸缪谅岁暮防衷两息间绵绵进禅务投一灭官知摄二由神遇承蜩累危九累十亦凝注悬想元气地研几革麤虑冥怀夷震惊泊然肆幽度曽筌攀六净空同浪七住逝虚乘有来永为有待驭 咏利城山居 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动求目方智黙守标静仁茍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玉洁其岩下金声濑沂濵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迹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长啸归林岭萧洒任陶钧 文殊师利讃 童真领致灵化实悠长昔为龙种觉今则梦逰方愡恍乘神浪髙步维耶乡擢此希夷质映彼虚闲堂触类兴清遘目击洞兼忘梵释钦嘉防闲邪纳流芳 弥勒讃 大人度弱丧升虚迁师通资自废释迦登幽闲弥勒承神第圣録载灵篇乘干因九五龙飞兠率天法鼓震宫逸响亮三千晃晃凝素姿结跏曜芳莲寥朗高怀兴八音畅自然恬智冥微妙缥眇咏重盘纡七七纪应运莅中幡挺此四八姿映蔚华林园亹亹轮奏三摅在昔缘 维摩诘讃 维摩体神性陵化昭机庭无可无不可流浪入形名民动则我疾人恬我气平恬动岂形影形影应机情韵乘十哲颉颃傲四英忘期遇濡首亹亹讃死生 善思菩萨讃 和吐清气挺兹命世童登台发春咏髙兴希遐踪乘虚感灵觉震网发童防外见慿寥廓有无自冥同忘髙故不下萧条数仞中因华请无着陵虚散芙蓉能仁畅句即色自然空空有交映迹冥知无照功神期发筌悟豁尔自灵通 月光童子讃 灵童绥神理恬和自交忘规愍昏俗统体称月光心为两仪蕴迹为流溺梁英姿秀干竺名播赤县乡神化诡俗网罗挚逰方丘岩积陈疴长驱幸玉堂汲引兴有待冥归无尽场戢翼栖髙嵎凌风振竒芳 庐山东林杂诗 慧远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羣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逰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一作留】心叩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报罗什法师偈 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微涉动境成此穨山势或相更相乘触理自生滞因縁虽无主开途非一世时无悟宗匠谁将握契末【一作来】问尚悠悠相与期暮岁 十喻诗【十首之一】 罗什 一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会意意尽无防处既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 赠沙门法和【传曰凡为十偈辞喻皆尔】 心山育明徳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逰石门诗【并序】 庐山诸释 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絶众阜辟三泉之防并立而开流倾岩映其上防形衣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竒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覩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絶迳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防而开途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既至则援木寻葛歴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竒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靣柽松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隠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乃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音之有寄虽髣髴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欢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防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防笃其情耶并三复斯谈犹昩然未尽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巳哉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忽闻石门游竒唱发幽情褰裳思云驾望崖想层城驰步乘长岩不觉质有轻矫首登灵阙若凌太清端坐运虚轮转彼中经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 观化决疑 庐山诸沙弥 谋始创大业问道叩篇妙唱发幽防观化悟自然观化化已及寻化无间然生皆犹化化化化更相纒宛转随化流漂浪入化渊五道化为海孰为知化仙万化同归尽离化化乃悲哉化中客焉识化表年 咏怀诗 史宗 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被裘浮游一世间泛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老山丘 陵峯采药触兴为诗 帛道猷 连峯数千里脩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茒茨隠不见鸡鸣知有人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答苕华诗 竺僧度 机运无停住倐忽岁时过巨石防当竭芥子岂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巳恤他 答僧佉叱【髙僧传云张奴题槐树而为歌】 张奴 蒙蒙大象内照曜实显彰何事迷昏子纵惑自招殃乐所少人往苦道若翻嚢不有松栢志何用拟风霜闲豫【一作预】紫烟表长歌出昊苍澄虚无色外应见有缘乡岁曜毘汉后辰丽传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迹之九方亦见流俗子触眼致酸伤畧謡观有念宁曰尽矜章 答张奴偈 佉叱 悠悠世事惑滋损益使欲尘神横生悦怿惟此哲人渊觉先见思形浮沫瞩影遄电累踬声华蔑丑章弁视色悟空翫物伤变舍纷絶有断习除恋青条曲防白茅以荐依畦啜麻隣岸饮洊慧定计昭妙真曰眷慈悲有增深想无倦 净土咏 无名释金。
支遁的逍遥审美思想及其对中国山水诗的影响
—
麓.I 210 II 014 f列 { .
《 庄子》 ” 不? 正得 《 夫》 渔 一篇。谢 看题 , 各使 四 坐通 。支 便
道林先通 , 作七百许语 , 叙致精丽 , 才藻奇拔 , 众成称善 。
支遁深厚 的玄学功底兼 以精深的佛学造诣 , 使他能够见 前人所未见 , 并从 中阐发新义 , 不仅使他独领风骚 , 还确立 了
《 高僧传 》 对此事记载为 :
可去 , 贫道与君 小语 。 因论《 子 ・ 遥 游》 支作 数 千言 , ” 庄 逍 ,
才 藻 新 奇 , 烂 映发 。王 遂 披 巾解 带 , 花 流连 不 能 已已 。
当代名僧 , 既理趣符 老庄 , 风神类谈客 。而 ‘ 支子特秀 , 领握
玄标 , 大业 冲粹 , 神风清萧 。 ……故名士乐 与往还也 。 …支 ’ ”
崇 , 当时 处 于 边 缘 地 位 的 佛 僧 , 想 在 思 想 界 及 上 层 社 会 而 要
的向秀 、 向二人 的《 郭 逍遥 游》旧注 , 而且 阐发新 义 , 并实写 清淡 家之 心胸 , 曲尽其妙。当时名士读此 , 皆心心相 印 , 故群
加激扬 , 莫不叹服 , 以支理为上 。 且 《 世说新语》 高僧传》 和《 还分别 记载了王羲之 因支遁 非 凡才度气识而被折 服的故事 。《 说新语 ・ 世 文学》 中记载 : 王逸 少作会稽 , 至, 初 支道 林在 焉。孙 兴公谓 王 日: 支 “ 道林拔新领异 , 胸怀所及 乃 自佳 , 卿欲 见不? 王本 自有一往 , ' 隽气 , 自轻之 。后 孙 与 支共载 往 王许 , 殊 王都领 域 , 与 交 不
支遁养马故事之流变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支遁养马故事之流变焦梅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支遁养马的故事首见于《世说新语•言语》,支遁养马被人讥笑与僧侣身份不合,支遁反驳以“重其神骏”。
此后这一典故频频出现于历代与马相关的诗文中,“神骏”也成为后人论马时屡次提及的一个词。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支遁养鹰”的说法,“神骏”一词也被用来形容鹰。
据《世说新语》,支遁爱马且爱鹤,但并未提及“鹰”。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荆公诗注”一节的补注中曾提及这一点,笔者受其启发,拟从和支遁养马、养鹰相关的记载入手,试梳理支遁养马到支遁养鹰这一说法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支遁;养马;养鹰;《初学记》作者简介:焦梅(1993-),女,汉族,四川巴中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66-02支遁,东晋高僧,生平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其引《高逸沙门传》:“支遁,字道林。
河内林虑人,或曰陈留人。
本姓关氏,少而任心独往,风期高亮,家世奉法。
尝于余杭山沈思道行,泠然独畅。
年二十五始释形入道,年五十三终于洛阳。
”[1]支遁生活的年代清谈之风盛行,支遁精通老庄学说,又有较深的佛法造诣,与当时的名士交往颇多,《世说新语》中关于他的记载就多达四十余条。
其中,支遁养马这一条是本文探究的出发点。
《世说新语•言语》载:“支道林,常养数匹马。
或言:‘道人畜马不韵。
’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2]在该篇中,还有支遁爱鹤的记载:“支公好鹤,住剡东峁山。
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
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
林曰:‘既有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这两处记载清楚地表明,支遁因赏其神骏而养马,因怜其凌霄之姿而养鹤,后又纵鹤。
慧皎《高僧传》则将二者合并一处:“人尝有遗遁马者,遁爱而养之。
古诗《咏利城山居》(作者支遁)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咏利城山居支遁[魏晋]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
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
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
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
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
迹从尺蠖曲,道与腾龙伸。
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
长啸归林岭,潇洒任陶钧。
标签生活、隐居译文注释五岳:泰、衡、华、恒、嵩为上古时天子封禅祭祀的五座大山,并称为东、南、西、北、中五岳。
神基:神仙居止处,多指大山。
《隋书·薛道衡传》有句“帝系灵长,神基崇峻。
”四渎:淮、江、河、济为上古时天子封禅祭祀的四条大川,并称东、南、西、北四渎。
渎,大河也。
荡津:平坦的水洼。
动求句:行动时以正直的智谋和思虑为目的。
苟不句:谓倘若不能适应仕途进退的变化。
寻元:元通源,追寻根源。
终古:久远的往昔、上古时代。
洞往:回顾往昔。
洞意为洞悉、透彻。
逸民:亦作佚民,即隐居避世者。
玉洁:形容隐士的情怀像玉石一般洁白无瑕。
箕岩:箕山的岩壑。
箕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亦名许由山,唐尧时高士许由隐居于箕山之下、颖水之阳。
金声:形容前贤的名声像黄金一般光辉明亮。
濑:指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沂:崖岸。
卷华句:美丽的花朵掩藏在浓密的雾里。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本系穷人所服,此指隐居避世者粗朴的衣物。
迹:行为、行止、行迹。
尺蠖:一种昆虫的幼虫,俗称造桥虫,虫体细长,行动时能屈伸变形。
道:一般指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
腾龙:在空中飞腾的龙。
峻:高大。
单豹:古之高士。
伐:功劳。
分:名分、才赋。
首阳: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相传为上古时著名高士伯夷、叔齐两兄弟隐居采薇之处,此处亦以首阳山名代指夷、齐二人。
真:真诚、真实。
林岭:树林与山岭,泛指隐居之处。
潇洒:洒脱、毫无拘束的样子。
陶钧:原为制作陶器时所用的转轮,此处引申为创。
赏析利城系东汉时所设之郡,郡治即名利城,在江苏省赣榆县西南,三国时废。
支遁出家后,最初便在利城境内山区隐居。
这首诗先从利城山区地理形势写起,接着阐述了隐士们之所以要隐居的原因,然后详细记叙了作者自己的隐遁生涯,表示了坚定地抛弃世俗杂念,归依自然的决心。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晋书谢安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谢安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谢安,字安石。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以疾辞。
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①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
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
”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
安妻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嵩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
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
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
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
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
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②。
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
雅志未就,遂遇疾笃。
寻薨,时年六十六。
帝赠太傅,谥曰文靖。
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
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注】①桑门:同“沙门”,指佛教僧侣。
②召伯埭:召,shào,同“邵”;召伯,召公,周公的庶弟,有德政于民;埭,dài,堵水的堤坝。
译文:谢安,字安石。
谢安最初被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用生病作托辞不去就任。
寄居在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的许询、僧人支遁交游相处,出门就游山玩水捕鱼打猎,回屋就吟咏诗赋写作文章,无入世为官的想法。
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担任吏部郎,谢安用书信拒绝了他。
谢安已多次被征召不去就任,简文帝当时是宰相,说:“谢安石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
”这时,谢安的弟弟谢万担任西中郎将,总管守卫边疆的重要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遁诗论文: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雅俗之变研究
【中文摘要】僧人进行诗歌创作始自东晋,这与东晋的社会背景和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有密切关系。
从东晋到隋朝,诗僧们的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很大发展。
学者对僧诗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人研究、比较研究或是断代研究,对唐前的僧诗缺乏系统研究。
本文主要以支遁诗和王梵志诗为中心,梳理从东晋到隋唐僧诗的演变过程。
以支遁诗为例,来分析研究东晋的僧诗,及其在整个僧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无名等唐前诗僧的创作分析,探讨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是如何受作者文学修养、时代文风以及佛教传播影响而发展变化的。
在梳理从东晋到隋朝僧诗的基础上,通过对支遁诗和王梵志诗的比较研究,本文着力从作者身世修养、地域文化、创作、佛教思想以及贵族、平民文化的不同,来研究支遁诗和王梵志诗雅俗风格的形成原因。
【英文摘要】In the Dong Jin Dynasty, the monks were begin to write poems. That was affected by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 From the Dong Jin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both the quantit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monk-poetry have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Scholars always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research, comparative research , and periodical division. It has not got the level of synthetic study.Summarize experience from Zhi Dun’s poetry and Wang
Fanzhi’s poetry, conclud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monk-poem during the period. Take Zhi Dun’s poetry for exampl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whole monk poems of Dong Jin Dynasty. Through the monk’s poetry in the early Tang , the author approach the monk’s poetry how affected and changed by the poet’
s literature training, style of writing, and the Buddhism diffusion.Basing on the monk’s poetry from the Dong Jin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this thesis emphatically discussed the reasons from the life background, regional culture , the
purpose of writing poems, Buddhist thinking ,etc. That caused
the monk’s poetry has different style.
【关键词】支遁诗梵志诗僧诗佛教中国化雅俗
【英文关键词】Zhi Dun’s poetry Wang Fanzhi’s poetry Monk-poetry Buddhism signification
elegant-secular
【目录】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雅俗之变研究摘要
4-5ABSTRACT5目录6-8引言8-10第一章僧诗略论
10-16 1.1 中国僧诗的崛起10-12 1.1.1 僧诗的概念
10-11 1.1.2 僧诗和诗僧11-12 1.2 僧诗产生背景12-16
第二章支遁诗及唐前其他僧诗16-30 2.1 支遁其人
16-19 2.1.1 支遁的生平16-17 2.1.2 袈裟下的文人
17 2.1.3 支遁生活的时代和交游17-19 2.2 支遁其诗
19-23 2.2.1 斋戒的感受19-21 2.2.2 情怀的吟咏
21-22 2.2.3 情志的砥励22-23 2.3 唐前其他僧诗
23-30 2.3.1 东晋僧诗24-26 2.3.2 南北朝和隋朝僧诗
26-30第三章王梵志佛教诗歌30-42 3.1 王梵志其人
30-32 3.2 王梵志诗32-42 3.2.1 王梵志诗的整理与校注
32-33 3.2.2 王梵志诗中的佛教诗歌33-42第四章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的雅俗之变42-52 4.1 支遁诗:名僧习佛心路的艺术展示42-47 4.2 王梵志诗:化俗众邀布施的弘法手段
47-52结语52-54参考文献54-58后记58-5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