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遗址景区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
长江中游最早命名的原始文化——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遗址位于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和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是以屈家岭遗址点为核心的大型遗址群,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聚落遗址,距今约4600—5300年之间。
自1954年被发现以来,发掘面积约1045平方米(部分遗层堆积厚3米以上)。
1956年第二次发掘后成为“屈家岭文化”命名地遗址。
国务院于1988年公布屈家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总面积约1205公顷,其中遗址保护范围约28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约921公顷。
国家文物局在“十一五”期间将屈家岭遗址列入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项目之一。
屈家岭遗址位于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遗址在两条河的汇合处,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这为发展原始农业、畜牧业,以及从事辅助性的渔猎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屈家岭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防织品、磨制石器和炭化稻谷等。
陶器以生活用具为主,个别为生产工具。
其种类有鼎、甑、壶、碗、罐、盆、纺轮等。
屈家岭出土的陶器代表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陶器形状一般都做得十分规则,胎壁也很均匀。
有些杯和碗,胎壁薄如蛋壳,需要很高的技术才能成型和烧制出来。
纺轮,是纺织工具,出土数量大,花纹形式丰富多彩,别具一格,以陶色而言,有黑、灰、红、黄、黑褐和红褐色等;以花纹图案而言,有直线横竖垂直四分纹、弧线横竖垂直五分纹、漩涡纹、麻点对三角纹、蝌蚪纹、十字含麻点四分纹、同心弧线纹等。
它们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纺织工具,而且是反映原始人类审美情趣的工艺品。
磨制石器均为生产工具。
其种类以斧、锛为主,兼有凿、铲、镰刀、钻等。
其中斧、锛、铲、镰是农具,凿、钻是手工工具,镟是狩猎器具。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反映了原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956年发掘屈家岭遗址时,在8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一片面积约500平方米,体积约200立方米的红烧土遗迹。
红烧土中,包含了大量的稻壳,密结成层。
从稃毛、粒形和标本测定来看,这些谷粒当属于粳稻,而且是比较大粒的粳稻品种,与今天栽培的粳型品种最为相近。
这也说明,距今约三四千年前,在这个大平原上已开始普遍种植水稻。
屈家岭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使屈家岭文化,成为长江中游最早命名的原始文化。
屈家岭文化得名于50年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京山屈家岭》一书首次提出。
书中指出:‚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遗物,具备了较多的特有的文化特征,应属于已发现的新的一个文化系统,因此我们它命名为‘屈家岭文化’。
‛由此,屈家岭文化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公认,并编入多种教科书。
据统计,在长江中游,已发现屈家岭文化遗址近千处。
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北部到达河南方城一带,南部到达洞庭湖,西部到达西陵峡,东部到达武汉、黄陂一带。
遗址公园鸟瞰图
遗址文化博物馆鸟瞰图
遗址公园结构规划图
屈家岭遗址石碑
彩陶纺轮
红烧土块(稻谷碳化物)
石斧
陶豆
刻划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