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3民本思想的实践与评价1实践过程及典型事例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本与民主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实践 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及其实践 三、比较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不同点 四、学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新思考
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
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
建君主专制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 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后来,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继续 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革命。 ③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明确地提出了 “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追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

别论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实现方式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和在重视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专权、专利方面存在的一致性。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应积极培育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清除“官本位”思想。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现代民主;民主建设

一、民本论与现代民主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它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自西周以后,统治阶级就已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中。民本论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对它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追求民权,反对专制。

“民”是一个政治意义的名词,在古代是指与君、臣相对的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广大庶民。民为国本,就是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平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因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是战争胜负、事业成功、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苟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其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因此,治国就要为民。于是,爱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和教民,成为统治者治国为民的主要内容。民权,即是指民众的政治主权和行政参与权。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的政权模式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最高主权和一切政治事物的仲裁权。民权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只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但是,这种肯定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现实的政治。民本思想深入到统治者的心中,使其认识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将天下奉一人”之理。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

思想。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

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

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孟子的仁政。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人民高于君主。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唐太宗曾经对大臣说:“为君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 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说:“可爱 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 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君道、政体》)
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王道之要, 不过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 他认为:仁是一种先天的善心,所以君主就应 该体现这种仁德之心,治国治民必须为政以 德。可见,思想家对先秦民本思想的最大发 展就是在理论上从哲学角度找到了以民为本, 仁政王道的必然性.
(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 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2)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和思考。
(3)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 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 路。
3、民本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发展 秦朝短命的现实使西汉统治者本能的抛 弃了秦朝的暴政,民本思想又重显其耀眼的 光芒。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 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 天与之;其乐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在他 看来君主行德治仁政才能符合天意。
(四)、先秦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1、在先秦民本思想的设计框架中,君
始终是占主体地位的,民为本也是在被君统 治前提下,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 的统治地位,保证统治阶级的利益得以实现。
2. 先秦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民主观念的发展。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选文档

社会原因:
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追求民主的社会经 济根源。
②中国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清王朝对内专制,对外卖 国投降,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生存的危机。
④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拿起“民主”这一思想武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
(3)荀子的“舟水说”。
2、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 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2)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和思考。 (3)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 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 路。
3、民本思想的实践与评价
(1)实践过程及典型事例 (2)民本思想的影响 ①为封建统治者接受并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 从 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 ④影响着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 精神的一份珍贵遗产。 (3)评价:民本思想的立足点、实质。
民本与民主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实践
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及其实践 三、比较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不同点
四、学者对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新思考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的形成(时间、过程、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先秦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最
大的特点,诸子百家从多个方面对春秋时期 形成的民本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发挥。但无 论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为民”、 “爱民”、“利民”,还是墨子的“兼爱”, 管子的“修法安民”,抑或是老庄基于社会 批判基础上的富民主张,在追求以民为本的 价值指归这一点上,都是殊途同归的。这之 中,尤以孟子的民本思想最为突出。
社会原因:
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追求民主的社会经 济根源。
②中国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清王朝对内专制,对外卖 国投降,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生存的危机。
④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拿起“民主”这一思想武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
战国中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 想,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体系。孟子强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是立国之 宝,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他指责: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民 有饥色,野有饿莩。”主张给民“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使民有“恒产”、 “恒心”,能够“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 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具备基本生活条件。
(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 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第一章 人本发展理论

第一章 人本发展理论

资源升级的趋势
(五)分工对安置人的基础作用
分工深化的趋势
国际化
小结
• 五个基本模块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见图1-2),将 目的、主体和手段整合在一起。第一层次,“满 足人的发展的多种需求”,反映人类追求的目标, 拟解释各种经济社会现象;第二层次,“依靠人 的多重表现,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反映人类主 体及其行为,拟解释作为中介的人或行为主体; 第三层次,是解释变量。“通过制度创新开发人 的潜能,激励人”、“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全 面提升人的发展能力,塑造人”和“通过社会分 工深化,实现人的优化配置,安置人”则反映影 响人类行为和形成各种现象的手段(或因素或约 束条件)
一、人本发展理论的内涵与模型 二、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基本模块及相互 关系 三、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具体内容
一、人本发展理论的内涵与模型
二、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基本模块 及相互关系 (见图1-2)
• (一)目标、主体和手段三个层次的划分 • (二)根据制度、资源和分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影响因 素可分为两个层面 • (三)人、制度、资源和分工四个模块每 两个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
第三节 人本发展理论在统筹城乡发 展上的应用
内容框架
一、树立城乡平等的国民意识,发挥农民作为农 村发展主体的作用 二、努力实现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 的基本目标与要求 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带动农业效益增长 四、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五、统筹城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科技 文化素质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

2005-11-9 贾丹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以民为本,都是以“民”为立足点而提出的。“民”的提法即不同于“官”,又有别于“人”。首先,“民”是与“官”相对的概念,在使用“民”的场合,往往是指由于分工的存在,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官”与“民”。因而,“民本”的提法本身就默认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民”与“官”两个群体。“民本”是从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官”怎样处理好“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有序。另外,“民”不等于“人”,在使用“人”的场合,往往是相对于“物”以及普遍人性而言的。因而,“民本”不同于“人本”,人本思想强调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本思想的最终诉求是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中应该以人的地位为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每个人的平等地位。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对“民”的认识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本文在简要梳理古今民本思想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力图探求两种思想的共同点与根本区别之所在。

一、传统民本思想到现代以民为本的发展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根源与发展

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体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因素产生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首先,中国传统的经济条件是民本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是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给自足,不存在明确的社会分工。分工程度的弱化明显地降低了人对人的依赖程度,造成了社会上单独的个体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所以单个的民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民只有作为一个与君相对的整体,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从社会心理基础来看,中国自古的民众就缺乏个体意识,存在着对君主的依附心理。在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众在社会等级序列中处于最底层。民众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君主的思想依附性,根本谈不上个体人的意识和行为,他们的思想观念是由君主来规定的,他们的一切必须听凭君主来为自己作主。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主义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主义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主义思想》阅读报告

近代的民主主义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一直是世界思想的精华,然而两个重要思想尽管名称相似并且有互通性,但是却有很大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是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通过中国人伦社会的形成逐渐表达出来。在古代,人们没有意识到人民真正的意义,通过春秋战国国家的兴起和衰落,慢慢意识到了人民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才有了孟子最早系统地提出的民本思想。而且在古代特别是殷周时期,占卜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普遍信仰“天”“神”的力量,而之后思想家通过论证顺应民意即是顺应天意,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但是无论如何,“民贵君轻,甚至超越国君”这种说法是绝对没有的,民本思想是希望国君能都体谅百姓,能够仁政,也就是说主动权还是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还是没有一种正式的形式约束君主来“以民为本”。

近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很多持有“犯天下之大不讳”的思想家,比如李贽和唐甄,他们极度地抨击了君主制度,并且提出了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尽相同的观点,可以说是民主思想的启蒙。当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会取代封建社会的时候,也认识到民主思想是近代世界的潮流,便开始了近代的资产阶级的改革,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例,是最接近西方民主思想的,然而孙中山先生还是未能全部理解西方民主思想,竟讲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太过民主”。西方民主思想是以个人的人文主义为基础来架构社会和政府的,通过契约和法律来进行真正的人类近代政治结构改造,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其中有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在中国这个鲜明的封建主义国家的理解自然不是很透彻。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优质课件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优质课件
动时间;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3)荀子的“舟水说”。
2、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 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2)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和思考。
(3)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 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 路。
3、民本思想的实践与评价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wenku.baidu.com
思考: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知识分子对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我们 从中得到什么精神启示?
1、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2、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3、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试比较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不同点
经济基础 : 阶级基础 : 权力主体:
民本 封建经济
地主阶级
神授君权
民主 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天赋人权
治国方法: 以德治民
以法治国
发展前途: 不代表历史 发展潮流
代表历史 发展潮流
四、学者对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新思考
学者徐复观认为,儒家的政治思想总是站在统治者 的地位为统治者想办法、解决政治问题,这与西方近代 以来的民主政治由下向上去争的情形,形成极为明显的 对照。但是,他又认为西方民主政治实际上很难解决社 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个人与全体的矛盾和冲突。而正是 在这一点上,徐复观又感到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素来强 调的德治政治似乎可以为解决西方政治制度危机提供一 条很好的思路和办法。他强调说,我们应走在民主政治 的道路上,同时把儒家的政治思想倒转过来,变以统治 者为起点为以被统治者为起点。这样,民主政治则可因 儒家思想的复活而得其更高的依托;而儒家思想也可因 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得以完成真正的改造。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

021

文艺评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

历代儒家“民本”思想发展与变迁

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经济模式,其具有商品交换不足,极度分散的特点。千千万万个彼此相似又极其分散的乡镇组成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一方面要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要维护社会安定,因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产生了“尊君”的传统思想。更重要的是,农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农民,农业生产需要广大农民辛勤耕耘,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统治者提供赋税和劳役,达到国祚绵长的目的。传统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民为邦本”的思想。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中的两架马车由“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而这里“重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尊君”。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民众、治理民众。早在商代后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民众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尚书·盘庚》篇提到“重我民”“畜民”。

对于“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的儒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探讨。作为一个始终关注民生问题的政治思想家,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努力贯彻爱民、富民、教民、养民的思想,通过大力改善普通人民的生存条件,酌情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等措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强调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改善民生是统治者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是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把改善民众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认为只要统治者自觉爱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地刻画出封建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依附与消长的关系。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明清之际出现的新儒学是一个重点,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大胆君主专批判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众治”等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很多同学在分析他们的思想的时候,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思想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与西方同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否一样?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明清之际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的范畴,只是使民本思想达到了极限。另一种认为,他们已经提出了民本高于皇权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界限,是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那么“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所以,必须明确传统民本和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民本思想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儒学家历来都比较重视民本思想,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等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历代的思想家或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孟子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戚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荀子认为:“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从孟子和荀子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有很强的功利性,民本思想一开始就是一种手段和策略,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一种方法,无论统治者如何重民、爱民、保民,最终都是维护君本,仅仅将人民作为巩固统治的目的来看待。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

作者:徐志浩

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5期

摘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变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如今,民本思想经过社会的实践检验和发展改进,依然在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民本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主题和发展演进,探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的联系。

关键词:民本思想;古代;现代;联系

民本思想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浩瀚长河中,上扮演着一个无法被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中国历史遗留下的最有特色的精华之一。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史中,民本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被无数次地证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思想,因而,民本思想才会为各个朝代的许多统治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所提倡。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时期,一般认为是周公对于商纣王虐待人民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事实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产生了最初的民本思想。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些学派不关心诸侯争霸,而是把眼光放在了战争时期人民的生活困难上,于是对于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代表学派为墨家和儒家。墨家的墨子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儒家的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反对统治者剥削人民;到了孟子时期,“仁政”思想成为了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而荀子更是发展了“仁政”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君舟民水”观念,系统的提出了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提出的民本思想,既维护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民本思想理念,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尚书·盘庚》:“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背景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政治思想的探讨从未停止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政治思想也各不相同。在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许多朝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现代的民主思想,则是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推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政治思想。本文将重点探讨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两者的异同,并试图探讨两者的相互关联之处,以期对人们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思想有所帮助。

传统民本思想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它强调农民、百姓的

利益和权益,认为国家的权力是为了维护民众的利益而存在的。这种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黄帝、尧舜时代。在古代社会,农民和百姓是社会的主体,而统治者的权威也是建立在农民和百姓的支持基础之上的。因此,保障农民和百姓的利益是一个合法君主的根本职责。

在这种思想的传统中,人民的利益被认为比国家和君主的利益更为重要。国家

的权力必须始终得到人民的监督和限制,以免滥用权力产生不利后果。因此,中国历代皇帝和贵族都会努力维护农民和百姓的权益,以巩固国家的统治。

现代民主思想

现代民主思想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它从自由和平等这些理念开始,强调人民的自由、平等和权利,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是由人民授予的,而不是来自神权或者君主的授权。现代民主思想一般被认为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现代思想,它的核心理念是人民有自己的自治权力以及对国家政治决策的影响能力。

现代民主思想的核心要素包括代议制、选举制和司法独立三个方面。选举制度

是民主的基本元素,在现代民主国家中,人民通过选举代表进入议会,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政治决策中。代议制则是指当选的代表应该适当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规。司法独立是保障公正和规则的基石。

中国传统论文民本思想论文: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缺陷与现代超越

中国传统论文民本思想论文: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缺陷与现代超越

中国传统论文民本思想论文: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缺陷

与现代超越

摘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为体系完备的思想学说。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具有双重价值的文化体系,既蕴含某些合理的思想元素,也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汲取“民本”宏旨重民的道德取向,超越“民本”工具理性、道德理性、群体理性的利益规约,倡导现代“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逐步实现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历史缺陷;现代超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

“民本”即“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是指以“民惟邦本”为基本模式构建的文化思想体系和政治伦理学说,中心是指治国者要以安民为务,君主要以民为本、以民为重。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历经汉唐及其后的进一步发展,至于明清之际达到顶峰。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本”一词肇始于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的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说的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方能安宁。殷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尚处于萌芽阶段,

其观点散见于《诗》、《书》、《礼》、《易》等上古文献中。比如,《尚书·盘庚》的“重我民”,《诗经·大雅》的“宜民宜人”,等等,都反映了古代先哲对于早期政治生活的思考和关注。殷周民本思想成为传统民本思想的滥觞。

春秋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鲁君失民矣,焉能逞其志?”说的是民为君本,君依赖于民而存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民弃其上,不亡何待?”从民心向背关系国之存亡、君之胜败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进入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因此,治民有术,争得民心,成为各路诸侯获取成功的根本。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了大体相同的结论:民心向背为成败之本。《管子·牧民》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令顺民心则威令行,这样便可以更好地“牧民”。孟子继承并系统发挥了孔子以德治为核心的民本观,构建了王道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的命题,推出了“得其民,斯得天下矣”[2]的结论。荀子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不仅用“舟”“水”关系比喻君民关系,而且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3] 将君与民的关系提升至立君为民的高度。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为后世民本观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

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

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古代民本思想绝没有把民看得比君还尊贵的意思,不但提出“民贵君轻”的孟子没有这样的思想,即使整个封建时代,二千年来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无论他如何进步,也难于设想民比君更尊贵。“民为贵”的思想,是为了加强封建君主地位服务的,而不是为民争地位的。但这种思想本身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历代统治者中不乏英明的君主在治国过程中,在重视法治的同时,注意法、德并重兼施,相信“民为邦本”,以德为本,以身作则,行“王道”(以德服人,即通过尚贤使能,节用裕民等有效措施争取人民),治天下就易如反掌。因而采取一些顺应民心的“仁政”“德政”措施,从而出现盛世、治世的局面。反之,只行“霸道”(以武力服人),只强调法治,而忽视、否定德治,就会导致国家迅速败亡。这尤以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最为典型。可见由民本思想进而升华为“仁政”“德政“是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治国安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

二、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指责君主制

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它还是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区别。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启始于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就介绍了西方的议会制度,称赞美国的联邦共和制,说美国总统以四年为一任,期满更代,“总无世袭终身之事。”选官举贤自下而上公举,“可不谓公乎?”表达了自己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带有民主色彩的平等观得到发展。洪秀全把中国传统农民战争中的平等观与近代西方基督教原始平等观相结合,宣扬“普天之下皆兄弟,一切人皆平等”,主张“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实行一种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的绝对平均主义。农民未能与新的生产力相联系,无法冲破旧的生产关系,因而

他们民主性的平等和平均要求就无法实现。直至《资政新篇》,提出了统一政令,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等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主张,说明太平天国后期,农民的民主思想开始向具有近代化意义的民主思想转变。

最早开始直接提出“民主”一词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他在《易言》中写到“泰西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早期维新派就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民权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康梁维

新派把近代西方进化论思想与儒家“公羊三世说”相结合,认为人类历史必然将由“据乱世”进到“升平世”,再发展到“太平世”,以此推演出资本主义必然将取代封建主义,主张在中国效法俄日,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君民共主,实行君主立宪。这是带有深重士大夫味和儒家传统的民主思想,也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结果。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等社会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为楷模,强调主权在民,民有、民享、民治,重视三权分立,三民主义中的民权思想集中体现了比较现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设立了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得民主观念和制度得到部分实现。中国的民主政治真正开始起步。然而辛亥革命后,虽有了选举、三权分立、国会,实际上人民并未获得应有的权力,因为资产阶级关注的问题主要在于争取建立某种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对真正的百姓的“人权”关心甚少。实践证明中华民国后来只剩下块空招牌。

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探索民主的深层意蕴。民主强调人权,强调民主政治的实现必须以个人解放为前提,而个人解放意味着独立人格、自主活动的能力,强调对个人权利的重视,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自由。他们用平民主义来译释民主,意味着为广大劳动人民谋政治、经济、文化的彻底解放。随着十月革命介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种平民主义便与劳农政治、工人政治、无产阶级政治连接起来,逐渐被更多的群众所接纳、吸收,对以后中国政治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