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习题课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多的内容。
教材在编排上重视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推动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探索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了解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了解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版湘教版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三角形课题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三角形课题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三角形课题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是本学期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性质以及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三角形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三角形相关题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性质等,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分类,能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课件: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动画、PPT等。
3.练习题:针对三角形基本概念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电线塔、自行车三角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都要用到三角形呢?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板书,呈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3篇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认识三角形说课稿精选3篇(一)议题:认识三角形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及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三角形模型、三角形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 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是什么图形?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图形有哪些特点?二、呈现1. 出示三角形的定义:“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种类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3. 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三、拓展1. 出示一些例子,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判断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2. 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
四、巩固1. 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2. 通过学生的上台展示和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展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总结1. 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及相关特点。
2. 鼓励学生要注重思考、观察,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六、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的绘本故事、百科知识等拓展自己的阅读广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初步认识三角形,并熟练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在判断三角形类型时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因此,在下一次授课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巩固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精选3篇(二)敬爱的评委和同行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X学校的X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对于不等式的认识和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同于等式的数学式子。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并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的理解。
2. 提高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组成。
2. 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3. 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4. 三角形的画法:如何准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
5. 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以及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边长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复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3.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并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进行展示。
3. 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边长关系等关键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应用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和解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三角形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三角形的学习上,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困难,如对三角形边长的理解、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并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三角形的特性,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实物,如三角形木片、塑料三角形等。
2.准备一些三角形图片,如三角形风景画、三角形标志等。
3.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如纸折三角形、拼图三角形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让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如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边长、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同时,教师结合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的特性。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例如,学生可以拿出三角形实物,观察和测量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并记录在小组笔记本上。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单元测试(含答案)
浙教版数学八上第一章一、单选题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5,6,10B.5,6,11C.3,4,8D.6,6,132.在证明命题“若a2>1,则a>1”是假命题时,下列选项中所举反例不正确的是( )A.a=2B.a=―2C.a=―3D.a=―43.如图,在△ABC和△BAD中,AC=BD,BC=AD,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条件下,可判断△ABC≌△BAD,判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A.ASA B.AAS C.SSS D.SAS4.如图,△ABC≌△EBD,AB=4cm,BD=7cm,则CE的长度为( )A.1cm B.2cm C.3cm D.4cm5.如图,已知△ABC,AB<BC,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在BC上取一点P,使得PA+PC=BC,则下列符合题意的是( )A.B.C.D.6.如图所示,已知AB∥CD,AD∥BC,AC与BD交于点O,AE⊥BD于E,CF⊥BD于E,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A.3对B.5对C.6对D.7对7.如图,已知AE是ΔABC的角平分线,AD是BC边上的高.若∠ABC=34°,∠ACB=64°,则∠DAE的大小是( )A.5°B.13°C.15°D.20°8.如图,在△ABC中,∠BAC和∠ABC的平分线AE,BF相交于点O,AE交BC于E,BF交AC于F,过点O作OD⊥BC于D,下列四个结论:①∠AOB=90°+ 1∠C;②当∠C=60°时,AF+BE=AB;2③若OD=a,AB+BC+CA=2b,则S△ABC=ab.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9.如图,在Rt△ABC中,∠C=90°,AC=8,BC=6,AB=10,∠CAB和∠ABC的平分线交于点O,OM⊥BC于点M,则OM的长为( )A.1B.2C.3D.410.如图,在△ABC中,∠C=90°,∠B=30°,以A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AC于点M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连结AP并延长交BC于和N,再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点D,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①AD是∠BAC的平分线;②∠ADC=60°;③点D在AB的中垂线上;④S△DAC:S△ABC=1:3.A.1B.2C.3D.4二、填空题11.一个命题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则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条件是 .12.如图,∠BAD=∠CAE.BC=DE.若添加一个条件可得ΔABC≌ΔADE,则添加的条件及对应的理由是 .(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答案)13.如图,△ABC中,AB=15,BC=9,BD是AC边上的中线.若△ABD的周长为35,则△BCD的周长是 .14.如图,在△ABC中,AB=a,AC=b,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AB分别于点D、E,则△AEC的周长等于 。
《12.1 全等三角形》学历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图形的性质、判定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系列的第一课时,旨在使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常见性质,并学会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学习目标1.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判定方法,如SSS、SAS、ASA等。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价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课后测试评价:通过小测验或作业,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三角形知识,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意义。
2. 新课学习:(1)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通过例题演示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介绍SSS、SAS、ASA等判定方法。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不同判定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3. 课堂练习:提供一组三角形图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定。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加深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5. 课堂总结: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3. 作业批改与反馈: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反馈。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共4课时)教案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课时)第1课时“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重点“边边边”条件.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思考: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二、探究新知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6 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 cm.学生剪下按不同要求画出的三角形,比较三角形能否和原三角形重合.引导学生按条件画三角形,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明确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并作出△A′B′C′,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强调在应用时的简写方法:“边边边”或“SSS”.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明确:三角形的稳定性.三、举例分析例1 如右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引导学生应用条件分析结论,寻找两个三角形的已有条件,学会观察隐含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作图.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讨论尺规作图法,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师归纳:(1)什么是尺规作图;(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依据是“边边边”.四、巩固练习教材第37页练习第1,2题.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给出个别指导.五、小结与作业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进一步明确: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2第1,9题.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运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交流等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让学生产生学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第2课时“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掌握“边角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边角边”条件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3.“SSS”具体内容是什么?二、新知探究已知△ABC,画一个三角形△A′B′C′,使AB=A′B′∠B=∠B′,BC=B′C′.教师画一个三角形△ABC.先让学生按要求讨论画法,再给出正确的画法. 操作:(1)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和原三角形重叠,观察能重合在一起吗? (2)上面的探究说明什么规律? 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三、举例分析多媒体出示教材例2.例2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 ,从点C 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 和B.连接AC 并延长到点D ,使CD =CA.连接BC 并延长到点E ,使CE =CB.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分析:如果证明△ABC ≌△DEC ,就可以得出AB =DE. 证明:在△ABC 和△DEC 中,⎩⎨⎧CA =CD ,∠1=∠2,CB =CE ,∴△ABC ≌△DEC(SAS ). ∴AB =DE.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分析实际问题,按要求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选择对应的方法.四、课堂练习如图,已知AB =AC ,点D ,E 分别是AB 和AC 上的点,且DB =EC.求证:∠B =∠C.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用规范的书写完成证明过程. 五、小结与作业 1.师生小结:(1)“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使用公共边和公共角. 2.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2第3,4题.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掌握运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讨论,发现此定理中角必为夹角,从而得出“边角边”的判定方法.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训练了思维能力,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掌握的也好,但要强调书写的格式的规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在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或角相等的问题时,通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第3课时“角边角”和“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掌握“角边角”及“角角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角边角”及“角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角边角”条件及“角角边”条件.难点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复习导入1.复习旧知:(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2.[师]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二、探究新知1.[师]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生](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做一做: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 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学生活动:自己动手操作,然后与同伴交流,发现规律.教师活动:检查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活动结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提炼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师]我们刚才做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ABC,能不能作一个△A′B′C′,使∠A=∠A′,∠B=∠B′,AB=A′B′呢?[生]能.学生口述画法,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加深对“ASA”的理解.[生](1)先用量角器量出∠A 与∠B 的度数,再用直尺量出AB 的边长; (2)画线段A ′B ′,使A ′B ′=AB ;(3)分别以A ′,B ′为顶点,A ′B ′为一边作∠DA ′B ′,∠EB ′A ′,使∠DA ′B ′=∠CAB ,∠EB ′A ′=∠CBA ;(4)射线A ′D 与B ′E 交于一点,记为C ′. 即可得到△A ′B ′C ′.将△A ′B ′C ′与△ABC 重叠,发现两三角形全等. [师]于是我们发现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这又是一个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出示探究问题:如图,在△ABC 和△DEF 中,∠A =∠D ,∠B =∠E ,BC =EF ,△ABC 与△DEF 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证明:∵∠A +∠B +∠C =∠D +∠E +∠F =180°, ∠A =∠D ,∠B =∠E , ∴∠A +∠B =∠D +∠E. ∴∠C =∠F.在△ABC 和△DEF 中,⎩⎨⎧∠B =∠E ,BC =EF ,∠C =∠F ,∴△ABC ≌△DEF(ASA ). 于是得规律: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例 如下图,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AB =AC ,∠B =∠C.求证:AD =AE.[师生共析]AD 和AE 分别在△ADC 和△AEB 中,所以要证AD =AE ,只需证明△ADC ≌△AEB 即可.学生写出证明过程.证明:在△ADC 和△AEB 中,⎩⎨⎧∠A =∠A ,AC =AB ,∠C =∠B ,∴△ADC ≌△AEB(ASA ). ∴AD =AE. [师]到此为止,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条件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已全部结束.请同学们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作一个小结.学生活动:自我回忆总结,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补充. 三、随堂练习1.教材第41页练习第1,2题. 学生板演. 2.补充练习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请说明理由.四、课堂小结有五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边边边(SSS ) 3.边角边(SAS ) 4.角边角(ASA ) 5.角角边(AAS )推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要学会联系思考其条件,找它们对应相等的元素,这样有利于获得解题途径.五、课后作业教材习题12.2第5,6,11题.在前面研究“边边边”和“边角边”两个判定方法的前提下,本节研究“角边角”和“角角边”对于学生并不困难,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式体验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也了解了分类思想和类比思想.第4课时 “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探索和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2.会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重点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难点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证明.一、情境引入(显示图片)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AS);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SA或AAS).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二、探究新知多媒体出示教材探究5.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C′=90°,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剪下来,放到Rt△ABC 上,它们全等吗?画一个Rt△A′B′C′,使∠C′=90°,B′C′=BC,A′B′=AB.想一想,怎么样画呢?按照下面的步骤作一作:(1)作∠MC′N=90°;(2)在射线C′M上截取线段B′C′=BC;(3)以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4)连接A′B′.△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由探究5可以得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多媒体出示教材例5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求证:BC=AD.证明:∵AC ⊥BC ,BD ⊥AD , ∴∠C 与∠D 都是直角. 在Rt △ABC 和Rt △BAD 中, ⎩⎨⎧AB =BA ,AC =BD ,∴Rt △ABC ≌Rt △BAD(HL ). ∴BC =AD. 想一想:你能够用几种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SAS ,ASA ,AAS ,SSS ,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全等的方法——“HL ”.三、巩固练习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点评. 四、小结与作业1.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斜边、直角边.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所有判定方法: 定义,SSS ,SAS ,ASA ,AAS ,HL .思考:两个直角三角形只要知道几个条件就可以判定其全等? 3.作业:教材习题12.2第7题.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回顾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深他们对公理的多层次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认识三角形ppt]三角形的认识
[认识三角形ppt]三角形的认识一:[三角形的认识]认识三角形的说课稿一、概述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崩斫馊角形的定义,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特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得出相关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生能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中大部分中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认识了常见的角,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因此,在本节课中,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
采用以下教学环节:1、归纳定义,把握关键;2、动手操作,提升认识;3、认识特征,合作交流;4、师生合作,突破难点;5、深入练习,巩固发展。
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操作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地提高思维活动的层次,不断地引发新的认知冲突。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为本课制作的CAI课件;准备的相应学具:三角板、课前做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模型。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
人教版四下数学《三角形的分类》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
人教版四下数学《三角形的分类》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知识点:一、三角形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三角形按边分类:按边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其中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练习:一、填空。
(每空2分,共36分)1. 分一分,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是锐角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 等腰三角形是()图形,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是()图形,有()条对称轴。
3. 一个三角形最多能有()个钝角,最多能有()个直角,最多能有()个锐角。
4. 一个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7厘米、8厘米、7厘米,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5. 用一根30厘米长的铁丝围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条腰长9厘米,底长()厘米。
6.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是()°;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80°,那么它的顶角是()°。
7. 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一条高将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二、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每题2分,共8分)1. 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2.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 钝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不能小于90°。
()4. 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三、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每题2分,共10分)1. 下面这个三角形被破坏掉了一部分,请判断,这个三角形是()。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2. 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
A. 2B. 3C. 13. 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对称轴剪开,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A. 90B. 180C. 3604. 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锐角,则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作辅助线模型二截长补短知识讲解20212022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
专题12.12 三角形全等作辅助线模型(二)-截长补短(知识讲解)有一类几何题其命题主要证明三条线段长段的“和”或“差”及其比例关系,这一类题目一般可以采取“截长”或“补短”的方法来进行求解。
所谓“截长”,就是将三者中最长的那条线段一分为二,使其中的一条线段与已经线段相等,然后证明其中的另一段与已知的另一段的大小关系。
所谓“补短”,就是将一个已知的较短的线段延长至与另一个已知的较短的长度相等,然后求出延长后的线段与最长的已知线段关系。
有的是采取截长补短后,使之构成某种特定的三角形进行求解。
【典型例题】1、 阅读下面文字并填空:数学习题课上李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在ABC V 中,AD 平分BAC Ð,2B C Ð=Ð.求证:AB BD AC +=.李老师给出了如下简要分析:“要证AB BD AC +=就是要证线段的和差问题,所以有两个方法,方法一:‘截长法’如图2,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 ,只要证BD =__________即可,这就将证明线段和差问题__________为证明线段相等问题,只要证出V 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B AED Ð=Ð及BD =_________,再证出Ð__________=Ð___________,进而得出ED EC =,则结论成立.此种证法的基础是‘已知AD 平分BAC Ð,将ABD △沿直线AD 对折,使点B 落在AC 边上的点E 处’成为可能.方法二:“补短法”如图3,延长AB 至点F ,使BF BD =.只要证AF AC =即可.此时先证Ð__________C =Ð,再证出V _________≌△_________,则结论成立.”“截长补短法”是我们今后证明线段或角的“和差倍分”问题常用的方法.【答案】方法一:CE ;转化;ABD ;AED ;DE ;EDC ;C ;方法二:F ;AFD ;ACD【分析】方法一:在AC 上截取AE AB =,由SAS 可证ABD AED D @D 可得B AED Ð=Ð,BD=DE ,根据等角对等边得到CE=DE ,即可求证;方法二:延长AB 至点F ,使BF BD =,由AAS 可证AFD ACD D @D ,可得AC=AF ,即可证明:方法一: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 ,如图2∵AD 平分BAC Ð,∴BAD DAC Ð=Ð,在ABD D 和AED D 中AE AB BAD DAC AD AD =ìïÐ=Ðíï=î,∴ABD AED D @D ,∴B AED Ð=Ð,BD=DE ,∵2B C Ð=Ð,∴2AED CÐ=Ð而2AED C EDC C Ð=Ð+Ð=Ð,∴EDC C Ð=Ð,∴DE=CE ,∴AB+BD=AE+CE=AC ,故答案为:CE ;转化;ABD ;AED ;DE ;EDC ;C ;方法二:如图3,延长AB 至点F ,使BF BD =,∴F BDFÐ=Ð∴2ABD F BDF FÐ=Ð+Ð=Ð∴2ABD CÐ=Ð∴F CÐ=Ð在AFD D 和ACD D 中FAD CAD F CAD AD Ð=ÐìïÐ=Ðíï=î,∴AFD ACD D @D ,∴AC=AF ,∴AC=AB+BF=AB+BD ,故答案为:F ;AFD ;ACD .【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属于截长补短类辅助线,核心思想为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此类题的关键是要找到最长边和最短边,然后确定截取辅助线的方式.举一反三:【变式】 数学课上,小白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等腰Rt ABC D 中,90BAC Ð=°,AB AC =,AD AE =,求证ABE ACD Ð=Ð;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老师补充:过点A 作AF BE ⊥于点G 交BC 于点F ,过F 作FP CD ^交BE 于点P ,交CD 于点H ,试探究线段BP ,FP ,A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小白通过研究发现,AFB Ð与HFC Ð有某种数量关系;小明通过研究发现,将三条线段中的两条放到同一条直线上,即“截长补短”,再通过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结论.阅读上面材料,请回答下面问题:(1)求证ABE ACD Ð=Ð;(2)猜想AFB Ð与HFC Ð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探究线段BP ,FP ,A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1)见解析;(2)HFC BFA Ð=Ð,证明见解析;(3)BP AF PF =+,证明见解析【分析】(1)利用SAS 证明ABE ACD @V V 可得结论;(2)设ABE ACD x Ð=Ð=,推出=45BFA x а+,=45HFC x а+,即可证明HFC BFA Ð=Ð;(3)过点C 作CM AC ^交AF 延长线于点M ,延长FP 交AC 于点N ,证明△ABE ≌△CAM ,得出BE AM =和M BEA Ð=Ð,从而证明△NFC ≌△MFC ,得到FM FN =和M FNC Ð=Ð,可得PN=PE ,从而得出BP=AF+PF.(1)证明:∵在△ABE 和△ACD 中,==AB AC A A AE AD ìïÐ=Ðíïî,ABE ACD \D @D (SAS ),ABE ACD \Ð=Ð;(2)设ABE ACD x Ð=Ð=,AF BE ^ ,90BAF x \Ð=°-,()=9045=45BFA x x \а-°-°+,ACD x Ð= ,45HCF x \Ð=°-,FP CD ^ ,()9045=45HFC x x \Ð=°-°-°+,HFC BFA \Ð=Ð;(3)过点C 作CM AC ^交AF 延长线于点M ,延长FP 交AC 于点N ,90BAF FAC Ð+Ð=° ,90BAF ABG Ð+Ð=°,FAC ABG \Ð=Ð,在△ABE 和△CAM 中,===BAE ACM AB AC ABE CAM ÐÐìïíïÐÐî,ABE CAM \D @D (ASA ),BE AM \=,M BEA Ð=Ð,BFA MFC NFC Ð=Ð=Ð ,FC FC =,45ACB BCM Ð=Ð=°,NFC MFC \D @D (ASA ),FM FN \=,M FNC Ð=Ð,FNC BEA \Ð=Ð,PN PE \=,∴BP BE PE AM PE AF FM PE =-=-=+-AF FN PN AF PF =+-=+.【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角对等边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截长补短法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结论,有一定难度.2、 阅读材料并完成习题:在数学中,我们会用“截长补短”的方法来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请看这个例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BAD=∠BCD=90°,AB=AD ,若AC=2cm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解:延长线段CB 到E ,使得BE=CD ,连接AE ,我们可以证明△BAE ≌△DA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AE=AC=2, ∠EAB=∠CAD ,则∠EAC=∠EAB+∠BAC=∠DAC+∠BAC=∠BAD=90°,得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DC =S △ABC +S △ABE =S △AEC ,这样,四边形ABCD 的面积就转化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AC 面积.(1)根据上面的思路,我们可以求得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cm 2.(2)请你用上面学到的方法完成下面的习题.如图2,已知FG=FN=HM=GH+MN=2cm ,∠G=∠N=90°,求五边形FGHMN 的面积.【答案】(1)2;(2)4【分析】(1)根据题意可直接求等腰直角三角形EAC 的面积即可;(2)延长MN 到K ,使NK=GH ,连接FK 、FH 、FM ,由(1)易证FGH FNK V V ≌,则有FK=FH ,因为HM=GH+MN 易证FMK FMH V V ≌,故可求解.【详解】(1)由题意知21=22ABC ADC ABC ABE AEC ABCD AC S S S S S S =+=+==V V V V V 四边形,故答案为2;(2)延长MN 到K ,使NK=GH ,连接FK 、FH 、FM ,如图所示:FG=FN=HM=GH+MN=2cm ,∠G=∠N=90°,\∠FNK=∠FGH=90°,\FGH FNK V V ≌,\FH=FK ,又 FM=FM ,HM=KM=MN+GH=MN+NK ,\FMK FMH V V ≌,\MK=FN=2cm ,\12=242FGH HFM MFN FMK FGHMN S S S S S MK FN =++=´×=V V V V 五边形.【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关键是根据截长补短法及割补法求面积的运用.举一反三:【变式】在△ABC中,∠ACB=2∠B,(1)如图①,当∠C=90°,AD为∠ABC的角平分线时,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易证AB=AC+CD.请证明AB=AC+CD;(2)①如图②,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不要求证明;②如图③,当∠C≠90°,AD为△ABC的外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答案】(1)证明见解析;(2)①AB=AC+CD;②AC+AB=CD,证明见解析.【分析】(1)首先得出△AED≌△ACD(SAS),即可得出∠B=∠BDE=45°,求出BE=DE=CD,进而得出答案;(2)①首先得出△AED≌△ACD(SAS),即可得出∠B=∠BDE,求出BE=DE=CD,进而得出答案;②首先得出△AED≌△ACD(SAS),即可得出∠B=∠EDC,求出BE=DE=CD,进而得出答案.(1)证明:∵AD为∠ABC的角平分线,∴∠EAD=∠CAD,在△AED和△ACD中,∵AE=AC,∠EAD=∠CAD,AD=AD,∴△AED≌△ACD(SAS),∴ED=CD,∠C=∠AED=90°,∵∠ACB=2∠B,∠C=90°,∴∠B=45°,∴∠BDE=45°,∴BE=ED=CD,∴AB=AE+BE=AC+CD;①AB=AC+CD.理由如下: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AD为∠ABC的角平分线,∴∠EAD=∠CAD,在△AED和△ACD中,∵AE=AC,∠EAD=∠CAD,AD=AD,∴△AED≌△ACD(SAS),∴ED=CD,∠C=∠AED,∵∠ACB=2∠B,∴∠AED=2∠B,∵∠B+∠BDE=∠AED,∴∠B=∠BDE,∴BE=ED=CD,∴AB=AE+BE=AC+CD;②AC+AB=CD.理由如下:在射线BA上截取AE=AC,连接DE,∵AD为∠EAC的角平分线,∴∠EAD=∠CAD,在△AED和△ACD中,∵AE=AC,∠EAD=∠CAD,AD=AD,∴△AED≌△ACD(SAS),∴ED=CD,∠ACD=∠AED,∵∠ACB=2∠B,∴设∠B=x,则∠ACB=2x,∴∠EAC=3x,∴∠EAD=∠CAD=1.5x,∵∠ADC+∠CAD=∠ACB=2x,∴∠ADC=0.5x,∴∠EDC=x,∴∠B=∠EDC,∴BE=ED=CD,∴AB+AE=BE=AC+AB=CD.【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知识,利用已知得出△AED≌△ACD是解题关键.3、(初步探索)截长补短法,是初中几何题中一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也是把几何题化难为易的一种策略.截长就是在长边上截取一条线段与某一短边相等,补短就是通过延长或旋转等方式使两条短边拼合到一起,从而解决问题.(1)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是边BC下方一点,∠BDC=120°,探索线段DA、DB、DC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2)如图2,△ABC为等边三角形,直线a∥AB,D为BC边上一点,∠ADE交直线a 于点E,且∠ADE=60°.求证:CD+CE=CA;(延伸拓展)(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180°,AB=AD.若点E在CB的延长线上,点F在CD的延长线上,满足EF=BE+FD,请直接写出∠EAF与∠DAB的数量关系.【答案】(1)DA=DC+DB,证明见详解;(2)见详解;(3)∠EAF=11802DAB°-Ð,证明见详解.【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知AB=AC,∠BAC=60°,结合∠BDC=120°知∠ABD+∠ACD=180°,由∠ACE+∠ACD=180°知∠ABD=∠ACE,证△ABD≌△ACE得AD=AE,∠BAD=∠CAE,再证△ADE是等边三角形得DA=DE=DC+CE=DC+DB;(2)首先在AC上截取CM=CD,由△ABC为等边三角形,易得△CDM是等边三角形,继而可证得△ADM≌△EDC,即可得AM=EC,则可证得CD+CE=CA;(3)在DC延长线上取一点G,使得DG=BE,连接AG,先判定△ADG≌△ABE,再判定△AEF≌△AGF,得出∠FAE=∠FAG,最后根据∠FAE+∠FAG+∠GAE=360°,进而推导得到2∠FAE+∠DAB=360°,即可得出结论.解答:DA=DC+DB,理由如下:(1)如图1,延长DC到点E,使CE=BD,连接AE,∵△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AC=60°,∵∠BDC=120°,∴∠ABD+∠ACD=180°,又∵∠ACE+∠ACD=180°,∴∠ABD=∠ACE ,∴△ABD ≌△ACE (SAS ),∴AD=AE ,∠BAD=∠CAE ,∵∠BAC=60°,即∠BAD+∠DAC=60°,∴∠DAC+∠CAE═60°,即∠DAE=60°,∴△ADE 是等边三角形,∴DA=DE=DC+CE=DC+DB ,即DA=DC+DB ;(2)证明:在AC 上截取CM=CD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60°,∴△CDM 是等边三角形,∴MD=CD=CM ,∠CMD=∠CDM=60°,∴∠AMD=120°,∵∠ADE=60°,∴∠ADE=∠MDC ,∴∠ADM=∠EDC ,∵直线a ∥AB ,∴∠ACE=∠BAC=60°,∴∠DCE=120°=∠AMD ,在△ADM 和△EDC 中,ADM EDC MD CDAMD ECD Ð=Ðìï=íïÐ=Ðî∴△ADM≌△EDC(ASA),∴AM=EC,∴CA=CM+AM=CD+CE;即CD+CE=CA.(3)∠EAF=11802DAB°-Ð;证明:如图3,在DC延长线上取一点G,使得DG=BE,连接AG,∵∠ABC+∠ADC=180°,∠ABC+∠ABE=180°,∴∠ADC=∠ABE,又∵AB=AD,∴△ADG≌△ABE(SAS),∴AG=AE,∠DAG=∠BAE,∵EF=BE+FD=DG+FD=GF,AF=AF,∴△AEF≌△AGF(SSS),∴∠FAE=∠FAG,∵∠FAE+∠FAG+∠GAE=360°,∴2∠FAE+(∠GAB+∠BAE)=360°,∴2∠FAE+(∠GAB+∠DAG)=360°,即2∠FAE+∠DAB=360°,∴∠EAF=11802DAB°-Ð.【点拨】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进行推导变形.举一反三:【变式1】 如图,AB CD ∥,BE 平分ABC Ð,CE 平分BCD Ð,点E 在AD 上,求证:BC AB CD =+.【分析】在BC 上取点F ,使BF=BA ,连接EF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得出∠1=∠2,从而可以得出△ABE ≌△FBE ,可以得出∠A=∠5,进而可以得出△CDE ≌△CFE ,就可以得出CD=CF ,即可得出结论.证明:在BC 上取点F ,使BF=BA ,连接EF ,∵BE 、CE 分别是∠ABC 和∠BCD 的平分线,∴∠1=∠2,∠3=∠4,在△ABE 和△FBE 中,12AB FB BE BE =ìïÐ=Ðíï=î,∴△ABE ≌△FBE(SAS),∴∠A=∠5,∵AB ∥CD ,∴∠A+∠D=180°,∴∠5+∠D=180,∵∠5+∠6=180°,∴∠6=∠D ,在△CDE 和△CFE 中,634D CE CE Ð=ÐìïÐ=Ðíï=î,∴△CDE ≌△CFE(AAS),∴CF=CD .∵BC=BF+CF ,∴BC=AB+CD.【点拨】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运用截取法正确作辅助线是关键.【变式2】如图,在△ABC 中,60BAC Ð=°,40ACB Ð=°,P 、Q 分别在BC 、CA 上,并且AP 、BQ 分别是∠BAC 、∠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1)BQ CQ =;(2)BQ AQ AB BP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可以得出∠ABC =80°,再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就可以得出∠QBC =40°,就有∠QBC =∠C 而得出结论;(2)延长AB 至M ,使得BM =BP ,连结MP ,根据条件就可以得出∠M =∠C ,进而证明△AMP ≌△ACP 就可以得出结论.(1)证明:∵BQ 是ABC Ð的角平分线,∴12QBC ABC Ð=Ð.∵180ABC ACB BAC Ð+Ð+Ð=°,且60BAC Ð=°,40ACB Ð=°,∴80ABC Ð=°,∴180402QBC Ð=´°=°,∴QBC C Ð=Ð,∴BQ CQ =;(2)证明:延长AB 至M ,使得BM BP =,连结MP .∴M BPM Ð=Ð,∵△ABC 中60BAC Ð=°,40C Ð=°,∴80ABC Ð=°,∵BQ 平分ABC Ð,∴40QBC C Ð=°=Ð,∴BQ CQ =,∵ABC M BPM Ð=Ð+Ð,∴40M BPM C Ð=Ð=°=Ð,∵AP 平分BAC Ð,∴MAP CAP Ð=Ð,在△AMP 和△ACP 中,∵M C MAP CAP AP AP Ð=ÐìïÐ=Ðíï=î,∴△AMP ≌△ACP ,∴AM AC =,∵AM AB BM AB BP =+=+,AC AQ QC AQ BQ =+=+,∴AB BP AQ BQ+=+【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SSS 、SAS 、ASA 、AAS 、HL .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初一数学_几何_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基本练习题讲解
第七章三角形(一)——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学习目标:1、明确三角形的相关概念;能正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2、能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学习过程:三角形的有关概念——阅读课本第63至64页,回答以下问题:(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条线段连接所组成的图形。
(2)三角形的表示法(如图1)三角形ABC可表示为:;(3)ΔABC的顶点分别为A、、;(3)ΔABC的内角分别为∠ABC,,;(4)Δ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或a,、;(5)顶点A的对边是,顶点B的对边分别是,顶点C的对边分别是。
三角形的分类:(1)下图中,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各有什么特点?(2)下图中,每个三角形的三边各有什么特点?(3)结合以上图形你认为三角形可以如何分类?试一试①按角分类:②按边分类:第1题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问题1:如图,现有三块地,问从A 地到B 地有几种走法,哪一种走法的距离最近?请将你的设计方案填写在下表中:(3)阅读课本第64页,填写:三角形两边的和 (4)用式子表示:BC + AC AB (填上“> ”或“ < ” ) ① BC + AB AC (填上“> ”或“ < ” ) ②AB + AC BC (填上“> ”或“ < ” ) ③4、三角形的稳定性问题2: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前,木工师傅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5、例题:用一条长为18cm 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解:设底边长为xcm ,则腰长是 cm 因为三角形的周长为 cm所以: 所以x= cm答: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 、 、课堂练习: A 组A 地(6)(5)(4)(3)(2)(1)1.①图中有 个三角形,分别为 ②△ABC 的三个顶点是 、 、 ; 三个内角是 、 、 ; 三条边是 、 、 ;2、如图中有 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 3.判断下列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①4,5,6 ( )②1,2,3 ( ) ③2,2,6 ( )④8,8,2 ( ) 4、下列的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 (写编号)5、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6,底边长为7,则另一腰为 ,周长为 。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针对性训练》单元检测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1.4- -1.6) 单元练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针对性训练》单元检测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1.4-1.6) 单元练习1.4 三角形的认识和性质回顾在数学中,三角形是一种简单而重要的几何图形。
它由三条线段组成,每两条线段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角。
在本章中,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三角形根据边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指三条边的长度完全相等的三角形。
它的三个内角都是60度,符合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是指两条边的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它的两个底角也是相等的。
一般三角形是指没有边长和角度相等关系的三角形。
1.5 三角形的分类在刚刚介绍的三类三角形中,每一类三角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质。
1.5.1 等边三角形 - 三条边的长度相等 - 三个内角都是60度1.5.2 等腰三角形 - 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 两个底角相等1.5.3 一般三角形 - 没有边长和角度相等的关系1.6 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总是180度。
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三个内角之和:∠A + ∠B + ∠C = 180°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除了内角,三角形还有外角。
外角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补角。
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的外角和它的内角相加等于180度。
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外角,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三个外角之和:∠A' + ∠B' + ∠C' = 360°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度数。
课后练习题1.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中,求每一个内角的度数。
2.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分别是40度,求每一个内角的度数。
3.尝试证明使用公式∠A + ∠B + ∠C = 180°可以得出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结论。
总结本章我们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内角和外角的度数关系。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经典练习题(含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编辑整理:临朐王老师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理过程:○1 作CM ∥AB ,则∠A= ,∠B= ,∵∠ACB +∠1+∠2=1800( ,∴∠A+∠B+∠ACB=1800. ○2 作MN ∥BC ,则∠2= ,∠3= ,∵∠1+∠2+∠3=1800,∴∠BAC+∠B+∠C=1800.2.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
3、.如图,在△ABC 中,∠C >∠B,求证:AB >AC 。
4. 已知,如图,AE//DC ,∠A=∠C ,求证:∠1=∠B.5. 已知:如图,EF ∥AD ,∠1 =∠2. 求证:∠AGD +∠BAC = 180°. 反证法经典例题6.求证: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7.如图,在平面内,AB 是L 的斜线,CD 是L 的垂线。
求证:AB 与CD 必定相交。
8.2 一.角平分线--轴对称9、已知在ΔABC 中,E为BC的中点,AD 平分BAC ∠,BD ⊥AD 于D .AB =9,AC=13求DE的长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分析:延长BD交AC于F.可得ΔABD ≌ΔAFD .则BD =DF .又BE =EC ,即D E为ΔBCF 的中位线.∴DE=12FC=12(AC-AB)=2.10、已知在ΔABC 中,108A ∠=,AB =AC ,BD 平分ABC ∠.求证:BC =AB +CD . 分析: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E.可得ΔBAD ≌ΔBED .由已知可得:18ABD DBE ∠=∠=,108A BED ∠=∠=,36C ABC ∠=∠=.∴72DEC EDC ∠=∠=,∴CD =CE ,∴CBADEFDABC BAEDNMBC =AB +CD .11、如图,ΔABC 中,E是BC 边上的中点,DE ⊥BC 于E ,交BAC ∠的平分线AD 于D ,过D 作DM ⊥AB 于M,作DN ⊥AC 于N .求证:BM =CN .分析:连接DB 与DC .∵DE 垂直平分BC ,∴DB =DC .易证ΔAMD ≌ΔAND . ∴有DM =DN .∴ΔBMD ≌ΔCND (HL).∴BM =CN . 二、旋转12、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E在BC 上,F在DC 上,BE +DF =EF . 求证:45EAF ∠=.B分析:将ΔADF 绕A顺时针旋转90得ABG .∴GAB FAD ∠=∠.易证ΔAGE ≌ΔAFE .∴1452FAE GAE FAG ∠=∠=∠=13、如图,点E 在ΔABC 外部,D 在边BC 上,DE 交AC 于F .若123∠=∠=∠,AC=AE.求证:ΔABC ≌ΔADE .分析:若ΔABC ≌ΔADE ,则ΔADE 可视为ΔABC 绕A逆时针旋转1∠所得.则有B ADE ∠=∠. ∵12B ADE ∠+∠=∠+∠,且12∠=∠.∴B ADE ∠=∠.又∵13∠=∠. ∴BAC DAE ∠=∠.再∵AC=AE.∴ΔABC ≌ΔADE .14、如图,点E为正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点F为CB的延长线上的一点,且EA⊥AF.求证:DE=BF.分析:将ΔABF 视为ΔADE 绕A顺时针旋转90即可.∵90FAB BAE EAD BAE ∠+∠=∠+∠=.∴FBA EDA ∠=∠.又∵90FBA EDA ∠=∠=,AB=AD.∴ΔABF ≌ΔADE .(ASA)∴DE=DF. 平移第14题图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三、平移15、如图,在梯形ABCD 中,BD ⊥AC ,AC =8,BD =15.求梯形ABCD 的中位线长. 分析:延长DC到E使得CE=AB.连接BE.可得ACEB .可视为将AC平移到BE.AB平移到CE.由勾股定理可得DE=17.∴梯形ABCD中位线长为8.5.16、已知在ΔABC 中,AB =AC ,D 为AB 上一点,E为AC 延长线一点,且BD =CE .求证:DM =EM 分析:作DF∥AC交BC于F.易证DF=BD=CE.则DF可视为CE平移所得.∴四边形DCEF为DCEF .∴DM=EM.线段中点的常见技巧 --倍长 四、倍长E17、已知,AD为ABC 的中线.求证:AB+AC>2AD. 分析:延长AD到E使得AE=2AD.连接BE易证ΔBDE ≌ΔCDA . ∴BE=AC.∴AB+AC>2AD.18、如图,AD 为ΔABC 的角平分线且BD =CD .求证:AB =AC . 分析:延长AD到E使得AD=ED.易证ΔABD ≌ΔECD .∴EC=AB. ∵BAD CAD ∠=∠.∴E CAD ∠=∠.∴AC=EC=AB.19、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和E分别为BC与AC上的点,且AE=CD.连接AD与BE交于点P,作BQ⊥AD于Q.求证:BP=2PQ.分析:延长PD到F使得FQ=PQ.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BC=AC,60ABD C ∠=∠=.又∵AE=CD,∴BD=CE.∴ΔABD ≌ΔBCE .∴CBE BAD ∠=∠.∴60BPQ PBA PAB PBA DBP ∠=∠+∠=∠+∠=.易证ΔBPQ ≌ΔBFQ .得BP=BF,又60BPD ∠=.∴ΔBPF 为等边三角形. ∴BP=2PQ.中位线五、中位线、中线:20、已知在梯形ABCD 中,AD ∥BC ,E和F分别为BD 与AC 的中点, 求证:1()2EF BC AD =-.分析:取DC中点G,连接EG与FG.则EG为ΔBCD 中位线,FG为ΔACD 的中位线. ∴EG∥=12BC ,FG ∥=12AD .∵AD ∥BC .∴过一点G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BC,即E、F、G共线.∴1()2EF BC AD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1、已知,在ABCD 中BD AB 21=.E为OA的中点,F为OD中点,G为BC中点. 求证:EF=EG.分析:连接BE .∵BD AB 21=,AE=O E.∴BE⊥CE,∵BG=CG.∴BD EG 21=.又EF为ΔAOD 的中位线.∴AD EF 21=.∴EF=EG.22、在ΔABC 中,AD是高,CE是中线,DC=BE,DG⊥CE于G. 求证:(1)CG=EG.(2)2B BCE ∠=∠.分析:(1)连接DE.则有DE=BE=DC.∴Rt ΔCDG ≌Rt ΔEDG (HL). ∴EG=CG.∵DE=BE.∴B BDE DEC BCE ∠=∠=∠+∠. ∵DE=CD.∴DEC BCE ∠=∠.∴2B BCE ∠=∠.几何证明初步测验题(1)一、选择题(每空3 分,共36 分) 1、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 、一组锐角对应相等B 、两组锐角分别对应相等C 、一组直角边对应相等D 、两组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2、如图,已知AB ∥CD ,∠A =50°,∠C =∠E .则∠C =( ) A .20° B .25° C .30° D .40°O C DBAEFECDGAB第2题图第4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应先假设这个三角形中()A.有两个角是直角 B.有两个角是钝角 C.有两个角是锐角 D.一个角是钝角,一个角是直角4、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BOE=90°,OF平分∠AOE,∠1=15°30’,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2=45° B.∠1=∠3 C.∠AOD+∠1=180° D.∠EOD=75°30’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①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且都相交于一点②三角形的中线都是过三角形的某一个顶点,且平分对边的直线③在△ABC中,若∠A=12∠B=13∠C,则△ABC是直角三角形④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8和10,那么它的最短边的取值范围是2<b<18A.1个 B.2个 C.3个 D.4个6、如图,在AB=AC的△ABC中,D是BC边上任意一点,DF⊥AC于F,E在AB边上,使ED ⊥BC于D,∠AED=155°,则∠EDF等于()A、50°B、65°C、70°D、75°7、如图,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BD是∠ABC的平分线,DE⊥BC于E,若BC=10cm,则△DEC的周长为()A.8cm B.10cm C.12cm D.14cm8、如图,已知△ABC中,∠ABC=45°,AC=4,H是高AD和BE的交点,则线段BH的长度为()A. B. C.5 D.49、如图,正方形ABCD内有两条相交线段MN、EF,M、N、E、F分别在边AB、CD、AD、BC上.小明认为:若MN = EF,则MN⊥EF;小亮认为: 若MN⊥EF,则MN = EF.你认为()A.仅小明对 B.仅小亮对 C.两人都对 D.两人都对第9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第12题图10、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Q=PQ,PR=PS,PR⊥AB于R,PS⊥AC于S,•则四个结论正确的是().①点P在∠A的平分线上; ②AS=AR; ③QP∥AR; ④△BRP≌△QSP.A.全部正确; B.仅①和②正确; C.仅②③正确; D.仅①和③正确11、如图,△ABC中,CD⊥AB于D,一定能确定△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个数是()①∠1=∠②③∠+∠2=90°④=3:4:5 ⑤A.1 B.2 C.3 D.412、如图,过边长为1的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P,作PE⊥AC于E,Q为BC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时,连PQ交AC边于D,则DE的长为()A.13B.12C.23D.不能确定二、填空题(每空3 分,共15 分)13、命题“对顶角相等”中的题设是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及画法|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及画法|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的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特别是直角的认识及其画法进行教学。
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际操作,学生将掌握直角的定义,学会正确使用直角器,并能准确地画出直角。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角的定义,能够识别和描述直角。
2. 培养学生使用直角器准确画出直角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难点1. 直角的准确识别和描述。
2. 直角器的正确使用和直角的准确画法。
3.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教具学具准备1. 直角器2. 画纸3. 直角模型4. 三角板5. 白板和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角的特点。
2. 新知讲解:介绍直角的定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角。
3. 实践操作:分发直角器和画纸,指导学生使用直角器画出直角。
4. 合作学习:分组进行直角识别和画法练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板书设计板书将直观展示直角的定义、直角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直角的画法。
同时,将附上典型的直角识别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直角识别题目。
2. 使用直角器,在画纸上画出三个不同的直角。
3.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在家也能复习和练习。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直角的概念和画法。
在实践操作和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能,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课后,教师应收集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文档共包含2000字以内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八部分内容,结构清晰,语言严谨,符合人教新课标的要求。
4.1.1认识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docx
第三章三角形3.1.1 •认识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在三角形内角的基础上了解三角形的外角,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掌握三角形外角与其邻角的关系。
2)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住学习能力,合作探究,推理论证,学以致用的能力。
2.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利用拼图让学生猜想,启发学生添加辅助线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而再验证外角性质。
2)通过老师耐心指点,学生猜想,然后合作探索,添加辅助线,运用转化思想进而验证定理。
3)学习到了人胆猜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一步步推理论证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体验数学的魅力, 还可以与各科知识相联系,有效激发学牛学习兴趣。
2)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互动研讨,经历观察,分析,猜想,论证的过程,推导结论,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加深学习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习题练习,巩I古I重点内容,最后进行变式训练,从而熟练应用并突破难点。
3)在本节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逻辑,严密,科学美,对学生培养严谨认真的态度有积极意义;同时通过解决牛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牛活味,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大脑去认识世界,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并大胆提问,善于发现问题,并从屮发现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外角性质。
教学难点:添加辅助线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外角性质,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计算时能准确表达推理过程和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师:展示课件图片,地板可以用正方形密铺而成,蜂巢可以用正六边形密铺而成,那么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能否镶嵌成平面图形呢?生:能师:通过课件展示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镶嵌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其依据是什么?生: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师:小学和初一阶段又是如何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的呢?生:通过度量和撕角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师:展示课件,演示三角形撕角(即搬角)形成平角的过程,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师:用几何画板验证很多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能不能作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依据?生:不能。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1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示,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图形的分类和判定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对于图形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实例和图示,直观地展示三角形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通过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示,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解释。
2.准备一些三角形实体模型,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性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实例和图示,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三角形的特征。
例如,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形状和作用。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初中数学总复习第四章几何初步知识与三角形第14课时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习题(含答案)
第14课时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知能优化训练一、中考回顾1.(2020湖南益阳中考)如图,▱ABCD 的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若AC=6,BD=8,则AB 的长可能是( )A.10B.8C.7D.62.(2020湖南湘潭中考)如图,∠ACD 是△ABC 的外角,若∠ACD=110°,∠B=50°,则∠A=( )A.40°B.50°C.55°D.60°3.(2021四川成都中考)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点E ,F 分别在BC ,DC 边上,添加以下条件不能判定△ABE ≌△ADF 的是( )A.BE=DFB.∠BAE=∠DAFC.AE=ADD.∠AEB=∠AFD4.(2021云南中考)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BC ,AC=BD ,AC 与BD 相交于点E ,求证:∠DAC=∠CBD.△ADC 与△BCD 中,AD =BC ,AC =BD ,CD =CD ,∴△DAC≌△CBD(SSS),∴∠DAC=∠CBD.5.(2020四川南充中考)如图,点C在线段BD上,且AB⊥BD,DE⊥BD,AC⊥CE,BC=DE,求证:AB=CD.AB⊥BD,DE⊥BD,AC⊥CE,∴∠ABC=∠CDE=∠ACB=90°,∴∠ACB+∠ECD=90°,∠ECD+∠CED=90°,∴∠ACB=∠CED.在△ABC和△CDE中,∠ACB=∠CED,BC=DE,∠ABC=∠CDE,∴△ABC≌△CDE.故AB=CD.二、模拟预测1.一副三角板有两个直角三角形,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 )A.165°B.120°C.150°D.135°2.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BE⊥AC于点E,AD与BE相交于点F.若BF=AC,则∠ABC的大小是( )A.40°B.45°C.50°D.60°3.如图,点P在∠MON的平分线上,点A,B在∠MON的两边上,要使△AOP≌△BOP,则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 .(解析不唯一)4.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且a,b满足a2-9+(b-2)2=0,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 .<c<55.如图,一个五边形木架,要保证它不变形,至少要再钉上 根木条.6.如图,∠ACD是△ABC的外角,CE平分∠ACD,若∠A=50°,∠B=35°,则∠ECD等于 ..5°7.在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ABC中,中线AD与中线BE相交于点O,则OA长度为 .8.如图,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DEFG都是正方形,连接AE,CG,求证:AE=CG.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DEFG都是正方形,∴AD=CD,GD=DE,∠ADC=∠GDE=90°,∴∠ADE=∠CDG,∴△ADE≌△CDG(SAS),∴AE=CG.9.(1)问题发现:如图甲,△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填空:①∠AEB的度数为 ;②线段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2)拓展探究:如图乙,△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A,D,E在同一直线上,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连接BE.请判断∠AEB的度数及线段CM,A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①60° ②AD=BE①可证△CDA≌△CEB.∴∠CEB=∠CDA=120°.又∠CED=60°,∴∠AEB=120°-60°=60°.②可证△CDA≌△CEB,∴AD=BE.(2)∠AEB=90°.AE=2CM+BE.理由:∵△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AC=BC,CD=CE,∠ACB-∠DCB=∠DCE-∠DCB,即∠ACD=∠BCE.∴△ACD≌△BCE,∴AD=BE,∠BEC=∠ADC=135°,∴∠AEB=∠BEC-∠CED=135°-45°=90°.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CE中,CM为斜边DE上的高.∴CM=DM=ME,∴DE=2CM.∴AE=DE+AD=2CM+BE.。
15.5习题课(2)
等腰三角形习题课学案一.学习目标:1、 熟练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2、 要初步尝试由题目梳理知识的学习方法3、 在解题中关注方程思想及分类讨论4、 注意一题多解,多题归一5、 完善几何推理步骤二.活动1:课前做基础知识应用,实现学习目标1,2活动形式:组内互助 时间:活动2:完成二中运用知识1题,运用性质解决相关计算,实现学习目标3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归纳 时间:活动3:完成学案二运用知识第2题,实现学习目标3活动形式:小组上板讲解,实物投影展示过程 时间:三.自主学习:(一)梳理知识1、 如图1,在△ABC 中,AB=AC ,∠B=50°,则∠C=_______°所用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如图2,在△ABC 中,AB=AC ,,AD ⊥BC ,若∠1=20°,则∠2=_______°;若BD=2cm ,则CD=_______cm所用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如图3,已知∠1=∠2,∠3=∠4=∠5=∠6,那么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 所用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图2 图3(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 在等腰△ABC 中① 若一个内角为70°,则其它两内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若一个内角为100°,则其它两内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若两边长为3和6,则其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_④ 若两边长为5和9,则其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_B C2、 (1)如图,∠1=∠2,EF ∥AB ,图中有等腰三角形吗?如有,请指出,并推出。
(2)已知,如图,AD 平分∠BAC ,CE ∥AD ,试说明△ACE 是等腰三角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E=∠CAE
B
D
C
问:上面说理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 一步的推理根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 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推理过程.
形有(C )
A. 2对 B. 3对 C. 4对 D. 6对
12、如图,在△ABC中,高线BD、CE相
交于点H,若∠A=60°,则∠BHC的度数是
( C)
A.60° B. 90° C. 120° D. 150°
13、要画出∠AOB的平分线,分别在OA,OB上截取 OC=OD, OE=OF,连结CF,DE,交于P点,那么∠AOB的平分 线 就是射线OP,要说明这个结论成立,可先说明 △EOD≌ △ FO.C理由是 SAS,得到∠OED=∠ OF,C再 说明△PEC≌△ PF,D理由是 A,A得S到PE= PF;最
C. 有两个角和一条边彼此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D. 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两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全等、 B.两个周长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C. 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全等、 D,AC与 BD相交于点O,则图中必定全等的三角
8、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不在
这个三角形的内部,则这个三角形(D )
A. 必定是钝角三角形 B. 必定是直角三角形 C. 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D. 不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 有一个外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必定是 锐角三角形
B. 三条线段a,b,c,若满足a>b>c, 且a<b+c,则这三条线段必能组成一个 三角形
习题课
1、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是( D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 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 )c A、2≤a<8 B、2<a≤8 C、2<a<8 D、2≤a≤8
3.在△ABC中,若∠A=54°, ∠B=36°,则△ABC是( c)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2)由第(1)小题的计算,发
现AD有什么关系?它们是不是一
定有这种关系?请给出说明。
A
D
B
CE
16.阅读下题及其说理过程:
已知:如图,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点,EB=EC,∠ABE =∠ACE,说明∠BAE=∠CAE的理由。
解:在AEB和AEC中
EB=EC
A
∠ABE=∠ACE
AE=AE
E
∴⊿AEB≌∠AEC
后说明△EOP≌△ FO,P理由是 S,S从S而说明了 ∠AOP=∠BOP,即OP平分∠AOB。
14、如图,AD是△ABC的高,且AD平分 ∠BAC,请指出∠B与∠C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A
B
D
C
15. 如图,⊿ABC中,∠AB C的平分线与∠ACE的平分线相 交于点D。
(1)若∠ABC=60°,∠ACB=40°, 求∠A和∠D的度数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4、能把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
等的两部分是三角形的(A )
A.中线
B.高线
C、角平分线 D、过边的中
点和高垂直的直线
5.如图AD=BC,要判定
△ABC≌△CDA,还需要的条件是( D)
A.AD∥BC
B.CD=AB 、
C. ∠B=∠D D. AD∥BC或 CD=AB
D C
A B
6.如图,已知△ABC中,∠B=45°,∠C=75°, AD是BC边上的高, AE是∠BAC的平分线, ∠DAE=( A)度。
A、15
B、30 C、45 D、25
A
B
ED C
7、下列各组数中不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的边
长的是( C )
A.5,12,13 B. 5,7,7 C. 5,7,12 D. 10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