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海岸地貌
高考复习《地理》海岸地貌
离岸沙堤随陆源沉积物补给情况而消长; 河流入海泥沙多,离岸沙堤向海移动; 当泥沙补给少,海洋因素起控制作用, 沙堤则向陆迁移。
沙嘴
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 滩。一端连陆地、一端突出水中 的带状沙滩。常见于低海岸和河 口附近。
海蚀地貌 海 岸 地 貌
海积地貌
海岬两侧海蚀洞连通,形成海蚀拱桥 进一步侵蚀,拱桥顶部崩塌,形成海 蚀柱
涠洲岛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第四纪火山岛,受多期次海进、海退及波浪和构造作用 的共同影响。基岩和生物海岸在海浪长期侵蚀的作用下,海蚀地貌异常发育。下图 分别为涠洲岛滴水村附近的海蚀崖和海蚀穴(图1)和一般海蚀崖形成示意图(图2)。
波浪还可以对沉积物发生分选作用。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在波浪分选作用下,粗 粒物质上移,细粒物质下移。这是因为相当深的地方,底流的力量不足以推动砾 石离开原地,而波浪只能掀起细沙。被掀起的细沙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浅水 处波浪作用较强,沙砾被搅混并向上移动;拍岸浪进流还挟带着砾石使之沿斜坡 向上运动。沉积物经分选,形成由粗粒物质构成的滨岸堤和细粒物质构成的水下 堆积台。
问题01 海岸环境分带
海洋的环境系统从海岸线到深海,由于水深的变化和离陆地越来越远,其环境特 点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水深和环境特征,从陆地向海洋方向依次分为滨海、浅海、 半深海和深海,海底地貌单元相应称为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海盆、 大洋中脊。
(2015年新课标I卷,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 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海岸岸坡的变化也使波浪推动力和重力分力随之发生变化。中立带不断向下和向 上扩大,最后使岸坡发育成为一条凹形曲线。该曲线上每一点的物质在每次波浪 运动中,前进速度与回返速度的差值正好为重力所抵消,结果只在原地作来回运 动。当海岸剖面成为凹形曲线时,即称为平衡剖面。
海岸地貌
7000B.P以来的海面变化(美国)
海平面变动与海岸发育
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 海岸剖面的改造
红色区域显示如海面上升10m,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和东 海岸将被淹没的低地(这些区域目前居住25%的美国人 口)
近纽 )约 红一 外角 遥(
感纽
照约 片港
附
海面上升对海岸剖面的影响
海面下降对海岸剖面的影响
地质构造的性质及延伸方向对海岸平面 形态影响很大
花岗岩基岩海岸,向海倾斜的基岩节理容易产生地滑
飓风引起的大浪冲刷玄武岩组成的海崖,加深海蚀凹槽 (Maui, Hawaii)
玄武岩被侵蚀形成的海蚀崖(Kauai, Hawaii)
大 连 老 虎 滩 公 园 的 海 蚀 崖
海蚀崖的顶部较平坦,局部有沙砾沉积物,为海蚀阶地 (northern California)
岸峡海
湾岸
© (f)
断海分
层岸类
海(
岸堡据
: 洲(
a)
海 岸
溺 谷
(e)
火 山
海 岸
(b)
海
海岸分类(据组成物质)
基岩海岸 堆积海岸
砾石海岸 沙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
海平面变化与海岸剖面的塑造
海平面变化可以分为地动型和水动型两 类,对海岸线变迁影响的效果是相似的:地面 的下沉相当于海平面的上升,地面的上升相当 于海平面的下降。一般来说,海平面上升(陆 地下降)将导致海岸线向陆地的迁移——海 侵,海平面下降(陆地上升)将导致海岸线向 海洋方向的退却——海退。
泥沙横向运动形成的地貌
泥沙纵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
水下岸坡泥沙的运动 冲激带泥沙的运动
规水 律下
岸 坡 泥 沙 纵 向 运 动
自然地理学海岸地貌
三 海岸地貌的科学研究意义
海岸地貌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历史记录
古海岸地貌特征
海岸地貌演变
由于岩性、构造差异,海 浪侵蚀形成不规则海岸
海蚀作用不断进行
侵蚀形成海蚀穴
海蚀穴加深,成为海蚀洞
两侧海蚀洞连通,形成海 蚀拱桥 进一步侵蚀,拱桥顶部崩 塌,形成海蚀崖和海蚀柱
主要海蚀地貌单元小结
谢 谢!
福建平潭海蚀柱半洋石帆三海岸地貌的科学研究意义海岸地貌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历史记录古海岸地貌特征海岸地貌演变由于岩性构造差异海浪侵蚀形成不规则海岸海蚀作用不断进行侵蚀形成海蚀穴海蚀穴加深成为海蚀洞两侧海蚀洞连通形成海蚀拱桥进一步侵蚀拱桥顶部崩塌形成海蚀崖和海蚀柱主要海蚀地貌单元小结谢谢
自然地理学
海岸地貌
➢ 海蚀穴初具规模后,促使激浪所起动的砂砾在其 内冲刷掏蚀,使其不断地向内凹入,逐渐加大规 模,以致使得上部岩石失去支持而崩塌倒落下来, 形成海蚀崖。
海蚀崖的形成过程(据王颖;1994)
同一岸段不同时期的海蚀拱桥与海蚀崖
台湾清水断崖苏花公路 法国诺曼底海蚀崖
4. 海蚀平台(Bench)
➢ 当海蚀崖后退的同时,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 微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北仑河口
鸭绿江口
海岸地貌形成的因素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波潮 浪汐 作作 用用
沿 岸 流 作 用
河 流 作 用
风 力 作 用
生 物 作 用
海地 平壳 面运 变动 化与
岩 性 特 征
海岸地貌的分类
➢波浪侵蚀和堆积过程中对海岸进行塑造, 形成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海积地貌
海积地貌
天涯海角
主讲:
海岸、冰川地貌
冰碛平原指当冰河进入较暖和的地区而消融后,这些被冰 河搬运的碎屑物便产生堆积,形成冰积地形。
角峰:多个冰斗之间的尖锐山峰叫做角峰。
(2)冰川谷和峡湾 冰川谷:又称冰川槽谷或U型谷冰蚀作用形成两岸直立、底部平 坦的槽谷。
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冰期接受冰蚀作 用,冰期后受海侵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峭 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即峡湾。
挪威峡湾
三、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地貌
沿岸堤与海岸沙丘
巴 西 里 约 热 内 卢
离岸坝
拦湾坝与泻湖
一、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二、冰蚀作用和冰川地貌 (1)冰斗、刃脊、角峰 冰斗:由冰雪侵蚀形成的斗状的洼地。
刃脊:山岭两坡发育冰斗,随着冰斗的扩大,斗壁后退,两者之间 夹持的山岭不断变窄,最后形成的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
3.海积地貌 (一)海滩
海滩的坡度一般随组成物质的粒径变细而变小,砾石海 滩比砂质海滩陡、窄。
(二)沿岸堤
当暴风浪作用时,沉积物可以在海滩外缘形成一条条垄岗状 堤,称为滨岸堤或沿岸堤。它可以是沙质或砾质物质,也可 以是贝壳堤。
(三)水下沙坝、潟湖
水下堤(水下沙坝)是另一类海积地貌。它是由于水动力减 弱沙质物质在水下堆积而成。水下堤不断增高,露出水面, 即成离岸坝(岸外沙坝)。在离岸坝与海岸之间常常形成泻 湖。
海岸、冰川地貌
学习目标
1、了解海岸地貌及其主要类型
2、认识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和海滩、 潟湖、水下沙坝等海积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特点。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沿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 用形成的地貌。可分为:
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海岸地貌是指围绕着海洋的地表形态,因为距离海洋的距离近,从而受到海洋的影响,海洋的潮汐、冲淡、风暴等自然环境因素造就了典型的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主要分为沿岸的滨海地带和深海地带。
沿岸滨海地带是海岸地貌重要的类型之一,它由海浪和风暴冲刷形成的滩涂、海侵、海滩、海砾和裸露礁等形成。
海浪作用下,沿岸滨海地带的植被可能不多,只有一些矮生植物和海洋植物能在这种情况下生长。
海侵作用则造成的滩涂的普及,滩涂主要有砂滩、黑沙滩和礁滩等。
海滩沿岸的高潮和低潮也会造成海砾,也就是由海浪带来的沙粒组成的沙丘。
深海地带又称近海海域或暗海域,主要是指深入海洋内部的地形。
深海地带最大的组成部分是海洋山脉和海洋沟壑。
海洋山脉也就是海床下深处延绵不断、壮观的地形,它们的形态是由海床下深海水里活动的火山熔岩形成的,海洋山脉的形状不具有一定的规律,形状有的像熊熊的火焰,有的像螺旋式的阶梯,犹如一个个巨大的积木。
海洋沟壑是指海洋山脉之间的深渊,它们由海岸线凹陷而形成,由于深海沟壑深度非常大,经常有水流流动,因此在那里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
此外,海水的变应力也是形成海岸地貌的重要因素。
海水的变应力是指沿岸地形的形成和变化,主要由潮汐及其他自然因素改变海水的强度而引起的。
潮汐的作用不仅导致海水的变化,还影响着沿岸地形的发育。
如果沿岸地形受到较大的潮汐作用,它就会形成一组类似滩涂的地形,而这些滩涂又称为海浪冲淡。
总而言之,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主要是沿岸的滨海地带和深海地带,这两个类型的形成主要由海水本身的变化和海浪的冲淡两大环境因素决定。
海水的变化又受到潮汐的影响,因此潮汐也是形成海岸地貌的重要因素。
海岸地貌的不同类型也有其独特的物种和环境,为海洋生命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存环境,同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海岸地貌
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等条件的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便形成不同的 海岸形态,并使海岸地貌具地貌
海岸地貌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 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的发育程度也有差异。
研究简史
海岸地貌19世纪以前,海岸地貌的研究处于地形描述和积累资料的初始阶段。1919年,D.W.约翰逊的《海岸 过程和海岸线发育》,开辟了海岸地貌的专门研究。
海岸地貌
20世纪40年代以来,海岸地貌研究进入动力机制研究阶段。苏联В。П.津科维奇的《海岸发育的基本理论》 (1962),从动力学观点阐明海岸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机制。英国C.A.M.金的《海滩与海岸》(1972),系统地 记述了海岸地貌发育的动力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岸地貌研究已从定性的描述向着定量的方向发展。
谢谢观看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 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海 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 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 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 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 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海岸地貌 图文
由于长期堆积,泻湖逐渐淤浅,直至湖盆全部充填。泻 湖沉积通常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富含有机质,在细粒泥质 沉积物中可夹有沙质层,这主要是强烈的风暴潮带进泻湖 的。各个泻湖的含盐度差异很大,一般为半咸水,生物属 种少,但个数可以很多,繁殖生物的泥滩受到生物强烈的 扰动。
堡岛与泻湖
泻湖
堡岛与泻湖
堡岛
澳洲
沙岛-泻湖海岸
沙岛பைடு நூலகம்三亚)
堡岛的成因观点:
① 堡岛是由水下沙坝向上堆积发育而成; ② 主要是沿岸流作用先形成沙嘴,沙嘴平行于海岸向前 伸展,而后被潮汐通道切隔分成几段而形成堡岛; ③ 堡岛原先是大陆海滩沙脊,因海面上升或陆地区域性 下沉使其与大陆分离,同时海滩沙脊随海面上升而增高形成 堡岛,其内侧成为泻湖。 第三种观点是解释多数堡岛形成的合适机制,但大型堡岛 链很可能具有综合性成因。
陆连岛
韩国
沙嘴
沙嘴,佛罗里达
第三部分 堆积海岸和海岸堆积地貌
堆积海岸是在沉积物供给量大于被移运量的情况下形 成和发展的。沉积物可来源于入海河流携带物质、海崖 被蚀物质等。
海滩沉积物具有不同的粒径,大到巨大的砾石,小到 极细的淤泥。
根据沉积物组成,可把海滩分为:砾石海滩、沙质海 滩、淤泥质海滩等。
潮滩 沼泽
冲越扇 沙丘 海滩
泻湖
堡岛海岸体系
● 堡岛 是平行于海岸、与岸线之间有泻湖相隔的
狭长沙岛。 堡岛向海一侧坡度较陡、岸线较直,向泻湖一侧坡度较
缓,特大高潮和风暴浪越过堡岛时在此堆积冲越扇。冲越 扇沉积物是构成堡岛沙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堡岛沙表层经 风吹扬,在堡岛顶部可形成沙丘,在堡岛向泻湖一侧形成 风沙坪。
波浪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普遍和最 重要的外营力。
常见地貌类型之海岸地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 · · ·
海岸侵蚀地貌· 海蚀崖
塞班岛-自杀崖
天 涯 海 角
观察图中海蚀崖地貌景观,你能描述其景观特征吗? 海蚀崖是向海呈陡斜或垂直的陡壁。
海岸侵蚀地貌· 海蚀平台
观察海蚀平台地貌景观,你能描述其景观特征吗?
海蚀平台是向海微倾斜的平坦台地,它随着海蚀崖的后退 而变宽。由于构造和岩性差异,在海蚀平台上可出现浪蚀 沟、洼地等,还可覆盖一些沙、砾石。
沙(砾)质海岸地貌包 括:由松散的砾石或沙 子组成的沙滩,与岸线 平行的沿岸沙堤、水下 沙坝等一系列堆积地貌。
海岸堆积地貌· 淤泥质海岸地貌
观察淤泥质海岸地貌景观,你能描述其景观特征吗?
由细颗粒物质组成。地貌形态较为单一,成 为平缓宽浅的泥质潮间带海滩。
海岸堆积地貌· 珊瑚礁海岸地貌
生长在大陆沿岸和海岛周围的边缘地带,并 生长在离岸较远的海上,它像城堡一样,围绕在陆地 它不围着或接近陆地生长,而是在海洋中环绕着一个 观察图中珊瑚礁地貌景观,你能描述其景观特征吗? 从陆地向海方向生长。 周围,所以称它为堡礁。 礁湖堆积成椭圆形,中国南海西沙群岛大多为环礁。 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海岸地貌类型。造礁珊 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的堆积,构成了珊 瑚礁海岸地貌,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基本类 型。
海岸堆积地貌· 红树林海岸地貌
观 你 景 岸 观 述 树 吗特 其 能 观 地 林 察 ?征 景 描 , 貌 海 红
红树植物有特殊的根系、葱 郁的树冠,能减弱水流的流 速,削弱波浪的能量,构成 了护岸的防护林,并形成了 利于细颗粒泥沙沉积的堆积 环境。
海岸地貌总结
外力 地貌
海水作用
海蚀崖、海蚀平 侵蚀 台、海蚀(穴) 地貌 洞、海蚀拱桥、 海蚀柱等 沙砾质海滩、 沉积 淤泥质海滩、 地貌 生物海滩等
海岸地貌
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
【典题回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学联盟10月联考) 海岸按物质组成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
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长期的作用,再加上 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的不同,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 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左图示意山东省海岸线分 布,右图示意各种海蚀地貌。
(3)岬角向海突出,常形成海蚀柱、海蚀拱桥等。结合材料,描述海蚀柱的形成过程。(6 分)
①岬角处岩性及结构的不同,在海水侵蚀作用下,两侧形成海蚀洞; ②随着海水的进一步侵蚀,岬角两侧海蚀洞蚀穿而成拱门状,形成 海蚀桥;③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形成海 蚀柱。
2、海岸堆积地貌(简称海积地貌)
C.海浪侵蚀
D.冰川堆积
火山活动是指与火山喷发有关
的岩浆活动,A错误;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 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 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 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 由材料分析可知,马耳他是地中海 积物的全过程,材料中并没有 中部岛国,景点“蓝窗”就分布在 明确显示风化作用,B错误; 戈佐岛西北角,海水作用比较广泛, 冰川堆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 位于岛屿的东北角,受海浪侵蚀作 地貌,该地纬度位置偏低, 用明显,因此判断“蓝窗”景观的 受冰川作用不明显,D错误。 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C正确;
和最重要的外营力。
潮汐--主要由
在地球上分布的差
异,而引起,它也是塑造海岸地貌的重要因素。
近岸流--主要是指与海岸平行的沿岸流和近岸的
第九章 海岸地貌-gll
波浪的传播
一、波浪作用
水平方向传播:靠水质点之间的分子间力(内部摩擦力)以及 风力传播,风力不变时水质点的圆轨迹半径沿水平方向相等。 垂直方向传播:仅靠水质点之间的分子间力传播,由于内部摩 擦耗能,水深按等差级数减小时,波高按等比级数减小。水 面下一个波长的距离波高只有海面波的1/512,1/2波长处才 明显扰动泥沙(产生沙纹-地貌形态)。
推动
风
拖曳
波浪的形成
风传播能量:与风速成四次方
风的作用方式:由于水面本身凹凸不平,首先使水质点产 生堆积,水体表面产生微波,一旦水面起伏加大,风的作用面 积增加,可以更迅速地传播能量,波高呈指数增加,直至达到 理想波高。 当波速与风速传播速度相等时,风不再向波浪提供能量
风时与波速/波长关系 风时(wind period):相同状态的风持续作用在海面上的时间 风区(fetch):状态相同的风作用海域的面积。
波速=波长/波周期
频率受应力本身频率及介 质影响,表面波介质密度 越大,传播越快,传播介 质不变的情况下频率认为 基本不变。
水质点受力分析:
表面张力:平行于液体表面的地方产生,约等于大气压力的 1/74000000。 大气压力:不考虑大气压,太平洋比现在高22cm。 重力:不考虑重力本身压强,太平洋比现在高50m。 液体内部弹性力:一个大气压(大约10米水柱的压强)下水 大约产生1/400000变形。弹性力大约为重力的43倍。 各种摩擦力:如风力、与基岩或沉积物的摩擦力等。 因此,水质点受力发生形变后一定会在弹力主导作用下恢复其 平衡位置,做近于圆周的运动。
波浪的传播::相 邻水质点在轨道上 的位相变化传递能 量和波形传播
二、波浪破碎作用及相关地貌
Translatory motion re-suspends sediment
第九章 海岸地貌
教学过程:
内容纲目
授课内容
案例、活动与问题思考
第
九
章
海
岸
地
貌
一:海岸带的划分及海岸带的动力特点
(一):海岸带的划分
海岸带是海岸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其一般被划分为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海岸: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破碎的波浪可冲上海岸。
潮间带:高潮时被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的海岸带部分。
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至波浪有效作用的下界(水深为1/2波长的地方)。
(二):海岸带的动力作用
海岸带的动力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沿岸流,其中主要以波浪作用最为普遍、活跃。
波浪的运动传播不是水质点在发生大范围移动,而只是各水质点在一平衡位置上做圆周运动,产生的波形传播。
水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半径称为波高。
海面以下的水质点也随着表层海水的运动而运动,不过随着水深的加大,水质点圆周运动的半径在逐渐减小,在1/2波长的深度处,水质点运动的半径只有海面的1/32。也就是说在大于1/2波长的深水中,水质点的运动几乎不受海面波浪的影响了。
《地貌学》教案
第九章海岸地貌
教学内容:
1、海岸带的分带、浅水波浪的变形以及波浪的折射
2、海蚀地貌及成因
3、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规律
4、海岸带泥沙的纵向运动规律
教学目的:
1、认识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
2、解释海岸带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说明,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什么是波浪的折射现象?
岸坡上水流的这种特征直接影响着海岸地带的地貌发育。
二:海岸地貌的发育及特征
(一):海蚀地貌
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台地
第九章 海岸地貌
第九章海岸地貌海洋边缘,海洋与陆地的接触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带,包括沿岸陆地部分及水下岸坡,范围自滨海平原至外陆架坡折带,大致相当于晚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时期淹没和出露的区域。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浪对地面作用所达到的范围。
其上界,在岩岸是现代海蚀崖的顶部,在沙质和泥质海岸是海岸沙丘或海滩顶部生长植被的地方;其下界相当于水深等于1/2波长处。
由于各地海岸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波浪状况不同,因此海岸带是一个宽度变动的地带。
现代海岸带自陆地向海洋一般划分为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如海蚀崖、滩肩或沿岸沙堤及海岸沙丘等,它们经常暴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海水淹没。
这一地带又称潮上带或后滨。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它们在高潮时被淹,低潮时出露,其宽度受潮差影响,相当于潮间带,也称前滨。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一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米。
水下岸坡不露出水面,是波浪破碎频繁的地带,在沙质海岸,常形成沿岸沙坝和凹槽,这一带又称潮下带或近滨。
外滨(或滨外)是波基面以下的浅海部分,也有人将波浪传入浅海开始变形处,即水深约1/2波长处到波浪破碎带外缘这一地带称为滨外,将其归入水下岸坡下部。
海岸线是陆地与海面的交界线,一般将平均高潮线当作海岸线,也有人将平均低潮线称为海滨线。
由于海平面的变动或地壳的升降运动,海陆交互作用的痕迹在相邻的陆上或海底也有保存。
保留在陆上的古海岸带常是被抬升了的海蚀阶地或海积平原,而残留在海底的古海岸带是在低海面时形成的,其标志物是溺谷、岩滩、浅滩等。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和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它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10~20米左右,宽度在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地带内。
全世界的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千米,加上沿海几千个大小岛屿,总岸线长达3.2万千米。
自然地理学海岸地貌
北仑河口
鸭绿江口
海岸地貌形成的因素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波潮 浪汐 作作 用用
沿 岸 流 作 用
河 流 作 用
风 力 作 用
生 物 作 用
海地 平壳 面运 变动 化与
岩 性 特 征
海岸地貌的分类
➢波浪侵蚀和堆积过程中对海岸进行塑造, 形成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Fra bibliotek海积地貌
海积地貌
天涯海角
自然地理学
海岸地貌
主讲:
提纲
➢ 海岸地貌的形成机制 ➢ 海岸(海蚀)地貌单元 ➢ 海岸地貌的科学研究意义
一 海岸地貌(Coastal Landform)的形成
海岸带(Coastal Zone)
➢ 定义:海陆交界相互作用 、变化活跃的地带。
➢ 范围:现代海岸带的上界 是指波浪的作用上限。海 岸的下界是指波浪开始扰 动泥沙之处。
三 海岸地貌的科学研究意义
海岸地貌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历史记录
古海岸地貌特征
海岸地貌演变
由于岩性、构造差异,海 浪侵蚀形成不规则海岸
海蚀作用不断进行
侵蚀形成海蚀穴
海蚀穴加深,成为海蚀洞
两侧海蚀洞连通,形成海 蚀拱桥 进一步侵蚀,拱桥顶部崩 塌,形成海蚀崖和海蚀柱
主要海蚀地貌单元小结
谢 谢!
➢ 海蚀穴初具规模后,促使激浪所起动的砂砾在其 内冲刷掏蚀,使其不断地向内凹入,逐渐加大规 模,以致使得上部岩石失去支持而崩塌倒落下来, 形成海蚀崖。
海蚀崖的形成过程(据王颖;1994)
同一岸段不同时期的海蚀拱桥与海蚀崖
台湾清水断崖苏花公路 法国诺曼底海蚀崖
4. 海蚀平台(Bench)
➢ 当海蚀崖后退的同时,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 微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海岸地貌
• 4 生物海岸
该类海岸生物生长繁盛,成为海岸发育的主导因素。 在生物海岸之中,以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海岸和珊 瑚礁海岸最为典型,分述如下: • .红树林海岸 • 红树林是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泥滩上的耐盐性植物群 落。由红树林及林下沼泽泥滩组合的海岸,称红树林 海岸。红树林植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红树林以 红树种植物为主还包括半红树种类,狭义红树林只包 括红树种植物,以木本红树为主。
•
• ⑤珊瑚体本身具有较大艺术欣赏价值,可作为装饰晶 和艺术陈列晶。某些种属可以人药,礁体还可烧制石 灰,成为建筑材料。 • ⑥珊瑚礁岛屿具有重要的国防及军事意义。如我国南 海诸岛中的一些主要岛屿都有驻军,成为海防重地。 • (2)红树林海岸环境与效益
•
① 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及护岸促淤作用:红树林是 海岸的绿色屏障,因它根系发达,
• 3.离岸堤和泻湖 海退时,水下沙坝露出海面形成离岸 堤,是离岸有一定的距离且高出海面的沙堤。长度几 公里至几十公里不等,宽度几十米至几百米。离岸堤 与陆地之间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区域为泻湖。 • 4 海滩是与陆地连接的沙砾泥质堆积体。
• 四、海岸类型曲折,岸坡较陡。以断层 控制的海岸,海岸平直,岸坡陡峭,称为断层海岸, 我国台湾省东海岸属于这种类型。如果断层多次活动, 海岸上升,在断层崖上可以保存不同时期海面的海蚀 穴。 • 在第四纪冰后期海面上涨,淹没基岩山地或丘陵, 一些山丘形成海岬,山丘之间的低地形成海湾,岸线 弯曲,这种海岸称港湾海岸。
• •
• 沙丘海岸是沙质海岸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沙丘的海岸。 沙丘的宽度由几米到数千米不等,高度也有小到几米 大到几百米的。它们分布在不同纬度海岸带,美国大 西洋沿岸、墨西哥沿岸和欧洲的一些海岸都有沙丘海 岸。我国河北滦河三角洲北侧、山东半岛、福建、广 东沿岸和海南岛东海岸也都有沙丘海岸分布。
海岸地貌的类型
海岸地貌的类型
海岸是无时不在变换的,它的地貌形态也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海岸变化要跟
着全球气候发挥出它独有的特色。
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不一样的海岸地貌类型。
首先,有悬崖岩礁型海岸地貌,通常位于西印度群岛、夏威夷和东南亚的海岸线。
这种海岸的特征在于十分悬崖,其下有大量的海藻生长。
该海岸者具有风景区特色,在夏季游客络绎不绝,让人流连忘返。
其次,还有沙滩海岸,比如美国的新英格兰海岸和西南部的滩涂就是沙滩海岸
的代表。
赶脚清幽,常见的沙滩海岸形态就是分布稀疏的沙丘,海水捣打着沙滩,变化无穷,让人倍感自然之美。
第三,还有港湾海岸,主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内湾海岸,其特征就是夹杂着不
同材料组成的岩石堤,并沿港湾周边形成海岸线。
这种海岸的地貌形态要远比前二者都要复杂,有的港河海岸甚至还形成了湾汊之间念有规则地形,宛如一汪真珠。
总之,海岸的地貌千奇百态,它的类型多样,给人们的视觉上的感受不同而独到,令人叹为观止。
不管你在哪个海岸度假,都有丰富多彩的海洋风情可以享受到,这可保证你有一个畅快淋漓的度假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海岸地貌海洋边缘,海洋与陆地的接触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带,包括沿岸陆地部分及水下岸坡,范围自滨海平原至外陆架坡折带,大致相当于晚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时期淹没和出露的区域。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浪对地面作用所达到的范围。
其上界,在岩岸是现代海蚀崖的顶部,在沙质和泥质海岸是海岸沙丘或海滩顶部生长植被的地方;其下界相当于水深等于1/2波长处。
由于各地海岸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波浪状况不同,因此海岸带是一个宽度变动的地带。
现代海岸带自陆地向海洋一般划分为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如海蚀崖、滩肩或沿岸沙堤及海岸沙丘等,它们经常暴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海水淹没。
这一地带又称潮上带或后滨。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它们在高潮时被淹,低潮时出露,其宽度受潮差影响,相当于潮间带,也称前滨。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一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米。
水下岸坡不露出水面,是波浪破碎频繁的地带,在沙质海岸,常形成沿岸沙坝和凹槽,这一带又称潮下带或近滨。
外滨(或滨外)是波基面以下的浅海部分,也有人将波浪传入浅海开始变形处,即水深约1/2波长处到波浪破碎带外缘这一地带称为滨外,将其归入水下岸坡下部。
海岸线是陆地与海面的交界线,一般将平均高潮线当作海岸线,也有人将平均低潮线称为海滨线。
由于海平面的变动或地壳的升降运动,海陆交互作用的痕迹在相邻的陆上或海底也有保存。
保留在陆上的古海岸带常是被抬升了的海蚀阶地或海积平原,而残留在海底的古海岸带是在低海面时形成的,其标志物是溺谷、岩滩、浅滩等。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和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它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10~20米左右,宽度在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地带内。
全世界的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千米,加上沿海几千个大小岛屿,总岸线长达3.2万千米。
海岸带具有丰富的资源,世界上约有2/3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地区。
因此,海岸带是人类活动频繁和经济极繁荣的地带。
第一节海岸的动力作用一、波浪作用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普遍、最重要的动力。
波浪运动特别是进入浅水区后其传播过程发生的变化是控制海岸发育与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深水波浪的特性海洋中的波浪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
风作用于海面时通过近水面大气层的垂直压力和切应力,将能量传递给海水,使水质点在风力、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做近于封闭的圆周运动,并由于向风与背风坡之间的压力差,使这种波动不断发育起来,海面形成连续的周期性起伏,形成波峰和波谷。
波峰的最高点为波顶,波谷的最低点为波底。
两个相邻波顶间的水平距离为波长(L),波顶与波底间的垂直距离为波高(H),相邻两个波顶或波底通过海面同一准线所间隔的时间为波浪的周期(T),单位时间内波形传播水质点在圆形轨道上随着位置改变而变换在水平、垂直和往返之间。
水质点运动在圆形轨道上半部时,其方向与波浪传播方向一致,运动到圆形轨道的下半部时,其方向与波浪传播方向相反。
水质点自波顶向波底运动时,垂直流向下,自波底向波顶运动时,则向上。
位于波顶和波底时,水质点的水平流速值最大,垂直流速为零。
位于波顶和波底之间的中点时,垂直流速达最大而水平流速为零。
水质点沿圆形轨道运动一周,海水面就发生一次升降,并使波形向前传播。
波浪在向前传播的同时也向下部水层传播,水质点的圆轨迹直径在水平方向上相等,而在垂直方向上,自海面向下随深度按等差级数的增加,水质点运动轨迹的直径(波高)则以等比级数减小。
例如波高为10米,波长200米的巨浪,在水深200米处仅能激起20毫米的波高。
所以当海底深度大于波长时,波浪对海底的作用已很微弱。
由风直接作用形成的波浪称风浪。
风浪的大小决定于风速、风的吹程(风区)和风持续的时间(风时)。
随着风速增大,风区越长,风时越久,风浪就越大。
由于风作用的湍流特性,风浪的水质点运动轨迹实际上为不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波形为非正规的余摆线,峰顶较陡,略呈不对称。
风浪在风停息后或离开风区向外传播就转变为涌浪。
涌浪是在无风作用下继续传播的自由波,水质点运动轨迹为封闭的圆形,波形为余摆线,峰顶较纯,呈对称。
涌浪可传播很长的距离,涌浪在传播过程中,波能渐减,波高渐低,而波长与波速渐增,经长距离传播,其波长与波速逐渐趋于某一稳定值,波形愈显规则,全世界海岸地区除北半球高纬度和南美洲南端海岸地区为风暴浪区外,大多属涌浪区。
(二)浅水区波浪的传播与变形当波浪传播入浅水区,发生变形后就转变为浅水波浪。
一般认为1/2波长的海底深度是波浪变形的临界深度,这时水质点运动的轨迹的直径只有海面的1/24。
当海底深度大于1/2波长时,波浪的性质尚能继续维持不变。
当海底深度小于1/2波长时,波浪将发生变形。
波浪变形后,水质点的运动轨迹由深水域时的圆形轨道变为呈不对称的上凸而向下逐渐展平的椭圆形轨道。
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波浪在浅水区受到海底摩阻作用的缘故。
由于椭圆形轨道的垂直轴下半部比上半部减小更快,越近水底,水质点运动的轨道变得愈来愈扁平。
到了海底,轨道的扁度达到极限,水质点仅作平行于底面的直线往返运动,波峰通过时,水质点向岸运动;波谷通过时,水质点则向海运动。
水质点运动轨道的不对称性也反映在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差异性方面。
在前半周期的向岸运动(相当于波峰经过)时,它经历的轨道长,速度大;而后半周期向海运动(相当于波谷经过)时,它经历的轨道短,速度小。
结果在同一波浪周期内,向岸速度大于向海速度,愈向岸去,这种速度不对称差异愈大。
(三)波浪破碎与近岸带波浪作用波浪自外海进入浅水区并向海岸推进,当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波浪将发生破碎,这时波峰水质点运动的水平分速大于波速。
即使在深水区,风浪在风的不断作用下,波陡δ(波高H/波长L)会不断增大,波峰愈益陡尖。
当波陡达到1/7临界值时,峰顶水质点运动的水平分速与波速相等,此时波动表面达到极限;当波陡超过此值时,峰顶波面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波浪破碎。
1、崩顶破碎当波浪传播近岸边时,波能已经逐渐消耗掉,波峰不稳定,但尚未达到翻转时,峰顶出现浪花,并逐渐增大,峰顶崩随成瀑布状下落。
一般地,崩顶破碎的波浪有较强的回流。
2、卷跃破碎波浪向岸传播时,在一个较短时间和距离内就可发生显著变形,波峰不断前倾直至卷曲翻转,成卷跃破碎下落。
3、激散破碎海底陡,波浪发生变形后使得波浪前峰从下部开始出现浪花泡沫,扩大到整个前峰面,在直接冲上陡滩时前峰面在滩面上激散破碎,并形成大量泡沫,最后与波峰一起逐渐在岸滩上散失。
(四)波浪的折射与绕射当波浪传播进入浅水区时,如果波向线与等深线不垂直而成一偏角,则波向线将逐渐偏转,趋向于与等深线和岸线垂直,这种现象称为波浪折射。
波浪传播方向的变化是因为波速随深度变浅而减小,位于较浅处一端的传播速度相应小于较深一端,这就导致波峰线的偏转。
在水下地形和不规则的岸线导致等深线曲折的情况下,波浪折射可使某些段落波峰线拉长,也可使另一些段落波峰线缩短,波高也相应发生变化,从而使波能出现辐聚和辐散现象,导致海岸的侵蚀与沉积作用发生。
如在凸出的岬角处波浪出现辐聚,能量集中,海岸受蚀;在凹入的海湾处波浪出现辐散,波能扩散,产生沉积。
波浪在向岸传播过程中,除了发生折射现象外,还会发生绕射现象。
当波浪传入近岸时,因受到沙嘴、突出的岬角、滨外小岛,特别是受到防波堤等人工建筑物的阻挡时,波浪将绕过阻挡物从侧方进入波影区,波峰线变形,显著地改变了前进方向,波浪能量在前进的侧方扩散,波高递减,这就是波浪的绕射。
波浪进入波影区后,其能量大为减小,故波影区经常为比较平静的水域。
二、潮汐与潮流作用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升降和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前者称为潮汐,后者称为潮流。
潮汐现象主要是在月球、太阳等天体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其中以月球引潮力作用为主。
月球引潮力包括月球引力和地月系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向量和。
如果在1个太阳日(24小时51分)中,出现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而且相邻高潮或低潮的海面高度及涨落潮历时几乎相等,这种潮汐称正规半日潮;如果其中一次高潮和低潮减弱,出现高高潮、高低潮、低高潮和低低潮,叫做不正规半日潮;如果在一个太阳日中只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称为全日潮。
地球表面的潮汐现象虽以月球引潮力为主,但太阳引潮力起着一定的作用,朔望时,月球引潮力和太阳引潮力相互叠加,形成高潮特高、低潮特低的大潮;上下弦时,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相互抵消,形成小潮。
潮流是海水的水平运动,其流速具有波动性。
在平潮和停潮时,潮流流速为零,称憩流期。
开始涨潮或落潮时流速很小,此后流速渐增,达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直到憩流期又减至接近零。
潮流的流向具有双向性、多向性和回转性的特点。
在海峡、水道、湾口、河口以及缩窄的港湾内,潮流受地形的限制,形成双向的往复流。
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受潮汐影响的内海,潮波系统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使潮流流向也随之发生偏转。
这种潮波系统称为旋转潮波系统,由此形成的潮流称回转潮流。
潮汐和潮流在海岸地貌发育中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首先,潮汐引起的海平面周期性变动直接影响到波浪的有效作用,它使波浪作用带和破碎带的位置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从而使波浪作用带范围增宽,但同时也相对减弱了波浪的有效能量。
在一般情况下,潮差小的海岸带,波浪作用占主导地位;潮差大的地区,波浪有效作用相对降低,潮差与潮流作用显著。
波浪与潮差还存在复杂的反馈关系。
小的波浪在潮差小的地区比潮差中等或强潮地区更能显示其作用;小的潮差在波浪小的地区比波浪中等或强浪地区更能产生潮汐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例如美国的西佛罗里达湾平均潮差仅70~80厘米,但波浪作用很弱,这种条件下形成了一个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海岸带。
潮差大小影响到海岸地貌的发育。
潮差在大洋中部是很小的,约0.5米左右。
但在浅水区,特别是在海湾和港湾地区会显著增大。
戴维斯(Davies,1964)将海岸分为弱潮海岸(潮差<2米),中潮海岸(潮差2~4米)和强潮海岸(潮差>4米)。
不同潮差的海岸各自具有不同的地貌组合类型,如河流三角洲与堡岛在溺潮海岸发育最好,潮滩(坪)和盐沼在强潮海岸发育最广。
潮流也是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岸轮廓变化和潮差大小是影响潮流流速大小的主要因素。
如当潮流自开阔的水域进入狭窄的海峡或喇叭形港湾时,流速明显增大。
如我国杭州湾是典型的喇叭形河口湾,当外海潮波传播到澉浦段时,由于水域变狭(由湾口宽达100千米缩小至宽仅20千米),能量迅速集中,流速骤增,最大可达8~10米/秒(16~20节),与此同时,潮差也相应增大,造成汹涌的钱塘江涌潮,潮头可达3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