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资料

合集下载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后被沿用至今。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年龄的称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

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的年龄,同时也代表了其所处的社会地位、阶层、身份等信息。这些称谓随着时代的演变,已经逐渐消失了,但是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却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乳儿(出生-1岁)

乳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婴儿,这个称谓通常在婴儿一年以内使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子嗣,对乳儿的抚养和保护也是非常注重的。在唐代,还有专门的“乳媪”为宫廷中出生的皇子皇女

哺乳。

2、襁褓(1-3岁)

襁褓是指在婴儿会爬之前所使用的棉纱、米粉等制成的贴身衣物,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学会行走,所以衣物要够包裹。襁褓这个称谓也常常用来表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

3、学步(3-6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学步,开始懂得一些简单的语言和行为礼仪。在古代,这个时期被认为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4、童子(6-20岁)

童子是指从学步到成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礼仪等等,开始了解周围的世界和社会。同时,这个阶段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转变,成为了独立的个体。

5、少年(20-30岁)

少年是指从童子期走向成年之前的一个阶段。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开始了解社会,并且有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在这个时期内,需要通过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为将来的成年生活做好准备。

6、青年(30-50岁)

青年是指从成年到中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内,人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同时,在这个时期内也开始了解到自己的生命有限,开始关注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赤子

2、3岁的儿童:孩提

婴儿:黄口

幼年儿童:垂髫

男孩7岁:韶年、始龀

女孩7岁:髫年、始龀

8——14岁幼年泛称:总角

10岁:幼学

女孩12岁:金钗之年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女子13-14岁:豆蔻年华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

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

青少年:束发

15岁:志学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女子15岁:笄年、及笄

女子16岁:二八年华、碧玉年华

女子20岁:桃李年华

女子24岁:花信年华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

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

男孩13--15岁:舞勺之年《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男子15-20岁: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男子20岁: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加冠、及冠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

女子30岁:徐娘半老故事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故

事。徐昭佩的入宫属于政治联姻,一直与丈夫萧绎不和。甚至萧绎即位为梁元帝,亦不愿立徐氏为皇后,后位一直空着,徐氏只从王妃晋为皇妃。后来徐氏私通朝臣暨季江,暨季江称她“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故后世以“徐娘半老”来形容中年妇女风韵犹存。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半百、知天命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0岁:襁褓,2到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女孩12岁:豆蔻年华,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13到15岁:舞勺之年,15到20:舞象之年。

女孩20岁:桃李年华,男孩20岁:弱冠,女孩24岁:花信年华,女孩30岁:半老徐娘,男孩30岁:而立之年,男孩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60岁:花甲之年,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人年龄的称谓由来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天。小孩生下三天后,请客人来吃汤饼庆祝,称之为汤饼会。

襁褓:本来是初生婴儿所用的布包和小被,指婴儿时期。

周晬:小儿出生满一周岁。袁枚祭妹文: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歳时举行抓周礼,长辈将各式用品像书籍、笔墨纸砚、钱币、玩具等各种物品摆在孩子面前,让幼儿随意抓取,由此来推测孩子的未来。

垂髫:古代儿童头发下垂不束发,因此垂髫指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鬻子:指稚子。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 • • • • •
• • •
补充“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齿龀(chèn):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聘聘袅袅十三余,豆 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jī] :女子十五岁 束发,成童:男子十五岁 冠,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
• • • • • • •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命,半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指高寿,八九十岁。 人瑞、期颐:百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李商隐
孩提:2-3岁。《孟子· 尽心上》:
“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 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 也。”亦作“孩抱”。

孟子
3.童年时期 龆龀(tiáochèn条趁):7-8岁。 1、龆与龀,均谓儿童换齿,即脱去乳 齿,长出恒齿。 借指童年。齠,通 “ 髫 ”。唐 白居易 《欢儿戏》诗: “齠齓七八岁,綺紈三四儿。”

孔子
幼学:10岁。
1. 《礼记· 曲礼上》:“人生十年曰 幼,学。”郑玄 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 称十岁为“幼学之年”。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宋 陆游 《杨夫人墓志铭》:“二子未从外塾,而 於幼学之事,各已通贯精习,卓然为奇童矣。”
陆游

总角:借指童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
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垂髫( tiáo条):借指童年。古时儿 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 指童年或儿童。又称髫年、髫岁、髫 龄等。
艾耆:五六十岁,也称耆艾。 耆老:泛指六七十岁。又称老耆。 耄耋:泛指八九十岁。 耋期:八十至百岁的高龄。 耆耄:泛指60岁以上的老人。 知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

命。”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才认识天命。又称 知命之年。 花甲:指60岁。花甲本指六十甲子,以天干地支 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又称花甲之年。 耳顺:指60岁。 从心:指70岁。 古稀:指70岁。语本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 稀”。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亦作“孩抱”,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

可提抱者也。”

4.龆龀:(tiắo chẻn)儿童换齿。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12.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

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4.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9.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

一、不满周岁:襁褓;

二、2至3岁:孩提;

三、女孩7岁:髫年

四、男孩8岁:龆年;

五、幼年统称: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成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

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六、10岁以下:黄口;

七、女孩12岁:金钗之年;

八、女孩13、14岁: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

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多为“豆蔻年华”);

九、13至15岁:舞勺之年;

十、女孩15岁:及笄之年;

十一、女孩15至20岁:舞象之年;

十二、女孩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十三、女性20岁:桃李年华;

十四、男性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十五、女性24岁:花信年华;

十六、出嫁:摽梅之年(标梅之年);

十七、30岁:而立之年(而立,立身、立志之意);

十八、40岁:不惑之年(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十九、50岁:知命之年(知命,知天命之意);

二十、60岁: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二十一、70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政之年;

二十二、80-90岁: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二十三、100岁:期颐之年。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在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相应的称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2.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3.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4.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5. 九龄:9岁。

6. 黄口:10岁以下。

7.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8.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9.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0.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11.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12.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13. 二八:为16岁。

14.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5. 加冠:指男子20岁。

16.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7.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8.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9. 始室:30岁。

20.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21. 艾:50岁。

22. 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23. 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以上是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年龄人的不同看法和期望。

古代中国对不同年龄段男女的称谓

古代中国对不同年龄段男女的称谓

古代中国对不同年龄段男女的称谓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成年前:

零岁----度

指婴儿出生三日----汤饼之期

不满周年----赤子、襁褓

一岁----牙牙

两三岁----孩提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儿童九岁----九龄、指数之年、数数之年

十岁以下----黄口

十岁----幼学、外傅之年

十二岁(女)----金钗之年

十三岁(女)----豆蔻年华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总角

十三岁至十五岁----少年舞勺之年、舞夕之年

男子十五岁----志学之年、束发

十五岁至二十岁----少年舞象之年

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成童

成年后:

结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加冠”、“加笄”。十五岁(女)----及笄之年

十六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一般形容女子)

二十岁(女)----桃李年华

二十四岁(女)----花信年华

三十岁(女)----半老徐娘

二十岁----弱冠

三十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

四十岁----不惑之年、强任之年

五十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五十四岁----六九年

六十岁----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耆[qí]艾

七十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八十岁----杖朝之年、朝枝之年

八十岁至九十岁----耄耋之年

九十岁----鲐背之年

一百岁----期颐之年

寿辰: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伞寿:八十八岁

白寿:九十九岁

上寿:一百岁。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的年龄称谓1

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古代的年龄称谓2

1.初度: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

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0岁:天命——指男子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古代称呼一览表

古代称呼一览表

古代称呼一览表

一、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二、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史上最齐全的古代年龄称谓

史上最齐全的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文章来自:/
原文地址:/wxcs/32654.ht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15(男)
束发、成童、志学
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13
15-20(男)
舞象之年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黄口
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
12岁(女)
金钗之年
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8
13岁(女)
豆蔻年华
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
23
50岁
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半百即50,人人皆知,但多指岁数,如年已半百,年近半百等。50岁又称“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50岁又称“知命”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知命指认识天命,按现在的说法,应为认识自然的法则。
20
30岁(男)
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
30岁称“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21
30(女)
半老徐娘
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22
40岁(男)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
喜寿
因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字组成,所以这么称呼。
31
80岁
望八、杖朝之年
韩愈《司业文》:“逾七望八,年熟非翁,在君无憾,我竟不充。”80岁还称为“杖朝”。语出《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意谓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后来就把“杖朝”用作八十岁的代称。
32
88岁
米寿
因米字可以分为八十八三个字,所以称八十八为米寿。
语出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29
71岁
开八
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30
77岁
耳顺: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杖乡:意思是六十岁可以拄行走于乡里。
26
61岁
开七、华甲
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61岁为“华甲”。
27
64岁
破瓜
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为64岁的代称。
28
7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4
8岁
童龀[chèn]、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5
9岁
九龄
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
6
10岁
鎷ㄥ洖序号
年龄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古代称谓、称呼
解释及出处
备注
1
0-1岁
孩提、襁褓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
2-3岁
孩提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
7岁(女)
髫(tiaoˊ)年
幼童时期。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18
24岁(女)
花信年华
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9
至婚嫁年龄(女)
摽梅之年
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16
20岁(男)
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男子20岁称“弱冠”。典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
17
20岁(女)
桃李年华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9
13-15岁(男)
舞勺之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0
14岁(女)
“二七”之年
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1
15岁(女)
及笄或笄年
“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4
16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5
18岁(女)
“二九”
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24
51岁
“开六”
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25
6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6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