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练习: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包括解析
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课程背景《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是一本高中英语选修课教材。
该教材包含多个主题,其中第17课是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和影响,并帮助其分析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政策•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和成就•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和未来发展方向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三部分: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政策2.改革开放的影响和成就3.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和未来发展方向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通过听力训练、阅读理解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等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安排第一部分:课前准备1.给学生分发课前阅读材料2.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准备听力和课堂讨论第二部分:授课过程1. 导入环节1.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关键词2.提问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2. 意义分析1.讲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政策2.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和成就3.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和未来发展方向3. 学生讨论1.小组讨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和成就2.通过演讲展示讨论结果4. 总结反思1.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2.提问学生对本课程的收获和不足第三部分: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论文2.要求学生预读下一课,准备课堂讨论四、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包括两个方面:1.完成课堂听力和阅读理解测试2.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五、教学资源1.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材料和文献资料2.课程讲义和辅助材料3.PPT演示和教学视频。
高二历史选修1学案:知识导航 17-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含解析 精品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巧建结构自学导引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________”的方针,其实质是继续坚持“________”倾错误。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________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长期以来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束缚,其性质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
3.________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上来的决定,确立了_____________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________ 的新时期。
答案:1.两个凡是左2.实践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解放运动3.1978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经济领域的改革1.改革从________率先突破,方式是推行________,实质是________。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性质是________。
3.从2000年开始,农村进行________改革。
4.城市改革从扩大________开始,大力改革________,实行________和________分离。
5.建立“________”的主张,标志着以城市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全面展开。
6.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
7.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________——内地”。
答案: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集体所有3.税费4.企业自主权国有企业所有权经营权5.有计划的商品经济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三、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的改革1.反腐倡廉是________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提出惩治腐败要“从________着眼”。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从传统的________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_______过渡。
16-17历史选修1 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课时作业 含解析 精品
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退回到合作社运动之前,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主要是()A.没有看到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B.没有看到这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C.没有看到它解放了生产力D.没有看到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到合作社运动前农村生产关系主要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的。
2.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20世纪60—70年代曾经是中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从昔阳到凤阳”。
这一标题的含义不包括()A.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B.昭示了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C.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D.凤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解析:选A。
大寨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典型,小岗村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典型,两者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农村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不同的精神风貌,故A项说法错误。
“从昔阳到凤阳”昭示了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凤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故B、C、D三项正确。
3.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C。
计划经济时代统得过死,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松绑”在某种角度上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给企业以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这在后来又逐步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方向”指()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C。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清单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启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原因:粉碎“四人帮”后,全国政治气氛为之一变。
但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2)目的: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
(3)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启动: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底,为了彻底拨乱反正,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深化认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这次讨论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肯定,实际上使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清单二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领域的改革1.实质改革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1984年,改革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乡镇企业涌现。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3)2000年,开始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目的是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后来以“放权让利”为主线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以城市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全面展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岳麓版选修1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word同步测试
第五单元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前诊断一、选择题1.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过程中,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两个凡是”的观点突出反映了()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B.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的错误方针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D.认为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错误认识答案: C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答案: C3.48年时间,67本日记。
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
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 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C.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主体答案: C4. 1992年上映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
以下对该影片的评论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反映了新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答案: C5. 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
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②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A .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二、判断题1.“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A.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状况相适应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D.只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设想就能实现3.陈云同志在总结我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国内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课后演练: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第五单元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
具有“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意义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2.下列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是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B.都只是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问题C.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D.前者解决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后者解决分配方式问题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问题,A项错误;B项只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项;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解决了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的性质,但农民得到了生产分配自主权,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3.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改革的方向,C项符合题意。
答案:C4.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对下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007年第102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A.B.目前中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C.科技进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使广交会充满活力解析:2001年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已废除,D项错误,符合题意。
高一历史同步测试题:第五单元《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岳麓版选修1)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建立;1987年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答案:C2.关于右图反映的事件的历史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B.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C.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D.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场大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肯定实践的作用,确立了实事求是这一科学的思想路线。
B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答案:B3。
安徽某县由“日日窝窝头,月月难见面(白面),三月吃顿肉,乐得赛过年。
”转变为“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主要原因是()A.国家给了大量的救助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解析:可以用排除法,A、B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
D项对应城市改革.答案:C4.中国下列改革措施出台的先后顺序是(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在农村开始税费改革③实行村民自治制度④扩大企业自主权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解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在城市推广;20世纪80年代,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村民自治产生;2000年开始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
答案:A5.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是( )A.以调整农村分配关系为切入点B.使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C.改革农村旧的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D.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解析:农村税费改革为的是进一步优化分配,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步练习岳麓版选修1[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代背景。
2.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背景(1)文革结束,“______________”阻碍了左倾错误的纠正。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也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3)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
2.重大决定(1)停止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口号,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3.意义(1)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经济领域的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84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________________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3)合同定购制与市场收购制代替统购派购制;(4)2000年税费改革:①目的:理顺________关系;②内容:“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步骤①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②“______________”: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和结果①70年代末开始,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②1984年,全面展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③1992年,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21世纪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Word版含解析
17.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过程中,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两个凡是”的观点突出反映了()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B.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错误方针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D.认为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错误认识【解析】“两个凡是”的观点反映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
【答案】 C2.下图为北京市民欢庆“四人帮”的倒台,但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并没有使中国实现快速前进。
邓小平指出:“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之所以出现“徘徊”,主要是因为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推行“左”的路线。
【答案】 A3.在1978年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B.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C.使全党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纠正“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的错误奠定理论基础,故选D。
【答案】 D4.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解析】本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018_2019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检测岳麓版选修1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1978年我国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根本目的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B.确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C.平反冤假错案D.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解析: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根本目的是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故选D项。
答案:D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由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的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解析:“当年搞合作化”指的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集体生产;“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所有制形式并未改变,改变的是农村经营方式,B符合题意。
答案:B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组建大型企业集团C.政企分开,自负盈亏D.增强企业活力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增强企业活力”既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也是中心环节。
A、B、C三项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故答案为D 项。
答案:D4.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事件是(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B.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C.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村民自治产生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解析: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故答案为C项。
答案:C5.198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票证。
此后,各种票证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
20世纪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材料反映了( ) A.票证过多不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B.消费卡竞相兴起取代了票证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得到完善解析:各种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这些票证被取消说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计划经济的逐渐取消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自我小测: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自我小测1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C.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D.审查和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3中国将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主要是为了适应() A.经济区域化的要求B.经济全球化的要求C.世界多极化的要求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反映了()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了变化②农民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④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7党和政府为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采取的措施是()A.发展乡镇企业B.合同定购制C.市场收购制D.税费改革8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A.是否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B.是否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C.公有制是否占有主体地位D.国家是否干预经济的发展10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A.该重要思想是江泽民提出来的B.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C.该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1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B.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行C.村民自治的产生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12下列不符合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是()A.对任何腐败分子要彻底查处,严惩不贷B.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C.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涉及不到政治稳定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加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第十七课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岳麓版历史选修)
第十七课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岳麓版历史选修)第十七课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目标导学】要了解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整个过程,既要掌握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分析其原因,也要总结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取得的突破,突出改革取得的成果。
同时,要归纳中苏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中苏改革成败的原因。
【目标导学】要了解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整个过程,既要掌握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分析其原因,也要总结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取得的突破,突出改革取得的成果。
同时,要归纳中苏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中苏改革成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改革开放的背景:1、国内形势:(1)国内的政治形势:文革对的影响,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的局面。
(2)思想动员——: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为标志,开始新的思想解放。
(3)建国后经济探索的经验教训:成功探索:①的开端,②的基本完成,③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④的正确决策;经验教训:①“三面红旗”;②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2、国际形势:(1)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与中国面临的挑战;(2)国际政治形势的需要:多变的世界政治格局与中国大国地位的显现。
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方针,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2、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和民主法制进一步完善,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的对外开放格局。
(4)思想解放: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建立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思想。
三、改革的历史影响1、国际地位的提高:真正实现了向世界大国的转变。
2、政策的转变: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状态由封闭转为开放。
3、社会的巨变:(1)经济腾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过程中,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两个凡是”的观点突出反映了()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B.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错误方针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D.认为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错误认识【解析】“两个凡是”的观点反映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
【答案】 C2.下图为北京市民欢庆“四人帮”的倒台,但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并没有使中国实现快速前进。
邓小平指出:“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之所以出现“徘徊”,主要是因为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推行“左”的路线。
【答案】 A3.在1978年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B.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C.使全党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纠正“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的错误奠定理论基础,故选D。
【答案】 D4.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解析】本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但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分析各选项,B、C、D正确,本题选A,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自1956年后一直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
【答案】 A5.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
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在改革中实践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A.大力发展高效农业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大力推行联产承包D.限制农民进城打工【解析】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来看,农民已经不是从事农业,而是进厂从事工业。
但又并未进城务工,说明农民是就地解决就业问题,进了乡镇企业。
故选B。
【答案】 B6.198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票证。
此后,各种票证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
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材料反映了()A.票证过多不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B.消费卡竞相兴起取代了票证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得到完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分析能力。
各种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这些票证被取消说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计划经济的逐渐取消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C7.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内地省会开放城市⑤沿江开放港口城市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⑤④C.②①④③⑤D.②③①⑤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理解。
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向西、由点到线、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
【答案】 B8.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事件是()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B.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C.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村民自治产生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解析】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故答案为C。
【答案】 C9.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这体现在()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中共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好题目的时间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七届二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应当排除,故选B。
【答案】 B10.“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
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B.我国“三步走”战略已经完全实现C.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达到更高水平阶段D.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解析】“小康水平”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目标,故B项错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建设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我国目前还未达到这个目标,我国人民生活还没有达到更高水平阶段。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二、非选择题11.近代以来,中日两国面临相同的机遇,但是其发展轨迹却有很大差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
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
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
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
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同(同治帝)光(光绪帝)中兴”大概可算一次……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化大革命”期问,国家经济机制崩溃时,对外仍采取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
过去20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
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发生……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
——马小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世界知识》2003年第1期)(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日本正在开展哪一场改革运动。
并说明这场改革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的。
(3)从近现代中日两国的崛起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1)题根据材料一“1871年”“明治政府”等可判断是明治维新,其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题可以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两个方面来归纳概括。
第(3)题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明治维新。
影响:改革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并摆脱了民族危机。
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而且改革后,日本踏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2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善于抓住和创造机遇;实行对外开放,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
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
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2008年10月1 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材料三两年前,小岗村开始了新型合作经济模式。
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
……目前,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 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2008年10月1 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1)材料一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什么特点?(2)材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
“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3)小岗村的新型合作经济特点是什么?有人对小岗村新型合作经济提出了质疑,认为将土地重新集中是倒退回到了人民公社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答案】(1)集体消费,集体劳动,半军事化管理。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发秘密,政府肯定,全国推广。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
不是倒退。
新型合作经济下农民拥有对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的自主权,并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