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十一课一轮复习提纲
哲学十一课一轮复习
•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反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顺应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 力的法治保障。(3分) •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 律。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适应我国经济发 展的要求、是社会公正的有力保障。(3分) •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 法治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3分)
[2014•江苏卷]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 “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以奔驰、通用、 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 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以 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 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 的生活方式。这说明( ) 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 6、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
• 注意: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即便在自 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一旦进 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 主义。
• 7、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 • 注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促 进,不适应---阻碍 •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 • 注意: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9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 注意: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易混易错]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高考一轮复习
【全书基本框架】
辩证的唯物论4、5
辩证唯 物主义
哲学 马克思 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 社会历史观11
人生观价值观12
一般到个别 整体与部分
探究:
有人说:“英雄造时世” 。
是唯心史观。
也有人说 “时世造英雄”。
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例5(2009,安徽)
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例4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 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B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 环境、人口因素等,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 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 俗习惯等。
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总结:社会基本矛盾及一般规律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典例导引】 (2013 年北京文综,39,12 分)中国梦具有深 刻的哲学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某班同学围绕 “中国梦” 畅谈学习体会。 同学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 伟大的梦想,它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这一伟大梦想, 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学乙:经过百年奋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通过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富起来了。历史表明,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 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 运动;(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本课在近几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主要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历 史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2.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 3.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 造者 1.从考查内 容上看
同学丙:我要刻苦学习,考上医科大学,将来当一 名出色的医生,努力工作,救死扶伤,造福人民,实 现人生价值,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1)任选一位同学的发言,运用《生活与哲学》的 相关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2)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并运用《生活与 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理论运用得当,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 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意识 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 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
2.全面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 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 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 规律,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
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度,“面子”囊括了人的地
位、财富、尊严、人格等,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外 观表征,代表着他人、社会对自身的综合评价。尽管 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重“面子”的观念依 旧。这说明 ( )
A.意识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B.物质在运动的同时又相对静止
C.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 活 与 哲 学
第 四 单 元
第 十 一 课 寻 觅 社 会 的 真 谛
瞄目标 析考点 明考向 抓热点 提能力
认识 社会 与 价值 选择
复习本课须把握1个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1个 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个基本规律 核心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
提示 适应经济基础状况),3个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
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3)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 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 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先于 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 反作用 。落后的社 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阻碍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 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推动 作用。
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表现在 三方面: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 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 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材料一: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着由安徽凤阳 县小岗村18位农民于1978年签下的一张包产合同书。 当他们冒着坐牢的危险,眼含热泪在合同书上按下18 颗鲜红的手印时,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书写 着一页新的历史。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 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最重要的改革,给中国农村带来了 举世公认的变化。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社会关 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小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 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论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生产关系 适合生产力 状况规律)
反作用(阻碍、促进)
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 通 过 实践 不 断 解 决 社会历史发 展总趋势 决定 生产 生产力 关系 反作用
(上层建筑 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规律)
经济 决定 上层 基础 建筑 反作用
—阶级 前进的、上升的 实现 阶级社会 斗争 过程是曲折 的 途径 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
( 推动作用的 )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 括杰出人物。 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劳动群众) 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 国者)
1011课复习提纲
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1、顺境对我们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①顺境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②在顺境中我们感受到安全和愉快,我们安心学习、享受生活、锻炼才智、发展能力,我们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③在顺境中,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人类文明快速发展。
但顺境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如果我们贪图享乐,那么长期的顺境容易使我们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陷入盲目乐观的危险状态。
☆2、在顺境中我们应当怎么做?①身处顺境,我们在感到幸运的同时,更应珍惜美好时光,抓住机遇战胜自己,更上一层楼;②我们应当常存感激之心,刻苦学习,健康成长,不辜负亲人和社会的殷切期盼和嘱托;③我们要警惕自鸣得意,免得大意失荆州,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
④身处顺境,我们应在主观上做到勤奋、节制、坚强。
☆3、逆境对人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消极作用: ①对有的人来说,逆境会打击他们的自信,消磨他们的意志,摧残他们的身心,甚至使他们走入迷途,一蹶不振。
积极作用: ②逆境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
③逆境对于意志坚强、刻苦努力的人来说,是磨练。
是促进,是有益的砥砺,是激发斗志的源泉。
4、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是什么?①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当身处顺境时,如果忘乎所以,就可能出现“寒潮”或“冬天”。
③当我们遭遇磨难时,只要不气馁,它就会成为磨炼意志的熔炉。
5、如何对待逆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逆境,磨砺坚强的意志,激发自己的斗志,勤奋学习,艰苦奋斗,争取最后胜利。
6、顺境:有助于我们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是顺境。
逆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人对逆境的感受不同。
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1、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哪些?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重大环境因素①②)③家庭因素④学校因素⑤个人因素⑥对挫折情境的态度、看法以及耐挫折能力2、人们对挫折的态度和结果分别是什么?①在挫折面前,悲观失意,自暴自弃。
哲学第11课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独立性,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节日文化缺乏现 代元素,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生产方式下人们的 文化诉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 导向作用,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致使人们对 节日文化的价值缺乏全面认识。
2、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 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 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一:据调查,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 问题,2009年以来,大范围的“民工荒”再次在这些地区出现,不仅缺 工人群由技术工人扩展到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时间分布由“季节性”、 “阶段性”向“常态化”、“全年性”转变,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 “民工慌”,到目前企业招工难的“民工慌”,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 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 材料二:在农村外出务工群体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 农民工”约占60%,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客观 存在的城乡差距让他们遇到许多实际生活问题,一些不平等现象也让他 们产生了较大的心里落差。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将 解决“三农问题”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面 临的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问题”。 (2)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运用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5、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 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 “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 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 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 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 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 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 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 造者?(10分)
第十一课课前复习总结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考点扫描: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考点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考点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考点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考点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基础知识1、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3、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理解: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志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6、.社会发展的总趋势:7、.改革:8、.人民群众:9、.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10、.群众路线的地位及基本内容:11、.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三、主要观点、原理和方法论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方法论:三.自我构建知识结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总趋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四.我对本课的考情分析:五、自我学习中的困惑:全国1 38(2)适时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
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
答: 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
节能理念可以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
丰二38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伊始,针对当时的实际,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后来由于对国内外形势判断不准,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轮复习
19/48
答题模式
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论述题一般解题范式
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类社会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之一。
②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材料分析 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时,促进生产力 发展,不适应时,阻碍生产力发展+材料分析
16/48
哲学原理总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必背点)
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
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 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 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 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 力状况的规律。
启示:尊重生产关系一定要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基本含义
社会存在 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 包括政治思想、道德、 内容 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 法律思想、科学、艺术、 宗教、哲学等社会的精 方式 神生活。 △人类的社会生活 社会的物质生活
社会的精神生活
8/48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5/48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 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18全国Ⅰ40 2017全国Ⅰ40 2017全国Ⅲ20 2017全国Ⅲ21 2016全国Ⅰ22 2016全国Ⅲ22 2015全国Ⅰ16 2015全国Ⅱ19
试题调研P73考向1-1+3 P74对比记忆
10/48
知识拓展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 一位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说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以下五个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意识超 前于时代的发展。 2.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比如:18世界末19世纪初,德国经济还比较落后, 但是德国哲学超前发展。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继承性。比如:一个民族的哲学,文学,宗教信仰 等意识形式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连续性。 4.各种社会意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比如:法律会对艺术产生影响,哲学会对文学产 生影响,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互相影响。相互影响说明他们是各自独立的。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 碍社会的发展,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ppt课件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 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 A.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B.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 革。 C.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 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正确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
(约230年) 义社会的低级阶段)
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关系
(约1163年)
资本主义社会
蒸汽机电力计算机
(约3000年) 封建社会 原子能空间技术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但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它有时会落 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 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轮复习
④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核心考点一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解析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两种完全不同的心
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以公益的心态、 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等关键信息。题干信息强调不同心
态对做事的不同影响,因而②符合题意;以公益的心态、
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
答案 A
核心考点二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命题点2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解题指导:正确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阶级社会 矛盾 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 展——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
核心考点二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
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提醒 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
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
核心考点二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核心考点二
④
⑤
⑥
⑦___________ 反作用于 ⑧__________
物质财富 社会变革
群众
生产力 经济基础状况
群众
核心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整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
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含义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 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一轮复习课件
四、典型例题
• 1、(2010年高考·江苏卷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 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五十二分。
你对农村进城务工者认识的变化?
盲流 北佬
打工仔、打工妹
民工
城市建设者
以人为本的社会要求我们观念更新, 给农民工、异乡人、乞讨者以更多的 宽容和爱心。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五十二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主要区别(了解)
上层建筑的构成: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 是核心。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五十二分。
问题设计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C.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A
• D.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五十二分。
四、典型例题
• 4、(2010高考·广东卷33)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 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 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 的财富精神,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 力。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七年级思品下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复习提纲第十一课人们说我长大了1怎样接纳自己的生理变化?(或怎样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答:①应自觉接受学校的专门教育,主动请求家长、老师指导,掌握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从而正确认识并坦然接受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减少心理上的混乱和恐慌,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这些变化。
②应该接受现实,学会欣赏自己。
③无论自己的体态、容貌如何,青少年应努力追求美。
2、什么是青春期?进入青春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一般指10—20岁。
第二性征的出现与性成熟,是一个人进入青春期的主要特征。
3、青春期人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⑴性机能发育成熟。
⑵身体外形急剧变化⑶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4、真正的美是怎样的?你打算怎样使自己更具青春魅力呢?答: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
真正的美应该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统一。
外在美,是指形体美和风度美。
内在美,是指心灵与精神的美包括思想、品德、理想等。
我打算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体现自己的外在美;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培育美的心灵,使自己更具魅力。
5、青春期一般会出现哪些心理矛盾?(三大心理矛盾)答:青春期的心理充满着矛盾,如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等。
6、怎样认识青春期的烦恼?(如何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答:这些心理矛盾是我们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它有时会使我们产生孤独、郁闷、焦虑等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
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调控好心理矛盾。
7、如何消除青春期的心理烦恼?答:①我们应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交流与沟通,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②当我们出现心理冲动时,应想一想道德的规范、法律的要求,并提高自己的控制力,通过自我暗示、目标转移、换位思考、幽默化解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高考一轮复习 哲学生活 第11课 教案
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生活第11课教案【教学目标】复习本课须把握1个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1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个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3个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基本知识】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
3.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何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6.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阐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知识关系】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依据【课堂反馈】一.选择题1.(2012·广东高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可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
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D)A.时代精神的精华发生了变化B.主体的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C.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D.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2.(2012·新课标全国卷)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C)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①④ B.②③C.②④D.③④3.2011年10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主要针对人民币的《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
2017届一轮复习哲学第十一课
• 参考答案: • W村的祠堂文化必须加以转化,因为它有 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 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影响村民团结, 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礼堂文化既继承 祠堂文化的积极因素,又体现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助 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D
• (浙江卷40)祠堂——是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 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文化在村民教化、乡 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 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择。新农村建设 以来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 村训,仪礼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 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 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 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省级示范村。 •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 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10分)
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分别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E.航天精神 社会意识 F.自然地理环境 G.文学艺术 社会意识 H.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内容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 反作用。
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社会存在 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 理以及政治思想、法律 人口因素,但最主要 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 思想、道德、科学、艺 术、宗教、哲学等社会 内容 资料的生产方式 的精神生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08江苏考纲: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社会主义上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知识结构: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的含义: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内容②社会意识的含义: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B.C.(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从根本上说,,但它有时会,有时又会。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
【注意】★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1)唯物主义历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①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②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其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11课考点
• 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
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有? BCDF
A.邓小平理论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生产关系
D .生产力
E .“三个代表”的思想 F .自然地理环境
G. 文学艺术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_辩__证__统__一_ (1)社会存在___决__定___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对社会存在的___反__映___。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 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
知识比较
“物质和意识” 与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物质和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区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 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
和意识何为第一性,是划 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别 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
唯一标准
主义的标准
讨论整个世界
讨论人类历史
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系 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 用
• (2010浙江卷)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 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认识世博会 是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28.“城市,让生活更 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 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 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 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之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静态)②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动态)(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反作用有不同性质之分)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1)要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较少答)(2)要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运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政治文明建设的依据。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社会发展规律原理(1)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两对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分别如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
P89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促进;不适合→阻碍)。
P90 (2)社会发展的两大普遍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P89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促进;不适合→阻碍);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P903、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即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措施)——(总)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1)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P91 此点了解即可)(2)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P92)(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不是从根本上变革社会制度。
)①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的作用: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运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唯物辩证法原理迁移:事物发展的趋势原理——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5、群众史观原理(即社会历史主体观原理)【原理】(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P93)具体而言:(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其表现?P94 a. b. c.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注: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方法论】(总)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即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即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运用:(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内容 (P88“相关链接”)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形式。
(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区别和联系)2、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理解(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存在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P89)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举例:P89马克思:“手推磨产生封建主社会;蒸汽磨产生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理?)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88 记住并理解此观点)4、两“反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改革5、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或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重要表现)6、不能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不可分割”;不能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不能认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完全同步的”。
7、关于“社会基本矛盾”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1) 生产力 ——其三要素是: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
(2)两对基本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3)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确实可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但不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如何辨别 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上层建筑的变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5)社会基本矛盾(共性)≠ 社会主要矛盾(个性)8、多角度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1)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2)直接动力——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当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主体动力——人民群众9、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 ——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P93“专家点评”) ①变化性: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不同的内涵;(举例?) ②稳定性: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10、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1)唯物史观: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群众史观) 明确四个概念(2)认识论:实践观(3)政治生活: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1.(2013·重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14分)答案:①是解决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需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亦可从社会发展规律或主要矛盾角度回答)②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或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的需要。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③是坚待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亦可从群众观点角度回答)④是我们党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的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解析:本题知识范围限定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即本题应从《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中搜索答案要点,另外,再依据设问中“增加居民收入”这一信息可知,本问主要应从社会发展规律、群众观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
2.(2013·四川卷)创新社会管理,共建活力中国,共享和谐社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
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
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
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
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
(12分)答案:①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适应社会转型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3分)②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调整上层建筑,进行机构改革,促进社会发展;(3分)③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社区自治,培育社会组织,推动社会进步;(3分)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民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分)3.(2017·全国卷1)“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
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
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2分)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3分);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或者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2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3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