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中的王梵志诗研究述评
王梵志诗原文赏析
王梵志诗原文赏析诗(二首)王梵志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赏析:王梵志的诗作在唐初流传极广,后来却一直被封建正统派视为“下里巴人”,不能进入诗歌艺术堂奥。
现存梵志诗相当大一部分从内容上说,是劝世劝善的诗体道德箴言,这类诗较少文学价值。
梵志诗最有文学价值的,当推那些有意无意作出的世态人情的幽默、讽刺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诗(前一首录自敦煌卷子本《王梵志诗》卷第三,后一首录自费袞《梁谿漫志》卷十)就是。
第一首用第一人称语气写来,类乎戏曲的“道白”。
自夸有一处世法宝,这就是与世无争、息事宁人。
这种旧时代人的一种“共相”,在诗人笔下得到个性化的表现。
“与世无争”的'概念并未直接说出,而通过诗中人活生生的语言:“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来表述。
被人欺负到极点,却死也不肯上县衙门申诉,宁愿吃亏,这是进一步写“相打长伏弱”,连“忍无可忍”的意气也没有。
诗歌形象打上了封建时代弱者的烙印,散发着生活气息(“相打”、“伏弱”、打官司都来自生活)。
而“价值百匹练”的夸口适足见出人物身分(以“百匹练”为贵,自然不是富人意识),表现出人物处境虽卑微而不自知其可悲。
通过人物的语言,诗人画出了一个甘居弱小、不与人争的小人物形象。
第二首也用第一人称写,但展现的却是一幅有趣的“三人行”的戏剧性场面。
“骑大马”者与“担柴汉”,是贫富悬殊的两极。
而作为这两极间的骑驴者,他的心情是多么矛盾:他比上不足,颇有些不满(这从“独”字的语气上可以会出),但当他看到担柴汉时,便又立刻心安理得起来。
诗人这里运用的手法是先平列出三个形象,末句一点即收,饶有情趣。
章法也很独到。
两首诗的共同点是真实地或略带夸张地写出了世人行为和心理上的某种通病,令人忍俊不禁,于笑中又有所反省。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两首诗均可作两种理解。
既可看作是正经的、劝喻的,又可以读为揶揄的、讽刺的。
但作正面理会则浅,作反面理会则妙不可言。
浅析王梵志诗歌的价值
浅析王梵志诗歌的价值
邓后生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王梵志是初唐著名的白话诗人.自敦煌石室中发现大量王梵志的诗歌写本后,国内外的学者便开始了系统研究的工作.通过对失散在世界各地的王梵志诗歌的搜集整理,以及对我国传世文献中有关资料的钩稽,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梵志诗歌集的分析,阐述其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邓后生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浅析顾城诗歌的当下价值 [J], 邵茹波;
2.谈禅悟理感悟诗情——浅析感悟对诗歌鉴赏的价值 [J], 李厚祥
3.浅析杜甫诗歌的语言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J], 全朝阳
4.王梵志的诗歌价值不高 [J], 草莽
5.新闻诗学理念下杜甫叙事性诗歌的价值浅析 [J], 蔡绍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梵志诗韵研究简述
王梵志诗韵研究简述王梵志是中国佛教文献中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反映着佛教文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意识。
他的诗被认为是佛教文化的高峰,也被誉为是佛教文化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有着独特的音乐美感,对诗的节奏、语言、表达、意境等多方面的处理都有独特的细节,他的诗充满了深厚的、深刻的文化氛围。
王梵志诗韵研究,借助于历史、认知、语言学、艺术等研究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他的诗句独特的词音结构、美感、意境等特征也被研究得更加深入。
王梵志诗有着十分明显的诗性,他把实用美学与科学美学结合在一起,绝对不可分离。
他的诗以简练、节奏明快、结构完整的句子,表现出突出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王梵志的诗有着明显的人性色彩,既具有抒情性,又充满了宗教性,但又不可简单化为二者,他的诗以一种独特的对抗形式,把宗教的思想与世俗的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另外,王梵志的诗歌韵律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其韵脚、韵律、韵调等多方面的知识都有着深刻的解释,以及不同类型诗歌的韵律特点。
王梵志的诗歌有着结构完备的诗句组织,尤其是主题性突出的哀歌,更加凸显出他的诗的独特魅力。
王梵志的诗歌受到了很多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他的诗歌和诗篇都被广泛引用和研究,以及读者广泛参照。
在王梵志的诗歌研究中,古典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为了让学者更加深入了解王梵志的诗歌,许多学者对其诗歌不同方面的研究都有着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王梵志是佛教文献中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古代风貌,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角度,对他的诗歌的韵律、词汇、表达技巧、意境及其他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也给下世纪的佛教文化研究带来极大的启示。
论“王梵志”诗对唐代白话诗歌语言的影响
第 2 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a l o f C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n o 1 o g y ( S 0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宫廷诗风大相径庭 , 彰 显 出与 同时 期 文 人 诗 迥 异 的平 民风 貌 。通 过 对 王 梵 志 诗“ 不 守典 、 皆陈 俗 语 ” 、 “ 直言时事、 不 浪
虚谈” 的语 言特征 的阐述 , 探讨其 与寒 山、 拾得等诗作在语体风格 上的无形 冥契, 从 思想 内容 、 写作 背景 、 语词 句式等
度和境遇的悬置与超越 , 赋 以 丰 富 的词 缀 、 多变的语词 组合 方式 , 并使 它们在 三、 五、 六、 七 等句式 中隐 约映射 , 诱 导 诗 篇 单 句
及句 中 的语 词 与 字 音 协 和 自如 地 照 应 与 过 渡 。虽 然 “ 语 言是思想的外衣” , _ 3 但 佛学对 于现实与精 神认识方 法的博 大精深 , 并 没有 给 王 梵 志 诗歌 打 上 深 厚 空 灵 的 语 言 烙 印 。民 间 诗 人 王 梵 志 , 沉浸于把他 的诗笔 , 深触到 社会底层 , 引方 言 俗 谚 入 诗 , 辛 辣
秋儿( 1 9 5 9 一) , 女,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研 究员, 主 要 从 事 汉 语 词 汇学 研 究 。
初 唐 诗坛 , 踵南朝官掖余风 , 一 片 雕 梁 画 栋 。异 军 突 起 的“ 王梵志” 诗, 颠覆 了以儒家 诗学为核 心的创作 传统 , 以 否 定 带 有
主流 价值 观 与 审美 观 的 “ 经典” 诗歌语言为突破 口, 选 择以浅显通俗的俚语 , 来抒 写“ 关 注 民生 、 劝善惩恶” 的 主 题 。纯 任 自然 的 写 作 态 度 消解 了语 词 、 句 子 的 习惯 用法 和语 言结 构 及 其 组 合 手 段 , 王梵 志用一 种异 常的表 达方式 激活 了民间 白话 , 诗 作 因 此 呈 现 出平 易 通 俗 、 质 朴 无 华 的 总体 风貌 。 我们 在 此 , 将 目前 所 能 见 到 的所 有 “ 王梵志” 诗作 为 一 个 完 整 的 体 系 , 选择 最能代表 “ 王梵志” 诗 特 点 与 成 就 的 敦 煌 所 出 三 卷本 , 旁及其他版本所收诗作口 ] , 从“ 王梵 志” 诗的语体风格人手 , 探 讨 其 对 唐 代 白话 诗 歌 语 言 的 具 体 影 响 。
敦煌文献中的颜色词研究——以敦煌变文、敦煌歌辞、王梵志诗为例
敦煌文献中的颜色词研究——以敦煌变文、敦煌歌辞、王梵
志诗为例
赵晓驰
【期刊名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敦煌变文、敦煌歌辞、王梵志诗这三种文献中使用的颜色词包括八大基本颜色范畴共53个词,迄唐已产生的颜色范畴仅灰色词未见使用。
从时间层次来看,新词所占比重为23%。
从构词类型来看,除动宾式以外的其他类型全都有使用。
从词义演变模式来看,包括了迄唐为止颜色词词义演变的所有模式。
可见,这三种敦煌文献虽然数量不大,但大体能反映唐五代时期颜色词的面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总页数】5页(P332-336)
【作者】赵晓驰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1
【相关文献】
1.敦煌文献中的颜色词研究--以敦煌变文、敦煌歌辞、王梵志诗为例 [J], 赵晓驰
2.试析敦煌歌辞中的一类特殊同义词对用 [J], 刘传启
3.敦煌歌辞中的服饰研究 [J], 杨梦影
4.目的论视角下服饰颜色词的英译研究——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服饰颜色词为例 [J], 杨菲;李凤萍
5.敦煌变文与敦煌歌辞中的唐代历史观念 [J], 李晓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敦煌写卷王梵志诗校补下
敦煌寫卷《王梵志詩》校補(下)蕭旭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局《王梵志詩》在敦煌石室中被重新發現後,中外眾多學者進行了研究。
近30年來,法國學者戴密微,大陸學者張錫厚、項楚,臺灣學者朱鳳玉都有專著行世1,對《王梵志詩》進行輯錄、校釋,單篇論文更多,取得了極大成績。
但有些語言問題還須繼續研究,本稿在前修時賢研究基礎上,誤者正之,是而未盡者申證之,未及者補之。
信守“考本字、探語源、尋語流、破通假、徴方俗、系同源”的治學理念,勉力為之。
博雅君子,是正為幸。
戴著未克獲睹,無從徵引。
張著誤錄、誤校甚多,學者多有補正。
項著書成最晚,後出轉精,本稿以項著為底本,標舉張著、朱著、項著頁碼,以便覆按。
前人誤說,朱著、項著已訂正者,則不復論及。
(1)愚人癡涳涳,錐刺不轉動(卷2《愚人癡涳涳》,項著P140)張錫厚曰:涳涳,同“空空”……這裏謂迷茫無知,一切皆空(P30)。
朱鳳玉曰:戴校改作“悾悾”。
涳,水直流也。
涳涳,形容人憨直,不知變通(P61--62)。
項楚曰:涳涳,愚昧無知貌。
按寒山詩:“嗊嗊買魚肉,擔歸餧妻子。
”《廣韻》:“愩,憒也。
”則“涳涳”或即是“嗊嗊”、“愩愩”。
《詩集》作“悾悾”(P141)。
按:郭在貽曰:“涳涳當讀為悾悾,乃慤實皃,而慤實之義與愚癡之義是相通的。
”並指出字或作“空”、“矼”2,並是也。
字或作倥,《集韻》:“倥,倥侗,童蒙也。
”童蒙,無知貌。
劉瑞明曰:“‘涳’當為‘悾’之誤。
”3實不必以誤字說之。
(2)兩家既不合,角眼相蛆妒(卷2《家中漸漸貧》,項著P155)張錫厚曰:角眼,唐代俗語,猶謂瞪眼、怒目(P35)。
朱鳳玉曰:角,當為“”。
《集韻》:“,目動也。
”《廣韻》:“,動目。
”猶謂瞪眼、怒目。
王梵志詩:“角睛難共語。
”“角眼”、“角睛”義同。
“蛆”為“怚”之通假,均為嫉妒之義(P69)。
項楚曰:角眼,瞪眼怒目。
亦作“角目”、“角睛”。
“角”即斜義。
“蛆”通“怚”,亦妒之義(例略,P158--159)。
敦煌本《王梵志诗》残片考辨五则
向前行”可参 ,故 当定作 《 王梵志诗》 残片。据此可知 ,首行 “ ”上之字乃 “ 顺 和”
字之残 ,“ ” 下 盖 “ ” 字 之 残 ,而末 行 “ 约 ” 下 的残 字 乃 “ ” 字 。又 ,该 号 蛭 莫 嗔 相
片 ,现 予以叙 录如 下。
关 键 词 :敦煌 文献
王 梵 志诗
残 片 叙 录 文 章 编 号 :10 — 2 2 (09 4— 0 1一 4 0 1 6 5 20 )0 06 o
中 图 分 类 号 :K 7 . 80 6
文 献标 志 码 :A
敦煌 本 《 王梵 志诗》 自其 发 现 以来 ,国内外 众 多学 者 多有 关 注 ,刘 复 、胡 适 、郑 振铎 等在 2 纪二三 十年代 即对 其有 所介 绍或研 究 。截 至 目前 《 梵志诗 》 经过 了若 0世 王
作者简介 :张新朋 ( 99 ) 17 一 ,男,河北滦县人 。讲师,主要从事敦煌 学、古典文献学研 究。 ① 赵和平、邓文宽 :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 北京大学学报》18 年第 5 6期。 《 .《 90 、 ② 张锡厚:《 王梵志诗校辑》 ,北京:中华书局 , 9 3 18 年。
③ 朱风玉:《 王梵志诗研究》 ,台北:学生书局 , 96年 18
④ 项楚 :《 王梵志诗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9 1年。 ⑤ 李君伟 :《 敦煌文书 巾的王梵志涛研究述评》 中国社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 ,《 02年增刊;齐文榜 : 《 王梵志诗集叙录》.《 河南大学学报》20 0 5年第 4期 ;徐俊波:《 王梵志研究的百年 回顾》 《 , 湖北师范 学 院学 报 》 20 02年第 2期 。
试论王梵志诗生死观特点 王梵志诗
《试论王梵志诗生死观特点王梵志诗》摘要:”人生有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十种无量苦而根便是“生老病死”四苦以“死苦”,其反复咏叹死亡是指生命真正停止“窟里长展脚”(四九)“阳坡展脚卧”(二八)“阳坡”是死追永久精神,认人是“色、受、想、行、识”(五阴)五种因素假合不能主没有由关键词王梵志诗生死观佛教义摘要佛教厌生情绪底层社会窘境反常或病态心理老庄思想、道教思想以及前代诗歌对生死问题认识是形成王梵志诗生死观合力它借忧生乐死表达对现实嘲笑与否定具有现实主义批判锋芒再现种特殊思维方式和观照问题途径死亡是每生命体有限段必然归宿是人类永远无法超越客观现实遭遇不人生感悟不死亡识也就各异现实生活死亡是人们忌讳话题生欲望使人们厌恶谈论死亡国学作品涉及死亡主题作品虽然不少但具体到作这类作品占比例都不很王梵志却是特例王梵志诗总计三九十首①涉及死亡就有五十八首占全部诗歌分四十这些涉及死亡诗表现出忧生乐死、生不如死生死观、生不如死生死观初盛唐人诗歌多是昂扬奋发、建功立业高唱展示给人们往往是被阳光照耀面梵志诗却不然它们以极兴趣关死亡以致厌生乐死渴望死亡这实属罕见究其原因是由现实存诸多烦恼无法故而视“死”如归那是生活社会底层人被扭曲了心灵发出生不能沉重叹息和悲揭示了唐朝尤其是初唐社会阴暗那面()衣食不周生存状态较封建社会其他朝代唐朝确实强但并非全民达到康生活水平梵志诗展现下层人民生活状况是社会底层生活体验真情抒发开门七件事没有着落衣食住行问题无以即便是生欲望再强人亦不复有生活欢娱它所体现忧生嗟有着真实而深刻现实容先看看梵志诗描写衣、食、住、行、用等情况贫无衣造得袄子心禳破毡还将布作里……白日串项行夜眠还作被(○六四)近逢穷业至缘身物无披绳兼带行须杖扶……东西无系着到处即安居(○七九)徒四壁身无长物鹑衣结捉襟见肘或居无定所即使有屋也不能遮风挡雨休说食穷五味衣重五彩就连温饱也不能保证相伴随永远是朝饥暮饿夏热冬寒疾病婴身生不得只以死了余生“死却还生寄住鬼不愁麦不熟不愁少谷米”(二八)梵志诗如无休止地高唱生不如死歌实乃疲惫身心难以承受现实风风雨雨希望以死彻底除身心疲惫和痛苦享受生活是生命权利追快乐人生是生存动力当生存权利被剥夺得无所有生义已不很老子说“民轻死生厚是以轻死”②梵志想以“阳坡展脚卧不采世事”(二八)方式使饱受饥寒身得到永久栖息(二)赋税徭役压迫唐初社会渐趋繁荣背掩盖不住封建剥削和赋税徭役惨重繁重赋役正是造成姓饥饿困顿社会根梵志诗有很多揭露下层人民被盘剥、遭压榨社会现实忽起相罗拽啾唧租调贫穷无处得相接被鞭拷(○○五)切迎打脊使穷汉每年枵枉法剥众生财是人髓脑(二八五)官吏追租调和差遣劳役作威作福对姓牵挽棒打驱令出门;姓稍有迟缓动辄得咎被打得遍体鳞伤初唐实行府兵制这制始西魏、北周至隋完备唐初分天下十道置府六三十四府分三等府兵即府兵制下官兵农忙则耕种农闲则教练战法征发备粮饷分番或宿卫京师或防守边境③甚至还有妇女应征情况姓生活新愁旧恨相续府兵制又使姓苦不堪言十六作夫役二十充府兵……长头饥欲死肚似破穷坑(二六二)妇人应重役男子从军征……关山千万里影绝故乡城(二六三)役者恶劣环境戍边枕戈而眠饥寒交迫;与敌军兵戎相见刀光剑影多数则血洒疆场永无归期亲人相见只能另世界里这种府兵生活以及官府摊派徭役令底层姓痛心疾首惴惴不安到了避惟恐不及程厌生心与日俱增唯有死才能释怀“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征”(二六二)这切体如项楚所说“是人剥削和压榨造成了王梵志诗厌生乐死反常心理”④梵志诗表现生死观多衣食忧而嗟悼赋税兵役而叹息现实诸多烦恼似乎使生不能是便高唱死亡歌“生不如死”似嫌犹尽更演绎出“不如不生”生死观“我昔生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生”(二九八)应当说明梵志诗多不是产生极惨烈社会动荡期所以有如生死观是因方面身处社会金塔底层人们先感受到就是生活重压和世态炎凉另方面佛教“苦谛说”是滋生这心态温床佛宣扬人生苦痛与下层人民生活遭遇有着惊人相似因极易引起下层共鸣从而产生生无奈情绪梵志诗重通借佛教“人生皆苦”说揭示现实生活苦难用这样生死观把这类人生感受作了悲观发挥和集宣泄另外梵志诗与众不生死观还与反常心态有关它们往往用异常人心理观察和思考世态人情是佛教人有些诗却不期而然揭露僧尼私与寄生性对异教女道士却寄予情和褒扬;对人伦纲常夫妻恩重父子情深也用与常人不思维方式表现和评价;对些社会问题也表现出心态特异性比如对人口问题看法也与常人有霄壤别底层人们没有丝毫政治和济地位限地感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甚至遭受欺凌和侮辱与人交往长期处劣势或失败境地不可避免地形成种病态心理梵志诗“生不如死”“不如不生”生死观受上述心态影响是不言而喻二、与佛教生死观异梵志诗生死观形成重要而直接原因便是受到佛教影响切宗教定程上起对死亡恐惧与沉思佛教认“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切皆苦”人生有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十种无量苦而根便是“生老病死”四苦以“死苦”佛教生命观代表种型宗教死亡学它把生命砝码放“死”上认生是暂死是永恒生是死做准备佛徒们奉行出世主义悲观厌世对生活采取消极态把生希望寄托世梵志诗表现穷生不如速死思想显然受到了佛教影响但是梵志诗生死观又与佛教有不处佛教认人生皆苦往往是无聊厌世哀叹有很多佛徒社会地位极高生活条件极他们厌生乐死只是对红尘看破极少像梵志诗那样悲凉里表现悲苦社会现实和真实人生体验佛教宣扬人生如苦海目是给脱寻铺垫脱离不了对永生或涅�追梵志诗从没有如玄虚极少有佛教“六趣”升入天堂高境界其反复咏叹死亡是指生命真正停止“窟里长展脚”(四九)“阳坡展脚卧”(二八)“阳坡”是死追永久精神追涅�是对死亡超脱其质是惧死是笃信佛教寒山多写隐逸情趣并且有部分诗歌感叹人生易老“始忆八尺汉俄成聚尘……行到伤心处松风愁杀人”(寒山诗○四六首下)⑤“昨访亲友太半入黄泉……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四九)“今日观镜飒飒鬓垂素”(二八)皎然亦常有岁月迁逝悲“湘宫水寺清秋夜日落风悲松柏多”(《送履霜上人还金陵》)“朝朝花落几株树恼杀禅僧证心”(《送至严山人归山》)清江诗“身世足堪悲空房卧病卷帘槐雨滴扫阴竹影移已觉生如梦那堪寿不知能通法性讵可见支离?”(《病起》)⑥这些诗都表明他们对生命留恋当然也有些佛徒对死亡抱有无畏态但质上还是惧死“畏生”原因是它能致“死”死亡怖始终是萦绕佛徒心头永远无法挥阴影梵志诗却独标异格毫不畏惧高唱死亡佛徒超越死亡到达理想境界程却不是味如梵志诗那样厌生弃世而是忍受今生贫穷与苦难穷不戚以穿敝衣旧、游行乞食、宿山野墓地佳修行方式“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世诸法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五灯会元》卷三《丈怀海禅师》)⑦断绝世俗欲望对善恶是非尤其政治是非表现出种冷眼旁观这些与梵志诗揭露社会现实、抒写衣食忧有很区别“生老病死”是佛教体验得多人生艰周释亡名《五苦诗》(另苦爱离)和双林善慧士《四相偈》(见《五灯会元》卷二)⑧等都对“生老病死”作了惊人描绘梵志诗体验得多深刻则是“生苦”即生存艰难无奈(与佛“生苦”不尽相)而对其他几苦几乎没有涉及因报应论是佛教教义两支柱是佛教理论基础体现着对现世关切和世终极关怀佛徒往往虔诚信奉以期死生净土梵志诗生死观却质疑佛三世观念前生作因缘今身都不记……不如多温酒相逢醉(○九)夺我先乐将充死媒改头换却面知作阿谁?(○五)梵志诗认世已不复原我变牛变马无从知道不必以生祸福梵志诗必要否定因报应观念但表现生死观却以“三世虚诞”前生因缘今世不记今世所作生不知佛教另理论支柱便是“无我论”认人是“色、受、想、行、识”(五阴)五种因素假合不能主没有由“我”只是梦幻世完全不存佛提倡“无我”实则要人们破除偏执方便修行力与真如世界契合梵志诗尽管有宣扬人身由地水火风四组成佛理以及发挥乘空宗如幻、如梦、如化等般若学说但揭露社会现实、表达生存无奈以至忧生乐死“我”却无处不“我”是备受生活煎熬真实生命体另外佛教方面尽管宣扬“宁当受苦死不愿贫穷生”“人愿富死不贫而生”思想但另方面又认“人身难得”要想成佛得道就必须以获得“人身”前提⑨梵志诗却表达“不如不生”思想这恰恰说明梵志诗生死观所追不是涅�由不是超越有限超越死亡而是免遭现实生活对生命体身心重压总梵志诗所表现出生死观受佛教影响却并非对佛教思想亦步亦趋三、与前人生死观异“知生焉知死?”“能事人焉能事鬼?”体现儒重生不重死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试图从真理追和道德人格实现超越死亡道对死亡则表现出种豁达心态庄子生死观更飘逸洒脱死亡他心里激不起畏惧情感波浪甚至不产生焦虑、烦躁心理压力“杂乎芒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死是相与春秋冬夏四行也”⑩死亡不是回归然返璞归真而已表现出对死亡超然心态所以其妻死庄子则“箕踞鼓盆而歌”两汉人从春秋代序感知飞逝迅疾、人生短暂进而滋生及行乐情绪“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不如饮美酒被纨与素”(《驱车出东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乐当及何能待兹”(《生年不满》)魏晋期社会板荡人们对生表现出深深忧虑和烦躁不安“生命辰安忧戚涕沾巾”(阮籍《咏怀》其四十七)面对生死惶惑油然而生死亡悲“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芒芒”(陆机《门有车马客》)⑾有以药方式追长生折射出魏晋人对生眷恋和对死亡无可奈何总秦汉魏晋人总是通抒发春凋谢恨秋摇落悲表现对生留恋梵志诗生死观却融入深切生维艰生活体验当然庄子也认生有形神劳死则至乐无忧《庄子・外・至乐》借骷髅语表达抛弃对生存幻想与眷恋然而梵志诗生死观与庄子又不全然相庄子生死观上升到哲学高用理性看待死亡认生死无异死生途是辩证统很少与社会现实系起即便认生有形神劳也极少衣食忧梵志诗视生死两途界线分明截然相反乐死只是了除现实诸多烦恼《列子・天瑞》“人胥知生乐知生苦;知老愁知老逸;知死恶知死息也”⑿也指出生有是痛苦而死是种安息但没有梵志诗那种具体苦痛综上所述形成梵志诗特殊生死观是多种因素共作用结佛教厌生情绪是其直接原因;底层社会生活窘境加深了对佛教厌生思想理与感悟成其宣扬特有生死观绝媒介;以独特思维看待人生味反常或病态心理也是不可或缺因素;另外老庄思想、道教思想以及前代诗歌对生死问题认识然也是形成梵志诗独特生死观合力四、梵志诗生死观义梵志诗借忧生反映广泛而深刻社会现实用乐死表达对现实嘲笑与否定通幅幅下层人民生活维艰场景演绎出虽曰可悲实则无奈“生不如死”、“不如不生”观反映了初唐期深受佛教影响下层人民思想感情它以生艰辛反映社会现实把下层人民生活图景展现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照亮了被渐趋繁荣假象掩盖下社会死角犹如把曾试利剑寒光照亮了黑暗霜刃刺痛了社会佛教把人生苦痛看作是与生俱不可避免生理现象把人力引向极乐世界与现实距离渐行渐远因而易淡化和抹杀阶级压迫和剥削是造成人们身心苦痛主要原因这事实从而使他们滋生安现状情绪软化了与统治阶级斗争锋芒梵志诗生死观却佛教切皆苦合唱融入了真切现实容从而具有现实主义批判锋芒梵志诗生死观再现出种特殊思维方式种异常人观照问题途径正是这思维方式才使得它对很多问题认识或看法匪夷所思反常生死观和反常创作方法属反常思维方式下产物因研究其生死观有助研究其诗“翻着袜法”理了其生死观也就不难理何会有反常创作方法(责任编辑古卫红)作者简介李振(970-)河南确山人硕士河南商丘师学院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唐宋学研究①④项楚.王梵志诗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9.②汉・严遵.老子指归[M].北京华局,99.③欧阳修宋祁.新唐・兵志[M].华局,975.⑤项楚.寒山诗[M].北京华局,000.⑥全唐诗[M].北京华局,960.⑦⑧宋・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华局,98.⑨谢思炜.唐代通俗诗研究.[J].国社会科学,995,().⑩刘.庄子补正[M].合肥安徽学出版社, 999.⑾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华局,983.⑿ 列子华局集成。
王梵志诗特殊韵字浅析
王梵志诗特殊韵字浅析研究诗文中的韵字与归纳诗文的用韵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归纳韵部要建立在分析韵字的基础之上。
韵字的研究可以弥补韵书的不足,并能反映出具体韵字在语音发展史上的演变轨迹。
王梵志诗是初唐时期的白话诗,口语性很强,用韵很宽,往往同摄的字可通押。
王诗中有很多特殊用韵现象,我们现以搜集到的敦煌出土的363首王梵志诗作为研究对象,在归纳王诗用韵系统的同时对其特殊韵字进行探讨分析,以考察实际语音的变化以及王梵志的方音状况。
肚,《广韵》姥韵,徒古切,腹肚,又当古切,上声。
王诗中共有5例,其中有1例押入声,《道人头兀雷》叶“立(缉)、出(术)、佛(物)、出(术)、物(物)、忽(没)、出(术)”。
唐五代时期入声韵尾在北方话中还没有消失,“直到14世纪,周德清还说‘呼吸言语还有入声之别’,入声韵尾在北方话里的消失恐怕不能早到10世纪。
”[1](P211-212)但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韵和入声韵可以相通,邵荣芬先生(1963)举过几个例子,其中有遇、物两韵代用例:拂(物)赴(遇)代用。
“肚”的主要元音是u,现代河南方言(洛阳、郑州等)中“出、佛、物、忽”主要元音都是u,因此,可以推断出初唐时期中原官话“肚”与“出、佛、物、忽”主要元音都是u,可以相通。
而“立”(元音是i)与这几个字相押可能是王诗用韵比较宽泛的缘故。
他,果摄,《广韵》歌韵,託何切。
“佗”的俗字,平声。
《集韵》未收。
王诗中有3例。
2例与平声相押,《借物莫交索》叶“磨(戈)”;《见贵当须避》叶“罗(歌)”。
1例押去声,《亲中除父母》叶“过①(过)”。
《广韵》中只收了平声,但是在现代河南方言(洛阳等)中,“他”读作上声,因此,很有可能在唐代时中原的某些方言中,“他”也可读仄声。
王诗中“他”、”过”相押,就体现出这一语音特点(王诗上去相押很普遍)。
看,山摄,《广韵》寒韵,苦寒切,视也;又翰韵,苦旰切。
王诗中统计共有7例,以平声入韵为常。
《观内有妇人》叶“官(桓)、冠(桓)、单(寒)、般(桓)、餐(寒)、安(寒)、难(寒);《当乡何物贵》叶“官、餐、般、难、钻(桓)”;《一生无舍坐》叶“宽(桓)、寒(寒)、餐(寒)”等等。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商兑和补遗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商兑和补遗
刘瑞明
【期刊名称】《敦煌学辑刊》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正> 敦煌发现的王梵志的大量诗抄,使唐代文学史上颇为有名的这位民间白话诗人及其作品,在长期的失载之后,又重新回到初唐诗坛中来了。
王梵志的诗是真正的民间文学,在反映初唐社会的真实性和深广度上,是所有文人作家不能比拟的.他的诗是白话诗,推成了古代白话诗长流中的一个巨大波澜,浪头高而宽,底蕴深而强。
他的诗取材广泛,主题多端,涉及唐代社会生活、世俗民情诸多方面,可以佐证或补充历史文献。
王梵志的诗习用口语,又为民间抄传,多用俗字别体,成为研究唐代语言文字的珍贵材料。
这些诗抄比较零乱,错讹严重,校点整理极为困难,也将为古籍整理,特别是为民间流传的手写抄本文献资料的校
【总页数】16页(P1-16)
【作者】刘瑞明
【作者单位】甘肃庆阳师专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0.6
【相关文献】
1.《王梵志诗校注》商兑 [J], 郜同麟
2.王梵志诗"不善广平王"校注商兑 [J], 曹翔
3.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商兑及补遗(续) [J], 刘瑞明
4.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商兑和补遗(续) [J], 刘瑞明
5.王梵志诗“阿你”释义商兑——兼论王梵志诗异文整理之不足 [J], 曹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戴密微关于王梵志年代的拟议
评戴密微关于王梵志年代的拟议
刘瑞明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1986(000)004
【摘要】<正> 法国学者保罗·戴密微(1894—1979)多年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著述多种,有“法国汉学泰斗”之誉。
他在敦煌文学方面尤致力于敦煌歌词和王梵志研究,曾有整理编辑王梵志诗集的宏愿,惜赍志以殁,未能实现。
王梵志年代的拟议是王梵志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国古籍有“当隋文帝时”或“当隋之时”的记载,胡适曾认定约公元五九○至六六○年,得到郑振铎的同意,多数学者则审慎地只说是初唐人。
但都未作论证。
日本入矢义高一九五四年首次提出异议,认为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刘瑞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0.6
【相关文献】
1.戴密微与饶宗颐:20世纪中外学者交往的楷模——读《戴密微教授与饶宗颐教授往来书信集》 [J], 叶向阳;
2.马伯乐和戴密微——两位法国汉学大师 [J], 谢和耐;钱之莹;
3.20世纪的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 [J], 谢和耐; 耿昇
4.饶宗颐先生与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J], 王振泽
5.戴密微(Paul Demieville)教授学术生涯述略 [J], 冀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间诗圣王梵志
民间诗圣王梵志
胡云
【期刊名称】《知识文库》
【年(卷),期】2015(000)021
【摘要】<正>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用通俗的语言记录下唐代底层百姓的生活,人性的扭曲,佛道思想,呈现出唐代时期人间百态的图景。
本文在分析王梵志诗的基础上,探究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民间诗圣的地位。
唐代是诗的王国,几乎是全民读诗的国度。
王梵志是唐代白话诗(又称通俗诗)的开创者,开创了唐代白话诗派。
在《全唐诗》中沒有收录王梵志的诗,直到敦煌文献打开后,引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对王梵志及其诗作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胡云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从王梵志诗看初盛唐时期民间的地狱观
2.王梵志诗及王梵志其人事迹钩沉
3.杜甫秦州《遣兴》诸诗与王梵志诗歌比较--兼谈王梵志生活时代的判定
4.王梵志诗歌宗旨探求——王梵志诗论之一
5.王梵志诗“阿你”释义商兑——兼论王梵志诗异文整理之不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梵志集部
马建东:王梵志诗的底层生活经验人文与社会提交 2009/09/17 阅读: 317来源:敦煌研究2008.2摘要:本文通过对现存敦煌文献中王梵志诗的研读,认为王梵志诗作的独特意义之一,在其对底层生活经验的深刻揭示。
细读今存全部王梵志诗作,可以发现,构成这种经验的,除了人们略有了解的经济生活的贫困,还有社会负担的沉重、社会公正的匮乏,以及生命意义的模糊。
关键词: 王梵志底层生活经验马建东一王梵志是一位出身社会下层并一直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诗人。
关于他的身世,曾有一个颇富神奇色彩的传说。
据冯翊《桂苑丛谈》及《太平广记》卷82记载: 王梵志,卫州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人也。
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
经三年,其瘿朽烂。
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
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及问姓名。
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
我家长育,可姓王也。
”作诗讽人,甚有义旨。
盖菩萨示化也。
对此,许多著名学者,从胡适、入矢义高、戴密微、潘重规,到张锡厚、朱凤玉、项楚、陈允吉等,均曾有所解说。
这些研究除确认王梵志生于“当隋之时”并主要生活在唐初这一问题之外,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它的文化来源及其神话学意蕴,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王梵志及其诗作,提供了一些十分有意思的参考内容。
在我看来,其中以潘重规先生的解释最为平实,也最为可信——根据他的解释,这个故事的真实意义,或许不过是记述了一个弃儿被收养的经过而已。
据此,则其他所有神话性的解释,都可以看作是在它的基础上的种种附会而已。
揭开传说扑朔迷离的神话外衣,不难发现,王梵志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由弃儿成长为佛徒的一生。
这为我们深入了解王梵志生平及其思想、艺术倾向的来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王梵志的一生,始终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并且始终也没有真正摆脱生活的贫困。
这不仅从上面的传说,而且也可以从今存王梵志诗中一些反映了作者身世的作品中清楚地看出。
释“(耳巳)没忽”——敦煌遗书王梵志诗俗词语研究之一
作者: 李正宇
出版物刊名: 敦煌研究
页码: 156-163页
主题词: 王梵志诗;语言风格;词语;汉语史研究;研究价值;语法功能;口语;俗语;语法作用;书写形式
摘要: <正> 敦煌遗书中二十多份王梵志诗的残卷,保存了初唐诗人王梵志的三百来首白话诗。
这位诗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流行在当时民间口头的俗词俗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语言风格,被后世誉为“白话诗人”。
他的诗中大量出现的口语俗词,不仅是我们理解这些诗歌内容的可靠媒介和直接依据,而且在汉语史研究上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对这些词语进行纵向的研究,可以弄清它过去、当时以及后世的种种发展变异;对这些词语进行横向的研究,可以发现它同根聚生的各个兄弟姊妹。
对于深刻理解我们民族文学语言继承的情况和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
“(耳已)没忽”就是王梵志诗中既有语言的认识意义又有学术上的研究价值的一个俗词语。
王梵志诗三首原貌探求——兼评诗注的一个倾向
作者: 刘瑞明
出版物刊名: 敦煌研究
页码: 64-71页
主题词: 王梵志诗;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敦煌石室;误写;原貌;校定文字;抄本;字迹;敦煌学
摘要: <正> 敦煌石室出现的王梵志诗作抄本,经张锡厚同志辛勤而精细地校勘整理,1983年编定为《王梵志诗校辑》而出版了。
如同其他敦煌文书一样,由于抄手文化水平低下,年代久远而致字迹漫漶和原卷残缺。
王梵志诗作文字的校勘要比版本古籍校勘艰巨得多。
同时,王梵志的诗歌创作“不守经典,皆陈俗语”(《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原序》),而唐代的口语俚谚有许多在今天已不详其义,所以王梵志诗作的注释同样也是繁难的。
《校辑》在这两方面都有许多精当之处,使人可以通畅地了解诗句含意,但是不可避免地也有一些失误之处,还值得继续研究。
特别是有些诗的校定文字或者还难以读懂,或者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尚不能充分显露。
今以三首诗为例,通过对诗意及写法的分析,。
王梵志及其诗歌的性质献疑
王梵志及其诗歌的性质献疑
王志鹏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通过考察现存有关王梵志的文献记载及其诗歌作品,可以发现王梵志不一定是僧人.从诗歌作品看,王梵志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关系,敦煌写卷中的王梵志诗歌不应称之为“禅诗”.相对来说,王梵志的诗歌定名为“讽世诗”更为确切,这样也能较好地反映王梵志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总页数】6页(P61-66)
【作者】王志鹏
【作者单位】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76.6;K870.6
【相关文献】
1.杜甫秦州《遣兴》诸诗与王梵志诗歌比较--兼谈王梵志生活时代的判定 [J], 孙微
2.生而何求死何忧世事茫茫谁相雠——王梵志诗歌生死观刍议 [J], 王志鹏
3.王梵志诗歌宗旨探求——王梵志诗论之一 [J], 刘瑞明
4.《王梵志诗校注》献疑 [J], 张涌泉
5.王梵志诗歌传播探析 [J], 杨晓慧;王雅婷;李玉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三十年来敦煌王梵志诗研究动态
近三十年来敦煌王梵志诗研究动态
邵郁
【期刊名称】《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近三十年来(1979-2007),敦煌王梵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大家云集,校勘考订之风盛行;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深入细致.本文拟从这个角度进行一浅显的探讨.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邵郁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著录特点——兼谈敦煌出土《王梵志诗》整理情况 [J], 宗岩;
2.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著录特点——兼谈敦煌出土《王梵志诗》整理情况 [J], 宗岩
3.敦煌文献中的颜色词研究--以敦煌变文、敦煌歌辞、王梵志诗为例 [J], 赵晓驰
4.敦煌文献中的颜色词研究——以敦煌变文、敦煌歌辞、王梵志诗为例 [J], 赵晓驰;
5.“敦煌学研究动态暨《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 [J], 孔令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汇校》商补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汇校》商补
王锳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1(000)002
【摘要】王梵志是唐初一位通俗诗人。
他的作品在唐宋之际有着广泛的影响,是研究此段文学史和汉语史的珍贵材料。
不过在上一世纪以前,他的作品传世者并不多,只在诗话、笔记中可见一鳞半爪。
1900年敦煌石窟文献被发现,其中不少写本录有王梵志的诗作。
张锡厚同志根据二十多种写本,参考唐宋人著作中引用的梵志诗,经过点校考释。
撰成《王梵志诗校辑》一书,于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这是第一部经过全面系统整理的王梵志诗集、筚路蓝缕,贡献不小。
但正因为这项工作具有开创性,所以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
杭州
【总页数】6页(P16-21)
【作者】王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苏藏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补正 [J], 张锡厚
2.《王梵志诗校注》商补(续) [J], 朱炯远
3.整理《王梵志诗集》的新收获——敦煌写本L1456与S4277的重新缀合 [J],
张锡厚
4.《王梵志诗校辑》商补 [J], 黄征
5.《王梵志诗校注》商补 [J], 朱炯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