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一、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 ,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2.“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A.阴阳相生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德治国3.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4.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5.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6.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
”该思想家应该是()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7.《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8.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中,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从分到合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2021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2.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天地之化日新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呼吁建立“天下之法”D.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3.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 )A. “知行合一”B. “人人同具良知”C. “格物致知”D.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4.在“法”与“德”关系上,某位思想家主张先德后刑、先教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
材料表明这位思想家属于(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①古代学术思想从合到分 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①封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6.“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7.《春秋繁露》中语:“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此材料体现了下列哪些观点主张()①君权神授 ①天人感应①以民为本 ①天赋人权A. ①B. 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8.下列属于荀子主张的是( )A.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9.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提倡男女平等①实际否定“三纲五常”①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①有利于思想解放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10.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请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在当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
(4分)(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2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3)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2分)(4)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4分)对待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2分)【答案】(1)关键:取信于民(2分)“未取得成功”的原因:不适合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
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
(4分)(2)主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原因: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需要(2分)(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2分)(4)观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答出两点即得4分)态度: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2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即可概括出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取信于民。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解析版)
苍梧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检测题学号: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郑人买履”的寓意主要体现了A. 道家的“无为”思想B. 法家的“变革”主张C. 墨家的“节用”倡议D. 儒家的“礼制”要求【答案】B【解析】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必死守教条,这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中“先自度其足”与“无为”不符,A项错误,故排除;材料中“郑人有且置履者”,没有涉及买贵或买便宜的履,C项错误,故排除;材料中“吾忘持度”与“礼制”要求无关,D项错误,故排除。
点睛:本题首先要运用文言文知识理解其大意,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
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
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这反映了当时:A. 道家放弃了无为主张B. 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C. 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D. 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答案】B【解析】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庄子,都提出了治国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 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错误。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合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合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检测(一)[学生用书P121(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9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保定高二期中)某思想家说道:“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如果遇到好时机,就专心干大事,如果生不逢时,就把自己深藏起来,随大流。
”此思想反映了( ) A.儒道思想对人生观的影响B.法家的“因时而变”主张C.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D.墨家的“尚贤与能”理想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中“专心干大事”可知是儒家思想,据材料“把自己深藏起来”可知是道家思想,故选A项。
法家的“因时而变”是要求改革,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积极进取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尚贤与能”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2019·平顶山、许昌、汝州三市高二期中)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
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
这一排名( ) 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解析:选B。
据题干可知,人民排在第一位,一国之君排在最后一位,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社会的真实体现是一国之君排在首位,A项错误;材料不是反对君主专制,C项错误;社会民主化倾向是在近代,D项错误。
3.(2019·河南天一高二大联考)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出现较晚,但却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
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 A.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B.提出了系统治国理论C.重视维护君主的权威D.迎合了历史发展趋势解析:选D。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法家主张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建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D项。
题干没有体现其思想内容的优越,A项错误;在百家争鸣中每一派都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论,法家不是例外,B项错误;先秦的儒家思想也是迎合统治,维护统治者权威的,不是法家独有的,C项错误。
【推荐下载】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附答案)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附答案)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单项选择题(84分)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A
2.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
A.仁和礼B.仁者爱人C.克己复礼D.为政以德
3.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体现学习方法的是D
A.有教无类B.当仁不让于师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温故而知新
4.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B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B.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C.稳定社会秩序D.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素质
1。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检测考试: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选择题上天有四季,君王有四政,四政好像四季,类别相通。
轻赏是春季,重赏是夏季,惩罚是秋季,刑戮是冬季,赏赐刑罚不可以不具备,好像春夏秋冬不可以不具备。
以上反映的是A. “独尊儒术”B. “三纲五常”C. “天人感应”D. “天人合一”【答案】D【解析】材料中是把“上天”和君王的政治相联系,用四季和君王政治相匹配。
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D正确;“独尊儒术”是指罢黜百家思想,独尊儒学,A错误;“三纲五常”是指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制度,B错误;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选择题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诠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A.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 儒家思想已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诠释《论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地位受到了冲击,但到了宋朝兴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儒学地位复苏,因此宋代出现以儒家著作诠释《论语》的现象。
故答案为A项。
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排除;D项儒家思想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并不是走向封闭和停滞,排除。
选择题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朱熹的孔子”是指A. 先气后理的思想B. 存天理,灭人欲C. 君权神授D. 天人感应【答案】B【解析】“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思想学说,朱熹对董仲舒三纲五常进一步发展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以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为代表的理学中“气学”一派(唯物思想)的思想;C 和D是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一定少不了一些试题卷的题海战术。
所以,认真地对待每一份试卷吧!你真的可以从中收获不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己之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D.为政以德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下移B、诸侯重用“士”C、社会变革D、诸侯争霸5、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A、孔子创立儒学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理学的出现6、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战国时期B、提出“民贵君轻”C、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D、主张“性本善”7、下列有关孔子思想主张表述不正确的是A、思想核心是仁B、主张维护“周礼”C、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D、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8、孔子整理编订的“六经”不包括:A、《诗》B、《春秋》C、《乐》D、《论语》9、孟子的思想主张不包括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10、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1、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开始创立B、被统治者推崇为正统思想C、形成完整体系D、完成思辨化过程12、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C、包含民本思想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13、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不包括A、边境不宁B、王国势力威胁中央C、土地兼并剧烈D、国家财政困难14、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5、“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84分)1.儒家学派的创始⼈是 A.孔⼦ B.孟⼦ C.荀⼦ D.⽼⼦ A2.孔⼦思想博⼤精深,他的思想体系的核⼼是 AA.“仁”和“礼”B.“仁者爱⼈”C.“克⼰复礼”D.“为政以德”3.孔⼦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体现学习⽅法的是 DA.“有教⽆类”B.“当仁不让于师”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温故⽽知新”4.孔⼦“有教⽆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 B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B.扩⼤了教育对象的范围C.稳定社会秩序D.根本上提⾼了百姓的素质5.下列属于孔⼦思想体系的是①“仁”和“礼” ②“为政以德” ③“守静”“以弱胜强”④“克⼰复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B6.下列著作中不属于“五经”的是 A.《乐》 B.《诗》 C.《书》 D.《礼》 A7.孔⼦主张“以德治民”。
这⾥的“德”,主要指的是 A.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任⽤贤德之⼈治理国家 C.主张贵贱有序 D.让农民有⼀定的⼟地 A8.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从“穿⾐”的⾓度,表达他们对诸⼦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说:穿⾐服应合乎⼤⾃然四季的变化;⼄⽣说:穿⾐服要看你的⾝份地位;丙⽣说:讲究⾐服的穿着是⼀种浪费;丁⽣说:何必⿇烦,由上⾯规定,⼤家都穿⼀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BA.甲——儒、⼄——墨、丙——法、丁——道B.甲——道、⼄——儒、丙——墨、丁——法C.甲——儒、⼄——法、丙——墨、丁——儒D.甲——道、⼄——墨、丙——法、丁——儒9.教材中引⽤唐章碣诗:“⽵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平定⼭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盲 C10.下列哪⼀事件为“百家争鸣”局⾯结束的标志 BA 秦统⼀六国B 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佛教传⼊11.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DA、汉⾼祖B、汉⽂帝C、汉景帝D、汉武帝12. 汉武帝即位后,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的是 BA.树⽴⾃⼰的权威B.发展⼤⼀统事业C.镇压地⽅割据势⼒D.发展经济13. 儒学教育官⽅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BA.汉武帝时候科举制度的创⽴和健全B.太学的建⽴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实施14.关于太学的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A. 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B. 采⽤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案 C、是历第⼀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才的正式的官⽴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15.儒学开始定于⼀尊与哪两个⼈物有关? CA.孔⼦和孟⼦B.秦始皇和李斯C.汉武帝和董仲舒D.“⼆程”和朱熹16.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思想上的统⼀巩固政治上的统⼀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政治上的统⼀确保思想上的统⼀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17.董仲舒的“天⼈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D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也,庶⼈者⽔也。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中说:“把古代中国、环地中海诸文明古国与岛国日本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横向比较是颇有意义的。
”其中,古代中国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是( )A.单向性辐射B.由外向内辐射C.多向交汇型D.由外向内选择吸附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华夏文明由内向外逐渐扩张,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明圈,其文化传播模式是一种单向性辐射,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文明的传播2.(2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摘自胡宝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材料二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
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材料三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次,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是我们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请回答(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的“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一致性”?并结合史实说明在“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
(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意义。
( 8分)【答案】(1)政治上结束: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的局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束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文化上结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主导思想。
(2)一致性:科举制下,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培养的是效忠朝廷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0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0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
这些表明A.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B.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C.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D.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2. 战国时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而荀子则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是A.实现社会稳定B.实现以德治国C.促进儒学发展D.维护专制统治3.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下列对《老子》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一主张的解释合理的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争斗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尊尊”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的制度4.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则上尊而不侵。
”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5.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其思想属于A.强调赏罚的法家思想B.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C.提倡道德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6.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
这一现象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7. 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都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具体考查从先秦时期到董仲舒儒家思想的演变.根据材料:““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可知君主在逐渐神化.A项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说法不符合材料,“君天下曰天子无法反映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排除;B项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说法不符合材料,“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在神话君主,无法体现民贵君轻,排除;C 项都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说法不符合材料,君天下曰天子无法体现君权神授,排除;D 项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说法符合历史材料,是正确答案;故选D.2、学完“百家争鸣”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科任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A、小刘: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B、小张:政治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C、小汪: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D、小徐:物理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答案】D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到,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产生时间远早于孔子,这说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一、单选题1.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和平不能依靠武力来实现,更不能依靠军事同盟来维持。
强化和扩大军事同盟只会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损害国际安全。
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之上。
摒弃冷战思维,破除“唯武器论”,各国各地区树立并贯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要确保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适合借用古代中国诸子百家的哪个理论A.无为而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政以德 D.以法为本2.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
这一现象表明A.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B.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D.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3.从西汉至明清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统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科考制度的影响 D.思想控制的强化4.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代理学以“平淡自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
由此可知,宋代理学A.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 B.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C.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 D.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5.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天行有常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6.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凭借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当时中国士大夫的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经世致用 D.考据学7.宋以前的画家评价一幅画一直以画工、技法为评价对象,而到了元明时期,品画标准已经用人品代替画品,注重画家的德行,画作的风格也从写实走向写意°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经济的发展 B.宋明理学的影响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绘画技巧的演变8.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
高二历史专题测试2: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必修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有人写道:“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
‘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由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子百家面对社会的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因此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
如儒家的“仁”“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墨家的“非攻”“兼爱”等。
2.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语句,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这与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相符合。
3.《南方日报》刊文:“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A.有教无类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存天理,灭人欲D.经世致用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刊文体现了教育公平问题。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两者思想是相通的,故选A。
4.“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解析:选A。
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张,在四个选项中只有法家主张君主专制。
5.儒家自创立后不断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
专题综合测试 (一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 60 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 小题 ||,每题 4 分 ||,共 60 分)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期间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 方面 ||,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 ||,重申民的作用 ||。
”这一期间 ()A .百花怒放场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定C.儒家伦理获取增强D.儒学思想趋势新启发分析:先秦期间||,士阶层兴起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重申民的作用”相切合||,而这一期间出现了百花怒放场面||,故 A 项正确; B项出现于汉武帝期间||,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觉”说波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 ||, B 项错误; C 项出现于两宋期间||,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重视于对人性的思虑 ||,显然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 )方面 ||,重申民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D项出现于明清期间||,重申限制君权||,拥有启发性质||, D 项错误 ||。
答案: A2.下边两则资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议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A .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分析:此题中对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议论资料都是从儒家“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要旨是保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臣尊卑||。
答案: A3.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 ||,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 ||,唯法为治 ||。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A .孔子B .老子C.墨子 D .韩非子分析: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 ||,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能够看出主张严刑第1页/共7页答案: D4.“采菊东篱下 ||,悠闲见南山”“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孔子的思想主张,结局如何并分析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6分)(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4分)【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
(6分)(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容易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6分)(3)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更改;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主张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7、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二、汉代儒学 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罢黜百家的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4、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6、太学的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3)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积极方面:(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消极方面: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
8、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3)历史影响:积极: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B、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消极:A、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B、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9、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①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②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③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10、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比较:“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不同点原因秦刚刚统一;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西汉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态度排斥、打击尊崇手段简单粗暴倡导、劝勉、教化作用儒学发展进入低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相同点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实质文化专制,思想控制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1、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①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宋明理学 1、理学的发展过程: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体现出从客观唯心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的发展过程。
2、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①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②北宋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
3、理学的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4、理学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5、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
6、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又称新儒学。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建立了系统得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7、北宋五子各自主张:(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⑵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⑷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论来源:二程+张载;主张和成就:(1)理气关系论:(哲学思想、宇宙观);(2)理学的修养论:教育:“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影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9、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10、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思想: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影响: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1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共同点: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2、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责任和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文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外部:西学东渐局面出现。
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 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先生,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3、黄宗羲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4)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4、顾炎武主要思想:(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3)梁启超把其观点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5、王夫之主要思想:(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2)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评价:①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②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6、唐甄主要思想:(1)最大特点是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提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 (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7、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①春秋战国:被漠视;②秦朝:遭到打击;③西汉汉武帝:成为正统;④宋明:高潮----出现理学,新的儒学体系;⑤明清:遭到批判,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8、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