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千亿城建资金哪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千亿城建资金哪里来

(2006-03-31 05:59:52)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溥黄宏

[核心提示]

3月10日召开的武汉市城建工作会透露,今年城建资金计划投入166亿元,但财政直接投入只有21亿元。

21亿如何能“拨”动166亿的项目?

在汉口台北路225号,有几间普普通通的办公室。这里是武汉城投资金管理中心,它掌管着武汉城市公共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所有资金。

这个弹丸之地,能担此重任吗?

未来5年,武汉千亿“美容”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这只蝴蝶便是饱享“九省通衢”美誉的大武汉。

近十几年来,历届市政府都在苦苦求索,怎样让这只曾经折翅的蝴蝶再次翩翩起舞,但每任市长不得不面对同样一道难题:钱从哪里来?

因为缺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策划的轨道项目,过了8年才得以开工;因为缺钱,1997年初提出的18条道路改造计划,次年才姗姗启动;因为缺钱,巧妇难为,2003年3月上任仅两个月的市长李宪生在北京“两会”上三次大声追问:“武汉在哪里?”

不少市民可能已经注意到,近几年,武汉犹如一匹矫健黑马,奔腾了起来,建设项目明显增多,大型公共设施次第开工,脏乱差的“老帽子”正在扔掉,不少游子回来后感叹“武汉变得越来越陌生”。

今年初,武汉市城投集团端出的一项宏伟计划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十一五”期间,江城用于城建的投资总额将达到973亿元。3月12日,出席全国“两会”的李宪生再次语惊四座:武汉要“四两拨千斤”,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面对近1000亿大投入,面对李宪生的豪气,这一次,轮到市民迷惑不解:武汉一下子哪来这么多钱了?

21亿投入欲撬动166亿工程

近几年来,武汉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快速增长,但政府“财库”几乎没有饱满过。

“money,money,money”,就像一首外文歌曲所唱的那样,武汉“脱胎换骨”如此需要资金扶助。(如下表所示)

3月10日召开的武汉市城建工作会透露,今年城建资金计划投入166亿元,但财政直接投入只有21亿元。“这是武汉城建史上,单年最大的财政投入”,建委对这个数字感到满意。

可是,21亿如何能“拨”动166亿的项目?

在汉口台北路225号5楼,有一家叫武汉城投资金管理中心的单位,它掌管着武汉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所有资金。

城投公司总经理彭俊的答案是:城投直接融资94.32亿元,利用外资5.85亿,各区自筹5.47亿,国债资金0.43亿,业主自筹7.66亿。还有像武汉新区、后湖片区改造等属封闭运行项目,筹资31.40亿。

就这样,166亿在分解中化为无形。

悲壮的资金管理“革命”

坐在城投中心一间普通办公室里,大到一座桥梁,小至一条街巷,铺建到了哪里,办公室“主管”张灼都能了然于胸。

“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可没这么简单。”张灼耸了耸眼镜,慢慢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程”。

长江二桥怎么建起来的?靠吸引外资。但外资不是招之即来的呀。怎么办?1997年,“抄袭”上海经验,成立城投集团,把武汉市的公共建设项目集中到一个篮子里。

这场“收堆儿”的改革,从诞生的那天起,争论就没停息过。一些部门叫嚷:“牛”了一个城投,我们都被“踩瘪”了。

2004年年初,各家银行异口同声地承诺“全力支持贷款”,到了4月份,上面突然宣布银根紧缩。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有关领导和部门措手不及。关于城投“夺权”的争论也戛然而止:城投都贷不到款,“散兵游勇”还管用?

市长专题会一场接一场召开。2005年2月,专题会开到第十一场的时候,李先生站了起来,一锤定音:只有将所有建设项目资金集中管理,才能催生放大效应,“四两拨千斤”。

一个多月后,“武汉城投资金管理中心”悄然落户台北路225号。

如果说城投成立被人称为“夺权”的话,这次则被视为“抢钱”。“用钱不方便”等各种非议从各个角落传来。但事实很快让杂音消逝。

尽管张灼的语言非常平和,但从他不断变换的表情可以看出,这场对武汉意义深远的“革命”,是何等必要,又是何等痛苦。

武汉城建的超级“操盘手”

集中管理,直接支付。简单8个字,实则不简单。

所谓集中管理,是将分散在市政、城管、水务、燃气、路桥等部门的150多亿元资产(净资产56亿元)集中起来,“打包”融资。然后改变将资金划到各个建设单位的做法,由中心审核各建设单位的报表后,将钱直接支付给施工单位和拆迁户。

这种新模式,使城建资金调配更“阳光”、减少了“跑冒滴漏”。

更具意义的是,这些钱由分散到集中,可按轻重缓急进行调配,产生第一次放大效应;用集中起来的钱作资本金所获得的贷款额度增多,又产生了第二次放大效应。张灼说,过去,城投一天到晚求银行,现在谁给我贷款,中心的资金就存哪家银行,两者处在对等位置,利益“捆绑”于一体。动辄上百亿的大蛋糕,还戴上了政府信用“安全帽”,还怕没人来抢吃!

通过这种方法,去年城投通过中心融资94.33亿元,超过城建投入总额的一半,并且“破天荒”地发行了10亿元企业债券,一面世,即被抢销一空。

作为武汉“美容”的参与者,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放对“集中管理,直接支付”的运营模式给予极高评价:全国首创,既节约建设资金,又提升了城建管理水平。去年该行对武汉发放贷款44亿元。

李丁在武昌区建设局工作过多年,在他眼里,“革命”后,资金拨付率和流转率明显提速,去年是该区资金到位最多、到位最快的一年。

武昌城建工程处的黄承杰说,直接支付能很快拿到工程款,工人积极性明显提高,去年底过春节时,该工程处没有发生一起因拖欠民工工资而扯皮的,这在多年来还是第一次。

据有关部门统计,资金中心建立以来,已有65家代建单位、170个建设项目和几十家施工企业来办理了结算手续,日均结算金额8000万元,成为武汉城建名副其实的超级“操盘手”。

举债之路能走多远

城建大张旗鼓,举债越来越多,会不会哪一天背不动了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