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研究背景高三历史课程的热点专题之一是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关系。

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而近现代民主则是当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

探究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的启示和影响,为高三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内容1.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对古代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不同学派的民本思想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其核心理念和主张。

–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在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近现代民主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特点–分析近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如民主选举、言论自由、权力制衡等,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运作情况。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制度模式,探讨其异同和发展趋势。

3.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的启示与影响–分析古代民本思想中蕴含的民主、平等、法治等理念,以及其与近现代民主的契合点和冲突点。

–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和局限性。

4.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重构–分析古代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承与演变,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重构。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古代民本思想的精神,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案例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通过对古代经典文献和近现代政治实践的综合研究,深入探讨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民本思想和近现代民主的理论认识,还可以为高三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思考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和现代民主制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以上是一份详细的复杂方案文档示例,供参考。

特殊应用场合1.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新增条款:•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在研究内容中加入与高中历史课程相关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一)

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一)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民惟邦本”的观念在早期国家的一个显著体现,就是原始民主的传统在城邦政治生活中还起着重要作用。《尚书·洪范》说周武王问政于箕子,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周礼·秋官·小司寇》职文说:“掌朝外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尚书》言治之意者,则惟言庶民。《康诰》以下九篇,周之经纶天下之道胥在焉。”《国语·周语》说,厉王暴虐,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厉王把有怨言的民众都加以杀害,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厉王不听,终于引起国人暴动,把厉王赶跑。这个例子说明,民众在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时,会像冲破堤防的洪水一样,使统治者遭受灭顶之灾。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的公室和卿大夫之间,以及卿大夫互相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权位和财富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左传》昭公三年说,齐国的田桓子把粮食贷给民众,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民众十分感激,“归之如流水”,齐国的政权终于落入陈氏(即田氏)手中。晋国的公室腐败,“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相望而女福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晋国的政权于是也被六卿所把持。鲁昭公被季孙氏驱逐出国。赵简子问史墨,为什么“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史墨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昭公三十年)国君失德,置民于不顾,就难免为民所弃。所以《孟子·尽心》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孟子所说的“民”、“社稷”和“君”的关系,乃是早期国家形成时“民为邦本”的政治文化概念,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

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

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

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

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

孟子的仁政。

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

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

”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

人民高于君主。

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建君主专制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 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后来,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继续 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革命。 ③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明确地提出了 “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追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热点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与近代民主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民 本思想的胚芽,如神农尝草、有巢造屋、燧人取 火、大禹治水等,都反映了部落首领对部落成员 和社会所表现的本能性的责任感。
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 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 歌》),古代民本观念的典型表达和最早源头。
民本思想的极致时期明清时期民本思想 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想家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 制度进行的批判。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突破天 意君德的说教,疾呼以“公天下”取代“私天 下”,直指君王与臣民、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权 利义务关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包括民选、 议政、弹劾、罢免在内的新制度蓝图,试图把 君主的道德约束转变为权力制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思考: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知识分子对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我们 从中得到什么精神启示?
1、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2、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3、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①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 ②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主权)。 ③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
2、简述中国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实践民主思想的历程 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选文档
(3)荀子的“舟水说”。
2、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 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2)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和思考。 (3)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 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 路。
3、民本思想的实践与评价
(1)实践过程及典型事例 (2)民本思想的影响 ①为封建统治者接受并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 从 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 ④影响着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 精神的一份珍贵遗产。 (3)评价:民本思想的立足点、实质。
社会原因:
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追求民主的社会经 济根源。
②中国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清王朝对内专制,对外卖 国投降,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生存的危机。
④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拿起“民主”这一思想武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
二、近代民主思想
1、 18世纪法国民主思想的基本要义: ①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 ②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主权)。 ③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
2、简述中国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实践民主思想的历程 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历程: ①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兴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并力图付诸政治实践 。 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武力推翻封 建君主专制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 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后来,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继续 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革命。 ③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明确地提出了 “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追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主义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主义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主义思想》阅读报告近代的民主主义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一直是世界思想的精华,然而两个重要思想尽管名称相似并且有互通性,但是却有很大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是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通过中国人伦社会的形成逐渐表达出来。

在古代,人们没有意识到人民真正的意义,通过春秋战国国家的兴起和衰落,慢慢意识到了人民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才有了孟子最早系统地提出的民本思想。

而且在古代特别是殷周时期,占卜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普遍信仰“天”“神”的力量,而之后思想家通过论证顺应民意即是顺应天意,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但是无论如何,“民贵君轻,甚至超越国君”这种说法是绝对没有的,民本思想是希望国君能都体谅百姓,能够仁政,也就是说主动权还是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还是没有一种正式的形式约束君主来“以民为本”。

近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很多持有“犯天下之大不讳”的思想家,比如李贽和唐甄,他们极度地抨击了君主制度,并且提出了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尽相同的观点,可以说是民主思想的启蒙。

当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会取代封建社会的时候,也认识到民主思想是近代世界的潮流,便开始了近代的资产阶级的改革,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例,是最接近西方民主思想的,然而孙中山先生还是未能全部理解西方民主思想,竟讲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太过民主”。

西方民主思想是以个人的人文主义为基础来架构社会和政府的,通过契约和法律来进行真正的人类近代政治结构改造,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其中有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在中国这个鲜明的封建主义国家的理解自然不是很透彻。

尽管有着理论的相似性,但根不同,便会结出不同的果实,近代西方通过自己发达的民主思想逐渐地建立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如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司法和社会体系,是一种由“看得见的正义”主持的社会,已经越来越完善。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当代价值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当代价值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李明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PB11207062摘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时期,后经过长期的充实和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它在古代丰富的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与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相抗衡的筹码,又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政治中产生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时期我们要吸收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并且结合马克思主义努力探索和创新符合新时期的民本思想,搞好廉政建设,最终摆脱历代王朝都无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关键词民本思想民本位与官本位探索与创新中图分类号G30文献标志码A梁启超比较早地将中国历史上的重民思想称之为“民本思想”,重民思想顾名思义是指对民众的关注、重视和认识。

了解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发展、成熟和变更有助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全方面考虑“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民本思想的实现。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轨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时期,后经过长期的充实和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西周时期,周公、召公等西周领导人开始从殷商的灭亡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坚持君权神授的前提下,开始意识到民众意愿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等治国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有了较大的丰富和发展,“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在此发展中功不可没。

具体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仁治”观点,孟子的“民贵君轻”及荀子的“重民说”等。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主张,孟子直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保民而王莫能御也”等观点,荀子曰“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观点也被魏征用来劝谏唐太宗。

秦汉以后,多数统治者公开承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很显然,民本思想在调节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利益、清明吏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明清之际出现的新儒学是一个重点,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大胆君主专批判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众治”等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

很多同学在分析他们的思想的时候,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思想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与西方同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否一样?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明清之际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的范畴,只是使民本思想达到了极限。

另一种认为,他们已经提出了民本高于皇权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界限,是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

那么“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所以,必须明确传统民本和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

民本思想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儒学家历来都比较重视民本思想,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等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历代的思想家或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孟子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荀子认为:“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从孟子和荀子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有很强的功利性,民本思想一开始就是一种手段和策略,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一种方法,无论统治者如何重民、爱民、保民,最终都是维护君本,仅仅将人民作为巩固统治的目的来看待。

再如西汉初年,面对秦朝二世灭亡的事实,统治者和当时的学者又是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呢?贾谊认为:“闻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民本思想

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民本思想

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民本思想?采取了哪些举措?中国古代还有哪些民本思想?它与近代的民主思想有何联系与区别?孙中山、邓小平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有何相似性及意义?
唐太宗民本思想:存百姓思想
举措: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戒奢从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宽刑薄税、仁、以德治民、有教无类、兼爱非攻、尚贤
区别: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民本思想在维护君主专利主义下,军与民的关系的处理,民主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

孙中山:平均地权(旧三民主义)、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新三民主义)
邓小平: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主张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性:消除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
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章人本发展理论

第一章人本发展理论

(二)近代民本思想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进入 中国,对古代民本思想向近代民本思想的演变起 了催生作用。 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和改良派 在要民主共和还是要君主立宪问题上展开了激烈 的论战。但最终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天的软 弱性,伸张民权的思想认识混乱,不了解民众才 是历史的创招者,比相信人民才能当家作主的能 力,而殊途同归。 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 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农村劳 动里持续向 非农业和城 镇转移来满 足
通过发展教 育、培训事 业来满足
通过全面健 身计划、发 展体育运动 和农村医疗 事业来满足
健康 需求 健康长寿需求
平等 平等交易权、赋 权需 税权、福利权、 求 受教育、选举与 通过 被选举权
通过统筹城乡、工业反 哺农业推进社会平等, 构建和谐社会来满足



超Y理论又称权变理论,是由摩尔斯、 洛斯奇(Jayw Lorsch)分别对X理论和 Y理论的真实性进行实验研究后提出来 的。 他们认为,X理论并非一无用处, Y理论也不是普遍适用,应该针对不同 的情况,选择或交替使用X、Y理论,这 就是超Y理论。即人的需要不同、能力 各异、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 应。
“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 “自然人”。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 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 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 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 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 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作者:徐志浩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5期摘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变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

如今,民本思想经过社会的实践检验和发展改进,依然在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通过民本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主题和发展演进,探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的联系。

关键词:民本思想;古代;现代;联系民本思想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浩瀚长河中,上扮演着一个无法被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中国历史遗留下的最有特色的精华之一。

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史中,民本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被无数次地证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思想,因而,民本思想才会为各个朝代的许多统治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所提倡。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时期,一般认为是周公对于商纣王虐待人民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事实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产生了最初的民本思想。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些学派不关心诸侯争霸,而是把眼光放在了战争时期人民的生活困难上,于是对于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代表学派为墨家和儒家。

墨家的墨子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儒家的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反对统治者剥削人民;到了孟子时期,“仁政”思想成为了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而荀子更是发展了“仁政”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君舟民水”观念,系统的提出了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他提出的民本思想,既维护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民本思想理念,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2)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主要以贾谊,李世民为代表。

在西汉时期,贾谊就深刻总结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写出了一篇极具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

古代近代的民本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古代近代的民本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作者 简 介 : 李娟 ( 1 9 8 1~ ), 女 ,土 ,青 海
省大通 县桥 头第 一小学美术教 师。研究
方 向:小 学 美 术 。
明末清初时期 , 众多思想家对传统 民本思 想进 行了理论升华 , 使民本思想达到 了历史 的 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主要是 对秦汉 以 来 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 了无情的批判。黄宗羲 认为 ,“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 , 其视天子之位 , 去 留犹夫宰相也 , 其后天子传子 , 宰相不传子 , 天 子之子不 皆贤 , 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 则天子 亦不失传 贤之意。宰相既罢 , 天子之子一不贤 , 更无 与为贤者矣 , 不仪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基于这些黄宗羲 主张恢 复宰相制度 , 以分割君 权。到了晚清 , 严 复、陈天华等人有进 一步提 出 民众 是 天 下 真 正 的 主 人 , 实 现 了从 传 统 民 本 思想 到 近代 民主思 想 的 跨越 。 二 、 近 代 的 进 步 爱 国 人 士把民本 思想进一步升华 随着 中国国门被迫开放 , 意 义 的事 情 。 先 进 的中国人一 方面背 负救 民本思想在传统社会的发展 亡 图存 的重担 ,血洗 国破 家 ( 一) 先秦 时期: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 亡 的 耻 辱 , 而 另 一 方 面 他 们 殷周 时期 的民本思想是古代 民本思想 的源 也越 来越清 楚的意识 到要复 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 ,时去 “ 商纣之 兴 中华 民族 ,不 仅要 以 民为 亡以民”的殷鉴不远 ,周成王封蔡仲为诸侯时, 本 ,更 要 唤 醒 民 众 , 改 变 中 就满怀忧 E 告诫蔡仲:“ 皇天无亲 , 惟德是辅; 国 的 制 度 ,并 把 西 方 的 民主 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在殷代统治者 眼中 , 民 思想 和 中国国情结 合 ,发展 的动向虽不可忽视 , 但指导思想还是神。经过周 出 近代 的 “ 民本 ”思 想 。 初统治者对传统天命神权观的不断修正 , 最终提 最 为 著 名 的 当 属 孙 中 山 出了 “ 敬德保民”的思想 ,“ 王敬所作 , 不可不 和 毛 泽 东 。 孙 中 山 先 生 提 出 省 敬德”。周王朝对 “ 神本”的重新认识 以及对民 “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量 众地位的重视 , 促成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民治 、 民享、民权 的民本思想。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 社会动荡加剧 , 礼乐崩 共产党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 参 坏, 人们对天神 的崇拜 发生 了动摇 。诸侯之强 的 是 毛 泽 东 。 他 早 在 领 导 中 历 弱全仰 民众。因此 ,凡欲强其国、成就 霸业 的 国革 命 运动 的过 程 中 , 就 已经 史 君王 ,对于如何争得民心就更加关注。到了周 深 刻 认 识 到 了 民众 的 重 要 性 。 姐 则更加突出人的地位。现今所存诸 子百家 的著 毛泽 东继承 了传统 民本思想 述中, “ 安 民则 惠 ” 、 “ 安 民而 宥 宗卿 ”、 “ 爱 的合理成分 , 从而提升 了传统 西 民而 已”、 “ 仁 民而爱物”一类 的议论 ,可谓 民本思想。在中共七大上 , 毛 是俯 拾皆是。其中,孔子提 出了 “ 仁者爱人” 泽东说 : “ 人民, 只有人 民 , 的原则 , 主张重教化而轻刑 罚。这种 中庸主义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的民本思想符合宗法社 会的发展逻辑 , 因而有 这是 毛泽东关 于人 民群众伟 棠 着广泛的影响力。 大历史作用的经典名言 , 是毛 仙 春 秋 战 国时 期 是 民本 思 想 的理 论 概 括时 期 。 泽东 民本 思想 的 基点 。 百 先秦 时期 的民本思想是社会现实 的深刻反 映。 前车之辙可以借鉴 ,细数 在这一时期 , 儒学思想家从哲理上 , 强调 了人在 国 民党在 大 陆失 败 的原 因 ,首 与 自然 的关 系中的重要性 , 儒家是 民本思想 的 在于继承人未能秉持孙先生民 主 要 宣扬 者 。 本思想而认真施行之。然而国 ( 二 ) 秦 汉唐 宋 :传 统 民本 思 想 的理 论 实践 民党之失败并不能否定中山先 时期 生 民本思 想之 正 确 。今 日我 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民本思想进一步系统 仍可借鉴孙中山、毛泽东的民 完善并转化为实际运作。春秋以后 , 土地私有制 本思想 ,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度成 为 了 中国封 建 社会制 度 的 主要形 式 。 “ 普天 主 义建 设 。西 哲 云 : “ 倒 水别 之下 , 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不断地 把婴儿也倒掉”,中国历来重 得 以继 承 。在 这一 背 景 下 , 思想 家 们纷 纷 意识 到 视传承与发扬 ,中华民族才能 了民的重要性 , 并从哲学上进一步确认 了以民为 立 足世 界五 千年 而永 远兴 盛 。 本思想并推动其进入了实践操作阶段。 参 考文 献 : 汉代全面论述 “ 民本 ” 思 想 的 典 籍 ,当 属 [ 1 ] 王 世舜 . 《尚书译注 》. 四川 人民 出版 贾谊所作 《 大政篇 》。在这篇文章 中,贾谊提 社 , 1 9 8 2年 出; “ 夫灾与福也 , 非降在天也, 必在士民也 ” 。 [ 2 ] 季学原、 桂兴沅. 《明夷待访录导读 》 . 巴 唐代堪称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 的黄金时期之一 。 蜀 书社 , 1 9 9 2年 与统治者 的民本思想不无关 系,最为大家熟知 [ 3 ] 毛 泽东 . 《 毛 泽东选集 》( 第 3卷 ) . 人 的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与君臣有四次舟水之论, 民 出版 社 。 l 9 9 1年 引古语 “ 君者�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2005-11-9 贾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以民为本,都是以“民”为立足点而提出的。

“民”的提法即不同于“官”,又有别于“人”。

首先,“民”是与“官”相对的概念,在使用“民”的场合,往往是指由于分工的存在,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官”与“民”。

因而,“民本”的提法本身就默认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民”与“官”两个群体。

“民本”是从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官”怎样处理好“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有序。

另外,“民”不等于“人”,在使用“人”的场合,往往是相对于“物”以及普遍人性而言的。

因而,“民本”不同于“人本”,人本思想强调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本思想的最终诉求是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中应该以人的地位为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每个人的平等地位。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对“民”的认识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本文在简要梳理古今民本思想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力图探求两种思想的共同点与根本区别之所在。

一、传统民本思想到现代以民为本的发展(一)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根源与发展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体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因素产生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首先,中国传统的经济条件是民本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是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给自足,不存在明确的社会分工。

分工程度的弱化明显地降低了人对人的依赖程度,造成了社会上单独的个体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

所以单个的民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民只有作为一个与君相对的整体,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社会原因:
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追求民主的社会经 济根源。
②中国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清王朝对内专制,对外卖 国投降,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生存的危机。
④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拿起“民主”这一思想武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
三、试比 : 民本 封建经济 地主阶级 民主 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天赋人权 以法治国 代表历史 发展潮流
权力主体:
治国方法: 发展前途:
神授君权
以德治民 不代表历史 发展潮流
四、学者对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新思考
学者徐复观认为,儒家的政治思想总是站在统治者 的地位为统治者想办法、解决政治问题,这与西方近代 以来的民主政治由下向上去争的情形,形成极为明显的 对照。但是,他又认为西方民主政治实际上很难解决社 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个人与全体的矛盾和冲突。而正是 在这一点上,徐复观又感到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素来强 调的德治政治似乎可以为解决西方政治制度危机提供一 条很好的思路和办法。他强调说,我们应走在民主政治 的道路上,同时把儒家的政治思想倒转过来,变以统治 者为起点为以被统治者为起点。这样,民主政治则可因 儒家思想的复活而得其更高的依托;而儒家思想也可因 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得以完成真正的改造。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思考: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知识分子对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我们 从中得到什么精神启示? 1、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2、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3、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民本与民主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实践
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及其实践 三、比较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不同点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发表时间:2012-03-05T17:10:49.743Z 来源:《赤子》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徐曼[导读] 安民,是指政府要善待民众,切实保护民众利益。

徐曼(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01)摘要: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几乎无不涉足,无不论及。

他们各以自己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本文通过阐述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的要素及特点,对民本主义有了更深的把握,结合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意义,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教育。

关键词:民本主义思想;要素;共同特点;以人为本;现代意义1 儒家民本主义的要素1.1以天人之辨为理论基础在儒家民本主义中,有一个从哲学的高度立论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天人之辨,通过阐发深刻的哲理来探究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究天人之际”①,它的表现形式有天命观、天道观和天理观,天命观主要论述天命与人命之间的关系,天道观是论述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天理观则是论述天理与人理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天命还是人命,还是天道与人道,以及天理与人理,都是在说明天与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说明人的重要地位,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总之,儒家天人之辨是从哲学的高度,“究天人之际”,从原始形态天命观到天道观,再到天理观,是理论思维不断深入的标志,旨在论证天与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是人命源于天命,还是人道遵循天道,以及人理服从天理,都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为人世间立定准则,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1.2以义利之辨为伦理准则儒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思想是利民、富民,但利民、富民不是无限地满足人们的利欲之心,而是要使民众的利欲之心有所节制,使之规范在道义的准则中,只有这样,社会风尚才能良好,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而有序,只有文化底蕴充实,民族素质才能提高。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不富足的古代社会,利民的第一要义是如何处理物质利益的问题,物质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个时时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到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保证群体和谐的根本,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

“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

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

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

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

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

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

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

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古代民本思想绝没有把民看得比君还尊贵的意思,不但提出“民贵君轻”的孟子没有这样的思想,即使整个封建时代,二千年来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无论他如何进步,也难于设想民比君更尊贵。

“民为贵”的思想,是为了加强封建君主地位服务的,而不是为民争地位的。

但这种思想本身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历代统治者中不乏英明的君主在治国过程中,在重视法治的同时,注意法、德并重兼施,相信“民为邦本”,以德为本,以身作则,行“王道”(以德服人,即通过尚贤使能,节用裕民等有效措施争取人民),治天下就易如反掌。

因而采取一些顺应民心的“仁政”“德政”措施,从而出现盛世、治世的局面。

反之,只行“霸道”(以武力服人),只强调法治,而忽视、否定德治,就会导致国家迅速败亡。

这尤以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最为典型。

可见由民本思想进而升华为“仁政”“德政“是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治国安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

二、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

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它还是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区别。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启始于鸦片战争后。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就介绍了西方的议会制度,称赞美国的联邦共和制,说美国总统以四年为一任,期满更代,“总无世袭终身之事。

”选官举贤自下而上公举,“可不谓公乎?”表达了自己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带有民主色彩的平等观得到发展。

洪秀全把中国传统农民战争中的平等观与近代西方基督教原始平等观相结合,宣扬“普天之下皆兄弟,一切人皆平等”,主张“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实行一种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的绝对平均主义。

农民未能与新的生产力相联系,无法冲破旧的生产关系,因而他们民主性的平等和平均要求就无法实现。

直至《资政新篇》,提出了统一政令,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等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主张,说明太平天国后期,农民的民主思想开始向具有近代化意义的民主思想转变。

最早开始直接提出“民主”一词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

他在《易言》中写到“泰西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

早期维新派就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民权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康梁维新派把近代西方进化论思想与儒家“公羊三世说”相结合,认为人类历史必然将由“据乱世”进到“升平世”,再发展到“太平世”,以此推演出资本主义必然将取代封建主义,主张在中国效法俄日,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君民共主,实行君主立宪。

这是带有深重士大夫味和儒家传统的民主思想,也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结果。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等社会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为楷模,强调主权在民,民有、民享、民治,重视三权分立,三民主义中的民权思想集中体现了比较现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设立了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得民主观念和制度得到部分实现。

中国的民主政治真正开始起步。

然而辛亥革命后,虽有了选举、三权分立、国会,实际上人民并未获得应有的权力,因为资产阶级关注的问题主要在于争取建立某种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对真正的百姓的“人权”关心甚少。

实践证明中华民国后来只剩下块空招牌。

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探索民主的深层意蕴。

民主强调人权,强调民主政治的实现必须以个人解放为前提,而个人解放意味着独立人格、自主活动的能力,强调对个人权利的重视,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自由。

他们用平民主义来译释民主,意味着为广大劳动人民谋政治、经济、文化的彻底解放。

随着十月革命介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种平民主义便与劳农政治、工人政治、无产阶级政治连接起来,逐渐被更多的群众所接纳、吸收,对以后中国政治影响深远。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是一种与封建伦理道德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它指法律上的平等人权,伦理上的独立人格,学术上破除迷信和思想自由。

充分享有民主,成了广大知识青年的追求目标。

这种民主的精神又化作战斗的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青年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共产党诞生后,赋予民主新的内涵,发展为新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民主。

三、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比较民本思想是扎根于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土壤上的,它是农业经济的产物,它的“重民”、“贵民”主张是农业文明时期宝贵的、进步的思想。

民主思想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从西方引进的。

它是“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产物。

它直接从西方移植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民主观念,它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变革的思想武器。

中国古代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卑,民主观念则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的平等。

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

民本是与君主制相联系的,虽有重民、贵民内涵,甚至还有民本思想推导出反对君主专制的大胆结论,但是它始终没有“公民和政治权利”,即赋予人民发表意见的自由、生命安全和财产的权利等,因而没有也不可能发展为民主思想,这是因为民本思想往往成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民本思想根本上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提出来的,正如李铁映《论民主》中所言:“民本思想的理想政治是统治者成为‘民之父母’,从而使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政治关系变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

”例如曾子在《大学》中所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可见,“中国民本思想已经深深打上了宗法制度的烙印。

”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人民主权思想,也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这是民主的根本原则和最突出的特征。

人民主权的基础是首先承认人的基本权利,即享有自由、平等、安全,反抗压迫权力,言论、结社、集会的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力。

民主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人权观念是民主制度的基石,人权又需要从民主制度中得到认可和保障。

它是在肯定个体主体权利和社会主体权利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健全民主制度去保障这些权利。

它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的统一与协调。

但民本思想也不是完全抹煞了人的个体主体作用与价值,如儒家强调“为仁由己”。

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已欲立立人,已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

同时儒家价值观念就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所“立”(取得社会所承认的位置和成就),有所“达”(能够顺利发展),这些思想与近代民主所规定的人人有权利享受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文化中能够有所“立”有所“达”,是有内在一致性的。

民本思想在古代君主专制,君权神授,等级森严,纲常礼教成为社会主导思想的环境中,是十分珍贵的,带有一定民主色彩的思想。

尊重人,珍视人的生命可贵,承认“民为邦本”,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要勇于承担社会政治责任的思想,经过批判继承,吐故纳新,不断进步,成为后来中国民主思想的最早的思想渊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