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一、选题背景
离婚是一件对夫妻和小孩的心理健康都会带来很大影响的事情。离婚不仅对夫妻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家庭中的孩子来说,离婚更是一种心理打击,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影响,出现心理问题。如何帮助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克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导致离异家庭幼儿心理问题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以提高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深入理解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离异家庭幼儿心理问题的成因,挖掘教育对策,并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理论框架的可行性。
四、研究内容
1.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离异家庭幼儿常常出现情绪不稳定、压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出现自闭症等症状。心理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社交能力等方面,给幼儿的成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2.导致离异家庭幼儿心理问题的因素
(1)心灵受创: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这样的家庭变故,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深刻的伤害。
(2)亲密关系中断:离异是家庭关系的中断,孩子与离开家庭的父母可以说是断了亲密关系,这种中断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不稳定状态。
(3)心理空虚:离异家庭的孩子通常会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而感到孤独和内心的空虚。
(4)社会环境变化:离异后,孩子的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朋友、老师、邻居等各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很容易使孩子变得不稳定和脆弱。
离异家庭儿童不良性格分析及教育对策-精品教育文档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也不断变化,离婚人数越来越多,相应的,离异家庭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多数调查研究认为,父母由于个人原因导致家庭破裂对儿童性格的负面影响很大。
一、离异家庭儿童主要的不良性格特征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含着各个层面的内容。所谓离异家庭儿童的不良性格,并不是根据其自身性格特点而言,而是相对于正常家庭儿童性格特点而言的。单亲家庭儿童不良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注重学校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应尽可能帮助离异家庭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平时多注意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变化;
2.尽力去发现和肯定离异家庭儿童的长处,对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
3.为了提高儿童的自信心,教师应尽量给他们分配一些任务,如当班级干部等;
4.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去接受他们已经改变的家庭;
(三)社会应对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社会中人们的认识观念,会影响到离异家庭儿童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所以,社会应倡导每一位公民都不能歧视或讥讽离异家庭儿童,而应尽其所能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当然,每个公民也应该提高自身意识,家庭成员之间应尽可能地和谐相处,使家庭破裂的情况逐步减少,由此才能让更多的儿童远离悲伤与苦恼,在充满爱的完整的家庭里茁壮成长。
(五)焦虑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担心、忧郁等感觉所组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如紧张、不安、非常敏感、伤心压抑、不快乐等。离异家庭儿童由于父母闹离婚时对孩子的疏忽和父母一方的去世,会使儿童在其发展中因爱和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缺乏安全感,因而,离异家庭儿童或多或少都存在焦虑情绪。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及其心理维护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及其心理维护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带来了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的社会问题。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人的重要来源之一。夫妻离异不仅会造成彼此的心理创伤,而且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一系列极其严重的消极变化和影响。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一般心理变化与特征
1.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
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那种完整的温馨亲情,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
父母离婚前的反目,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气氛,而婚姻解体,则更使家庭分崩离析,这样,孩子必将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必将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产生被遗弃感和恐惧感。据河北省的调查,有89.5%的孩子在父母离婚的头6个月都有恐惧感。从北京地区的调查结果看,在父母离异的头6个月里,也同样有25.55%的离异家庭子女,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感。他们更怕被唯一的亲人遗弃。而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被遗弃感势必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待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和感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怨恨感。据北京市的调查,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他们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区别,完整家庭子女90.27 %都喜欢(不恨)自己的父母,而离异家庭子女中,喜欢父母的仅占59.84%,有40.16%的孩子都怨恨父母或其中的一方。
2.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离婚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直至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施加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有的孩子因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还有的则可能由于父母常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殴打孩子,使孩子经常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有的孩子由于对家庭、父母感到失望而逐渐产生厌恶、敌视以致形成双重人格。这些消极的性格特征,必将作用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下降。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良的影响不仅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逐步积累,愈演愈烈,引起更加严重的交往困难,甚至造成交往障碍。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精品教育文档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尔特认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只有死了亲人才能比父母离婚更痛苦,更损害身心。”当然,伤害的程度和伤害持续的时间和孩子的个性以及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有很大关系。但是,不管怎样,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受损相对普通家庭严重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特征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不及时纠正,必将造成恶性循环,阻碍他们的进步,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特别是父母和教师应尽的责任。
一、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据调查,73.5%的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特殊性,心理不够健康,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1.自卑。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觉得自己没有别的孩子幸福,因此,害怕与同学谈起自己的家庭,害怕与同学接触,自卑感很强。
2.敏感。因为心灵受过创伤,所以离异家庭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敏感,更脆弱,防御心理更强,他们就像小刺猬一样,浑身长满刺儿,别人稍有“冒犯”,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使他们不顾一切地用刺狠狠地扎人。
3.抑郁。很多孩子因父母离异而伤心痛苦,长时间闷闷不乐。
4.憎恨。有的学生对离异的父母充满憎恨,憎恨父母不顾及他们。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就会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的不满。
总之,离异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也为孩子的教育形成了很多障碍,怎样绕开不利因素,在现有家庭模式中找到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方呢?这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来寻求答案。
二、应采取的教育对策
1.加强家庭教育
(1)“夫妻离异,孩子无罪”。为了孩子心灵的健康发展,尽量避免“夫妻大战”,既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更不要拿孩子撒气。力求做到和平分手。
论文-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对策
第七届全国论文评奖
论文题目: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对策
单位: 天津市静海县杨成庄乡董庄窠小学**: ***
2014年5月13 日
第七届全国论文评奖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对策
天津市静海县杨成庄乡董庄窠小学马雪驰
内容摘要:离异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父母离异给子女都或多或少带来一定的伤害。离异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异后会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如:情绪情感障碍、适应性差、性格缺陷。要如何针对离异家庭的心理问题,进行切实可行的教育,从而将父母离异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也是摆在父母、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主要讲述了离异家庭子女的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开放,人们的平等自由的意识逐渐增强,再加上有的夫妻结婚的不慎重,造成离婚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升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容易给孩子造成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性格孤僻,交往能力差,精神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理想,适应能力低等问题。单亲家庭问题较多,不仅仅给家庭造成了不幸,对社会也造成了问题。所以对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研究对我们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都有着巨大的意义。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及家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保障离异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一、相关概念
1、单亲家庭
在《婚姻家庭大词典》中单亲家庭被解释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由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双方离异而成。
2、离异单亲家庭
原来的核心家庭,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形成的只有母亲或只有父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称为离异单亲家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离异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将从双亲的生活空间,被迫转入单亲生活空间。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离异家庭的子女常常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如孤独感、自卑感、恐惧感、抑郁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学校、社交以及家
庭方面的表现。以下是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1. 孤独感:离异家庭子女可能感到与其他家庭不同,甚至被孤立。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关爱。
对策:父母应该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情感需求,多陪伴孩子,
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自己的安慰与照顾。同时也可以组织孩子和
同龄人一起玩耍,帮助他们融入社交圈子。
2. 自卑感:由于离异带来的不稳定家庭环境,孩子可能会感到
自卑或者缺乏安全感。
对策: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和安全感。同时,父母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关心的行动,如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
意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的。
3. 恐惧感:离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生活质量受到威胁,不安全
或者不稳定。这种感觉可能会导致孩子过度担心未来。
对策:父母应该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安全和可靠的环境。他们应该告诉孩子,即使家庭形态发生改变,他们依然是被爱的。
4. 抑郁:离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情感上的压力,孩子们可能会
失去对生命的信心。
对策:父母应该积极探讨孩子心理问题,并支持他们积极面对问题。同时,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参加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向专业的医学人员求助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建议。
总之,离异家庭需要更多且更深入的关注。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安全和温暖的环境,帮助他们克服行为和心理问题。
浅议离异家庭孩子抑郁心理及疏导
浅议离异家庭孩子抑郁心理及疏导
摘要:现代家庭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
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场家庭“变革”中的受害者,他们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
抑郁心理,在问题幼年期,通过有效的疏导,可以帮助他们逐渐回归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离异抑郁疏导
离异家庭是指由父母的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在一
起时,往往表现出易怒、自卑等心理问题。现结合我平时的工作经历,简单地谈
一谈单亲家庭孩子抑郁心理的产生以及疏导的办法。
一、离异家庭孩子抑郁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离异家庭的孩子生活在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作为家庭不幸的见证者及
受害者,他们亲历了家庭的“风暴”,他们或目睹父母的争吵,或看到了父母的打斗,或感受过父母的冷战,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在一点一点地受着伤害,他
们开始谨小慎微,生怕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激起家庭的“斗争”。他们开始不敢或有
选择地与父亲、母亲进行交流,他们开始因为大人的错而默默流泪……在一系列“风暴”平息后,他们只能和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但从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我们知道,从孩子出生起,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是父亲和母亲的“合体”,其
心理依赖于双方,父母的离异对他们的心理而言无疑是一次“断臂”之痛,原有的
家庭平衡被打破,这一切都给他们幼小的心理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他们开始
变得敏感、焦虑、猜疑。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孩子的心理可能发展为一
种病态,其人格会出现扭曲,直接影响到其情感、意志的发展。
二、离异家庭孩子抑郁心理的常见表现
1.寂寞孤独型。
在父母离异后, 孩子首先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感受到寂寞孤独。这主要是因为
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对离婚现象存在一定的偏见,周遭的议论和评价都会在这些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反感。他们往往认为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是见不得人的,这用社会环境给予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暗示就成为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2.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性格养成的摇篮。父母早年离异,对子女在少儿时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温暖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是非观;相反,在破碎的家庭会使孩子形成扭曲人格和偏差的观念,消极的对待人生。
3.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实并不是所有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一些学生可能在逆境中直面人生,自强自立,但也有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父母离异,想法和行为也比较极端,受到生活的变化冲击,他们不善于调节和宣泄,大多选择消极的抵抗,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回避现实,认为人生没有美满和幸福可言,出现价值偏差。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教育方式
1.父母离异后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管子女,把孩子当成了乒乓球,有的还把孩子推给老人抚养。这种家庭往往使孩子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没有归属感。
2.有的家长虽然抚养孩子但责任心不强,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更谈不上家庭教育,这中家庭的孩子在校表现有行为自我、懒散,难于管教。
3.有的家长忙于生计,管理子女力不从心,也没有时间。这样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失,而忽视子女的心理需求和思想教育,这种家庭的孩子大骄横任性、自私自利。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心理问题分析
1、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深受创伤,导致过度的人际过敏,自尊心敏感脆弱,表现为自满而又自卑,心理又戒备,敏感又多疑;
2、由于家庭变故,导致性格孤僻,有强烈的被遗弃感。沉默寡言,行为独来独往,不合群;
3、突如其来的家庭变化使学生内心充满愤怒,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或反社会行为。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在行为上放荡不羁,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容易激怒、闯祸。
4、缺乏学习上的自信心,课堂上,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心事重重;学习很被动,作业、练习经常不完成甚至不做。
二、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角色的缺失,使学生缺失安全感,给成长带来了巨大困难,父母在身边,不仅给子女安全感,智慧和好奇心,而且使子女在竞争中能与人合作,充满信心,有战胜困难的意志与能力,而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深受创伤,残缺的爱使孩子面对危机时缺乏支持,甚至丧失战胜危机的勇气;
2、家庭教育失误,亲自沟通困难,使孩子情绪波动大,适应困难,孩子的负性情绪无法排遣和释放,经常感到孤独,缺乏支持,因冲动而陷入危机,一旦爆发出来就难以收拾。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
Wen ti yu dui ce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
父母离异对学生心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学生因家庭离异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提供帮助,使离异家庭学生摆脱心理阴影。
一、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缺乏面对生活的勇气
健全家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健全的家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能让学生面对生活的重重挑战时仍充满勇气。而离异家庭的学生的父母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学生从小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对生活始终存在惶恐,缺乏面对生活的勇气,并深陷其中。
抑郁且孤独
因家庭的破裂,学生无法成熟地调解自己的情绪,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学生采取的方式是”静置”。他们会一个人独自面对家庭离异的问题,一方面不接受家庭离异,另一方面也不将家庭离异的痛苦与旁人分享,对生活渐渐失去兴趣。他们被动地“独立”,难受无以言表,久而久之抑郁萦绕着他们,也因为长期不与让人接触,而缺少真正可以诉说或倾听的伙伴,孤独感油然而生。
懦弱胆小
在家庭最应该培养学生的勇气时,离异给了学生较大的打击,学生无法在该健全成长的阶段壮大自己勇敢生活的勇气,进而逃避现实,渐渐变得懦弱,变得更胆小,不敢向外界表明自己。
自卑
自卑是离异家庭学生普遍有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在心理上认为自己与旁人不同,将自己放在受社会歧视的位置,认为自己家庭离异,自己与常人不同,所以他们不敢与家庭幸福的学生接触,也不敢向旁人宣泄自己的情绪,导致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小,由于未与人接触,未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满足,他们越来越自卑。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家庭教育论文由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六个部分组成。正文包括:引论或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除注释可有可无,其他一律不能少)样文: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离异家庭的破碎,使家庭教育出现不少问题,孩子因此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现状及负面影响)研究离异家庭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分析孩子的心理问题,何将孩子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研究重要性)本文就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主要家庭因素、子女心理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以及家庭教育对策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简单介绍方法)以唤起人们的重视,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研究目的)关键词:离异家庭;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引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生命摇篮。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重要性)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大幅度上升。据国家民政部最新统计,2002年我国离婚对数达117.7万对,而2003年达133.1万对,比上年增加了15.4万对,增长率为13.2%;2004年我国离婚对数高达161.3万对,又比上年增加了28.2万对,增长率更高达21.2%。[1] (注释) 随着离婚数字的持续增长,父母离异、家庭破裂这一社会现象的日渐增多,离异家庭子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群体。(名词解释)这一特殊群体中,由于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他们的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比如情绪情感障碍、适应性差、性格缺陷、学习困难、社会性发展不良等。(负面影响,缺陷)如何将孩子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离异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研究重要性)因此,家长要从家庭的解体而导致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一角度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做)(第一部分:问题的表现)1.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表现(一级标题)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标签:离异家庭;心理问题;因素;社会;引导策略
离异家庭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特殊环境,较之正常家庭学生心理更加脆弱,更易出现偏差,重视和关心单亲家庭学生,依据客观性心理原则,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去分析解决其心理问题,实施恰当的教育措施和积极的引导,促进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1. 恐惧不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家庭,儿童在父母双亲的抚爱和教育下,能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童心的自然正常发展。但是由于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了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和不安,使孩子不信任他人,对外界环境感到害怕,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常陷入痛苦和极度烦恼之中,遇事胆小紧张,很难应付突发事件,不敢迎接挑战,无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的勇气。
2. 抑郁孤独。家庭的破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后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更为敏感脆弱,他们无法自我调节心理,不能适应家庭破裂的残酷现实,因而对周围的人和事失去兴趣,对任何东西都提不起精神,对未来悲观失望,整天闷闷不乐,不愿与人接触,对外界常有戒备和厌烦心理,他们把苦恼、不满、怨恨都深藏在内心,不愿向别人诉说,久而久之造成心理上的抑郁,性格上的孤僻。
3. 消极自卑。因父母的离异孩子感到羞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他人,特别是看到同龄孩子与父母亲热玩耍时,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导致自卑情结,进而在自我评价中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自卑懦弱,害羞忧伤。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极情绪体验的次数增加,孩子经常沉浸在忧伤、悲伤中,导致孩子交往能力下降,自卑感更强。
离异家庭学生易造成的不良性格和教育措施
一、离异家庭的孩子易形成的不良性格
(一)自卑
首先因为青少年尚不能确切的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这样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容易自卑。其次因为家庭的不完整,孩子总觉得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不如别人的,进而在自我评价中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孤僻
在人际交往中,怕被人轻视或排斥,所以对别人会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保护自己,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孤僻性格。
(三)、怯懦
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盼望孩子成材,显示自己教子有方,因而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让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四、(暴躁)
五、(焦虑)
焦虑是由于紧张不安、担心、忧郁等感觉所组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如紧张、不安、非常敏感、伤心压抑、不快乐等。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关系的紧张会导致孩子在发展中爱和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缺乏安全感。
二、易形成不良性格的家庭因素(此处不予以讨论故略)
(一)父母情感教育的缺失
(二)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1.溺爱型
父母觉得有愧与子女故有求必应,放低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舍不得批评。
2.放任型
溺爱的极端,就是对孩子漠不关心,无责任感。
3.专制型
父母把子女当成了以后生活的唯一,过分期望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包袱,和压力由于对孩子期望过大,望子成才心切,往往会导致教育子女的时候简单、粗暴和生硬,对孩子批评过多,控制过多,孩子容易出现情感障碍及逆反心理。(三)离异父母彼此不尊重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视点
·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
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中军(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关初级中学)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下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300)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然而,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离婚率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父母离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处理不好、引导不当,甚至会引发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在核心素养教育教学发展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要重点关注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发展情况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对学生心理展开调查,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出解决对策。
一、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养成。同时,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坚强后盾,也能够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重要的引导与支持。然而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畅,容易缺失父爱或者是母爱。有的父母在离异之后经常会诋毁对方。家长不合理的情感宣泄、不理性的处事行为,对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更甚,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导致孩子性格偏激等。同时,父母离异后,有些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新的生活环境需要学生重新适应。父母离异可能带来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双重不适应,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浅谈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实 践 与 探 索
212
INTELLIGENCE
浅谈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及其解决对策
重庆师范大学 党晓梅
摘 要:社会离婚率的提高致使离异家庭子女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造成了他们心理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所以,本文针对当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意见。
关键词:离异家庭子女 心理问题 对策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1、自卑
父母离异让孩子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缺失了很多父爱或者母爱,他们将自己视为社会的异类,认为父母的离婚是件羞耻的事,别人肯定会将这件事作为议论的笑柄。在这样的家庭情况下,孩子逐渐降低了自身的价值,认为无论何时何地自己都会低人一等。
2、孤僻
父母离异将孩子交给一方抚养,孩子就认为自己被家人抛弃了,甚至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也会遗弃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的远离让他们找不到倾诉苦恼和怨恨的地方,所以他们放弃与别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整天独守着自己心里的城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性格。
3、敌对
对家庭现状的不满,让离异家庭的子女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将这些长期在心理上积攒的压抑全部发泄出来,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满足。
4、厌学
家庭环境的剧变,让大部分孩子对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尤其在学习上出现的厌学情绪成为离异家庭子女的普遍特征,他们上课注意力分散,经常思想开小差或者做小动作,课外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有些学生还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
二、解决策略1、家庭方面(1)与孩子交流
在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单亲家庭的父母更应该体贴关心孩子,尽可能多抽时间和孩子相处,进行情感交流,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
曾有心理学家把家庭喻为"制造人格的工厂",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本身对子女的心理变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正由于不同的孩子长期生活在背景不同的家庭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心理状况。然而现在有着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以离婚来解决夫妻之间的各种问题,尽管这是一种解决的方法,但对他们的子女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大局部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会在父母分开之后产生不同,因而对这些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也自然不同,要想走进他们,教育他们,首先必须真正了解他们,因为家庭离异对学生心理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根据对所带班级离异家庭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发现离异家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状况及表现:
一、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有些生活在离异家庭里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无家可归”的,特别是离异后重组家庭,以为从此美满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的理想都成“泡沫”。于是内心十分苦闷、沮丧、悲观、情绪低落,没有了常态家庭学生的那份热情,丧失了一切信心。二、不思进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这种学生以放任自由的家庭为多。家庭发生变故后,一方面他觉得前途渺茫,学习上没有奋斗目标,丧失了上进心;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也不负责任,又不作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使这类学生纪律松懈、自由散漫,学习得过且过,成绩直线下降。
三、容易激动,想法偏激
离异家庭学生局部行为固执,不愿意别人劝说,对他人缺乏信任,防范心理特别严重,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时容易情绪激动,自以为是,过分敏感。
四、封闭自我,与班级同学交流过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论文由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六个部分组成。正文包括:引论或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除注释可有可无,其他一律不能少)
样文: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作者 ***
********
摘要:随着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离异家庭的破碎,使家庭教育出现不少问题,孩子因此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现状及负面影响)研究离异家庭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分析孩子的心理问题,何将孩子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研究重要性)本文就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主要家庭因素、子女心理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以及家庭教育对策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简单介绍方法)以唤起人们的重视,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研究目的)
关键词:离异家庭;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亲子关系
(引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生命摇篮。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重要性)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大幅度上升。据国家民政部最新统计,2002年我国离婚对数达117.7万对,而2003年达133.1万对,比上年增加了15.4万对,增长率为13.2%;2004年我国离婚对数高达161.3万对,又比上年增加了28.2万对,增长率更高达21.2%。[1] (注释) 随着离婚数字的持续增长,父母离异、家庭破裂这一社会现象的日渐增多,离异家庭子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群体。(名词解释)这一特殊群体中,由于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他们的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比如情绪情感障碍、适应性差、性格缺陷、学习困难、社会性发展不良等。(负面影响,缺陷)如何将孩子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离异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研究重要性)因此,家长要从家庭的解体而导致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一角度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做)
(第一部分:问题的表现)
1.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表现(一级标题)
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
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
的形成。在个性塑造上,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而离异家庭中的子女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庭环境的不良,容易使子女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消极心理,表现在性格、情感和行为上。(一级标题下的开篇语,对下面的二级标题起到引领作用。)
1.1恐惧不安(二级标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家庭,儿童在父母双亲的抚爱和教育下,能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童心的自然正常发展。(理论知识)而在离婚家庭里,有些父(母)毫无顾及地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使孩子安全感。有的因为憎恨另一方,也不让孩子与其见面。使孩子强烈地感到自己被亲人遗忘或被抛弃。有的父母因为婚姻失败,情绪消极,经常拿孩子当出气筒,使孩子时常受到惊吓,在恐惧中度日。(现实中状况及负面影响)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常会使孩子感情变得脆弱、经不起各种打击,做事容易畏首畏尾。(负面影响)
1.2消极自卑
因父母离异而产生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他人,容易导致自卑情结,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道路上再次经历挫折(如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家庭关系剧变等)时,则自卑情结很容易被重新唤起。若经常沉浸在这种自卑情结的痛苦之中,就会形成自卑性格。
1.3孤僻孤独
强烈的自卑感使离异家庭子女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当恐惧感超过亲近他人的欲望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为了避免孤独,他们往往在想像的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朋友”来,并把“他(她)”当成真实的朋友去对待。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的孩子,心中充满孤寂、愁苦与被遗弃的感觉,与外界环境就会越来越疏远。孩子将会形成不合群、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
1.4怯懦胆小
意志薄弱的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他们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孩子管教严格,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是担心自己使父亲或母亲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此外,同伴的讥笑和轻视,也会使离异家庭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表现出抑郁和退缩。
1.5态度粗暴
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子女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长此下去,就会形成
粗暴的性格。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及攻
击行为,易引起孩子对父母及社会的攻击和破坏,特别是那些父母另有新欢后被虐待、遗弃的子女更是如此,即所谓“暴力的结果必然产生暴力”。
1.6冷漠仇视
父母离婚后的孩子,面对着温暖家庭的解体,一时往往无法接受,心理很容易失去平衡,在家容易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在外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反社会倾向与对立情绪比较严重。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很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和仇视心理。这通常表现为:痛恨父母,对成年人怀有敌意,冷漠、偏激、不合作,不服管教,顶撞老师,对同伴有攻击性等不良的行为。
1.6适应困难
父母离异后,孩子很难适应家庭的这种突变,心理会处在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表现出极度的愤恨和绝望。有研究表明,家庭解体后,儿童都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心理适应期,一般要经过2~3年或3~5年的时间。这一心理适应期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愤怒、痛苦阶段;盲目乐观阶段;流动、出走阶段;终日忙碌、闭门不出阶段;渴望、思索阶段;获得新生阶段。[2](来源注释)(理论知识)如果承担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母),离异后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经常表现出对离异对方的忌恨、诅咒,情绪消沉、喜怒无常或借酒消愁等,那么他们的子女所遭受的心理折磨比夫妻当事人还要严重几倍。
1.7影响学业
由于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残缺,使孩子缺失父亲或母爱。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要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孩子的情绪受到挫折,使之无法安心学习或缺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父母本身的离异离异家庭一般学习条件也变得较差,家长多数无心管教子女,使孩子没有学习目标、人生理想,学习无人问津,学习成绩普遍受到影响。
1.8影响交友
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突出表现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上。他们行为表现的反应较为被动,包容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支配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引导自己,感情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特别是当他们产生自卑、孤独、压抑等消除情绪时,这种倾向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当然,当这种被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人际关系需求也会向主动方向转化,但这种转化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意向上,而不是那么强烈地表现在行动上。
(第二部分:问题产生的原因)
2.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级标题)
离异家庭子女的不良心理的形
成中,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家庭破碎。在这种“残缺型”的家庭中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在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级标题下的开篇语,对下面的二级标题起到引领作用。)
2.1家庭教育因素(二级标题)
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或问题家长。离异家庭是最容易产生问题的家庭。家长是教育的执行者,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孩子消极心理和不良性格最主要的因素。
2.1.1粗暴式的教育(三级标题)
有的离异家庭家长对子女要求过严,采用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由于婚姻的变故,情绪不稳定,性格扭曲,心理压抑.习惯把对夫(妻)的不满情绪迁怒于孩子,在孩子身上发泄,使孩子身心受到摧残。
2.1.2占有式的教育
有的家长因家庭破碎后,把所有的原因都推到对方身上,对孩子采取占有式的教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不允许对方及对方亲友看望孩子、接触孩子、关爱孩子,让孩子只存在一方的亲情,克制了孩子情感的正常发展。
2.1.3溺爱式的教育
有的家长为了弥补离婚后对子女造成的伤害,他们过分宠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孩子做错了事,大人不是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而是采取包庇的做法。过剩的亲情造成孩子任性、自私、娇气、 野蛮、粗暴等不良习气的滋生。
2.1.4放任式的教育
家长由于婚变,双方对孩子不闻不问。有的寄养在亲友家里,孩子经常看不到家长;有的和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无力抚养,有时遇到学习交费时,三方推诿,使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冷漠无情,看到别的孩子受到宠爱,异常失落;有的孩子在父母再婚家庭中受到虐待,在家没有温情,家长没有好脸色,导致他们很容易结交上一些坏人,沾染上恶习。
2.1.5严管式的教育
有的家长离婚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成材成人,为自己争口气,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孩子当作自己塑造的产品,使孩子成为自己愿望的实现者,使孩子小小年纪背负者沉重的负担,孩子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一旦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家长恨铁不成钢的一腔牢骚和委屈又都宣泄在孩子身上,使孩子的心理负担沉重,亲子关系紧张。当承受不起时,孩子会厌倦学习,厌倦生活,感到生活乏味。
(点评:这段是归类式的写法。学会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概括,是指导师有必要学会的能
力。)
2.2各种环境因素
2.2.1家庭环境剥
夺
这是造成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父母离异,家庭破碎,对孩子来说,不管是与生身父亲生活,还是与生身母亲生活,都是一种“部分家庭环境剥夺”,而“部分家庭环境剥夺”对子女心理发展所造成的有害影响,早被心理学家的实验所证实。当然,父母离异后各自重新组织的新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缺损,但从实质上看,尤其对已经懂事的孩子来说,其心目中业已存在的“部分家庭环境剥夺”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父母离异,对其子女的心理发展来说,难免产生负效应,只不过不同的对象程度不同而已。
家庭的不完整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在与同伴交往时感到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质量。在母亲抚养的家庭中,男孩失去了父亲角色的效仿榜样,也失去了 “父”的特殊的爱以及权威者、决策者角色的熏陶,造成男孩榜样的缺失和社会期望的矛盾,致使男孩产生比女孩更多的焦虑、依赖和反社会倾向。同时,父母离婚后.男孩失去了必要的男性教育内容, 也不利于他们发育和发展。
2.2.2学校环境影响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在学校往往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有助于恢复其受挫的情感。但在同学中则会有不同的看法,有关心和帮助,有鄙视和嘲笑,这些都会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
2.2.3社会舆论影响
社会上至今仍存在着陈腐的偏见,离婚往往不被人所理解,给离异家庭子女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愧,抬不起头来,有的先是张皇失措,继之便是悲观泄气,破罐破摔。
(家庭教育因素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法,详略得当,有主有次。)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的建议、对策)
3.离异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几点对策
家庭的不完整给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和抚养带来了种种困难。然而,由于血缘关系和养育监护教育的职责,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毕竟占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位置。离异后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情操、生活方式、与子女接触的多少、抚养和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产生良好适应及改变不适应的时间,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1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
离异家庭比一般的正常家庭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不健康,影响其良好性格的形成。所以,离异家庭的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要把教育好
子女当作重要的一项工程。特别是改变不当的教育观
念和做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使孩子的心灵少受到伤害,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等。这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1要加强思想认识
单亲家庭的家长应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如实地填写学校中各种表格,无需隐瞒,因为孩子永远是你们俩人的,这种亲子关系是永远不可改变的,要定期让对方见一见孩子,使孩子心目中树立起父(母)亲的活生生的形象,这样孩子会堂堂正正地站在人前,充满自信地和他人相处,因为他(她)拥有父母亲的爱。单亲家庭的家长千万不能把本应限制在夫妻之间的怨恨和愤怒扩散到孩子头上,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但依然爱着你,今后无论是谁和你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另一方不要你了。同时也不要因为夫妻已经离异而互相攻击对方,更不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信息的工具,这首先会伤害到孩子。父母应当多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3.1.2要充分给予爱抚
父母离异,反应在孩子的头脑中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要失去父亲或母亲。无论失去哪一方,孩子从感情上都不能接受。他既要父爱,也要母爱。因此,离婚后的父母无论内心多么恼怒,都不要把自己的怨恨撒在孩子身上,影响孩子的心灵。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努力控制消极的情绪,不要在子女面前流露自己对离异配偶的不满、愤怒和怨恨,千方百计为子女创设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也不能就此终结与子女在生活上、心理上的联系,应该通过各种适合的渠道和方式去沟通这种联系,使子女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与满足。
3.1.3要培养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百般照顾,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独立生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可要求孩子从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始,接着是学会做家务劳动。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还会有利于他们尽快地
成熟起来。如果因为是单冷冻,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
的成长不利。
3.1.4要理智地爱孩子
在离异家庭中,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着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其结果常常是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 。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要教子成材,必须爱得适度。爱要有利于洗刷孩子心灵上的污垢,而不能成为孩子滋生各种坏习惯的温床,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一定要坚持,不要屈服于孩子的眼泪和哭闹,使孩子学到生活的本领,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括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3.1.5要给予合理期望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失去配偶的家长,更是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的希望和未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势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让家长大失所望。
3.1.6多参加社会活动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和“孩子与孩子的关系”两个方面。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上,单亲子女,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子女,往往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和偏见,他们的性格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鼓励他(她)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逃避社会,主动与人交往,虚心向人家学习,养成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培养孩子社会性的有效的措施。让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相互交往中得到发展,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3.2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2.1家庭要与学校联手共进
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双方一起为孩子的教育创设良好的
环境。离异家庭的家长不管工作有多忙,都应抽出时间关心子女的情况,时常与学校联
系,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向学校反映其在家的表现情况,共同寻找帮助教育子女的方法。学校应经常了解单亲子女在家的表现、思想变化等情况,同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在学校中的表现,并向家长提供教育子女的建议和方法。
3.2.2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管理
家庭的离异和残缺使离异家庭孩子在性格、学习和社会适应性都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学校对他们的教育越重视,就越让他们感觉到学校的关心、爱护和温暖,就越有利于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重视这些儿童的教育,应指定专人或成立专门的学校机构专门加强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学校要建立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档案,为学校教育提供根据和参考,以便因材施教。
3.2.3教师要关心孩子的心理
教师要让离异家庭孩子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感觉到学校的温暖;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孩子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结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造就英才的心理基础。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不受家庭变故阴影的束缚,乐观向上,豁达开朗,自信自强,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注释:
【1】引自徐东.《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引自周晓兵.《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分析及教育导向》.《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3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朱丽娅.《离异家庭子女常见的心理特征和心理保健》.《河北精神卫生》.2002年第2期.
【3】王金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变化及其心理维护》.《天中学刊》.1998年第3期.
【4】卢文洁.《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探讨》.《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