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围城_研究的述评_刘娜

合集下载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文献综述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迅猛,评价研究也愈加重要。

下面就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1. 《学前教育评价概念及其进展》(白蓓、刘本跃)该文从学前教育评价的意义、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现代学前教育评价需要关注学前儿童个体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注重社会公正和影响力等。

2. 《学前教育评价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综述》(邢燕霞等)该文概述了国内外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从评价理论、方法、内容、对象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综述和分析。

二、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1. 《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研究》(陈恩伟、段昱青)该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的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展,提出了标准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为实现学前教育评价规范化提供了思路。

2. 《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刘娜玲、王志红)该文总结了国内外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流程,并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三、学前教育评价的方法1. 《学前教育评价方法综述》(张宪、刘丽红)该文对国内外学前教育评价方法进行了全面梳理,包括体育素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方法,并对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学前教育评价模型研究》(卢旭坤、胡阳)该文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学前教育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学前教育评价的实证研究1. 《韶关市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研究》(郑根宏)该文以韶关市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目标规划法,构建了韶关市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各指标的权重。

2. 《学前教育实证研究探析》(顾萍)该文从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探讨了学前教育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以上就是我国近十年来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希望能对学前教育评价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围城分析报告

围城分析报告

围城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档对巴金的小说《围城》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述。

《围城》是一部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就的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旧社会束缚的质疑。

本文将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主题分析2.1 社会围城小说《围城》通过描绘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探讨了围困人的思考和行为。

从男主人公方鸿渐找工作的经历,到他与周迅、白流苏等女性角色之间的纠葛,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体的控制和约束。

通过描述围城现象,作者探索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2 人性的困境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困境时,往往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欺骗、背叛,无法真正把握自己的内心。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程度。

3. 情节分析3.1 方鸿渐的就业困境方鸿渐是小说中的男主角,他在大学毕业后面临就业难题。

他四处找工作,却发现自己缺乏真正的能力和履历。

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年轻人的压力和困扰,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力感。

3.2 方鸿渐与周迅的爱情故事方鸿渐与周迅是小说中的一对情侣,他们在相识之初相互吸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发现彼此的缺点和不足。

他们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婚姻和情感的反思,以及个人选择与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

4. 人物分析4.1 方鸿渐方鸿渐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他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和生活的困惑。

他性格犹豫不决,无法做出明确的决策。

他的形象展示了当时年轻人在社会困境下的无奈和无力感。

4.2 周迅周迅是小说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一个聪明、有主见的女性。

她与方鸿渐展开一段爱情故事,但最终她选择了嫁给了另一个男人。

她的形象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于婚姻的不同考量。

4.3 白流苏白流苏是小说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她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吸引了方鸿渐的注意。

她与方鸿渐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欲望和理性之间的斗争,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力量。

围城研究综述开题报告

围城研究综述开题报告

围城研究综述开题报告1. 引言《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并被广泛研究。

本文旨在对《围城》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本次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2. 研究现状围绕《围城》一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1 钱钟书与《围城》此部分主要探讨钱钟书的生平及其与《围城》的关系。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风格对于《围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围城》的主题与风格《围城》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一部分将对《围城》的主题和文体风格进行剖析,并探讨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3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灵魂,而《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则扮演重要角色。

本部分将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揭示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深入探讨他们所代表的意义。

2.4 《围城》的社会意义作为20世纪中国的一部经典作品,《围城》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价值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文化内涵和生活细节,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对于当代社会的深远意义。

3.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对《围城》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述和分析,找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梳理《围城》的创作背景与钱钟书的生平,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2.分析《围城》的主题、文体和风格,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总结《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意义,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4.探讨《围城》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挖掘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围城》这一经典作品的内涵,并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展开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4.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使用以下研究方法来实现目标: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全面了解《围城》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2.分析比较法:对不同研究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异同之处,进一步深化对《围城》的认识;3.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围城》及其相关文献的实证分析,揭示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4.统计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方式。

刍议女性视角下《围城》的现实意义

刍议女性视角下《围城》的现实意义

刍议女性视角下《围城》的现实意义钱钟书先生于1947年发表的《围城》,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坛都为之一颤的经典之作。

在作品当中,钱钟书先生充分诠释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氛围、男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多个方面的社会内容,引人深省。

另一方面,《围城》一文可以说是对社会和人性的剖析,同时也是我国女性主义意识淡漠的重要体现。

本文就将从女性视角的角度,重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针对《围城》这一作品,探索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标签:钱钟书围城现代文学女性主义所谓的女性主义,实际上也可以称作女权主义,旨在倡导女性意识的觉醒,提高女性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提倡男女平并打击和压制男权主义的霸道横行,实质是对于社会当中一切歧视女性的不公平行为提出抗争和异议。

《围城》由钱钟书创作于1947年,在当时对整个文坛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这部作品当中对于女性意识和女性地位的表现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很淋漓尽致的境界,同时也是一部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围城》探究1.《围城》中的丑女视角在《围城》这部作品当中,不难看出作者钱钟书对于女性意识的一种压抑体现的淋漓尽致。

综合考虑其背景便会透露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现状。

作品诞生于1947年,恰逢新中国成立前期,女性的尊严、地位以及情感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正视。

以小说当中的人物方鸿渐为代表,男性地位的不可撼动也体现无疑。

当时,男性无论做出多么荒唐的事情,甚至任何不符合道德要求和标准的事情,在作者的笔下似乎也是完全正确的,不可撼动的,即便他们并没有成功的社会地位,但是只因为是男性,就具具备了当时女性完全不具备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

在这部小说当中,女性的角色就相当于一个“丑女”的角色,无论是做任何的反抗,都被归结为耍泼、无赖、不守妇道,这对于女性的身份和地位来说,都是最大程度的侮辱和泯灭。

在小说中,方鸿渐与许多的女性产生了情感的纠葛,不仅没有得到道德的谴责,反而成为一种在平常不过的现象,这也充分的体现出女性地位在那个时代的低下和卑微,“丑女”的视角也就顺理成章的体现出来。

围城的调研报告

围城的调研报告

围城的调研报告《围城》的调研报告综述:《围城》是当代中国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方鸿渐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摇摆的故事,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冲突的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小说《围城》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专家访谈和读书心得。

一、创作背景:《围城》是钱钟书于1947年至1948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正值中国历史转型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即将结束,新中国开国在即。

小说中的“城”既是具体的北京城,也代表着封建时期权贵阶层的封闭世界。

小说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冲突与转变,城市化的进程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选择和机遇,但也暴露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二、主题内容:1. 现实与理想的对立:小说中的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通过考取进士名求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但他却因为追求理想中的自由与独立而无法融入现实社会。

这体现了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人追求个人价值的冲突。

2. 封建制度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小说中描绘了封建制度最后时期,权贵阶层世代相传的封建家教和生活方式,并展示了其与现代社会的摩擦与改革。

小说中的“围城”象征着封建家庭的保守和封闭,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隔阂。

3. 爱情与婚姻观念的转变:小说中的方鸿渐困扰于两位女性之间的情感抉择,从而突显了传统的包办婚姻观念与个人自主选择的冲突。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婚姻和感情上的纠结,对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进行了批判。

4. 人性与社会现实的较量:小说中描绘了许多人物形象,通过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中国当时社会人性的种种表现。

小说对人性的深刻描写,使我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影响与意义:1. 对中国文学的启示:《围城》的创作风格深受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和思想的深度,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新局面。

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对中国社会的思考:钱钟书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深入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引起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反思,让人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及民众思维方式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浅析《围城》评述性语言

浅析《围城》评述性语言

浅析《围城》评述性语言[摘要]:《围城》评述性语言特点表现有几个方面:一、《围城》采用了全知的叙述,作家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围城》的评述性语言言之有物,使读者通过其中包含的生活内容和对事物的观察来体会作者的观点。

三、《围城》的评述性语言是一种叙述,一种显示,巧妙地展现社会现实,洞察人性幽微。

四、《围城》的评述性语言是理性和形象的完美结合,是警句又是妙语。

[关键词]:评述性语言《围城》叙述视角比喻1.《围城》采用了全知的叙述,作家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围城》评述性语言,指的是属于全知叙述者视角或主人公方鸿渐视角的带有定性意味的夹叙夹行文。

《围城》不论叙事状物,抑或议论抒情,其神来之处全在这一融合着作者对事物特别感验和天才艺术发挥的评述性语言之中。

我们先来看看评述性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

对于小说中的评述性语言,有人不以为然。

诚然,一些作者张口之际,忽儿摇身一变而成哲学家、道德家、教育家,讲的已是文学的外行话,其议论虽富于哲理,但行文呆板,语气严肃,与上下文衔接极不自然,有生硬、突兀的穿插之感。

这样的评论不仅破坏了小说形式上的审美一致性,而且给人一种高傲、武断的感觉。

其实,小说的客观性代表的是一种艺术的真,它包含着集中和抽象的过,体现着作者对事物的特别感验。

小说不仅使人有所见,更使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正如美国小说评论家布斯所言“提出本身就是介人”,[1] 讨论小说创作中是否该介,这本身毫无意义,重要的是看如何介入。

小说中的评论性语言是一种明显的介人,而象海明威《灯火阑珊处》那样主要由两人的对话和一点场景描写构成的作,也体现着作者的潜在介入。

海明威并非随意掠影一个小咖啡厅的深,或是随便记录一些无头绪的话,从那些简单而有家常味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象出人物的昨天和今,捉摸出他们的性格和心境。

这些对话便是海明威精心设计的浮出水面的冰山,在语句的特定组合排列,隐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好的评论也能象海明威的“冰山”一样,于有限中包含无限。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述评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述评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述评瑚l!.洁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再次①迎来高潮,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一是更多的论者把对《围城》的研究纳入整个钱钟书研究中:二是研究者越来越自觉地采取比较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发掘出《围城》的魅力、价值及影响;三是研究者开始运用多种现代批评模式,从而在对《围城》人物形象、语言、意蕴的解读和阐释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

当然.研究缺陷与危机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词:《围城》研究进展缺陷由于90年代初电视剧《围城》的播映,《围城》接受再掀狂潮;而世纪之交接受语境的嬗变,也进一步促使国内《同城》研究高潮的再次来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围城》的研究论文不仅数量更为可观,而且研究视野更为开阔、角度更为多元。

具体表现为:一是更多的文章把对《围城》的研究纳入整个钱钟书研究中,尤其是在其讽刺、比喻等艺术的形式研究方面;二是研究者越来越自觉地采取比较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发掘出《围城》的艺术魅力、文学价值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三是研究者不再拘泥于传统单一的批评模式。

而是运用多种现代批评模式,从而在对《围城》人物形象、语言、意蕴的解读和阐释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

当然,缺陷与危机也在逐渐显现。

《围城》作为一部颇具艺术魅力的作品.自其问世以来,其机智幽默的语言、新颖精妙的比喻、辛辣犀利的讽刺~直吸引着学者们欣赏与探究的目光。

《围城》形式方面的魅力也得到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的解读。

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的目光所及不再局限于《围城》本身,而是延伸到钱钟书的学术著作,把对《管锥心血,如对民居超前的关注,对景泰蓝等传统旧工艺的改造,参与设计国徽,与梁思成合作完成《中国建筑史》等。

原本枯燥呆板的建筑类文章经林徽因润笔.既有严谨的推理论证,又有诗人式的艺术色彩。

【…如能从她的学术论文人手研究林徽因的文学成就,再结合其文学作品,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石坚内容提要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一是关于作品的主题意蕴及人物形象的研究更为深入;二是多种批评视角的灵活运用;三是对于《围城》的创作缺陷作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

但是,拘泥于单一批评体系的《围城》研究也正在显露出它的危机。

只有借助形式、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模式,才可望获得突破。

关键词《围城》研究进展危机突破《围城》作为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重版以来,一直备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尤其是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不到十年,刊载于各类报刊杂志上的相关论文达三百多篇;这些论文呈现出三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一是关于作品的主题意蕴及人物形象的研究更为深入;二是多种批评视角的灵活运用;三是对于《围城》的创作缺陷作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或开掘了研究的深度,或触及了研究的盲点。

所有这些,都显示出90年代《围城》研究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

一岁月如流,距离钱钟书先生创作《围城》的日子一天天地远了;同样,距离产生过一代思想巨匠和文化昆仑的那个时代也一天天地远了。

然而如同浮雕一般,背景的悠远使得精神实质更为突现,我们的评论家拥有了从容研究的心境和契机。

更为重要的是,过去五十年的研究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

对主题意蕴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研究就出现于这样的背景下。

温儒敏于1989年发表的《〈围城〉的三层意蕴》一文可以看作是对以往《围城》研究的一章精辟小结。

(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1期)他在文中指出:《围城》主题的研究已出现了三个层面,一是“生活描写层面”,二是“文化反省层面”,三是“哲理思考”层面。

其中第一个层面的研究虽然不可抹杀它的认知价值,但毕竟流于肤浅。

进入90年代以来,我们看到,拘泥于第一层面的批评几乎销声匿迹;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研究除各有发展外,还呈现出两相结合的趋势,即通过对文化层面的阐发,获得了对哲理意蕴的领悟。

钱钟书《围城》相关研究资料

钱钟书《围城》相关研究资料

讨论钱钟书《围城》一、小说的主题:1.从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钱钟书先生的创作初衷。

“围城”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意象,作者在主观上赋予了它特定的寓意。

在作品的第三章中,作者通过人物之口道出了“围城”的寓意:“结婚如身陷围城”。

在最后一章里,作者又让方从“逃出来”的角度强调这一命题:“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要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显而易见,作者赋予了“围城”这样一个寓意:婚恋或婚姻如围城,人们结婚前拼命追求—想“冲进去”,而结婚后又觉得不过尔尔,便又想“逃出来”。

从作品的情节设计看,作者力图巩固自己所赋予“围城”的特殊寓意。

在作品的前半部分中,赵辛楣追求苏文纨,苏文纨追求方鸿渐,而方鸿渐则钟情于唐晓芙,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恋爱游戏着重演绎了“结婚如身陷围城”的部分含义: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作品的后半部分则主要以方鸿渐、孙柔嘉二人的婚姻闹剧阐释了“围城”的另一部分含义:城内的人想逃出来。

作者以“围城”为营,四面出击,多方拓展,作者每一次游离“围城”都要开辟一条让人认识大千世界的通道,同时也在“围城”上开凿一个让人们从内向外窥探社会、人生的窗口,因而就造就了“围城”主题的特殊结构模式:以困顿为特质的《围城》是中心,婚姻爱情的描写、人性的揭示、社会阴暗面的揭示、知识分子的刻画等分枝主题呈放射状排列在“围城”四周。

作品丰富的社会内容冲淡了作者原来的主题构想,“结婚如身陷围城”的命题并不能成为一条总纲而统领全篇,而是成为核心主题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枝。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自我颠覆了“结婚如身陷围城”的“围城”寓意,从而使“围城”这一意象具有了另外一种象征意义。

围城,是一种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

根据《围城》的内容看,作者实际上凸现了一个“困”字,即以被围之城这一具象来负载“困”这一意念,—以被围之城来暗喻中国四十年代某些人群的困顿的生存境况与窘迫的精神状态。

在《围城》中作者最为关注的是知识分子(所谓“新士林”)。

_围城_研究的述评_刘娜

_围城_研究的述评_刘娜

“围城”之战是人类听命一。人与围城个神秘的召唤而进行的 一次徒劳无获得抗争。这个抗争永无结局,循环往复,也许这 才是《围城》象征的真正本质。①评论最后点明:人就像辛劳的 蚕,越是辛劳,月是为自己造个笼,越是用力,命运的绳索勒 得越紧。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根本关注的是人的心理,灵魂。 从这意义来看,方鸿渐的人生最后便只剩两个字—围城。方 鸿渐是一类知识分子的代表。对作品中这类知识分子的研究 也是《围城》研究的深度之一,有杨利《< 围城 > 中知识分子 的恋爱模式》,宋剑华《现代知识精英的神话破灭》等文。对于 像方鸿渐这样的留学分子,对恋爱有游戏、享乐,也有真情、 理想。但是,由于自身和社会原因,最终陷入婚姻围城。宋剑 华的评论文章则透视方鸿渐的留学内幕,揭示高等教育的黑 幕。当然,对于作品中的几位女性,文学界也没有忘记,做出 了一些研究评论。周倩倩、黄德志的《围城内外的困顿》就分 析了《围城》和《洗澡》中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围城之上的 女神唐晓芙,围城中受煎熬的的孙柔嘉,围城中的正反极苏 文纨,这几位女性形象分析的也十分中肯,客观。至于钱钟书 更偏爱哪一位,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评论者让我们看到,在 围城中的女性们,必定会遇到种种问题。但是要独立,作为一 个独立的个体,不依赖,不攀援男性,共同分担,相互之间要 扶持,因为只有这样,走入婚姻这座围城,女性依然可以撑起
二、现代性 对于《围城》的研究,很多人从文学的现代性上来解读。 如谢志熙的《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他归纳《围城》的凌 厉的讽刺—批判意向和强烈的否定怀疑精神。他认为《围城》 的现代性一是这部作品所透露出的全面讽刺和普遍怀疑倾 向,这种思想批判意向和审美观照方向是指向整个人类存 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以及人的基本根性等。谢志熙的这篇 文章从文学与民族,文化等方面来说明《围城》的现代性。围 城的思想倾向,所指示的问题是人类共有的问题,这在一方 面与从存在主义方面思考这部作品有相通之处。另外,谢志 熙指出《围城》的现代性不止在于“围城思想”的经典型和普 适性,还在于于艺术手法的反传统和标新立异。对于这部作 品从现代性,现代主义意蕴反面研究的也有黄科安的《< 围 城 > 的现代主义意蕴》。这些评论文章相对思想性较高,视野 也比较的开阔。基本把钱钟书的这部作品的思想性阐释的较 为清晰。 三、比较研究 我们知道比较的研究方法,有了比较,才能形成一种文 学的相通,不管从横向的还是竖向的。雷文彪的一篇文章《殊 途同归—论 < 边城 > 与 < 围城 > 的精神旨向》 就把沈从文 的代表作与《围城》进行比较研究,尽管两部作品呈现出的人 文景观和爱情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他们的共同点就 是具有深刻的对人的关怀,对现代人一种生存状态的关怀, 突出现代人要有一种人性追求,但是还要保住自己的尊严, 彰显现代人的人格尊严。1998 年曾艳兵和陈秋红在《钱钟书 < 围城 > 与卡夫卡 < 城堡 > 之比较》一文中,从“走出”与“走 入”、理趣与理事、用智与用心这三个方面来对之阐释,指出 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由东西方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以及迥然 相异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特征所造成。 说到东西方文化对《围城》或者说是对作者钱钟书的影 响,有宋延平《中西文化合流中的蜕变人格及其人生》、孙鹏 辉《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等文。他们指出钱钟书笔下的知 识分子没有像巴金、矛盾等人笔下的知识分子一样,尽到知 识分子的先锋作用,在大的历史变革中忽视了其应该承担的 时代责任。此文从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劣 根性的延续等方面,揭示知识分子时代责任感的缺失的原 因,这对于更好的理解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阵痛,深刻理解文 化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人格超越之间的联系。 四、语言艺术

围城中的社会现象分析

围城中的社会现象分析

围城中的社会现象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伟大的现代小说,通过描述上海法制环境下学究与宦官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即高教育热、官场现象以及婚姻观念与家庭关系。

高教育热是围城中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

小说中,许小姐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更好的社会地位,决心出国留学。

她的行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理,人们追求高学历,期待能够通过教育的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更与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问被视为一种提高社会地位和改变命运的途径,这种观念在围城中得到了体现。

官场现象是围城中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小说中,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权谋交错,展示了官场上的黑暗与残酷。

这一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同样普遍存在。

官场的现象可以说是社会力量交织的产物,政治、经济、人际关系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官场的运行。

围城中通过许多细节描写,传递了对现实官场的一种审视和批判。

婚姻观念与家庭关系是围城中的另一个突出社会现象。

小说中,亦舒和陈平是两对不同的夫妻关系。

亦舒追求自由和独立,对婚姻没有追求,而陈平则抱着功名心态去追求结婚。

这两对夫妻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婚姻观念和家庭关系的不同态度。

围城中的婚姻观念和家庭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正因为这些家庭观念的差异,使得小说中的家庭关系错综复杂,产生了一系列的家庭纠纷与矛盾。

围城中还有其他社会现象,如教育制度、才子佳人、文化冲突等。

这些现象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围城的社会现象并非仅限于小说的时代背景,而是更深层次的描述了人性和社会的常态。

总之,围城中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题材。

小说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叙述赞誉有加,将社会现象的各个层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高教育热、官场现象以及婚姻观念与家庭关系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围城这部作品所表达的丰富的社会现象。

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围城》的叙事技巧

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围城》的叙事技巧

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围城》的叙事技巧《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引领读者深入思考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

本文将探讨《围城》中的叙事手法,并分析其对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模糊处理。

首先,钱钟书先生运用了多重叙述视角的手法,将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进行,从而展现出多重的真实性和虚构性。

书中的主要叙述者是方鸿渐和冯世杰,他们分别以自己的视角来回忆和观察发生在围城中的故事。

通过这种叙述方式,作者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使得读者不仅能听到主角的心声,也能够从外部视角看待他们的行动。

其次,小说中夹叙夹议的手法进一步模糊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

作者在一些关键场景中使用了讲述者自己的评论或旁白,通过对事件的解读来干扰读者对真相的判断。

这种叙事方式既让读者深入了解人物内心世界,也为真实性的评判增添了一定的主观性。

此外,对话和描写也是钱钟书先生塑造真实与虚构界限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话,作者刻画了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观点碰撞,展示了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描写则通过细腻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场景和人物的真实感,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力。

然而,《围城》中的叙事技巧并不只是简单地追求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更重要的是探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小说中描绘的围城现象正是现实世界中人们面临的选择困境,而每个人物的言行也表达出对这种困境的不同态度。

钱钟书先生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让读者深入思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在不同境遇下的选择。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摇摆不定的主人公方鸿渐和冯世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跳出了“围城”,追求理想和自由。

但是他们也在追求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困境和现实的重压,这种矛盾与冲突正是小说的核心所在。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引导去反思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与虚构,思考人生价值与选择的难题。

总体来说,《围城》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准确地展现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通过多重视角、夹叙夹议、对话和描写等手法,作者成功地模糊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边界,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选择与困境的关系。

围城的研究报告

围城的研究报告

围城的研究报告《围城》的研究报告《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幽默的手法揭示了上世纪40年代上海市民生活的种种奇特现象。

本报告将从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围城》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其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怀才不遇者,他具有聪明才智却因为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陷入困境。

男主角陈清扬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形象,她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受社会舆论的左右。

而女主角沈从文则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女性形象,她即要逃避现实,又渴望真实的爱情。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人物类型和社会现象。

情节设置方面,《围城》通过一系列曲折动人的情节引起读者的兴趣。

小说开始时,方鸿渐的大学毕业证书被人抢走,这一事件为整个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随着情节的推进,方鸿渐的生活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境,与此同时,他又发现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事物的种种奇怪之处。

小说情节的发展使得读者可以通过方鸿渐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引发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的思考。

在主题思想方面,《围城》以幽默的笔调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们迷茫不安的感受,以及对于自由和个性的思考。

小说主人公方鸿渐的处境折射了很多上海市民的普遍现状,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被各种社会舆论和道德束缚所困扰,感到深深的困惑。

小说以具有一定讽刺意味的语言来讲述这些故事,既呈现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也对人们的虚荣心和功利心进行了警示。

总之,钱钟书的《围城》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情节以及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上世纪40年代上海市民生活中的各种荒诞现象。

同时,该作品也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迷茫和困惑,以及对于自由和个性的思考。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围城》语言书写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围城》语言书写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围城》语言书写研究综述作者:关秀雯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5期摘要: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围城》的语言书写研究一直在拓宽并深化,主要形成了三种倾向:一是侧重于语言策略的研究;二是侧重于语言风格的研究;三是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围城》的语言书写。

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围城》语言艺术的理解,取得了不少成就。

关键词:《围城》;语言书写;研究综述作为我国20世纪30年代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围城》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围城》的语言书写研究一直在拓宽并深化,主要形成了三种倾向:一是侧重于语言策略的研究;二是侧重于语言风格的研究;三是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围城》的语言书写。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以期为当前《围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关于《围城》语言策略的研究近十年来,国内研究《围城》语言策略的专文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是郜元宝《“文学的国语”怎样炼成——的语言策略》一文。

他从方言与国语的显隐关系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这种超方言写作的使用与彰显文学表现力的关系。

“《围城》语言策略值得注意之点是钱锺书很少让小说人物说他们自己的方言,而尽量让他们说南腔北调中西合璧的国语”,但“吊诡在于这种超方言写作也能揭示蕴藏于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精神。

”[1]郜元宝的文章是语言策略研究中的一篇杰作,论证较为清晰深入,有着较大的学术价值。

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围城》的语言策略仍有研究和探索的价值。

二、关于《围城》的语言风格研究《围城》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尖锐深刻、幽默诙谐,使《围城》具有更为独特的文学价值。

首先是小说中频繁使用的讽刺手法。

刘亚萍认为,《围城》中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方鸿渐为活动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讽刺意味通过情节发展和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讽刺手法灵活多样;语言诙谐幽默、尖锐泼辣。

”[2]周舫阐述了《围城》讽刺艺术的三个维度:“讽刺范围的开阔性;讽刺手法的多样性;讽刺效果的深化性”。

围城探究

围城探究

仰望苍穹,, 魏加佳,朱烨,朱雪娇
时光如水,不知不觉中,2012 年的暑假已悄然远去。十月份的校 园,又是一年丹桂飘香,我们也步 入了大三的殿堂,改变还是在继续, 但不变的,是我们心中那对于理想 的执着追求。 我们,一直在仰望苍穹。
在暑假期间,我们“仰望”读书小组仍坚持 阅读,通过两个月的阅读求索,我们对《围城》、 《圣经的故事》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除此之 外,我们小组成员还根据各自的条件进行了进一 步的学习探究,如观看了电视剧《围城》,在网 上查阅了与《围城》、《圣经的故事》相关的论 文和书籍著作等,并由此还联想了我们大学毕业 以后的生活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仅是 在读书,而是把读书与生活联系起来,读了书, 并且有了我们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从而从 名著中汲取积极的营养来为我们将来的人生理想 添砖加瓦。
关于《围城》: 在开展读书小组活动期间,篇幅相对 较短的《围城》是我们小组读得比较多和 理解得较为深刻的,在一开始,我们读到 的是钱钟书先生幽默的言语和形象的修辞, 对其中人物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但随 着阅读次数的增加,对《围城》的理解也 就渐渐深刻了。
方鸿渐的悲剧意蕴
方鸿渐的人生是悲剧的:事业上,方 鸿渐没有自己真正用心经营的天地;感情 上,无法获得完满的爱情。 这样的结局一部分是由于方鸿渐个人 性格造成的,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 “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 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 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 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动性”。 也正因如此, 方鸿渐有的只是欲望本 身, 没有的是把欲望化为现实的真正动力。 他也只有在顺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 而不 能在逆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方鸿渐, 他只有一条路——只逃避不面对, 在自身 的“围城”里徘徊、挣扎。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围城》语言书写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围城》语言书写研究综述

130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围城》语言书写研究综述关秀雯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围城》的语言书写研究一直在拓宽并深化,主要形成了三种倾向:一是侧重于语言策略的研究;二是侧重于语言风格的研究;三是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围城》的语言书写。

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围城》语言艺术的理解,取得了不少成就。

关键词:《围城》;语言书写;研究综述作为我国20世纪30年代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围城》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围城》的语言书写研究一直在拓宽并深化,主要形成了三种倾向:一是侧重于语言策略的研究;二是侧重于语言风格的研究;三是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围城》的语言书写。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以期为当前《围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关于《围城》语言策略的研究近十年来,国内研究《围城》语言策略的专文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是郜元宝《“文学的国语”怎样炼成——<围城>的语言策略》一文。

他从方言与国语的显隐关系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这种超方言写作的使用与彰显文学表现力的关系。

“《围城》语言策略值得注意之点是钱锺书很少让小说人物说他们自己的方言,而尽量让他们说南腔北调中西合璧的国语”,但“吊诡在于这种超方言写作也能揭示蕴藏于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精神。

”[1]郜元宝的文章是语言策略研究中的一篇杰作,论证较为清晰深入,有着较大的学术价值。

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围城》的语言策略仍有研究和探索的价值。

二、关于《围城》的语言风格研究《围城》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尖锐深刻、幽默诙谐,使《围城》具有更为独特的文学价值。

首先是小说中频繁使用的讽刺手法。

刘亚萍认为,《围城》中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方鸿渐为活动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讽刺意味通过情节发展和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讽刺手法灵活多样;语言诙谐幽默、尖锐泼辣。

”[2]周舫阐述了《围城》讽刺艺术的三个维度:“讽刺范围的开阔性;讽刺手法的多样性;讽刺效果的深化性”。

围城读书婚姻观与自由意志的思辨

围城读书婚姻观与自由意志的思辨

围城读书婚姻观与自由意志的思辨围城一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其中关于婚姻观与自由意志的讨论,更是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辩论。

本文将通过对围城的解读,探讨其中的婚姻观与自由意志的相关主题。

1. 婚姻观的形成与塑造高阳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在婚姻观上代表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小说中,高阳初为人妻,但她的婚姻并不幸福。

婚姻生活使得高阳感到噩梦般的束缚和无力。

她开始意识到,婚姻并不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这种反思与对社会传统婚姻观的怀疑,使得高阳渐渐拥抱自由意志,坚持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

而这种婚姻观念的转变,也间接地成就了她自由个性的孕育。

2. 社会婚姻观的困境与高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围城中的其他角色所展现出的婚姻观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却十分复杂。

作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小说中的婚姻观大多受制于外界的道德约束或社会压力。

例如,方鸿渐与妻子叶子非常相爱,然而无奈于家族压力和传统观念的约束,他们最终在外界的婚姻观影响下选择了分开,为自己的自由意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种如困境般的婚姻观,使得二者之间的自由意志无法得到平衡与实现。

3. 婚姻观与自由意志的思辨在围城的婚姻观与自由意志的思辨中,我们不难发现,自由意志往往受到婚姻观的束缚。

在小说中,婚姻观常常被塑造为社会的一种约束力量,限制着人们的选择与追求。

然而,自由意志却恰恰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根本来源。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婚姻观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自身婚姻观的思考,找到实现自由意志的关键。

4. 婚姻观与自由意志的平衡如何在婚姻观与自由意志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围城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小说中,高阳通过对婚姻观的思考,找到了实现自由意志的途径。

她通过选择与自己真爱的人在一起,摆脱了社会观念的束缚,实现了自身的自由与幸福。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高阳的经验,正视自身的婚姻观,坚持追求内心的自由意志,并通过这种坚持,找到婚姻观与自由意志的平衡点。

5. 当代社会中的婚姻观与自由意志围城一书虽然写于上世纪,但其中探讨的婚姻观与自由意志的话题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围城》研讨和读后感

《围城》研讨和读后感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2021/9/132021/9/132021/9/1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32021/9/13September 1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
《围城》简介
全书以讽刺为基调,以主人公方鸿渐的 生活道路为主线,表现了人们在婚姻恋 爱、教育、生活、事业等种种“围城” 中的困境。作者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 刺了知识分子。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 代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人性 中的欺诈、虚伪与懦弱,揭示了一个时 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展示了最为丰 富的知识界众生相。“围城中的人想突
对方鸿渐的人物分析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 的把握和评价,《围城》 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 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 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 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 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
懈者”。
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 活的风格。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 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
所以说,方鸿渐人生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的性格,他 的悲剧性格就是他悲剧命运的直接根源。所以他有 自尊心,有羞愧感,他看到大学教授在追逐名利的 时候,他很蔑视,因为他有一种良知在里面。 但钱先生在描述他的良知是,只是一闪而过。他没 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个地方,他只是更多地描写他生 活当中尴尬的一面。他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个地方, 他只是更多的描写他生活中尴尬的一面。

真实与虚构的交织《围城》的叙事技巧

真实与虚构的交织《围城》的叙事技巧

真实与虚构的交织《围城》的叙事技巧《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现代小说。

它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将真实与虚构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独到观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围城》中的叙事技巧,并探讨其对整个故事的贡献。

首先,通过独特的双重叙述方式,钱钟书在《围城》中展现了真实与虚构的交织。

小说的主要故事直接由第三人称叙述,讲述了方鸿渐与苏小姐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然而在此基础上,钱钟书巧妙地插入了纪君祥的叙述,通过他的回忆和解析,为故事增添了一层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种双重叙述的方式,使读者能够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整个故事,感受到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微妙边界。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也展现了真实与虚构的交织。

在《围城》中,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而生动的性格特点,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

然而,这些人物并非完全真实存在的,而是作者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和揣摩所创造出来的。

比如,方鸿渐的优柔寡断、苏小姐的倔强和郁闷、翠翠的顾盼羞涩,这些性格塑造都使得人物栩栩如生,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另外,小说中的对话也是展现真实与虚构交织的重要手段。

作者通过精确细腻的对话技巧,将角色之间的交互展现得鲜活有趣。

对话中的每一个词句都具有相当程度的隐含和表达,在真实情境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这种对话手法增强了读者对故事的参与感,使得整个叙事显得更加真实而有趣。

此外,《围城》中的插叙和倒叙也是叙事技巧的一种展示。

通过对时间和事件的重新安排,作者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大量的回忆和思考,使得故事更加丰满而有层次。

通过插叙,读者可以对人物的过去有更全面的了解,而通过倒叙,则更能突出故事的悬疑和扣人心弦的情节。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元,使读者更加投入和思考。

综上所述,钱钟书在《围城》中运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巧妙地将真实与虚构进行交织。

通过双重叙述方式、人物描写、对话手法、插叙和倒叙等手法的运用,他创造了一个既真实又虚构的故事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高二语文:课外名著围城解读与思考

高二语文:课外名著围城解读与思考
意义。
《围城》语言幽默、机智,情节 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
、生动。
《围城》的主题深刻、独特,通 过方鸿渐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 人生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也表达
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CHAPTER 02
《围城》主题解读
婚姻的“围城”
婚姻的困境
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展示了婚姻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和无奈,如夫妻 间的沟通障碍、婚外情的诱惑等。
钱钟书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
创作背景
01
《围城》创作于1946年,当时中 国正处于内战和抗日战争之后的 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尖锐,人 心浮躁。
02
钱钟书在创作《围城》时,通过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知 识分子的迷茫、婚姻的代文学史上的 经典之作,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
“围城”心态
作者钱钟书用“围城”比喻婚姻,揭示了人们对婚姻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婚 姻被视为生活的归宿;另一方面,围城里的生活又让人们感到压抑和束缚。
人生选择的困境
人生选择的无奈
小说中方鸿渐在面对人生选择时 常常感到无奈和困惑,反映了人 生中选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人生选择的困境
钱钟书通过方鸿渐的经历,揭示 了人生选择中的困境和挑战,如 职业选择、家庭责任和个人理想 的冲突等。
[ 感谢观看 ]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对知识分子的批判
小说中的方鸿渐是一个不学无术、思想空虚的知识分子,他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知识分子的 空虚和无病呻吟。这提醒我们,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真才实学,关注现实问题,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 的冲突和融合。这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关注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lk about Fortress Besieged
LIU Na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 China) Abstract:Qian Zhongshu and Fortress Besieged have been the subject in academia . In the subject , there are some researches on idea and art ; outside the subject , there are some researches on cultural history and philosophy , as well as his translation works. To the re- search of Fortress Besieged ,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 which add to new and deep cultural research. Key words:Fortress Besieged ; existence; translation; interdisciplinary
- 42 -
《围城》闻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品的语言艺术。作品 具有熟练的语言结构和功能,同时对西方语法有很好的吸 收。但是,《围城》最显著的特色,莫不是其的幽默讽刺、时时 的典故。张敏杰的硕士论文就从这几个方面把《围城》的语言 艺术研究进行了很清晰的梳理与整合,非常全面。优秀文本 走出国外除了优秀的作品,高超的翻译技巧作用也很重大。 莫言获得诺奖的功臣之一莫不是他背后的翻译团队。对于具 有高超的语言艺术的《围城》,翻译到国外,它的艺术内涵能 否很好的翻译出来,很多人从翻译方面尤其是翻译策略来研 究。如吕琳琼的文章《幽默和幽默翻译 - 析 < 围城 > 及其英 译本》中“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和关联理论来分析幽默,探讨幽 默翻译过程中的困难那和出路,并指出幽默翻译应遵循最佳 关联性原则,根据读着的认知环境,恰如其分的重塑各种幽 默交际线索。”④在这里,作者是以《围城》英译本为例,阐释幽 默翻译的一个策略。
钱钟书及其经典名著《围城》的研究数不胜数,学术界从 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一一剖析。有从本学科的各个角度:思想 的、艺术的等,更有跨学科研究,例如哲学思想方面,但是都 是在文史哲这个范围内,还是没有逃脱学科局限性。再者,对 于《围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比较的研究方法,书中主 要人物和外国的相关知识分子作比较,近一步研究中西方的 作家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对今后的文学研究注入更新的研 究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 旭 . 试 析 围 城 中 方 鸿 渐 的 围 城 人 生 [J]. 殷 都 学 刊 ,
2010(1). [2]黄科安.围城的现代主义意蕴[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06(1). [3]雷文彪.殊途同归:论边城与围城的精神旨向[J].湖南
工业大学学报,2010(8). [4]舒建华.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J].文学评论,1997(6). [5]周倩倩,黄德志.围城内外的困顿[J].宜宾学院学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收稿日期:2013-12-18 作者简介:刘娜(1990— ——),女,安徽省淮南人,安徽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 41 -
半边天。 《围城》这个标题本身的命名就具有哲学意味,他的夫人
杨绛诠释:“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 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②对于这部作品 的解读,很多评论界人士觉得这部作品的最深层的内涵是一 种存在主义,与西方萨特的存在主义相通。作品中的主人公 的存在,钱钟书本人的存在,那类知识分子的存在,进而上升 到整个人类的一种存在。欧阳钦的文章《荒诞与虚无中的绝 望抗争—< 围城存在主义的解读 >》就用西方的存在主义来 解读作品,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理论来阐释。如“存在 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在存在主义者看 来人类最本真的存在状态是孤独、绝望、恐惧等等。而《围城》 正是这一状态的形象再现。深陷围城漩涡里的主人公方鸿 渐,其身心在企图超越,重重障碍的努力中消耗殆尽。最终变 得孤独、绝望、迷茫、荒诞不稽。一个真正的人不应该丢掉自 己的个性,然而,追踪方鸿渐的脚步,我们发现,他的每一步 都是以希望开始,以失望和绝望结束。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 人生如围城。欧阳钦进而得出“《围城》的创作所立的标尺是 世界性的,它超前地与西方现代文学遥相呼应,从现代文明 和现代意识的高度来审视人和文化的存在,进而突破了狭隘 的民族范围的苑囿,使作品成了人类荒诞存在的困境的本体 性象征之作,因而具有人类整体感的哲学意味。”③作品透露 出人存在的悲剧性—一种本体论的悲剧。但是,钱钟书曾说 过人既然活着,就本能地要活的很好,更有意义。这与鲁迅倡 导的“绝望的抗争”的态度,意义又相通。
一、围城里的知识分子 说到《围城》,必然要说道作品中的主人公方鸿渐,而对 方鸿渐的研究,学术界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刘旭的《试析 < 围 城 > 方鸿渐的围城人生》就把主人公的的形象分析的非常全 面。方鸿渐的爱情、事业、婚姻、家庭等人生经历演绎“围城” 这一意象。评论中指出方鸿渐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囿于无奈 的人生。他经历学业“围城”、恋爱“围城”、事业“围城”、婚姻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 晓得的文学名著和经典。20 世纪 60 年代起,《围城》在大陆 几乎销声匿迹,但是在大陆外的汉语界却一直受到人们的注 意。美籍学者夏志清在他的名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特别推 崇《围城》,他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 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渐渐地,形成一股《围 城》热和钱钟书热。钱钟书及其名著研究取得重大发展。
“围城”之战是人类听命一。人与围城个神秘的召唤而进行的 一次徒劳无获得抗争。这个抗争永无结局,循环往复,也许这 才是《围城》象征的真正本质。①评论最后点明:人就像辛劳的 蚕,越是辛劳,月是为自己造个笼,越是用力,命运的绳索勒 得越紧。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根本关注的是人的心理,灵魂。 从这意义来看,方鸿渐的人生最后便只剩两个字—围城。方 鸿渐是一类知识分子的代表。对作品中这类知识分子的研究 也是《围城》研究的深度之一,有杨利《< 围城 > 中知识分子 的恋爱模式》,宋剑华《现代知识精英的神话破灭》等文。对于 像方鸿渐这样的留学分子,对恋爱有游戏、享乐,也有真情、 理想。但是,由于自身和社会原因,最终陷入婚姻围城。宋剑 华的评论文章则透视方鸿渐的留学内幕,揭示高等教育的黑 幕。当然,对于作品中的几位女性,文学界也没有忘记,做出 了一些研究评论。周倩倩、黄德志的《围城内外的困顿》就分 析了《围城》和《洗澡》中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围城之上的 女神唐晓芙,围城中受煎熬的的孙柔嘉,围城中的正反极苏 文纨,这几位女性形象分析的也十分中肯,客观。至于钱钟书 更偏爱哪一位,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评论者让我们看到,在 围城中的女性们,必定会遇到种种问题。但是要独立,作为一 个独立的个体,不依赖,不攀援男性,共同分担,相互之间要 扶持,因为只有这样,走入婚姻这座围城,女性依然可以撑起
二、现代性 对于《围城》的研究,很多人从文学的现代性上来解读。 如谢志熙的《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他归纳《围城》的凌 厉的讽刺—批判意向和强烈的否定怀疑精神。他认为《围城》 的现代性一是这部作品所透露出的全面讽刺和普遍怀疑倾 向,这种思想批判意向和审美观照方向是指向整个人类存 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以及人的基本根性等。谢志熙的这篇 文章从文学与民族,文化等方面来说明《围城》的现代性。围 城的思想倾向,所指示的问题是人类共有的问题,这在一方 面与从存在主义方面思考这部作品有相通之处。另外,谢志 熙指出《围城》的现代性不止在于“围城思想”的经典型和普 适性,还在于于艺术手法的反传统和标新立异。对于这部作 品从现代性,现代主义意蕴反面研究的也有黄科安的《< 围 城 > 的现代主义意蕴》。这些评论文章相对思想性较高,视野 也比较的开阔。基本把钱钟书的这部作品的思想性阐释的较 为清晰。 三、比较研究 我们知道比较的研究方法,有了比较,才能形成一种文 学的相通,不管从横向的还是竖向的。雷文彪的一篇文章《殊 途同归—论 < 边城 > 与 < 围城 > 的精神旨向》 就把沈从文 的代表作与《围城》进行比较研究,尽管两部作品呈现出的人 文景观和爱情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他们的共同点就 是具有深刻的对人的关怀,对现代人一种生存状态的关怀, 突出现代人要有一种人性追求,但是还要保住自己的尊严, 彰显现代人的人格尊严。1998 年曾艳兵和陈秋红在《钱钟书 < 围城 > 与卡夫卡 < 城堡 > 之比较》一文中,从“走出”与“走 入”、理趣与理事、用智与用心这三个方面来对之阐释,指出 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由东西方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以及迥然 相异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特征所造成。 说到东西方文化对《围城》或者说是对作者钱钟书的影 响,有宋延平《中西文化合流中的蜕变人格及其人生》、孙鹏 辉《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等文。他们指出钱钟书笔下的知 识分子没有像巴金、矛盾等人笔下的知识分子一样,尽到知 识分子的先锋作用,在大的历史变革中忽视了其应该承担的 时代责任。此文从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劣 根性的延续等方面,揭示知识分子时代责任感的缺失的原 因,这对于更好的理解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阵痛,深刻理解文 化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人格超越之间的联系。 四、语言艺术
学术界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 百花齐放。有从文学的现代性方面述说《围城》的,有具体的 论述作者和作品中主人的人生特性,有结合中西方哲学意 味,尤其是存在主义方面,论述围城的普世价值。还有一些酷 评家对其的否定评价。总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围城》经 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以尖新俏拔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 洞察世事的大智者风范,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注 释: ①洪岩 《智者的心路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