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海岸地貌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湘教版(2019) 第9讲 风成地貌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关键能力—能力突破
关键能力一 风成地貌 【典题精研】
[典例1] [福建卷]右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 成(1)~(2)题。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他风向的改 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可知,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沙丘 的形成条件最大的不同在于受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的影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金字塔沙丘是由新月形沙丘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开始应 该为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即②;随着其他风向的改造,其棱面逐渐增加,出现 ④①,最后形成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9讲 风成地貌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必备知识—基础落实
关键能力—能力突破
[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描述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 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解读
1.综合思维:通过相关材料,综合分析风成地貌,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 主要类型及成因;综合分析风沙活动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2.类型
(1)图A为 海蚀 地貌,主要有 海蚀崖 、海蚀柱、海蚀拱 桥、 海蚀平台、海蚀穴等。
(2)图B为 海积 地貌,主要有 海滩 、沙嘴、 离岸堤 、水 下沙坝等。
海岸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岸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
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据理论计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传递在绵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
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
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
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
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
海岸、冰川地貌
沿岸堤与海岸沙丘
巴 西 里 约 热 内 卢
离岸坝
拦湾坝与泻湖
一、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二、冰蚀作用和冰川地貌 (1)冰斗、刃脊、角峰 冰斗:由冰雪侵蚀形成的斗状的洼地。
刃脊:山岭两坡发育冰斗,随着冰斗的扩大,斗壁后退,两者之间 夹持的山岭不断变窄,最后形成的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
3.海积地貌 (一)海滩
海滩的坡度一般随组成物质的粒径变细而变小,砾石海 滩比砂质海滩陡、窄。
(二)沿岸堤
当暴风浪作用时,沉积物可以在海滩外缘形成一条条垄岗状 堤,称为滨岸堤或沿岸堤。它可以是沙质或砾质物质,也可 以是贝壳堤。
(三)水下沙坝、潟湖
水下堤(水下沙坝)是另一类海积地貌。它是由于水动力减 弱沙质物质在水下堆积而成。水下堤不断增高,露出水面, 即成离岸坝(岸外沙坝)。在离岸坝与海岸之间常常形成泻 湖。
(一)海蚀穴(洞) 海崖坡脚处由波浪侵蚀形成的凹槽。其中宽度大于深
度的称穴,反之为洞。
(二)海蚀崖
海蚀穴在波浪冲蚀下不断扩大,当其上方的岩石悬空时,发 生崩塌,形成海蚀崖。
(三)海蚀平台 海蚀平台是向海微倾斜的平坦台地,它随着海蚀崖 的后退而变宽。
(四)海蚀拱桥 海蚀拱桥突出的海岬两岸如发育相向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 互连通,则形成海蚀拱桥。
角峰:多个冰斗之间的尖锐山峰叫做角峰。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与地貌(含练习题)
幼苗成长后,下落泥中,很快生出根系,繁殖很快。
红树林的快速生长,加速了泥沙沉积,使岸线向海方向推移。随着红
树林不断向外繁殖生长,海滩不断淤积,在其后侧潮水不能到达的地方,
逐渐发育红壤和泥炭层,以后土质变干、变淡,红树林逐渐死亡,演变
成滨海平原的一部分。
死亡后变为滨 海平原
湛江
•
红树林中自然食物丰富,加之红树林里气候湿和,是众多动物生 息繁衍的理想天地。水里,鱼虾蟹蚌,群群族族,种多类繁;林间,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宜兰县位于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 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 河”,河流含沙量大,又称为“宜兰浊水溪”。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 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图 2 示意台湾省局部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的位置,图 3示意宜兰县风额。据此 完成4—5题。
10.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B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
11.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 入海口(D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海岸地貌知识内容
海岸地貌知识内容
海岸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地形特征,包括海岸线的形状、海岛、海湾、海角、海峡等各种地貌形态。海岸地貌是地球表面上最为活跃和复杂的地貌类型之一,它受到海洋、大气、河流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形景观。
海岸线是海岸地貌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海岸线的形状和特征与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地壳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沉积作用方面,海岸线上常可见到沙滩、湾滩、沙嘴等沉积地貌。而在侵蚀作用方面,海岸线上的崖壁、海蚀平台等侵蚀地貌则更为常见。此外,地壳运动也会对海岸线的形状产生影响,如地震引起的地壳抬升或下沉会改变海岸线的位置和高程。
海岸地貌中的海岛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海岛是位于海岸线附近、被海水包围的陆地,它们可以是由火山活动、河流冲积、海浪侵蚀等多种因素形成的。海岛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有的呈现出环形、线形、椭圆形等特殊形态。海岛上的地貌特征也与其形成方式有关,如火山岛上常可见到火山锥、火山口等地貌;河流冲积岛上则常可见到冲积平原、河道等地貌。
海湾是海岸地貌中的另一种重要形态。海湾是海岸线向内凹入陆地形成的弯曲水域,它与海洋相连,具有独特的地形特征。海湾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河流冲积、海浪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地壳运动
方面,构造断裂会形成深水海湾,而地壳抬升或河流冲积则会形成浅水海湾。海湾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的呈现出U形、V形、心形等特殊形态。
海角是指陆地突出入海的地形特征,也是海岸地貌中的一种形态。海角的形成与海洋侵蚀、地壳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海洋的侵蚀作用会使陆地逐渐被侵蚀形成海蚀崖,而地壳运动则会使得海角的位置和高程发生变化。海角的形状和特征各不相同,有的呈现出陡峭、坚硬的悬崖形态,有的则由平缓的堆积地貌构成。
海岸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岸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岸地貌是指海岸线沿海地区的地貌特征和形态,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结果。海岸
地貌包括陆岸和海底地貌两部分,是地球表面复杂多样的自然景观,也是自然地理学和海
洋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海岸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受到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地质构造
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岸地貌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和特征,具有较高的
地质和环境科学价值。在地质学中,海岸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影响下的海岸地
貌形成和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自然地理学和海洋地质学中,海岸地貌是研究海陆
相互作用、地表和海底地貌形成演变规律的一个重要对象。
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海岸地貌是由多种地质和地貌过程共同作用形成的,它受到陆地地质构造、气候、海洋潮汐、海浪侵蚀、沉积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可以总结
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构造影响
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与地球的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对海岸线位置和
地貌特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诸如地质断裂、褶皱、构造隆起和沉降等地质构造活动,都
会影响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例如,海岸地质断裂区常常形成悬崖峭壁和海蚀洞,构造
抬升和沉降会影响海岸线位置和形态特征。
2. 海浪侵蚀作用
海浪对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浪侵蚀是指海浪对海岸地貌进行机
械侵蚀和化学侵蚀的过程。海浪侵蚀通过冲刷、研磨和风化作用,可以造成海蚀悬崖、海
蚀平台、海蚀洞、海蚀灯、海蚀柱等地貌形态。海浪侵蚀还会造成海岸线后退和海岸地貌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外营力和内营力各包括哪几种?
地貌外营力包括:流水、风、波浪、冰川、重力、人类活动;
地貌内营力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2.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哪三期?
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第二章坡地地貌
1.滑坡的形态特征包括那些?
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台地,滑坡鼓丘
2.沟谷通常可分为哪四种?
根据沟谷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分为细沟、切沟、冲沟、坳沟四种类型
3.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洪积扇有哪三种组合形式?
垒叠式洪积扇、串珠状洪积扇、不对称垒叠式洪积扇。
4.坡地发育有哪两种基本模式?
模式1:平行后退发育模式。
模式2:整体剥蚀发育模式。
第三章河流地貌
1.横向环流有哪四种类型?
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根据水流侵蚀方向,河流有哪三种侵蚀作用?
下切侵蚀(简称下蚀)、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侧向侵蚀(侧方侵蚀、旁蚀)3.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由上下哪两层构成?
上层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
下层为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
4.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三种类型?
稀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亚粘性泥石流)
5.根据泥石流所处的地貌部位,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二种类型?
坡面泥石流、沟谷泥石流
6.冲积平原可分为哪三部分?
冲积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7.根据形态特征,三角洲可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
扇形------河流作用为主鸟爪形(鸟足形)------河流作用为主
尖头形------波浪作用为主指形(洲岛形、岛屿形、港湾形)------潮汐作用为主
海岸地貌地理题
海岸地貌是指沿海地区的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包括岸线形态、海蚀作用、沉积作用等。海岸地貌的形成是和地质构造、波浪侵蚀和河流冲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首先,海岸地貌的形态主要受河流冲积和波浪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河流从
陆地流入海洋时,会带来大量的泥沙和颗粒物质,在海岸线附近形成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沿海平原。同时,波浪的冲击力和侵蚀力也会改变海岸线的形态。波浪的冲击力经过长时间的作用,会使岩石逐渐风化、剥蚀和坍塌,形成悬崖、海蚀洞等地貌特征。
其次,海岸地貌还受到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如果海岸所在的地区发生了地壳
抬升或沉降,就会导致海平面的变化,从而影响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比如,当地壳下沉时,原本海洋的区域可能会变成陆地,形成海岸平原;相反,当地壳抬升时,原本的陆地可能变成海洋,产生悬崖和峡湾等地形。
此外,海洋自身的沉积作用也对海岸地貌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海洋中的波浪
和潮汐运动会将悬浮在水中的碎屑物质运动到海岸线附近,并逐渐堆积形成沙滩和沙丘等地貌特征。尤其是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海岸线处容易形成沉积物,甚至形成河口三角洲和滨海湿地等特殊地貌。
最后,海岸地貌还与海洋气候和植被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变迁、风暴和海浪
的活跃度都会对海岸地貌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形成海岸侵蚀;而植被的分布与根系的牵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海岸的稳定性,减缓海岸侵蚀速度。
综上所述,海岸地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地质构造、波浪
侵蚀和河流冲积等因素相互关联,共同塑造了海岸地貌的形态特征。了解海岸地貌对于保护海岸生态环境、维护海岸线稳定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海岸地貌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米,植被稀少。 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 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
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D
C.秋季 D.冬季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多晴天,风浪小,破坏力 小,春秋为过度季节,破坏力都不是最大的,ABC错误。
海蚀崖上部沟通的
。
(4)海蚀柱
海蚀拱桥进一步受蚀,使
。海蚀柱下部继续受蚀,则形成
。
女王头--台湾旅游 业的一张名片
(5)海蚀平台
由于构造和岩性差异,在海蚀平台上可出现 浪蚀沟、洼地等,还可覆盖一些沙、砾石。
小结:海岸地貌过程描述
由于岩性、构造差异, 海浪侵蚀形成不规则海岸
海蚀崖
侵蚀形成海蚀穴
海蚀柱进一步被侵 蚀,形成海蚀平台。
1、海岸侵蚀地貌(简称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是
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
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1)海蚀崖
原始海岸斜坡上,海面
附近,直接受到海浪冲击,在这里形成海蚀穴。
大连
青岛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蚀(穴)洞
海蚀(穴)洞是海崖坡脚处由波浪侵蚀形成的凹槽,
(3)海蚀拱桥
第九章 海岸地貌-gll
成因:
当波峰线与岸线斜交时,由于波浪折射作用,在破浪带与岸线之间产生 一股与岸线平行的沿岸流。 河流入海,咸淡水混合,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沿岸流 长江和钱塘 江入海后形成的浙闽沿岸流和黄海沿岸流等。
泥沙纵向移动及其地貌
当波浪前进方向与海岸线斜交时,波浪作用方向与重力切 向分量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泥沙颗粒沿着波浪作用力与 重力切向分量的合力作Z字形前移。泥沙颗粒实际移动方向与 岸线近于平行,沿海岸产生一段位移──泥沙的纵向运动
当波浪进入曲折的岬湾时,波浪的折射使波能集中在岬角 (headland),形成冲刷区,而波浪进入海湾(bay)时.波能是辐散 的,形成堆积区。
岬 角 侵 蚀 与 海 蚀 柱 的 形 成
台湾野柳:单面山
台湾野柳:单面山
台湾野柳(海岸岬角):海蚀地貌
台湾野柳:岩石的差异分化
台湾野柳
沿岸流(Longshore Current)
推动
风
拖曳
波浪的形成
风传播能量:与风速成四次方
风的作用方式:由于水面本身凹凸不平,首先使水质点产 生堆积,水体表面产生微波,一旦水面起伏加大,风的作用面 积增加,可以更迅速地传播能量,波高呈指数增加,直至达到 理想波高。 当波速与风速传播速度相等时,风不再向波浪提供能量
风时与波速/波长关系 风时(wind period):相同状态的风持续作用在海面上的时间 风区(fetch):状态相同的风作用海域的面积。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
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
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
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
第二章坡地地貌
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
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
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
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
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
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
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
5)滑坡的作用力:
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
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
第三章河流地貌
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
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
高一地理海岸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海岸知识点归纳
地理科目中的海岸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了
解海岸地貌和相关知识对于我们理解自然地理和地理过程有重要
意义。下面对高一地理中海岸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方便学生
们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一、海岸地貌类型
1.海岸线:分为直线型、弧线型和深凹型等。
2.海岸平原:由泥沙沉积形成的平坦区域,常出现于河口附近。
3.海岸丘陵:由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丘陵地形,常呈平缓斜坡。
4.海岸崖:由海浪冲蚀海岸岩层形成的悬崖或陡峭岩壁。
二、海岸地貌形成的原因
1.海浪侵蚀:海浪冲击海岸岩石和沉积物,形成海岸崖和海蚀
洞等地貌。
2.海流沉积:海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在海岸线附近,形成海岸平原。
3.潮汐作用:潮汐的涨落会引起波浪和海流,进一步影响海岸地貌的形成。
三、海岸生态系统
1.滨海湿地:位于海岸和内陆之间的湿地,是陆海交界的重要生态系统。
2.沿岸草原:生长在海岸平原上的植被,具有防风固沙等重要功能。
3.珊瑚礁:由珊瑚动物的骨骼和藻类共生形成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四、海岸自然灾害
1.海岸侵蚀:海浪的长期冲刷会导致海岸线后退,给沿岸地区的居民带来危害。
2.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引起的巨大海浪,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3.飓风:常见于热带地区的强风暴,风暴潮和风力对海岸地区造成毁灭性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科目中的海岸知识点涉及到海岸地貌、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和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学生们应加强对海岸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理解,了解海岸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海岸生态系统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海岸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科目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河南大学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
河南大学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2008.12.17 1. 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 气候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
征的学科。
3. 构造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以及地壳构造运动形
成的地貌的学科。
第二章坡地地貌
1.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2.风化作用: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发生破碎、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3.崩塌: 斜坡上的岩屑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4.倒石堆: 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为倒石堆。
5.滑坡: 斜坡上的大块岩体和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7.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到平缓的坡路地带堆积下来的沉淀物
8.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
第三章河流地貌
1.河流:是地表线形凹槽内天然流水的统称,是地表水流最主要的形式.
2.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3.河床纵剖面: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称为河床纵剖面
4.河流侵蚀基准面: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与地貌含练习题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与地貌含练习题
一、海岸类型及其地貌特征
海岸是陆地和海洋交界的区域,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海岸的类型和地貌特征主要由海洋动力、岩性组成、沉积物质和人类
活动等因素所决定。
1. 悬崖海岸
悬崖海岸是由于海浪长期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陡峭的海岸线。其地貌
特征为悬崖高耸、海岸线曲折。悬崖海岸多见于高地地区或岩石出露
的地方。
2. 海蚀台地
海蚀台地是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岸平台,位于悬崖的下方。其
地貌特征为平坦开阔,常沉积有碎石和泥沙。
3. 河口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在海岸地带形成的三角洲地貌。其地貌特征为平坦、广阔,水网纵横。
4. 沙质海岸
沙质海岸是由海浪的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的以沙质为主要组成的海
岸地貌。其地貌特征为沙滩绵延、海岸线平缓。
5. 贝壳海岸
贝壳海岸是由于贝壳的沉积形成的特殊类型的海岸。其地貌特征为白色海滩和大量的贝壳堆积而成。
二、练习题
1. 什么是海岸类型以及海岸地貌的形成因素?
答:海岸类型指的是根据地貌特征和形成机制,将海岸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悬崖海岸、海蚀台地、河口三角洲等。海岸地貌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海洋动力、岩性组成、沉积物质和人类活动。
2. 请简要描述悬崖海岸的地貌特征。
答:悬崖海岸是由于海浪长期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陡峭的海岸线。其地貌特征为悬崖高耸、海岸线曲折。悬崖海岸多见于高地地区或岩石出露的地方。
3. 沙质海岸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答:沙质海岸是由海浪的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的以沙质为主要组成的海岸地貌。其地貌特征为沙滩绵延、海岸线平缓。
4. 什么是河口三角洲?请详细描述其地貌特征。
初二地理海岸地貌类型分析
初二地理海岸地貌类型分析
海岸地貌是指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地貌特征,根据地质构造、海洋
侵蚀力等因素的不同,海岸地貌呈现出多种类型。本文将对初二地理
课程中学习的海岸地貌类型进行分析。
1. 悬崖海岸
悬崖海岸是指海岸线陡峭,海岸边坡陡峭或垂直的地貌类型。这种
海岸地貌多见于地质构造剧烈的地区,如沟壑地貌或抬升地貌区。悬
崖常常由于海浪的冲刷和风化作用而形成,例如英国多有悬崖海岸。
悬崖海岸具有壮丽的景观,但也对海岸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
2. 洪穴海岸
洪穴海岸是指岩石的裂隙或孔洞被海浪冲刷扩大,形成一连串大小
不一、密集有序的岩洞洞窟的地貌类型。洪穴海岸常见于沉积岩地区,由于海浪侵蚀和风化作用,岩洞不断扩大变形。例如,中国福建土楼
附近的奇石海岸就是洪穴海岸的典型例子之一。
3. 沙滩海岸
沙滩海岸是指由沉积物堆积而形成的地貌类型。当海浪冲刷到海岸时,带有能量的波浪将携带沉积物冲刷到海岸上,形成了沙滩。沙滩
海岸对于海岸线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人们经常选择进行休
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4. 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海岸是指由珊瑚体构成的地貌类型。珊瑚礁是石头矿物质和珊瑚虫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生物礁石,它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浅水中。这些美丽而多样化的海洋生物群落为珊瑚礁海岸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5. 海蚀台地
海蚀台地是指由于海浪长期冲蚀而形成的海岸地貌类型。这种地貌是岩石块体中的较硬层受到冲蚀,而较软的层则被削弱,形成一个或多个平坦的台地。例如,中国山东威海的石岛就是典型的海蚀台地,岛上留下了一些巨大的海蚀台地。
6. 塞滩海岸
海岸地貌教案设计
海岸地貌教案设计
教案标题:海岸地貌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
1. 了解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2. 掌握不同类型海岸地貌的特点和分类。
3. 了解海岸地貌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释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2. 不同类型海岸地貌的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
1. 理解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辨别和分类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
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地理教科书、图片、视频资料等。
2. 实物展示:海岸地貌模型、海岸植被样本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具有代表性的海岸地貌图片,引起学生对海岸地貌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这样的地貌吗?它是如何形成的?”
探究(15分钟):
1. 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海岸地貌形成原因的视频,了解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分组,使用地理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调查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并记录其特点和分类。
讲解(15分钟):
1. 教师讲解海岸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重点介绍典型的海岸地貌类型,如海蚀海岸、沉积海岸等。
2.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型海岸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海岸地貌
海洋边缘,海洋与陆地的接触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带,包括沿岸陆地部分及水下岸坡,范围自滨海平原至外陆架坡折带,大致相当于晚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时期淹没和出露的区域。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浪对地面作用所达到的范围。其上界,在岩岸是现代海蚀崖的顶部,在沙质和泥质海岸是海岸沙丘或海滩顶部生长植被的地方;其下界相当于水深等于1/2波长处。由于各地海岸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波浪状况不同,因此海岸带是一个宽度变动的地带。现代海岸带自陆地向海洋一般划分为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如海蚀崖、滩肩或沿岸沙堤及海岸沙丘等,它们经常暴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海水淹没。这一地带又称潮上带或后滨。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它们在高潮时被淹,低潮时出露,其宽度受潮差影响,相当于潮间带,也称前滨。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一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米。水下岸坡不露出水面,是波浪破碎频繁的地带,在沙质海岸,常形成沿岸沙坝和凹槽,这一带又称潮下带或近滨。外滨(或滨外)是波基面以下的浅海部分,也有人将波浪传入浅海开始变形处,即水深约1/2波长处到波浪破碎带外缘这一地带称为滨外,将其归入水下岸坡下部。海岸线是陆地与海面的交界线,一般将平均高潮线当作海岸线,也有人将平均低潮线称为海滨线。由于海平面的变动或地壳的升降运动,海陆交互作用的痕迹在相邻的陆上或海底也有保存。保留在陆上的古海岸带常是被抬升了的海蚀阶地或海积平原,而残留在海底的古海岸带是在低海面时形成的,其标志物是溺谷、岩滩、浅滩等。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和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它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10~20米左右,宽度在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地带内。
全世界的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千米,加上沿海几千个大小岛屿,总岸线长达3.2万千米。海岸带具有丰富的资源,世界上约有2/3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地区。因此,海岸带是人类活动频繁和经济极繁荣的地带。
第一节海岸的动力作用
一、波浪作用
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普遍、最重要的动力。波浪运动特别是进入浅水区后其传播过程发生的变化是控制海岸发育与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深水波浪的特性
海洋中的波浪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风作用于海面时通过近水面大气层的垂直压力和切应力,将能量传递给海水,使水质点在风力、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做近于封闭的圆周运动,并由于向风与背风坡之间的压力差,使这种波动不断发育起来,海面形成连续的周期性起伏,形成波峰和波谷。波峰的最高点为波顶,波谷的最低点为波底。两个相邻波顶间的水平距离为波长(L),波顶与波底间的垂直距离为波高(H),相邻两个波顶或波底通过海面同一准线所间隔的时间为波浪的周期(T),单位时间内波形传播
水质点在圆形轨道上随着位置改变而变换在水平、垂直和往返之间。水质点运动在圆形轨道上半部时,其方向与波浪传播方向一致,运动到圆形轨道的下半部时,其方向与波浪传播方向相反。水质点自波顶向波底运动时,垂直流向下,自波底向波顶运动时,则向上。位于波顶和波底时,水质点的水平流速值最大,垂直流速为零。位于波顶和波底之间的中点时,垂直流速达最大而水平流速为零。水质点沿圆形轨道运动一周,海水面就发生一次升降,并使波形向前传播。
波浪在向前传播的同时也向下部水层传播,水质点的圆轨迹直径在水平方向上相等,而在垂直方向上,自海面向下随深度按等差级数的增加,水质点运动轨迹的直径(波高)则以等比级数减小。例如波高为10米,波长200米的巨浪,在水深200米处仅能激起20毫米的波高。所以当海底深度大于波长时,波浪对海底的作用已很微弱。
由风直接作用形成的波浪称风浪。风浪的大小决定于风速、风的吹程(风区)和风持续的时间(风时)。随着风速增大,风区越长,风时越久,风浪就越大。由于风作用的湍流特性,风浪的水质点运动轨迹实际上为不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波形为非正规的余摆线,峰顶较陡,略呈不对称。风浪在风停息后或离开风区向外传播就转变为涌浪。涌浪是在无风作用下继续传播的自由波,水质点运动轨迹为封闭的圆形,波形为余摆线,峰顶较纯,呈对称。涌浪可传播很长的距离,涌浪在传播过程中,波能渐减,波高渐低,而波长与波速渐增,经长距离传播,其波长与波速逐渐趋于某一稳定值,波形愈显规则,全世界海岸地区除北半球高纬度和南美洲南端海岸地区为风暴浪区外,大多属涌浪区。(二)浅水区波浪的传播与变形
当波浪传播入浅水区,发生变形后就转变为浅水波浪。一般认为
1/2波长的海底深度是波浪变形的临界深度,这时水质点运动的轨迹的直径只有海面的1/24。当海底深度大于1/2波长时,波浪的性质尚能继续维持不变。当海底深度小于1/2波长时,波浪将发生变形。波浪变形后,水质点的运动轨迹由深水域时的圆形轨道变为呈不对称的上凸而向下逐渐展平的椭圆形轨道。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波浪在浅水区受到海底摩阻作用的缘故。由于椭圆形轨道的垂直轴下半部比上半部减小更快,越近水底,水质点运动的轨道变得愈来愈扁平。到了海底,轨道的扁度达到极限,水质点仅作平行于底面的直线往返运动,波峰通过时,水质点向岸运动;波谷通过时,水质点则向海运动。
水质点运动轨道的不对称性也反映在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差异性方面。在前半周期的向岸运动(相当于波峰经过)时,它经历的轨道长,速度大;而后半周期向海运动(相当于波谷经过)时,它经历的轨道短,速度小。结果在同一波浪周期内,向岸速度大于向海速度,愈向岸去,这种速度不对称差异愈大。
(三)波浪破碎与近岸带波浪作用
波浪自外海进入浅水区并向海岸推进,当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波浪将发生破碎,这时波峰水质点运动的水平分速大于波速。即使在深水区,风浪在风的不断作用下,波陡δ(波高H/波长L)会不断增大,波峰愈益陡尖。当波陡达到1/7临界值时,峰顶水质点运动的水平分速与波速相等,此时波动表面达到极限;当波陡超过此值时,峰顶波面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波浪破碎。
1、崩顶破碎
当波浪传播近岸边时,波能已经逐渐消耗掉,波峰不稳定,但尚未达到翻转时,峰顶出现浪花,并逐渐增大,峰顶崩随成瀑布状下落。一般地,崩顶破碎的波浪有较强的回流。
2、卷跃破碎
波浪向岸传播时,在一个较短时间和距离内就可发生显著变形,波峰不断前倾直至卷曲翻转,成卷跃破碎下落。
3、激散破碎
海底陡,波浪发生变形后使得波浪前峰从下部开始出现浪花泡沫,扩大到整个前峰面,在直接冲上陡滩时前峰面在滩面上激散破碎,并形成大量泡沫,最后与波峰一起逐渐在岸滩上散失。
(四)波浪的折射与绕射
当波浪传播进入浅水区时,如果波向线与等深线不垂直而成一偏角,则波向线将逐渐偏转,趋向于与等深线和岸线垂直,这种现象称为波浪折射。波浪传播方向的变化是因为波速随深度变浅而减小,位于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