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开题报告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4)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4)四、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成因李商隐爱情诗歌立意高超,寄托深远,他人望尘莫及,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作为封建晚唐社会,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
特别是朋党之争,使当时的很多才子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
而李商隐,作为这时代的读书人,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诓世报国,但本身却陷入牛、李两党的旋涡,屡遭不幸,在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所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
在创作风格上,李商隐力求克服前代诗人过于平直,不够凝练,缺乏艺术情韵的短处,刻意追求诗歌朦胧含蓄的审美情趣,形成独特的意境,提高诗歌的艺术韵味。
在具体诗篇中,往往表现为意境曲折,扑塑迷离,主题深远,显而不露。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面对仕途、爱情、名利总是十分矛盾而难以偏舍,性格又有些软弱不争,难以作出杀伐决断,这种性格使得李商隐容易沉迷于爱情,在爱情的巢垒里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但这样又使得其无法展示才华,于是李商隐深感人生的难苦,“古来才命两相妨”,他总是处于迷茫、矛盾、痛苦中,李诗中给人的感受也是迷惑不清的,“迷”的成分十分重。
从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爱情是十分崇尚、珍重的,诗中的哀婉、凄怨的风格很可能是作者对于爱情的体悟与痴迷。
尤其是一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现了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再加上忧郁的感情基调,飘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诗是痛苦之后的沉淀。
在当时,文人才子受封建礼教禁,但也是不自觉的。
人们追求幸福和自由是矛盾、痛苦的,这种痛苦对于他们也是迷茫的,该诗给人也是一种迷茫的感受。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追求自由、爱情、幸福时也有一种犯罪感,对于封建礼教叛逆的犯罪感。
当不敢或不能追求时,他们又是痛苦的,所以感情丰富的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与痛苦之中。
在这种矛盾和痛苦之中,人们往往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无奈。
“迷”与“幻”——李商隐诗歌特质探析的开题报告

“迷”与“幻”——李商隐诗歌特质探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唐代诗人李商隐为 late tang 时期诗歌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涉及政治、爱情、哲理、景物等多个方面,风格多变、形式多样,为唐代诗歌中的佳品。
近年来,研究学者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逐渐深入,而其中对其特质的探讨与研究尚不充分。
本文试图从李商隐诗歌中“迷”与“幻”的主题入手,探讨其在诗歌中的表现特点及意义。
二、研究意义
李商隐诗歌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其诗歌主题涉及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等方面。
研究其诗歌特质有助于深入了解其个人生活与思想性格,并可对当今文学创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三、研究内容
1. “迷”与“幻”概述
2. 李商隐诗歌中“迷”的表现特点及意义
3. 李商隐诗歌中“幻”的表现特点及意义
4. 两者的关系与文学意义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从李商隐诗歌的语言、形式、内涵等方面入手,探讨其“迷”与“幻”的表现及意义,并结合其他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进行比较与分析。
五、预期结果
通过研究,本文预期能够深刻揭示李商隐诗歌“迷”与“幻”主题的特点,并对其个人生活与时代精神作出相应解释与阐释,进一步拓展对其诗歌艺术特质的认识。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文学中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象征性,这些特点被称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朦胧美是一种文学风格,它强调意象和感觉的模糊性,使读者感到诗歌中的意义和美感是模糊而不清晰的。
李商隐的诗歌中常常有一些隐喻和暗示,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理解诗句中的隐含意义。
例如,李商隐的《锦瑟》中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种感情只能在回忆中留存,现在已经失去了。
但是,诗句中的“追忆”和“惘然”都是比喻,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
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常常有一些模糊的场景和情境,这些模糊的元素为诗歌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和诗意。
例如,《夜雨寄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是一种模糊的场景,读者需要通过想象力去构建这个场景的细节和氛围。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朦胧美表现方式是通过音韵和语言的美感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例如,《锦瑟》中的“清商遥记何年了,笙簧发声已三更”就是一种美妙的音韵表现,读者可以感受到音韵之美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中的朦胧美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它强调意象和感觉的模糊性,使读者感到诗歌中的意义和美感是模糊而不清晰的。
这种朦胧美为李商隐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诗意,成为他
的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作者陈珍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 1成绩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职称职务邮编 450044联系电话完成时间 2012年9月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陈珍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一位诗人,其诗通过比兴、象征、隐喻、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诗风。
他灵动的笔触勾画出了一种意趣横生的朦胧之美,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上再创造的余地,他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成因;影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
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已达到了顶峰,到了中晚唐时期鲜少有人超越,取得世人认可的成绩。
晚唐诗坛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落景象,诗歌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但李商隐却在充分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
从而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及晚唐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是含蓄婉转,寄托深远,静谧深邃,耐人寻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同时,李商隐的诗歌也是历来学者和专家评品争论的焦点。
戴叔伦曾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至于眉睫之前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在诗歌领域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朦胧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唤起读者丰富多彩的想象。
朦胧诗朦胧多义,旨蕴丰富,很多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处于可解不可解的交界处,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无限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则是公认苦调情深、晦涩多义的朦胧美的代表,金人元好问曾无限感慨地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论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 (2)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摘要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把表现朦胧的美感当作自己的创作追求,这在我国文学上史上是罕见的。
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的论诗者对李商隐这些“深情绵邈”、“隐词诡寄”、“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爱情诗,历来众说纷纭,争讼不息。
有人斥责,贬之为“绮才绝骨”;有人赞赏,认为其爱情诗“但觉情味有余,无所谓语工而意不及者”,还将其诗奉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的神妙境界;也有人感慨,发出“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
对于这些大相径庭的评价,我们不能肓目赞同或一味反对,而应当对朦胧美这一审美形态时行具体分析,区分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劣,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朦胧美是和清晰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
我们知道,诗人用清晰的形象反映现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它的题旨十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如白居易的诗歌,就明朗晓畅,平易近人。
还“首章标其旨,卒章显其志”。
唯恐读者不明白,把创作意图说得清清楚楚。
但是,过于清楚了,使人一眼就能看穿,毫无回味的余地,缺乏了含蓄蕴藉的美感,这是诗歌之大弊。
因此,人们常常更愿意去追求一种朦胧的美感,在某种情况下,朦胧比清晰更美,这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关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障隔,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会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色开题报告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色开题报告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编号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2021年12月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一、研究对象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李商隐以其鲜明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自成流派。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600多首诗歌中,无题诗是他艺术成就的结晶。
对其无题诗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
鉴于此,本文从美学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进行分析。
二、选题意义(一)理论意义纵观以往学术界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研究,依然有不足之处。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学者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研究很少。
七十年代以后,李商隐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开花的新时期,然而,对无题诗的美学价值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笔者将力求从美学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希望对李商隐无题诗美学价值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二)实践意义近些年来,李商隐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引人注目的实绩,对于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使李商隐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其真实面目,得到了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丰富了文学史。
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李商隐研究的实践带来对古典文学研究在观念和方法的启发和思考。
笔者通过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探究,目的是为了能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李商隐诗歌的意境美,希望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的意境美。
文献综述: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著名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他的爱情诗、政治诗2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他的“无题”诗更具特色,不但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一直是学术界热衷探讨的课题。
本文从无题诗范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成就以及《锦瑟》研究四个方面对李商隐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一、无题题诗范围李商隐诗集中标明“无题”的诗,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中有十六首,冯浩《玉溪生诗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中有十五首,其他注本大致相同。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朦胧美而著称。
本文将从诗歌意境、语言表现、形式结构等方面探讨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首先,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常常是含蓄、暧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
比如《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仅仅是描述了离别时的情感,但却蕴含了春花凋落、生命短暂等意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朦胧感。
其次,李商隐的语言表达常常是模糊、暗示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神秘的美感。
比如《夜雨寄北》中的“红烛背飞蛾,白纱招落梅”,借用了飞蛾、落梅等意象之间的联想,创造出了一种模糊的、充满神秘感的诗境。
最后,李商隐的诗歌形式也常常是朦胧的,比如他善于运用典故、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结构和意义都更加含蓄、暗示。
比如《锦瑟》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借用了锦瑟和帝王失意的典故,通过寥寥数语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和思考。
综上所述,李商隐诗的朦胧美主要体现在意境、语言表达、形式结构等方面,给人一种模糊而神秘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表现出了李商隐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唐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报告人:***
一.论文名称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二.选题依据
随着文学元素越来越多元化,文学发展的趋势越来越个性化。
在多元化社会意识潮流的迅猛发展的时代,诉求一个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文化主流的前进方向,而作为文化先锋——是个不可避免的受到重视,其作用和价值在历史性和时代行的双重方面非常突出。
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美学分析,为诗歌鉴赏打开新的突破口,探索诗歌教学的新视点。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以缠绵悱恻、凄婉悠长为首要特征,完全不同于豪放飘逸、刚烈壮阔的盛唐气象。
然而这种柔韧的美比刚烈之美更为幽深,更富于美学内涵。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他的诗歌代表了古典诗歌朦胧美的最高水平。
三.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1)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把它概括为“凄艳浑融”,说“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2)汤春华在《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中对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从意象、词语、章法上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意境朦胧迷幻, 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3)崔其征在《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中主要论述李商隐诗歌朦胧性的成因和文本表现特征,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朦胧性诗歌产生的历史土壤和个性因素;朦胧性诗歌的构成基因;朦胧性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扑朔迷离的诗境。
四.研究意义
朦胧美是一种深层的美感形态,超越了具体的语言、艺术层面,融合了象和境的特征,具有广阔的容量和深邃的内涵。
以朦胧美为切入点分析诗歌,一方面,可以品味出诗歌柔韧中的刚烈和持久隽永的美;另一方面,可以使诗歌有更多的视点,能深入挖掘诗歌的内蕴,能更细致地品味诗歌的语言、构思、主题等方面的特征。
审美是诗歌鉴赏的最终归宿,赏析诗歌的朦胧美符合审美教育的目的。
五.研究方法
文献法
六.论文结构
(一)题目: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二)摘要
(三)关键词
(四)正文
从李商隐的生平背景探讨其诗歌朦胧美的成因,分析其艺术构成,并简单阐述对其后诗歌的重要影响。
1.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形成原因
(1)家道衰落的童年生活形成了多疑敏感的性格。
(2)坎坷曲折的幕僚经历铸就了欲说不能的诗风。
(3)聚少离多的爱情生涯凝练了婉转绮丽的情愫。
2.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艺术风格
3.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深远影响
七.撰写计划
开题报告:12月28号—12月2号
论文撰写与提交:12月5号—1月6号
特此报告请王老师批评指正
2011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