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doc浙江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0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学分学时: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 , ,.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2013网络版)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网络版,理论讲授60学时。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自学)【课时与方法】理论讲授。
共安排4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与辨证论治等。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中医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
这包括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期待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中医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1)《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利用)Ⅰ前言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在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中医学课程十分必要,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育目标和培育大体要求,但在教材的选用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假设选用中医院校或西医院校本科生利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均不能达到因材施教。
不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育目标和培育大体要求。
因此依照本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育方案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探讨性的编写了这本《中医学基础》,本教材在编写中注意突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特点,强调以自然疗法为主体的中医学理论和方式在社会体育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理论介绍时,咱们既周密策划,重视教材中各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又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参考了各版教材的优势和缺点,同时结合咱们的教学体会,精心编排教材的内容,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大体知识、大体理论、大体技术加以精选,提炼浓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幸免大多数中医学教材中靠引用古典经文来论述问题的方式。
通过对本教材的系统学习,能够熟悉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大体内容和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大体理论,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明白得,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更好为尔后从事社会体育事业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医治方式(包括运动损伤的中医基础知识和诊疗方式),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那么,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坎。
通过学习传统的中医学,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熟悉,明白得不同医学体系关于生命现象认知的不同,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运动损伤诊疗知识和技术。
讲解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绩作一些启发式教学,适看成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利用。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
3. 理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详细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以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内容。
4. 中医学的方法论:讲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同时,还要介绍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理论。
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以及中药煎煮和针灸技术的实践训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一、引言本纲要书旨在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研究的基石,包含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原理。
教学纲要书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规划。
本纲要书适用于中医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概念: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的介绍和解释。
2. 中医理论体系:介绍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学和治疗原则等核心理论体系。
重点讲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
3. 中医研究方法:讲解中医的临床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并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进行介绍。
4. 中医文献与历史:介绍中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讲解中医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三、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基本概念:理解中医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建立中医思维方式。
2. 熟悉中医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学和治疗原则,能够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3. 具备中医研究能力:掌握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能够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4. 熟知中医文献与历史:了解中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了解中医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 研究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升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文献研究:指导学生研究和阅读中医经典文献,培养他们对中医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研究态度评估其掌握程度。
2. 考试评估: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3. 科研成果评估:对学生参与中医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报告和论文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和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
本文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展开探讨。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学生理解中医学说、把握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框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学说等。
学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路。
2.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四诊法,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中医病因病机:包括中医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病因学说,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4.中医治疗原则:包括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治疗原则,了解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1.理论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实践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四诊法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4.讨论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优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应不断优化,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注重实践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1版,李德新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导论 (4)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4)第一节气一元论 (4)第二节阴阳学说 (5)第三节五行学说 (5)第四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5)第二章脏象 (6)第一节脏象学说概论 (6)第二节五脏 (6)第三节六腑 (7)第四节奇恒之腑 (7)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7)第三章气﹑血﹑精﹑津液 (7)第一节气 (8)第二节血 (8)第三节精 (8)第四节津液 (8)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9)第四章经络 (9)第一节经络学说的概述 (9)第二节十二经脉 (9)第三节奇经八脉 (9)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9)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9)第五章体质学说 (10)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10)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0)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10)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10)第六章病因 (10)第一节外感病因 (10)第二节内伤病因 (11)第三节病理产物 (11)第四节其他病因 (12)第七章病机 (12)第一节发病原理 (12)第二节发病类型 (12)第三节基本病机 (12)第四节脏腑病机 (13)第五节疾病的传变 (13)第六节疾病的转归 (13)第八节养生与防治 (13)第一节养生 (14)第二节预防 (14)第三节治则 (14)参考书目 (15)学时分配 (16)教学内容导论【目的要求】1.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doc浙江中医药大学精
品课程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差不多知识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把握阴阳五行学说,把握和了解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要紧病理表现,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进展
2、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要紧特点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
2、中医药的起源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
4、中医学的差不多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把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差不多概念和其差不多内容。
2、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哲学精与气的差不多概念、精气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
中的应用。
2、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自学)
第二章藏象
【目的要求】
1、把握藏象的差不多概念。
2、把握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3、把握五脏的要紧生理功能。
4、了解五脏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把握六腑的要紧生理功能。
6、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藏象学说概论。
2、心的要紧生理功能及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3、肺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4、脾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肝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6、肾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7、六腑的要紧生理功能。
8、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
系。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把握气、血、津、液差不多概念及了解五者联系
2、把握气的差不多概念、生成、运行、生理功能及其分类。
3、把握血的差不多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把握津液的差不多概念、代谢和功能。
5、了解精、神的差不多概念
6、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人体之精的差不多概念、代谢、功能、分类(自学)。
2、气的生成、气的运动与运动形式、气的生理功能及气的分类。
3、血的差不多概念、血的生成、血的运行及功能。
4、津液的差不多概念、津液的代谢及津液的功能。
5、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
的关系、精气与神的关系。
第四章经络
【目的要求】
1、经络的差不多概念、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系统的组成。
2、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
3、了解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行分布以及功能。
【教学内容】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流注次序、及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3、奇经八脉的概念、及要紧功能、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及差不多功能。
4、经络的差不多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体质
【目的要求】
1、把握体质的概念以及了解体质学说运用。
2、把握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及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
1、体质学说概述、形成及进展、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及
阻碍体质的因素。
2、体质的分类方法、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点。
3、体质学说的应用。
本章为自学内容。
第六章病因
【目的要求】
1、把握六淫、疠气、七情的概念、致病特点。
2、把握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的概念。
3、了解其他病因。
【教学内容】
1、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及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疠气的概念、疠气的形成。
3、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5、痰饮的形成、痰饮的致病特点。
6、瘀血的形成、瘀血的致病特点及瘀血的病证特点。
7、结石的形成、结石的病证特点及其他病因的治病特点(自学)。
第七章发病
【目的要求】
1、把握发病的原理及要紧因素。
2、把握发病的类型: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
【教学内容】
1、发病的差不多原理。
2、阻碍发病的要紧因素。
3、发病的各种类型。
第八章病机
【目的要求】
1、把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
2、了解其他病机。
【教学内容】
1、虚实病机、虚实变化、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及阴阳亡失。
3、气虚及气机失调、血虚及血液运行失常、气血关系失调、津液亏损不
足及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4、内生五邪。
(自学)
5、病性传变。
(自学)
第九章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了解预防原则。
2、把握治则。
【教学内容】
1、预防原则。
2、治则: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
学时分配(参考)51学时
绪论2学时
中医学哲学基础6学时
藏象12学时
精气血津液神5学时
经络4学时
病因8学时发病2学时病机6学时防治原则6学时。