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科学资料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2.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等装上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3.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或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4.近视眼镜不是凸透镜,不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老花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第二课怎样放的更大1.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2.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3.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及作用4.电子显微镜可以把图像放大到200万倍,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病毒。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2.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触角形状:蝗虫、蟋蟀——丝状,蝴蝶——棒状,蚕蛾——羽毛状,蚂蚁——膝状,天牛——鞭状。
3.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4.蝇的眼睛有许多小眼睛组成,这样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的物体。
5.受蝴蝶鳞片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温控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随着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
6.使用显微镜方法步骤概括起来是:(1)(安放);(2)在低倍镜下(对光)(3)抬高镜筒,(上片);(4)(调焦)看物镜,降低镜筒;看目镜,慢慢抬升镜筒直至能看清标本为止;(5)(观察)。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观察世界一、科学的本质和方法1.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本质。
2. 科学的方法有哪些?-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和推理等环节。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最终总结出规律或者原理。
二、科学观察的基本技能1. 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科学家为了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而运用感官器官和科学仪器对自然现象进行有目的的感性认识的过程。
2. 科学观察中需要注意什么?-科学观察需要注意客观性、系统性、满意性和准确性。
观察者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带有主观偏见,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
3. 如何进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要根据观察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观察场所,学会使用科学仪器,灵活使用各种观察方法,以达到准确观察的目的。
三、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1. 什么是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验证假设和验证规律的过程。
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变量的方法,考察自然现象的规律和本质。
2.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科学实验需要具备严密的实验设计、准确的数据记录、有力的实验展示和实验结论等,需保证实验能够被他人重复和验证。
3. 如何设计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设计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考虑实验的目的和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合理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
结语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科学本质和方法的认识,学会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去观察、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不断进步。
在科学的探索过程中,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复习1.水在自然界中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态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冰水混合在一起,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4.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5.盛冰的玻璃杯外壁有水珠的原因: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得杯壁,凝结成看得见的小水滴。
(冰棍的包装纸上的水珠,同理)6.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7.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有风吹时,水蒸发得越快。
8.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冰的温度上升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
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也就是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9.水咋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10.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1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1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1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肥皂、蜂蜜、洗手液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
沙、面粉、食用油、石头、塑料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1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小学六年级上课科学第一单元必背重点知识梳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必背重点知识梳理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x(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科学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1.像粉笔、水一样。
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2.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充气床等3.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 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4.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5.17 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
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6.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 升空气的质量约为 1.29 克,相当于 3 枚回形针的质量。
(“克”是质量单位,可用字母“g”表示)7.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8.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热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9.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10.生活中扇扇子、用吹风机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都可以制造风。
11.空调制冷时出风口朝上,空调制热时出风口朝下。
将纸巾揉成团放到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槽中,纸巾没有被浸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水接触不到纸巾。
将气球放在塑料瓶中,并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这是因为瓶子中的空气占据空间。
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
将针筒口顶住橡皮。
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后,活塞会回弹,这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将冷集气瓶放在有烟的热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热集气瓶里的烟随着热空气上升到冷集气瓶中,冷集气瓶中的冷空气向下流动,这样循环流动,烟便充满两个瓶子;将有烟的热集气瓶放在冷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由于热空气不能向下流动,冷空气不能向上流动,烟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入下方的冷集气瓶。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水蒸气是气态,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肉眼看不到,摸不到,重量比较轻,并且可以被压缩,没有固定的体积。
3.水雾是液态,是由无数的小液滴组成的,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可以触摸到,重量比水蒸气重,且不能被压缩,有固定的体积。
4.水和水蒸气它们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并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物质,都占据了空间,有一定的重量。
5.水每时每刻都在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水的蒸发。
水蒸发时会吸热。
不同的液体蒸发的速度不一样。
6.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7.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8.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9.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100℃开始沸腾逐渐汽化,水沸腾后的变化是从液态变成气态,变化属于汽化现象。
10.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11.水在0℃时会结冰,从液态变为了固态。
水在变成冰的过程中,温度会下降,速胀大。
12.酒精灯使用时,要注意加热时要用外焰,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
13.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14.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15.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16.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17.测量水温的要注意:(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18.水和冰都是由同一种物质h2o组成,都是无色无味的物体。
19.水和冰的存在的形态不同,水是液态,而冰是固态,密度不同,水是1g/cm3,冰是0.9g/cm。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教科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的产生:由振动而产生。
敲击的力越大,振幅(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
敲击的力越小,振幅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人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2、声音的传播: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
传播媒介: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3、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快到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液体> 气体。
4、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由外到内):外耳(耳廓、外耳道):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递声音到鼓膜。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膜(薄且有弹性)将声音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内耳(耳蜗、听觉神经):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5、耳朵如何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清-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6、声音的强弱可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幅越大,声音越强。
物体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口诀:音量大对强,小对弱。
7、声音的高低可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幅越快,声音越高。
物体振幅越慢,声音越低。
口诀:音高快对高,慢对低。
8、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状态有关。
9、同一把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伸出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物体的长短,长低,短高)10、不同粗细的弦,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细,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物体的粗细,粗低,细高)11、同一根弦,弦越松,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紧,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松紧状态,松低,紧高)12、相同的碗里装入不同量的水,用小锤敲击碗时,可发出不同的音调,发声体主要是碗,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依次降低。
水量:由少至多音调:由高至低13、过强或过高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
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和概念。
在四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生物、物理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单元的重点将放在生物学,我们将探索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植物是地球上最基础的生命形式之一。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得能量,并使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植物的结构可以分为根、茎和叶三个主要部分。
1. 根根是植物的主要结构,它负责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根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适应了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
有些根长得像胡萝卜一样粗短,叫做块根,它们能更好地贮存养分。
而有些根延伸到很远的地下,叫做深根,它们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
2. 茎茎连接了根和叶,它们让水分和养分从根部输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茎的形状和结构也各不相同。
有些植物的茎叫做直立茎,它们能使植物直立并支撑住树枝和叶子。
还有些植物的茎叫做匍匐茎,它们能在地面上爬行,扩大植物的空间。
3. 叶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是植物体中最广泛分布的部位。
叶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植物所需的化学能量。
叶一般都很薄,这是为了能更好地吸收光线。
叶子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的叶子大而宽,有的叶子小而尖。
二、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植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几个植物的应用示例:1. 食物植物为我们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等。
这些植物产生营养丰富的果实和种子,为我们提供能量和所需的维生素。
2. 氧气产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我们提供了呼吸所需的氧气。
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与我们进行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3. 药物许多药草和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它们能够治疗一些疾病和缓解不适。
例如,薄荷能够缓解肚子痛,而芦荟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烧伤。
4. 装饰和美化许多植物被用来当作装饰品,例如鲜花和室内盆栽。
它们能够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增添美感和活力。
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在科学第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本单元的内容将包括物质和能量、科学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一、物质和能量1. 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特性。
物质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类。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它们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组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但它们依然保留各自的特性。
2. 物质的物态变化物质可以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的形态存在,并且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进行相互转变,如固液相变、液气相变等。
3. 能量的基本理论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能力,它包括机械能、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等。
能量有转化和守恒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二、科学方法1. 科学的本质和特点科学是一种以观察、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其本质是追求真理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规律。
科学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系统性、临时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
2. 科学研究的步骤科学研究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和提出问题、假设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套系统的程序被称为科学方法,它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3. 科学研究的原则科学研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客观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质疑性原则等。
这些原则保证了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1. 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如随机性原则、对照性原则、重复性原则等。
这些原则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2.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进行实验时,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
数据的采集方法可以包括观察、测量、实验等,而数据的处理包括整理、归纳、分析等步骤。
3. 实验结果的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并验证原假设。
以上就是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涉及物质和能量、科学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它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科学建立了基础。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八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的归纳总结如下:一、水的组成1. 水的存在形式:固体、液体和气体。
2. 水的组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 水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
二、水的性质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有一定体积、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2. 化学性质:在一定条件下,水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三、水的污染1. 污染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2. 污染物质: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
3. 危害: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
四、水的净化1.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取水、加絮凝剂(使悬浮颗粒聚集而沉降)、加消毒剂(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通入氯气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杀死水中的寄生虫和病原体)、沉淀、过滤、通入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通入液氯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杀死水中的寄生虫和病原体)、输送到用户家中。
2. 家庭净水方法:使用明矾或活性炭进行净水,使用过滤器进行过滤。
五、溶液的概念和特征1. 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六、溶液的形成1.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2.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3. 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组成了溶液。
4. 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溶解热: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溶质的分散和溶剂的收缩,可能会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这种现象叫做溶解热。
5.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6. 溶质的质量分数= \frac{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0\%。
五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一单元
五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一单元
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
①正在发光;②自身发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 光沿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会产生影子或日食、月食等现象。
2. 光速: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但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约为每秒30万千米。
第3课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是指反射光有确定方向的反射;漫反射是指反射光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反射。
第4课光的色散
1.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2. 复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3. 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色光。
4. 光的混合: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可以得到新的色光。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放大镜。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3.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 昆虫在放大镜下能展现出奇特的身体构造,比如:蝇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2. 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3.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 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 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
3. 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四、怎样放得更大。
1. 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2. 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 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反光镜等。
2.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形态多样。
2.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1.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2. 常见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八、微小世界和我们。
1. 人类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
2. 人们还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3. 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发现和了解了许多微小的生物和物质结构。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有很多,下面详细介绍一下:1.太阳系和星球在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和海王星。
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行星围绕太阳旋转。
星球是太阳系中没有光的天体,比如地球。
2.月球和地球的运动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每个月围绕地球旋转一圈,同时也围绕太阳运行。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这就是一天的时间。
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需要365天,这就是一年的时间。
3.星星和恒星星星是我们夜晚能够看到的亮光点,有些星星围绕着地球运动。
恒星是在夜晚看不到的亮点,它们比星星亮很多。
恒星发出来的光是自己发光,而星星是反射太阳光。
太阳也是一颗恒星。
4.大气层和气象现象大气层是地球周围的一层气体,它包括了对我们而言的重要气体,如氧气,氮气等。
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通过水循环形成了各种天气现象,比如雨,雪和云。
气象现象的研究被称为气象学。
5.水循环和降水水循环是地球上水从地面上升到大气中再降落回地面的过程。
水从地面上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然后冷却成云,最后降落回地面,形成降水。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
6.刮风和风向刮风是由大气中空气的运动引起的。
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风。
风向表示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风向可通过风向标等仪器进行测定。
7.日食和月食日食是指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太阳被月球完全或部分遮住的现象。
月食是指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遮住太阳光使月亮变暗的现象。
8.人工卫星和地球自转人工卫星是人造的物体,可以围绕地球运行并向地面传递信息。
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一周的运动。
这个运动造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9.太阳能和地球上的生命太阳能是太阳发出的能量,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依赖太阳能获得光和热。
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再被其他生物利用。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科学教学复习资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科学教学复习资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植物的生长1. 植物的组成部分- 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根、茎、叶和花。
- 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和养分。
- 茎的作用是支撑植物的身体,让叶子能够得到阳光。
- 叶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 花的作用是进行繁殖,产生种子。
2. 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
- 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形成幼苗。
- 幼苗不断生长,变成成年植物。
- 成年植物通过花朵进行繁殖,产生新的种子。
3. 植物的生长环境- 植物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水分和气候等因素。
- 土壤应该松软、肥沃,含有适量的养分。
- 水分应该适中,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 气候应该适宜,有足够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二、动物的生活性1. 动物的特征- 动物的特征包括有机体构造、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等。
- 动物的有机体构造有头部、身体和四肢等部分。
- 动物的生活方式有食性、运动方式和栖息地等。
- 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和胎生等。
2. 动物的生活性- 动物的生活性包括进食、运动和休息等方面。
-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饮食性,有些是肉食动物,有些是植食动物。
- 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游泳和奔跑等。
- 动物也需要休息,休息可以帮助恢复体力。
3. 动物的适应能力- 动物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适应生存。
- 一些动物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
- 动物的适应能力也与其特定的生活性有关。
以上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科学教学复资料,希望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的镜片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 自制放大镜:用装满水且透明的水杯或用水滴。
1.2.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而把两个凸透镜平行放置组合起来,就能够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3.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约200万倍。
4.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用肉眼观察物体,图像最小,视野最大。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图像最大,视野最小。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无论是图像的大小和视野都处在两者之间。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3)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
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4)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5)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图像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6)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图像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3.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4.用放大镜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一样。
蝴蝶的触角(棒状)蚕蛾的触角(羽状)蝗虫的触角(丝状)天牛的触角(鞭状)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蝇的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受蝴蝶启发,设计出了百叶窗样式的仪器。
科学资料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一、科学常识: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像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杠杆省力的秘密: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4.省力杠杆:钳子、剪刀、撬棍、开瓶器等;费力杠杆:筷子、镊子、钓鱼竿等。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扁担、跷跷板。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
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
6.指导学生制作杆秤:首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
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
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因此,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8.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9.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10.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1.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但能省力;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滑轮组的组数越多越省力;提起重物用几股绳子,就省几分之一的力。
12.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轮子;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3.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14.斜面的作用:①在斜面上拉重物比直接提起重物省力;②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资料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资料一、植物的“身体”结构。
1. 根。
-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功能是固定植物,让植物能够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
例如,大树的根系非常发达,像榕树的根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深入地下,将庞大的树干稳稳地支撑起来。
- 根还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和从土壤中获取的各种矿物质,根毛区的根毛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
像小麦的根,根毛众多,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氮、磷、钾等矿物质,然后将它们向上运输到植物的其他部位。
2. 茎。
- 茎具有支撑植物的作用。
像竹子的茎又直又硬,能够支撑起细长的竹枝和竹叶,使竹子保持一定的形状。
- 茎是植物运输物质的通道。
它能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向上运输到叶、花、果实等部位;同时,将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根部等其他器官。
例如,甘蔗的茎中有许多细小的管道,这些管道就负责物质的运输,甘蔗茎中的糖分也是通过茎运输到其他部位储存起来的。
- 有些植物的茎还具有繁殖功能。
像马铃薯的块茎,上面有许多芽眼,把带有芽眼的块茎切成小块种到土里,在适宜的条件下就能长出新的马铃薯植株。
3. 叶。
- 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
例如,绿叶植物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叶片会积极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等提供物质和能量。
- 叶还具有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表面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还能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运输,并且可以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灼伤。
4. 花。
-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结构比较复杂,通常包括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等部分。
花萼一般位于花朵的最外层,起保护作用;花冠通常色彩鲜艳,吸引昆虫等传粉者;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里有胚珠。
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到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5、种凤仙花的方法:①选种。
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②放土。
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是为了防止积水。
③下种④浇水。
6、种子萌发先生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7、根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9、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还需要养料。
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10、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11、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
12、随着凤仙花的生长,凤仙花发育出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3、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4、凤仙花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
15、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16、像凤仙花等植物的茎垂直地面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做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生长,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地面蔓延生长,叫匍匐茎。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命表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一、回顾知识点
1. 生命的表现形式包括什么?
- 生命的表现形式包括呼吸、运动、感应和生长等。
2. 生命体对外界环境有哪些需求?
- 生命体对外界环境需要空气、水、养分和适宜的温度等。
3. 人如何呼吸?
- 人通过呼吸器官(肺、气管和呼吸肌)进行呼吸,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4. 动物如何感应?
- 动物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来感应外界信息。
5. 植物如何感应光线?
- 植物通过叶片中的叶绿素感应光线,并进行光合作用。
二、题练
1. 下列属于生命体对外界环境的需求的是()
A. 笔
B. 食物
C. 电视
2. 动物的感应主要通过什么器官进行?()
A. 肺
B. 光线
C. 眼
3. 植物通过什么器官感应光线?()
A. 叶绿素
B. 呼吸器官
C. 耳朵
4.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哪些部分?()
A. 肺
B. 气管
C. 口
D. A和B
5. 植物通过什么过程进行光合作用?()
A. 呼吸
B. 感应
C. 光能合成
三、思考题
1. 请举例说明生命的表现形式。
2. 为什么人需要呼吸?
3. 除了眼睛和耳朵,动物还如何感知周围的情况?
4. 除了光线,植物还如何感知周围的环境?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同学们复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巧妙地力一、填空:1 早期的人类主要依靠(自己的肢体)来完成一些费力费时的劳动。
在长期实践中人类逐渐学会了使用(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
2、(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3、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整个(地球)抬起来,不过阿基米德不仅需要一个(支点),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棍子)。
4 、试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一根撬棍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杠杆)。
5 、天平是一种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的原理工作的,我们常用的天平可以分成(托盘天平)和(挂盘天平)。
天平的规格长标出(称量)和(称感)两个特征,称量表示(天平的最大称量范围)。
称感表示(天平称量的最小质量)。
即天平的(精度)。
天平使用前一定要(旋转调节螺丝),是指针指向0.使用天平时,砝码应放在(右盘),物体放在(左盘)。
夹取砝码应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
6 、像汽车方向盘那样,有一个(圆轮)和一个(轴)组成的机械,我们称之为(轮轴)。
7、一个边缘有槽的轮,叫做滑轮。
8、可以跟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像旗杆上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10、齿轮属于(传动机械),齿轮传动的主要作用是(将动力机的动力传递给工作机)。
在传递的过程中传动机械还可以改变(运动的速度或改变运动的方向)。
11、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缺点是(不省力)。
使用动滑轮的优点是(省力)。
缺点是(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滑轮组合理利用了动滑轮定滑轮两种滑轮的优点。
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12、利用(斜坡)将重物升高,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提升重物的简单方法,这个斜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即(斜面)。
14、当斜面高度一定时,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5、大部分机器都是(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的。
16、人们根据需要对机械进行组合,发明了各种复杂的机械,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工具都属于(机械),这些机械综合利用了多种(简单机械优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17、自行车是一种设计合理,使用广泛的的机器,一种以(人力为动力)的代步机器。
因此,省力/能加快速度/控制灵活是对自行车设计的基本要求。
18、人们把杠杆变成(汽车方向盘上的轮子),工作起来(既省力又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当轮带轴工作时,轮轴的作用是省力,当轴带轮工作时,轮轴的作用是省距离。
20、定滑轮不省力,不费力,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因此厂将动滑轮与动滑轮同时使用组成滑轮组使用。
21、拧水龙头的把手开关时,左右用力,水管活塞却上下运动,开关改变了(用力的方向),开关把手越长越(省力),说明它改变了(力的大小)。
22、科学实验不仅能验证我们的假设,而且还能使我们获得新知识。
23、说一说电动玩具车的组成情况:开关是控制部分;轮子是工作部分;齿轮箱是传动部分;电动机是动力部分二 /问答。
1、能用几种方法拔出木板上的图钉?答:用手拔,用磁铁吸,用贴片撬。
1、使用机械和不使用机械有什么区别?使用机械省时省力,可以改变运动速度和运动反方向,提高工作效率。
3、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下面任务?将油桶送上台阶,可利用木板,组成了简单机械斜面。
将桶盖打开,可以用撬棍。
组成的简单机械是杠杆。
将泥桶送上房檐,可使用绳子。
组成简单机械杠杆。
将谷物磨碎,可使用木棍,组成简单机械轮轴。
(1) 4、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答:夹子、剪刀、钳子利用杠杆,方向盘、石磨利用轮轴,旗杆、吊车利用滑轮,引桥、盘山公路利用斜面。
5、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压水井------- 羊角锤--------------- 方向盘-------石磨--------- 辘轳------- 盘山公路------6、动物身体上那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答:啄木鸟的喙相当于镊子和凿子,属于斜面;蜘蛛,蚂蚁的足相当于杠杆;老虎的呀和爪子相当于凿子,属于斜面。
7、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时最省力?答:支点离阻力点近而离动力点远时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地将它抬高?(或怎样做才能省距离?)答:支点离动力点近而离阻力点远。
4、杠杆三要素是什么?答;支点、动力点、阻力点;杠杆的三种类型是什么?答:省力杠杆、省距离杠杆、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杠杆。
并举例。
跷跷板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压汁器省力杠杆夹子费力杠杆船浆费力杠杆高尔夫球杆费力杠杆5、实验名称: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实验材料:实验过程: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保持平衡,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结论:杠杆平衡的规律是:6、寻找生活中杠杆的应用.。
答:费力杠杆则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钓鱼竿,笔、筷子、勺儿等餐具,扫帚、墩布等清洁工具,剪刀,人的手臂——费力杠杆省力杠杆特点是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老虎钳子,羊角锤、自行车的手刹,缝纫机的脚踏板——省力杠杆。
比如你够不到某些东西需要借助工具,那就是费力的。
比如你使用的工具很小,但它却能控制大型的东西这就是省力的。
...6、下图中哪些地反复用到了以上的那种杠杆?(第7页)7、让我们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将装置画下来。
如图 ,装置是杠杆,只要动力臂画的足够长就可以了,图只是示意一下9、利用杠杆平衡原理你还能制作什么?羊角锤、瓶盖起、道钉撬、老虎钳、起子、手推车、剪铁皮和修枝剪刀费力杠杆:筷子、镊子、钓鱼竿、脚踏板、扫帚、船桨、裁衣剪刀、理发剪刀。
10、(1)学生观察、分析石磨上使用木棍有什么好处?答;相当于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应用了轮轴,这样省力。
(2)进一步分析石磨杠杆的工作原理;并试着找出石磨杠杆的三个点。
答;相当于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应用了轮轴,这样省力。
(3)比较汽车方向盘与石磨工作原理的相同点;并试着找出方向盘上杠杆的三个点。
都是轮带轴工作,省力。
(2)分析汽车方向盘工作时的优点,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答;在轮上施很小得力,就能使大汽车轻松转动起来,工作既省力又方便。
11、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 火车、汽车、自行车、飞机、摩托车、缝纫机、旱冰鞋、电风扇、辘轳、石磨、自来水龙头的扭柄好多机器部件用到了轮轴,在交通、运输等方面做到了省力、节时。
12、巧用“轮子”1)怎样把红旗升上旗杆顶?2)怎样把电动机的速度降下来?3)怎样把电动机的力传到远处?答;拉动定滑轮上的绳子,可以带动红旗升到旗杆顶;利用轮轴和齿轮的作用原理可以把电动机的力传到远处。
减慢齿轮的传动可以把电动机的速度降下来。
4)、小组讨论:我们用“轮子”改造的简单机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答;定滑轮的优点是能改变力的方向,缺点是不省力;动滑轮的优点是省力,缺点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齿轮的优点是在传动过程中能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改变运动的方向,缺点是不能把力传向远方。
13、研究吊车上的“轮子”1)吊车上使用了几种“轮子”?它们有什么作用?答:吊车上有3种轮子有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有动滑轮,省力。
有齿轮改变运动方向,改变运动速度。
14分小组研究吊车上的一种“轮子”。
让我们利用不同的轮子进行一场拔河比赛。
分析滑轮在比赛中的作用。
1)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缺点是();2)使用动滑轮的优点是(),缺点是();3)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形成滑轮组。
滑轮组合理的利用了两种滑轮的优点,既能(),又能()。
15、研究另一种轮子。
(第13页)17、研究斜面的作用。
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程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有什么不同?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2) 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拖住了个该物体?我们认为,斜面有()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斜面的作用。
实验材料:测力计重物木板实验过程:1、用测力计直接钩住重物,按匀速往上提,测出提升物体所需的力并记录。
2、用一摞书、木板搭好斜面,测出沿斜面提升物体所用得力并记录。
(3)3、改变斜面的坡度,测出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所用得力并记录。
4、对比分析数据。
实验结论:当高度相同时,竖直提重物用的力大,利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斜面越长越省力;省力的斜面费距离,省距离的斜面费力。
18、把斜面卷起来。
照图做实验,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答:相同处都是沿斜面爬行爬行的距离、高度一样。
不同是左图走的是直线,右图走的是螺旋形。
2)卷起来的斜面有什么优点?答;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卷起来的斜面变成螺旋型,这样就改制成了轮轴机械,更省力。
3)画出两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他们剪下来。
卷在铅笔上,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答;缠的圈数不同。
坡度缓的缠的圈数多,越省力;坡度陡的缠的圈数少,越费力。
19、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螺丝钉、斧子、凿子、菜刀、钻头、立交桥、台阶、楼梯、油桶的装卸、斧子、盘山公路等,20、在拧螺丝钉时,螺纹细的螺丝钉比螺纹粗的螺丝钉更省力。
试用斜面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这是因为螺旋是变形的斜面,螺纹越细斜面越长,斜面越长越省力。
21、自行车是由哪些简单机械组成的?动力部分:人力、脚蹬子传动部分:链条、链盘、飞轮工作部分:车轮控制部分:车把、车闸车把式变形的轮轴,脚蹬子、中轴、前后轮和前后轴分别组成了轮轴,车闸/车铃应用了杠杆原理,螺丝应用了斜面原理。
23、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试用了哪些简单机械?他们是怎样工作的?答:拖拉机的动力部分是柴油机,传动部分是齿轮,工作部分是车轮,控制部分是点火器、离合、油门、方向盘和制动。
他们是通过柴油机产生动力,而由齿轮把动力传送到车轮工作。
24、找出生活中常见的机器的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中简单机械的作用。
答、25、设计机器的流程:1)选择题目2)确定制作装置的目的。
3)根据目的设计多种方案4)选择方案制作装置5)调试、评价与改进26、如何把一个重物省力的抬升到高处,写出两种方法。
(1)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滑轮组来提高重物,这样既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把一块木板,铺在地面与高处形成一个斜坡,这样推上去就可以省力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