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贾政失败的家教
贾政孝子严父论

贾政孝子严父论贾政是个孝子。
他常常想办法哄老太太开心,虽然手法拙劣。
中秋家宴上说笑话,他真诚地为了讨得母亲欢心,放下读书人的斯文,讲了一个男人怕老婆的笑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因从没听见贾政说这样话,所以才笑”。
可知,贾政作为正派读书人,平时是不讲的,但为了母亲高兴,也放下架子来讲这种低俗笑话,可谓“彩衣娱亲”之意。
贾政在教育宝玉的方法上,贾政与母亲是不一致的,贾母是溺爱,贾政是要严格管教。
在鞭笞宝玉之前,他怕贾母知道了生气,要下人们封锁消息,不叫老太太知道。
这里面固然有怕贾母知道了会干涉教子,但也有怕母亲知道了会气坏了身子的因素在里面。
后来贾母知道了赶来斥责他时,他也是苦苦哀求,又下跪又含泪又赔笑,终是怕母亲在大暑热天气出病来。
在贾母“只是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的厉声斥责中,贾政似乎倒成了不孝之子了,其内心该是何等的苦涩、悲凉,又是何等的无奈。
可见,贾政对母亲的孝顺是真的孝顺,而不同于贾赦等人的在礼节上的敷衍。
贾政是一位严父的形象,在生活上,他以身作则,对晚辈严格要求。
我们须注意的是,作者对与这种“严父”的形象是肯定的,说他“训子有方,治家有法”。
对于宝玉不喜读书,贾政也是采用的比较开明的态度,并不强求。
元妃省亲,他特地告诉元春“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这正说明了他内心对宝玉的那些“歪才”并不否定打击,而是抱的一种赞赏的态度。
贾政教育宝玉时时以严父形象出现,但从来不知鼓励,他死板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他教育子女的失败。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贾政听了宝玉题的对联匾额后“点头微笑”流露出其内心的欣喜与赞赏之情,但是他也不说一句好,反倒时时呵责。
贾政教育儿子的方式虽不科学,但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待和评判古人。
贾政的种种教育行为放在康乾盛世,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贾家这样的百年望族、诗礼簪缨之家来说,如果对子女教育不严,就很难有能够继承祖业、振兴门庭的人选,子女也很容易变得无能甚至无耻。
在小说中,因为父母教育不严而不成器的富家子弟比比皆是,如薛蟠、贾珍等等。
贾府教化困境带来的启示

贾府教化困境带来的启示一个家庭里,教育的失败不仅仅影响的是孩子的发展和前途,不仅仅影响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更会导致一个家庭的破败和没落,这话不是危言耸听,细细品味《红楼梦》会让我们明白,贾府的衰败虽然说是封建社会灭亡的必然规律,但教育的失败也是导致贾府没落的罪魁祸首。
如今的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可身为父母,我们总会走很多弯路,摔很多跤,跌很多跟头,也是一路摸索着前行的。
读书学习无疑是我们最好的良师益友。
而《红楼梦》就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百科全书,让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和经验教训。
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领导者,她的教育给如今的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贾母的教育分积极地和消极的两方面。
学习好的教育理念,摒弃消极的教育方法才能让我们从中收获更多。
一:积极教育大观园里的女孩个个都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礼、聪颖睿智,比如元春、探春都是女中的最优。
在封建社会里,自古以来,都是重男轻女,可贾母却独有眼光,对女孩们尤其重视。
对身边的女孩子她充分表现出了宽厚仁慈和满心满眼的欢喜,大力支持她们创办各种的文艺活动,还亲自参与其中。
她从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思想观念,而是尽可能把每个女孩都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女子。
在教育女孩方面,贾母无疑是成功的。
下面从三个方面学习贾母的积极教育。
1:好环境自古以来环境影响人,已被人被公认,且不说古时的教育典范孟母三迁,咱们看看贾母也是极力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
贾母不像一般的老年人爱静,她喜欢热闹,爱和年轻人一起赏花、吃酒、说笑话、猜灯谜,就连年轻人赏雪吟诗,她也前来凑热闹。
贾府大观园可谓是诗情画意,女孩们创立了桃花诗社、海棠诗社。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观园的女孩们一个个才情满腹,迎春爱棋、惜春喜画、探春热衷书法,在这诗意盎然的世外桃源中,日子过得却是让人羡慕。
2:多读书林黛玉进府第一天,贾母首先关心学习:最近都读什么书啊?贾母对女孩的读书是大力支持的。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贾母从小就精心教导,阅读各种书籍学习各种知识。
红楼梦中的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红楼梦中的家庭教育问题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部关于贵族家族的小说,红楼梦不仅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繁华和衰落,同时也展现了家庭教育在人物塑造和故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人物的角度出发,分析红楼梦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贾府这个家庭。
贾府是一个典型的大家族,家族成员众多,家庭教育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贾府的家庭教育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强调孝道和礼仪。
贾母是贾府的家族长辈,她对家族成员进行严格的教导,要求他们尊敬长辈、守礼仪,同时也注重女性的教育。
在贾府中,女性教育尤为重要,贾母注重培养女性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以便她们能够成为合格的家庭主妇。
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例如林黛玉和贾迎春等女性角色都受到了贾母的教导,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红楼梦中也存在着一些家庭教育的问题。
首先是对男性教育的忽视。
贾府虽然注重女性教育,但对男性教育却相对较少关注。
贾府的男性成员大多成长在纨绔子弟的环境中,缺乏对传统价值观的教育。
这导致了贾府中的男性角色普遍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他们往往沉迷于享乐和荒淫,无法承担起家族的重任。
例如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红楼梦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懒散和放纵的倾向。
其次,红楼梦中还反映了封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严苛和压抑。
贾府中的家庭教育注重礼仪和规矩,对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的表达却较为限制。
例如贾府中的女性角色往往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的婚姻和人生往往是由长辈和家族安排的,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
这导致了一些女性角色在婚姻中的不幸和痛苦,例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
她们在家庭教育的桎梏下,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正的爱情。
最后,红楼梦中的家庭教育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存在的权力和阶级的问题。
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内部存在着权力的斗争和阶级的分化。
这种权力和阶级的差距也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公平性。
例如贾府中的贾宝玉和贾迎春等人出生在高贵的阶级,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其他一些家族成员则没有这样的机会。
【课外阅读】谈谈贾政

【课外阅读】谈谈贾政总的来说,我是喜欢贾政的。
我反对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人物,我觉得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人物更接近作品人物的真实,不要戴“政治”的有色眼镜来看问题。
贾政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士大夫和严父的缩影,贾政的一生,是认认真真做官的一生,是实实在在做人的一生!是忠君爱国的一生!他虽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也无“为民请命”的业绩。
但他是一个好官,是一个清官,而绝非贪墨之辈!与贾敬、贾珍等人比,他为人忠厚,不骄不奢,崇尚诗礼,好了何止千百倍!而现在有些官员,受到的正规教育(大多本科以上)比贾政强多了,但又有几人在任上做出什么“辉煌”的业绩来呢?“改天换地”了吗?没有,只是“三拍”干部罢了!(一拍胸脯,誓言旦旦,二拍大腿,为所做失败而悔,三拍屁股,表示走人)不贪赃枉法就算此公不错了!不可能人人都象焦裕禄、孔繁森那样。
所以我们不应太过苛求于贾政!在《红楼梦》中,贾政是一个严父、孝子、忠臣的形象。
不喜欢贾政的人大多是在读了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后,因贾政打了不肖种贾宝玉而不喜欢他的。
正因为贾政教训了贾宝玉,好多人就把他说成“狠毒”、“凶残”、“冷酷”。
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贾政,而要分析打贾宝玉的原因,贾宝玉之所以挨打,是因为他不认认真真读书,在外结交戏子,声色犬马,在内不守本分,调戏丫鬟,弄出人命。
(金钏投井而亡)贾宝玉是始作俑者,你贾宝玉好好读书,不去结交戏子,不去整天吃吃喝喝、声色犬马,贾政会对你看不顺眼?会打你吗?你贾宝玉不要去骚扰金钏,金钏会死吗?因此贾政打贾宝玉完全是应该的,作为家长,对整天逃学、只在女人堆里“混”的小混混------贾宝玉,对弄出人命的贾宝玉,难道还不应该好好教育一下吗?此时贾政教育贾宝玉是望子成龙呀!他是恨铁不成钢呀!难道我们还要弄出一个什么“赏识教育”来么?什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你还会去夸奖贾宝玉么?假如贾宝玉是你的孩子,你会让你的孩子整天逃学、纵情声色吗?我想不会吧!假如现在贾政不教育他,难说今后不会不发展到“弑父弑君”的地步。
读“贾政教子”有感

读“贾政教子”有感谁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一个“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的贾宝玉。
在我看来,与其说贾宝玉不争气,还不如说贾政教子无方。
可以说贾政教子的思想认识就有问题。
首先是他的偏见,在他看来苦读圣贤书才是正道,可宝玉周岁抓周,只抓了脂粉钗环来,与贾老爷所期望的相去甚远,于是贾老爷便大怒了,结论是“将来酒色之徒耳!”心中就产生一个“结”。
其次是他对宝玉缺少应有的尊重,在他看来,严规才是教子正道,于是斥骂成了家常便饭,以至父子相见多是不欢而散。
贾政教子之过在第十七回显露得淋漓尽致。
大观园落成后,贾政率众人游逛,并想趁机试宝玉之才。
在游逛十处景致时,宝玉所拟之名与楹联不乏精彩之作,也多次赢得众人的喝彩,可贾政呢,只在第二处有过“点头微笑”,其他处总是表现出轻视冷漠甚至“泼冷水”,下的结论无非是“取笑罢了”、“也未见长”、“胡说”等等,更有甚者,一语不和便气得喝命“叉出去”、“若不通,一并打嘴”。
问问题的过程中,一会儿说宝玉是卖弄,“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一会儿又“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人请教你不成!”宝玉拟名“沁芳桥”,众人叫好,贾政的态度却是“胡说!偏不用‘沁芳’二字”,简直叫宝玉进退两难,无所适从。
此外,“业障”、“蠢物”、“畜牲”成了贾政骂子的口头禅。
当宝玉在一处景点一时发呆未应对时,简直正中贾政的下怀,立即大兴挖苦之能事,冷笑道:“你这畜牲,也竟有不能之时了!”贾政不爱其子吗?非也,其内心何曾不是望子成龙,你看他时常问及宝玉的学业,乃至教学内容都有要求,对上文宝玉所拟的景观用名和楹联,皆用灯匾题写并挂了起来,并特告知省亲的贾妃“此皆宝玉所题”,其溢美之意尽皆外露。
可是在教子的实际中,处处制造极不和谐的氛围,时时流露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这种氛围,看不到循循善诱,看不到平等的对话。
其子所能感受的除了挫折还是挫折,个人的长处不敢展现,哪里能使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不了一丝乐趣,怎么会学得好呢?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不能被当作一根木头去随心所欲的雕琢。
贾府的家庭教育

贾府的家庭教育在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无疑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巨著。
它以超写实的精神为基础,将大千世界描绘于笔下,展现了整整一个时代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画面。
然而,对于《红楼梦》的主题,人们却历来争议不断。
一部《红楼梦》,从诞生之初就被人们推演出了无数个主题。
在这些主题中,以“宝黛爱情”为中心的“爱情悲剧论”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然而,真实的世界中不可能只有爱情,还有很多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信念、理想、价值、人生意义等等。
作为一部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古典巨著,《红楼梦》带给人们的启示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现代社会中,人们迫切关心的家庭教育问题。
那么,贾府的家庭教育究竟如何呢?贾府的家庭教育表面为人称道,实则非常失败;在书中,贾府的家庭教育,被贾雨村一类趋炎附势之徒传诵为贵族阶级进行家庭教育的典范。
然而,其实际情况却是:“整个贾府的子孙,竟是一代不如一代”,“整个荣国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一言以概之,非常失败!在外人看来,宁国府和荣国府身为世袭贵族之家,应该是最教子有方的。
可实际上,这两府的儿孙多是一些背祖忘德、厚颜无耻、贪婪放纵、荒淫好色之徒。
例如:宁国府的贾珍,堂堂三品爵威烈将军,竟与自己的儿媳秦可卿干起了“扒灰”之事。
他的儿子贾蓉,与他一样厚颜无耻,不仅与自己的婶娘王熙凤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还公然调戏自己的姨娘尤二姐,令人作呕;而荣国府的贾赦,世袭一等将军,却年老无耻,一把年纪了,竟还惦记上了自己母亲的贴身侍婢,威逼利诱,仗势凌弱。
贾赦的儿子贾琏,在“好色”上与其父如出一辙。
因女儿巧姐生水痘,贾琏避居书房之时,竟与一个下人“多姑娘”厮混;在自己妻子王熙凤生辰之际,他又忙中偷闲,与仆人之妻“鲍二家的”在卧房翻云覆雨,正巧被王熙凤撞个正着。
即使在《红楼梦》中稍显正派,看似一幅儒家士大夫的贾政,实际上也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他明知自己的外甥薛蟠确实打死了人,却公然徇私枉法;他明知贾雨村趋炎附势,两面三刀,却还是经常与其来往;在外放江西粮道任上时,他更是纵容手下,公然受贿。
“好官”贾政的“无为”悲剧

自己惹 了麻 烦,也让 主子跟着倒 了霉。结果 贾
政被查,落得个 “ 失察属 员,重征粮米 ,苛虐
百 姓 ” 的 罪 名 , 官 降 三级 。 贾政 的 这 段 仕 途 ,
刚刚起步 就 到头 了。
当朝廷传 旨抄家时,贾政才惊奇地发现,荣
政每天 的工作,都只是迎来送往 ,疲于应酬。结果,翻遍 《 红
贾政做过工部 员外郎,相 当于今天的住建部某 司副司长 ,
官不算小。不过,如果考虑到贾家三代公卿,朝中人脉巩 固,
女儿 元春给皇上 当宠妃 ,地 位得天独厚,但 凡脑子灵活点 , 把这些条件充分利用好,就不至于只 当个地厅级干部。可惜,
他 没利 用好 ,病 根就 是 贾政 没能力 、没 作为 。 那 个 年 代 ,工 部 是 清 水 衙 门,没 什 么权 力 可供 寻 租 。 贾
誉 的层 面 ,一旦 到 了实际操 作层 面 ,他就 成 了彻 头彻尾 的 “ 甩
手掌柜 ” 。
贾政 的所 作 所为 , 恰 可 归入 此类 。贾政 的 “ 无 为” 悲剧 告诉 我们 , 做 个 真 正的好 官 , 既 要德才 兼备 、 以德 为先 ,也 要 才 智 突 出、 主 动 而 为 , 更 要 与
这个肥差。贾政赴任伊始便 印发红头文件,严禁各地 “ 折收
6 4 l 中国纪检监察 f 2 0 1 5 . 1 4
楼 梦 》 的各 个章 节 ,竟找 不到 一件 显 眼的政 绩跟他 有 关 。
国府这个后院早就没了先前的恬淡和舒适。凤姐
两 口子把 家产 挥霍殆 尽 ,新 的赚钱产 业还 没建 起 来 ,只 好 寅 吃卯 粮 ,克 扣 工钱 ,家 业 一塌 糊 涂 ,
在单位毫无作为,当一天和 尚撞 一天钟,在家 里会不会
“教育厅长”贾政的家教怎么样?

文海拾贝“教育厅长”贾政的家教怎么样?•张晓冰要谈贾府的家教,主要是看代表贾氏家族的主要人物贾政。
贾政是荣国公之孙,贾代善和贾母的次子。
贾政和王夫人所生的子女有贾元春、贾珠(早亡)、贾宝玉,和赵姨娘生的子女有探春、贾环。
在贾府的男人中,真正意义在朝为官的是贾政。
应该说在贾府,其他的家长都不具备教育者的资格,子女们家庭教育责任全在贾政一人身上。
贾政自幼酷爱读书,“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红楼梦》第三回),原本想以科举出身,但是皇帝因恤“先臣”,额外授主事之衔,升员外郎之职,后来又被钦点学差,到地方去做“教育厅长”。
贾政是贾府一言九鼎之人,没人能够企及。
如果有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他对贾家儿孙的教育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但事实上却事与愿违。
第一,贾政教育子孙的目的不是为了子孙的发展,而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控制儿子的行为,从而让儿子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向走。
第三十三回,贾政听贾环说,宝玉强奸金钏未遂,致金钏跳井,首先想到的就是祖宗颜面:“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若外人知道,祖宗的颜面何在!”因而对宝玉大加笞挞。
美国畅销书作家帕萃丝•埃文斯说:"控制别人的需求是一种很难抑制的冲动,就像着了魔一样,一下子失去了理智。
”这句话用来形容贾政式的父爱十分形象:以“爱”的名义,以“光宗耀祖”的名义,实际上是要控制宝玉——儿子,你不考科举,自己做不做官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给贾家的祖宗蒙羞。
一旦达不到控制的目的便会失去理智。
所以,贾政对宝玉的父爱,也印证了心理学家艾•弗洛姆的观点:“父爱是有条件的爱。
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正是父亲这种有条件的"爱”,使宝玉害怕见到贾政,宁可绕道走远路。
第二,贾府是一个大家族,儿孙众多,但是贾政除了对宝玉看得紧以外,对家族的其他事情基本不管。
薛蟠原来还担心姨父管束过紧,不肯到贾府住,谁知到梨香院住下之后,看50文海拾贝到贾政这么一种态度,反而“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贾政失败的家教
黄守浩
近日第N次读《红楼梦》,对贾政先生的家教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卑人不妨撇开红学研究,冒昧望文生义,胡思乱议一通,权为笑料而已。
宝玉天性聪慧,小小年纪,就能诗善赋,表现出了一个天才少年的不同凡响之处。
然而,我们的贾政先生却把他的读书兴趣和想出人头地的表现欲扼杀在萌芽状态了,使他失去了读书向上的原动力,这为后来他挨打与出家的命运埋下了必然的伏笔。
贾政先生家教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致命错误:
一、只顾自己假意谦逊,却以牺牲孩子自信心为代价。
《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落成,“贾政近因闻得熟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
”
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
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
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
”
贾政笑道:“不可谬奖。
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
再俟选拟。
”
这是宝玉才华初露之时,如果作为父亲的贾政先生能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你们谬奖他了。
不过宝玉你说得倒也不无道理,为父下面就当着众人考考你的才学,好不好?”很明显,宝玉对学习兴趣可能就在这表扬与激励声中得到了激发,真正地热爱上了读书做学问,后来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未可知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表现欲,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就像贾大人一样,尤其是当着客人的面,为了自己的假意谦逊,孩子行也说不行,把孩子那智慧的灵感淹没在无味的虚假奉迎上。
结果,表面上是显得大人很谦逊,而实际上却是以牺牲孩子的自信心为代价的。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家长的谦逊之词,就很自然地认为:与其我行也不行,不如你说我不行我就不行罢了。
二、不正视孩子的感受,妄下结论否定孩子的才情。
在贾大人一行来到“沁芳”时,听说父亲命他也拟一个来时,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正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用‘泻’字,则觉不扫。
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
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
”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
你且说你的来我听。
”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先是拈髯点头不语,当听到宝玉作出“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佳对时,也只是听了点头微笑而已。
在这里,我们很清楚地可以看出,贾先生在内心里是肯定儿子才气的,但他就是太吝啬一句夸奖之词。
好像他若是夸奖了儿子,就会让儿子骄傲自大,不思进取了似的。
妄下结论,无异于给孩子学习和人生人为设障。
对宝玉不是说“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
”就是说“无知的蠢物!何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
终是不读书之过!”许多家长就在这样对孩子的训斥当中,在不知不觉之中把孩子的学习兴趣训得一无所有了。
三、孩子才情涌动,却冷水浇头,讥讽训斥。
宝玉很想抓住这难得表现机会,才情大展。
他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不云:‘红杏梢头挂酒旗’。
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
”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
”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
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这时贾先生如果是一边给儿子的‘高论’给予积极肯定,一边耐心教导儿子要虚心学习他人之长,不可骄傲自大,那对宝玉来说就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因势
利导,循循善诱了。
然而,贾先生却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你看看,这一通无情鞭苔,让我们任何人听了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刚刚入学的稚男蒙童呢!本来是孩子正在兴头上,才思泉涌之时,却不明不白地受到了刺骨的冷水浇头,心灵的伤害之深,是可想而知的了。
诸如此类的无情讥讽,还有很多:“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更不好”,“谁问你来”,“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人请教你不成”,“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你这畜生,也竟有不能之时了。
也罢,限你一日,明日若再不能,我定不饶。
这是要紧的一处,更要好生作来”,“胡说,偏不用‘沁芳’二字”等等,不一而足。
四、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打压遏制,逼其走向反面。
《红楼梦》第17回在讲到贾政一行来到“茆堂”,却瞅宝玉道:“此外如何?”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
贾政大骂其是“无知的蠢物”不说,见他引经据典,把“天然”二字解得淋漓尽致,不但没有一点赞扬之声,反而未及说完,就“气的喝命:‘叉出去!’”
贾老先生只以自己为圣人,高居云天胜地,对儿子的初露的才华,不是精心的呵护,而是无情的打压遏制。
在学习上是这样,在做人上更是如此。
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贾政在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听信一面之词和不实的馋言恶语,就妄下结论,不给孩子一点辩解的机会,“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着实把宝玉痛打了一顿。
气倒出了,但却他孩子逼向了反面。
我们的很多的家长都是在还没完全弄清楚孩子犯错的来龙去脉的情况下,有的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就当头一棒,有的甚至是采取刑讯逼供,屈打成招,在对孩子进行暴力的肉体惩罚之后,就不闻不问了。
这样做的后果是,逼着孩子说谎,逼着孩子对家长避而远之,逼着孩子自暴自弃。
任何人都不敢妄言自己一生什么错误也不犯,而对于初涉生活和社会稚童来说,犯错,无异于是吃饭掉饭粒一样,再正常不过了。
我们做家长的对孩子的犯错,要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和心理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动不动就恶语相加,棍棒相向;既不能包庇袒护,也不能扩大事实,小题大作。
应该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帮助他分析出错的前因后果,找出切实可行的改错方案,适时的严厉批评和适当的体罚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教育训导孩子之后,千万别忘了“跟踪服务”,要在一段时间里,对孩子的言谈举止,改错的态度、进展、力度及心理反思进行全方位的引导、督导和教育。
五、娇纵放任,不注重教育环境的影响。
贾老先生对宝玉教育还有一个最大的失误,那就是让宝玉隔代抚养,任贾老太君的娇惯放纵,并自小就生活在一个“女儿国”里。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整天生活在一个生活无忧、裙飘带舞、脂香粉浓、软语情绵的“女儿国”里,干出一些诸如偷吃女孩嘴唇上的胭脂的呆事、傻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又怎能培养出一个心胸远大、志存高远、兴国安邦的血性男儿?
我们现在的许多农村家长为了生计长年在外打工,有的是夫妻双方都不在家,孩子甚至一年到头或几年都见不着父母的面,这样的留守一族要么是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要么是寄居在亲戚朋友家中,这些临时家长要么对其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掌心里怕飞了,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即使要天上的星星,爷爷奶奶也要搭下梯子去摘;要么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有很多孩子就在这两个极端中,慢慢地养成任性、自大、自暴自弃的不良习性。
总之,曹公笔下的贾政不仅在官场上是一个“假正”,而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封建大家长的典型代表。
从贾政的失败家教中,我们该汲取怎样的教训呢?这是值得我们新一代“独生子女家长”探究的一个教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