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初升高衔接教材第4讲

合集下载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第一章:引言本讲义旨在解决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研究阶段。

通过本讲义,学生将能够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连贯性,并且能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建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初中物理回顾本章将概述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学生将回顾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知识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2.1 力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复力学的基本概念,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的作用等。

学生还将通过题进行实际应用。

2.2 热学回顾这一小节将回顾初中热学的主要概念,如温度、热传导、热膨胀等。

学生将通过实例了解这些概念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延伸应用。

2.3 光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回顾光学的主要概念,如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学生将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2.4 电学回顾本小节将回顾初中电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学生将通过电路图和题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研究一些初中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

重点将放在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扩展。

3.1 力学延伸学生将研究初中力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深入应用,如动量守恒、万有引力等。

3.2 热学延伸本小节将探讨初中热学知识的扩展,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3.3 光学延伸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研究初中光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如光的干涉、衍射等。

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来加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3.4 电学延伸本小节将介绍初中电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如电磁感应、电路分析等。

学生将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高中物理研究建议本章将给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得到研究方法指导。

4.1 研究重点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知识点,并学会分配时间和精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初高中衔接教材教案第4讲 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

初高中衔接教材教案第4讲  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根的判别式如求方程的根(1)0322=-+x x (2) 0122=++x x (3) 0322=++x x }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 2224()24b b ac x a a -+=. ① 因为a ≠0,所以,4a 2>0.于是(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b a-±; (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x 1=x 2=-2b a; (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2()2b x a +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2=2b a-±; (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 2-3x +3=0; (2)x 2-ax -1=0;(3) x 2-ax +(a -1)=0; (4)x 2-2x +a =0.二、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1x =2x =, 则有1222b b x x a a-+===-;221222(4)42244b b b b ac ac c x x a a a a a-+----====.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 a .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例1 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例2 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m -2)x +m 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 的值.例3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求| x 1-x 2|的值;(2)求221211x x +的值; (3)x 13+x 23.重要结论: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Δ=b 2-4ac ).练 习1.选择题:(1)方程2230x k -+=的根的情况是 ( )(A )有一个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若关于x 的方程mx 2+ (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4 (B )m >-14(C )m <14,且m ≠0 (D )m >-14,且m ≠0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A )-3 (B )3 (C )-2 (D )2(4)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 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5)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A )0 (B )1 (C )-1 (D )0,或-1(6)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 )(A )1,或-1 (B )1 (C )-1 (D )02.填空:(1)若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1211x x += .(2)方程mx 2+x -2m =0(m ≠0)的根的情况是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4)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5)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6)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7)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8)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9)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3.解答题1.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2.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3|1|0b -=,当k 取何值时,方程kx 2+ax +b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4.已知方程x 2-3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x 1-3)( x 2-3)的值.5.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和x 2,如果2(x 1+x 2)>x 1x 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6.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1)| x 1-x 2|和122x x +; (2)x 13+x 23.7.关于x 的方程x 2+4x +m =0的两根为x 1,x 2满足| x 1-x 2|=2,求实数m 的值.。

初升高衔接教材物理

初升高衔接教材物理

初升高衔接教材物理(总4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初升高物理衔接班教学计划教学目的: 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知识和方法的衔接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同学们高质量地完成高中物理学习任务铺平道路。

教学模式: 1对1学生: 吴奇龙22高中物理初中物理物理学科特点高中物理一听就会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傻一、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别1.定性到定量的转化2.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从易到难)3.高中物理概念更抽象4.知识内容密度大在初中, 新知识的出现, 伴随的相应练习的时间很充裕。

在高中, 都是短时间内的高密度进行学习,33二、5.矢量运算的出现三、如何学好高中物理1、重视对概念、规律的理解2.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1)上课认真听讲(2)做笔记既是复习的重要素材, 又是听课的“牵引线”(3)复习习惯3, 讲究做题的质量学物理不做题是不行的, 但只做题也是学不好物理的(1)独立做题(2)做题时候要多思考(3)重视改错4455划第一节: 初高中知识对接66第一小节力的描述一、知识结构:1.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 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使物体的形状和状态发生改变.请你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演示: 用细线使放在桌上的钩码上升。

引导答出: 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

演示: 磁铁吸引铁块。

引导答出: 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

力是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个孤立的物体也不会存在力的作用。

也就是说, 有受力物体, 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2. 力的大小和方向(1)力的大小用弹簧秤来测量。

单位是N(牛)。

(2)力是有方向的物理量。

物体受的重力方向是____;水里的船受到的浮力方向是____。

(3)力的图示。

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 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 常把物体用一个点代表)。

物理衔接课物理第四节(中小教育)

物理衔接课物理第四节(中小教育)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数学知识的准备(一)一、 一元二次方程——为第二章解决运动学的追及相遇问题储备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1)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42b b ac a-±-; (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二、一次函数及图像——为第二章运动中图像问题储备(1)若两个变量y ,x 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 kx b =+(b 为常数,k 不等于0)的形 式,则称y 是x 的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y=kx+b(k ≠0)是过(0,b),( b k-,0)两点的一条直线.(2)当b =0时,称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是当y=kx+b 中b=0时特殊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y=kx(k ≠0)是过(0,0),(1,k)两点的一条直线,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的图象斜率①斜率的定义: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P(x 1,y 1),Q(x 2,y 2), 如果x 1≠x 2,则直线PQ 的斜率是xy x x y y k ∆∆=--=1212.②几何意义: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③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α为锐角时,k>0; α越大,斜率越大,直线倾斜度越大◈α为钝角时,k<0;α越大,斜率越小,直线倾斜度越小◈α=0°时,k=0;◈α=90°时,k不存在。

(4)纵截距和横截距:直线与x轴和y轴的交点到原点的距离就是横截距和纵截距,分别等于y=0和x=0时的x和y的值。

三、角的弧度制表示1、弧度制——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角的单位,除了我们熟知的“度、分、秒”以外,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弧度。

它的单位是“弧度”,记作rad ,读作弧度。

(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4讲——摩擦力专题

(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4讲——摩擦力专题

(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4讲——摩擦力专题一、学习目标:1.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2. 计算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 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学习要点:1.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三、课程精讲:演示1:木块从斜面上滑下,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现象: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越来越慢直至静止。

演示2:水平桌面上一个物体,给它施加一个力去拉物体,但没有使物体移动。

分析:上面两个演示中的物体都受摩擦力作用,关于摩擦力的知识在初中已经介绍过,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摩擦力的知识。

回顾初中所讲的摩擦力的概念。

演示: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

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什么?(一)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挤压且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两物体接触;②两接触的物体必须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③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滑动;④两接触面不光滑。

(3)大小:实验研究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使木块缓缓滑动(接近匀速),可以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拉F 的大小。

在上述情景当中,讨论:滑动摩擦力f F 与弹力N F 有何关系呢?方法:在木块上放砝码,用力拉动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的大小,从而知道滑动摩擦力f F 的大小,记下f F 及N F 的大小并填入表格中,改变砝码的重力,重做几次,得到几组f F 、N F 的数据。

结论:两个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F 与正压力N F 成正比,即N f F F 。

例1:如图,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重为N 20G A 的木块,木块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4.0A,使这个木块沿桌面做匀速运动时的水平拉力F 为多少?如果再在木块A 上加一块重为N 10G B的木块B ,B 与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2.0B,那么当A ,B 两木块一起沿桌面匀速运动时,对A 的水平拉力应为多少?此时B 所受的摩擦力多大?变式1:一根质量为m ,长为l 的均匀长方体木料,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料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新高一2020暑期衔接课【物理】第4讲

新高一2020暑期衔接课【物理】第4讲

第4讲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块一】实验操作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1)0.02s 打一次点.(2)电磁打点计时器:6V 以下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220V 交流电源(3)①表示和纸带相连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②通过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可以利用纸带上打出的点来确定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2.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设x 1、x 2、x 3、x 4…为纸带上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假如Δx =x 2-x 1=x 3-x 2=x 4-x 3=…=常数,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3.求物体瞬时速度的方法如图所示:则v n =x n +x n +12T .4.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1)“逐差法”求加速度如图所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1+a 2+a 33,这样使所给数据全部得到利用,以提高准确性.(2)“图象法”求加速度求出纸带上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画出v -t 图线,直线的斜率即表示加速度.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钩码、刻度尺、电源、导线.四、实验目的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位置编号012345t/sx/mv/(m·s-1)5.计算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1、x2、x3、….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五、数据处理及实验结论1.由实验数据得出v-t图象(1)根据表格中的v、t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仔细描点,如图可以看到,对于每次实验,描出几个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2)做一条直线,使同一次实验得到的各点尽量落到这条直线上,落不到直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这条直线就是本次实验的v-t图象,它是一条倾斜的直线.2.由实验得出的v-t图象进一步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两条途径进行分析:(1)小车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当时间增加相同的值Δt,速度也会增加相同的值Δv,由此得出结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2)既然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v随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v=kt+b,所以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六、注意事项1.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要符合要求.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调节振针的高度和更换复写纸.3.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4.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5.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s=0.1s.6.小车另一端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者速度太小,使纸带上的点过于密集.7.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开头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 .8.测x 时不要分段测量,读数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要求,计算a 时要注意用逐差法,以减小误差.七、拓展创新1.用气垫导轨代替长木板.2.用频闪照相的方法或光电计时器代替打点计时器.通过以上装置的改进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因长木板和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的阻力而导致的小车加速度不恒定,使小车尽可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模块二】实验步骤和用逐差法处理数据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 ,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 .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用字母填写)(2)图乙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______s.(3)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 5=______.(4)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________.[解析](1)正确的实验步骤为D 、C 、B 、A.(2)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5×150s =0.1s.(3)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段位移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则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v 5=x 4+x 52T .(4)用逐差法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 =(x 4+x 5+x 6)-(x 1+x 2+x 3)9T 2.[答案](1)DCBA (2)0.1(3)x 4+x 52T(4)(x 4+x 5+x 6)-(x 1+x 2+x 3)9T 2【模块三】用v-t 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1)实验室提供了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复写纸、弹簧测力计.其中在本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由打点计时器得到的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 =0.02s ,其中x 1=7.05cm 、x 2=7.68cm 、x 3=8.33cm 、x 4=8.95cm 、x 5=9.61cm 、x 6=10.26cm.下表列出了打点计时器打下B 、C 、F 时小车的瞬时速度,请在表中填入打点计时器打下D 、E 两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位置B C D E F 速度(m·s -1)0.7370.8010.994(3)以A 点为计时起点,在坐标图中画出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4)根据你画出的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计算出的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解析](1)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力的大小,因此不需要的器材是弹簧测力计.(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知:v D =x 3+x 42T =(8.33+8.95)×10-2m 2×0.1s=0.864m/s 同理可得v E =0.928m/s.(3)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图9(4)小车的加速度a =Δv Δt =1.00-0.700.50-0.04m/s 2=0.65m/s 2.[答案]见解析【模块四】拓展提升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步骤如下,其中错误的步骤有______。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 讲义一. .教学目的 1. 总结归纳初中电学基本知识 2. 对题目的基本类型进行总结归类电现象二. 教学内容 (一)静电部分1. 静电现象 (1)带电 ① 梳子带电:干燥的天气下,梳过头发的梳子会吸引头发,这是因为梳子经摩擦带了电; ② 衣服带电:春秋季节,干燥天气下,化纤衣服容易吸尘土,主要是因为衣服经摩擦带了电的缘故; ③ 塑料捆扎绳带电:把塑料捆扎绳向下捋几次,捋的次数越多,绳子越松散,主要是因为绳子在摩擦时带了同种电荷,绳子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分开。

(2)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叫中和现象;中和现象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

如雷电、我们晚上在脱毛衣时看到的电火花等。

2. 电荷的种类 我们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以及与它有相同性质的电荷叫正电荷,我们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以及与它有相同性质的电荷叫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吸引法:准备一些纸屑或轻小物体,如果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就带了电。

这种方法较麻烦。

(2)用验电器检验: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专门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它包括金属球、金属杆、金属铂片,带电体与金属球接触后,金属铂片就会因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证 明物体带了电。

5. 摩擦起电的实质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不同,摩擦起电过程中,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要得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弱的要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也就是说: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由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 一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6.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都是摩擦起电现象。

(2)接触带电:与带电物体相接触使物体带电叫接触带电;验电器金属球和带电的玻璃棒或带电的橡胶棒接触后带上电荷就属于接触带电。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
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 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热学: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 (4)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 (5)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三)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梯度: 1.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我们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初中我们只会代数 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 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 2、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既有
2
大小又有方向。初中学习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率。 3、从速度到加速度的阶梯。从位移、时间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我们容易跨过这个台阶。从速度到加 速度是对运动描述的第二个阶梯,面对这一阶梯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首先遇 到的困难在于对加速度意义的理解,开始时我们往往认为加速度就是加出来的速度,这就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 混淆起来。更困难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以及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方向之间关系的梳理,都是一 个很陡的阶梯。 4、.进入高中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增多,理解难度加大,致使有的同学不解其意,遇到问题不知所措。 5、矢量被引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由于它的全新处理方法使很多学生感到陌生,特别是正、负号和方向间的关 系,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的应用,解题时都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
度时,这段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称
为1弧度的角。如图:
∠AOB=1rad ∠AOC=2rad
2、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材含答案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材含答案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材含答案第一章:力学基础第一节:力的概念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

2. 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学会力的表示方法。

知识点梳理:-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决定了力的性质。

- 力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箭头表示方向,线段长度表示大小。

例题:1. 描述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画出一个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力的示意图。

答案:1. 重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g),方向垂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质心。

2. 示意图中应包括物体、斜面、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其中重力垂直向下,支持力垂直于斜面向上,摩擦力沿斜面向下。

第二节:牛顿运动定律学习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一、二、三定律。

2. 能够应用牛顿定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知识点梳理:-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题:1. 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计算一个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受到50N的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

答案:1.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具有惯性,即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除非有外力作用。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 \( a = \frac{F}{m} \),所以 \( a= \frac{50N}{10kg} = 5m/s^2 \)。

第二章:能量与功第一节:能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 能够区分不同形式的能量。

知识点梳理:-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等。

例题:1. 解释为什么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一个自由落体的物体会保持加速下落。

高一物理衔接班第4讲

高一物理衔接班第4讲

高一物理衔接班第四讲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知识清单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关系 (1)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消去时间t ,可得:或根据x =( v 0+v ) t /2和v =v o +at 消去时间t ,可得:(2)公式:v 2-v 02=2ax (3)说明①适用: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矢量:公式中v 0、v 、a 、x 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一般规定v 0的方向为正方向,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a 取正值;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a 取负值。

③“知三求一”,公式中共有四个物理量,若已知三个物理量,则可以求出第四个物理量。

(4)若初速度v 0=0(或末速度为零),则v 2=2ax ,瞬时速度的平方与位移成正比。

二、经典习题2. 汽车以10m/s 的速度行驶,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3 m/s 2,则它向前滑行12.5m 后的速度为( ) A.8m/s B. 7m/s C. 6m/s D. 5m/s3. (2013高考广东理综)某航母跑道长为200m ,飞机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速度为6m/s 2,起飞需要的最低速度为50m/s.那么,飞机在滑行前,需要借助弹射系统获得的最小初速度为( ) A .5m/s B .10m/sC .15m/s D.20m/s4. 汽车加速前进20m 的过程中,速度由10m/s 增加到20m/s ,则汽车前进的加速度为( ) A .4.0m/s 2 B .5.0m/s 2 C .7.5m/s 2 D .0.5m/s 25. 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交通警察测量出肇事车辆的刹车痕迹是30m ,该车辆最大刹车加速度是15 m/s 2,该路段的限速60 km/h 。

则该车是否超速( ) A 、超速 B 、不超速 C 、无法判断 D 、刚好是60 km/h6. 一物体从斜面顶端下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从顶端下滑的初速度为1m/s ,则滑到底端的速度为5 m/s ,若从顶端下滑的初速度为5m/s ,则物体滑到底端的速度为( ) A. 9m/s B. 8m/s C. 7m/s D. 6m/s7. 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当经过x 位移的速度是v 时, 那么经过位移为2x 时的速度是 ( )(A) 2v (B) 4v-1(C)v 2 (D) v 228. 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刹车实验,若从0时刻起汽车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为x =(10-0.1v 2) m ,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 B.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5 s C.0时刻的初速度为10 m/s D.刹车过程的位移为5 m9. 物体从斜面顶端开始由静止下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斜面中点时的速度为2m/s ,则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 ) A .4m/s B .s m /22 C .2m/s D .s m /210.如图1所示,一小球从A 点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到达B 点时速度为v ,到达C 点时速度为2v ,则xAB ∶x BC 等于( ) A .1∶1 B .1∶2 C .1∶3 D .1∶411.列车长为L ,铁路桥长也是L ,列车匀加速过桥,车头过桥头时速度是υ1,车头过桥尾时速度是υ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 A .υ2 B .2υ2-υ1C .22221υυ+ D .21222υυ-12.美国"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F -A15"型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产生的加速度为4.5 m/s 2,起飞速度为50 m/s ,若该飞机滑行100 m 时起飞,则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为( )A.30 m/sB.40 m/sC.20 m/sD.10 m/s13.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从v 增加到2v 时通过的距离是30m ,则当速度从3v 增加到4v 时,求物体通过的距离是( ) A.40m B.50m C.60m D.70m14.一辆汽车关闭油门后,沿一斜坡由顶端以3m/s 的初速度下滑,滑至底端速度恰好为零,如果汽车关闭油门后由顶端以大小为5m/s 的初速度下滑,滑至底端速度大小将为( ) A .1m/s B .2m/sC .3m/sD .4m/s15.(2008年连云港市高中学业水平调研)在交警处理某次交通事故时,通过监控仪器扫描,输入计算机后得到该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刹车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x=20t -2t 2(x 的单位是m ,t 的单位是s)。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2
(2)当开关 S 扳向触点 3 时,发现灯变得更暗,说明电路中的电阻比原来增大,电流比原来减小,灯会变 暗,由此可以看出 R2 R1 。 (3)此同学设计的缺陷:① 调节灯光亮度范围较小;② 调节时光线亮度变化是跳跃的,不能连续调节。 改进电路如图 5 所示。

220V
220V
图5 [例 5] 电和磁的应用问题。 如图 6 所示,C 是条形磁体,D 是软铁棒,闭合开关 S 时( A. 若 C 被吸引,则可判定 B 为电源正极; B. 若 C 被排斥,则可判定 B 为电源; C. 若 D 被吸引,则可判定 A 为电源正极; D. 若 D 被吸引,则可判定 B 为电源正极; 解:正确答案 A
0.15 根据以上的操作和数据, 写出主要的分析过程, 并在图 2 甲的盒子内画出盒内的电路图, 并标出电阻的阻值。 解:通过分析,即可画出盒内电路结构和求出两个电阻的阻值分别为 Rab 5 , Rcd 10 。
b 5Ω a 10Ω d c
图3
3
[例 4] 电功和电功率问题。 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可调节光亮度的电路,如图 4 所示,当开关扳向触点 1 时,灯泡正常发光。已知灯 L 规 格为“ 220V 100W ”,电源电压为 220V,当开关 S 分别扳向触点 1、2、3 时,灯泡的亮度随之发生变化,问: (1)当开关 S 扳向触点 2 时,灯泡实际消耗功率为 81W,则电阻 R1 的阻值是多少? (2)当开关 S 扳向触点 3 时,发现灯变得更暗,则电阻 R2 与 R1 的阻值哪个大? (3)指出该同学设计的调光电路还存在什么缺陷,画出一种改进后的电路图。
1
(3)静电喷涂 (4)静电植绒 (二)电路部分 1. 六个基本物理量 (1)电荷量 Q (2)电流 I (3)电压 U (4)电阻 R (5)电功 W (6)电功率 P 2. 两个主要定律 (1)欧姆定律 (2)焦耳定律 3. 两种基本电路 (1)串联电路 (2)并联电路 4. 三个重要仪器 (1)电流表 (2)电压表 (3)滑动变阻器 5. 两个重要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 (2)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6. 重点、难点知识 (1)会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会判断电路的串、并联; (2)会正确选用、连接电表(电流表和电压表)和正确读数,能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解决 有关问题; (3)会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并能综合利用欧姆定律等电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4)能熟练运用电功、电功率的公式及焦耳定律来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5)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知道开关和保险丝的作用,安全用电常识以及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6)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不同磁体周围的磁场和磁感线的分布,能根据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 两端的极性或电流方向,会说出电磁铁及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7)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及能量转化、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直流电动机的工作 原理及能量转化。

初二升初三 物理衔接课 4

初二升初三 物理衔接课 4

第4次课第二章摩擦起电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1、电荷: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

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带电体既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又能吸引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例题1-1:在干燥的冬季,物理教师“老毕”上完课后,身上深蓝色毛料西装上沾了不少粉笔灰,象面人似的,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毛料衣物易沾灰的原因.解答:答:干燥的冬季,深蓝色毛料西装与空气、人体等摩擦,带上电荷,粉笔灰在西装电荷的静电引力作用下被吸在西服上.例题:(2014•孟津县二模)如图所示,将一根针插在绝缘底座上,把一铝箔条水平架在针的顶端.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静止的铝箔条一端时,铝箔条会旋转起来,这表明:带电物体能轻小物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例题:(2014•岳阳)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选填“正”或“负”)电,如图将它与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排斥.练习:(2012•赤峰)(1)如图1所示是天平平衡时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则游码的示数为g.(2)如图2所示,A是检验物体是否的仪器叫验电器,他的工作原理是,验电器此状态表明B物体(选填“带电”或“不带电”).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使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的电荷。

暑期辅导——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与练习(完整版)

暑期辅导——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与练习(完整版)

目录第1讲——学法指导P1第2讲——力学综合P6第3讲——重力和弹力P14第4讲——摩擦力P21第5讲——牛顿第一定律P26第6讲——牛顿第三定律P30第7讲——功P36第1讲——学法指导一、学习目标:1、知道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区别所在。

2、掌握快捷、有效、实用、符合自身实际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为学生准确、深刻、扎实地掌握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奠定思想基础。

二、学习重点: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区别。

2、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三、重点讲解:高中物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与初中物理相比较,高中物理将向同学们展现一个更多彩多姿的世界,举例给同学们说明一下:实验一、蛋碎瓦全,还是瓦碎蛋全?实验二、带电鸟笼中的鸟安然无恙物理的课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且物理学和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是:第一,高中物理课程与初中相比较,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第二、学习高中物理应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理论上更抽象,题目难度更大,高考物理试卷的区分度更大。

本节课重点给同学们介绍以下内容:(一)认识高中物理,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初中物理的内容是力、热、电磁、光等,高中物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同样也是力、热、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但高中物理所讲授的这些内容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各方面的要求与初中相比高了一些,下面我们具体比较一下初高中物理的不同:1、初中物理所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本学期所学内容包括: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本章引入运动学的参量:提出参考系、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为下一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引入了质点的物理模型,提出了科学抽象法。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这一章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实验中运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最后介绍了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在知识的介绍中突出体现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研究的物理思想。

初中~高中衔接班物理讲义

初中~高中衔接班物理讲义

初中~高中衔接班物理教材前言【目的】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能不能很好的度过这一阶段,能不能在这个阶段取得大的进步和收获,是关系每位同学今后人生走向的一个大问题.而高中阶段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难度、内容的深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等各方面比初中都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所以许多初中毕业生在升入高中后,变得不适应,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动力.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高中生活,迈好进入高中的第一步,特此编写了衔接班的教材,以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一个好的大的帮助.【内容】高中物理主要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几大部分,其中力学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其中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一些思路在高中是贯穿始终的;其次是电磁学,这是高中物理的另一大部分内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教材主要讲解一些高中常用的解题思想、思维方法、推理过程等基础性的知识,为同学们更好的学习高中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部分力学力学中的主要内容:静力学、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动力学等.力学中的主要方法:受力分析、图解法、正交分解法等第一节力一、力的概念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1)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2)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既要说明它的大小,又要说明它的方向.(3)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不同位置,即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的效果一般不同.3.力的图示:用一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的方法.4.力的示意图:用一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方法.5.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使物体发生形变6.力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2)按力的作用效果分类: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二、难点辨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吗?我们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物体A对物体B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必然受到B 对A的作用力.对于A对B施加的作用力来说,A是施力物体,B是受力物体,而对B施加于A的作用力来说,B是施力物体,A是受力物体,因此说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三、例题讲解如图所示,静止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为6N,试画出压力的图示,说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画出木块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解析:画力的图示时,要按以下步骤进行:(1)选标度;(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标度和力的大小来画,线段标上刻度;(3)在线段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木块,受力物体是桌子.画力的示意图时,只需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对线的长短没有严格要求.四、针对练习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磁铁间有作用力,说明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B.只有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C.一个力必定与两个物体相联系D.力可以用天平测量2.下述各力中,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是A.重力B.拉力C.阻力D.摩擦力3.如图所示甲中木箱的P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的150N的力拉木箱;在图乙中木块的Q点,用与竖直方向成60角斜向上的20N的力把木块抵在墙壁上.试作出甲、乙两图中所给力的图示,并作出丙图中电灯所受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4.下列四组力中,完全按照性质命名的是哪一组A.万有引力、动力、压力B.重力、弹力、摩擦力C.拉力、压力、支持力D.弹力、阻力、拉力5.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时,这两个力才相等B.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时,由于这两个力所产生的效果相互抵消,所以对物体不产生任何效果C.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力对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一定相同D.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不改变它的大小和方向,而将其作用点移动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可能发生改变第二节 重力一、重力的概念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也叫重量.地球上的一切物体,不管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因此都受到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大小:用弹簧秤测量.mg G =,kg N g /8.9=.(1)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但拉力不是重力.(2)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但压力也不是重力.(3)称量原理:利用二力平衡来称量物体的重力.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4.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位置只与物体的几何形状有关,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2)物体的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直角拐尺,质量分布均匀的圆形铁环.(3)对于厚度很小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求出.二、例题讲解把一条盘在地上,长为L 的质量分布均匀的软绳向上提起,当绳刚好拉直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 ;把一边长为L 的正方形均质薄板ABCD (如图)绕C 点翻到对角线AC 处于竖直位置时,其重心升高了 .解析:当软绳在地面上时,重心高度为零,当绳刚好拉直时,重心在离地面高为2L 处;当薄板没有翻转时,重心高为2L,当薄板绕C 点翻到对角线AC 处于竖直位置时,重心高为L 22.所以,答案为:2L , L 212-三、针对练习1.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C.重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天平来测量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用弹簧秤竖直悬挂一个静止的小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B.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小球的重力大小C.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秤D.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B.空中飞行的子弹受重力作用C.重力就是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D.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4.试画出图中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为 ;一个60kg 的人,其重力为 ;如果这个人在6gg ='的月球上,它的重力变为 .6.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天平直接测出B.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C.物体对竖直悬线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D.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7.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B.重心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C.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但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的重心就一定在物体上D.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第三节弹力一、基本概念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1)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今后一般的形变都是指弹性形变.(2)物体的弹性形变按其形状变化情况可分为拉伸或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及扭转形变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所以它们都是弹力.3.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之间必须相互接触(2)物体要发生形变4.弹力的方向:总体来说,弹力的方向总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总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1)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2)绳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3)平面产生的弹力(压力或支持力)垂直于平面,曲面产生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一个点产生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5.弹力的大小:(1)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2)根据二力平衡求弹力的大小二、难点辨析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发生形变时,则在接触处产生弹力;如果仅仅是接触而不发生形变,则没有弹力产生,那么如何判断是否发生形变呢?(1)利用假设法判断:要判断物体在某一接触处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可假设在该处将与物体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看物体是否在该位置保持原来的状态,从而判断物体在该处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例如如图所示,一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AC上,并和AB光滑面接触,球静止,试分析球所受的弹力.(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例题同上题.三、例题讲解例1.在图中画出均匀木杆受到的重力和弹力.例2画出图中A球受到的重力、支持力或压力.例3在图中画出A点受到的弹力四、针对练习1.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B.两个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C.发生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D.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可能产生弹力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支持力,这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B.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3.如图所示,细绳竖直拉紧,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并处于静止状态,则小球受到的力是A.重力、绳的拉力B.重力、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C.重力、斜面的弹力D.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4.画出图中A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弹力,画出结点O受到的弹力,各接触面均光滑.5.在图中,各接触面均光滑,问(1)甲图中的物体A、B之间是否有弹力作用?(2)乙图中的物体C受到几个弹力作用?(3)丙图中的悬线是竖直的,小球D与地面之间是否有弹力作用?6.用两段绳子将物体A、B挂在天花板上,如图所示.物体A受到几个力作用?各是什么物体对它作用?各是哪种性质的力?各力的方向是怎样的?画出物体A受力的示意图.7.如图所示,物体的重力均为10N,加在物体上的力F均为6N,那么,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分别是第四节 摩擦力一、基本概念(一)滑动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粗糙;(2)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存在弹力;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且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定律(1)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2)公式:N F F μ=,μ为动摩擦因数,取决于两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3)计算动摩擦因数可运用NF F=μ.动摩擦因数是两个力的比值,没有单位.与公式中的摩擦力F 及压力N F 无关,不能说成μ与F 成正比,与N F 成反比.(二)静摩擦力1.静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的另一个物体对它的阻碍作用,叫做静摩擦力.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粗糙;(2)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存在弹力; (3)两物体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趋势.3.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4.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利用二力平衡求解.5.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外力增大到使物体处于将动未动的状态时,达到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m F .注意: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在0<F ≤m F 的范围内变化.静摩擦力与压力并不成正比,最大静摩擦力才与正压力成正比.计算静摩擦力大小时,切记不能用N F F μ=.二、难点辨析1.静摩擦力产生在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但并非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例如: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叠放在一起,在A 上施加一水平拉力,使A 、B 一起沿水平地面匀速运动,试分析A 、B 受到的力.解析:由题意知,A 相对B 有向右滑动的趋势,故它受到向左的静摩擦力,而B 相对于A 有向左滑动的趋势,故B 受到向右的静摩擦力.从该例可看出,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两物体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样在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时,可有以下方法:(1)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会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例如:如图所示,物体A 静止在斜面B 上,试判断A 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利用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结合二力平衡等条件解答.例如: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叠放在一起,在A 上施加一水平拉力,使A 、B 一起沿水平地面匀速运动,试分析A 、B 受到的力.三、例题讲解例1.重为400N 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动摩擦因数为0.25,如果分别用70N 和150N 的,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多少?(设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解析:最大静摩擦力N G F F N m 100===μμ,要推动木箱,推力必须大于或等于100N.当推力为70N 时,推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木箱不动,其受到的是静摩擦力,由二力平衡条件知:摩擦力和推力大小相等,即摩擦力大小为70N.当用150N 的水平力推木箱时,推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木箱与地面发生相对滑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所以大小为N G F f N 100===μμ.小结:(1)计算摩擦力时应首先判断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若是静摩擦力不能用N F F μ=来计算.(2)在没有告诉最大静摩擦力的情况下,常利用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近似相等来分析问题.例2.在图中,一木块随斜面一起匀速向左运动,二者保持相对静止,试画出木块的受力示意图,并比较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是否在同一直线上.解析: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都是平衡状态,受力情况是完全一样的.由木块相对于斜面静止可知:木块受到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具体受力如图 小结:(1)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可以当作物体静止时来分析(2)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例 3.如图所示,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车上有一木箱,试判断下列情况中,木箱所受摩擦力的方向.(1)汽车由静止加速运动时(木箱和车面无相对滑动) (2)汽车刹车时(二者无相对滑动) (3)汽车匀速运动时(二者无相对滑动) (4)汽车刹车,木箱在汽车上向前滑动时(5)汽车在匀速过程中突然加速,木箱在汽车上滑动时解析:(1)向前的摩擦力;(2)向后的摩擦力;(3)不受摩擦力;(4)向后的滑动摩擦力;(5)向前的滑动摩擦力小结:(1)假设法是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有效方法(2)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即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3)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4)静摩擦力不仅仅存在于两静止的物体之间,两运动的物体间也可以存在静摩擦力.四、针对练习1.关于滑动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滑动摩擦力总是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C.滑动摩擦力不可能是动力D.滑动摩擦力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2.关于摩擦力与弹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弹力一定有摩擦力B.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C.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D.同一接触面上的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垂直3.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C.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D.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有一个限度4.关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的弹力和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物体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方向一定与弹力的方向垂直B.有摩擦力必定有弹力C.摩擦力的大小正比于弹力的大小D.弹力是动力,摩擦力是阻力5.在图中,质量为20kg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水平向左、大小为10N的拉力作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为(kg)10g/NA.10N,向右B.10N,向左C.20N,向右D.20N,向左6.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拉物体乙,它们仍保持静止状态,甲、乙间接触面也为水平,则乙物体受力的个数为A.3个B.4个C.5个D.6个7.如图所示,在皮带传动中,Ⅰ轮为主动轮,沿逆时针转动.那么皮带上的A点和Ⅱ轮边缘上的B点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为A.A点受摩擦力沿A点切线向右B.A点受摩擦力沿A点切线向左C.B点受摩擦力沿B点切线向右D.B点受摩擦力沿B点切线向左8.试画出图中各静止物体A 所受摩擦力的示意图第五节 力的合成一、基本概念1.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一个力产生的效果如果能跟原来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注意:(1)力的合成实际上就是找一个力去代替几个已知力,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2)合力和分力在作用效果上是等效的,它们之间可以等效替代.2.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则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3.矢量、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物理量叫矢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合成时按代数方法求和.二、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1.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的多个力的合成:首先规定一个正方向,然后和正方向相同的力取正值,方向相反的取负值,将这些力相加,求出代数和即可.代数和是正值,说明合力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代数和是负值,说明合力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例如:在物体A 上作用有四个力1F 、2F 、3F 、4F ,大小分别为2N 、4N 、5N 、9N,方向如图所示,试求出四个力的合力合F .解析:方法一)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四个力可分别表示为N F 21=、N F 42=、N F 53-=、N F 94-=,则它们的合力N F F F F F 8)9()5(424321-=-+-++=+++=合,负号表示合力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方向水平向左.方法二)规定向左为正方向,则四个力可分别表示为N F 21-=、N F 42-=、N F 53=、N F 94=,则它们的合力N F F F F F 895)4(24321=++-+-=+++=合,正值表示合力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方向水平向左.三、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1.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注意: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所有的矢量在合成时都必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方法:(1)作图法:选取统一的标度,严格作出力的图示及平行四边形,用统一的标度去度量作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出合力的大小,再量出对角线与某一分力的夹角,求出合力的方向.(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对角线,即为合力.力的合成的几种特殊情况:①相互垂直的两个力的合成,如图(1)所示,2221F F F +=,合力F 与分力1F 的夹角12F F tg =θ.②夹角为θ、两个等大的力的合成,如图(2)所示,作出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利用其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特点可得直角三角形,则可求得合力2cos 2θF F =',合力与每一个分力的夹角为θ/2. ③夹角为 120的两个等大的力的合成,如图(3)所示,实际是②的特殊情况:F F F =='2120cos 2,即合力大小等于分力. 注意:以上三种特殊的合成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应熟练掌握.3.合力与两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力1F 和2F 大小一定的情况下,改变1F 与2F 方向之间的夹角θ,当θ角减小时,其合力F 逐渐增大,当 0=θ时,合力最大21F F F +=,方向与1F 和2F 方向相同;当θ角增大时,其合力逐渐减小,当 180=θ时,合力最小21F F F -=,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即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是21F F -≤F ≤21F F +.四、例题讲解例1如图所示,物体受到互相垂直的两个力1F 、2F 的作用,若两个力大小分别为N 35、5N ,求这两个力的合力.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由勾股定理得N N F F F 105)35(222221=+=+= 合力的方向与1F 的夹角θ为3335512===F F tg θ,所以 30=θ例2.如图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作用,每个拉力均为200N ,两力之间的夹角为 60,求这两个拉力的合力.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通过解其中的直角三角形求合力N N F F 346320030cos 21=== ,合力与1F 、2F 的夹角均为 30.小结:(1)求矢量时要注意不仅要求出其大小,还要求出其方向,其方向通常用它与已知矢量的夹角表示.(2)要学好物理,除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外,还要注意提高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五、针对练习1.两个大小和方向都确定的共点力,其合力的A.大小和方向都确定B.大小确定,方向不确定C.大小不确定,方向确定D.大小和方向都不确定2.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N F N F 9,1521==,它们的合力不可能等于A.9NB.25NC.6ND.21N3.有两个大小恒定的力,作用在一点上,当两力同向时,合力为A ,反向时合力为B.当两力相互垂直时,其合力大小为 A.22B A + B.222B A + C.B A + D.2B A + 4.某物体受三个力的作用,其中N F N F N F 8,5,4321===,则该物体受到的合力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

初三物理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4讲知识精讲

初三物理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4讲知识精讲

初三物理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4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4讲 热学和光学综合二. 教学目的:1. 热学的综合归纳2. 光学的综合归纳二. 教学内容:(一)热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1. 热学的八个概念:温度;内能;热量;比热容;热值;晶体与非晶体;熔点与凝固点;沸点。

2. 热学的四个现象:扩散现象;熔化、凝固现象;汽化、液化现象;升华、凝华现象。

3. 热学的两种装置: 温度计;热机4. 热学的六条规律: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热传递规律;物态变化的吸放热规律;使气体液化的规律;影响蒸发快慢的规律;改变物体内能的规律。

5. 热学的三个易混概念:晶体与非晶体;蒸发与沸腾;液化与凝华。

6.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三条,略) (2)扩散现象① 概念: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 范围: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 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①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0r (0r 的数量级约为m 1010)时,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零,这个距离称为平衡距离。

② 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 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 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倍分子直径时,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7. 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分子运动越剧烈,其内能就越大,自然界中任何状态下处于任何位置的物体都有内能。

(2)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① 做功:实质是能量的转化过程,是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过程。

② 热传递:实质是能量的转移过程,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③ 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焦耳。

初三升高一衔接教材:第四讲 气体摩尔体积

初三升高一衔接教材:第四讲 气体摩尔体积

第四讲气体摩尔体积课前小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单位为摩尔。

()(2)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体的物理量,有专一单位。

()(3)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一数值,约为6.02×1023。

()(4)2 mol H2O的摩尔质量为36 g·mol-1。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B.0.012 kg 12C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C.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D.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3.(1)9 g H2O的物质的量为,含有的氢原子数为。

(2)3.01×1023个H2SO4分子的物质的量为,质量为。

知识梳理:一、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结论:(1)在同温同压条件下,粒子数相同的不同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在同温同压条件下,粒子数相同的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相同。

二、气体摩尔体积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为V m,常用的单位:L·mol -1或L/mol。

2.表达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所占的体积气体的物质的量,即V m=Vn。

3.影响因素: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取决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温度越高,体积越大;压强越大,体积越小。

4.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常温常压下,V m≈24.5 L·mol -1。

标准状况下,1 mol O2与1 molCO2和CO混合气体的体积均约是22.4 L吗?5.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1)1个条件:必须为标准状况。

非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不一定是22.4 L。

因此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一定要看清气体所处的状态。

(2)1种状态:必须为气体。

如水、酒精、CCl4等物质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课件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课件

光学知识
回顾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 等基本光学知识,了解了光学现象在生活 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电学知识
回顾了静电场、恒定电流、电磁感应等基 本电学概念,强调了电学知识在电子工程 、电力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
热学知识
总结了温度、热量、热能等基本热学概念 ,探讨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 律的本质和应用。
电流电压的测量
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电阻的测量
通过测量电阻,理解电阻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05
CATALOGUE
习题与案例分析
力学习题与案例分析
力的基本概念
包括力的定义、单位、方向等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基本原理。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通过典型例题,介绍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由落体运 动、抛体运动等。
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
描述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即F=ma。
牛顿第三定律
描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的关系,即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
力的合成与分解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 方法,能够求解多个力
的合力。
热学基础知识
01
02
03
物态变化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理解熔化、凝固、汽化 、液化、升华、凝华等概 念。
04
CATALOGUE
实验操作与演示
力学实验操作与演示
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斜面小车实验,演示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 状态,理解惯性的概念。
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测量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力的 正比关系,以及质量对加速度的影响。
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实验,理解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以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材(共九讲43页)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材(共九讲43页)

第一讲运动学基本概念(一)一、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一)质点1.对质点概念的理解质点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对物体的简化.它忽略了物体的和等次要因素,而突出了物体具有这个主要因素.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上(填“存在”或“不存在”).2.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两种情况(1)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2)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例1分析研究下列物体运动时,研究对象能看做质点的是()A.研究雄鹰在空中的飞行速度B.研究做花样溜冰的运动员的动作C.研究从斜面上滑下的木块的滑行时间D.研究运动员发出的弧旋乒乓球的旋转情况(二)参考系1.同一个运动物体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的结果常常是的.2.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如果题目不做特殊说明,都是选为参考系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的.例2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可能运动情况是()A.甲向上、乙向下、丙不动B.甲向上、乙向上、丙不动C.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D.甲向上、乙向上、丙也向上(三)坐标系1.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建立坐标系,这个坐标系上包括、和单位长度.2.研究质点的直线运动时,一般建立一维,坐标轴上的一个坐标对应质点的一个.例3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列表如下:(1)请在如图1所示的x轴上标出质点在各时刻的位置.图1(2)哪个时刻离坐标原点最远?有多远?(四)时刻和时间间隔1.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1)时刻只能显示某一,好比一张照片,时间间隔展示活动的一个过程,好比一段录相.(2)时刻体现在时间轴上为某一个;时间间隔体现在时间轴上为.①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n称内指的是,在数值上都等于1 s.②最初2 s内,最后2 s内……最初n s内都是指.③第1 s末(或第2 s初),第2 s末(或第3 s初)……都是指,如图1所示.图12.时刻与时间间隔的联系:时间间隔Δt=.例4如图2所示的时间轴,下列关于时刻和时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A.t2表示时刻,称为第2 s末或第3 s初,也可以称为2 s内B.t2~t3表示时间,称为第3 s内C.t0~t2表示时间,称为最初2 s内或第2 s内D.tn-1~tn表示时间,称为第(n-1) s内(五)路程和位移的区别与联系例5气球升到离地面80 m高时,从气球上掉下一物体,物体又上升了10 m高后才开始下落.则物体从离开气球开始到落到地面时的位移大小为________,方向________,路程为________.(六)矢量和标量1.标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时间、路程、温度、功、能量等,其运算遵从算术运算法则.2.矢量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如、力、速度等,其运算法则不同于标量.3.矢量的表示方法: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 自由落体运动
4.1落体运动的思考
4.11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快慢是由它们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的越快;
4.12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力无关,重物体不会比清物体下落的快。

4.2自由落体运动
4.21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4.22自由落体运动具备两个特征(1)初速度为零(2)除受重力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
4.23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物体仅在空气中从静止开始下落,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和重力相比很小,以至于阻力的影响可以忽略,物体的运动即可是为自由落体运动。

4.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4.31运动特点:所有的自由落体运动都是初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32自由落体加速度g :
(1)g=9.8m/s 的地方的大小不同,g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即物体下落时速度变化快慢都一样,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 来表示。

(3)g 至于物体在地球上的位置有关:纬度越高,g 值越大;高度越高,g 值越小,在通常的计算中不考虑纬度和高度的影响,g 取9.8m/s ;在更粗略的计算中,为里计算方便,g 还可以取10m/s 。

4.33规律表达式:自由落体为初速度v=0、加速度a=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①速度公式:V=gt ②位移公式:22
1gt h ③位移——速度公式: V 2 =2gs 例题1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就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B .物体竖直下落的运动就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D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有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针对训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都必做自由落体运动
B.从地表附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都是相等的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例题2以下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重力加速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取9.8
B.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但两者相差不很大
C.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D.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都相同
针对训练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重力加速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B.在地球上不同地方g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
C.在地球是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相同
D.在地球上同一地方,离地面越高,重力加速度g越大
例题3离地500m的空中自由下落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求(1)小球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2)从开始下落的时刻起,小球在第1s内通过的位移。

(3)小球落地前最后1s内的位移。

(4)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
课堂训练题
一、选择题
1.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2.自由落体运动在任何两个相邻的1s内,位移的增量为 ( )
A.1m
B.5m
C.10m
D.不能确定
3.甲物体的重量比乙物体大5倍,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与甲物体同时自由落下,在它们落地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在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B.下落1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C.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4.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s从同一地点再释放另一粒小石子,则在它们落地之前,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 ( )
A.保持不变
B.不断增大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5.长为5m的竖直杆下端距离一竖直隧道口为5m,若这个隧道长也为5m,让这根杆自由下落,它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 )
二、填空题
6.从高h处自由下落的物体,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是t=_____,落地时的速度v=______,物体落下 h/3时和落下全程时的速度之比是______,各自所经历的时间之比是______.
7.自由下落的物体在头ts内,头 2ts内和头 3t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是______;在第 1个ts内、第2个ts内、第3个t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又是______.
8.物体从高270m处自由下落,把它运动的总时间分成相等的3段,则这3段时间内下落的高度分别为______m、______m和______m;若把下落的总高度分成相等的三段,则物体依次下落这3段高度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__.
9.一物体从45m高处自由下落,在最后1s通过的高度是______s,最后1s的初速度是______m/s,最后 1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三、计算题
10、高处A点自由下落,经过B点到C点,已知经B带你的速度是到C点时速度的3/4,且
B、C间的距离是7m,求A、C间的距离.
11、铁链自由下垂悬挂在墙上,放开后让铁链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铁链通过悬点下 3.2m 处的一点历时0.5s,求铁链的长度(g=10m/s)
12.一个物体从塔顶上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s内通过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塔高为多少米?(g=10 m/s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